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如何区分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的区别是什么 在刑法理论上⼀般将错误分为法律错误与事实错误,打击错误是事实错误的⼀种。
所谓打击错误,也称打击失误、⾏为偏差、错误,是指⾏为⼈对⾃⼰意欲侵害的某⼀对象实施侵害⾏为,由于失误⽽导致实际侵害对象与其本欲侵害的对象不⼀致。
那么你对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有多少了解?下⾯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的相关。
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的区别 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在有的场合确实很难区分,对同⼀案件不同的学者或司法⼈员得出不同的结论也难以避免,依照具体符合说,确实有可能出现执法不统⼀的问题。
但是,因理论标准不⼀导致执法差异的现象在刑法领域⼗分常见,例如,正犯与共犯的区分问题。
在我国,主犯与从犯的区分由于标准很难掌握,司法⼈员认识出现差异从⽽导致执法不统⼀的现象屡见不鲜。
但是,不能因为难以区分、并且区分出现差异会导致处理结果的重⼤差别,就不作区分,或者即便区分,在处罚上也⽆轻重差别。
关键还是要看是否确有区分的必要、实⾏区别对待是否具有合理性。
如前所述,同⼀构成要件范围内的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确有差别,并且⾏为的社会危害性和危险性程度也有差异,因⽽有必要区别对待。
况且,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在⽇本按具体符合说对打击错误的⾏为⼈有可能出现的处刑过轻或不可罚的现象,在我国完全有可能得到避免或弥补,因此,即便对同⼀案件出现错误类型(即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上的区分差别,也不会直接导致处理结果上的重⼤差异。
事实上,当⾏为对象就在⾏为⼈眼前时,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并不难区分。
⼆者区分的关键就在于⾏为的指向,即⾏为指向的对象与⾏为⼈意欲侵害的对象⼀致,但因⾏为发⽣偏差引起的结果与⾏为⼈的认识不符时,为打击错误;⾏为指向的对象与⾏为⼈意欲侵害的对象不⼀时,则为对象错误。
问题在于,当⾏为对象不在⾏为⼈眼前时,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就可能成为区分的难题。
这⼜可分为在独犯的场合与共犯的场合⼆种类型: 前者如⾏为⼈前⼀天晚上在仇⼈专⽤的汽车上安装炸弹意欲炸死仇⼈,但第⼆天仇⼈的妻⼦偶然开启车门时被炸死;后者如⾏为⼈教唆他⼈杀害⾃⼰的仇⼈,但被教唆者因认错了⼈⽽杀害了第三者。
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的区分作者:邹艳琴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23期摘要本文介绍了当前关于区分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的几种学说,在阐明其各自不足之后,从法理的角度分析了二者在规范评价上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而得出两者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为预害对象设立了实质危险。
并在后文中通过对“实质危险”的分析,梳理了打击错误、对象错误、不能犯的区分法理、处理方法。
关键词打击错误对象错误实质危险不能犯预害对象作者简介:邹艳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4级法学(政府法制方向)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7.08.147一、引言事实认识错误在刑法体系中属于疑难颇多的一部分,其中作为舶来名词的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多年来学者的研究多聚讼其在刑法中的位置,而司法实务工作者却为二者的认定感到颇为棘手。
一方面,二者的研究受制于当前不同理论体系而稍显复杂,另一方面又因为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规范评价结果,关乎犯罪是否既遂、一罪与数罪而意义重大。
可以确定的是,在规范结果上,学界的观点已经十分明晰。
打击错误按照具体符合说则成立数罪的想象竞合,按照法定符合说则构成犯罪既遂;认识错误不论是具体符合说还是法定符合说,都构成犯罪既遂。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区分方法上,司法实践中似乎出现了新的难题,对此本文将试论一二。
二、传统区分路径与不足(一)以发生原因为标准按照传统定义,所谓打击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侵害对象不存在错误认识,由于客观行为致使危害结果出现偏差,因为实害对象与预害对象存在不一致。
