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师大《904中西哲学史》考研配套考研真题集

上海师大《904中西哲学史》考研配套考研真题集

上海师大《904中西哲学史》考研配套考研真题集
上海师大《904中西哲学史》考研配套考研真题集

上海师大《904中西哲学史》考研配套考研真题集

一、配套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前识

答:“前识”是指对于事物的预见,是先秦老子的哲学术语。《老子》三十八章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老子认为,前识是华而不实的,它不表示人的聪明,反而是愚蠢的开始。因为前识是智慧的产物,而老子认为,“慧智出,有大伪”。有了智慧,便出现了许多的人为,人为又与道相违背,所以人的智慧是应该摒弃的,前识是应该抛弃的。韩非认为,人在事物发生之前就发表议论,在事情发现之前就有认识,叫前识。王弼《老子注》将“前识”解释为“前人而识”,即先于他人而认识。

2.通几

答:通几是明清之际方以智用语,意即哲学。语原出《易·系辞上》:“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方以智《通雅》中说:“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皆以通而通其质者也?”并认为通几寓于质测(自然科学)之中?方以智将知识分为质测、宰理和通几三类。质测是指实证自然科学,宰理是指传统的外王之术,即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通几是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通几,由于它是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这三种知识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无名

答:“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4.三表法

答:“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三条标准。《墨子·非命上》记载:“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以政治实践是否符合国家?民众利益为验证?墨子重视感觉经验,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的重要标准。墨子的三表法首次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表现出墨子重视感觉经验和实际功利的思想倾向?但墨子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5.离坚白

答:“离坚白”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与“合同异”相对?语出《公孙龙子·坚白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他们认为人们感官接触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他们用“离坚白”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眼看不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由此断定,“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这一观点具体分析了感觉接触事物的特殊性,但却夸大了其特殊性,割裂了人的认识功能的统一性?

6.性三品

答:“性三品”是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分为三等的理论。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认为,上等的“圣人之性”先天是善的,不需要教育;下等的“斗筲之性”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这两种是少数,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人数众多,可名性。东汉王充根据禀气多少把人性分为善、中、恶三种,他认为性善是中人以上,性恶是中人以下,善恶混是中人之性。唐代韩愈明确提出“性三品”说,他认为,与生俱来的性包括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在三品中的比重各不相同。韩愈和董仲舒的“性三品”说都是封建等级关系在理论上的反映。

二、简答题

1.为仁由己

答:“为仁由己”是春秋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理想和标准。孔子认为,“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或不“为仁”)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孔子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而从身边做起,体现的是道德修养的践行性特征。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三点:

(1)“求之于已”

孔子十分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在他看来,“为仁”本来就是个人的道德追求,其动力应该来自于自己而不是来自于别人,其对象应该是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别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2)“笃信好学”

孔子很强调学习。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学问,但又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在他看来,学问提高的同时也应该是道德的提高。孔子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把做人与做学问紧密结合起来。

(3)“躬行实践”

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即孔子所说的“躬行”。孔子很强调学了就要做,说了就要行,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听其言而观其行”,以是否身体力行来作为检验道德修养的试会石。

孔子“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其最终目标是“成圣”。“成圣”构成为他的最高的道德理想,而由之推动统治者以“圣人之道”治国,则构成他的最高的社会理想。

2.道通为一”

答:“道通为一”是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的哲学思想。庄子借“道通为一”的途径建构自己的形上学的。庄子称:“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庄子与老子都以“道”为形而上的最高范畴。

(1)含义

①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有物即有道,故道“无所不在”也;

②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故“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永存,天地万物皆依之生生不已也;

③道之作用,亦系自然的;

④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此原理即表现于万物之中;

⑤道非事物,故可称为“无”。泰初有“无”,无即道也。

(2)“道”的缘由

①源自于“道通为一”。“道通为一”者,即在“道”的层面上,在“道”的审视下,万物在经验世界、经验事物范围内的分判都是没有本真意义和正确价值的。庄子认为把它们的分判化去,将它们看作是齐同、齐一的,就合于“道”,进达于“道”。

②万物在经验世界层面上的差别,包括有在性质、功能、时间、空间和价值上的种种差别。“道”由化解这种种差别而获得。“为”、“形”、“可见”、“高”、“深”、“先”、“后”等概念,都是用以描述经验事物的性质和功能。庄子认为,“道”没有这些特性,不能用这些概念来描述。“道”既不能用这些知性概念来描述,显得神秘。然而它越被置于神秘的地位,越凸显了它对经验事物在性质和功能上的差别的化解功能。

③“道”既然化去、超越经验事物的种种区分,不再具有经验事物的种种特质,那么,从经验的立场看“道”,“道”可被视为“无”、“无有”。

(3)庄子“道”的生成

①借化去经验世界、经验事物的对待性及由对待性引发的种种差别与区分而建立;

②借拒斥作为宇宙本源本始的实存性而生成。

存在界的种种差别,其实即出自人认知上的分判,是人的认知加给世界的。因而,消解经验知识凸显的“道”,实即以未落人经验分判之前的一种自然一本然性的

存在状况为“道”。这种道纯属于一种精神境界。可见,庄子的“道”不是作为本源的实存论意义上的“道”,而是形上境界之道。

3.得意忘象

答:“得意忘象”是三国魏王弼的哲学用语。“意”指圣人思想;“象”指卦象;“言”指卦辞?爻辞?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认为:“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卦象是用来表达圣人之意的,卦辞、爻辞是用来说明卦象的。明白了卦象的含义就可以忘掉卦辞和爻辞,懂得了圣人的思想就可以忘掉卦象。主张对《周易》的理解不必局限于辞和象,而要通过辞和象把握圣人的思想。由此提出一种解《易》的义理之学。(1)王弼对经验知识的批判

①王弼认为经验性认知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确定对象的,而且常常只抽取对象中的某一个特征、某一种联系予以判认、加以指谓。王弼说:“凡名生于形,未有形生于名者也。故有此名必有此形,有此形必有其分。仁不得谓之圣,智不得谓之仁,则各有其实矣”。王弼这里表明的是经验知识和概念指谓的对象性与确定性。他揭示了经验性认知方式的基本特点。经验知识的成立是以对象的确定性与可分性为前提。

②王弼认为在经验知识的层面上或范围内就不可能真正给出“本体”。因为在经验知识的范围内,凡可以命名和用概念指称的,必都是有确定对象。而且都是以这一确定对象与其他对象、或这一确定对象的某一特征与别的特征的区分为前提的。然而,有区分、有选择则必定是受限定的,不具完全绝对意义的。这表明,借经验知识不可能给出事物的全体与本真。而“本体”所捕捉的却正是事物的绝对无限性、事物的全体与本真。

