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一矿煤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10
潘一矿11518工作面顺槽高抽巷下向穿层孔施工、抽采成套技术研究【摘要】在顶板巷施工穿层钻孔对突出危险区煤层进行区域预抽消突,掩护煤巷掘进,突出了以“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理念,是行之有效防止瓦斯突出的区域措施。
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同时如何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关键在于顶板巷预抽钻孔施工、抽采工艺。
本文以潘一矿11518高抽巷为例,介绍高瓦斯突出危险工作面高抽巷下向穿层孔条带预抽掩护掘进的瓦斯抽采技术,为同类矿井保护层开采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瓦斯突出矿井;条带区域消突;下向穿层钻孔;瓦斯抽采1、引言潘一矿是一座年产能力为500万吨的大型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全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150.24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11.86m3/t。
矿井突出危险煤层为13-1、11-2、8、7-1、6-1、4-1煤层。
矿井主采煤层为C组13-1和11-2煤层,经过近30年的高强度回采,矿井主采煤层C组煤在一水平仅剩7个可采块段,目前矿井二水平系统巷道已经构成,二水平C组煤首采工作面计划于2014年底投产。
面临主采C组煤可采资源的匮乏,打开一水平B组煤成为确保矿井高产高效的关键。
2、影响高抽巷下向钻孔抽采效果的因素分析潘一矿11518工作面标高-576.7~-598.5m,可采走向长930m,倾斜宽213m,面积198090m2,11518工作面顶板共布置两条高抽巷,其中顺槽高抽巷外错下顺槽36m,兼做下阶段的高抽巷(一巷两用)。
11518顺槽高抽巷设计标高-533.5~-575.5m,长度1559.7米,巷道距8煤顶板垂距为18~25m,巷道为锚网喷支护,巷道规格为高3m*宽3.5m。
高抽巷采用全负压通风,巷道内敷设有一趟10寸抽采管路。
高抽巷于2012年11月20日开始施工下向穿层钻孔,钻孔孔深在40~80m 左右,钻孔施工过程中发现多数钻孔施工至10~15m左右时孔内出现积水,钻孔施工完毕后进行扫孔排渣,但由于孔内煤岩粉与积水混合后呈胶体状,通过钻杆利用矿井风水压力难以将煤岩粉排出孔外,大量钻屑滞留孔内,在瓦斯解吸过程中会越澄越实,从而严重影响瓦斯释放;根据高抽巷下向穿层掩护预抽钻孔控制要求,钻孔必须控制到煤巷巷道轮廓线两侧15m,钻孔孔底间距不大于3m,因此做到“钻到位”极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整个掘进预抽块段是否能够真正消突,安全掘进;8煤直接顶为泥岩及砂质泥岩,厚0~5.36m,平均厚度为2.88m,直接顶分层厚度小,产大量植化碎片,防止钻孔孔壁坍塌造成堵塞钻孔就成为煤体瓦斯及时抽出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8煤顶板大量的砂岩裂隙水源源不断的涌入孔内,使得煤体解吸出的瓦斯在孔底形成一个能够克服水柱压力的“瓦斯团”后方能向上排至孔口,造成煤体瓦斯释放速度减慢,影响预抽效果,延长了预抽时间,严重影响了煤巷掘进进度。
