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_推荐】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9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4110430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3 总学时:48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0开课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专业开课分院、系:外语外贸学院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统称为经济学,在我国被称为西方经济学。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如何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以使得人类的无限欲望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许多经济学科如管理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市场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等的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学是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即宏观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它试图通过对社会总体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二)课程的目的宏观经济学关于一国国民经济总量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的学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本课程的教目标是使经济类本专科生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类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任务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对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 由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学生在研究和学习思路上要有相应的转变。
宏不雅经济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学分:3学分学时:48学时适用专业:经济办理类专业先修课程:微积分、微不雅经济学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经济办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根底课。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底子概念与底子理论,掌握西方经济学所运用的底子阐发方法,以作为学习基他课程的根底。
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要侧重于准确理解宏不雅经济学的底子概念及底子理论,用相关理论解释经济现象,提高学生阐发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1、宏不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2、宏不雅经济学的发生和开展萨伊定律、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底子要求:掌握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了解宏不雅经济学的开展重点:准确理解研究方法难点:正确理解古典宏不雅经济思想、凯恩斯的理论框架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1、国民收入核算的流量模型注入、漏出等底子概念2、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GDP、支出法、收入法、部分法3、国民收入核算的其他总量五个底子总量、名义GDP、实际GDP、GDP与GNP底子要求:掌握流量模型的本质、准确理解GDP含义,掌握三种统计方法、五个底子总量。
重点:注入、漏出、GDP等底子概念难点:正确把握三种方法的统计口径、五个底子总量的关系、名义GDP与实际GDP、GNP与GDP。
第三章简单的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1、底子概念消费、储蓄函数及倾向2、均衡的国民收入程度的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两个缺口、节俭悖论3、乘数理论乘数的含义及计算底子要求:掌握消费、储蓄函数及倾向、均衡的国民收入、乘数等底子概念。
重点:准确理解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本色、国民收入的两个缺口、乘数理论及应用。
难点:投资储蓄阐发法、节俭悖论。
第四章消费与投资理论1、消费理论绝对收入假说、持久消费函数、持久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
2、投资理论投资、本钱的边际效率等概念底子要求:掌握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投资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该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研究的是整体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地体现在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与波动等方面。
宏观经济理论正是要通过对整个经济运行的分析说明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宏观经济政策正是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总之,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1、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将为后续课程提供分析框架及分析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用经济思想及经济学的方法来看待和解释客观经济现象。
2、本课程的教学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讲述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注意培养学生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能力。
3、本课程的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组织和引导学生就各宏观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根据我国的国情,积极探索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具体应用的条件和规律。
三、教学要求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想学生说明如何把这些结论运用到他们生活的世界中。
因此,在教学中应遵照循序渐进原则,讲述宏观经济基本理论,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注意培养学生进行总量分析的能力。
强调理论知识与实用方法的结合,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以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练习题等多种方式进行。
四、课程重点与难点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等章节。
五、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81****0007【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54学时,3学分【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一、课程性质和目标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主要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达成如下教学目的:1.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掌握不同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和长期经济增长模型,能够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解释宏观经济现象,理解不同宏观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
2.具备运用宏观经济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状况的能力。
掌握GDP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指标,能够运用宏观经济指标考察一国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
3.掌握宏观经济政策。