(2)得意忘象的提出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一文中,通过分析“意”、“象”、“言”三者的关系,进一步辨明经验知识、语言词汇的局限性,以确认“本体”的不可指称性。王弼把三者关系拓展为一个认识论问题:经验对象大于概念词谓,概念词谓不能包容经验对象的全部内容;内在本意又深于经验对象,在经验对象范围内或层面上不能给出本意。因此,王弼主张“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

(3)评述

王弼通过暴露经验知识的局限性而否认在经验层面上给出“本体”的可能性,具有学理上的根据。在认知过程中,通过概括、归纳的手段寻找事物的共相的过程,表现为一个不断舍弃的过程。舍弃的最终结果,万物的惟一共同特征就是“存在”,可称为“有”。但这个“存在”、“有”排除了任何具体内容,是最空洞的,所以它与“无”相等同。王弼以“无”言之,体现了他对经验世界的否定性取向。南朝时始将其运用到艺术评论中,影响以后“意象”论的产生。

4.知行合一

答: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哲学中最有特色又最难理解的学说。与朱熹“知先行后”说相对。“知先行后”导致了后学“知而不行”的流弊。阳明为了纠正这种不良后果,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王守仁认为:“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把知与行相混同,以知消行,认为“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

(1)知行本体

王阳明认为知行本体,这里说的“本体”是本来状态、属性的意思,即“知行”就其本来状态、本来关系上是合一的,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阳明“知行本

体”这一概念是就道德实践说的,即在道德实践过程中,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是同时并在、同时显现而不是相互隔绝、互不相关的。更不能说有一先一后的关系,因为那样就会存在道德实践中的“知而不行”的现象。

(2)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是行之始”,就是说对于外部行为的展开来说,意识是行为过程的第一阶段。从此意义上可以说,知就是行。“行是知之成”,行对于知来说,是思想观念的完成和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行也可以说就是知。从这方面看,知行两个范畴是相互包含的,知行是合一的。

(3)真知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阳明认为,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所谓的“知”一定包含着行,“知而不行”只能算“未知”。即使在一般的认知活动中,也存在这种情况:“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就我们痛和寒的感受(即知)来说,必定是我们亲自体验过(即行),才能够获得。可见,在这种情况中,知行也是不能分开的。阳明又举例了说明要想获得知识,同样离不开亲自参加实践。阳明肯定知识来源于实践,这是正确的。

(4)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阳明强行行必须有知作为主意,不能脱离知的指导,否则就会成为盲行。所以他说:“行不能明觉精察,便是冥行。”“明觉精察”就是用来形容知的特性的词语。另一方面,知也不能脱离行,知只有在行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完成,即“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真切笃实”是用来形容行的词语,阳明却用来

说明知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阳明知行合一的特点,即知行相互包含,相互规定,不可割裂。

总之,知行合一说是为了突出行在道德实践中的重要性,是为了反对当时“知而不行”的状况而发的,也是与其“心即理”和“良知”学说有内在联系的。5.变化气质

答:(1)概述

变化气质是指通过后天学习改变人的生理、心理素质的意思。北宋张载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认为“天地之性”至善,“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由此提出“变化气质”的主张:“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还认为“气质”不仅应当改变,而且能够改变,“变化气质与虚心相表里”。“虚心”能穷理尽性,使人性由“气质之性”返回到“天地之性”。

(2)重要性

二程也强调变化气质的重要性。朱熹以为变化气质的说法,“起于张程”,赞之为“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强调“人之为学,却要变化气禀”,“须是变化而反之”。还进一步把变化气质与“存理灭欲”的主张联系起来,认为人所禀不好的“气质”是人产生“物欲”的基础,需克服“气质”带来的“物欲”,以恢复“天理之性”的“天理”。

6.天命靡常

答:“天命靡常”是天命不是永久不变的意思。这种观念,在古籍中曾多次出现,如《诗经·大雅·文王》:“侯服于周,天命靡常。”在上古时代,“国命神授”的观念相当流行,“天命靡常”是针对这种政治神话,提出严厉的警告:“惟命

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中庸》)。由修德决定人是否能受命,这无异给政治权力一种人道的限制,代表了古代道德思想的一步重大的开展。

三、论述

1.试分析比较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诸家的政治思想。

答:(1)儒家的政治思想

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和礼制,其政治理想是实现“天下大同”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是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的“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和荀子的“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①礼制和仁政

儒家的基本范畴是礼与仁。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孟子系统发挥了其仁说,荀子则全面展开了其礼论。宋儒把礼发展成为“理”。

②政治和伦理结合

儒家认为,政治是伦理的扩大,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忠是孝的扩大。他们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理想的君和“圣”是一致的,政和“正”是相联的,儒家所提倡的“礼”,既是政治准则又是道德规范。

③治国方略方面

主张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如何治民,统治阶级历来有德与刑两手,即镇压与教化并用。

a.孔子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管理民众,是最高尚的政治。他认为理想的政治是免刑、无讼和免除残暴及虐杀。孔子倾向于重德轻刑。

b.孟子继续了这个传统,主张“省刑罚”,提倡以教化为主。

c.荀子主张“重法”,提倡“禁之以刑”,但他的“重法”和“隆礼”相联的,二者并重。他把刑看作是减少犯罪、进行教化的一种手段。荀子的德刑并重与孔子和孟子不同。

④现实政治方面

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⑤国际政治方面

儒家主张“华夷之辨”。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阻碍力量。

(2)墨家的政治思想

“尚贤”、“尚同”是墨子的在政治方面的主张。二者的结合反映了墨子独特的治国理念。

①“尚贤”是指任用人才,不计出身贵贱,一切以能力为准。墨子“尚贤”主张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能把“尚贤使能”的范围扩展到“农与工肆之人”,从而打破了血缘和阶级的界限,这为战国时期平民阶层的广泛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尚同”是指一切有关善恶、是非的意见都必须统一、服从于上级,一方面人们在思想上要采纳一个标准,不能一人一义;另一方面,要求人们在行动上和上级保持完全一致,不准自行其是。墨子率先揭示了国家这种变化的客观必然性,这是墨子的独到之处。但是,墨子“尚同”说的专制色彩太浓,会引起暴政和集

权。这一思想经过法家的吸收和改造,成为中国古代极为盛行的专制主义思想的理论源头之一。

(3)道家的政治思想

道家崇尚自然,根据天道无为提出无为而治、贵柔守雌、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一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二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4)法家的政治思想

①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与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②法家依功利的与工具的原则,为消解氏族贵族统治之后的、具平民化色彩的新的国家与社会运作体制提出了方案,他们的这种务实态度在中国历史上也曾留下深刻的影响。

(5)评述

在先秦诸子中,在政治思想方面儒家提倡仁政和礼制;墨家主张“有为”;道家认为仁爱和兼爱都不能救世,唯一的方法是“无为”;法家则认为必须依法治国。2.论述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两派哲学思想。

