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9.83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理解两篇文章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理清思路,理解观点;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方法,揣摩体会语言风格;初步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积极引领学生读书,引导学生探讨正确的读书观。

【重点难点】

一、重点:学习体会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学习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

二、难点:学习体会本文十分简练的论述语言。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巧设问题,对话讨论。

【课前准备】

作者资料,课件,学生做好预习,圈点勾画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谈读书》

一、导入新课

1、导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人生一大要事,亦为人生一大乐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两篇谈论读书的文章。

2、出示课题。

二、检查字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2、解释词语。

三、学习《谈读书》

(一)师生交流导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二)交流作家资料

交流后出示: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此外,培根还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西岛》等。

(三)交流读书名言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五)口味句段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六)学习论证方法,体味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矣”。

(七)体验反思

对于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

(八)拓展延伸

名人读书语录和读书方法举例。

(九)作业:品读积累。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读书,有千般乐趣,有万种读法。这里,向大家推荐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2、简介作者。

二、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速读,整体感知,把握要点

1、教师介绍驳论文知识。

2、文章的靶子是哪句?

探究学习

1、作者是怎样批驳别人的观点?

第二段: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说明陆象山语录的意思。

第九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文章举了哪些例子?引用了哪些名言?

第五段举了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

第六段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八段:引用陆象山语录。“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迁移:

1、你爱读书吗?能谈谈你读书的方法吗?

2、自拟读书格言。

四、理清本文论证思路

五、文本探究

1、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2、讨论: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样论证方式?

六、拓展延伸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七、课文总结

八、结束语。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