而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侵害对象出现了错误认识,从而使得实害对象偏离预害对象。
由此可以看出,二者的异同十分明显,相同之处在于,客观阶层的“实害对象”都偏离了主观阶层的“预害对象”;不同点在于,打击错误中是客观因素导致的错误,对象错误是行为人对侵害对象的认识本身存在错误。
二者的简单区分,也可以通过两个经典案例予以说明。
刑法易错知识点区分一、对象错误VS打击错误(一)对象错误【概念】对象错误,指行为人对侵害对象的身份特征存在认识错误。
【典型例子】甲欲开枪打死乙,看到乙站在前方20米处,实际上是丙。
甲误将丙当作乙而打死。
甲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结论】对同一犯罪构成内的对象错误,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结论都是一致的:成立故意犯罪既遂。
(二)打击错误(方法错误)【概念】打击错误,又称方法错误,是指行为人对侵害对象没有认识错误,但由于客观因素导致错误的结果。
【典型例子】甲欲开枪打死乙,没有瞄准,子弹击中了临时出现在乙身旁的丙。
甲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结论】1.前提条件:甲对丙的死亡持过失心理。
如果甲对丙的死亡持间接故意或概括故意的心理,则表明在丙的死亡上,甲的主客观是一致的,没有事实认识错误。
2.观点展示:(1)具体符合说认为,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一个行为触犯两个罪名,属于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论处,定故意杀人罪未遂。
(2)法定符合说认为,甲主观想杀“人”,客观上也杀死了“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在法定符合说看来,甲只要具有杀人的故意,那么对乙和丙就都具有杀人的故意。
具体而言,甲对乙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属于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论处,定故意杀人罪既遂。
【提示】区分二者,简单的方法提:看当时被害主体有几个,如果只是一个,那就是对象错误,如果是两个及其以上,则是打击错误,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打错诈骗电话是对象错误的原因,因为电话接通的时候只有一个对象。
二、注意规定VS法律拟制(一)注意规定【概念】注意规定,是指在刑法已作基本规定的前提下,提示司法人员注意、以免司法人员忽略的规定。
【特点】并不改变基本规定的内容,只是对基本规定内容的重申;即使不设置该规定,遇到此类情形也应按照基本规定处理。
例如,司法解释规定,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按照贪污罪论处。
该规定就是注意规定。
因为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由于具有了非法占有目的,本身就构成贪污罪。
2019法考必备考点:【主观要件】具体的事实错误一、同一犯罪构成内的错误:具体的事实错误具体的事实错误只涉及一个犯罪构成,主要解决该犯罪是否既遂的问题。
主要包括对象错误、打击错误与因果关系的错误三种。
理论上存在具体的符合说与法定的符合说的争论,我国的刑法理论通说采取法定符合说。
(一)对象错误——认错了人欲杀张三,误将李四认作张三杀害。
犯罪行为符合一个犯罪构成,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结论一致:只成立一罪,故意犯罪既遂。
这种对象错误并不重要,一般不影响故意和犯罪既遂的认定。
即“错了等于没错”。
(二)打击错误(方法错误)——对象看清楚了,但枪法不准1.打击错误攻击对象与实际受害对象不一致的情况,但这种不一致仍然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
打击错误本质上属于结果错误,即发生了行为人之前并无认识的其他结果。
如欲扔石头砸张三,却不小心砸死李四。
2.两种观点认定结果有区别:(1)具体符合说:重视法益主体的区别,要求故意的认识内容包括对具体法益主体的认识。
一方面是对无关人的过失致人死亡罪,另一方面是故意杀人罪的未遂,成立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论处,定故意杀人罪未遂。
(2)法定符合说:重视法益的性质,并不重视法益主体的区别,二者在犯罪构成内完全一致,不影响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数故意说(通说):两个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或未遂),属于想象竞合犯。
即行为人只要具有杀人的故意,那么对两个人就都有杀人的故意。
一故意说:一个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既遂(或未遂),一个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想象竞合犯。
3.对象错误与方法错误的区别(1)性质区别对象错误:一个行为、一个对象、一个结果;方法错误:一个行为、多个对象、多个结果。
