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正文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9
从稻作文化看集团主义日语专业指导教师摘要:日本的稻作文化源于绳文时代晚期,在日本出现普遍的稻作农耕现象则是在弥生时代。
那时的人们群居在一起,彼此共同劳动,共同进行水稻的耕作,逐渐形成了稻作文化,养成了集体合作的习惯。
通过稻作文化可以看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集团主义作为日本国民性的重要特点之一,其形成与稻作文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
集团主义要求个人与集体之间保持高度一致,对于不同的声音和主张,则予以孤立和打压。
集团主义思想对于日本经济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每一种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我们在肯定它的积极作用时也该看到其消极的因素,但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我们必须予以肯定,对于消极因素也应该努力克服。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先介绍稻作文化,进而引申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并试图通过了解集团意识的表现、影响进而促进了解日本文化。
关键词:稻作文化集团主义集团主义利弊稲作文化から集団主義を見る日本語専攻要旨:日本の稲作文化は縄文時代の末期から発生したが、普遍的な稲作の農耕現象が弥生時代になって始めて現れる。
当時、人々は群居して、共に働き、共に水稲の耕作を行っており、次第に稲作文化を形成して、集団に協力する習慣を身につけた。
稲作文化から日本人の集団意識が見られる。
集団主義は日本国民性の重要な特徴の一つとして、その形成は稲作文化の発展とは、大きな関係がある。
集団主義は人々と集団との高度は一致を要求していて、異なる声と主張には孤立と弾圧する面がある。
集団主義の思想は、日本経済の発展、人と人との付き合いに重要な影響を与えている。
しかし、盾には両面があるように、我々は、その積極的な役割を肯定する同時にその消極的な側面を見落としてはならない。
もちろん、その積極的な役割は主で、それを肯定すると共に、そのマイナス的な面もできる限り克服すべきだ。
本文は三つの部分に分けられる。
まず稲作文化を紹介して、次いで日本人の集団意識を手がかりとして、その表現や影響から日本文化の一面を覗こうとする。
通过日本民族对植物的独特情怀看日本人的民族精神作者:王晓来源:《新校园·理论(上旬刊)》2011年第03期摘要:自古以来,日本民族就与植物有着不可分割的独特情缘。
在稻作文化中可以看到日本民族纤细的性格特点、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对祖先的感恩之情。
在花道中,可以看到日本民族那种特有的执着信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
在日本的茶道中,可以领悟到日本民族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爱的精神。
关键词:日本民族;水稻;花道;茶道;民族精神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选择与吸收的民族。
自古以来就与植物有着不可分割的独特情缘的日本民族,把来自古代中国的稻、花、茶转化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并形成特有的民族精神。
一、稻作文化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降雨量充足,空气湿润。
这种气候环境适宜水稻的种植。
日本属稻作文化圈,历代日本人在湿润的环境中以顽强的忍耐力和精细的技术从事水稻的栽培,并形成了对水稻的特殊感情。
水稻栽培自古以来是在以耕地共有和为保全耕地而集体协作完成灌溉土木工程的基础上形成的农业共同体的集团生活。
在同一片水域,村落居民的命运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生死与共。
在村落的共同生活中,协作、团结、和睦的精神受到推崇,进而也就形成了日本人的集体团结主义意识。
新田开发是一项极其艰难的工作,而这极其艰难的工作如果成功,那么以后每年都可以在相同的水田里种植水稻了。
于是在日本,对祖先崇拜的思想也一直存在。
