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操作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18.35 KB
- 文档页数:13
常见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内科疾病是指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及神经肌肉接头等部位的各种疾病,常见的包括中风、癫痫、帕金森病、脑积水等。
为了规范神经内科疾病的诊疗过程,各国学会和组织提出了相应的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之一是《急性缺血性中风诊疗指南》,它是由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卒中协会联合制定的,供临床医生参考。
指南对中风的诊断、评估、急救、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它提醒医生在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的3小时内尽快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提高中风的急救效果。
《癫痫诊疗指南》是由中国医学会神经学分会制定的,旨在指导临床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癫痫。
指南明确了癫痫的定义、分类、病因、流行病学等方面的内容,并提供了不同类型癫痫的治疗策略。
指南还对癫痫的发作急救和长期治疗进行了规范,提醒医生遵循先用单药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来选取合适的抗癫痫药物。
另外,《帕金森病诊疗指南》是由欧洲神经学会、美国运动障碍学会等机构联合制定的,用于指导帕金森病的诊断和治疗。
指南针对帕金森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提供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的具体建议。
指南强调通过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鼓励医生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
除了诊疗指南,神经内科疾病的技术操作规范也非常重要。
例如,腰穿是常用于诊断脑脊液压力、脑脊液化学性质等的方法。
腰穿时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包括选择穿刺点和刺激点、选用合适的穿刺针、控制穿刺深度、注意穿刺速度、注意液压力检测等。
此外,神经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涉及到一些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如脑电图、核磁共振等。
这些技术操作规范主要包括操作步骤、图像采集参数、图像解读等内容,旨在提高精确度和可靠性。
总而言之,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在规范临床实践、提高诊疗水平、保障患者权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内科规章制度及流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神经内科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神经内科是医院的重要临床科室,主要负责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工作。
第三条神经内科遵循“以患者为中心,以科学为依据,以质量为保障,以安全为前提,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
第四条神经内科工作人员应遵守医德、规范操作,不得违法违规。
第五条神经内科全体工作人员应遵守本规章制度,加强团队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第六条神经内科规章制度由科室主任负责领导,由科室全体工作人员共同执行。
第二章临床服务流程第七条患者来院就诊后,由门诊接待处完成登记、排队,领取就诊号码。
第八条患者持就诊号码前往神经内科门诊候诊,等待医生接诊。
第九条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详细询问、体格检查,必要时安排相关检查。
第十条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诊疗方案,开具处方,详细说明用药及注意事项。
第十一条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安排住院治疗或出院观察,必要时转诊其他科室。
第十二条护士负责患者的病情观察、护理工作,严格按照医嘱执行。
第十三条医生定期查房,对患者病情进行复查、评估,做出相应处理。
第三章医疗质量管理流程第十四条神经内科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保障患者安全。
第十五条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工作水平。
第十六条加强医疗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保障患者权益。
第十七条定期组织医疗安全会议,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机制。
第十八条加强医疗设备管理,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第四章典型案例处理流程第十九条针对患者投诉及提出质疑,神经内科应及时召开医疗质量委员会,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第二十条对于医疗事故及异常病例,神经内科应及时报告上级机构,并做好记录、处理。