(2)时间区别对象错误:实行行为开始之前已弄错对象、行为过程中基本没变化;方法错误:实行行为开始之前没变化,但在进行过程中开始出现差错。
(3)定性区别对象错误:无分歧;方法错误:有具体符合说和法定符合说的分歧。
(4)根本区别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方法错误)的区分:立足行为人主观,看有无认错对象。
第一种意见,三人的行为均构成抢劫罪,且应适用“抢劫致人死亡” 的加重情节。
理由是:本案犯罪嫌疑人基于抢劫故意而持刀伤人,在抢劫过程中,实际侵害的对象包括了同伙,这是因犯罪嫌疑人行为本身的差误,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属于打击错误。
⑴打击错误只要侵害的法益相同,符合同一犯罪构成,即使对象出错也不影响行为的性质。
而抢劫罪本身包含了暴力行为, 其犯罪客体包括了人身权利,误伤同伙并没有超出抢劫罪的犯罪构成,仍应成立抢劫罪。
本案发生了致一人死亡的严重后果,符合抢劫罪中“致人重伤' 死亡”的结果加重情节。
因系共同犯罪,吴乙、姚乙应对吴甲在共同犯罪时造成后果负共同法律责任,三人均构成抢劫罪。
第二种意见,三人的行为均构成抢劫罪(犯罪未遂)和故意伤害(致死)罪。
持这种观点的人同样认可本案吴甲误伤姚甲致死的行为是“打击错误”,但认为同伙不是抢劫罪的对象,不符合抢劫罪的犯罪构成。
事实上,吴甲在抢劫过程中,实施了数个伤害行为,对不同对象的伤害行为应分开评价。
吴甲持刀刺向车工曾某的行为是抢劫罪的手段行为,应评价为抢劫罪,而伤害到同伙的行为应评价为故意伤害罪。
理由是:吴甲在明知可能伤害到同伙的情况下,仍然挥刀刺向对方,造成同伙被刺伤,其主观是持“放任”的态度,客观上造成了同伙死亡的结果,该行为应评价为故意伤害罪。
吴乙' 姚乙虽没有对同伙实施侵害行为,但本案是共同犯罪,此两人也应认识到吴甲的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但听之任之,也构成故意伤害罪。
对此三人均应定抢劫罪和故意伤害罪,实行数罪并罚。
第三种意见,吴甲的行为构成抢劫罪(犯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吴乙' 姚乙构成抢劫罪(犯罪未遂)。
持这种观点的人,也认为犯罪嫌疑人出于一个抢劫故意实施的伤害行为造成不同对象受到侵害,其行为的性质应分开评价,但认为吴甲误伤姚甲的行为应定过失致人死亡。
理由是:吴甲挥刀刺向车工曾某时,应想到如果掌控不好,可能造成己方的伤亡,但由于轻信能够避免,加上方法不当,导致同伙被误伤致死。
如何区分故意与过失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之应试小窍门2010-04-20 09:47司法考试刑法第五章“有责性”中的知识点年年必考是重点,考出来无一例外有争议是难点。
培训老师也是苦口婆心的讲,其实拿出一道具有难度的真题,答案公布之前培训老师也不敢叫板。
自编了俩个小窍门,不可能肯定灵,有缘的同路中人共饷。
难点1、区分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教材和所有培训老师无一例外的长篇累牍,解释那个让人一头雾水的公式:明知结果会发生+放任=间接故意预见结果会发生+轻信=过于自信的过失QQ群里我也看见一个司考多年未过的甲给另一个司考多年未过的乙讲解二者的区别,废了个牛劲也没讲明白,于是即将司考多年未过的我重新编了一个公式,立竿见影:抓起来时心里嘀咕:“操,老子认了!”=间接故意抓起来时口中大喊:“操,老子倒霉!”=过于自信的过失验证这个公式,起码不比教材上的公式准确率低。
难点2、区分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此二者如果不区分,在事实认识错误中按照具体和法定俩个学说得出的结论是不一致的。
冥思苦想了好多天,这里有区别么?我的答案是没有。
看09年教材P43:行为人欲杀甲黑暗里误将乙当甲杀害——对象错误。
还是09教材P44:行为人射击甲瞄错了击中了使乙死亡——打击错误。
这他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好,我是外行人你们是行家看一道题:某人与甲有仇,将汽车炸弹安置在甲的车里,车钥匙一动即可以引爆,欲炸死第二天开此车的甲,谁知第二天甲没有上班,炸死了开车去买菜的某甲的妻子,问对象错误?打击错误?很多刑法学家的观点:炸错了人属对象错误;xx出题人xx观点:错炸了人属打击错误。
要我说:一群神经病。
罗里罗唆的可问题还是要解决,看了看历年真题总结个窍门:凡题干中直接说“杀”“抢劫”“盗窃”的一概以对象错误论处。
凡题干中有描述“刀劈”“斧砍”“瞄准”“炸”的一概以打击错误论处。
重点罪名强奸罪怎么办?司法考试不会很龌龊,不会有“瞄”准了甲女而“击”中了乙女的具体描写,实践中也很难“瞄”错了,所以按照我的窍门强奸罪司法考试中一定是对象错误,不会是打击错误。
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的区别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的区别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在有的场合确实很难区分,对同一案件不同的学者或司法人员得出不同的结论也难以避免,依照具体符合说,确实有可能出现执法不统一的问题。
但是,因理论标准不一导致执法差异的现象在刑法领域十分常见,例如,正犯与共犯的区分问题。
