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第3课-汉服与中华传统礼仪上课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汉服文化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教材是《社会·历史》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实践活动:传统节日”,第三课“穿汉服,行古礼”。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汉服的历史、特点以及穿汉服的意义,同时学习一些古代礼仪,如拱手礼、作揖礼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服的历史、特点以及穿汉服的意义。
2. 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古代礼仪,如拱手礼、作揖礼等。
3. 通过学习汉服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汉服的历史、特点以及穿汉服的意义。
难点: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古代礼仪,如拱手礼、作揖礼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汉服、礼仪道具。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穿着汉服进入教室,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猜今天要学习什么。
2. 讲解:教师通过PPT讲解汉服的历史、特点以及穿汉服的意义。
3. 演示:教师演示穿汉服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受汉服的魅力。
4. 学习礼仪:教师讲解拱手礼、作揖礼等基本礼仪,并进行示范。
5. 实践: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礼仪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 展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礼仪展示,大家共同学习。
8. 拓展:学生讨论如何将汉服文化和礼仪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汉服的历史、特点、穿汉服的意义、拱手礼、作揖礼。
七、作业设计1. 画一画你心中的汉服。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喜欢的汉服样式。
2. 回家后,试着和父母一起穿汉服,体验汉服的魅力。
答案:学生描述穿汉服的经历,感受汉服的魅力。
3. 学会一种古代礼仪,如拱手礼、作揖礼等,和家人一起练习。
答案:学生描述学习礼仪的过程,以及和家人一起练习的经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对汉服的历史、特点以及穿汉服的意义有了初步了解,学会了基本的拱手礼、作揖礼等礼仪。
但在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对礼仪的动作要领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汉服主题的活动,如汉服秀、汉服知识竞赛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汉服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汉服课程内容第一章:汉服的起源和历史1.1 汉服的起源1.1.1 古代服饰的演变1.1.2 汉服的特点与意义1.2 汉服的发展历程1.2.1 东周时期的服饰1.2.2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1.2.3 秦汉时期的服饰1.3 汉服的影响与传承1.3.1 汉服在文化传统中的地位1.3.2 汉服复兴运动的兴起第二章:汉服的款式与细节2.1 女子汉服的款式与细节2.1.1 襦裙与袄2.1.2 闺阁服饰(袍、袖襕、长裙)2.1.3 华服(补子、密珠、走云衫)2.2 男子汉服的款式与细节2.2.1 上衣(衣襟、衣姿)2.2.2 下装(裤子、袜子)2.2.3 服饰配饰(帽子、鞋子、腰带)2.3 汉服的制作与维护2.3.1 汉服的裁剪与缝制2.3.2 汉服的面料与色彩选择2.3.3 汉服的保养与修复技巧第三章:汉服的礼仪与礼仪活动3.1 汉服礼仪的基本概念3.1.1 汉服在古代礼仪中的地位3.1.2 汉服礼仪的特点与内涵3.2 汉服礼仪的传统活动3.2.1 家庭婚丧嫁娶礼仪3.2.2 宫廷与贵族礼仪3.2.3 传统节日与庆典活动3.3 汉服礼仪的现代应用3.3.1 汉服仪式与派对3.3.2 汉服文化的推广与传播第四章:汉服与中国传统文化4.1 汉服与传统美学观念4.1.1 汉服的形象与意义4.1.2 汉服在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的运用4.2 汉服与古代文学作品4.2.1 汉服形象在古代文学中的描写4.2.2 汉服与诗词曲赋的关系4.3 汉服与传统价值观念4.3.1 汉服与儒家思想的联系4.3.2 汉服与礼治社会的关系第五章:汉服的现代发展与展望5.1 现代汉服运动的兴起5.1.1 汉服青年群体的崛起5.1.2 汉服社区与线下活动的发展5.2 汉服行业的商业化与文化传承5.2.1 汉服设计与创意产业5.2.2 汉服的商业推广与销售模式5.3 汉服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影响5.3.1 汉服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与传播5.3.2 汉服与世界服饰文化的对比与交流以上为的简要介绍,课程主要涵盖了汉服的起源和历史、款式与细节、礼仪与礼仪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现代发展与展望等方面。