第二十一条针对医疗纠纷,神经内科应根据法律法规,做好调解工作,维护医院声誉。
第五章神经内科巡查及考核流程第二十二条神经内科建立定期巡查机制,检查科室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内科是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以及监护和康复的学科。
神经内科的临床诊疗指南是医务人员进行神经内科临床诊疗的重要参考。
在神经内科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需要掌握一些技术操作规范,下面将介绍有关技术操作规范的具体内容。
一、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操作规范1.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时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掌握既往病史、家族史等情况,并检查患者的症状、体征等。
2. 体格检查前,应让患者放松身体,逐一进行检查,有助于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
3.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形态检查,包括外形、颅内压力、洛依斯体征、震颤、意识等检查;切断感觉通路、神经束(又称萎缩性麻痹型面肌痉挛)的检查;神经系统功能检查,包括运动、感觉、反射、共济等检查。
4.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时,应使用专业设备,如脑电图、神经肌肉电图、头部影像学等设备,以辅助检查。
二、神经影像学检查操作规范1. 神经影像学检查进行前,应告知患者采用哪种影像学检查,准备要求,如饮食、睡眠等方面。
同时,应询问患者对药物的过敏情况,告知其他细节。
对于无意识患者,应事先进行肛门排气、膀胱排尿等操作。
2. 检查前,应使用专业设备检查病人的心脏、呼吸、脉搏等重要指标。
依赖电子器材的设备操作应开启电源和搜寻网络。
3. 检查程序应符合规范,具体包括调整好检查设备的设置,例如调整好CT扫描位置,正确定位等。
4. 对于无创性检查,如CT、MRI等,应告知患者相关的检查内容及检查时注意的事项,给予充分的配合,避免因过度紧张而影响正常检查。
5. 对于需要使用有创性技术进行的检查,如脑脊液检查、脑室造影等,必须告知患者可能的并发症,并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相关检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三、体液检查操作规范1. 体液检查包括血液、脑脊液等,应确保血液、标本采集和传输的质量,以保证检查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 采血前,应选择好适宜的采血地点,并确定采血的部位,即防止采血失败及其不可预料的后果,例如淋漓不停。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第二章短暂脑缺血发作第三章脑梗死第四章脑出血第五章蛛网膜下腔出血第六章急性脊髓炎第七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第八章帕金森病第九章重症肌无力第十章癫痫第十一章面神经炎第十二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第二部分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腰椎穿刺术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偏头痛(migraine)就是一种反复发作得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
常有家族史。
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
根据不同得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一、无先兆得偏头痛1、至少5次下述2~4得发作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得治疗)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1)一侧性(2)搏动性(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4)上楼或其她类似得日常活动使之加重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得1项(1)恶心与或呕吐(2)畏光及畏声5、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2)病史,及-或体检,与-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得疾病在时间上无关二、有先兆得偏头痛1、至少2次下述2得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得先兆,先兆得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与-或脑干功能障碍(2)至少1种先兆逐渐出现超过4分钟或多种先兆依次出现(3)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1种以上先兆,时间可按比例延长)(4)先兆后头痛与先兆间隔不定,少于60分钟(也可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3、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2)病史,及—或体检,与—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