答: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把《老子》、《庄子》和《周易》作为主要研究经典,重在探讨“有无”之本末、体用问题和“名教”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所谓“玄远”、深奥的学问。玄学家以老庄的思想解《易》,以道家思想为本而融合儒、道,这是玄学的重要特色。

(1)贵无论

何晏、王弼均主“贵无”,但王弼的理论成就更高。

①“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主张

王弼认为“有”是指万事万物的具体存在,“无”是指无形无名、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抽象绝对,老子所说的“道”就是“无”。关于无与有的关系,王弼认为“凡有皆始于无”,无是有之“母”,无与有是产生与被产生、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从产生与被产生的关系讲,王弼继承了老子的“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论思想;从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讲,王弼发挥了以无为“体”、为“本”,以有为“用”、为“末”的本体论思想。同时,王弼认为无与有的关系是一与多的关系。他把老子的“一”和“无”等同起来,“一”是最抽象的一般,“多”是“万物万形”之特殊,其关系也是产生与被产生的关系。

②“得意忘象”的认识论取向

王弼取庄子的观点重新解释“意”、“象”、“言”三者的关系,把三者关系拓展为一个认识论问题:经验对象不能大于概念词谓,概念词谓不能包含经验对象的全部内容;内在本意(本体)超越于经验对象,在经验对象范围内不能给出本意。因此,王弼主张“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

③崇本息末

“名教”是一种维护社会等级规范的体制,属于经验事物范畴。王弼对经验事物,对“名教”持批判、否弃的态度。“自然”、“无为”是本体层面提出的要求,“名教”、“礼法”只具有“末体”意义,主张“崇本息末”的政治思想。(2)崇有论

崇有论的代表人物是郭象,其思想主要见于《庄子注》。

①“物各自生”的存有论主张

郭象认为“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天地万物中任一事物都同等地是绝对而无限的。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无待、自足、绝对、无限都是用以表示“本体”的概念,则万物有中之任一事物自己为“本体”。

②“全我而不效彼”的个体自我观念

圣人之行迹是“已去之物”,不足以应对当今的变化,效法圣人即属“以此系彼”而失去自我。故郭象主张“全我而不效彼”,表现了他对个人价值的自我认同。反对将个人行为放在纵横的关系网络中作理性计度,主张“纵心直前”。

③“性分说”与等级论

a.性分是指每一事物、每个个人之先天禀赋所得,但每一事物、每个个人之“性分”是不同的。郭象以“性分”解释人在智与愚上的差异性。万物在自足性上是均等、齐一的,他们各各为一“自我”,但由于“性分”的关系,使本来“自我”的不同事物产生了某种互济性,这种互济性造就了整个宇宙世界的和谐性。b.郭象以这种和谐观说明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认为社会上君臣上下的等级区分,是根自于人们各自天然禀得的“性分”,具有“天理自然”的意义。3.试阐述比较张载、程颐、朱熹、王夫之、黄宗羲的理气论。

答:理是指条理?准则或规律,气是指极为细微的物质?宋以后,理气关系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之一,并具有本体上的意义?张载《正蒙·太和》:“天地之气,虽聚散攻舍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朱熹有“理在气先”和“未有无气之理”两种说法?王守仁认为“心”为根本:“心一而已”,“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王夫之说:“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也?”认为理不能离开气而能够独立存在?

(1)张载

①张载继承了汉唐以来的元气一元论的思想,提出了“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是客观实在的物质“气”。不仅有形象的万物是由气构成的,无形的太虚也是由气构成的。无形的太虚是气的本然状态,聚散都不过是变化过程中的暂时状态。气有聚散,但是并无生灭,是永远存在的。太虚既指气之本体,即其存在的本来状态;又指广阔的虚空。

②虚空和气是不能分离的,虚空只是气的一种存在状态,即“虚空即气”。张载认为世界统一于气,气聚则形成万物,气散则形成“太虚”,万物与“太虚”是气不同的存在形式。太虚就其普遍性而言是“至实”,就其本然的存在状态而言则是“太虚”。气是“至虚”与“至实”的统一,虚实统一的特性使“气”可以转化成各种事物,成为世界的本原。

(2)程颐

程颐以“理”作为他们学说的最高范畴。理既包括自然界具体事物(物理),还包括人类社会具体事物(伦理),同时“性理”表示人的本质。他将理进一步抽象,得到一个统一而普遍的“理”,作为万事万物的根据。“天下只有一个理”,这个理是舍弃了具体之理的各种特殊性的抽象的结果。

程颐用“理一而分殊”来表示理与万物的关系。这个命题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可以用来表示统一的理和具体事物之理的关系。

(3)朱熹

①理与气

朱熹认为,理包括人类社会的道德法则和自然界事物的规律、规则两者。这两者都是统一的理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不同表现形式。朱熹把作为事物所以然的理看成形而上者,而具体的器物则属于形而下的存在。在理气关系上,朱熹把理看

成形而上者,看做是“生物之本”,而气是形而下的“生物之器”。他还认为万物同出一理,理又同出一原,但由于事物所居位置不同,理的体现亦各有别?

②理先气后

具体的事物一定由理和气这两者构成,二者是不能分开的。但朱熹人物理气二者在重要性上是不同的,理是本质,它对事物具有决定作用。从此意义上说,理又具有独立性。朱熹承认在具体事物的构成上理气不可分先后,但是从逻辑的优先性上说,“理在气先”。他强调道德之理的绝对性和优先性。

(4)王夫之

①王夫之坚持并发挥了张载“知虚空即气则无无”的观点,明确肯定“太虚即气”、“太虚一实”的气化论宇宙观。他认为宇宙除了“气”之外没有其他物质,这种“气”只有聚散,没有生灭,无论聚散、存亡,都是“气”的运动、变化形态。

②王夫之运用“实有”这一范畴,改造“诚者物之终始”的传统命题,进一步规定了“气”的本质属性乃是一种客观实在性,这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明显的跃进。

③在理气关系的问题上,王夫之坚持“理依于气”的唯物主义观点,批评“理主气”、“理生气”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理不是虚空之物,它是气的变化日新过程中的程序与条理,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必然之势,并不能脱离具体的事物而存在。他的这一观点实践意义在于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客观的现实世界中来。(5)黄宗羲

对传统的理气观,黄宗羲明确提出反对朱子的理气先后之说,认为理气虽是二名,但并非是二物,气是指沉浮升降的主体,理则是沉浮升降的规则,二者是一物二名。

黄宗羲认为,人真实存在的只有气质之性,而不落于气质的义理之性没有实际根据。他不仅用气说明心的形成,而且还用一气流行说明人的喜怒哀乐与仁义礼智。

二、配套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

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一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德性是知识

2.流溢说

3.能动的自然和被动的自然

二、论述分析题

1.柏拉图理念论中“分有说”的困难

2.分析贝克莱的“物质”概念

3.笛卡尔的“我思”与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异同

2020-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传播学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及备考经验

