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 格式:doc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27
不良药物反应分级
药物不良反应根据其严重程度通常分为以下五级:
1. 轻度不良反应:通常是轻微的、暂时的,不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明显影响。
这些反应可能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皮疹等。
2. 中度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通常是可以忍受的。
例如,腹泻、失眠、头晕等。
3. 重度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较大影响,需要医疗干预。
例如,呼吸困难、心律失常、过敏性休克等。
4. 严重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可能会导致患者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例如,肝衰竭、肾功能衰竭、心脏骤停等。
5. 致死性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不良药物反应的分级可能因药物类型、患者个体差异以及临床表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患者应详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
如果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药物。
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有哪些
药品的不良反应主要如下:
(1)副作用指药物在常用量时所发生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不良反应。
如麻黄碱用于止喘,但同时能兴奋中枢神经,引起失眠等副作用;阿托品用于解痉时,同时能引起口干、视觉模糊等副作用。
(2)过敏反应一些特殊体质的患者用药时出现的一些特殊反应,轻者出现皮疹、药物热等,重者则可出现休克,甚至引起死亡。
多见于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和生物制品(如破伤风抗毒素、各种疫苗等)。
(3)毒性反应由于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在治疗时出现过强的药理作用,所造成的功能或器质性损伤。
如服用磺胺类药物引起的皮炎皮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水肿等。
(4)后遗效应如长期使用安定类镇静催眠药治疗失眠症,次日引起的昏睡感。
(5)成瘾性与依赖性长期服用吗啡、可待因等会使机体产生严重依赖性和耐受性,停药后可出现戒断症状。
(6)致畸作用主要由于孕妇在怀孕期间因用药不当造成的,因此很多药物特别注明孕妇慎用。
(7)致癌作用由于药物或药物代谢产物诱发的机体组织癌变。
药学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效应的延伸,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
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较难恢复的,称为药原性疾病,例如庆大霉素引起神经性耳聋,肼屈嗪引起红斑性狼疮等。
1.副反应由于药理效应选择性低,涉及多个效应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通常也称副作用)。
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将会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反应。
副反应是在常用剂量下发生的,一般不太严重,但是难以避免的。
2.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但是可以预知也是应该避免发生的不良反应。
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慢性毒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
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企图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以达到治疗目的是有限度的,过量用药是十分危险的。
3.后遗效应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例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停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数月内难以恢复。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回跃反应,例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激烈回升。
5.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
临床表现各药不同,各人也不同。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
反应严重度差异很大,与剂量也无关,从轻微的皮疹、发热至造系统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休克等。
可能只有一种症状,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出现。
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
致敏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可能是其代谢物,也可能是药剂中杂质。
临床用药前常做皮肤过敏试验,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
可见这是一类非常复杂的药物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称之。
药源性疾病:是由于药物所引起的、较严重、较难恢复的不良反应。
如GM引起的N性耳聋。
不良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三致反应、药物依赖性等。
1. 副作用(副反应)(side reaction)药物在常用量(治疗量)下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随着用药目的的不同,副作用与防治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