掌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供给管理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理解不同政策运用的背景以及如何运用政策工具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教学内容、要求和学时分配(一)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6学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2.国内生产总值3.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4.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5.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6.名义GDP和实际GDP教学要求: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并与微观经济学进行比较2.理解GDP及相关指标的含义3.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4.应用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5.理解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重点难点: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2.国民收入核算的支出法其它教学环节:课后查阅当前全球GDP排名,熟悉前20的国家和地区;登录我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历年《统计年鉴》,熟悉GDP核算的两种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使用。
(二)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收入一支出模型9课时(理论讲授)教学内容:1均衡产出3.凯恩斯的消费理论4.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5.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6.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7.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教学要求:1理解均衡产出的概念2.掌握凯恩斯消费函数3.掌握不同经济部门下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4.理解各种乘数的概念重点难点:1均衡产出的含义2.凯恩斯的消费函数3.乘数原理其他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影响消费的具体因素。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掌握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3. 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原因及其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4. 理解货币与银行体系的作用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
5. 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并能够评估其效果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变量的度量和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模型的概念和构建方法2.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 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周期性- 经济波动对经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3. 货币与银行体系- 货币的定义和功用- 银行体系及其角色-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决定4.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执行和影响- 货币政策的限制和挑战5.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原理和实践- 是否采取主动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评估和影响分析教学方法1. 授课: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分析案例,渗透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2. 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和评价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和模拟情景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4. 小组项目:让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加强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评估方式1. 课堂参与和讨论:占总成绩的20%。
2. 作业和小组项目:占总成绩的30%。
3. 中期考试:占总成绩的20%。
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
参考教材1. 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八版),著者:尼.格里高利.曼昆,译者:陈向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2. 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著者:费尔南多.索瑞亚诺,译者:杨洁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二、学分:3三、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等四、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网络教育考试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性较强。
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课程的任务,在于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掌握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
五、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及主要内容:第一章导论一、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基本框架,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凯恩斯革命与宏观经济学以及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等问题,为后续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先导知识,要了解宏观经济学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理论特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代表人物、理论体系,以及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趋势等。
二、课程内容1、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介绍宏观经济学由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发展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进而发展为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基本过程。
重点介绍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产出水平、失业率、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宏观经济政策等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出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3)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意义从日常生活、周围环境、社会经济、政府行为等方面简单介绍学习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教学要求:(1)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沿革。
(2)重点了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3)考试时本章不作为重点,一般只出名词解释、填空或选择题。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二章国民经济核算一、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弄清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国内生产总值的经济含义及其计算、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消费储蓄与投资、乘数与加速数、收入-支出分析等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基本概念以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实训大纲宏观经济学实训大纲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模型- 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产出决定模型- 失业率和就业模型- 通货膨胀和物价决定模型- 储蓄和投资模型2. 货币供应和货币政策- 货币供应量的决定- 货币政策工具和目标-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3. 国际经济和汇率- 国际收支平衡和贸易模型- 汇率决定模型- 汇率制度和政策- 国际金融市场和资本流动4. 经济增长和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 发展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发展政策和措施5. 政府和经济运行- 政府预算和财政政策- 税收和公共支出- 政府债务和赤字问题6. 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 经济周期理论和模型-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 经济政策的效应和评价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讲述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型,解释相关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运行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收集和分析实际经济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来理解经济现象和政策效果。