一、人文学院简介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是国内最早设立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传播学位授予点的机构之一,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方向齐全、研究成果丰硕,在中国古代科学史、近现代中国科技史、西方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科技哲学、工程哲学、科技考古、科学传播等方向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人文学院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的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并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重要决策咨询,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多项。学院致力培养兼通科学与人文的复合型高端优秀人才,已有大批优秀毕业生服务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以及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和大型企业。学院向每位非在职学生提供普通奖学金,以及助研、助教和助管等三类有偿兼职工作机会,并向优秀学生提供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等。 说明:(1)本学院2019年预计招收硕士研究生24人,不含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招生人数。(2)本学院各专业均接收推免生。(3)科技考古方向招生信息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招生专业目录。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传播学专业招生情况、考试科目 三、中国科学院大学传播学专业分数线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 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

四、中国科学院大学传播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614科学技术史 1、弗伯斯等著,刘珺珺等译,《科学技术史》,求实出版社,1985年。 2、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905传播学基础 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 -一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徐培喜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年; 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琨译,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 五、中国科学院大学传播学专业复试原则 复试内容包括业务能力测试、综合素质考核、外语能力测试、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及体检。复试形式以综合面试为主,每位考生面试时间约20分钟。 业务能力测试重点考查考生大学阶段课程学习中相关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及科研活动的工作业绩,主要采取问答形式,考核考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广度、深度与扎实程度,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应变反应能力,表达能力,研究兴趣,科研能力与发展潜力。 外语能力测试主要考核考生运用英语知识与技能进行听说交际的能力,主要采取英语对话形式,交谈有关日常生活、家庭、工作、学习等话题。 综合素质考核的目的是通过查阅考生的基本材料,更加全面地了解考生的情况,考察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六、中国科学院大学传播学专业录取原则 1、总成绩核定: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各占50%。复试总成绩由业务能力面试(占50%)、综合素质考核(占30%)以及外语能力测试(占20%)等综合评定。 2、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体检合格的基础上,按照总成绩顺序确定拟录取考生名单,在人文学院网站上公示2周,并及时通知考生。 3、考生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予录取: (1)复试成绩为不合格者; (2)体检或政审不合格者; (3)不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录取相关规定者。 4、复试期间食宿自理。 5、达到教育部确定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基本分数线而未被录取的考生,可申请外校调剂。到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七、中国科学院大学传播学专业考研复习建议 1、零基础复习阶段(6月前)

上海师大《904中西哲学史》考研配套考研真题集

上海师大《904中西哲学史》考研配套考研真题集 一、配套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前识 答:“前识”是指对于事物的预见,是先秦老子的哲学术语。《老子》三十八章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老子认为,前识是华而不实的,它不表示人的聪明,反而是愚蠢的开始。因为前识是智慧的产物,而老子认为,“慧智出,有大伪”。有了智慧,便出现了许多的人为,人为又与道相违背,所以人的智慧是应该摒弃的,前识是应该抛弃的。韩非认为,人在事物发生之前就发表议论,在事情发现之前就有认识,叫前识。王弼《老子注》将“前识”解释为“前人而识”,即先于他人而认识。 2.通几 答:通几是明清之际方以智用语,意即哲学。语原出《易·系辞上》:“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方以智《通雅》中说:“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皆以通而通其质者也?”并认为通几寓于质测(自然科学)之中?方以智将知识分为质测、宰理和通几三类。质测是指实证自然科学,宰理是指传统的外王之术,即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通几是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通几,由于它是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这三种知识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无名

答:“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4.三表法 答:“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三条标准。《墨子·非命上》记载:“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以政治实践是否符合国家?民众利益为验证?墨子重视感觉经验,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的重要标准。墨子的三表法首次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表现出墨子重视感觉经验和实际功利的思想倾向?但墨子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5.离坚白 答:“离坚白”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与“合同异”相对?语出《公孙龙子·坚白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他们认为人们感官接触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他们用“离坚白”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眼看不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由此断定,“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这一观点具体分析了感觉接触事物的特殊性,但却夸大了其特殊性,割裂了人的认识功能的统一性?

2019年上海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社会转型与哲学关怀

2019年上海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社会转型与哲学关怀 暨复旦大学博士生论坛哲学篇 论坛议程 〔论坛时间:2018年11月23日-24日,地点: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 11月23日安排 开幕式 上半场8:30-9:15〔地点:逸夫楼1楼报告厅〕 主持人邵强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 发言人 陈玉刚〔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俞吾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长江学者〕 沙宗平(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 王新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 合影9:15-9:30〔地点:逸夫楼正门前〕 下半场9:40-11:00 主题学术报告及问答互动 演讲者:俞吾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长江学者〕 演讲题目:社会转型与自我裂变 11:00以后午餐 参会学生:旦苑餐厅二楼专窗〔凭用餐券领取客饭〕 论坛嘉宾:旦苑餐厅三楼 14:00-16:40分组讨论〔光华楼西主楼24楼会议室〕 11月24日安排 8:30-11:00分组讨论〔光华楼西主楼24楼会议室〕 11:00以后午餐 参会学生:旦苑餐厅二楼专窗〔凭用餐券领取客饭〕 点评专家:旦苑餐厅三楼 13:30-16:00分组讨论〔光华楼西主楼24楼会议室〕 16:20-17:00闭幕式暨颁奖仪式〔光华楼西主楼25楼2501报告厅〕主持人邵强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 总结发言 袁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 王新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 颁奖仪式 论坛闭幕 各分组讨论会场安排〔11月23日14:00-11月24日16:00〕 1.光华楼西主楼24楼2401会议室: 西方哲学经典研究专场〔11月23日14:00-16:40〕 14:00-14:20 亚里士多德之“现在”的同一与差异——论《物理学》217b29-224a20中的“时间-存在”之思及海德格尔的误释

哲学类核心期刊

国外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 读书 学术月刊 江苏社会科学 浙江社会科学 江海学刊 学习与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文史哲 开放时代 社会科学研究 学术界 学术研究 浙江学刊 东南学术 社会科学战线 社会科学 南京社会科学 人文杂志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云南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辑刊 中国文化研究 社会科学家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河北学刊 宁夏社会科学 江汉论坛 北京社会科学 内蒙古社会科学 中州学刊 广东社会科学 学海 求索 甘肃社会科学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江淮论坛 科学·经济·社会 西藏研究 贵州社会科学 江西社会科学 青海社会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求是学刊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思想战线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齐鲁学刊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科学技术史 复习 笔记 考研