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一、腰椎穿刺术二、脑脊液动力学检查三、侧脑室持续引流术四、经皮颅骨小钻孔脑内血肿穿刺术五、神经系统检查一、腰椎穿刺【适应证】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病变(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膜炎或脑炎)、脱髓鞘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癌病、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及颅内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对脊髓病变和多发性神经根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也有帮助;还适用于脊髓造影和鞘内注射药物治疗等。
【禁忌证】穿刺部位有化脓性感染或脊椎结核,有出血倾向,血小板<50000/mm3,以及临床上有脑疝倾向时。
颅内压升高并有明显的视乳头水肿、怀疑后颅窝占位性病变时,应慎重操作。
【操作方法】患者侧卧位,屈颈抱膝,取腰4~5椎间隙或腰5~骶1椎间隙为穿刺点(沿双侧髂嵴最高点之间的连线与脊椎中线相交处为腰4棘突,其下为腰4~5椎间隙),常规消毒,术者带无菌手套,用3%碘酒消毒,75%酒精脱碘,用2%普鲁卡因在穿刺点做皮内、皮下麻醉。
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右手持穿刺针自穿刺点缓慢刺入,刺入韧带时可感受到一定阻力,之后有落空感时提示已刺入蛛网膜下腔,可抽出针芯让脑脊液流出。
如没有脑脊液流出可转动穿刺针或将穿刺针退出少许,直到脑脊液流出为止。
测定初压,留取脑脊液送检,测定终压,插入针芯,拔出穿刺针,局部敷无菌纱布固定,嘱去枕平卧6小时。
【临床意义】1、压力高可见于脑水肿、颅内占位性病变、感染、急性脑卒中、静脉窦血栓形成、良性颅内压增高,以及心衰、肺功能不全及肝昏迷等。
2、压力低主要见于低颅压、脱水、脊髓蛛网膜下腔梗阻、脑脊液漏等。
【并发症】最常见为腰穿后低颅压头痛,可持续2~8天,头痛以额、枕部为著,可伴有颈部和后背痛,咳嗽、打喷嚏或站立时症状加重,严重者还可伴有恶心、呕吐和耳鸣。
平卧位可使头痛减轻,应大量饮水,必要时可静脉输入生理盐水。
二、脑脊液动力学检查【常规压力测定】侧卧位的正常压力为80~180mmH20,>200mmH20提示颅内压增高。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内科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人体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治。
为了保证神经内科的医疗服务质量和诊疗效果,需要遵守一系列操作规范。
下面将介绍神经内科诊疗指南中的技术操作规范,以供参考。
一、神经系统检查1. 神经系统检查是神经内科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
在检查的过程中,医生应注意以下事项:(1)开放式交流。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解释检查过程的目的,使病人感到舒适。
(2)仔细观察。
应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肌肉、神经、深反射、浅反射等方面的检查,尽可能多地收集病史信息。
(3)操作规范。
诊断和鉴别诊断需要仔细的操作,遵循标准化的操作规范,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是神经内科的重要诊断检查手段。
具体操作如下:(1)患者体位。
根据检查需要,选择合适的体位;(2)检查前准备。
在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前,应将患者的病史和体征记录下来,并通知患者注意事项;(3)检查过程。
操作时,应遵循医疗院内相关的操作规范,使用合适的检查设备将所需部位进行检查。
二、常见疾病的诊疗规范1. 脑卒中(1)早期诊断和治疗。
早期诊断和治疗,包括脑卒中的急性期和恢复期。
治疗过程需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包括血压、血糖等,以及控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治疗原则。
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抗血小板、抗凝、降压、改善血流等药物。
同时,还需开展康复治疗、针灸等治疗方法,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2. 重症肌无力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常导致肌肉无力等问题。
预防和治疗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药物治疗。
目前医学界广为认知的药物治疗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等,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2)定期随访。
对患者进行定期追踪随访,收集丰富的检查信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辅助检查神经内科的辅助检查主要包括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磁共振、CT 等。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操作规范。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目录一、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2、脑梗死 (4)3、脑出血 (8)4、蛛网膜下腔出血 (10)5、病毒性脑炎 (12)6、急性脊髓炎 (13)7、吉兰-巴雷综合征 (15)8、癫痫 (16)9、癫痫持续状态 (18)10、帕金森病 (21)二、神经内科疾病操作规范1、腰椎穿刺术 (23)2、心肺复苏术 (25)临床治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神经内科汇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病史采集1.发病年龄、诱因,发作形式、持续时间、复发形式。