特点:是药物固有的作用。
可以预料,难以避免。
产生的原因: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
2.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指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剂量过大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反应范畴。
特点:反应比副作用大,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可预料和避免的。
产生原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
3.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过敏反应)指少数有过敏体质的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无法预知,与药使用剂量及疗程无关。
用药理拮抗剂解救无效。
产生原因: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药剂中杂质、或自然界中类似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用药时,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导致机体组织损伤、功能紊乱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特点:(1)反应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2)反应性质、严重度差异很大,与剂量和给药途经无关。
(3)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
(4)临床用药前常做皮肤过敏试验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
4.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如巴比妥类。
5. 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如四环素特异质反应(idiocrasy)指少数特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产生作用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如G-6-PD 缺乏。
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处理方法药品的不良反应是在正常剂量和适应证下发生的,属于不可预料事件,不是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药品的不良反应是一种客观现象,需要人去观察去分析去避免。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的反应,致畸胎等。
(1)副作用。
是指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时,伴随其治疗作用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如神经系统的头痛、头昏、眩晕、失眠等;消化系统的恶心、呕吐、腹泻、腹部不适等;循环系统的乏力、心悸、心跳加快、心率缓慢等;呼吸系统的咳嗽。
药物副作用一般较轻微,机体可以忍受,停药后可消失。
但是,有些副作用对病人是非常有害的,应禁忌使用,如青光眼病人胃痛时,禁用阿托品,因为阿托品可使眼瞳孔扩大、眼压升高而加重青光眼病情,故要避免。
(2)毒性反应。
大多是由于用药剂量大或长期用药造成药量堆积,或滥用、联合用药所致。
药物的毒性反应出现的快慢及严重程度在各个病人身上不尽相同,有的病人受遗传基因影响,对某种药物特别敏感,即使应用很小剂量也会出现毒性反应,一旦出现毒性反应,应立即停药,去医院检查治疗。
(3)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出现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但与个体体质差异有关。
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局部反应及全身血管神经的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有皮肤骚庠、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重者可出现哮喘、胸闷心慌、口唇青紫,更有严重者会发生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如抢救不及时会造成死亡,如青霉素,破伤风,普鲁卡因等药物的过敏。
医学界认为,任何药物不论何种给药途径都有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仅仅是概率多少而言。
(4)异质反应。
这与先天遗传有关,可发生溶血反应,多发性神经炎,遇到此类情况,唯一的处理办法就是停药,立即到医院诊治。
(5)致畸胎。
孕妇服用某些药物后,可引起胎儿先天畸形。
致畸主要发生在怀孕初期3个月,尤其是前8周内,如某些抗肿瘤药、激素类、口服降糖药,抗抑郁药、抗组织胺药、镇静药等有致畸作用。
药品的不良反应名词解释药品的不良反应是指在服用药品时出现的不良或有害的反应,不同的药物或药品可能会导致不同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包括各种不适症状、代谢异常、器官损伤、过敏反应等,甚至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死亡。
因此,药品的不良反应是严肃的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药品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 药物过敏反应:药物过敏反应是人体对某些药物成分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通常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面部红肿、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休克和死亡。
常见的过敏药物包括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
2. 药物毒性反应:药物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在正常使用剂量下,对机体组织或器官产生的损害。
主要表现为肝肾功能不良、血液系统异常、神经系统损伤等。