1,学习科技史的意义 1,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史,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科学技术发展史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科学知识的积累,与前辈遗留下来的知识成正比。发展以继承为前提,突破以积累为基础,继承和积累是创新和突破的重要条件。学习科技史,不仅可以了解某个学科、某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与历史演变,比较准确地把握新的科技生长点和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而且可以借鉴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科技工作者学习和研究科学技术史,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沿革,更好地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特点,从而站得高看得远,有助于正确选择研究课题。 2,学习科学技术发展史,总结历史经验,还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正确的科学规划和科技政策,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3,学习科学技术发展史,还可以掌握科学家作出科学发现的方法。历史上许多重大科学发现所使用的方法是不会因为科学技术形态的变迁而失去其积极意义的,相反,将永远作为宝贵财富留给后人。 4,学习科学技术发展史,有助于树立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社会风气,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2,科技史的编史类别 自然科学史、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史 欧德谟:《算术史》、《几何学史》、《天文学史》专门搞科学史研究的人:蒙塔克拉[法]:《数学史》(1758)埃斯特瓦 [法]:《天文学史》(1755——1782)普利斯特列:《电学史》、《光学史》贝克曼:《发明史》 阮元[清]:《畴人传》(数学家传记集) 思想史(内史)和社会史(外史) 内史:把科学史的研究对象局限于科学内部,把科学史仅看作是科学知识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1667年,斯普拉特[英]出版《皇家学会史》,是第一部外史著作。 分科史、国别史和综合史,综合性的科学史:惠威尔[英]:《归纳科学史》(1837)丹内曼[德]:《自然科学的发展及融合》 3,亚里士多德的科学贡献 物理学 指出“运动是永恒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分为四类:本质的变化,性质的变化,数量的变化,空间的变化。 在宇宙生成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构成宇宙的质料有五种:土、水、气、火和以太。月亮以下部分地界的物体由土、水、火、气构成,作直线运动。月亮以上的天体由以太构成,作圆周运动。整个宇宙是一个以地球为圆心构成的圆状整体。地球是不动的。地球之外天体多等级多层次排列,环绕地球旋转。 生物学 首创了解剖和观察的方法,记录了近500种动物,亲自解剖了其中的50种,并按形态、胚胎和解剖方面的差异创立了8种分类方法。 认为自然的发展由无生命界进化到有生命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无生命→各种植物→半植物半动物→各种动物→人类。 4,盖仑提出“三灵气说” “三灵气说”。这种学说认为人体中有三种灵气,肝脏产生自然灵气,肺部产生活力灵气,大脑产生灵魂灵气。这三种灵气混入血液,在血管中如潮汐涨落般来回作直线运动,供养各个器官,造成奇妙的生命现象。 5,欧几里得几何学的特点和贡献 第一,有壮观的体系结构。全书共467个命题,涉及直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比例论及相似形、数论、不可度量的分类、立体几何和穷竭法五大部分。 第二,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几何原本》收集了当时已知的数学定理,按照定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进行编排,使每一定理都能从先前已经证明的定理中加以证明,由此往上推,这个体系必须用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 第三,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几何原本》中的点、线、面、圆等基本概念都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接触到的各种具体事物的高度抽象,所用的公设、公理也几乎全是古人在实践中发现的各种规则,提出的几百个命题也都能在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践中得到证实。 第四,所运用的演绎推理方法为后人树立了方法论样板。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就是仿照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体裁和推理方法而写成的。 6,古希腊“种子说”与原子论

上师大13年《科学技术哲学》考试资料

1、如何理解“科学”的内涵? 科学主义认为科学作为人类理性的最高成就,通过技术而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凭借科学技术,人类可以控制自然、改造社会,达到无限进步的理想。近代科学主义两个基本流派:近代经验论和近代唯理论。 (1)科学的主要形相:科学是一种建制;方法;累积的知识传统;是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当代文化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2)科学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活动, 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不断探索,以满足人们好奇心,解释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 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是生产力;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作“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科学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体现在科学内容上,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2)可检验性。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3)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 (4)主体际性。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科学的四个层面 科学知识: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

科学思想:科学活动中系统的思想观念 科学方法:揭示世界规律、获得新知识和探索真理的工具 科学精神:其核心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影响 科学技术是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 2、如何理解“技术”? 技术的定义:⑴技术是工具或手段——即技术的工具论; ⑵技术是方法或者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即技术的知识论;⑶技术是人类活动(过程)或人类行为;⑷技术是技能、方法、手段、工具和知识的某种组合或总和。 下面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技术”: 从原始含义来说,技术是“制作”。 从流行观念来说,人们把技术的物质手段看作是技术的主要标志。在工具性的技术规定中,技术知识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或手段。 从“为人”属性来说,技术被看作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折射出技术与人的发展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技术是人之本质构成的基本要素。 从文化面相来说,技术在文化之内,是社会发展中文化作用的要素,是现代文化的中心。 从技术认识论的核心范畴来说,18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思想家把技术看成是知识。技术知识有三个重要特征:1)目的是生产人工制品;2)具有更大的可靠性;3)能够跨越各个领域使用;技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技术具有经验的性质。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指的是设计、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各种人工事物与人工过程的只是、方法与技能的体系。 从技术的最一般规定来说,技术的发生,从根本上讲, 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决定了的。 从技术的特征上来说,实践性是技术的最本质、最主要

科学技术史考试资料-1

名词解释或简答 1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渊博的学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又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总结了泰勒斯以来古希腊哲学发展的结果,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人物。 在世界本源问题上,他提出了两种“实体”说,并用“四因说”加以论证。 在宇宙结构问题上,他主张地心说,因为我们时时刻刻正好看到半个天球,所以地球必然位于宇宙的中心,并建立了同心球宇宙模型,第一次把几何学和天文学结合起来。他认为天地有别,世界结构本质上是以地球为中心,沉重的地球由于它特别的性质,正好静止于世界的中心;把适用于地球上的科学概念和推理运用到天体上去,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把地球也看作是个天体,这是荒谬的思想。 在物体运动问题上,他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能运动,这是地球上无生命物体运动的基础,重物坠落的速度较轻物快;由此得出了动力学基本规律即由外力推动的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推力成正比,与反对运动的阻力成反比。 亚里士多德首次将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开创了逻辑、伦理学、政治学、物理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对西方文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和其他希腊思想家的最大功绩就是把自然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2爱因斯坦 (1)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创立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并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2)爱因斯坦在其有生之年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①1905年,爱因斯坦就在《德国物理学年鉴》上发表了4篇论文,其中的三篇每篇均属划时代的成就。第一篇是《一个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启发性观点》,爱因斯坦在这片论文中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回答了古典物理学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第二篇是《关于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动》,在这篇论文中,爱因斯坦第一次从数学上详尽地解决“布朗运动”问题;最伟大的成就是第三篇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在这篇论文中,爱因斯坦提出了他举世闻名的相对性理论即狭义相对论;第四篇是《物体的惯性是否与它所含的能量有关?》,这一年他还完成了博士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方法”,获得博士学位。 ②爱因斯坦在1915年到1917年的3年中,还在3 个不同领域做出了历史性的杰出贡献—建成了广义相对论、辐射量子理论和现代科学的宇宙论。 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长篇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建立广义相对论,把时间、空间和物质统一起来;同时,他于1916年提出受激辐射理论;而他晚年则致力于引力场和电磁场统一起来的研究。 ③爱因斯坦也为量子力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以爱因斯坦和玻尔为代表的两方关于量子力学中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等的论战是科学史上持续最久、斗争最激烈、最富有哲学意义的论战之一,这场论战无形中促进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为量子力