5. 实践操作:通过模拟经济环境和政策实施情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实践意义。
四、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和讨论: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和报告:布置宏观经济学相关作业和报告,评价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能力。
3. 实践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实践项目,评价学生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4. 考试:组织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整体掌握情况。
五、参考教材1. 弗朗西斯·沃尔先生等,宏观经济学导论,第十版。
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和经济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
它以国民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分析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阐述一国实现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机制,说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让经济及管理类本科二年级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理论分析和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为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济学思维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逻辑性强,又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
因而,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将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到对经济活动实践的探讨和认识之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要注意数学特别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中基本的分析方法的运用,经济学的宏观分析方法,一般均衡理论方法可以运用到很多专业的技术经济分析上去。
二、教学目标在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学习中,《宏观经济学》课程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经济思维模式、具备基本经济技能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经济的概念,掌握经济的普遍规律、重要的思想观点、经济的基本过程、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经济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一)知识目标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掌握生产力和增长理论;描述实践中的生产力和增长。
2、理解总支出与总需求理论。
3、了解货币和金融系统。
(二)能力目标熟练具有经济学专业知识,具有经济岗位相关工作能力;具有涉及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企业经济过程中的分析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经济知识解决现实中企业经济实际案例的能力;具有运用相关经济知识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的能力;具有岗位适应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再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原理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目标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3. 能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4. 培养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理论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DP)及其构成要素- 总需求与总供给- 通货膨胀与失业3. 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 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经济增长模型和影响因素4. 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商业周期和景气度指标- 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影响- 政府干预和经济波动5. 宏观经济的货币和金融市场-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利率和货币政策-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6.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供给侧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宏观经济学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思维能力。
4. 学术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学术论文,提高研究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1.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和问题解答能力。
3. 学术论文:评估学生对特定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参考教材1. 高级宏观经济学,作者:XXX2. 宏观经济学原理,作者:XXX3. 宏观经济学导论,作者:XXX以上为《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内容可能会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宏观经济学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课程编号:E21102实验学时:6 学时学分: 0.5 学分适用专业:经济、管理各专业的本科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开课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一、实验课程说明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涉及许多复杂的宏观经济变量,且各变量主要呈现出随机状态分布的特征,这对于完整而客观的理解宏观经济问题带来困难,实验和模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
基于这一认识,宏观经济学实验紧紧围绕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体教学内容,对于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基本变量通过理论逻辑关系,建立经济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经验数据加以推证和检验,以体现和说明理论的正误,提高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宏观经济学实验是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实验,针对已具备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知识经济类、管理各专业的本科生开设。
通过模拟实验和相关的计量检验:1、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教学内容置于可控操作环境中。
通过学生的模拟和实验,强化理论理解,提高认识经济规律的能力。
2、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对经济分析和运行的感性认识。
3、熟悉现代宏观经济研究的科学方法和具体运用。
4、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三、实验的基本要求1、了解实验的软件环境和操作平台的运用,学会用现代的分析手段和技术模拟和实验经济参数变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完整而清楚的陈述实验操作过程,要求理论逻辑和实验逻辑关系相一致,基本结论明确,分析说服有力。
3、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体现实验的目的、要求、操作步骤、基本结论及相关变量关系的详细分析。
四、实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五、实验课成绩考核与评定标准1、学生在完成课堂上指定题目的实验后,必须自行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作为评定实验成绩的依据。