二、花道花道起源于中国佛教的供花,宋元时代传入日本,到东山时代即十五世纪发展成花道。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插花的习惯,他们热爱花的美丽,随着时间的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它是日本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日本人爱花,一般日本人家庭的客厅都会摆有一瓶经过精心挑选的鲜花,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清新别致的感觉。
插花的种类繁多,有立花、生花等。
室町时期到战国时期,产生了立花,主要装饰在壁龛、起居室、百宝格上。
立花很重视阴阳调和和体现季节感,也表现出端正的符合信仰的姿态。
日本の稲作文化いなさくぶんか一、稲作文化いなさくぶんかの概念がいねん稲作文化いなさくぶんかの概念がいねん構成こうせいとしては、特定地域とくていちいきの民族が古くから水稲作、米食べいしょくをしており、神話のなかから登場とうじょうし、多年たねんの累積るいせきとして農耕のうこう文化が水稲農業を中軸ちゅうじくとして展開てんかいし、他の文化要素ようそとよく複合ふくごうした場合に適用てきようすべきであろう。
この場合、農耕のうこう文化としては、稲いねの品種群ひんしゅぐんの構成、栽培技術上さいばいぎじゅつじょうの慣行かんこう、修穫おさむゆたか、加工かこう、貯蔵ちょぞう、さらに料理法などがまず基本的に指摘してきできる。
稲作をめぐって展開てんかいされる経済活動や社会様式ようしき、信仰しんこうぐや儀礼ぎれい、生活態度たいどなどを意味する。
稲いねの栽培さいばいは小麦こむぎとともに全世界の農業の中心になっている。
二、稲作文化いなさくぶんかの歴史1、稲作文化いなさくぶんかの起源きげん:日本は、縄文じょうもん文化の時期、日本列島れっとうでは本格的ほんかくてきな農業の行われた形跡けいせきがなく、当時の人々が狩猟しゅりょう、採集さいしゅうを主おもとして経済形式けいしきで生活が行われていたことがわかる。
日本が縄文じょうもん文化の社会におかれた時、中国は、奴隷制どれいせい社会から封建制ほうけんせい社会に転換てんかんしようとする時期であった。
中国は漢が興おこった、この時期の中国は農業が盛さかんに行われていた。
日本は、縄文じょうもん時代(注1)から弥生やよい時代(注2)に移行いこうして、九州地方きゅうしゅうちほうでは農業現象が出現しゅつげんしていた。
この変化は、外来文化がいらいぶんか、特に中国文化の影響えいきょうの下ともで実現じつげんされたものであった。
先進せんしんの大陸文明たいりくぶんめいの一つである稲作文化は、渡来人とらいじん(注3)によって、日本列島れっとうに伝わる。
日本式的稻作文化作者:谭亚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6期摘要:作为风俗文化一种的稻作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
自从水稻以及耕种技术传入日本以来,改变了日本人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使其生活更加稳定;另一方面,不断地影响着日本人的衣食住行,使日本人形成独特的民族特性,并且逐渐地形成了日本式的稻作文化。
关键词:稻作文化;艺术性;勤劳性;饮食生活作者简介:谭亚楠(1992-),女,汉族,山西省大同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1一、稻作文化的传来与发展水稻这种耕作方式并非发源于日本。
公元前3世纪以前日本人一直依靠狩猎、采集这种方式进行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必然导致生活状态的不稳定,同时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直至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即弥生时代,水稻以及耕作方式传入日本,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才有了巨大的改善。
这种文明是通过朝鲜半岛,将古代中国的水稻种子以及先进的耕作技术传入日本的,由此日本从石器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同时日本产生了农耕文化。
生产方式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从而使日本人形成其独特的民族特。
稻作文化最先传入西日本,渐渐地传到东日本以及日本列岛的东北地区。
二、日本稻田艺术日本的稻田艺术起源于江户时代,1993年之后青森县的田舎馆每年都会举办“稻田艺术节”,这种艺术比麦田圈更为惊人,很难让人想象那些堪称艺术品的立体画竟然是用水稻种植的。
受日本稻田艺术的影响,现在,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也进入了稻田艺术这一行列。
稻田画的素材来源于古今中外的故事和人物、动漫形象或者是当下日本热门的话题等,每幅画作都有其獨特的含义。
每年的4月,日本的村民就开始商讨与设计当年稻田画的主题,他们首先用电脑进行精确地设计和布局,确定当年种植稻田画所用的水稻。
