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带性土壤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2
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名词解释土壤是地球上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在农业、生态系统和环境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土壤并非均匀地分布在全球各地,而是呈现出明显的经度地带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进行详细解释。
1. 背景介绍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指随着经度(东西向)的变化,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特征出现一定规律性的转变。
这种地带性的现象是由于气候、地质、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2. 热带地区土壤热带地区位于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湿润,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热带地区的土壤一般呈现黄色或红色,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但排水性较差。
热带地区降雨量充沛,导致土壤养分向下渗透,形成较为肥沃的土壤。
3. 温带地区土壤温带地区位于热带和寒带之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以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较低纬度地区为主要分布区域。
温带地区的土壤呈现棕色或黑色,富含有机质,并且排水性良好。
由于温带地区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土壤养分循环较为平衡,适合农业发展。
4. 寒带地区土壤寒带地区位于地球的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降雨相对较少。
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高纬度地区。
寒带地区的土壤呈现灰色或棕色,贫瘠且排水性差。
由于低温和少雨,土壤养分的分解速度很慢,导致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业的开展。
5. 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的影响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对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热带地区的土壤肥沃,适宜种植许多热带农作物,如水稻和油棕。
温带地区的土壤养分较为平衡,适宜农业发展。
而寒带地区的土壤贫瘠,农业生产相对困难。
因此,农业发展需要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注重肥料的施用和土壤水分的管理。
6. 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与环境保护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了解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和土壤保护措施。
在热带地区,需要注重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保护丰富的土壤有机质。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1土壤地带性(soil zonality)分布规律1.1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是由湿润海洋性逐步向干旱内陆性两个带谱演化而成的。
我国东南沿海属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又称土壤的纬度地带性(见表4),其水平地带的分布大致是,随热量的递减由南向北分布着砖红壤(图1)、赤红壤(图2)、红壤(图3)、黄壤(图4)、黄棕壤(图5)、黄褐土、棕壤(图6)、暗棕壤(图7)及棕色针叶林土(图8)。
表4 中国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又称土壤经度地带性)。
其排列顺序是从湿润温带森林下的暗棕壤开始,向西到松嫩平原大面积分布的黑土,再向西到大兴安岭一带的灰色森林土(图9),再依次向西分布的土壤类型为黑钙土(图10)、栗钙土(图11)、棕钙土、灰棕漠土(图12)。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谱示意图这个问题在广泛啦,真不好回答,5是南方人,就只能说南方的主要作物吧:1、水稻:南方:早稻2—4月播种,中稻5—6月播种,晚稻7月播种,收获期分别为:7—8月,9-10月,11月;2、玉米:播种期2—4月、7-9月,收获期6—8月、10-11月。
3番茄:秋季:9-10月播种,收获期12-4月,11-12月播种,3—5月收获,3-4月播种,6-8月收获,5—6月播种,8—9月收获。
7小麦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所以说水坝是利一方害一方的东西枯水期蓄水是为了保证水坝附近的农业生产,这样其实是会影响到下游的生产的,所以这种蓄水水库要在农业区的末端建设,使它危害的下游没有农业区,全是工业区或入海口,这样收益较大损害减到最小汛期排水是为了减轻坝体的承受压力,其实排也排不到原有洪量之上,所以这个倒不会给下游带来更大的损害,无非是小洪可蓄大洪难保而已就是通过对水库的合理调度,每年6月—10月汛期把大量泥沙排放出去,每年11月—次年5月枯水期再把清水蓄在水库里。