2.恢复完全否,是否留有后遗症。
3.既往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炎等病史。
二、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大血管搏动情况,有无杂音;(2)心脏有无杂音,节律规则否,大小等;(3)发作时体征。
三、辅助检查1.头部CT、MRI检查;2. 血糖、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四项;3. 颈动脉系统及心脏彩超,经颅TCD,必要时行DSA或MRA检查。
四、临床诊断多数病人年龄50~70岁,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突然发病,持续时间为5~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恢复完全,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常反复发作,多为刻板性。
凡临床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且神经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根据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不同而表现不同。
1.颈动脉系统TIA:单眼一过性黑蒙、失明,发作性偏瘫或单瘫,可伴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
2.椎基底动脉TIA:阵发性眩晕、恶心、呕吐,很少耳鸣,也可出现复视,眼震,共济失调,平衡障碍,构音障碍及交叉瘫。
3.实验室检查有时可发现高血压,高血糖,血液高凝等,有时也可发现心脏的节律异常及杂音等。
神经内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穿刺技术]一胸膜腔穿刺术二腹膜腔穿刺术三骨髓穿刺四腰椎穿刺术[插管技术]五胃插管术及胃肠减压术六、导尿术七、鼻塞、鼻导管吸氧法八、气管插管术[无菌技术]九、手术人员洗手术十、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十一、穿、脱隔离衣十二现场心肺复苏术一胸膜腔穿刺术【适应症】1、原因未明的胸腔积液,可作诊断性穿刺,作胸水涂片、培养、细胞学和生化学检查以明确病因。
2、胸腔大量积液、气胸产生压迫症状,可抽液或抽气以减压;急性脓胸或恶性肿瘤侵及胸膜引起积液,可抽液或注入药物。
【禁忌症】出血性疾病及体质衰弱、病情危重,难于耐受操作者应慎用。
【准备工作】1、了解、熟悉病人病情。
2、与病人及家属谈话,交代检查目的、大致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17技术操作规程症等,并签字知情同意书。
3、器械准备,胸腔穿刺包、皮肤消毒剂、麻醉剂、无菌棉签、手套、洞巾、注射器、纱布以及胶布。
4、操作者熟悉步骤,戴帽子、口罩。
【操作方法】1、病人取坐位面向椅背,两前臂置于椅背上,前额伏于前臂,自然呼吸。
卧床者可取半坐位,患侧前臂上举抱于枕部。
2、穿刺点定位:胸腔穿刺抽液:穿刺点可性超声波定位,或选择胸部叩诊实音最明显部位进行穿刺,穿刺点可用龙胆紫在皮肤上做标记,常选择:①肩胛下角线7~8肋间。
②腋后线7~8肋间。
③腋中线6~7肋间。
④腋前线 5~6 肋间。
包裹性胸腔积液,可结合 X 线及超声波定位进行穿刺。
气胸抽气减压,穿刺部位一般选取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中线4~5肋间。
3、常规消毒皮肤。
自穿刺点部位由内向外进行皮肤消毒,消毒范围直径约为 15cm。
打开穿刺包,戴无菌手套,铺盖消孔巾,检查穿刺包内器械,注意穿刺针是否通畅。
4、局部麻醉:选下一肋骨的上缘为穿刺点,用 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先注射皮下出现皮肤橘皮样皮丘改变,然后自皮肤至胸膜壁层进行逐层麻醉。
注药前应回抽,观察无气体、血液、胸水后,方可推注麻醉药。
5.穿刺:先用止血钳夹住穿刺针后的橡皮胶管,以左手固定穿刺部位局部皮肤,右手持穿刺针(用无菌纱布包裹),沿麻醉部位经肋骨上缘穿刺点胸壁缓慢进针,当针锋抵抗感突然消失后表示针尖已进入胸膜腔,助手用止血钳协助固定穿刺针以防刺入过深损伤肺组织,术者接上50ml 注射器,在助手松开夹闭穿刺针胶管止血钳后抽吸胸腔积液,注射器抽满后,助手用止血钳夹紧胶管后取下注射器,防止空气进入胸腔,将液体注入盛器中,记量并送化验检查。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第二章晕厥第三章短暂脑缺血发作第四章脑梗死第五章脑出血第六章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七章急性脊髓炎第八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第九章帕金森病第十章特发性震颤第十一章周期性麻痹第十二章重症肌无力第十三章癫痫第十四章面神经炎第十五章颅内高压的病因及治疗第十六章亚急性联合病变第十七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第十八章血管性痴呆第十九章运动神经元病第二十章呼吸机麻痹第二部分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一、腰椎穿刺术二、脑脊液动力学检查三、侧脑室持续引流术四、经皮颅骨小钻孔脑内血肿穿刺术五、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
常有家族史。