常见的毒性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抗肿瘤药物等。
3. 不良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例如,一些心脏病患者服用的药物和降压药物一起使用可能导致血压过低。
4. 药物剂量反应:药物的剂量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例如,某些抗生素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衡。
5. 遗传相关反应:一些药物可能会影响个体的遗传变异,导致不良反应。
例如,乙肝携带者使用拉米夫定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
为了减少药品的不良反应,医生在开具药方之前,应该仔细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既往病史和目前情况等信息,并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药物剂量进行合理的调整。
同时,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使用药物,不要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如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
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临床上最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有副反应、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继发感染四大类。
副反应是指与药品的药理学活性相关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一般都较轻微,多为一过性可逆性功能变化,伴随治疗作用同时出现。
毒性反应是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物引起敏感性增加,在治疗量时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
变态反应是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刺激机体而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治疗量或极少量都可发生。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综合征等。
继发感染也称二重感染,常见于抗菌药物应用后出现的一些生态不良反应。
常见的临床症状可有:(一)药物的变态反应药物的变态反应是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剂量无关的一种免疫反应。
药物的变态反应又可分为四型:Ⅰ型(速发型)变态反应是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与组织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的IgE抗体结合后释放的活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和花生四烯酸衍生物等导致的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主要为鼻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支气管哮喘等,严重者甚至可以导致过敏性休克。
Ⅱ型(细胞毒型)变态反应当药物与体内IgG、IgM或IgA抗体结合后,即与细胞膜蛋白质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补体作用下细胞溶解。
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等。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是由于药物与体内IgG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损伤内皮细胞的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为发热、关节炎、淋巴结肿大、荨麻疹、皮疹、支气管哮喘等。
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是药物与蛋白质形成抗原免疫复合物致敏T淋巴细胞,再与相应抗原结合后产生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症状主要为皮肤发炎。
药物全身性的变态反应,还可表现在出现患者不明原因的发烧等药热现象,其发生率约为3%~5%。
药疹等全身过敏现象,临床表现为各种皮疹、荨麻疹、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二)肝损害肝脏是人体内药物浓集、转化和代谢的主要器官,也最容易遭受药物或毒物的损害而致病。
简述药物的不良反应分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不期望的、有害的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根据其性质、严重程度和发生机制进行分类。
以下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般分类:1.药物剂量相关性反应(Dose-Related AdverseReactions):这种类型的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的大小相关。
例如,过高的剂量可能导致药物中毒,而过低的剂量可能导致药物疗效不足。
2.药物过敏反应(Drug AllergicReactions):这种类型的不良反应是由免疫系统对药物成分产生过敏反应而引起的,包括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
3.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Events):这是指与药物使用相关的任何不良事件,包括药物误用、药物交互作用、药物滥用等。
4.药物副作用(Drug SideEffects):这种类型的不良反应是由药物对非目标器官或组织产生的预期之外的效应,例如引起头痛、恶心、失眠等。
5.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Drug Abuse and DrugDependence):这是指人们对某些药物产生了滥用和依赖的现象,例如对镇静剂、镇痛剂和兴奋剂的滥用。
6.药物致畸作用(DrugTeratogenicity):这种类型的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孕妇体内引起胎儿畸形的作用。