世界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砖红壤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的南部,的东南部,以及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xx土壤分布及特征广东省最重要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其分布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壤面积的37.96%,24.8%,5.15%。
下面介绍一下这三种土壤在广东分布的情况:红壤主要分布在广东北部的丘陵、山地,大致在北纬25°-31°之间。
红壤又分红壤、黄红壤、褐红壤、紫红壤。
红壤分布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生长季节长,适于发展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且作物一年可两熟至三熟。
土地的生产潜力很大。
红壤地区是稻米、茶、丝、甘蔗的主要产区,山地还适于种植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
红壤时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
其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铁氧化物,呈酸性红色。
一般质地较重,粘粒含量可达40%以上,且粘粒有淋溶淀积现象。
赤红壤在xx的分布与面积:赤红壤是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北纬21°35′—24°30′之间,海拔300—450m以下的丘陵台地。
面积约为658万ha,占全省土壤面积的45%。
其中惠阳地区(占22.6%)、肇庆地区(占17.2%)、江门市(占13.4)、广州市(占11.2%)、梅县地区(占10.96%)等面积较大。
其次,茂名、汕头、佛山、深圳、湛江、珠海等面积较小,分别占其总面积的7.49%、7.45%、4.44%、2.04%、1.79%、0.94%、0.91%。
其中耕种的旱地仅占该土地的4.5%。
由其可见,我省尚未开发利用的赤红壤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
赤红壤的基本特征:赤红壤剖面发育完整,具有A-B-C构型,表土层多呈灰棕色,厚度不一,约为10-25cm之间;淀积层厚度在40-100cm左右,多呈棕红色,开垦后表土层逐渐形成淡褐色的疏松耕作层,淀积层一般因机械淋溶而粘粒含量相对增高,质地也比较粘重、紧实。
砖红壤主要分布在雷州半岛海康、钦州湾北岸、遂溪、廉江、徐闻等县以及湛江市郊。
土壤的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性-欧亚大陆中部最明显经度地带性-只存在于中纬地带,高纬和低纬均无:高纬度的冰沼土和灰化土,低纬度的红壤、砖红壤均横贯整个大陆。
欧亚大陆:面积最大,经、纬度地带性最典型。
冰沼土、灰化土、草原土、荒漠土面积较广。
非洲大陆:赤道横贯,南北对称。
纬度地带性明显。
红壤、砖红壤和荒漠土面积较大。
北美大陆:东西海岸,纬度地带性;落基山影响,100oW以西明显的经度地带性。
("非"字形)。
冰沼土和灰化土最广,次为草原土。
南美洲大陆:赤道贯穿北部,红壤、砖红壤最广(一半),纬向;南部安第斯山影响,经度地带性。
澳大利亚大陆:面积最小,东南信风,东部三面环山。
内陆大面积荒漠土,并直逼西岸,东部弧形分布。
垂直带谱变化规律:山地愈高,土壤类型愈多,垂直带谱愈复杂纬度愈高,垂直带谱愈简单相似维度,湿润条件的垂直带谱较为复杂,越干旱垂直带谱越简单中纬度山地,同一土壤类型,近海者分布高度低;高度相同的山地,近海者带谱简单阴坡与阳坡的图谱不同我国情况纬度地带性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表现为自南向北随着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大体上说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和黄褐土,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
但也出现以下例外。
1,青藏高原高大山体阻碍了亚热带森林土壤向西部延伸,高原特有的草毡土、莎嘎土代替了红壤或黄壤,只在高原边缘山地保留了此类土壤的痕迹。
2,东北地区从山东半岛以北至东北的黑龙江,由于受山体走向的影响(?),使东西方向延伸的土壤发生偏移,呈北东---南西走向,从西北向东南依次分布着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棕色森林土。
这就是说,我国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从北至南森林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的规律是:棕色针叶林土(棕色泰加林土、灰化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赤红壤-砖红壤。
土壤垂直地带性的名词解释土壤是地球表面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建筑、生态保护等领域。
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在地理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与区域地理、气候条件、岩石类型、植被覆盖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土壤垂直地带性是指土壤的各层次特征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土壤垂直地带性首先表现为土壤组成和结构的差异。
由于地质岩石在不同地区形成的时间、方式、环境条件各异,导致土壤中的矿物质成分、有机质含量以及颗粒组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在高山地区,由于冰川、冻土的作用,土壤中的石粉含量相对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而在平原地区,由于洪积和泥炭的沉积,土壤中的粉质、粘质和有机质均较为丰富。