一般,创作出一幅完整的稻田画需要较长的时间,直至9月这些稻田画才能完全地呈现出来。
商业故事BUSINESS STORY172企业文化・Company culture摘要:日本人对于大米的执着是其它以大米为主食的民族所难以企及的。
可以说日本人拥有一种传统的“大米情结”,而这种情结是与生俱来的,是熔铸在日本民族的性格中的因素。
当然,“大米情结”也和日本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我日本古代人的大米情结的来源,与大米有关的日本故事,日本大米的分类,以及日本大米为何受到欢迎的原因做出评价,希望解开日本人“大米情结”的奥秘,从而更好地了解日本乃至东南亚的文化体系。
关键词:日本人;大米情结1.日本人的“大米情结”来源1.1日本人的“大米情结”的历史起源在中国,大米并不是一个稀罕的食物,古代的中国人尤其是南方人日常的主食就是大米。
但是,在古代的日本,大米并不是一种所有人都能吃到的食物。
纵观日本史,我们可以发现日本人吃大米的历史是不长的。
日本在古代一直以我国为首,与我国有着较多的贸易往来,水稻就是从我国传入日本本土的。
在我国,江浙地区盛产水稻,且其拥有着便利的沿海地理优势,因此,日本的水稻的发源地就是我国江浙一带。
水稻具体传至日本的时间是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期局势混乱,各国战事频发,吴国、越国(原江浙一带)的许多居民不堪战事的纷扰决定渡海外逃。
日本是距我国较近的一个国家,当时的吴越人民就是乘船逃至了日本九州一带。
吴越居民的到来给日本带去了水稻种子和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也使得日本步入稻作文化的弥生时代。
1.2日本人的“大米情结”的地理渊源日本的地理环境是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少,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日本的地理环境对于水稻种植而言是不利的,需要日本人先开垦土地。
日本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四面环海,是海洋性的季风气候,这对于水稻的种植来说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
由于日本地理环境的限制,日本国内适宜种植水稻的良田不多,大米产量少,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使得大米在日本国内来说种植较难,较稀少。
水稻农耕时代的“日本文化”这样想的话,所谓“日本的文化、文明”就是在两次产业革命之间,即日本人用水稻农耕这种生产方法作用于日本风土,产生出社会生产力的时代产物,因此将那个时代的产物认为好像是日本人宿命中注定有的东西是错误的。
但是,水稻农耕文化形成于水稻农耕时代初期(弥生时代),之后作为历史传统被继承下来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应该认为水稻农耕文化是水稻农耕时代两千几百年间,作为同时代传统在水稻农耕生活中不断经过再生产后形成的。
过去哲学家和追随他们的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历史无论怎样都可以进行时代划分。
但是,我不这么认为。
历史上时代的划分是作为超越研究者意志、愿望和恣意设想的客观事实被铭刻在历史中的。
只不过它们被我们隐藏起来了。
因此我认为我们站在某个观点上,就能看到某种时代划分,站在别的观点上,就会看到另一种时代划分。
关于“文化”,如果这时站在自然生产力和人类的劳动力、更彻底地说就是自然和人类关系方式如何的观点上展望日本文化史、文明史的话,就能在日本历史中看到以上三个时代划分。
这种宏观的时代划分决定性地形成了我关于日本文化和文明性质的看法。
即我认为今天国内外人们或自夸或鄙视或褒或贬着的、所谓的“日本式”文化、文明实际上是在水稻农耕时代这个日本文化、文明史上特定的一个时期内,作为同时代传统被再生产持续下来的,即使在下一个机械工业时代作为历史传统对它文化文明的形成有所帮助,也已经无法进行再生产了。
我觉得水稻农耕时代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现在到了将贯穿这个时代的文化、文明特征清楚地展示给我们的时候了。
第二章日本因地理位置的关系,在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充分接受了诸多国家,特别是中国和欧美文明文化的影响。
换言之,在水稻农耕时代充分地接受了中国文明文化,在水稻农耕时代到机械工业时代的过渡期接受了欧美文明文化的影响。
因此水稻农耕时代的日本文化可以认为是中国的附属文化。
然而,必须更加拓展视野,以乘坐宇宙飞船环绕地球的眼光来展望日中文化的关系。