课程设计说明书潘一矿通风设计学院(部):能源与安全学院专业班级:安全06-1班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袁树杰2010年 1 月 20 日安徽理工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安徽理工大学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目录1 井田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1)1.1 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 (1)1.1.1井田位置 (1)1.1.2井田范围 (1)1.1.3交通条件 (1)1.2 自然地理 (1)1.3 煤系地层 (1)1.4 13-1煤层 (2)1.5 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2)1.5.1张扭性正断层 (2)1.5.2压扭性逆断层 (4)1.6 水文地质概况 (5)1.6.1地表水系 (5)1.6.2矿井主要含水层 (5)1.7 地温和地压 (5)1.7.1地温 (5)1.7.2地压 (6)2 矿井开采开拓设计 (7)2.1 矿井开拓 (7)2.1.1井田开采范围及面积 (7)2.1.2井型确定 (7)2.1.3井田开拓方式和主副井口位置 (7)2.1.4通风系统 (7)2.1.5井筒数目及装备 (8)2.1.6主要开拓方案 (8)2.1.7井底车场及主要硐室 (8)2.1.8水平、采区划分与接替 (9)2.1.9矿井各大生产系统 (9)2.2 采区设计 (10)2.2.1采区基本概况 (10)2.2.2采区上山的位置、数量 (10)2.2.3区断划分,采区上、中、下部车场的形式,联系及尺寸 (11)2.2.4采区回采顺序 (11)2.2.5采煤方法及设备选定 (11)2.2.6采煤方法及顶板管理 (11)2.2.7采区巷道断面及支护 (12)2.2.8采区技术装备 (12)2.2.9采区生产系统 (12)2.2.10 采区通风系统及风流控制 (13)3 矿井通风设计 (16)3.1 矿井通风系统 (16)3.1.1通风系统选择的条件和依据 (16)3.1.2选择通风系统主要应考虑的因素 (17)3.1.3采区通风系统的设计 (17)3.1.4系统选择 (18)3.2 矿井风量计算与分配 (19)3.2.1矿井总风量的计算 (19)3.2.2矿井风量分配 (27)3.3 通风阻力计算及风速校核 (28)3.3.1风速校核 (28)3.3.2矿井通风时期的最大阻力 (28)3.4 选择矿井通风设备 (32)3.4.1计算通风机的工作风量 (32)3.4.2计算风机的工作风压 (33)3.4.3初选风机 (33)3.4.4选择主要电动机 (34)3.5 通风机电费概算 (36)参考文献 (38)致谢 (39)1 井田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1.1 井田位置、范围和交通条件1.1.1井田位置潘一井田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西北部潘集区,距淮南洞山约28公里,向南西至淮南风台县城约24公里,南以淮河与淮南老矿区相隔,地跨淮南潘集、田集、古沟一镇两乡。
潘一矿1362(3)工作面优化设计本文介绍了如何优化1362(3)工作面设计,保护东二大巷;通过合理加长工作面几何尺寸,多回收煤炭资源5万吨;通过掘进期间对巷道全断面喷浆等措施,消除自然发火隐患,实现了安全开采。
标签:1362(3);优化;保护1 课题的提出潘一矿近几年以来,由于新采区迟迟未能投产,采场全部集中在一水平东三、西三采区,造成采场接替异常紧张。
经常出现11-2煤层工作面刚收作,就开始准备13-1煤层工作面;或者工作面正在回采,相邻块段不得不开始准备,造成了采场接替越来越集中,接替越来越紧张。
2341(3)工作面回采结束后,2641(3)接替不上,必须寻找垫脚工作面。
由于11-2煤工作面要施工大量瓦斯治理巷道和外围小结构巷道,准备周期长,煤层厚度在1.6m左右。
准备11-2煤工作面不仅准备周期长,达不到缓解采场接替紧张的效果,而且产量低,对完成全年产量意义不大。
2 1362(3)工作面地质概况该工作面位于东二采区,工作面东部为系统巷道,南部为1372(3)工作面(97年8月15日收作)、2312(3)工作面(06年6月11日收作);西部为Fa1106正断层,北部为1362(3)工作面(94年12月27日收作);对应下部为2332(1)工作面已回采(03年03月29日收作)。
