最新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三篇 读后感随笔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陶行知教育名篇》老师精选三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老师1学习陶行知的精神后,我最大的收获是阅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
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
或者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
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
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亮堂的指路灯。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思念的人民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究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理论。
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
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
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老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讨论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淘气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淘气时想以老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
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
《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老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老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理解决的方法〔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那么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那么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精选5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篇1】盖尾中心小学林航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面孔,学生都畏惧,那是难免有逃学的事了。
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事。
”无论什么时候,通过各种例子或活动达到教学目标,融入学生觉得有趣的内容或令人愉快的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有帮助的,活动与学生心理、思维特征相吻合,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就学习内容发表意见,是将学生兴趣融入活动的另一种途径。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开展活动时,教师必须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内容,正如我们的数学课一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找出学生的兴趣所在,要针对学生,巧妙设疑,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讨论、动手操作等形式,直接感知和体验促使学生积极探究。
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完成了全部过程。
该让学生做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做,这样才能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我把我所学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于我的教育中。
在教学中我也用爱进行感化教育,给学生一分关爱,一分宽容,一分期待,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欣赏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引导中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篇2】原文一:“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
”感悟: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承认儿童创造力,才能谈得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所以,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
如何培养?陶行知提到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及因材施教三点: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的与心理的充分的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造的欲望,事业心以及意志、求知欲、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精选11篇)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1在开学初,在园教科室带领下,全体我们全体教师共同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使我感触颇深: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他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处处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
二、教育艺术的核心是师爱特别是我们这些幼儿园的教师,那就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师爱是一种含有友情、渗透母爱而又高于母爱的'情感,只有把孩子当作朋友、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爱护他们、尊重信任他们、理解宽容他们,才能赢得学生的心、家长的心。
现实中我们需要警惕许多教育失败之例也正是在爱的名义下产生的。
有许多教师与家长可以说是全心全意地在“爱”着孩子,但孩子却要努力拒绝或摆脱这种“爱”,原因就在于教师与家长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或者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关怀。
这种“关怀强迫症”让爱成了负担。
而真爱,对孩子来说,是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欲之利的理智的爱。
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样才会觉得生活和工作的美好,才能更好地做好我们的教学工作。
我相信每一位老师都会爱自己的学生,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那就让我们的爱化作一份动力,好好工作!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2曾经看过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今年寒假,我阅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感受颇深,感觉最深的是陶行知先生的“真”:《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我们教育界同志,应当有一个总反省,总忏悔,总自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20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20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篇1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教学合一》这一篇。
陶行知先生在这篇文章里阐述了: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怎样来做一个老师。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他说的教学生学的意思就是教师不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而应该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经验知识,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
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
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
就拿我们体育教师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通用7篇)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篇1"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那么我想,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先生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有了这种能力,即使离开了老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滴水,可以穿顽石;清泉,可以润心田;爱心,可以拨心弦。
伸展在学生们面前的生活之路也许不是那么平坦,但我想,我们老师可以把爱的雨露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6篇)《陶行知教育名篇》优秀读后感1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知之甚少,怀着愧疚的心情,利用业余时间我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就如听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语重心长地娓娓道来。
由此当我了解到陶公的“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等这些他所创立的独特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为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所折服。
尤其是他八十多年前就提出并研究的“做中学”等教育学说,对于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