在我国,主犯与从犯的区分由于标准很难掌握,司法人员认识出现差异从而导致执法不统一的现象屡见不鲜。
但是,不能因为难以区分、并且区分出现差异会导致处理结果的重大差别,就不作区分,或者即便区分,在处罚上也无轻重差别。
关键还是要看是否确有区分的必要、实行区别对待是否具有合理性。
如前所述,同一构成要件范围内的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确有差别,并且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危险性程度也有差异,因而有必要区别对待。
况且,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在日本按具体符合说对打击错误的行为人有可能出现的处刑过轻或不可罚的现象,在我国完全有可能得到避免或弥补,因此,即便对同一案件出现错误类型(即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上的区分差别,也不会直接导致处理结果上的重大差异。
事实上,当行为对象就在行为人眼前时,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并不难区分。
二者区分的关键就在于行为的指向,即行为指向的对象与行为人意欲侵害的对象一致,但因行为发生偏差引起的结果与行为人的认识不符时,为打击错误;行为指向的对象与行为人意欲侵害的对象不一时,则为对象错误。
问题在于,当行为对象不在行为人眼前时,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就可能成为区分的难题。
这又可分为在独犯的场合与共犯的场合二种类型:前者如行为人前一天晚上在仇人专用的汽车上安装炸弹意欲炸死仇人,但第二天仇人的妻子偶然开启车门时被炸死;后者如行为人教唆他人杀害自己的仇人,但被教唆者因认错了人而杀害了第三者。
前一例中,如果以行为人安装炸弹时的情况为准,是打击错误;如果以炸弹爆炸时的情况为准,则是对象错误。
后一例中,如果以教唆犯的认识情况为准,是打击错误;如果以被教唆人的认识情况为准,则属于对象错误。
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对聚众斗殴罪的犯罪构成认定作者:邱晓宇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25期摘要聚众斗殴罪中的对象错误和打击错误对此罪如何认定在实务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
本文认为,如行为人误把甲对象当做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对象与乙对象系相同法益的情况下,只要行为人具有聚众斗殴的主观故意,客观上侵害了社会公共秩序,尽管对象错误,其行为也应当认定为聚众斗殴罪。
如果由于行为本身的差误,导致行为人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的情况即打击错误,应当结合个案进行具体分析,可能会构成对犯罪故意的阻却,形成故意犯罪未遂和过失犯罪的竞合,也可能不会构成对犯罪故意的阻却,构成故意犯罪既遂。
关键词复行为犯打击错误对象错误作者简介:邱晓宇,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研究方向: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9-058-02一、聚众斗殴罪的犯罪成立要件聚众斗殴罪在刑法理论上属于复行为犯。
所谓复行为犯,是指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中包含两个以上“行为”的犯罪。
典型的复行为犯如抢劫罪、强奸罪等等。
抢劫罪的客观要件包括“暴力、威胁或其他+非法占有财产”两个行为;强奸罪的客观要件包括“暴力、威胁或其他+强制性行为” 两个行为。
而聚众斗殴罪包括“聚众+斗殴”两个不独立成罪的行为,故聚众斗殴罪属于复行为犯。
但也有不同观点认为,聚众斗殴罪不是复行为犯,其主要理由为:聚众斗殴罪中的“聚众是斗殴的方式,……所以并不要求在斗殴之前具有聚众的行为”、“临时突然起意斗殴的,完全可能成立聚众斗殴罪”,而且“如果说聚众斗殴是复行为犯,就难以说明积极参加者也成立聚众斗殴罪。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待商榷。
即便临时起意的斗殴,“临时起意”很难说没有“临时聚众”的意思,共同犯罪本来就有事中共谋情形的存在。
而积极参加者也对自己将要参加的是“聚众”的斗殴有一定的认识,不影响对其行为的“聚众性”的认定。
对象错误和打击错误的区分一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主要特征不同、结果不同,具体如下:一、性质不同1、打击错误打击错误又称“目标错误”、“行为误差”行为人意图侵害某一对象,因未能控制行为方向而侵害了另一对象的错误。
2、对象错误对象错误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侵害对象产生的错误认识。
二、主要特征不同1、打击错误(1)、行为人具有明确的侵害对象,并针对侵害对象实施加害行为。
(2)、实际侵害了行为人意图以外的另一个对象。
(3)、行为人主观上设想的因果方向与实际发生的因果方向不一致。
2、对象错误(1)、行为人在实施故意犯罪的过程中,有明确而具体的犯罪对象。
(2)、行为人将另一对象误认为是自己意图侵害的对象。