关于日本人的“耻文化”戴亚玲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文化艺术摘要:说到日本文化的特点,很多人都会说日本文化是一种“耻的文化”。
“耻”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对日本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等都给予了很大的影响。
学术界有很多关于日本人“耻文化”的研究,并且研究的视角都各不相同。
本文主要是围绕着“耻文化”,来探讨“耻文化”产生的根源、“耻文化”的具体表现以及在“耻文化”影响下的日本人的行为特征。
关键词:耻;文化;根源;表现;影响一、引言根据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我们了解到,在各种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区别“耻的文化”与“罪的文化”。
把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启发人的良知的社会定义为“罪文化”。
“耻”是对他人批评的一种反应。
一个人之所以会感到羞耻,是因为他被当众嘲笑或遭到摒弃,或者他自己感觉被嘲笑了①。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耻占据了最高地位。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深刻地感觉到耻的国民会很在意别人对他们行为的评价。
日本人是以他人的判断作为自己的行为基准的。
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文化主要是一种“罪文化”,而中国属于“面子文化”。
本文主要围绕着日本人的这种“耻文化”,试着考察它产生的根源、具体表现以及影响。
二、先行研究(一)“耻文化”与“罪文化” 鲁思·本尼迪克特主张日本的文化是“耻文化”。
“耻文化”是以不给他人添麻烦为道德基准的。
以基督教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中有“原罪”的思想。
基督教宣传亚当和夏娃是神创造的最初的人类。
亚当和夏娃由于不听神的告诫而偷吃了智慧果,结果被神赶到了伊甸园,而他们就是被称为最初的罪人。
因此在西方人的教义中,人类自出生之日起就背负了深重的罪。
鲁思·本尼迪克特总结说:“耻文化”强调的是“他律”,而“罪文化”强调的是“自律”。
也就是说,“耻文化”在意的是他人的目光,通过他人的目光来审视自己;而在“罪文化”中,个体会把社会的规则作为自己灵魂的一部分来遵守,即使自己做了坏事没被他人发现,他们也会自发地向神忏悔。
分类号密级UDC毕业论文稲作文化から見た日本人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学生姓名曹丽丽学号200801305115指导教师姜飞系、中心外语系专业日语年级2008级论文答辩日期 2012 年 5 月日青岛工学院稲作文化から見た日本人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完成日期:指导教师签字:答辩小组成员签字:摘要在与日本人接触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些我们所不具备的特性。
然而,这些特性往往被人忽视了。
其实这些特性的形成归结于稻作文化,都是建立在稻作文化的基础之上的。
通过简单的介绍稻作文化,在了解的前提下深入的分析由稻作文化产生的日本人的一些特性。
通过具体的例子和中日对照来阐述与稻作文化有关的日本人的特性,从而进一步的了解日本人,了解日本文化,并借鉴这些特性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特别是在植物和企业集团意识方面。
众所周知,与日本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研究日本人特性对促进国家,个人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在促进中日交流方面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日本稻作文化;日本人特性;实例;植物;企业集团意识要旨われわれは他人と交流する時、自分が持っていない特性がある。
しかし、あの特性は往々無視されている。
実は、この特性の形成をまめると、稲作文化に由来する。
これは稲作文化の根底に横たわっている。
稲作文化を易しく紹介したあと、これを前提として、深くて稲作文化からの日本人の特性を分析している。
本論文は先行研究をもとに、いろいろな実例を通して稲作文化からの日本人の特性を述べている。
さらに日本人を了解し、日本文化を了解する。
それから、この特性の長所を利用して、自身の欠点を埋めている。
特には植物と企業の集団意識のかたに注意するべきです。
周知のように、日本人との交流は益々になっている。
こういう時代を背景にされ、日本人が持っている特性を研究することは国と国、民族と民族、人と人の交流にとっては重大な意義があると思われる。