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四块糖果”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教育界一直传为佳话,也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仿效的范本。
在这个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并没有采用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说教,也没有一味简单生硬地指责数落,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转化学生的预期目的。
教育效果令人称奇,究其所在,便是一个“爱”字,试想,倘若当时陶先生怒气冲冲,不分青红皂白,将这位学生一顿劈头盖脸地责骂,后果将适得其反。
“爱的教育”在这个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啊!仅仅十二字,正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爱的教育的诠释。
教师这个职业,需要的也就是这种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精神。
今天,当我再次捧读这位教育大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了这位朴实的老人,正缓缓向我走来,他的这句教育名言,时刻鼓舞着我,它催我奋起,激我向上。
因为陶行知先生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篇3对于陶行知本人,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就浑浑然了。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通用7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篇一寒假我仔细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
越读,我越觉得先生教育理念之先进;越读,越觉得先生对教育的挚爱先生为了所热爱的教育毕生在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与研究中,为后人留下600万字的着作。
他的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他不是纸上谈兵,他用他所经历的实例来阐述他的一些思想,尽管先生离去半个多世纪,然而,他的思想依然鲜活,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万世师表的崇高评价。
陶行知主张教师要有儿童的思想、情感、爱好,要善于变个小孩子。
他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
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
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他提倡: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诚然,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学生,你会觉得他们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觉得他们太贪玩,一点不求上进;觉得他们怎么那么不开窍,反复讲过的东西却还是不记得;觉得他们幼稚,好动,不稳重。
你眼里的学生没有一个让你满意,要么行为出格,要么乖巧懂事却学习不开窍,要么顽皮捣蛋整天给你惹乱子……唉!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出在我们教师自己身上:试想;一个孩子不调皮,那叫孩子吗?一个花季少年不爱做梦,没有一点狂妄的想法,这个民族还有什么生机和希望?在孩子的头脑里,要学的东西那么多,每位老师都说那是重点要牢记,那么他要记的的东西就不是一点点了,还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点懒,(孩子的天性)那么一些孩子学习上疲软也不奇怪了。
教师所从事的是自己的专业,整天就和这点学问打交道,还不滚瓜烂熟?还不易如反掌?再说,教师自己比他们多经历了那么多,无形中你却要他们和你在资历和学问上划等号,这个等号能划平吗?你眼中的世界能和他们眼中的一样吗?他们的未来能让你去规划设计吗?决不!那么,先生说得很有理: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
陶先生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为真正的先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范文篇1最近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受到很大触动,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训。
他强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
“教学做合一”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
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什么是“做”呢?“盲目盲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
后来他又指出:“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
不难看出:“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敝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
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
要求教师将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
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适合我们的学校。
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们学校的教材变化非常快,即使教材没有大的`变化,社会新兴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也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最新、最优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我们老师必须时时刻刻都要坚持学习,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此我们除了参加各种规定的继续教育之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络手段,及时搜索本专业的最新信息,及时传授给学生,这样才是充分贯彻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这样才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学生,也才能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精选3篇(一)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学家,他提出了许多有深刻意义的教育思想,对我个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学习陶行知的思想教育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感悟:1.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陶行知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关注并尊重他们的兴趣、需求和特长。
在教育实践中,我意识到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来设计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的发展。
2. 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品德培养:陶行知认为情感教育和品德培养同等重要,甚至比学科知识更为重要。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以及协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人格。
在我教育实践中,我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关注他们的精神和心理发展,并通过身教和言传并重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
3. 倡导实践教育和体验式学习:陶行知主张教育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强调实践教育和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我尽量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和运用所学知识。
4.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陶行知提倡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在教育实践中,我努力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总之,学习陶行知的思想教育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我将继续以陶行知的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精选3篇(二)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被广大教育工作者称为陶行知思想。
陶行知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以自由、自主、自由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
2023年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11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篇1在学校,现在让我觉得最快乐的事,是看到那一张张幸福可爱的笑脸,很远就能听到“老师,美术老师好,美术老师啥时候再给我们上课”。
这是很渺小的一件事,也是很伟大的一件事。
就是陶行知经典语录里的“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散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的呼吸。
”小孩子,真的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他们是一个个的发明家和创造者。
记得那次,我讲创意美术,引导时提了一个问题,雪融化后是什么?好多同学都回答一个字“水”,但是有一个小可爱的话让我诧异很是开心。
他说“雪融化后是美丽的春天”。
是的,我们必须得保护宝贝的心灵和每一个奇思妙想,我们得会变成小孩子,这样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老师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
在上课过程中,我时刻告诉自己,要爱他们,做他们的朋友,每次上课前都会想着法的让他们快乐,激起兴趣,一起把课上成功,一起学习。