汉服与礼仪培训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汉服的历史背景、分类及特点,掌握基本的汉服知识。
2. 学生能了解中华传统礼仪的基本原则和表现形式,掌握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规范。
技能目标:1. 学生能正确穿戴汉服,并掌握汉服的搭配技巧。
2. 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中华传统礼仪,展示良好的仪态和风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汉服与礼仪,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遵循礼仪规范,展现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传统文化类课程,结合历史、语文等学科知识,注重实践性与趣味性。
学生特点: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在认知、情感和动手能力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兴趣。
教学要求:教师应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服与礼仪。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汉服知识:- 汉服的历史演变与五大款式特点- 汉服的材质、色彩及纹饰寓意- 汉服的正确穿戴方法与搭配技巧2. 中华传统礼仪:-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日常行为礼仪:如问候、作揖、行走、就座等- 社交场合礼仪:如宴席、聚会、拜访等3. 汉服与礼仪实践:- 汉服穿戴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穿戴汉服,学会正确搭配- 礼仪实践:设置不同场景,让学生模拟实践中华传统礼仪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汉服的历史演变与五大款式特点第二课时:汉服的材质、色彩及纹饰寓意第三课时:汉服的正确穿戴方法与搭配技巧第四课时:日常行为礼仪学习与实践第五课时:社交场合礼仪学习与实践第六课时:汉服与礼仪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关联:《传统文化》教材第三章“传统服饰与礼仪”内容,结合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拓展,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讲解汉服的历史文化、礼仪规范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汉服与中华传统礼仪
一、衣冠上國今猶在——漢服簡介
何谓华夏
◆有服饰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是谓“夏”,华夏就是指我们这个服饰盛美、礼仪优雅高尚
的民族。
华夏民族(汉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通常用华夏和中华指代中国文明。
◆《易经·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也就是说,早在黄帝时代,
古老华夏的服饰就已经相当有规模了。
而且服饰形制取诸乾坤天地,意义就更不寻常。
到了周代,尽管现代意义上的汉族还没形成,但华夏文明已经郁郁葱葱。
何谓汉服
◆汉服是汉民族的民族服装。
虽然汉服在各朝各代有所不同,但是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
格(交领右衽)是一样的,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汉服传承了数千年岁月,伴随着华夏文明一同辉煌。
◆周时的服制规矩深深影响了后来三千多年的服装理念,从此后无论服装如何千变万化,关键
的要素始终都保持不变。
那就是: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
汉服特点
◆交领右衽
左领压右领是有对别人的尊重,体现了我华夏泱泱大国是礼仪之邦的含义。
◆无扣结缨
◆不用扣子,两根细细的带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结缨”
汉服制式
◆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
后来因为方便的需要,衣裳慢慢连成一体。
然而后世男子的最高级别礼服一直是衣裳制的;一体式的大多是常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礼是相当严肃的一件事,自然穿最高级别的礼服。
周制昏服
◆上衣下裳的服制并不都是隆重的礼服,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就是女子的常
服——襦裙。
襦裙模式一直保留到近代。
大概因为人类社会中美的主要承担者都是女性的缘故,上襦下裙才利于搭配组合。
◆普通中腰襦裙——盛唐以后,裙腰才慢慢降低。
下图是《大宋提刑官》里英姑穿