工作面为底区工作面:13-1煤,黑色,以亮煤,暗煤为主,含镜煤,为半暗型或半亮型煤,厚0.1~3.3m,平均厚约2.1m;工作面顶板为再生顶板,平均厚约16.37m。
从地质资料分析,1362(3)所处区域均是多年前回采,工作面再生顶板厚,煤层平均厚度2.1m,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
3 1362(3)回采主要面临的问题(1)如何合理确定大巷保护煤柱。
1362(3)北面是东二轨道大巷和东二-540m皮带机大巷,东面为东二新增轨道大巷。
合理留设煤柱是安全回采该面的关键之一。
留设煤柱较小,东二轨道大巷和-540m皮带机大巷受到破坏,将使矿井生产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因为东三采区是矿井主力采区之一。
煤矿采区设计巷道布置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 的支持!(2) 煤层赋存深度根据理论计算和实践证实,顶煤冒放性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大而加强。
一般情况下,开采深度大于400m时,顶煤易于冒落。
本井田4-2#煤层埋深在133~663m之间,首采工作面埋深133~300m之间,从开采深度看,4-2#煤层在浅部顶煤冒放性较差。
(3) 煤层厚度与采放比一般来说,过厚的顶煤其上部难以到达充分松动,国内外综放工作面的实测数据和有关科研院所所作模拟试验结果都说明,顶煤冒放性随煤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弱,同时证明综放开采的最大临界厚度为12.5~15.0m。
采放高度比,即综放工作面放煤高度与采煤高度之比,它对顶煤冒放性影响反映在两方面,一是采煤工作面支架的反复支撑对顶煤的破碎作用,二是采放高度比影响着顶煤冒落充分松散的空间条件,我国缓倾斜厚煤层放顶煤采放比一般1:1~2.4之间。
井田内4-2#煤层平均厚度10m,按采煤机割煤高度3m计算,顶煤厚度平均7,采放比1:2.33,从煤层厚度和采放比来看,4-2#煤适合综采放顶煤开采。
(4) 煤层结构一般认为,煤层中夹矸(单层)厚度不宜超过0.30m,其硬度系数f也不应大于3,顶煤中夹矸层厚度占煤层厚度的比例也不宜超过10-15%,否那么,应采取预破碎措施。
4-2#煤结构简单,一般含夹矸1~3层,但大局部矸石集中于煤层下部,煤层中上部根本无矸石,因此4-2#煤夹矸对放顶煤开采影响较小。
(5) 顶板条件影响煤层冒放性的煤层顶板包含直接顶和根本顶两局部,直接顶对顶煤压裂无直接影响,但直接顶能够随采随冒并具有一定的厚度是综放开采顶煤破碎冒落后顺利放出的根本条件,否那么不利于顶煤回收。
因此,无论从矿压角度还是从顶煤放出率来考虑,都希望直接顶的最小厚度能到达充满采出煤厚的空间。
根据陈家山矿的开采实践,4-2#煤顶板暴露2~3h后即开始冒落,顶板岩性松散,极易风化破碎。
潘一东矿井1252(1)工作面“Y型”通风沿空留巷的实践针对深部开采问题,特别是深部瓦斯面临的重大灾害隐患。
进入深部开采以来,突出威胁增加、软岩支护问题、采空侧小煤柱等地压问题及地温问题日趋严重,深部开采面临巨大的安全技术挑战。
而地面钻井开采煤层气技术尚不能解决深井低透气性煤层条件,实现先抽气、后采煤的资源开采方式。
国内外的研究实践表明以沿空留巷的方式可以一体化解决通风降温、缓解采掘接替、简化采区系统、实现连续开采,并为高效抽采采动卸压煤层气,治理煤层群瓦斯提供最佳的工作空间,因而将开采高瓦斯、高地压、低透气性煤层群的技术难题统一起来考虑,提出了基于1252(1)综采工作面沿空留巷“Y型”通风卸压开采抽采煤层气的煤气共采技术新思路。
二“Y型”通风沿空留巷方案1、1252(1)工作面地质概况2、采用“Y型”通风沿空留巷原因分析结合潘一东区矿井1252(1)工作面地质概况,根据在淮南矿区坚持科技创新瓦斯治理上形成的创新技术体系,分析得出1252(1)工作面瓦斯治理为-848深部煤层开采,采用“Y型”通风沿空留巷具有以下原因:(1)上隅角瓦斯积聚“Y型”通风工作面采空区的漏风主要流向留巷,从根本上解决了上隅角瓦斯积聚难题。
