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隶书书法作品欣赏图片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24字古诗词书法隶书作品书法作品:草色烟光残照里,露红烟绿,晕画屏风。
《清明上河图》风华正茂,字里行间,尽显神韵。
野径盘跚思无疆,岁月峥嵘,写进墨香。
流水萦回迴雁鸣,短歌横笛,惊起征鸿。
横看成岭侧成峰,不独仙境,更已神奇。
奇芳玉露沾衣湿,清辉香雾起眉齐。
落花堆雪皆成诗,一片寒潭,淹没诗情。
秋霜冷过南窗烛,志士仁人,莫失莫忘。
内容生成:草色烟光残照里,这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草色和烟光在残照下交织成了美丽的图景,那一汪红烟绿色的露珠也在夜幕中闪烁着。
晕画屏风,画得很是让人神往,使得人们仿佛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画中所描绘的生气勃勃的场景。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风华正茂的画作,画中字里行间,尽显神韵,使得人们仿佛也置身于这样一幅画卷之中。
野径盘跚思无疆,岁月峥嵘,写进墨香。
野径弯曲,人走疲顿,然而思维却能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游荡,随着岁月的流逝,种种景象尽都被写进了墨香之中。
流水萦回,迴雁鸣,短歌横笛,惊起征鸿。
远处的流水缓缓流淌,远处的迴雁发出急促的鸣叫,短歌横笛也在空气中回响,一阵轻微的风吹过,竟然惊起了征鸿。
横看成岭侧成峰,不独仙境,更已神奇。
这里的山看上去就像是成岭侧成峰,这里可以说是一个仙境,但这种神奇的景象并不是这里的精髓所在。
奇芳玉露沾衣湿,清辉香雾起眉齐。
这里天空中的奇芳正在散发出自己的香味,空气弥漫着清辉沐浴,这样的美景也让政治家和文人公认为是一种顶级享受。
落花堆雪皆成诗,一片寒潭,淹没诗情。
春天来临之际,越来越多的落花在空气中翩翩起舞,此时的景象也像下了一场雪。
所有的美好景象都堆积在一起,成了一首生动而又诗意盎然的诗篇,美妙而让人陶醉。
秋霜冷过南窗烛,志士仁人,莫失莫忘。
秋天来临时,南窗边的烛台上点燃了一簇烛光,让人感到了丝丝寒意。
在如此冷寂的时节里,只有志士和仁人不可忘却。
10首隶书古诗
1.《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将进酒》 -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4.《登高》 -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月下独酌四首之一》 -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6.《白日依山尽》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8.《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题西林壁》 -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0.《夜泊牛渚怀古》 - 杨万里
牛渚西江夜,青峰谁共照。
扁舟无远近,远近任山透。
古诗词隶书书法作品欣赏图片
隶书从秦代起,经两汉到三国,作为主要字体使用了近五百年。
在书法史上,隶书可以说是由篆到楷的中间环节。
下面带给大家的是古诗词隶书书法作品图片,希望你们喜欢。
古诗词隶书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书法过渡期之隶书
中国汉字的书法源远流长,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且具有相当高超的艺术成就。
自古以来,书体变化是丰富多彩的,概括起来大体可以分为: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也叫作真书,包括魏碑和唐碑等)、行书、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
这五种书体,其中的篆书、隶书和楷书三种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依次孕育、转化,逐渐形成的。
隶书是汉代的主要书体。
隶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
过去记载上说,这种俗体字是由秦狱吏程邈所创造。
其实各种字体的产生都具有其社会以及政治的根源,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并非某个人的创造发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封建政权,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统一度量衡。
官方用的书体是篆书,遗存至今的琅琊台刻、秦山刻石就是当时的标准书体。
秦始皇时各种量器都刻有诏书,由于书刻时间紧迫,不能拘泥于篆书圆转的笔划、谨严的体势,于是利用了趋向横直方拆、便于写刻的笔划。
这种变圆为方,变弧线为直线,在转变处采取折笔,不用篆书的转笔,的确比篆书的写刻要快捷、方便得多。
可见当时即使是统治阶级的诏书,在某种情况下,也不得不采用方便、快捷的书法。
其实这种新书体早就在民间产生和流行,只是还不曾被最高统治者所承认罢了。
汉代是封建社会上升时期。
西汉前期,农业经济的逐渐恢复,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国家的统一,各地交通的发展,都促成文字书写的相应发展。
这样,隶书的应用广泛了,逐渐取代篆书的地位。
隶书根据社会的需要,不仅体势变圆为方,笔划也简化得多。
但严格地说,这还不是典型的隶书,应该是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的书体。
隶书发展到东汉才达到成熟的阶段。
一种新的书体产生时,开始总不免带有不规则和稚拙的形态,但到统治阶级的手里,逐渐被规矩、工整的形式所代替,因为标准字体总是要经过加工、整理和规范化,这是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
隶书笔划的趋向工整,波势的产生,点划的俯仰,以及带装饰性的挑法、都是这种加工、发展的结果。
隶书的波挑在西汉晚期已经产生,这是隶书趋势向成熟期的特点。
发展到东汉,这种波挑体势达到顶峰,尤其是高大碑石上的华丽的隶书,不公达到宣传内容的作用,也起到碑的装饰效果。
东汉碑石上的隶书,是
汉隶登峰造极的阶段。
隶书和篆书相比,不仅形状改变(长方变为扁平),书写方便,从书法的技巧来看,也比篆书要丰富得多。
西汉隶书之点萌如儿童用笔,其后渐次进步,执笔正直,起笔、止笔、波磔等,亦能逆笔突进,或捩,或押,或浮,故至东汉隶书用笔的技巧,比篆书圆转的线要复杂丰富得多。
这是书法艺术新的发展。
东汉盛行立碑刻石的风气,有的是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有的是为记载祭祀和迷信的事物,有的是为记述死者的事迹,有的是为传播统治阶级颁布的经典书籍。
有的刻在碑碣上,有的刻在崖壁上,有的刻在建筑物上。
石刻比其它材料易于保存,因此流传到今天的石刻文字资料比较丰富,统称这此石刻上的文字为碑刻文字。
汉代各种碑刻流传到今天的约有一二百种之多。
有的原石已不存在,仅留拓本;有的全碑已损坏,仅残留部分字迹。
其中比较完整的约有百余种。
东汉碑刻文字,数量比较多,又各具风貌,五彩缤纷,姿态万千,各臻其妙,是汉隶书体一大宝库。
到了晋唐,虽然楷书早已非常盛行,但是隶书依然不废,直至今日,隶书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这也正是由于隶书的结体和运笔都很富于变化、风格多样和艺术性强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