其次,土壤垂直地带性还包括土壤酸碱度和水分状况的差异。
酸碱度是土壤的重要性质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养分供应和植物生长。
不同地区的土壤酸碱度水平差异巨大,主要取决于气候、岩石矿物和植被类型等因素。
例如,在热带雨林地区,降雨充沛、植被茂密,土壤酸性较强,而在草原地区,由于降雨量较少,土壤呈碱性或中性。
此外,土壤垂直地带性还反映出土壤剖面的特点和演化趋势。
土壤剖面通常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表层、次表层、子表层和基质层。
每个层次的特点和组成不同,反映了土壤形成和演化的历史过程。
例如,表层通常富含有机质和养分,是植物根系活动的主要层次;次表层由于受到淋溶作用,营养物质相对较少;子表层则受到次生矿物形成的影响,含有较多的铁、铝和氧化物等物质。
土壤垂直地带性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土壤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农业生产中,了解土壤垂直地带性可以帮助农民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和施肥方法。
不同层次土壤的养分含量和保水能力不同,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改良和施肥,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高产量。
其次,在土壤保护方面,了解土壤垂直地带性可以帮助制定合理的措施,减少土壤侵蚀、退化和污染等问题的发生。
最后,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土壤垂直地带性的研究对于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主要土壤类型亚、欧大陆: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
山地土壤占1/3,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别占16%和15%,黑钙土和栗钙土占13%。
地带性土壤沿纬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砖红壤。
但在东、西两岸略有差异:大陆西岸从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陆东岸自北而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
在灰化土和棕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
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布着盐渍土。
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着变性土。
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较多,约占23%。
由于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从而加深了水热条件的东西差异,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北美大陆西半部(灰化土带以南,95°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带)由东而西的土壤类型依次为湿草原土—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而在东部因南北走向的山体不高,土壤又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
北美灰化土带中有沼泽土,栗钙土带中有碱土,荒漠土带中有盐土。
南美洲砖红壤、砖红壤性土的分布面积最大,几乎占全洲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于南回归线以北地区,呈东西延伸。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土壤类型逐渐转为南北延伸,自东而西依次大致为:红、黄壤—变性土—灰褐土、灰钙土,再往南则为棕色荒漠土。
安第斯山以西地区土壤类型是南北向排列和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为:砖红壤—红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和砖红壤、红壤为最多,前者占37%,后两者占29%。
由于赤道横贯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纬度地区向南北两侧成对称纬度地带性分布,其顺序是砖红壤—红壤—红棕壤和红褐土—荒漠土,至大陆南北两端为褐土和棕壤。
但在东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响而稍有改变。
在砖红壤带中分布有沼泽土,在沙漠化的热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带中分布有盐渍土。
澳大利亚:土壤以荒漠土面积最大,占44%,次为砖红壤和红壤,占25% 。
第五章土壤分布一、名词解释:土壤广域性分布——在全球陆地或某个大陆上大致呈连续分布,并与生物气候地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延伸,而按经度(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
土壤分布的垂直带分布规律——是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度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更替的特性。