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一、无先兆的偏头痛1、至少5次下述2~4的发作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的治疗)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1)一侧性(2)搏动性(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4)上楼或其他类似的日常活动使之加重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的1项(1)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及畏声5、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2)病史,及-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的疾病在时间上无关二、有先兆的偏头痛1、至少2次下述2的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先兆的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和-或脑干功能障碍(2)至少1种先兆逐渐出现超过4分钟或多种先兆依次出现(3)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1种以上先兆,时间可按比例延长)(4)先兆后头痛与先兆间隔不定,少于60分钟(也可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3、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第二章晕厥第三章短暂脑缺血发作第四章脑梗死第五章脑出血第六章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七章急性脊髓炎第八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第九章帕金森病第十章特发性震颤第十一章周期性麻痹第十二章重症肌无力第十三章癫痫第十四章面神经炎第十五章颅内高压的病因及治疗第十六章亚急性联合病变第十七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第十八章血管性痴呆第十九章运动神经元病第二十章呼吸机麻痹第二部分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一、腰椎穿刺术二、脑脊液动力学检查三、侧脑室持续引流术四、经皮颅骨小钻孔脑内血肿穿刺术五、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
常有家族史。
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一、无先兆的偏头痛1、至少5次下述2~4的发作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的治疗)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1)一侧性(2)搏动性(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4)上楼或其他类似的日常活动使之加重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的1项(1)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及畏声5、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2)病史,及-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的疾病在时间上无关二、有先兆的偏头痛1、至少2次下述2的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先兆的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和-或脑干功能障碍(2)至少1种先兆逐渐出现超过4分钟或多种先兆依次出现(3)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1种以上先兆,时间可按比例延长)(4)先兆后头痛与先兆间隔不定,少于60分钟(也可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3、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神经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1. 简介
该指南提供了神经内科的临床诊疗指导和操作规范,旨在帮助医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以下是该指南的要点:
2. 诊断和鉴别诊断
- 快速、准确地进行神经内科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
-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 注意与其他相关疾病的鉴别,以便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3. 检查和辅助诊断
-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方法;
- 配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神经电生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 在进行检查之前,要向患者解释检查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4. 治疗原则
- 根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合并症进行调整;
- 合理使用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5. 随访和复诊