在留巷密实性好的前提下,在留巷内距工作面切顶线一定距离或留巷未端增加流出汇(抽采覆岩卸压瓦斯或采空区埋管抽采瓦斯),通过调节抽采量,可显著改变采空区流场结构,保证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处于安全允许值以下的较低值;(2)采空区易积存大量高浓度瓦斯“Y型”通风沿空留巷留巷密实性好,采空区内部的易积存大量高浓度瓦斯,利于实现高浓度瓦斯抽采;(3)上部端口区域瓦斯浓度高在保证工作面瓦斯浓度不超限的安全前提条件下,通过调节二进风巷的进风比,降低工作面的风量,减少上、下端口压差,实现上部端口区域瓦斯浓度处于较低水平;(4)采空区瓦斯向工作面的涌入由于工作面中没有来自采空区的漏风,避免了采空区瓦斯向工作面的涌入;(5)高温采煤工作面采煤工作面机电设备散热和采空区氧化热直接进入专用回风巷,工作面上、下进风巷均处于进风系统,对高温采煤工作面具有明显的降温作用。
深部软岩井巷工程优化设计与施工的实践根据潘一东矿井特殊的深井地质条件,优化巷道布置结构和巷道的支护形式,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类似矿井地质条件的工程有一定的参考。
标签:深井软岩特殊地质优化设计1 概况1.1 矿井地质概况潘一东矿井位于淮南煤田潘集背斜的东南部。
含煤地层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轴向北西西的不对称背斜之东部倾伏端;地层倾向由南翼的倾向南渐变为北翼的倾向北东,倾角极缓,一般在6°~8°。
矿井井底车场位于11-2煤和13-1煤层之间,F32断层自西向东穿过井底车场附近,断层的落差为20m,倾角60°,倾向190°,断层带宽度8m,断层带充填物破碎,隔水性差,有一定的导水性。
1.2 井底车场岩性F32断层上盘巷道距13-1煤层较近(不足20米),下盘距11-2煤层较近(约10米),加之煤岩层有一定的起伏,主要大巷和硐室难以布置距离煤层20m以外的位置。
井口地面标高为+23.2m,井底车场位于-848m水平,在F32断层上盘以软岩为主(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和花斑泥岩),巷道支护难度大。
风井在-856.38m 见11-2煤层顶板,其上5.75m处为1.2m煤层、13.15m处为0.3m煤层、0.45m 泥岩、0.25m炭质泥岩、0.9m砂质泥岩和3.75m粉砂岩,煤层间为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和细砂岩等;副井在-821.57m处为13-1煤层的底板,-887.6m处为11-2煤层顶板,两煤层间可利用的间距为34.81m。
可见,潘一东矿井井底车场主要巷道和硐室所处的地层深,又处于较大的断层附近,而且巷道上下距离煤层较近,巷道围岩又较软,支护难度很大。
2 深部软岩巷道支护的优化设计针对潘一东矿井井巷工程的特殊地质条件,首先在井巷工程设计上进行优化。
2.1 井巷工程尽可能布置在距离断层、煤层较远的岩性较好处副井马头门底板为8.15m厚的砂质泥岩,上部位于13.65m厚的花斑泥岩。
Coal Mining Technology︱300︱2017年4期潘一矿东二13-1煤采区出煤系统优化设计刘呈勇安徽省淮南矿业集团潘一矿生产技术一科,安徽 淮南 232082摘要:本文介绍了潘一矿东二13-1煤采区出煤系统的优化。
经过优化后,出煤系统安全、简单、连续,减少了3部皮带机,减少系统维护量和作业人员,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320万元,为矿井13-1煤层主力采煤面安全出煤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采区设计;改造风桥;巷道布置;优化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8465(2017)04-0300-011 课题的提出 潘一矿东二13-1煤采区出煤系统极其复杂,工作面煤流经过5部皮带机和一部塘瓷溜槽才能到达东部-540m 皮带机大巷。
东二13-1煤大采高工作面作为矿井主力采煤面,每天产量在1万吨以上,系统内多部皮带机不仅耗费大量电力,而且占用作业人员,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严重制约工作面生产能力。