科学技术史 - 山西大学研究生院

科学技术史 代码:0712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具有集体主义观念;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学风严谨,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学生接受系统深入的科学技术史理论与科学技术史学学习,全面而准确地掌握与科学思想史生成、演进相伴生的典型理论与学术流派,掌握科学思想史内含的典型理论模型,能够辨识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史与不同时空条件下的文化传统、社会机制、观念形态、行为模式互为影响与塑造的关系和规律,具备科技史文献与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具备以科学技术史为中心发现问题、解析阐释与开展独立研究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独立检索、译介、阐释科技史外文文献,初步具备用英文撰写本专业学术论文的能力。熟悉古代汉语,具备精读所在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科技史文献的能力;熟悉科技史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和研究动态,能够在本领域作出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3、毕业后能够胜任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科技史、科技政策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到政府、企业等单位从事相关管理与研究工作。 二、学习年限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在规定基本年限内,未达培养要求的,可以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一年。延长期满仍未完成学业者,按退学处理。延长学习年限的学生须按学年交纳延长期学费。 三、研究方向 1、学科史 以自然科学发展史为研究主题,以数学史、物理史、化学史以及科学思想史为重点,探讨学

科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发展规律、典型事件等。 2、地方科技史与文化遗产 在科技史视域下,着力于山西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与保护。 3、科技政策与管理 以科技发展战略、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与科技文化为主要领域,围绕区域发展战略展开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四、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参见附表 “教学进度表”) 五、专业实践和学术活动 (一) 专业实践 1、教学实践。实践教学工作可以是助教、助管和参加“三下乡”等活动,硕士生应完成30学时的实践教学工作。 2、科研实践。第3-4学期针对学位论文选题和学科发展进行科研调查活动。科研调查包括查阅文献、专家拜访、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要兼顾学科发展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学术性和应用性、专业性和交叉性等方面的特性。学生要写出调研报告,培养单位组织教师评阅,成绩达70分以上(含70分)为合格。 未尽事宜按照《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满足要求者获得2个学分。 (二) 学术活动 1、研究生在申请硕士学位前须完成至少一次个人学术报告,一般在新学期开学前申报报告题目,由培养单位统一安排报告时间。每次报告由培养单位组织3位以上教师对报告进行评分,平均分达到70分以上(含70分)者为合格,不合格者需要继续准备下一次学术报告,直至在培养期限内合格为止。

东华大学826科学技术史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东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编号:628科目名称:科学技术史 一、考试总体要求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各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科学技术史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研究科学技术发展本身的逻辑,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2、研究社会因素的制约性,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3、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反作用,预示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要求考生对中外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总体历程有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中外科学技术发展的阶段水平、时代特征、总体规律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梗概知道中外科学技术交流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对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和社会的互动关系有基础的认识。 二、考试内容及比例 一、科学技术史概论(10%) 1、掌握科技史的内史、外史及其关系。 2、了解科技史研究的辉格法与反辉格法 3、对“李约瑟难题”有所思考。 4、理解科学技术史的价值意义。 二、科学技术的起源(8%) 1、理解科学技术起源与生产的关系。 2、基本了解迷信、巫术、宗教与科学起源的复杂关系。 3、对古巴比伦、古埃及的科学技术有总体的概念。 三、古希腊科学(12%) 1、掌握从自然哲学到原子论的思想发展脉络。 2、了解毕达哥拉斯学派在西方科学史上的价值。 3、理解以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为代表的演绎公理化方法在科学史上的意义。 4、对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托勒密的思想和贡献有基本的认识。 四、中国古代科学技术(25%) 1、思考和归纳中西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异同及其影响。 2、了解中国古代科学的若干特征,如无神论、元气论、机发论、神生论、同异论和变易论等。 3、认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阶段和特征,特别是宋元科学发展的高潮以及发生在明清的两次西学东渐。 4、系统掌握中国古代主要的科学发明、技术创造,并思考它们对世界的影响。 五、西方中世纪的科学技术(5%) 1、思考:“黑暗”的中世纪,到底“黑”在哪里? 2、了解中世纪给近代科学革命留下的思想遗产。 六、近代科学革命(20%) 1、熟练掌握近代科学革命的背景、历程和影响。 1

中国建筑史考研复习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论 (一)书目 1.《建筑十书》: ①人体的直接接触; ②学院派——视觉分析,以美学为基础。 2.《建构文化研究》弗兰普顿王骏阳译 用批判的眼光去接受。 3.《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代》德,清华王贵祥译 从上世纪90年代降到50年代,从农耕到工业 4.《建筑理论新译成》论文集。 ①意大利,郑时龄译 ②关于后工业时代 ③从60年代到90年代 ④是建筑学建构的理论依据。 5.《西方建筑史》卢梭(英) ①西方文明三大基石:希腊的逻辑性(古典哲学),基督教,近代科学。 ②启蒙(Enlighten)建筑是西方现代建筑学的开始,在启蒙时期提出重视功能、装饰没必要。 ③人类文明三大阶段(三个浪潮): a.农业革命:强烈讲究等级、低水平、建筑类型少、没有职业建筑师、星火相传、地域差异较大、地域特征压倒历史特征 b.工业革命:功能分类多、建筑类型多、注重模数机械化生产推动了建筑文明、开始强调创新、突破地域界限、时代特征压倒地域特征、地域区别几乎消失 c.后工业时代:复杂的拼装的图像的复制文化、非标准化、价值尺度、审美取向多样化、多元化、解构、信息技术、建筑无产地、能耗高同时注重环保、可能还是现代建筑只是多元化了、工具完善。 文丘里不能代表后现代,他是古典的/现代的。 ④三大基石对应的建筑:古典建筑、中世纪建筑、近现代建筑。 6.《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龙忠庆的学生,华南理工毕业,香港开业。按建筑类型分类,偏理论。受李约瑟(英)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影响。 7.《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所提出的观点主要是针对美学纯粹主义的社会倾向的回应。建筑发展的未来走向——商业化、艺术化、大众化。 8.《中国建筑的类型及结构》刘致平 9.《中国建筑的现代性批判》郑时龄的博士论文 10.《大趋势》托夫勒,预言家 11.《建筑理论与历史》卡夫里,郑时龄译 12.“建筑是浪费空间的艺术”菲利普·约翰逊——同济综合楼 13.“建筑是和目的性的艺术”黑格尔14.建筑应瞻前顾后。 15.《道与建筑》张一调。讲道家思想与现代建筑,用现代建筑语言,现代思想。美国第一篇博士论文。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师》上有连载。 16.缪朴《传统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点特征》,现象学+结构主义手法分析,亚历山大是他的老师。 17.李约瑟《中国的文明与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十篇。《中华科学文明史》第五卷是其简写。 18.《后现代语言》詹克斯 19.《天朝杀场》解构权利与空间。 (二)历史观 1.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蓬皮杜中心、中国实验建筑展口号。 2.克劳奇(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理论为先的历史。 3.历史有两种:编年、在当下写历史。 4.以史代论——卢永毅,以论代史——常青 5.定义:历——过程,史——史官的记录 6.恩格斯“事物是过程的集合。” 7.福柯:用解构方式思考,影响整个人的行为方式。 8.《西方的没落》文化形态学九大文明:印度、中国、西方、巴比伦、埃及……伊斯兰建筑是伪形(另一种文明的遗骸)。 9.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差异的消失后宗教、民族、国家、社会的矛盾,得出此结论。“crush,remaking world order” 10.Fukuyama亨廷顿学生《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一人》“历史终结于人类大同”。强势的一者会同化所有特点,文化差异要终结。事实证明了他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证明了《文明的冲突》的正确。 11.库哈斯“历史没有终结” 12.城市史《中国城市建设史》董鉴泓 13.斯卡洛奇(意)文艺复兴大师“建筑是为万物安排,为世界进行装裱” 14.建筑学:根据生活和艺术的需求对具体空间的策划和设计。 15.中国古代建筑史观:古代文史不分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历史哲学》汤因比“从中国以来,中国崇尚复古”。《古史辩》顾颉刚“对历史怀疑”。中国当代明星建筑师:张永和、马清运、王澍(象山校园),都是立足本土、历史。上海的精神文明:海纳百川,追求卓越。 16.德·里达:解构主义大师。“继承不是接受,而是质疑与选择”“我们既要解救启蒙理性原则,又要解构今日的启蒙理性” 17.路易斯·康:“如何将学院派与现代结合”“未来是来自于融化的历史”(后现代宣言)。后现代的转折点。 18.《建筑理论新译成》14点理论 ①对现代主义的批判——起点:文丘里