- 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了解治疗效果和可能的并发症;
-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反应,进行必要的复诊和调整治疗方案。
6. 预防和保健
- 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休息;
- 防止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 加强对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意识。
注意:本指南仅为提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具体病情做出决策。
请在使用本指南时谨慎判断,并根据最新的研究和指南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上是神经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的概述,希望能够对医生们的工作有所帮助。
神经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第二章晕厥第三章短暂脑缺血发作第四章脑梗死第五章脑出血第六章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七章急性脊髓炎第八章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第九章帕金森病第十章特发性震颤第十一章周期性麻痹第十二章重症肌无力第十三章癫痫第十四章面神经炎第十五章颅内高压的病因及治疗第十六章亚急性联合病变第十七章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第十八章血管性痴呆第十九章运动神经元病第二十章呼吸机麻痹第二部分神经内科技术操作规范一、腰椎穿刺术二、脑脊液动力学检查三、侧脑室持续引流术四、经皮颅骨小钻孔脑内血肿穿刺术五、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偏头痛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呈一侧或双侧疼痛,常伴恶心或呕吐,对光或声音刺激敏感,少数典型者发作前可出现各种视觉、感觉、运动等先兆。
常有家族史。
在女性中多见,常在青春期起病,少数在成人期或儿童期起病。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为多种类型:普通型、典型、基底动脉型、眼肌麻痹型、偏瘫型、视网膜、偏头痛等位症等。
【诊断】偏头痛诊断标准(国际头痛学会)一、无先兆的偏头痛1、至少5次下述2~4的发作2、头痛持续4~72小时(未经治疗或无效的治疗)3、头痛至少具有下列2个特征(1)一侧性(2)搏动性(3)中等强度或剧烈(影响日常生活)(4)上楼或其他类似的日常活动使之加重4、头痛中至少有下列的1项(1)恶心和或呕吐(2)畏光及畏声5、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2)病史,及-或体检,和-或神经系统检查显示为继发性头痛,但被进一步检查所否定(3)有继发性头痛,但首次偏头痛发作与引起继发性头痛的疾病在时间上无关二、有先兆的偏头痛1、至少2次下述2的发作。
2、下列4项中至少有3项(1)有一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先兆的症状表明局灶性大脑皮层和-或脑干功能障碍(2)至少1种先兆逐渐出现超过4分钟或多种先兆依次出现(3)先兆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1种以上先兆,时间可按比例延长)(4)先兆后头痛与先兆间隔不定,少于60分钟(也可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3、至少有下列之一(1)病史、体检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显示非继发性头痛。
目录一、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2、脑梗死 (4)3、脑出血 (8)4、蛛网膜下腔出血 (10)5、病毒性脑炎 (12)6、急性脊髓炎 (13)7、吉兰-巴雷综合征 (15)8、癫 痫 (16)9、癫痫持续状态 (18)10、帕金森病 (21)二、神经内科疾病操作规范1、腰椎穿刺术 (23)2、心肺复苏术 (25)临床治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神经内科汇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一、病史采集1.发病年龄、诱因,发作形式、持续时间、复发形式。
2.恢复完全否,是否留有后遗症。
3.既往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炎等病史。
二、体格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1)大血管搏动情况,有无杂音;(2)心脏有无杂音,节律规则否,大小等;(3)发作时体征。
三、辅助检查1.头部CT、MRI检查;2. 血糖、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四项;3. 颈动脉系统及心脏彩超,经颅TCD,必要时行DSA或MRA检查。
四、临床诊断多数病人年龄50~70岁,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突然发病,持续时间为5~20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恢复完全,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常反复发作,多为刻板性。
凡临床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且神经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根据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不同而表现不同。