画的好不好且不说,小学美术应该教的是理念,是拓展思维的能力,是发现美,是快乐的表达。
美术是最能激发小孩子创造力的一门艺术,是培养一个人气质的重要学科。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
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时间、空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教育;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觉得很有深意。
不管处于什么时代,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坚持真理,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人,是最高的人生追求。
读完这本书,我毅然有了每日四问。
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师德有没有进步?也正是从这些话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生活中有工作,工作渗透生活又高于生活,记住这四问能督促我做一个自律的人,向上生活,向前奔跑,正所谓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让我们做一个每天都快乐生活、认真工作、爱学生的人,做一个儿童乐园里的顽童。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6篇)《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通用16篇)《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1这几天一有空,我就翻开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书,认真地读起来。
同时也为自己虽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了解甚少而深感不安。
读了先生的一些言论和几则小故事,让我油然生出许多感动:先生不求功利,身先士卒,用一生的行动饯行追求真理做真人。
为国人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毛泽东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我对这儿的伟大两字的理解是:平凡中见伟大。
称陶先生为平民教育家更合适,更让人感到亲切,也符合先生之秉性。
读了几篇文章后,我更感到先生的文风朴实,言词恳切,说明道理。
我在心里默默说道:先生您说的对,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
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大众教育和生活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平等,认为教育是快乐之事,教育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
这些教育思想在西方社会已饯行整一个世纪,而我们呢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这些观点,我们现在还只是津津乐道,在民主的幌子下,拉皮拉锯,把教育做的越来越累人,越来越只有貌似的快乐。
想想真可怕,不知陶先生在天之灵是如何看待现今的教育。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平实不浮躁,才能成为仁尊重与需求才能分享爱,现在我们却要这个嘈杂与功利的社会中追求仁和爱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是不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气短正如大家经常表白的那样——不是我不努力,不是我不肯爱,而是……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谁不想拥有。
如果没有爱的能力,大家都会感到失败,会有很大的挫折感。
所以大家都理解,当做的不够好时,不是我不努力。
在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这时多么高的境界啊。
我会继续努力,站好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因为先生是我的榜样。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2教育类的书籍,对我印象最深就是理论性强,枯燥乏味。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5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我感觉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怀抱崇高理想,要通过教育“救国,造过,建国”;他积极投身政治活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社会活动家;他胸怀博爱,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实践着他的人生梦想;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位教育家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人力量和激励人们无私无畏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
陶行知先生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留下了许多永不过时的教育理论,。
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
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教学做合一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前者是先生,后者是学生。
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故当为“教学做”,而非“教”、“学”、“做”。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通用15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篇1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篇2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
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匪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
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
”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25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2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选2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篇1原文一:“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
”感悟: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承认儿童创造力,才能谈得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所以,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
如何培养?陶行知提到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及因材施教三点: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的与心理的充分的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造的欲望,事业心以及意志、求知欲、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和思维,以利于发挥创造力。
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
”他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处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从而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特长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态度,师生生活同受教育,教师要用心向学生学习,不仅是为了教育的需要,也是从学生身上所隐藏的无穷的创造力中汲取和丰富自身的创造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有信心有耐心将每个学生培养成才。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篇2盖尾中心小学林航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面孔,学生都畏惧,那是难免有逃学的事了。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品范文(通用4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品范文(通用4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WTT为大家收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精品范文(通用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我是一位新老师。
刚当班主任时,怕我管不住,我对孩子们很严厉,刚进班就给孩子们定规矩,一犯了错误,就说一不二地按照规矩予以惩罚,这种高压的方式让班级基本稳定,也达到了我的预期。
现在静下心来想想,一年多来,给予孩子的严厉多于微笑,批评多于协商,呵斥多于原谅,偏“专制”的管理对于一个新教师老师来说,是比较有效的。
但是时间久了,问题暴露得也比较明显,孩子在老师不在的时候常常会做出违规违纪的事情。
这样做班主任,我觉得很累。
规矩是一定要有的,我想没有人会否认,规矩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规矩让我们的工作有序、有效,没有规矩的自由主义,短时间内,让我们感到自由和轻松,时间一长,种种坏习惯便悄然滋生,到那时想改犹如芒刺在背,拔除十分痛苦。
那么,就需要教育者在规矩中渗透爱的表达,我认为可以注意以下几点:在制定规矩、运行规矩中教师的雷厉风行是必须的,在全班大声而严厉的告诉大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你犯错误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在前期要交代清楚。
教师严格的形象对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在执行过程中,我觉得要特别注意给学生留面子,之前,因为我的冲动和莽撞,也致使过学生因为自尊心受挫而无法做思想工作,虽然学生当时没有跟我顶撞,可是从他不屑的眼神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自己的失当。
所以,无论有多么冲动和愤怒,一定不能当众呵斥学生。
在办公室处理学生,可以适当严格一些,当然,也不是冲着学生发火,可以让他先反思一会儿,想一想为什么老师要处理自己。