日本饮食是典型的稻作文明
日本菜按照日本人的称谓习惯又被称为“日本料理”,按照字面的含义,也就是把各种食物原材料配好的意思。
它根据日本的国土风情和饮食习惯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烹调流派之一。
日本料理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体现。
随着日本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日本料理的观念,烹饪方法,饮食习惯等都在不断地变化。
饮食文化能反映出大多数族群的特征。
日本的饮食文化,无论是从环境和历史上看都具有鲜明的自我特征。
与此同时,日本文化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外国先进文化的兼容并蓄,不断创造出外国文化和本族群文化的结合点,从而形成新的日本模式。
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日本饮食是典型的稻作文明,稻作文化下的日本主食远古以来居住在日本列岛中的人们通过采摘、狩猎等方式获取基本的食材,从绳文时代初期开始种植谷物,到末期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方法,并将稻米作为主要的粮食来源。
日本除生食以外,传统的烹饪方法是煮、烤、蒸,此后融入了从中国传来的油炸方法。
日本主食以米饭、面条为主。
主食为茶泡饭、饭团、拉面和冷面等。
日本人的米食历史悠久,从弥生时代已经开始。
古时候,人们吃的是蒸饭,从平安朝开始,民间开始普及煮饭和拌饭,这随后也成为日本的特色料理之一。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稻作东传与中日文化交流日本的稻作农业最早发现在九州地区,1917年中山平次郎教授就在福冈县八女郡发现弥生时期的稻米;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还是只知道弥生文化有稻米。
弥生时代是日本的整个历史文化产生质变的決定性时期,其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便是稻作文化的传入。
日本学界一般认为这批稻作民来自朝鮮半岛。
从航海条件、社会动因、地理意识、人种特性以及相关文化现象的地域分布特点加以探讨,证明了这批稻作是从中国吴越地区,经由朝鲜半岛移民至日本。
70年代以后,福冈县的板付、石岐曲田遗址,佐贺县的菜畑、有田遗址开始发现了属于绳纹文化后期或晚期的稻作遗存,在板付和菜畑二点甚至还发现了绳纹文化晚期的水田遗迹,水田中还有大量木制的农具和各种石刀。
据佐贺唐津市菜畑遗址出土稻米的碳十四年代,稻作最迟出现在日本的时间可能是公元前1280年,即绳纹文化的后期或晚期。
绳纹时代晚于“无(先)土器时代”,即日本的旧石器时代,而早于“弥生时代”,属史前社会,年代上限距今约1~1.2万年;下限各地不同,大体公元前3世纪前后。
最近,由于水稻植硅石鉴定方法的运用,日本稻作的起始时间有了新的动态。
1994年,在称为“中国地方”的冈山县真庭郡南沟手绳纹文化中期的遗址陶片中找到了稻叶的植硅石,据称其年代要比上述地点早出约1500年。
不过,这种说法还有待更多的资料来证实。
从目前已有的线索来看,日本稻作的发展有一个由南向北不断推移的过程。
早期即绳纹文化晚期的稻作地点大部集中在九州地区、近畿地区、“中国地方”等;到弥生文化的前期已有了比较发达的稻作农业,重要的地点有福冈县的板付遗址、静冈县的登吕遗址、兵库县的田能遗址、宫城县的枬形贝冢遗址等。
弥生时代最北端的稻作遗址是1981年在青森县南津轻郡田舍馆村发现的,还有水田遗迹,绝对年代距今1800年,属当地弥生文化的中期。
比青森更北的北海道地区,稻作就更晚得多了,充其量距今只有300年历史。
Paddy Rice Farming and the Origin of Japanese Folk
Customs
作者: 白美云[1] 杨昌杰[2]
作者机构: [1]山西农业大学文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2]山西省太谷中学,山西太谷
030800
出版物刊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07-41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水稻 稻作 农耕 民俗 祭 文化 日本
摘要:日本水稻种植在绳纹晚期从中国江南越海传至,此后稻作农耕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生活
方式,结合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日本民俗。
日本稻荷神社数量很多,对狐狸的崇拜、樱花的喜爱、过年祭祀时注连绳的装饰以及相扑运动的起源等,最初可能都源于稻作农耕。