三、结果不同1、打击错误打击错误造成侵害结果,行为人有过失的,承担过失的责任。
不具有过失的,不负刑事责任。
行为人的行为因打击错误而未遂,仍应负犯罪未遂的刑事责任。
如果由于打击错误,行为人的行为同时触犯两个罪名的,应从一重罪处断。
在中国,有的刑法学者认为,打击错误与行为人主观认识错误无关,纯属客观方面的失误,因此,不属于刑法错误的范围。
2、对象错误对象错误不排除故意犯罪的罪责,当行为人误认的对象与其意图侵害的对象属于反映同一犯罪客体的对象时,行为人应负故意犯罪既遂的刑事责任。
当行为人误认的对象与其意图侵害的对象不属于同一性质,即不属于同一犯罪客体的物质表现时,行为人应负故意犯罪未遂的刑事责任。
二认识错误存在三种类型:对象错误、打击错误(方法错误)、因果关系的错误。
【例1】X想杀A,却把B当成了A杀死。
X是对象错误。
【例2】X想杀A,枪走火,结果打死了B。
X是打击错误。
【例3】X看到20米之外过来一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好朋友A,就热心的朝“A”打招呼。
“A”越走越近,不搭理X,X才发现认错人了,好尴尬。
X是对象错误。
【例4】X在面授时,A考生低头玩手机不听课,X特别生气,想用粉笔头打A一下,希望A听课。
但X却打到了A身边的B头上。
蒋四金司考2018刑法专题1认识错误(上)——具体认识错误具体认识错误(同一犯罪构成内)抽象认识错误(不同犯罪构成)前提:1、解决行为人脑海中预想的犯罪和实际发生的不一致的问题。
2、行为人要有认识,才可能有错误,所以过失犯罪没有认识错误。
一、具体的认识错误(一)对象错误(对象错是因为主观错误)行为人意欲侵害的对象和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是由于行为人主观认错了导致的。
例:甲想开枪杀乙,实际把丙误认为乙开枪打死了丙。
(二)打击错误(对象错是因为客观行为错误)行为人意欲侵害的对象和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是由于客观行为的偏差所导致的。
对象错误(不区分具体符合说和法定符合说,结论一致)打击错误/方法错误因果错误狭义事前故意(两个行为)结果提前实现——看是否着手法定符合说具体符合说事实认识错误包容评价思维只有法定符合说二、具体符合说VS法定符合说(对象不一致的情况讨论)具体符合说:要求客观上发生的事实和行为人认识到的事实在具体层面完全一致。
如果具体不一致的,不成立构成要件故意犯罪既遂。
即:不仅要符合法律规定,还需要符合行为人的主观想侵害的对象。
不仅要具体到:人,还要具体到:是谁。
法定符合说:只要行为人认识到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二者在“在法定构成要件范围内”一致,就成立故意的既遂,不必要求具体一致(符合)。
即:符合法律规定即可,只具体到:人。
不具体到:是谁。
图构理解法定符合说VS具体符合说法条:《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实际发生:1、对象错误:甲想开枪杀情敌蒋四金,看见蒋四金站在自己自己老婆旁边,于是开枪,最后发现认错了,杀死的是徐光华。
2、打击错误:甲想开枪杀蒋四金,没瞄准,打死了蒋四金身边的徐光华。
法定符合说,实际发生和法条规定对照,蒋四金和徐光华都符合法律规定的“人”,想杀人、实际死了人——构成故意犯罪既遂。
柏浪涛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的实质区分在隔离犯中展开丨法学评论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柏浪涛: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的实质区分——在隔离犯中展开丨法学评论2016-10-13 21:35内容摘要: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在隔离犯场合如何区分,虽然疑难,但有必要。
理论上根据视觉感知、内心感知、孤立的时间地点及危险流的时间阶段等标准区分两种错误,均存在诸多缺陷,其中显着缺陷是混淆了故意行为危险流与过失行为危险流。
二者的实质区分在于危险流是否发生实质偏离。
对象错误中,危险流未发生实质偏离,导致结果的实际危险流仍是初始故意行为危险流,对象错误实质是构成要件范畴外的动机错误。
打击错误中,危险流发生实质偏离,导致结果的实际危险流已是过失行为危险流。
对象错误与某些存在动机错误的不确定故意情形易被混淆,区别在于产生动机错误的原因不同。
前者的原因是行为人对行为对象的身份特征存在主观认识错误,而后者无此原因。
关键词:对象错误;打击错误;隔离犯;因果流程的偏离;概括故意一、问题的提出构成要件错误包括对象错误(也称客体错误)和打击错误(也称方法错误)。
如何区分二者,是理论上的难题。
区分的必要性在于,关于二者的处理办法存在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之争,两种学说在对象错误上结论一致,但在打击错误上结论迥异。
由此要求,必须判断案件事实属于对象错误还是打击错误。
这直接关系到处理结论的选择。
[1]例如(卖肉案),[2]某日上海某集贸市场内摊主赵某与摊主孙某发生矛盾,赵某将一把剔骨刀扔向孙某,被孙某避开,刺中旁边的刘某,致其重伤。
一种意见认为,赵某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无论根据具体符合说还是法定符合说,均应以故意伤害罪既遂论处。
