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9届高三语文校本课程 婉约词鉴赏 第5讲 苏轼词鉴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69.50 KB
- 文档页数:14
苏轼词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及苏轼词作的写作背景,掌握苏轼创作的有关知识。
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艺术风格。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领袖人物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
鉴赏词的写作技巧,学习烘托的手法和从生活小事中提练哲理的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例词作中的“画面美”,品味词作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4.通过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词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气概。
5.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理解苏轼及其豪放的诗词风格。
6.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他俩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熟读并背诵两首词,理解词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或录音机[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大家还记得《赤壁赋》中描写曹操的句子吗?我们一起来背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横槊赋诗,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数语,一位纵横驰骋的政治家、诗人曹操的英雄便跃然纸上。
我们惊叹一代文豪苏轼非凡的笔力和同样不俗的气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诵读、背诵过程与方法:诵读——品味——联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我所播放的歌曲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是个乱世。
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可以让后来人来品评。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以来最为火热的,也是对三国人物的一个品评——《易中天品三国》。
那么大家来读一下这几个诗句,看一下这些诗句所品评的具体是哪些英雄人物呢?展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弛马射虎的孙权)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足智多谋的周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写能文能武的曹操)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朗读环节1、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学习截取生活小事以小见大的写法。
3.探究本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模式]咏诵式、自主探究式、读写结合式咏诵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有针对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的精美诗词,领略词句中的音韵和谐之美,熏陶渐染,形成和积累丰富的语感,并以此基础上体会文本的内涵。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诗词导课温故知新今天我们学习苏轼一首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他的诗词,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定风波》(课前让学生搜集,并要求写在课本内)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孤傲高洁,乐观向上)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南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壮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富有诗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婉约词赏析教案师:我们先请第一方阵的同学赏析苏词。
主持人1:首先请欣赏3人小合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这三人组合比原唱唱得好!(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主持人1:接着请听我们小组对本首词的分析。
生1:这首词作于丙辰中秋,当时东坡在密州任知州,政治上不得意,心情有些压抑,恰逢中秋,想到七年未曾谋面的弟弟,心中感慨颇深,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生2:这首词除了表达词人对弟弟的怀念之情,还流露出了作者内心一种矛盾的情绪。
作者有一种强烈的报效祖国之心,但现实的残酷使他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以失败而告终。
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后,他有一种想放弃的念头,但同时又不甘心,所以这首词透露出作者面对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一种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
(学生热烈鼓掌)师:这位同学读出了苏词中的身世之感,这就显得非常深刻了。
主持人1:《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大家上初中时就学过,很熟悉,我们就不多评析了。
师:下面请第二方阵的同学赏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主持人2:(抢着站起)我不需要话筒,我的声音很大。
我是《江城子》组推举出来的主持人,能够组织大家学习苏轼的词,这是多么荣幸啊。
我一定要使出浑身解数,显示出我们的风采。
(学生热烈鼓掌)如果说韩朝对话令人欢欣鼓舞,巴以对话令人翘首企盼,那么接下来的一段生死对话更是令人肝肠寸断。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下面这段心灵对话:(教师点击画面,配放《江河水》曲)生(苏轼):昨夜,又于梦中与你相遇,弗儿,你离我而去,已然漫漫十年。
这,是真的吗?真不敢相信!谁知道你竟先我而去,而今,你我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你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彼苍者天,曷其有极!生(王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子瞻,我多想与你独话凄凉!生(苏轼):贬谪又遭贬谪,十年人生如梦,弗儿,没有你的日月,良辰如同虚设!你可知我一个个独立寒秋的无语凝咽?生(王弗):你还是那样贪杯吗?单衣试酒,不要久坐风檐,该披上那件我缀补过的藕色单衫。
苏轼词两首[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重点、难点]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
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
(板书课题)2.写作背景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
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
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
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3.关于《念奴矫·赤壁怀古》《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
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第一讲词的起源与词的基本概念[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词的起源,了解词的一些基本概念[教学难点与重点]婉约为词的正宗[教学内容]一、词的起源二、词的性质一、词的起源与发展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词的流派主要有两种,一:婉约派;二:豪放派。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令。
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以脂粉气浓烈的崇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
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迟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定(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三十年。
所用词调,除《内家娇》外,其馀12调,《教坊记·曲名表》均有著录。
其中有慢词,亦有联章体。