2017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0712科学技术史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2017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0712科学技术史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一、报考说明:文理兼收,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接受推免生。 二、专业介绍: 本学科点建立于1981年,是我国最早拥有科学技术史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也是最早的科学技术史一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历次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前茅,是我国科学技术史学科重要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设有博士后流动站。自建立以来,在物理学史、天文学史、生物学史、近现代科技史、科学思想史、中外科学交流史、科学技术与社会、同位素考古、古资源工程、材料考古、农业考古、传统工艺及文化遗产保护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 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史学科尚无本科教育,所有考生均为跨专业报考。本学科文理兼收(接受推免生),优秀硕士生可以提前免试转博,优秀博士生可公派出国联合培养。毕业生就业以高校、研究所、文博考古学术机构、出版、政府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为主,从事科技史、科技政策、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科技管理等工作。 三、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研究方向初试科目 1、自然科学史(含学科史、综合史) 2、技术史 3、科学技术与社会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01高等数学B或613科技史议论文825科学技术史概论 4、科技考古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01高等数学B或612考古与文化遗产议论文或611考古 学通论或625普通化学或626普通生物学

823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知识综合 5、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2考古与文化遗产议论文或611考古学通论或625普通 化学或626普通生物学 855文化遗产保护 四、复试形式:笔试+面试。 五、复试内容: 复试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法,笔试为闭卷,时间为两小时;面试时间 不得少于20分钟。 主要内容为:科学技术史、科技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方面的专业知识; 面试主要考查英语口语与听力(时间不得少于5分钟),考生大学本科阶段主干课 程主要内容及综合素质考查。 六、复试成绩:满分100分。 七、最终成绩:满分100分,最终成绩=(初试成绩/5+复试成绩)/2。 八、录取:按最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提出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 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清华科学技术史考研真题(一)

清华科学技术史考研真题(一) 清华科学技术史考研简答题(每题10分) 1、为什么西医的源头在古埃及 答:古埃及法老认为自己是死亡判官奥塞里斯的后代,由于对奥塞里斯的崇拜,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可以复活,于是利用药物使尸体的保存时间变长,因此形成了制作木乃伊的习俗。制作木乃伊使得埃及人积累了很多生理解剖知识,同时配制药物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使得埃及人配药技术得到锻炼与提升,后来,古埃及的医术通过希腊人在世界传播,对西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给出西方文字发展的主要历史线索 答:腓尼基人把苏美尔—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和西奈半岛的迦南人根据埃及象形文字创造的西奈字母兼收并蓄、简化改造成一套通用的腓尼基字母,后来经希腊人之手改造成希腊字母,成为拉丁字母乃至西方大多数字母文字的基础。 3、你知道哪个古希腊科学家,叙述一下他的成就 答:欧几里得,总结前人数学成果,写出著作《几何原本》,用公理方法构建严密逻辑体系,即从一系列公理出发,推导出一系列定理。同时,他还研究光学,并发现反射定律。 4、简述公历的演进过程 答:公历的前身是古罗马凯撒修订的儒略历,儒略历规定,四年一闰,能被四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到格列高里时已累计10天误差,于是进行改历,增加能被100除尽而不能被400除尽的不是闰年,至此公历逐渐形成。 5、为什么说阿拉伯人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答: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并且统一阿拉伯半岛,他的后继者发动圣战,征服西亚、北非以及伊比利亚半岛,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大国。阿拉伯人把近东和中东的古代文明带到中世纪的欧洲,使其接触到东方的文明以及被阿拉伯人改造过的古希腊罗马学术。 6、简述你了解的古印度文明中的知识(200字) 答:古印度文明不是一个封闭的民族,历史上多次被入侵的经历使得印度的特权阶层很多,同时每一次入侵都伴随着社会的倒退,同时历史上的种姓制度使得印度的特权阶级占有崇高地位,权力在社会追求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而社会进步所需的学术、科技等因素被抑制。除此之外,在印度发源同时对印度社会影响深远的佛教主张人们超脱于社会,更不利于科技的发展,从而使得印度文明在近代的发展较为滞后。 7、就天文学和生命科学,选择其一,扼要描述其近代史以来的发展,显示人类认识的推进和深化 答:天文: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世间万物围绕地球而转,这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宗教因素的影响的缘故。后来,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世间万物都围绕太阳而转动,这种说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却也不是最正确的,因为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太阳系的中心。布鲁诺是哥白尼的忠实拥护者。开普勒三定律为日心说奠定了不可动摇的的基础,使得日心说在数学方面有了支撑。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使更进一步观察天体有了可能,后来康德用牛顿力学原理解决了太阳系初始运动问题,康德提出了星云说的观点,使天文学发展更进一步。 清华科学技术史考研论述题(每题30分) 1、简要叙述你学习《世界科学技术史》课程的感受和思考。 盛世清北—专注清华大学考研|保研|考博辅导https://www.doczj.com/doc/1c912129.html,