7.药物相互作用(DrugInteractions):这是指两种或更多药物在同时使用时相互干扰或增强对方的效果,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
除了上述分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可以根据其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和可预测性等进行更详细的分类和评估。
重要的是,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并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合理使用药物以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引言在医疗实践中,药物的使用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
然而,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是无法避免的。
本文对药品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应对和预防这些问题。
不良反应类型药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药物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这些反应可能是由于患者对药物成分过敏导致的。
2. 药物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头痛、乏力等。
这些反应通常是由于药物对身体其他部位或系统的影响产生的。
3. 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在同时使用时可能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这种情况下,药物的效果可能被减弱或加强,甚至产生新的不良反应。
4. 药物滥用或误用:如果患者在使用药物时未按照医嘱正确使用,或者滥用药物,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预防和处理策略为了预防和处理药品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和建议:1. 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在给患者开具处方前,医护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以避免给患者开具对其过敏的药物。
2. 提供详细的用药说明: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提供详细的用药说明,包括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频率等,以确保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3. 监测不良反应:在患者使用药物期间,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医护人员在开具处方时应注意患者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了解可能的相互作用,并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
5. 教育患者合理用药: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教育,包括正确用药的方法、时间、剂量等,以减少滥用或误用药物的风险。
结论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通过了解不良反应的类型和预防处理策略,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应始终关注患者的症状和反应,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24种抢救药品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1、去甲肾上腺素(正肾素)2mg/1ml作用与用途:对a受体具有强大激动作用,使血管收缩主要是小动脉和小静脉。
对心脏β1受体作用较弱。
可用于急性心梗及其他低血压等循环衰竭的临时急救,还可用于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取1-3mg,适当稀释后口服用于上消化道出血。
不良反应:1)静脉滴注时间过长,浓度过高或药液漏出血管,可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2)急性肾功能衰竭:滴注时间过长或剂量过大,可使肾脏血管剧烈收缩,产生少尿,无尿和肾实质损伤,故用药期间尿量至少保持在每小时25ml以上。
禁忌:高血压,动脉硬化症,器质性心脏病及少尿,无尿严重微循环障碍的病人禁用。
2、肾上腺素(副肾素)1mg/1ml作用与用途:能激动a和β受体,产生较强的a型和β型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加速传导,加速心率,提高心肌的兴奋性。
收缩血管升高血压,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并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可用于心脏骤停的急救,过敏性休克及胰岛素过量所致的低血糖昏迷及支气管哮喘等。
局部用于鼻粘膜充血及齿龈出血等。
同局麻药合用,可减少出血和延长麻醉时间。
不良反应:心悸,烦躁,头痛和血压升高,剂量过大时,a受体兴奋过强使血压剧升,有发生脑出血的危险,故老人慎用。
当β1受体兴奋过强时,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能引起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甚至室颤。
禁忌: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器质性心脏病,糖尿病和甲亢等患者。
3、可拉明(尼可刹米)0.375/1.5ml作用与用途:延髓兴奋药,对呼吸中枢作用较强,对血管中枢也有一定的作用。
用于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使呼吸加深加快,亦可用于麻醉过量或其他中枢抑制剂的中毒解救,一次静注仅维持5-10分钟。
不良反应:大剂量可出现血压升高,心悸,出汗,呕吐,阵颤,阵挛性惊厥。
4、洛贝林(山梗菜碱)3mg/1ml作用与用途:刺激颈动脉球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的兴奋延脑呼吸中枢,对迷走神经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也有反射性兴奋作用。