的宋代襦裙剧照。
这部古装剧的服饰还是很严谨的。
不但头上没有插扇子、筷子、鸡毛掸子,而且也不是单纯追求视觉华丽,它比较忠实地还原了宋代服饰崇尚简朴清淡的风格。
钗钿礼衣——(左图)唐代盛装。
汉服传统中女子的礼服一般是深衣,寓意女子德贵专一。
但唐代比较例外,襦裙大发展的唐代,襦裙制的钗钿礼衣是很隆重的礼服了。
钗钿礼衣是很多层的礼服,后来日本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日本皇室的专用礼服“和服十二单”。
◆上下连裳
◆上下连裳,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
样式。
◆上下连裳最典型的是深衣。
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深衣男女均可穿着。
《礼记》:“既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即可以摈相,又可以治
军旅。
”深衣既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
◆“深衣”:它的下摆有十二片,取意一年十二个月。
宽大的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
交领成矩以应方,代表“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衣带垂至脚踝,代表正直。
下襟齐地,代表权衡公平。
衣服并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华夏最质朴厚重的思想。
二、中华传统文明礼仪
礼仪简介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特注重礼节。
礼是人与人交往沟通的媒介,礼是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程度,更加是修养表现。
礼的规则是对方行礼,都要还礼,否则就是失礼。
微笑应答、点头、躬身,都是还礼。
礼仪更多的是要求自己;朋友间平等用拱手礼;敬长辈的用揖礼或拜礼。
传统礼仪简介
中华传统礼仪主要有: 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万福礼,叉手礼, 鞠躬礼等。
礼是内在丰盛的人,外在表现出的恭谦。
君子博学与文,约之以礼,可以畔之。
中国传统礼仪之拱手作揖,揖礼应作为具有中华文明正式传统礼仪。
“揖礼”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武王伐纣灭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周公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
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揖礼成为我们华夏的正式礼仪。
拱手礼之仪轨
拱手为两手相沓,手心向下或相对。
拱手礼两手自胸前相抱,面带微笑以示和蔼,男子尚左手,右手握拳,左手抱于右拳上,拱立于与胸前即可,可加鞠躬以示恭敬,行礼时拱手向胸部,以胯部为轴鞠下身子,目视脚前一米处,不可低头弯腰。
两脚开立与肩宽,喻示四平八稳(也可两脚立正姿势)。
女子尚右手,两脚略微窄于肩,以示含蓄之美,其他与男子相同。
天(深)揖三拜之仪轨
揖礼是擎折加推手。
揖礼是在胸前抱手立掌,两掌指合并侧立不出拳锋,拇指内贴在食指旁,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挡住视线,推至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一拜),头、颈皆不动,手臂立掌前推极致,腰胯部下躬,深躬90度。
兴,起身,双手回至胸前;再拜,躬身行礼,兴,起身;三拜,躬身行礼,兴起身,双手回至胸前。
揖礼重于拱手礼,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需高(深)揖;时(小)揖礼多用于同学朋友互敬,叉手礼(或拱而立)
◆
◆叉手示敬,是古华夏汉族拱手揖礼中的一种。
在早于唐朝三百多年前的西晋元康年间,已有
叉手示敬的礼节。
◆
◆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前的站姿,表示诚意正心。
叉手礼多在站立时使用,尤其是回话时,
常加上这种拱而立的礼节动作。
◆叉手礼是唐、宋、金辽、金、元时期的一种行礼方式,也叫交手礼。
即双手手指交叉在胸部
而示敬,这种叉手礼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使行。
现代的叉手礼已经改为手交叉在肚脐上,又叫太极握,一样是男左女右,加上鞠躬也是叉手鞠躬礼了。
鞠躬礼
◆
◆鞠躬礼在我国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在《论语•乡党》中就写有:“入公门,鞠躬
如也。
”鞠躬礼的要领是身体立正站好,以腰胯部为轴,上身随胯轴心运动向前倾斜,目光随之落在自己身前1米处,在行礼是要稍微停顿一下再慢慢抬起头;行礼后抬头时,一定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且应该笑容满面。
鞠躬礼多用于交接物品,更多的成为拱手作揖礼的一部分。
近代蒋先生在中国新生活运动中学习日本,在三化的艺术化中为「全体民众生活之准绳」,力行「持躬待人」,而重新绽放花朵。
◆长者可以颔首、拱手等还礼。
作业:
结合诵读的《弟子规》,说说《弟子规》对我们的生活习惯有哪些规范和启示。
以“《弟子规》在我心中”为主题,用A4纸制作成手抄报进行展示。
要求布局美观,内容充实。
(下周一上交给学习委员进行班级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