土壤的区域性(地方性)分布规律——土壤的区域性分布,是在地带性的基础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状况以及人为耕作影响,使土壤发生相应的变异,土壤表现为区域性分布。
土壤的中域分布规律——是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其他地方性因素的影响下,地带性土类(亚类)和非地带性土类(亚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土壤组合。
土壤的微域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微域性,是指在小地形或人为耕种利用差异的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壤的土种、变种、甚至土类、亚类,既重复出现又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为土壤复区。
二、思考题: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为例进行说明。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的特点是: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
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温带干旱内陆性地带谱为例说明。
世界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砖红壤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中国土壤分布规律分布规律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
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
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
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
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
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
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
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
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
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
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
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为世界所罕见。
地带性土壤的名词解释地壳是地球的外层固体壳层,由岩石构成。
而地壳上的土壤则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组成的一种复杂的自然物质。
根据地理位置、气候和地貌等因素的不同,土壤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特性。
其中,地带性土壤是指在特定地理带内形成的土壤类型。
本文将对地带性土壤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带性土壤的形成地带性土壤的形成受到地理位置、气候和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方的温度、降水量以及风力等气候条件,会对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产生影响。
比如,热带地区的高温和持续的降雨会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和矿化,从而形成肥沃的红壤。
而寒冷地区的低温和较少的降水则会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物长时间保存,并形成针叶林下的腐殖质土壤。
二、地带性土壤的特征1. 基质组成:不同地理带的土壤基质成分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富含氧化铝和铁,形成红色或黄色土壤;温带地区的土壤中含有较多的钙、镁和腐殖质,土壤呈黑色或棕黑色;而寒冷地区的土壤则富含氧化锰和萤石,呈灰色或灰褐色。
2. 水分调节:由于气候和地貌的差异,地带性土壤对水分的调节能力也有所不同。
热带地区的土壤较为干燥,容易脱水;温带地区的土壤相对湿润,水分含量较高;而寒冷地区的土壤则被冻结,水分几乎不存在。
这些特征对当地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
3. 营养含量:地带性土壤的营养含量也存在差异。
热带地区的土壤富含铁、铝、磷等营养元素,但缺乏氮和钾;温带地区的土壤相对较为肥沃,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和养分;而寒冷地区的土壤贫瘠,营养物质含量有限。
4. 生物多样性:地带性土壤的特性直接影响当地的植被类型和生物多样性。
热带地区的土壤适宜多年生植物和热带雨林的形成,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温带地区的土壤适宜谷物和果树的种植,常见于草原和林地;而寒冷地区的土壤限制了植被的生长,通常以苔藓和灌木为主。
三、地带性土壤的影响地带性土壤对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江西土壤主要有以下几种,你对照着看下属于什么样的:1、红壤江西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带性土壤,为全省最重要的土壤资源。
总面积13966万亩,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6%。