另一种意见认为,赵某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若依具体符合说,触犯故意伤害罪未遂与过失致人重伤罪,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若依法定符合说,以故意伤害罪既遂论处。
在非隔离犯的场合,也即行为与结果之间不存在明显时空间隔的场合,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的区分比较容易。
法律知识:对象错误和打击错误“错”在哪里?错误是什么?错误是指行为人的认识与实际情况不一致。
对事实的认识错误分为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其中在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中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虽然不一致,但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的范围。
而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指行为人所认识的事实与现实所发生的事实,分别属于不同的犯罪构成。
本文只讨论前者中的对象错误和打击错误。
第一类,对象错误,是指行为人误把甲对象当作乙对象加以侵害,而甲对象与乙对象体现相同的法益,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与客观事实仍属同一犯罪构成的情况。
对象错误的模型:危险在预定的目标上实现了,只不过行为人对身份认错了,发生了动机错误。
本质是1个行为,1个违法事实,1个危害结果。
例如,行为人本欲杀甲,黑夜里误将乙当作甲进行杀害。
那这种错误该如何认定呢?按照当前存在的两大学说,一是具体符合说,二是法定符合说。
其中具体符合说尊重案件事实,也就是实事求是,因此根据具体符合说,由于行为人本欲杀甲,而客观上却杀害了乙,二者没有具体地相符合,但这种对象错误并不重要因而不影响故意犯罪既遂的成立。
而法定符合说追求结果正义,因此根据法定符合说,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罪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而不只是保护特定的甲或者特定乙的生命,因此,只要行为人主观上想杀人,而客观上又杀了人,那么就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第二类,打击错误(也称方法错误),是指由于行为本身的差误,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仍然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
打击错误模型:故意朝预定目标制造危险,但是危险流没有在预先目标身上实现,而是在实际的结果上发生了,本质是1个行为,有2个违法事实,带来了2个危害结果。
例如,行为人举枪射击甲,但因没有瞄准而击中了乙,导致乙死亡。
同样根据两种不同的学说的出发点结论如下:按照具体符合说,行为人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对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属于一个行为两个结果的想象竞合犯。
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的区分对象错误,行为人在主观认识上存在错误,是一种主观认识错误。
而打击错误,行为人在主观认识上并没有认识错误,只是因为客观因素导致错误结果,是一种客观结果错误。
例1,甲欲炸死乙,误将乙的妻子的车当作乙的车,将炸弹装到了乙的妻子车上,炸死了乙的妻子。
甲属于对象错误。
例2,甲欲炸死乙,将炸弹装到了乙的车上,不料乙的情人来开乙的车,炸死了乙的情人。
甲属于打击错误。
2.对象错误、打击错误的讨论范围对象错误、打击错误所讨论的案件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客观行为对法益有危险,并且造成其他危害结果。
如果客观行为对法益没有任何危险,就是不能犯(无罪)的问题。
如果没有造成其他危害结果,就只是犯罪未遂的问题。
例1,甲欲打死乙,在游人如织的蜡像馆里,误以为珍贵蜡像(以乙为原型)是乙本人,开枪打碎。
甲在游人如织的蜡像馆开枪,对他人生命有危险,所以构成故意杀人罪,不过未遂而已。
这是对象错误的案件。
例2,甲欲打死乙,在荒芜人烟的沙漠里,误以为前方的树桩是乙,开枪射击。
甲的开枪行为对任何人的生命都没有危险,不是危害行为,属于对象不能犯,做无罪处理。
1例3,甲欲打死乙,没有瞄准,子弹打在墙上(或打死一只野狗)。
由于在客观上没有造成其他危害结果,不存在毁坏财物罪的问题,只是简单的犯罪未遂问题。
(2)主观有犯罪故意。
如果行为人主观没有犯罪故意,就属于过失犯罪与意外事件的区分问题。
例如,甲打猎时,看到草丛中有响动,以为是兔子而开枪,结果打死了捉迷藏的小孩。
在这里,虽然貌似有对象错误问题,但并不是真正的对象错误问题。
因为甲主观上只是想打兔子,没有犯罪故意,所以,只是甲属于过失致人死亡罪还是意外事件的问题。
1关于不能犯,命题老师一般不在“事实认识错误”中加以讨论,而是放在“犯罪未遂”中讨论。
基于此,本书也将不能犯放在第十讲“犯罪形态”中的“犯罪未遂”中讲解。