1.颈动脉系统TIA:单眼一过性黑蒙、失明,发作性偏瘫或单瘫,可伴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
2.椎基底动脉TIA:阵发性眩晕、恶心、呕吐,很少耳鸣,也可出现复视,眼震,共济失调,平衡障碍,构音障碍及交叉瘫。
3.实验室检查有时可发现高血压,高血糖,血液高凝等,有时也可发现心脏的节律异常及杂音等。
五、鉴别诊断1.癫痫的部分性发作。
腰椎穿刺术[适应证]1、脑和脊髓炎症性病变的诊断。
2、脑和脊髓血管性病变的诊断。
3、区别阻塞性和非阻塞性脊髓病变。
4、气脑造影和脊髓腔碘油造影。
5、早期颅高压的诊断性穿刺。
6、鞘内给药。
7、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性穿刺。
[禁忌证]1、颅内占位性病,尤其是后颅窝占位性病变。
2、脑疝或疑有脑疝者。
3、腰椎穿刺处局部感染或脊柱病变。
[准备工作]器械准备:腰椎穿刺包、手套、闭式测压或玻璃测压管、治疗盘(碘酒、乙醇、棉签、胶布、2%普鲁卡因),需作培养者,准备培养基。
[操作方法]1、病人取侧卧位,其背部和床面垂直,头颈向前屈曲,屈髋抱膝,使腰椎后凸,椎间隙增宽,以利进针。
2、定穿刺点:通常选用腰椎3~4间隙,并做好标记。
3、自中线向两侧进行常规皮肤消毒。
打开穿刺包,戴无菌手套,并检查穿刺包内器械,铺无菌孔巾。
4、在穿刺点用2%的普鲁卡因做局部麻醉。
5、术者用左手拇指尖紧按住两个棘突间隙的皮肤凹陷,右手持穿刺针,于穿刺点刺入皮下,使针垂直于平面或略向头端倾斜并缓慢推进,当感到阻力突然减低时,针已穿过硬脊膜,再进入少许即可。
成人进针深度4~6cm。
6、拔出针心,可见脑脊液滴出。
接测压表(或测压管),让病人双腿慢慢伸直,可见脑脊液在测压表内随呼吸波动,记录脑脊液压力。
取下测压表,用无菌试管接脑脊液2~4ml,送化验室检查。
7、插入针心,拔出穿刺针。
穿刺点以碘酒消毒后盖以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
8、术毕,嘱去枕平卧4~6小时。
【并发症】1.腰穿后头痛,低颅压综合征2.出血3.感染4.脑疝全脑血管造影术[适应证]1.颅内血管性病变(1)出血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颈动脉动脉瘤、椎动脉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Galen静脉瘤、海绵状血管瘤、颅内静脉血管畸形。
(2)缺血性:颅内、颈内系统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颅内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形成,烟雾病。
2.颅内肿瘤脑膜瘤、血管网织细胞瘤、颈静脉球瘤、脑胶质瘤3.头颈部血管性肿瘤鼻咽纤维血管瘤、颈动脉体瘤。
[禁忌证]1.病人情况极为虚弱,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
2.碘过敏或过敏体质。
3.妊娠3个月以内(相对禁忌证)。
4.穿刺部位感染,血管狭窄、闭塞或有粥样斑块(相对禁忌证)。
[准备工作]1.住院建立完整的病历档案,进行全面体检与系统的神经系统检查。
2.术前准备包括备皮,术前谈话,交待危险性与可能发生的手术后并发症,常规化验,出凝血时间检查,肝、肾功能等。
3.器材准备(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要求有适时显影、减影、放大、测量与录像功能,最好有三维成像功能。
(2)穿刺针。
(3)引导导丝。
(4)导管鞘。
(5)造影导管:多采用不透X线的聚乙烯制成,末端为锥形,有端孔,呈直形或“J”形、猎人头形,二通开关。
(6)高压注射器及连接管:脑血管造影一般压力为150psi(磅/平方英寸)。
(7)加压输液袋。
(8)造影剂:目前主张用非离子碘溶液,如碘海醇(omnipaque)等。
注射剂量:颈总动脉8ml/s 总量12ml颈内动脉6ml/s 总量9ml颈外动脉3ml/s 总量5ml椎动脉 5ml/s 总量7ml[操作步骤](1)局部麻醉,1%利多卡因5~10ml穿刺部位局部浸润麻醉,不合作者或危重病人神经安定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2)是否肝素化应酌情而定,肝素1mg/kg,稀释后静脉注射。
(3)是否行控制性低血压,酌情而定。
(4)加压输液袋连接于导管鞘侧壁的三通连接管。
(5)监护脉搏、呼吸、血压,必要时直接监测动脉压(桡动脉、足背动脉)。
(6)操作方法及程序:A.病人仰卧在造影床上,固定头部并放置测量标记(直径10mm钢球),固定四肢。
B.会阴部消毒。
上至肚脐、下至双股中部。
C.铺无菌单。
D.右(左)股动脉为穿刺点,在腹股沟韧带下2cm,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用1%利多卡因5~10ml做局部浸润麻醉,用三角刀片将穿刺点皮肤切开2mm。
E.术者左手中、示指摸准股动脉穿刺点,右手持穿刺针逆血流方向与皮肤成45°角,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插入导管鞘,从导管鞘侧壁三通开关连接管回抽见动脉血,确定无误后,将动脉加压输液管连接在导管鞘侧壁三通连接管,慢慢滴入生理盐水,并用无菌胶布固定导管鞘。
F.在电视监视下(或导管内插入导丝),将造影导管送入股动脉→髂外动脉→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胸主动脉→主动脉弓,采用“定向旋转”手法,分别将导管插入左右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椎动脉进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在特殊情况下还需要做两侧甲状颈干和肋颈干选择性血管造影。
G.完成造影后,左手示、中、环三指摸准穿刺点上下,在右手拔出导管鞘的同时,左手紧紧压迫股动脉穿刺点,持续15~20min,松开压迫见穿刺点无出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并加压包扎。
外加沙袋压迫局部。
持续6~8h。