2、黄壤面积约2500万亩,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0%,主要分布于中山山地中上部海拔700米至1200米之间。
3、山地黄棕壤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米至1400米以上的山地。
现有植被一般为常绿与落叶混交林,生长茂密,覆盖度大。
4、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于海拔1400米至1700米高山的顶部,面积很小。
5、紫色土在紫色砂页岩风化物上发育的一类岩性土。
面积约835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3.3%。
主要分布在赣州、抚州和上饶地区的丘陵地带,其他丘陵区也有小面积零星分布。
6、潮土成土母质为河湖沉积物。
主要分布在鄱阳湖沿岸、长江和该省五大河流的河谷平原。
7、石灰土在石灰岩母质上发育的一类岩性土。
零星见于彭泽、德安、宜春、万载、分寅、萍乡、新余、瑞金、会昌、南康、全南、龙南、崇义等县市的石灰岩山地丘陵区。
8、水稻土由各类自然土壤水耕熟化而成。
为全省主要的耕作土壤。
广泛分布于省内山地丘陵谷地及河湖平原阶地,面积约3000万亩左右,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
根据水型特征,水稻土又可分为淹育性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等三个亚类我国江南地区的红壤我国的红壤(包括黄壤)地区北起长江,南到南海诸岛;东起东南沿海和台湾诸岛,西到云贵高原及横断山脉的东南缘。
包括了十二个省区,总面积约为一百一十七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十二。
红壤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种性广,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糖的重要生产基地,而且盛产橡胶、棕榈、荔枝、龙眼、柑桔和茶、桑、竹、麻等经济物,还适宜发展林业和牧业。
我国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红壤地区。
人们称赞广阔的红壤地带,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宝地。
红壤是发育在热带、亚热带的红色酸性土壤的总称。
在这个地区内,由于热量、水分和植被状况的不同,红壤又有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红黄壤等类别。
名词解释十二,十五章
1、地带性土壤:地带性土壤也称为显域土,是指那些受气候和生物因素强烈影响
的土壤。
地带性土壤大多是受不同程度的灰化、铁铝化和钙化作用而发育形成的,剖面发育完善,土壤分布与相应的生物气候带一致。
2、隐地带性土壤:隐地带性土壤也称隐域土,是受局部条件如特殊岩性、排水不
良或盐碱化等因素影响而发育形成的土壤。
3、非地带性土壤:非地带性土壤也称泛域土,是指那些土壤发育极弱,剖面层次
分异不明显,土壤特性主要仍受母质影响的未成熟土壤。
4、土壤退化:土壤退化一般是指在人类经济活动和各种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下,
土壤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土壤质量变劣,土地生产力降低,土地承载力变弱的过程。
湖南省土壤状况湖南省位地来热带中部,同属于一个生物气候带。
典型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是,由于自然条件复杂,生物气候条件不仅南北有异,东西也有不同,加以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湖泊平原展布,中部丘岗盆地交错,地形变化大,成土母质多样,以及农业历史悠久,在土壤分布上既有水平和垂直带谱分布规律,又有多种结构形式的区域分布。
1、潮土。
潮土发育于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湖积物,是受地下水影响的半水成土壤。
全省面积为27.78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1.66%。
湖南省潮土分为布于洞庭湖平原和湘、资、沅、澧四水和汨罗江、墙河及其大小支流沿岸的冲积平原与河谷阶地,以常德、益阳和岳阳市较为集中,其他地市多沿河作片状或带状分布。
2、红壤。
红壤是湖南省主要的地带性土壤,分布面广,南沿五岭山北麓,北至洞庭湖滨,东起罗霄山西麓,西至雪峰山山麓东西两侧,湘西自治州云贵边缘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红壤垂直分布上限:湘中、湘东海拔500〜600米,湘南为海拔600〜700米,湘北海拔为400〜500米。
同时南坡高,北坡低。
全省红壤共863.72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51.0%。
3、黄壤。
黄壤是湖南省垂直带谱上的主要土壤类型,广泛分布于湘南、湘西和湘西北各县的中低山地区。
共有210.64万公顷,占湖南省土壤总面积的12.62%,其中怀化44.88万公顷,郴州26.32万公顷,常德9.63万公顷,其他地市也有零星分布。
湖南省黄壤南北水平分布的特点是:面积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带幅由南向北逐渐变窄,分布形式从南到北由集中连片变为零星分散,垂直分布高度也由高到低。
黄壤东西相性分布同样受气候和地形所制约,自东向西面积逐渐加大,带幅由窄到宽,分布形式由零星分散到集中连片,分布高度也由东向西逐渐降低。
黄壤生产条件好,生产潜力较大,利用率较高,是湖南省杉木、楠竹生产的重要基地,它对发展和繁荣山区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黄棕壤。
黄棕壤为构成湖南省垂直带谱中的土壤类型,分布在黄壤之上,山地草甸土之下,海拔高度升高受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所制约。
第六章土壤境内土壤类型多,分布复杂,性态特征各异,土质良好,且多宜农业利用。