刑法中犯罪的方法错误和对象错误如何区别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区别:
1、定义:
对象错误:行为人因为误认导致预定指向的对象与实际指向的对象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仍未超出构成要件的范围。
方法错误(打击错误):也叫行为误差、目标打击错误等,指行为人因行为而导致实际打击的目标(对象)与预期打击的目标(对象)不一致。
例举如下:
例1,甲欲炸死乙,误将乙妻子的车当作乙的车,将炸弹装到了乙的妻子车上,炸死了乙的妻子。
甲属于对象错误。
例2,甲欲炸死乙,将炸弹装到了乙的车上,不料乙的情人来开乙的车,炸死了乙的情人。
甲属于打击错误。
2、强调方向:
对象认识错误强调的是对象的认识措施,而对该对象利用什么手段来进行伤害不考虑。
打击错误强调的是采取打击的方式进行犯罪的情况。
3、法定符合说的统一性:
对象错误,不影响定性,此种错误具体符合说和法定符合说的结论一致。
方法错误指由于行为本身的差误,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仍然没有超出同一犯罪构成。
根据法定符合说,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杀人的故意,客观上的杀人行为也导致他人死亡,二者在刑法规定的故意杀人罪的犯罪构成内是完全一致的,因而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具体符合说认为成立某罪(既遂或者未遂)与过失犯罪的想象竞合犯。
疑案精解PEOPLE'SPROCURATORIALSEMIMONTHLY2008·第11期35案情简介2007年8月27日凌晨1时许,夏某与其同事肖某、胡某寻找唐某(女),至某网吧附近,遇见唐某与男青年赖某、徐某在一起,随即夏某、肖某与赖某发生争执并扭打,当夏某持刀刺向赖某时,因赖及时躲闪,刀正好刺中肖某的胸部。
经法医鉴定,伤势属重伤。
分歧意见对于本案中夏某的行为定性,存在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夏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夏某应当预见到自己持刀刺向赖某时可能会伤害到与赖某扭打在一起的同伙肖某,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造成肖某重伤的后果并不是夏某所希望的,应以过失致人重伤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种意见认为,夏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既遂)。
夏某主观上有伤害他人的故意,客观上有持刀捅人的伤害行为,造成了他人重伤的危害结果,完全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打击对象错误,不能改变行为人的行为性质。
评析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夏某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正确处理本案的关键是严格区分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对夏某的行为应按打击错误来认定。
在刑法理论上,依据错误的对象之不同,可以将事实错误分为对象错误、打击错误和因果关系错误。
在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上,关于处理事实错误的各种学说,都是围绕如何看待对象错误和打击错误而提出和展开的。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打击错误是关于事实错误的各种学说赖以存在的基础,它在事实错误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所谓对象打斗中误伤他人是对象错误还是打击错误│顾列平李建军觹觹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人民检察院。
文件,但也为正确办理贪污案件提供了重要的规则指引。
权属未变型受贿认定规则的指导性要旨在于明确:刑法判断强调实质与事实,民法判断注重形式与法律;刑法判断以相关的民法判断为基础,但可以结合客观事实进行合法的超越。
将权属未变型受贿的司法认定规则拓展适用至贪污案件,采用的是在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前提下的类比解释而非类推,符合刑法解释的合法性要求。
柏浪涛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的实质区分在隔离犯中展开丨法学评论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柏浪涛: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的实质区分——在隔离犯中展开丨法学评论2016-10-13 21:35内容摘要: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在隔离犯场合如何区分,虽然疑难,但有必要。