敦煌词创作的早期与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这些初期的词,初步脱离一般诗歌的大文化系统,开始独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
朱祖谋跋《云谣集杂曲子》云:“其为词拙朴可喜,洵倚声椎轮大辂。
”可以用于对整个敦煌词的评价。
在晚唐,西域的胡乐,特别是龟兹乐,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
燕乐曲调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
歌曲的歌辞,就是后来词的鼻祖,当时叫做“曲子词”。
定风波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两词的写作背景。
2.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3.品味两首词不同的风格,感受豪放与婉约的不同魅力,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体会词中借景(人)写情的妙处。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这两首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感受豪放与婉约的不同魅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相信惊涛拍岸的声音还在耳畔回响,人生如梦的慨叹还在心头震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同作于被贬黄州期间而风格迥异的词——《定风波》,看看是否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二、推进新课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我们知道,苏轼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词大都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般旷达洒脱,豪壮奔放,但他的婉约词一样写得风流别致、清新隽永,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这别具风味的苏氏婉约词。
好,事不宜迟,先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齐读课文)师读得还算不错。
不知大家读后有什么感觉?跟上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什么不同?生感觉完全不同。
师怎么不同?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生《念奴娇·赤壁怀古》适合男人读,《定风波》适合女人读。
(笑声)生《念奴娇·赤壁怀古》写景壮美,声调激越,大气磅礴,动人心魄,起首就有一种横空而来的气势,横贯心胸。
《定风波》写景秀美,声调悠缓,淡雅别致,清新隽永,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味道。
打个比喻,《念奴娇·赤壁怀古》若大江怒涛,《定风波》如小桥流水。
(学生鼓掌)师真是精彩!学得诗词多,都快成出口成章的诗人了。
他说得很好,《念奴娇·赤壁怀古》若大江怒涛,应当读得铿锵有力,气势如虹;《定风波》如小桥流水,读时应舒缓自然,“吟啸且徐行”,刚才大家在这一点上把握得还不是很好,下面我们把握好节奏和情感,把它再读一遍。
2019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5课《苏轼词两首》word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2、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并学习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多角色、多种形式的朗诵这首词,以达到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豪放派宋词的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2、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代许多文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柳宗元游西山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就通过品味苏轼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来领略东坡居士的人生境界。
二、词复习有关“词”的文体常识,说说你对古代“词”这一文体的了解。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衍生于诗,独立于“词”2、词,于我国宋代形成颠峰3、词有“词牌”,就是词调,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和长短4、词常常分前后两部分,称“前片”“后片”,或者“上阕”“下阕”。
词是隋唐兴起的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称乐府、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等。
三、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词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两首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2.明确咏史怀古类诗歌、即事感怀类诗歌选材及抒情方式的特点。
3.体会作者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词风。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词作的主要内容2.引导学生品味景物描写、人物塑造及抒发情感的相关词句,体会豪放词风3.通过比较阅读深入理解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即使面对挫折也能保持豁达超然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确面对困难与逆境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宋词分类——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
豪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杨廷芝解释豪放为“豪迈放纵”,“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诗品浅解》)。
可见豪放的作品当气度超拔,不受羁束。
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
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答陈季常书》),他还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颇引人注意。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隐然把苏词看成可与柳词相抗衡的另一流派。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说:“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苏轼气象恢弘的词虽为数不多,当时学苏词的人也寥寥无几,但由于他首开风气,自然受人推崇。
张炎《词源》把“豪气词”与“雅词”对举。
《乐府指迷》说:“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诿。
”这说明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辛作为豪放派的代表。
第五讲苏轼词鉴赏[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苏轼的伟大人格了解苏轼词创作内容的复杂性艺术的多样性[教学难点与重点]苏轼词风格多样性[教学内容]《江城子》、《水调歌头》、《水龙吟》一、苏轼生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他曾说“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而阴助之”(《庄子祠堂记》)。
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
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抗洪筑堤,政绩卓著。
甚至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二座。
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
然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
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
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
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
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
苏轼词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理解作品内容。
2、反复诵读中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3、品味重点语句,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北宋有这样一位文人,他才华横溢,诗、词、文章、书法、绘画样样精通。
尽管他才华超群,却因秉性耿直,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但他依然高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仕途失意中不乏乐观旷达,大家知道此人是谁吗?(北宋大文豪苏轼)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首“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四川眉州眉山人。