从类型上讲,除了地带性的红壤、黄壤以外,还广布着隐域性的水稻土、潮土、盐土和紫色土、石灰土、中基性火山岩土、粗骨土、石质土、新积土等9个土类。
全市土壤共划分为11个土类、21个亚类、65个土属、101个土种。
丰富的土壤资源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各种名、优、特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一节地带性土壤红壤土类有红壤、红黄壤及红壤性土等3个亚类,11个土属,17个土种,共5113943亩,占土壤总面积的45.6%。
红筋泥土属红筋泥土属面积52917亩,占山地、旱地土壤面积的0.66%,该土属分为红筋泥、黄筋泥两个土种,成土母质为第四纪红色粘土。
红筋泥土层深厚,呈酸性,目前绝大部分已开垦种植茶树和旱地杂粮。
本土属土壤适宜种茶、李,也可种花生、甘薯等耐酸性较强的农作物,也可以种植毛竹、油桐、杉树、马尾松等林木。
砂粘质红泥土属面积185128亩,主要分布在诸暨墨城至绍兴漓渚一带,成土母质主要为粗晶花岗岩风化体。
土层深厚,全土层含有大量的石英砂粒,但粘粒含量也较高,具有既砂又粘的特点。
砂粘质红泥的分布地区多为荒山疏林,以马尾松与矮灌木为主。
开发利用潜力较大,有利经济林发展,适宜种植杉木、檫树及耐酸果树。
黄粘土土属面积24366亩,主要分布在海拔200~600米的玄武岩高丘台地上,一般零星呈小块状分布。
成土母质为玄武岩风化的残坡积物。
黄粘土全土层较厚,红壤化作用比较弱,有机质含量较低,一部分已开垦种植茶树或旱地杂粮,但大部分仍为自然植被。
红粉泥土土属面积324349亩,主要分布于诸暨越山、浬浦、枫桥一线,新昌沙溪、长诏一线以西至嵊县浦口、仙岩一线以东,以及绍兴县的稽东、稽江、青陶一带的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
母质为淡紫红色凝灰岩风化残坡积物。
红粉泥土土属划分为粉红泥土与紫粉泥土两个土种,成土母质分别为浅色凝灰岩与紫色凝灰岩风化物。
红粉泥地处丘陵,土壤耕性好,开垦面积大,适宜于种植烟草。
一,地带性土壤:庐山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呈现出垂直地带性分布: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棕壤。
1,山地棕壤: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生物条件)下经生物作用和粘化作用下形成。
⑴土壤剖面
砂岩山地棕壤土属—中层坡积大月山长石石英砂岩山地棕壤土种。
(3)性质:腐殖质丰富,品质好;心土层粘重,透水性较差;硅铝率高,风化程度弱;盐基饱和度大于60%。
(4)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因素是影响土壤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没有生物的作用就没有土壤的形成,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
1】合成有机物质,将太阳能引进成土过程;2】富集矿质养分,改变了地表物质循环的方向;3】产生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4】影响土壤物理化学性质;5】促进风化,活化土壤养分;6】固氮作用,增加土壤氮素;7】分解和转化物质,释放矿质养分,促进土壤物质循环;8】影响成土过程和土壤分布,总之生物因素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
2,山地黄棕壤: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林下的淋溶土土壤,发育在海拔1075米左右地区。
淋溶,粘化,脱硅富铝化三个成土过程的综合作用下形成,是肥性较高的土壤。
山地黄棕壤土属—厚层坡积长石石英砂岩山地黄棕壤土种。
(3)改良:针对粘化性质,要施用有机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针对水土保持,要坡地改梯田,种草植树,等高耕作等
(4)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1】是土壤的基本材料和骨架。
土壤组成中,矿物质占95%以上,而土壤矿物质均来自母质;2】是土壤矿质元素的最初来源:植物生长中的大部分矿质养分由土壤提供,而土壤矿质养分均来源于母质;3】母质影响土壤的化学和矿物组成;4】母质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5】母质影响成土过程的进度和方向;6】母质的化学组成影响土壤腐殖质。
一句话:母质和土壤是“血缘关系”。
3,山地黄壤:是一种酸性比较强的土壤。
一般在温暖湿润,有雾时间长达40%或50%地区发育。
经过黄化过程即由于土壤中氧化铁高度水化形成水化氧化铁的化合物致使土壤变黄色;脱硅富铝化过程即岩石在高温下强烈分解,硅离子,盐基离子大量淋失,铁铝氧化物相对聚集的过程并分为四个阶段:碎屑,中性淋溶,酸化,富铝化阶段;生物富积过程形成。
⑴土壤剖面:人工柳杉林
地黄壤土属—厚层坡积长石石英砂岩山地黄壤土种。
(3)性质:富铝化较弱;酸性至强酸性反应;有机质高,腐殖质以富里酸为主;有一定的粘化现象。
(4)改良:以改良酸性为主,施用石灰,石膏,磷粉,种植耐酸植物等。
4,红壤:在亚热带湿润生物条件下(常绿阔叶林或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发育。
经过强脱硅富铝化过程和生物循环过程形成以1:1型粘化矿物为主,腐殖质含量不高,土体以红色为基调的土壤。
一般发育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带。
⑴土壤剖面:人工柳杉林
(2)命名:连续命名法:铁铝土纲—山地黄壤土类—典型亚类—坡积长石石英砂岩山地黄壤土属—厚层坡积长石石英砂岩山地黄壤土种。
(3)性质:以红色为基调、酸性强、偏粘重,养分缺乏。
(4)改良:农林牧工富综合开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植被覆盖,保持水土;增施有机肥,注重氮磷钾微量元素配合;合理使用石灰,中和酸性;合理轮作,用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