理论上根据视觉感知、内心感知、孤立的时间地点及危险流的时间阶段等标准区分两种错误,均存在诸多缺陷,其中显着缺陷是混淆了故意行为危险流与过失行为危险流。
二者的实质区分在于危险流是否发生实质偏离。
对象错误中,危险流未发生实质偏离,导致结果的实际危险流仍是初始故意行为危险流,对象错误实质是构成要件范畴外的动机错误。
打击错误中,危险流发生实质偏离,导致结果的实际危险流已是过失行为危险流。
对象错误与某些存在动机错误的不确定故意情形易被混淆,区别在于产生动机错误的原因不同。
前者的原因是行为人对行为对象的身份特征存在主观认识错误,而后者无此原因。
关键词:对象错误;打击错误;隔离犯;因果流程的偏离;概括故意一、问题的提出构成要件错误包括对象错误(也称客体错误)和打击错误(也称方法错误)。
如何区分二者,是理论上的难题。
区分的必要性在于,关于二者的处理办法存在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之争,两种学说在对象错误上结论一致,但在打击错误上结论迥异。
由此要求,必须判断案件事实属于对象错误还是打击错误。
这直接关系到处理结论的选择。
[1]例如(卖肉案),[2]某日上海某集贸市场内摊主赵某与摊主孙某发生矛盾,赵某将一把剔骨刀扔向孙某,被孙某避开,刺中旁边的刘某,致其重伤。
一种意见认为,赵某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无论根据具体符合说还是法定符合说,均应以故意伤害罪既遂论处。
另一种意见认为,赵某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若依具体符合说,触犯故意伤害罪未遂与过失致人重伤罪,想象竞合,择一重罪论处;若依法定符合说,以故意伤害罪既遂论处。
在非隔离犯的场合,也即行为与结果之间不存在明显时空间隔的场合,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的区分比较容易。
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如何区分
核心内容: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是否有必要区分?这是早在19世纪德国理论上就有争议的问题。
现在,在外国刑法理论上,虽然仍有学者认为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没有区分的必要,但绝大多数学者还是主张把两者区分开来。
以下就由为您详细介绍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的区分。
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在有的场合确实很难区分,对同一案件不同的学者或司法人员得出不同的结论也难以避免,依照具体符合说,确实有可能出现执法不统一的问题。
但是,因理论标准不一导致执法差异的现象在刑法领域十分常见,例如,正犯与共犯的区分问题。
在我国,主犯与从犯的区分由于标准很难掌握,司法人员认识出现差异从而导致执法不统一的现象屡见不鲜。
但是,不能因为难以区分、并且区分出现差异会导致处理结果的重大差别,就不作区分,或者即便区分,在处罚上也无轻重差别。
关键还是要看是否确有区分的必要、实行区别对待是否具有合理性。
如前所述,同一构成要件范围内的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确有差别,并且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危险性程度也有差异,因而有必要区别对待。
况且,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在日本按具体符合说对打击错误的行为人有可能出现的处刑过轻或不可罚
的现象,在我国完全有可能得到避免或弥补,因此,即便对同一案件出现错误类型(即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上的区分差别,也不会直接导致处理结果上的重大差异。
事实上,当行为对象就在行为人眼前时,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并不难区分。
二者区分的关键就在于行为的指向,即行为指向的对象与行为人意欲侵害的对象一致,但因行为发生偏差引起的结果与行为人的认识不符时,为打击错误;行为指向的对象与行为人意欲侵害的对象不一时,则为对象错误。
问题在于,当行为对象不在行为人眼前时,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就可能成为区分的难题。
这又可分为在独犯的场合与共犯的场合二种类型:前者如行为人前一天晚上在仇人专用的汽车上安装炸弹意欲炸死仇人,但第二天仇人的妻子偶然开启车门时被炸死;后者如行为人教唆他人杀害自己的仇人,但被教唆者因认错了人而杀害了。
前一例中,如果以行为人安装炸弹时的情况为准,是打击错误;如果以炸弹爆炸时的情况为准,则是对象错误。
后一例中,如果以的认识情况为准,是打击错误;如果以被教唆人的认识情况为准,则属于对象错误。
那么,在行为对象不在行为人眼前的这些复杂情况下,究竟应该做何种选择与判断呢?由于刑法中的故意要求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引起危害结果的发生必须有认识,所以,以引起危害结果发生的行为的指向作为打击错误与对象错误区分的标准是合适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