日本一年四季有各种各样的祭,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大部分都与水稻的播种、萌芽、生长、收获相关联,是人们对丰收的一种渴望,带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稻米还被认为是力量的源泉,由此产生了从米中寻找力量的习俗,稻米及制成品还常用于节日祭祀。
时至今日,日本人的日常饮食习俗中,依然还带有稻作农耕的烙印,稻作文化是日本文化之魂。
目录1引言 (1)1.1稻作文化圈简介 (2)1.2日本稻作文化的上陆 (2)2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 (2)2.1勤劳性 (2)2.2纤细性 (3)2.3亲植物性 (4)2.3.1从衣服看亲植物性 (4)2.3.2从食物看亲植物性 (4)2.3.3从住房看亲植物性 (4)2.4对自然的顺应和多神论 (5)2.5集团意识 (6)2.5.1集团意识的形成 (6)2.5.2集团意识对日本的影响 (6)3结合中国的现状吸取日本人的经验 (6)4参考文献 (7)1引言1.1稻作文化圈简介从生产和生活的历史传统来看,日本从属于农耕文化圈,这和游牧文化圈有很大的区别。
农耕文化圈在世界的分布是十分广泛的,包含了亚洲、非洲和欧洲大陆等地,但是它又分为麦类栽培圈和稻作栽培圈。
欧洲、中国的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从属于麦类文化圈,而中国的南部、朝鲜半岛的南部、日本、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则从属于稻作文化圈。
虽然中国和日本同属于农耕地域,可中国又分为北方黄河流域的麦类栽培圈和南方扬子江珠江流域的稻作栽培圈。
同时中国还拥有广阔的游牧文化圈,这与日本形成强烈的反差。
中国的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拥有稻作文化和麦类文化。
而日本基本上没有游牧文化,强烈的展现出的是特色鲜明的稻作文化。
1.2日本稻作文化的上陆任何事物的存在和传播都是以时间和空间为条件的,稻作文化亦然。
稻作文化就是特定地域的民族自古以来,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的一种农耕文化,主要以水稻农业为主,并和其他的文化要素相协调。
约一万年前,日本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文化叫做绳文文化。
在这一时期,日本列岛上并没有真正的农业活动。
从绳文文化的遗址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日本处于绳文文化的原始社会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中国经历了夏、商、西周、东周、秦等时期,随后强大的汉朝兴起,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农业方面也相当的有成就。
纪元前3至2世纪前后,日本社会进入新的时期。
先进的大陆文明通过朝鲜半岛进入日本列岛,在日本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明文化—农耕文化。
同时,日本也从石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这在日本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日本通过金属器的使用和以水田耕作为主的农业技术的传播,开始了以稻米为主的农耕社会。
农耕社会的产生,推动了人类文化史的进一步发展。
日本列岛上稻作文化的上陆,给稻作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进一步的改变着日本文化。
日本的社会开始向弥生时代转移,形成了弥生文化。
作为中国先进文化之一的稻作文化,通过渡人被传播到日本各个地方。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铁器道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也得到大力发展。
2.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稻作文化对日本人某些特性的形成有极大地影响,这些特性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稻作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些特性也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日本人现有的一些日常生活习惯、企业经营模式和对自然的观念等都跟稻作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2.1勤劳性稻作劳动对于日本人的勤劳意识得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关于稻作和劳动的关系,飯塚浩二が「稲の栽培には豊富な労働力と忍耐強く細心な労働力が要求される。