用于新生儿窒息,吸入麻醉性及其他中枢抑制(如吗啡,杜冷丁,巴比妥类)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及肺炎,白喉等引起的呼吸衰竭。
简述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和特点药品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治疗疾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药品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ADR),这是指在正常剂量下使用药品时发生的不良或有害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和特点对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非常重要。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1. 根据发生时间分为早期和迟发性反应早期反应是指在用药后几小时或几天内出现的不良反应,通常与剂量有关。
迟发性反应是指在用药后数天、数周或数月内出现的不良反应,通常与长期用药或慢性毒性有关。
2. 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不良反应通常是暂时性的,并且很快消失。
中度不良反应可能需要治疗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
重度不良反应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并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3. 根据发生机制分为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对身体组织或器官的直接损伤,通常与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有关。
过敏反应是指身体对药物成分的过度敏感反应,通常与个体差异有关。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产生的不良反应。
4. 根据影响范围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是指在使用药品时仅影响某些部位或器官。
全身反应是指在使用药品时影响整个身体。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1. 不可预测性由于个体差异、病情变化等因素,同一种药品可能会引起不同的不良反应,甚至在同一患者中也可能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
2. 剂量关联性通常情况下,剂量越高,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就越大。
有些患者可能会对某些药品过度敏感,即使在正常剂量下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3. 个体差异性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生理反应都不同,因此同一种药品可能会对不同的患者产生不同的反应。
例如,某些人可能会对某些药品过度敏感,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完全没有反应。
4. 累积性一些药品可能会在体内积累,导致长期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
这种情况通常与药品的代谢和排泄有关。
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多见(2)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稀便、软便、腹痛等(3)肝肾功能异常:可引起AST、ALT一过性升高,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4)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亚胺培南可引起严重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抽搐发生率可达0.9%-1.2%,不可用于脑膜炎治疗;帕尼培南的抽搐发生率约为0.03%【头孢西丁】静脉注射后可出现血栓性静脉炎,尚有引起血尿和过敏性休克的报道【头孢美唑】ALT上升(0.9%)、AST上升(0.9%)、皮疹(0.8%)、恶心及呕吐(0.2%)等。
严重不良反应包括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粒细胞缺乏症、溶血性贫血、伪膜性肠炎、间质性肺炎及PIE综合征等【头孢米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严重不良反应有休克、全血细胞减少症、伪膜性肠炎、凝血功能障碍等【拉氧头孢】有引起皮肤损害、过敏性休克、与乙醇联用引起双硫仑样反应、消化道出血、频发房早、短阵性心动过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报道【氨曲南】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1%-1.3%,有引起“红人综合症”、急性腹痛、过敏性休克、急性喉水肿、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道【亚胺培南/西司他汀】胃肠系统,神经系统,听力障碍或视力模糊等不良反应为主;可见眩晕耳鸣、听力下降、黄绿视;其他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粉红色尿、溶血危象等【美罗培南】1.8%发生不良反应。
重要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严重肾功能障碍、伪膜性肠炎、间质性肺炎、PIE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中毒性表皮坏死症、皮肤黏膜眼综合征、全血细胞减少、无粒细胞症、白细胞减少、黄疸等【比阿培南】2.7%发生不良反应。
严重不良反应包括休克(<0.1%)、间质性肺炎(0.1%-5%)、PIE综合征、伪膜性肠炎、肌痉挛、意识障碍、肝功能损害、黄疸、急性肾功能不全等【法罗培南】不良反应发生率5.8%。
主要不良反应为:ALT上升(3.4%)、腹泻(2.5%)、AST 上升(2.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8%)、腹痛(0.9%)、稀便(0.7%)、皮疹(0.6%)、恶心(0.5%)等【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不良反应发生率10.46%。