[术后并发症]A.穿刺部位血肿、血管损伤后闭塞、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AVF)B.导管或导丝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夹层,甚至导致血管闭塞。
导管或导丝在血管内折断,导管打结、折曲。
C.颅内并发症:脑血栓,脑血管痉挛,空气栓塞(加压输液进入),颅内出血。
D.造影剂过敏。
[术后监护室观察](1)监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神志、瞳孔、神经系统体征。
(2)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脚背、胫后动脉搏动,肢体颜色,有无疼痛。
(3)抗脑血管痉挛、溶栓、抗癫痫。
(4)酌情行控制性低血压。
(5)6h后进食,卧床24h,穿刺侧下肢制动。
立体定向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适应证]一:高血压性脑出血1.脑叶出血≥30ml;2.基底节区出血≥ 30ml;3.丘脑出血≥10ml;4.小脑出血≥10ml;5.脑室内出血,引起阻塞性脑积水、铸型脑室积血者;6.颅内血肿出血量虽然未达到手术指征的容量,但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者;[禁忌证]1.脑干功能衰竭;2.凝血机制障碍、有严重的出血血倾向,如血友病;3.明确的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引起的血肿。
[操作方法]1. 局麻安装 Leksell - HB 型立体定向头环, CT常规扫描 ,层厚 3mm ,有病灶的 CT片放大洗片 ,确定病灶中心靶点的 X、 Y、 Z三维坐标值.返回手术室后安装弓形臂。
2.穿刺点、血肿靶点的选择原则避开重要的血管和功能区:球形血肿,靶点在血肿中心;长条形大血肿,必要时可用双针穿刺二个靶点;脑内血肿破入脑室,并有脑脊液循环梗阻者,可用双针同时穿刺血肿和侧脑室;破入脑室内血肿量不多,无脑脊液循环梗阻者,单针穿刺脑部血肿即可;小脑血肿较大合并脑脊液循环受阻,可先穿刺侧脑室作外引流,再同时穿刺小脑血肿。
3.操作步骤:1.侧卧位。
2.常规消毒。
3.穿刺点局部麻醉:2%利多卡因5ml做皮内、皮下、肌肉和骨膜浸润麻醉。
4.在所需长度穿刺针上,距针尖2.0~2.5cm处安装限位器,以免钻颅时由于高速旋转的钻头引起脑组织损伤。
5.穿刺室应尽量避开一下部位:额窦;在矢状窦、横窦、枕窦、乙状窦旁操作应相距1.5cm以上;穿刺点应避开翼点(颧弓上4cm太阳穴部位)、中央沟、脑膜中动脉起始部(眼眶外侧)。
6.将穿刺针的尾部钻轴,夹持在电钻夹具头上,通过穿刺点。
穿透颅骨、硬脑膜后,去除限位器,剪断针托部塑料卡环后拔除针芯,插入圆钝头塑料针芯,将针体缓慢进入血肿边缘。
7.血肿的处理1)穿刺成功后抽吸血肿,首次抽吸液态血肿部分原则上不得超过15-20毫升,使抽吸血肿后颅内压不宜过快下降,余下颅内血肿的液态部分,可采用生理盐水等量交换,循环冲洗的方法,再将剩余陈旧性液态和半固态血肿尽可能全部清除出来,让颅内压平稳、缓慢下降,不致于形成负压,引起颅内积气,此举还能防止脑组织在颅内大幅度的移位,造成“脑减压性损害”。
2)液态血肿抽吸后,接下来是血肿冲洗。
选用5毫升的注射器,每次抽取所需冲洗液3-5毫升,接到血肿粉碎针塑料连接上,酌情快速推注到血肿中心,经冲洗稀释的液态血肿经粉碎针侧管流出,每次约3-5毫升,注意做到有进有出,出入基本平衡,一直冲洗到血肿流出液较清亮为止。
下一步是注入血肿液化剂3)液化剂的选择、配制和注射:(1)液化剂的选择:A.血肿较大时,单次尿激酶用量可4-6万单位,如遇血肿液化不理想,尿激酶用量可增致10万单位/次。
B.颅内血肿呈高凝状态(即抽出血块呈甘蔗渣),几乎无液态血肿,可用尿激酶6-8万单位+普通肝素半支/次,肝素可酌情并用1-3次。
C.脑室内血肿,或经冲洗液化之后与脑室相通的脑内血肿,液化剂只能选用尿激酶一种,每次2-5万单位为宜。
(2)液化剂的配制:常规采用100毫升生理盐水,用5毫升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3-4毫升,与所需的尿激酶配液(或加普通肝素半支)溶解,共配制成4毫升含液化剂溶液。
(3)注入液化剂:先将含4毫升液化剂溶注射器连接到粉碎针上,后关闭穿刺针侧管开关,将上述4毫升液化剂稍用力推注到血肿腔内,最后关闭粉碎针接管开关,伤口覆盖无菌敷料。
8. 闭管与开放引流液化剂注入后,原则上应闭管四小时后(说明:严重颅内压增高的危重患者也可以缩短闭管时限成不闭管),再按时开放;凡闭管四小时内,出现病情恶化,颅内压增高,第一个动作应是立即开放引流,再分析原因,对症急救处理;9. 冲洗、液化周期1)穿刺、抽吸血肿,每次用3-5生理盐水冲洗血肿后→再注入液化剂→闭管 4 小时后→开放引流1-2小时。
进入第二治疗周期的治疗,又是先抽吸血肿,再冲洗清除血肿→注入液化剂→又闭管4小时……一般第一个24小时内,运用上述方法作3-4个冲洗、液化周期治疗;2)第二个24小时,酌情用2-3个治疗周期,这样将颅内血肿力争在三天左右基本清除,4-6天内酌情拔针,原则上留针时间不超过7天。
3)抽吸血肿要求:忌暴力抽吸,更不要急于求成,抽吸负压严格控制在0.5-1毫升负压之内,即注射器抽空范围严格控制在1毫升内。
10. 拔针(1)下列二种情况,不要轻易决定拔针:情况一.微创术后24小时,血肿清除不很理想,经CT复查,发现穿刺针虽在血肿腔内,但偏一侧或在血肿边缘处,先可采用调整穿刺针侧孔方向,让侧孔对准血肿主体方向,同时加大血块液化剂浓度和清除次数,大多可达治疗目的。
凡经此处理仍不能解决问题,再考虑以此穿刺针为参照物,再加一微创针,有利于加速血肿的清除。
情况二.血肿破入脑室或紧靠脑室的血肿,在血肿清除过程中,引流出脑脊液,这应是一件好事,因为保留此针可达到有效的缓解颅内压,值得注意以下四点:A.要防脑脊液短时流失过多、过快,出现低颅压,颅内积气,使病情加重;B.要注意在开放引流过程中,保持引流管通畅,(其方法是:左手紧紧压闭引流管近头侧25公分处,右手不断挤压头侧端引流管)并将引流管抬高5-15公分,维持颅内压稳定;C.对加用脱水剂的患者,要酌情减量;D.原则上不再作血肿冲洗,因常可出现冲洗液冲得进去,抽不出来,不好控制颅内压,此时宜注入尿激酶2-5万单位,闭管2-3小时,再开放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