」と述べている(出自于韩立红. 《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P51)。
意思也就是说在稻作的生产过程中,如果没有百分百的付出就不会有好的收获。
日本处于温带的中间位置,日本的自然环境与其他的亚洲国家相比是优越的。
例如,日本有像洪水这样的自然灾害,但发生的频率是很低的。
如果你认认真真的去劳动的话,肯定会有相应的回报。
中国和日本就不一样,中国的北部和中部常常会发生干旱灾害,而南部虽然有丰富的土地、充足的阳光和降雨,但要获得丰厚的收获也必须似天气情况而定。
如上所述,日本的自然环境给日本的农业提供了有力的条件,给予很大的优惠。
日本曾经流行这么一句话:“「米」と言う字は人が「八十八回」手間をかけることを意味している。
”也就是说,只要你付出了,就会看到劳动的效果。
在日本人看来,只要你努力了就会得到认可,就会克服不利的环境,获得额外的收获。
在有限的土地上尽最大努力,获取最多的收获,这种思想植根于每个日本人心中。
通过不断地劳动获取一定的回报,久而久之就形成勤勉为善这么一种伦理观。
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尊重劳动的国家之一,然而这种民族气质是建立在农业体验基础之上的。
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的国家,他们只能用不懈的劳动去换取更多的回报。
2.2纤细性受稻作文化的影响,日本人还表现出纤细性。
日本文化沿着历史的车痕不断地进步发展,对隋唐文化和西洋文化的吸收给日本文化注入新的血液,日本人不但没有丢弃自己原有的传统文化,还努力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
日本文化的纤细性就是明显的表现之一。
农耕文化的产生对人类文化史而言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在稻作栽培过程中,在播种、插秧、收获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农民细心的处理。
日本人为了在有限的水田上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米粒,不管是多么微小的环节也付出万分的努力。
到做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十分重要的,少了任何一步,一年的辛苦可能就会付诸东流。
为了不错过播种的最佳时期,通常是要观察季节的变化的,为播种做好万能的准备。
所以说日本人对于天气和季节有很强的感应能力,这也就产生了特别的纤细性。
人们不仅观察天体,还对地上的自然物进行研究,来捕捉自然界的变化。
其次这种纤细性对日本人的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极大的影响,这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日本文学特有的美意识「もののあわれ」「幽玄」「侘び」「寂び」「いき」等把这一纤细性表现的淋漓尽致,表现了对事物和环境的强烈的感知性,对社会和自然地观察的细致力。
日本在从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这一文学历史长河中,由纤细性而来的美意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也是日本人特有的特征。
在日本,有着像中国的律诗一样的东西—俳句。
所谓的俳句就是用短的词汇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另外,日本人还把美丽的自然风景缩小化并加以修饰建造出各式各样的庭院。
这种纤细性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好的表现。
不管是日本人的电器用品还是艺术品都可以从中品味这一纤细性。
在古代,就有很多优秀的手工艺品的扇子、刀之类的东西传入中国,大受中国人的喜爱。
日本现在的电器制品和汽车产品相比其他国家的产品,不管是质量上还是设计上都略胜一筹,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青睐。
2.3亲植物性稻作的栽培让日本人对植物产生了特别的感情。
战争期间,欧洲的士兵用「羊の郡れのように」来形容,而日本人则用「曇りのように」来形容士兵多的场面。
形容女子长得漂亮时,日本人喜欢把此比喻成花。
日本人对植物似乎更是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城户幡太郎在[国学表现学]中讲到:“日本人与一般的欧洲人相比,与草木有着更为亲密的关系。