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的原因分析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
随着药品种类日益增多,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
药物不良反应有时也可引起药源性疾病,除少数人自服药物外,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由医生给药所引起,所以有些药源性疾病也属医源性疾病。
1 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1.1 副作用:副作用是药物本身具有的作用,是指在药物规定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它给服药者可能带来的不适或痛苦,一般都较轻微,且是可以恢复的。
如人们常用的感冒药,服用后能起到解热、镇痛的作用,但也可能给患者带来嗜睡的副作用,驾驶员服用感冒药后最好不要开车。
1.2 毒性反应:绝大多数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毒性的性质、严重程度各药不尽相同,但一般是药物应用过量后药物作用的延伸,是可以预知的。
一种药物从实验室研制到动物试验,再到临床试验,其中有无数道工序来研究药物的毒性作用和安全剂量范围。
因此企图增加剂量以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是有限度的,有时甚至是十分危险的。
如治疗慢性心功能衰竭的强心药,服用过量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心律失常。
患者在服药前一定要详细查对药物说明书或遵医嘱服用。
1.3 后遗效应:后遗效应是指停药以后药物残存的药物作用,可能非常短暂,如服用催眠药安定后到了第二天早晨仍精神不振,但也可能比较持久,如服用四环素后可能导致日后严重的“四环素牙”。
少数药物甚至带来永久性的器官损害,如对患儿误用大剂量庆大霉素后可导致永久性耳聋。
1.4 特殊反应:特殊反应是指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由于患者自身原因和个体差异导致的难以预料的不良反应。
这种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最常见的是药物过敏,如有些患者在做青霉素皮试,即使注射微量的青霉素时,就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对于容易导致过敏的药物或过敏体质的患者,在用药之前必须做皮试,且要做好抢救准备,阳性反应者禁用该药。
2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药物种类繁多,用药途径不同,体质又因人而异。
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简称AR)是指在正常用药剂量下,药物所引起的不良的生理或者病理反应。
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严格分类和评估的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药物不良反应,保障用药安全。
不同的不良反应分级标准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药物,下面将介绍常见的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一、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CTCAE)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NCI-CTCAE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是临床试验中最常用的不良反应分级标准之一,主要用于评估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
该标准将不良反应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轻度、中度、重度、危及生命和死亡。
每个等级都有详细的描述和临床表现,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评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FDA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制定的药物不良反应分类和评估标准,适用于各类药物的临床使用。
该标准将不良反应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四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具体的描述和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
三、世界卫生组织(WHO)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WHO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药物不良反应评估标准,适用于全球范围内的药物使用。
该标准将不良反应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四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详细的描述和临床表现,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评估和管理药物不良反应。
四、中国药品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中国药品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是中国国家药监局制定的药物不良反应评估标准,适用于国内各类药物的临床使用。
该标准将不良反应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四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具体的描述和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药物不良反应。
总结,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严格分类和评估的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药物不良反应,保障用药安全。