2、实验成绩占宏观经济学课程的5%。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仅被列为高等学校经济类8门核心课程之中,而且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其地位在经济类院校中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先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和微积分。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弄清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不同模型,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54学时(四)教学方法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主要图形所表示的基本原理,适当介绍最新知识。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启发学习者自学。
5、适当布置作业和案例思考题,深化学习者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
(五)面向专业经济管理类各专业二、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的总量分析。
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核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包括四个主要模型一一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IS-LM-BP模型。
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最重要的四个宏观经济政策,即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和政策、货币理论和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和政策,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收入总量。
而动态的国民收入变化主要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
其中带*号的部分是选讲内容,这些内容不涉及也不会影响整体内容的完整性。
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宏观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编号:E21102
实验学时:6学时
学分:0.5学分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各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开课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一、实验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涉及许多复杂的宏观经济变量,且各变量主要呈现出随机状态分布的特征,这对于完整而客观的理解宏观经济问题带来困难,实验和模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
基于这一认识,宏观经济学实验紧紧围绕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体教学内容,对于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基本变量通过理论逻辑关系,建立经济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经验数据加以推证和检验,以体现和说明理论的正误,提高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宏观经济学实验是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实验,针对已具备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知识经济类、管理各专业的本科生开设。
通过模拟实验和相关的计量检验:
1、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教学内容置于可控操作环境中。
通过学生的模拟和实验,强化理论理解,提高认识经济规律的能力。
2、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对经济分析和运行的感性认识。
3、熟悉现代宏观经济研究的科学方法和具体运用。
4、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三、实验的基本要求
1、了解实验的软件环境和操作平台的运用,学会用现代的分析手段和技术
模拟和实验经济参数变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完整而清楚的陈述实验操作过程,要求理论逻辑和实验逻辑关系相一致,基
本结论明确,分析说服有力。
3、完成相关的实验报告,体现实验的目的、要求、操作步骤、基本结论及相关
变量关系的详细分析。
四、实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五、实验课成绩考核与评定标准
1、学生在完成课堂上指定题目的实验后,必须自行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实验,并
写出实验报告作为评定实验成绩的依据。
2、实验成绩占宏观经济学课程的5%。
按时提交实验报告,目的要求明确、分
析步骤完整、条理清楚者为优秀;条理较为清楚、分析步骤基本完整者为良好;其余为不合格。
六、实验教材(指导书)与参考资料
1、《实验经济学教程》,张耀辉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
2、《经济计量学实验教程》,周曙东,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社会经济定量研究与SPSS和SAS的应用》,骆克任,电子工业出版社《收入因素对中国消费需求影响实证分析》实验大纲
实验名称:收入因素对中国消费需求影响实证分析
英文名称:
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验证型
实验类别:专业基础实验
实验环境:联网的计算机、SPSS软件包、投影机
实验目的:
使学生加深对消费理论相关理论的掌握和理解,并对我国居民消费问题、政府的有关经济政策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实验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消费理论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和了解相关的计量分析方法和软件。
实验内容:
基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的实证分析
凯恩斯提出“绝对收入假定”,其中心思想是消费倾向递减,现期消费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现期净收入,即“绝对收入”。
据此,建立模型:
C=a+bY---------------------------------(1)
其中,C为现期消费,a为自发性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Y为现期收入。
基于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定的实证分析
杜森贝利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其现期收入的影响,而且也受周围人的收入与消费的影响,即所谓消费的“示范性”;还有自己过去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即所谓消费的“不可逆性”。
其相对应的消费函数形式为:
C/Y=(1-a)-bY/Y’---------------------------------(2)
这里,b既定时,相对收入Y/Y’越大,平均消费倾向C/Y则越小。
作为反映相对收入Y/Y’的弹性系数b越大,则说明相对收入对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越大。
基于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的实证分析
弗里德曼将收入分为持久收入(可预料到的、长久的、稳定的收入)和暂时收入(非连续性、带有偶然性的收入),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持久收入决定的;消费者的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是固定的比例关系,即Cp,t=kYp,t其中Cp,t为持
久消费;Yp,t为持久收入;k为系数,受利息率、消费偏好、财产等因素决定。
据此,建立的消费函数为:
C=a+bYp,t+cYt,t--------------------(3)
目前的统计资料中,找不到直接与持久收入、暂时收入相对应的实际统计数字。
而一般的估算方法为弗里德曼的三阶移动平均值方法[1],其公式为:
Yp,t=(Yt+Yt-1+Yt-2)/3-----------------(4)
Yt,t=Yt–Yp,t--------------------------(5)
其中,Yp,t为t期的持久收入,Yt,t为t期的暂时收入;Yt为t期收入,Yt-1为t-1期收入,Yt-2为t-2期收入
基于生命周期假定的实证分析
生命周期假定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他只是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来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其一生的消费,使一生中的收入等于一生的消费,它拉长了跨时预算约束的时间跨度,是终生跨时预算约束。
据此,用线性模型来描述这一假定的消费函数为:
Ct=at+btYt+ct-1At-1-----------------------------------(6)
其中,Ct为第t期消费;Yt为第t期的收入;At-1为第t-1期消费者所拥有的资产;at 为第t期自发性消费;bt为第t期的收入对消费的弹性系数。
ct-1为第t-1期的资产对消费的弹性系数。
考核方式:
1、要求小组成员之间合理分工,分头查找近十年以上中国居民收入及消费支出数据,分头利用SPSS非别进行计量估计,然后综合比较,得出哪一种模型对于解释中国居民收入因素对消费影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