”芳贺矢一在[国民性十论]中也指出:“日本人爱草木、喜自然。
”日本人内心深处的自然观,即亲近植物的特性,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明显的表现。
农耕民族的生活是以占有一定的区域为基础条件的,他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识及生活的便利改变环境,而必须适应自然规律。
这种生活状态与植物的生活方式十分相似,农耕民族对与自己吃饭、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作物、植物自然有亲切感。
日本自然环境优美,植物种类繁多,使日本人得以有更多亲近植物的条件与机会,而自古以来受农耕社会稻作文化的影响,又使得日本人内心有与植物亲近的欲望。
在这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日本人“亲植物性”特点。
在日本人的衣、食、住、方面,这种“亲植物性”的特点体现的更为明显。
2.3.1从衣服看亲植物性欧洲多用动物的毛皮来制作服装,而日本人则喜欢用棉、麻、丝等植物纤维。
首先从衣服的材质来看,作为代表日本的传统的衣服—和服就是用植物纤维作成的。
和服有日常穿着或在较正式场合穿着的长和服“着物”,和夏天穿的单和服“浴衣”。
穿和服时,脚上还必须穿一种日式短布袜和所谓的草鞋。
这种袜子的正面为棉布,缎子等,传统的草鞋则是用稻杆和灯芯草等编制而成的。
穿夏天穿的那种浴衣时一般要光脚穿一种叫木屐的鞋,木屐是一种木制底板上装有V型木屐带的鞋子。
其次从衣服的图案来看,日本和服绚丽多彩,很多都采用了自然界草木花卉的形象。
一些绸缎上印有菊花、樱花、梅花、牡丹等图案;日本的“有禅染”指的就是染有花鸟、草木山水等花纹的缎子;一些和服的腰带则是用印有素花的缎子做的;甚至是有一些木屐的带子上也印有花草图案。
过去,日本妇女的装束多采用重樱、重梅等四季鲜花的图案,还有一些则在衣服的腰背部绣上蔓藤花的花样。
2.3.2从食物看亲植物性欧洲人以肉食为主,日本人的饮食主要是以大米、蔬菜为主,使用的是和中国一样使用的竹子等植物材质的筷子。
大米作为日本的主食,自古以来在日本人的饮食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像一些日本的饭团、年糕、米酒等都是有大米作成的。
日本人的食品种类繁多,很多日本点心也与植物密切相关。
平常见的牡丹饼、山茶饼等都是取名于植物。
提到日本,很多人都会想到寿司。
他主要是用大米和鱼肉制作而成,现在的寿司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为了吸引顾客,很多寿司店都会做出不同花样,不同形状的寿司。
然而这些寿司的形状、图案大都取材于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这也看出来日本人的亲植物性。
2.3.3从住房看亲植物性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鉴于地震时的破坏性,传统的日式房屋多为木结构,室内大量使用木材装修,室内地板多覆盖草编的席子,人们惯于在榻榻米上席地而坐。
室内空间也由木制的推拉格子门分割开来。
茶道在日本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别具一格的是茶室的设计。
茶室处处选用自然材料,带树皮的木板,质地松软的草屋顶,用竹子做的天花板等等使茶室表现出一种“山村茅舍”的特征,营造了一种让人回归自然的亲切感,到处体现了日本人亲植物的特性。
2.4对自然的顺应和多神论不管哪种植物,一年之中的成长期都是被严格控制的,稻作都有最佳期,越过这个时期稻作就不能很好的完成。
然而这一时期跟天气有紧密的联系,充足的降雨对稻作的栽培和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只下雨得不到太阳的光照也是不可以的。
稻作栽培过程中,播种和移苗的时候持续光照是十分危险的。
相反,如果在开花期和成熟期没有光照的话就会造成减产。
可是,即使收获了丰厚的果实,遇到台风天气的话,一年的辛苦也会白白的浪费。
属于农耕文化圈的日本,自古以来农事活动就受天气变化的左右。
日本四季变化明显,跟其他的亚洲国家相比受自然地恩惠就比较多,单和欧洲国家相比就得另当别论。
日本夏天容易出现台风天气,冬天的时候雨雪天气比较常见,还有不定时的地震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生存的日本人不会和自然对立,他们融合于大自然,归顺于大自然,于是就产生了对自然的顺应性。
他们也把人类本身看着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希望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融合于大自然,归顺于大自然的同时,为了获得更多的收获,他们信奉神灵,多神论也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