不同的不良反应分级标准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药物,医生和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不良反应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和管理。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一)青霉素类1 毒性反应鞘内注射或全身大剂量应用时易发生。
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青霉素脑病),肌痉挛;抽搐;脑反射增强;昏迷;偶有精神病发作。
2 变态反应居首位。
各种反应过敏性休克,哮喘,血清型反应,间质性肾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肺部浸润及过敏性血管炎致颅内压增高较罕见。
3 赫氏反应4 二重感染(二)头孢类1 过敏反应常见表现。
2 胃肠道反应3 菌群失调与二重感染,第二;第三代为甚。
4 肝毒性多数剂量应用可致转胺酶升高。
5 造血系统偶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6 肾损害以头孢噻啶的肾损害较为显著。
偶可致血尿素氮;血肌酐值升高;少尿;蛋白尿等;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苷类合用可增加肾损害.7 凝血功能障碍所有的头孢类均可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的功能,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
8 双硫醒样反应。
(三)氨基糖苷类1 耳毒性前庭功能失调,按损害大小排序:卡那霉素>链霉素>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
目前实验证实奈替米星的耳毒性最小。
与耳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损害。
发生机制:内耳淋巴液中因为浓度过高,致使毛细胞受损害,先影响高频听力,逐渐导致全聋。
2 肾毒性主要损害近端身曲管。
常用剂量时其毒性大小:卡那霉素和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妥布霉素>链霉素。
与肾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损害。
机制:因为与肾组织亲和力较高,选择性的积聚于身皮质和髓质,特别是肾皮质。
3 神经几肌肉阻滞作用引起心肌抑制,血压下降,呼吸哀竭。
可用钙剂和新斯的明对抗,以卡那霉素和链霉素多见,其他也不除外,患者肌无力或与肌松药联合用更易发生。
4 其他过敏反应,血象变化,(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酶增高;面部及四肢肌肉麻木,周围神经类,视力模糊,脂肪性腹泻,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
(四)四环素类1 消化道反应除一般症状外,可发生食管溃疡。
2 肝损害长期口服或较大剂量静滴时可引起肝损害。
3 肾损害正常应用无不良反应,肾功能不全者易发生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
4 可沉积牙齿引起牙齿黄染可通过胎盘和乳汁,影响婴儿骨发育,孕妇授乳妇女和8岁以下儿童禁用。
5 局部刺激症状6 二重感染7 过敏反应可诱发红斑狼疮或狼疮细胞阳性和一般过敏反应。
8 可生成差向四环素,服用后产生范康尼氏综和症,表现:恶心;呕吐,蛋白尿;糖尿和氨基酸尿;产生肾小管性酸中毒。
9 神经系统损害少见,偶可致良性颅内压升高。
(五)氯霉素1 再生障碍性贫血难逆转,但少见。
2 红细胞生长抑制较多见,与剂量,疗程有关;周围血象是明显贫血,伴有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
3 白血病儿童或50岁以上老年患者多见。
4 灰缨综合征:早产儿及新生儿中采用大剂量后引起的全身循环哀竭。
5 视神经炎症甚至失明,长期大剂量用可发生,可引起听力障碍,共济失调,精神患者用之可引起失眠,幻觉,幻视,狂燥,忧郁,猜凝等精神症状。
6 胃肠功能紊乱7 过敏反应少见8 二重感染(六)大环内酯类1 肝毒性较少见主要为胆汁淤积,肝酶升高等。
2 耳鸣和听觉障碍。
3 过敏反应4 局部刺激5 胃肠道刺激症状,较常见。
(七)万古霉素最严重的毒性反应是肾脏损害和听力损害可见过敏反应及红人综合症(八)多粘菌素肾损害较多见可见因神经肌肉阻滞作用而致呼吸抑制(九)磷霉素毒性较轻,可见过敏反应,肝酶升高胃肠不适及局部刺激症(十)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1 直接毒性反应较轻,过敏反应较少见2 主要有胃肠反应,也可见到肝酶改变,耳鸣眩晕以及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血象改变3 林可霉素在较大剂量静脉给药时可致血压下降和心电图改变,偶可因神经肌肉传导阻滞而致呼吸抑制心跳停止4 二重感染(十一)磺胺类1 变态反应较常见2 血液系统反应①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状,偶有再生障碍性贫血;②G-6-PD缺乏者可发生溶血性贫血和血红蛋白尿,新生儿和小儿多见3 新生儿黄疸4 肝损害5 肾损害6 一般性胃肠道反应和神经系统反应(十二)氟喹诺酮类1 较常见的一般反应依次为①胃肠道反应②神经系统反应③变态反应④光感反应⑤一过性白细胞减少,肝酶升高,尿素氮升高2 较少见而严重的反应①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癫痫发作,幻觉出现,视力改变,神经神态改变等②骨关节损害:软骨损害,肌腱断裂,关节疼痛③多系统功能损害:肝损害,肾损害,溶血性凝血障碍等(十三)呋喃妥因1量大或长时间使用可发生周围神经类反应,久可致肌萎缩,难以治愈2过敏反应皮肤及全身反应,如皮疹、过敏性肺炎等3胃肠道反应4中毒性精神症状5溶血性贫血6肺部并发症(十四)抗结核药1异烟肼①肝毒性:快乙酰化者易发生②神经系统毒性:周围神经炎慢乙酰化者多见③血液系统反应: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④内分泌失调:男子女性化乳房,溢乳,月经不调等⑤胃肠道反应⑥变态反应2乙胺丁醇剂量过大可致球后视神经炎,其他有胃肠道反应,肝损害,过敏等3利福平主要有胃肠不适,肝功能损害,大剂量有流感样症状和血小板减少,有酶促作用(十五)抗真菌药1咪康唑①心律失常高脂血症静脉类反应(静注时易发生)②过敏反应③血细胞比容下降血小板减少④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改变2氟康唑①胃肠道反应②肝功能改变③过敏反应(十六)抗寄生虫病药1甲硝唑替硝唑①二重感染②外周围神经反应③血细胞减少④过敏⑤膀胱炎排尿困难感觉异常⑥食欲不振恶心呕吐⑦双硫醒样反应2伯氨喹①轻、中度腹痛及上腹不适头痛头晕乏力等②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者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溶血性贫血二吗啡类镇痛药1依赖性停药引起戒断症状2抑制呼吸这是最危险的不良反应,直接抑制脑干呼吸中枢3头痛、头昏、一时性黑矇,思睡或昏睡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惊恐瞳孔变小等神经系统反应4恶心呕吐5皮疹大量出汗瘙痒等三解热镇痛药(一)阿司匹林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严重可诱发胃溃疡、穿孔和出血,由于胃肠道失血甚至可引起缺铁性贫血2过敏反应发生率仅次于青霉素,表现:①皮肤反应②哮喘发作较多见3肝、肾功能损害4血液系统反应抑制血小板粘连,延长出血时间5雷耶综合征 