北宋中、晚期著名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他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其时苏轼由于以诗文讽喻新法,他的政敌就摘取他诗文中的句子,罗织罪名,把他送入监狱,欲置之死地。
但再三审讯,无法结案,终于以黄州团练副使之衔,把他贬到黄州。
这首词是他刚从监狱放出来,游赏黄州城外的赤壁矶而作。
三、初读——领略词风,把握基调1、学生自读文本,注意体会词风特点,并找出相关词句加以说明。
明确:雄浑大气,豪迈奔放。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此句视觉开阔,时空纵横交错,显示了意境的宏阔,大气磅礴。
又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此句极富动感,充满气势,给人澎湃激越之感。
再如,“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此句豪放大气,展示了周瑜的卓越功勋,给人豪迈、激情之感。
2、全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为什么?明确:豪迈乐观。
上片以豪迈之情描写雄壮之景。
下片尽管词中有悲愤和失落的情感流露,但失落、悲伤过后,想到人生像梦一样短暂、虚幻,唯江月是永恒的,因此心情有些释然、超脱,表现了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
《苏轼词两首》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
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为豪放派代表。
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
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
课文所选的这两首词都是他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所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他游赤壁的感慨,同时的作品还有前后《赤壁赋》。
词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代表作,铿锵有力,表现作者对英雄的景仰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显得旷达洒脱。
《定风波》是诗人前往沙湖,欲“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
词描写大雨之中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这两首词,建议采用如下方法:1.抓特征。
《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古喻今,借周喻的功业辉煌反衬自己功名无望,抒写“人生如梦”的感慨。
《定风波》托物寄志,表面写自然界的风雨,实则写政治上的风雨,言在此而意在彼。
把握上述特征,体会诗词内旨。
2.抓词眼。
“多情”(梦)是《念奴娇》中的词眼,因为它指的是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也有人认为是发思古之幽情),提挈全词;“风雨”(或“烟雨”)是《定风波》中的词眼,诗人抒发如何对待政治中的风雨。
3.抓名句。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都是名句,细加分析,深入词中境界。
课文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①东去,浪淘②尽,千古③风流人物④。
(广无际涯的江流,裹沙带泥,浩浩荡荡朝东流去,千百年来,大浪淘沙,历史的长河吞吐了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①大江:长江。
②淘:冲洗。
③千古:遥远的古代。
④风流人物: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起头二句,即景抒情,词人登高眺远,抒发他面对长江的感受。
《苏轼词》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认识学习本词的表达技巧。
2、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归”向何处,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学习方法】合作探讨诵读法【教具准备】ppt【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回顾旧知:请同学自己介绍苏轼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三、自由诵读,初步感知:先找两个同学朗诵,再进行点评,然后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和轻重缓急。
再大家一起齐读全词。
1、翻译序中内容(板书:鉴赏诗歌三步曲:读(文)、析(情)、探(法))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词作的大意。
明确: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
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都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四、问题研讨,探究体会:1、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闲适、轻松、自如3、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基础知识1、补充注释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
后人还用《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词。
乱石:(1)陡峭不平的石壁。
(2)群山。
《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
大乔嫁给了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
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已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
了,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的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
这里是以局部代整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为整个水军。
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
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2、作者作品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忘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量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时游赤壁所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情景交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3.鉴赏怀古诗词写景、怀古、抒情的自然结合的艺术表现力及虚实映衬的艺术特点。
[重点难点]1.鉴赏怀古诗词写景、怀古、抒情的自然结合的艺术表现力,体味豪放派词的意境及其风格特点。
2.感悟词人复杂的精神世界,理解“人生如梦”的感慨。
[课前预习]1.课内词汇(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公瑾.(jǐn)纶.(guān)巾强虏.(lǔ)华发..(huá fà)酹.(lèi)(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浪淘.尽(冲洗、冲刷)②千古风流..人物(有文采,有功绩;杰出的)③人道.是(说)④乱.石穿空(陡峭不平的样子)⑤雄姿..英发(卓越不凡)⑥一尊.还酹江月(同“樽”,酒具)(3)指出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①借喻、对偶)②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②借代、夸张)2.每日成语:和苏轼有关的成语雪泥鸿爪——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河东狮吼——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不合时宜——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胸有成竹——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
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
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词两首[内容感知]《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名篇。
词作描绘了赤壁的壮阔景象,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对老大无为的感叹。
上阕写景,由景入情,引起对古代英雄的怀念。
下阕先刻画周瑜少年英俊,从容抗敌的雄姿,抒发了作者的赞佩向往之情。
随后的词句既表现出作者对理想境界的“神游”,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生所持的某种虚无主义的态度。
就全篇来说,贯穿始终的并不是“人生如梦”的悲慨,而是对“风流人物”的赞美,对建功立业等远大理想的追求,以及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牢骚和愤慨。