天津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考研

天津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考研 天津师范大学的科学技术史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1980年代后期,开始招收数学史方面得硕士研究生,于内蒙古师范大学联合培养。1995年8月,数学科学学院获得了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当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1年1月,以数学史教研室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史学课,天津师范大学列为校级重点学科。2003年4月,成立科学史学研究所,现有数学史研究人员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 主要研究领域有中国数学史,数学教育史,日本与韩国科学史,数学交流史,前苏联数学史,数理天文学史等。在国内外科学史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出版学术专著1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部委基金与天津市科研基金项目10余项,取得大量研究成果。 本学科点在中国数学史与日本科学史研究方向上具有明显特色。中国数学史研究方向重点以从事中国古代与近代数学著作文本的研究,挖掘历史上得数学成果、思想、方法,成为现代数学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或启示,积极探讨历史上数学与文化教育的互动关系,使与数学教育融会,发挥教育功能以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与素质提高。日本科学使研究方向着重通过解读日本科学原始文本,用历史学手段和数理方法考察日本各个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及特点,进而进行汉字文化圈内科学文化的比较与交流史研究。 本学科点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科技史学位点之一。本学科点人员一直在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数学专业委员会)中担任重要职务,与中外科学史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学术联系,研究人员依次在美国日本和英国著名大学做访问学者,并经常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还主办大型的国际学术会议,不断接待国内外学者来本学科点讲学。为国内科学史学科研究与教学据点之一,在国内外科学史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学科点主要培养中国数学史与日本科技史两个方向的硕士研究,专业课成主要有:自然科学史,中国科技史,科学哲学,世界数学史,日本科技史,日本数学史,科学典籍研究,数学教育史,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史等等。 本学科点已培养的硕士毕业生中,60%考上博士研究生。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7人。同时本所研究人员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培养数学史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本学科点有学校重点学科经费支持,拥有固定办公室、部分教学与科研设备,同时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科研教学设施也为本所提供服务。设有专业资料室,隶属数学科学学院资料室。从1980年以来,一直注意购置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方向的图书资料,现藏有中国传统数学线装古籍20余种各种科学史图书2000余册,现有学校重点学科经费支持,每年投入一到两万元经费用于图书资料建设。

考试大纲-2020中科院考研-科学技术史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科学技术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和传播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本科目的考试,要求考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科学发展历史上的基本概念、史实、重要人物和重大成就,理解现代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科学与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内容;理解杰出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具有分析科学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 分钟,总分150 分,试卷结构包括“术语解释”(40 分)、“问题简答”(50 分)、“论述”(60 分)三种类型的试题。 三、考试内容 1. 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构建【参考书1,第1—3章】 ⑴古人类出现序列及技术标志 ⑵旧石器时代的实用知识 ⑶新石器时代的技术和社会特征,以及对自然的认识 ⑷早期主要文明的贡献:巴比伦、埃及、印度 2. 古希腊罗马的科学与哲学【参考书1,第4章】 ⑴希腊科学的特征和根源 ⑵早期希腊哲学家对物质、数字和变化的认识 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两大思想体系 ⑷希腊化时期的重要科学和技术成就 ⑸罗马时代的工程技术,盖伦医学 3. 伊斯兰世界的科学与技术【参考书1,第5章】 ⑴伊斯兰科学的特点和意义 ⑵伊斯兰世界的主要科学机构和组织 ⑶伊斯兰世界的天文、数学、光学、炼金术和技术成就 4. 中世纪科技与文艺复兴【参考书1,第9章】 ⑴中世纪的农业、军事和技术革命,印刷术、地理发现 ⑵大翻译运动和大学的出现

⑶中世纪的自然观、科学思潮和成就 ⑷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科学 5. 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参考书3】 ⑴中国古代数学:主要成就及特点 ⑵中国传统天文历法:天文观测、宇宙论主要学说和历法的主要特点 ⑶农学著作:《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⑷传统医学:重要本草著作、重要医学理论 ⑸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 6. 天文物理学革命【参考书1,第10—12章;参考书2,第1—5章】 ⑴哥白尼革命 ⑵第谷、开普勒与伽利略的贡献 ⑶培根、笛卡尔的科学思想 ⑷惠更斯、波义耳、胡克的科学贡献,皇家学会和巴黎科学院 ⑸科学革命:胡克、牛顿和哈雷 7. 启蒙运动与化学革命【参考书2,第7、8、10、11章】 ⑴气体和温度研究 ⑵拉瓦锡的工作及意义 ⑶电学与热学研究 ⑷原子与分子:戴维、道尔顿、阿伏加德罗、元素周期表、分子运动论 ⑸光的性质、电磁理论 8. 生物学地质学发展【参考书2,第6、9、12章】 ⑴人体解剖与血液循环:维萨里、哈维 ⑵博物学:约翰·雷、林奈、布丰 ⑶进化论:拉马克、居维叶、达尔文 ⑷地质学:赫顿、赖尔,地质学与进化论,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 9. 工业革命【参考书1,第13章】 ⑴工业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⑵蒸汽机的改进与意义 ⑶炼铁、煤炭、纺织、运输等工业的革新及相互关系 ⑷电学与化学工业 ⑸科学家的职业化,科学再次重组:研究型大学与工业实验室 10. 现代物理学与大科学工程【参考书2,第9、13、15章】 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⑵深入原子内部:射线、原子模型、基本粒子

北京大学632科学技术史考研参考书、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

北京大学632科学技术史考研参考书、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 一、课程介绍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科学技术史是理学的一级学科,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围主要涉及理、工、农、医四大学科门类,但是又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而是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度发散,其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该学科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著名英籍匈牙利哲学家拉卡托斯所一贯倡导的“精致证伪主义”就力图使科学哲学与科学史一致,这是拉卡托斯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也是我们称之为“精致证伪主义”的原因。另外,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如库恩、费耶阿本德、图尔明等,也主张用科学史来检验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 1.研究科学技术发展本身的逻辑,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2.研究社会因素的制约性,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3.研究科学对社会的反作用,预示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力和实践的创造物,这两者都代表人类集体成就的最高峰,如今的科学技术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历史进程的产物,并且已经成为每一个存在过的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追寻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挖掘其背后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 二、北京大学632科学技术史考研复试分数线 根据教育部有关制订分数线的要求,我校按照统考生、联考生等不同类型分别确定复试基本分数线。考生能否进入复试以各院系所规定的各项单科成绩和总成绩确定的复试名单为准。我校将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精神和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复试与录取工作。 一、复试基本分数线: (1)、统考: 考试科目 政治外语数学专业课总分备注 学科门类 哲学(01)50509090360 经济学(02)55559090370 法学(03)5050909034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