12岁以下儿童患水痘和流感时危险性最大6水杨酸反应大剂量用药如风湿治疗时易发生(二)对乙酰氨基酚1治疗量偶见皮疹、恶心、呕吐、厌食、粒细胞减少、高铁血红蛋白2大剂量可致急性肝坏死,甚至昏迷和死亡3过敏反应较阿司匹林少见非那西丁:可致溶血性贫血,高铁血红蛋白症(三)吲哚美辛1胃肠刺激症状最常见有时并发胃穿孔或出血2引起头痛、头晕、耳鸣、耳聋、视觉障碍等神经系统损伤,发生率较其他非甾体类高3肝功能损害4抑制造血系统,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5过敏反应(四)保泰松1胃肠刺激大2抑制骨髓引起粒细胞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3水钠潴留引起水肿4可致肝炎及黄疸(五)布洛芬1胃肠刺激症状较常见2轻度视觉障碍,头晕、头痛等3过敏,下肢水肿或体重骤增较少见(六)双氯芬酯1胃肠刺激2头晕、头痛3肝、肾损害4过敏四抗震颤麻痹药左旋多巴1胃肠道反应2“开关”现象,多见年轻人3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五抗精神失常药氯丙嗪1口干上腹不适,乏力,嗜睡,便秘,心悸较常见2体位性低血压(用去甲肾上腺素升压,不可用肾上腺素)注射用药可发生3偶见肝功能异常,阻塞性黄疸,肝肿大4锥体外系反应,长期大剂量时较多见5过敏反应,皮疹较多见,哮喘,紫癜,粒细胞减少少见,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6眼内压升高,角膜晶体混浊,视力障碍7局部刺激性大,易发生静脉炎六抗焦虑地西泮1嗜睡,轻微头痛,乏力,共济失调,老年患者多见,高剂量可出现兴奋不安2偶见低血压,呼吸抑制,视力模糊,复视,皮疹,尿潴留,忧郁,精神紊乱,白细胞减少3青光眼,重症肌无力4有依赖性七抗癫痫药苯妥英钠1副作用较少,长期用药常见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厌食,皮疹等反应2儿童可有牙龈增生3偶见共济失调,白细胞减少,神经震颤,精神紊乱,视力改变,紫癜4久服骤停可使癫痫发作加剧,或引起癫痫持续状态八催眠药(一)巴比妥1用药后可出现头晕,困倦等后遗效应,久用有依赖性2过敏反应3用于癫痫治疗不可骤停,否则引起癫痫持续状态(二)水合氯醛1毒性小,对肾,肠刺激大,稀释后服之2有依赖性九拟胆碱药匹罗卡品流涎,视物模糊新斯的明大量时恶心,呕吐,流泪,流涎,机械性肠梗阻禁用十抗胆碱药阿托品1常见副作用有口干,眩晕,严重时瞳孔散大,皮肤潮红,心率加快,兴奋不安,惊厥2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十一抗休克类药(一)去甲肾上腺素高浓度或长时间用药可致局部皮肤苍白,疼痛,药液外漏可致局部皮肤坏死(二)肾上腺素有头痛,心悸,血压升高,震颤,无力,眩晕,肺水肿,心率失常,用药局部有水肿,充血,炎症反应十二α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1有明显的首过效应,可致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心悸等2常见有头痛,头晕,嗜睡,乏力,恶心,腹泻,视力模糊,长期可致体液潴留十三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心得安)1可致支气管痉挛,鼻粘膜微血管收缩2不可突然停药3一般有乏力,嗜睡,眩晕,恶心,呕吐,肌肉痛,哮喘4长期用可致心动过速,心力衰竭,皮疹十四钙拮抗剂(一)维拉帕米1恶心,呕吐,便秘,心悸,眩晕,面潮红,头昏2低血压,偶有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症(二)硝苯地平不良反应较轻,初服常有面部潮红,心悸,窦性,心动过速,口干,出汗,头痛,恶心,食欲不振心动过速,口干,出汗,头痛,恶心,食欲不振,低血压,踝部水肿,个别有舌根麻木,精神不振等。
不良反应多因血管扩张作用所致(三)尼莫地平少数有头痛,眩晕,心悸,老年人要注意肝肾功能及血压过度下降十五ACEΙ类卡托普利1见有皮疹,瘙痒,干咳,味觉异常2个别有蛋白尿,中性白细胞减少,低血压,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等十六防治心绞痛药硝酸脂类:硝酸甘油1头晕,颜面潮红,头内跳动,心慌,脉快较常见2个别人或过量可见口唇,指甲青紫,气短,脉弱甚至昏厥及胃肠道反应3长期用易耐受十七抗心律失常药(一)胺碘酮1胃肠道反应较多见2个别有头痛,失眠,感觉异常,共济失调3长期用有角膜色素沉着,甲状腺功能亢进(蛋白结合碘,T4及T3升高,TSH减低)或减退4静注可延长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和心源性休克5过敏反应6个别有严重耳鸣,耳聋,停药可恢复,偶有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后果严重(二)利多卡因1主要有嗜睡,眩晕,低血压,癫痫样抽搐等2特异质在注射小剂量可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反应十八强心苷类地高辛1胃肠道反应,出现时间,最早,较多见2神经系统反应,常见为嗜睡,头昏,意识障碍,谵语,不常见为视觉改变如色视畏光,流泪等3心脏反应较常见为为异位心律(早搏,二联律等)及心脏传导阻滞,出现心脏反应应考虑强心苷中毒的可能,并应注意与用药量不足加以区分4少量的为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粒粒细胞增多,皮肤过敏十九调血脂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A-COA)还原酶抑制剂是:洛伐他汀1头痛,倦怠,失眠2胃肠反应3皮疹等过敏反应4偶有白细胞减少,血细胞减少5肝功能异常6肌痛及横纹肌溶解症二十止咳、祛痰、平喘药(一)沙丁胺醇1常见有恶心,多汗,头晕,肌肉和手指震颤,心悸2少见有目眩,口干,高血压,失眠等3量大或长期用可致室性期前收缩,咯血,可能诱发哮喘(二)氨茶碱1胃肠刺激症状,恶心,呕吐,胃痛比较多见2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症状,头痛,烦躁不安,激动或睡眠障碍,精神错乱,躁狂等3心悸,心律失常,心肌中毒症状,血压骤降等,在静注过快或药物浓度过高时可发生,甚至死亡(三)异丙肾上腺素1反复用于平喘时易发生耐受性,导致疗效降低甚至使支气管痉挛加重,增加死亡率2一般不良反应为心悸,头痛,头晕,喉干,恶心,软弱无力及出汗(四)麻黄素大剂量长期用可致震颤,焦虑,失眠,头痛,心悸,发热出汗等副作用,反复用可致快速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