总体来看,词的基调是健康向上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下阕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4.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学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诵读吟咏本词,感受诗词意境。
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第五讲苏轼词鉴赏[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苏轼的伟大人格了解苏轼词创作内容的复杂性艺术的多样性[教学难点与重点]苏轼词风格多样性[教学内容]《江城子》、《水调歌头》、《水龙吟》一、苏轼生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他曾说“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而阴助之”(《庄子祠堂记》)。
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
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抗洪筑堤,政绩卓著。
甚至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二座。
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
然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
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
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
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
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
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虽说苏轼早术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境界。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
在宋代就有人认为贬至海南并不是苏轼的不幸,逆境是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
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
”(《答虔倅俞括》)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例如“日与水居”的人“有得于水之道”(《日喻》)。
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
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苏轼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
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
他早年写的史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之论而不合义理,如《贾谊论》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范增论》提出范增应为义帝诛杀项羽。
但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如《留侯论》谓圯上老人是秦时的隐君子,折辱张良是为了培育其坚忍之性;《平王论》批评周平王避寇迁都之失策,见解新颖而深刻,富有启发性。
这些史论在写作上善于随机生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场考试的范文,所以流传极广。
苏轼早年的政论文也有类似的风格特点,但随着阅历的加深,纵横家的习气遂逐渐减弱,例如元佑以后所写的一些奏议,内容上有的放矢,言词则剀切沉着,接近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苏轼的辞赋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
《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
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苏轼秉性正直,为人坦率,曾自称:“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
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
”(《思堂记》)所以苏轼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
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他在许多州郡做过地方官,了解民情,常把耳闻目见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写北方遭受蝗旱之灾的农民:“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
老农释耒叹,泪入饥肠痛。
”(《除夜大雪留潍州元日早晴遂雪复作》)又写南方水灾侵袭下的百姓:“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
官自倒帑廪,饱不及黎元。
”(《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当时赋税沉重,谷贱伤农,对外岁币的负担也都压在农民身上,他们千辛万苦收获了粮食,也难以对付官府的征敛:“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吴中田妇叹》)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诗在词的创作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诗人墨客只是以写诗的馀力和游戏态度来填词,写成之后“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胡寅《酒边集序》,见向子諲《酒边集》卷首)。
词在宋初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方之曲艺,犹不逮焉”(同上),不能与“载道”、“言志”的诗歌等量齐观。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说柳永《八声甘州》中的名句:“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见赵令畦《侯鲭录》卷七),称道蔡景繁的“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与蔡景繁书》)。
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宋杨湜《古今词话》即说苏轼“凡赋诗缀,必写其所怀”,金人元好问更认为东坡词是“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新轩乐府引》)。
例如他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写的《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
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既表现了他“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时代意气风发、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中年经历仕途挫折之后复杂的人生感慨。
稍后在密州写的《江神子•密州出猎》,则表现了他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现实中的“射虎”太守和理想中“挽雕弓”、“射天狼”的壮士形象,继范仲淹《渔家傲》词后进一步改变了以红粉佳人、绮筳公子为主要抒情主人公的词坛格局。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在徐州时就感悟到“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永遇乐》“明月如霜”)。
“乌台诗案” 以后,人生命运的倏然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
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笑劳生一梦” (《醉蓬莱》)、“万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
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以自我把握,即《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所说的“长恨此身非我有”。
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二、作品赏析(一)《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江城子》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主要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就是实中有虚,虚实结合。
以实带虚——一样情思,两面抒发。
妻子王弗病故到苏轼作这首词时正好十年,然而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十年生死两茫茫”,“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而“茫茫”前加一“两”字,意味着不仅传达了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同时也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