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育人”理念下的校史馆及课程建设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4
“以史育人”理念下的校史馆及课程建设
作者:龙洁
来源:《湖南教育·A版》2018年第11期
校史是一所学校办学历史、发展历程和文化积淀的记录,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具有导向功能,在学校育人工作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对学校育人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如何挖掘、整理和利用校史资源与优秀的校史文化,充分发挥校史育人的功能?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我校始建于1957年。为了总结学校60年办学成果,展现师生校友风采,更好地凸显校史文化的传承、凝聚和激励作用,学校于2016年初启动了校史馆建设工程。3年来,我们注重理念先行,重视师生的共同参与,积极研发校史课程,深入开展教育活动,全面提升育人效果,积极探索“立德树人”新时代背景下校史育人的新途径。
我校是一所国学特色校,是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学校以“一园(静心园)两塑(书山雕塑和春笋雕塑)三廊(科技长廊、艺术长廊、文学长廊)四馆(国文馆、国风馆、国画馆、国乐馆)”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已成规模和体系。而校史馆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集中展现的场馆,它理应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理应融入学校校园文化体系之中,是校园文化的完善与提升。因此,在设计校史馆时,我们重点关注了以下几点:
一是与学校整体文化风格保持一致。主要采用传统中式装饰风格,颜色也以现有的红褐色为主,以此巧妙地融入到学校现有的校园文化体系之中,成为学校文化有机的整体。
二是处处体现育人的文化氛围。每一个校史资料都是育人的重要载体,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和编撰。除此之外,在学校文化环境布置上,即外显文化上,我们也颇费心思。比如,以茶镜构成一本打开的书作为校史馆外墙正面,意欲使参观者明白“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
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的道理;同时,有蓝天白云、高楼大厦等自然景致映入镜中,使得“天人合一”的外观景致与馆室内的辉煌史迹交相辉映,各领风骚。
三是理顺树木与树人的关系。在校史的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校友的故事与校园正中央的法国梧桐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于是,我们在材料组织上提供了“树木”与“树人”两条线索,在馆中设立“法桐赋”与“我与梧桐共成长”两个主题内容,将“树木”与“树人”理念有机融合,提升了校史文化的创意和内涵。
为了能全面而准确地记录校史,我们除了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顾问组外,还选拔了一批师德优良、乐于奉献、业务能力强的教师,组成校史馆资料征集组和编研组;同时还吸收了部分中高年级学生担任志愿者,参与到校史馆的建设工作中来,使师生“零距离”接触校史,在不断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和感悟校史本身的魅力,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1.广泛宣传。
我们采用媒体报道、网络宣传、发放美篇等多种途径,让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毕业多久的校友知晓此事,并发动他们积极参与到母校的校史馆建设工作中来,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贺小的孩子们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的精神,在宣传发动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三五成群采访老校长、退休教师和校友,所撰写的采访记录和心得体会以“贺家土小学向全球征稿:母校建校史馆,你有故事吗?”为主题,专版刊登在株洲晚报上,并通过电子版向外界推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史料征集。
征集史料,主要包括搜集史料、甄别史料和整理史料三个环节。我们成立了专门的校史资料征集小组,选拔了一批优秀教师担任主角,采用“大手牵小手”的方式,带领部分学生志愿者组成团队。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坐下来”的方式,分别负责学校发展中某个时段的史料征集工作。
“走出去”指的是走访各级各类上级部门与兄弟单位(如市区档案馆、博物馆及相关中小学)和历任校长、优秀教师、知名校友等,请求他们的幫助和支持,海量搜集原始材料。每一次外出采访,我们都说明来意,全程录音或录像。而每一位受访者均以贺小人为荣,积极配合。他们在尽力回忆历史、还原历史的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生动的、能体现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故事和案例,并提供更多的信息供我们深入访谈。
“请进来”与“走出去”目标一致,是指把历任校长、退休教师、校友请到学校来,请求他们提供校史资料和更多的校友信息。另外,“请进来”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邀请相关校友、老教师、专家、顾问来校甄别校史资料的真伪。通过各种联席会议,对搜集来的史料和学校档案室的资料进行一一甄别,去伪存真,选择体现学校传统文化、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
“坐下来”主要是针对甄别好的校史资料,按时间线索、历任校长任期为脉络进行分类整理。为了使整理工作有效开展,我们对所有资料进行统一要求。比如,把所有的录音录像资料转化成文字,各个阶段的大事件均用表格的形式按时间先后顺序呈现出来;所有的奖牌证书均以照片的形式呈现。另外,我们也加强了小组内和小组之间的教师讨论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确保校史资料整理更规范、更科学、更全面。
3.编研校史。
我们成立了校史编研小组,结合校史馆建设理念、设计思路和版块设计等内容,对已整理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梳理、研究和编写。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不是简单罗列和堆砌历史事件,而是反复商量讨论,积极征求意见,尤其是征求专家和顾问组成员的意见,尽量选择能体现学校办学传统、办学特色与师生共育成长的相关内容。
在呈现形式上,我们力求简单明了、直观形象,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合与高度统一。比如,典型故事版块,主要以文字呈现,同时还分别配以实物、图片、证书、音像材料等辅助说明,这既能完美地展示史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无缝对接和高度统一。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依据历史、还原历史,用事实说话,语言文字尽量简洁明了,反复征求当事人或老校长、校友的意见。比如,为了再现1957年建校初期学校原貌,在没有任何原始材料的情况下,我们征求了几十位老校友和首任校长的意见,通过回忆、描述等途径,采用素描的方法,经过几十稿的反复修改最后定稿,力求还原旧貌,精益求精。
校史馆建设绝不能只停留在史馆建设的一般意义上,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充分发挥和利用校史文化资源,研发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校史教育课程,深入开展教育活动,使每一名师生都能得到心灵的洗礼和熏陶,进而切实提升校史育人的效果。我们边研发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迈出了坚实可喜的第一步。
1.校史馆参观学习活动。
校史馆建成后,参观校史馆成为了学校全体师生的一门必修课程。精心设计参观活动的流程,以使参观学习活动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进入校史馆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学习活动。当一块块展板、一件件实物、一组组数据、一行行文字、一篇篇故事、一张张图片完美地呈现在教师面前时,他们被深深地吸引和震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