陶行知说:你的教鞭底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所以无论如何,请不要让孩子觉得你的教育中只有权威、冷漠和嘲笑。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0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感悟到一个灵魂中镌刻着中华文化印记的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怀和崇高追求,真切地感受到这位现代教育家为了理想教育的构建和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倾其一生所做的种种努力。
无论是“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之独到见解,或是“中国的教员、学生实在太迷信书本了”的诚恳批评,还是“学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的大声疾呼,处处蕴涵哲学的思辨、教育的智慧,所指、所思、所论,无一不是真知、真情、真理;尤其是关于“生活教育”的学说,今天读来毫无隔世之感,相反就像是一本针对时弊而作的、刚摆上书架的、尚在飘着墨香的新书。
最常用的字词,最常见的语句,最常规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朴实无华,却清晰地让人体悟到连缀它们的是作者深深的赤子之情、浓浓的大师之爱。
彩虹作文网将《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优秀范文整理出来,供大家欣赏。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2)《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4)《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5)《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6)《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7)《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8)《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9)《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0)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
陶先生不仅热爱幼儿,儿童,青少年,而且热爱教育、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热爱祖国人民、热爱全人类。
“爱” 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
“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
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
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童心,我们更应该有更多的爱心给予幼儿,给幼儿更多的安全感。
一、播下爱的种子作为一名耕耘者,自己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就能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孩子们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二、爱的雨露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是那些寄宿幼儿,父母经常不在身边而长期住宿幼儿需要我们教师更多的关怀。
滴水,可以穿石;清泉,可以润心田;爱心,可以拨心弦。
在孩子们面前的生活道路也许不是那么的顺畅,但我想,我们老师可以把爱的雨露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
三、收获爱的回报以真诚对待每位幼儿,必将收获丰硕果实。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在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对你也会潜移默化的尊重和爱戴你。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通用8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通用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有了很大的感触。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的大教育家,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不过,我和他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我们都是乡村教师。
都见识过农村孩子的厌学,也都见识过城市学生的繁华浮躁。
之前我一直在苦苦思索,为什么农村和城市的孩子性格差别会那么大?为什么城市中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课堂上只能坐十分钟?一般的老师上十分钟课,那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就会躁动不安、左扭右转、小声说话,甚至于让老师上不成课。
为什么最纯真的孩子却没有对课堂纪律的尊重,对老师的尊敬呢?没有一丝集体观念,那么我行我素,一点都不愿受到约束。
一说吃喝玩乐特开心,但是死活都不愿意学习一点儿苦都不能吃。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吗?他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的人吗?而山村里的一些学生呢,成绩很好,但是说话畏畏缩缩;见到老师,就不敢打招呼,视若无睹地走过去。
学习上呢,没有一点主动性,需要老师和家长死管。
遇到难题,卷子上大片空白,都不愿意尝试,就等着老师去讲。
九年级每班的周末作业,居然有一半多的同学是胡写乱画应付老师的。
这能成才吗?这时我想起了假期读的陶先生的话:千教万教教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
陶先生曾说,他宁可培养一个独立、健全开朗的人,过着平凡普通的生活,也不愿培养一个考上重点大学,但却需要母亲洗衣陪伴的人。
他的“生活教育说”提醒我们,教育的初心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单纯知识教育的教育。
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要教什么。
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离开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
现在有一种人叫“宅男宅女”,工作能力出众,但是就是不愿意跟人沟通,害怕跟人合作,恐惧社交。
离开团队的力量,一个人又能走多远呢!这不是我们教育人想看到的吧!而这一切想改变,首先要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三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颇有感触。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
这定义便是
在劳力上劳心。
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中走得更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导下,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知之甚少,怀着愧疚的心情,利用业余时间我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就如听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语重心长地娓娓道来。
由此当我了解到陶公的“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等这些他所创立的独特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为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所折服。
尤其是他八十多年前就提出并研究的“做中学”等教育学说,对于我们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
“没
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
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四块糖果”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教育界一直传为佳话,也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仿效的范本。
在这个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对“打架事件”的处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规教育模式,并没有采用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说教,也没有一味简单生硬地指责数落,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转化学生的预期目的。
教育效果令人称奇,究其所在,便是一个“爱”字,试想,倘若当时陶先生怒气冲冲,不分青红皂白,将这位学生一顿劈头盖脸地责骂,后果将适得其反。
“爱的教育”在这个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啊!仅仅十二字,正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爱的教育的诠释。
教师这个职业,需要的也就是这种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精神。
今天,当我再次捧读这位教育大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了这位朴实的老人,正缓缓向我走来,他的这句教育名言,时刻鼓舞着我,它催我奋起,激我向上。
因为陶行知先生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
他以毕生的
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
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
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
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
《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
(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
(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
(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
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
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
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