必须对东二13-1煤采区出煤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优化出煤系统,确保大采高工作面连续、安全出煤。
2 出煤系统优化 2.1 原出煤系统如图1-1所示,东二13-1煤采区内工作面出煤系统:工作面出煤→2331(3)下顺槽→东二13-1东煤上山→溜煤道(溜槽)→东二13-1皮带机上山→出煤联巷→东二煤仓→13-1皮带机石门→东二小立眼→东部-540m 皮带机大巷。
出煤系统复杂,工作面煤从下顺槽经过5部皮带和一处溜槽(35°下山,图1-1中2所示)才能到达东部-540m 皮带机大巷。
溜槽(35°下山)长45m,由于13-1煤流大,溜槽经常堵塞,人员须下到堵塞处清理,不仅造成生产停顿,而且对清理人员安全威胁大。
皮带机联巷(图1-1中5所示)安装一部皮带机全长仅15m,出煤效率低。
皮带机联巷与13-1石门(图1-1中6所示)之间的东二老煤仓使用多年,内部损坏严重,每年均要进行维修;现在由于安全威胁大,人员已经无法下到煤仓内进行修护作业。
潘一矿瓦斯抽采基本规定第二条瓦斯抽采指标(一)突出危险区域预抽煤层瓦斯的钻孔量吨煤不得低于0.1m。
(二)严重突出危险区域预抽时间1年以上,其它区域预抽时间半年以上,且瓦斯抽采率均必须大于30%。
(三)采煤工作面瓦斯抽采率第三条抽采系统装备选型抽采管径按最大抽采流量分段选配,瓦斯管路阻力按阻力最大的一路管路计算,抽采泵与管网能力匹配,系统能力满足最大抽采量需要。
第四条高抽巷抽采(一)高抽巷断面必须满足施工需要,有钻孔施工的还应满足钻机打钻对空间的要求。
层位由实际考察确定,一般要处于采空区裂隙带内。
(二)高抽巷外口用瓦石砌筑双层封闭墙,双层封闭之间距离大于500mm,并注浆充填。
(三)抽采口位置距离封闭墙里墙面要大于2m,高度应大于巷道高度的2/3,周围5m架设木垛保护,并设有不能进入杂物的保护设施。
第五条底板巷抽采(一)配合保护层开采的底板巷一般布置在工作面中部;对用于掘进消突的底板巷,其位置必须有利于穿层钻孔的施工及消突需要。
(二)兼作轨道或皮带运输用途的底板巷道,必须施工巷帮钻场。
钻场垂直底板巷单侧或双侧水平布置,断面必须满足钻孔施工需要。
(三)在底板巷内施工穿层钻孔时,钻孔间距根据煤层卸压情况和预抽时间确定。
第六条顶板走向钻孔抽采(一)钻孔按扇形布置,孔数以满足采面安全回采为准,钻孔之间的压茬距应大于20m。
(二)钻孔的终孔布置在裂隙带的下部及裂隙带与冒落带的交界处,平面上距工作面回风巷的水平距离为5~20m左右。
(三)在钻孔位置处于合理范围内,钻孔孔口的抽采负压应不小于13KPa。
第七条老塘埋管抽采(一)当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经常处在1.5%以上时必须采取埋管抽采或上风巷倾向钻孔抽采措施。
(二)上隅角抽采系统确保独立,抽采能力不得低于40m3/min(混合流量),主抽采管路直径不小于200mm。
第八条尾巷抽采(一)采空区沿空留巷式尾巷要求原通风巷道开采垮落后可形成三角形免压区,双回风巷式尾巷需预先掘好专用排瓦斯巷。
潘一矿东井西一(11-2)采区轨道上山治理方案及参数设计发表时间:2018-12-27T10:44:06.70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9期作者:刘超灵[导读] 为解决潘一矿东井西一(11-2)采区轨道上山问题,本文分析了西一(11-2)采区轨道上山地质概况,并制定了详细的治理方案及参数设计。
淮南矿业集团安徽省淮南市 232001摘要:随着矿山开采规模和强度的大幅增加,为了确保生产安全,保证矿井掘进、运输、通风等系统中大型设备的安装和运行要求,煤巷作业的断面面积正在逐渐扩大。
为解决潘一矿东井西一(11-2)采区轨道上山问题,本文分析了西一(11-2)采区轨道上山地质概况,并制定了详细的治理方案及参数设计。
关键词:采区;轨道上山;顶板1西一(11-2)采区轨道上山工程地质情况潘一东井位于潘一井田东翼,一水平标高-848m,矿井设计年产量为300万吨。
井底车场层位位于13煤底板、11煤层顶板,西一(11-2)采区系统巷道位于井底车场西北方向,层位大部分位于11-2煤层底板,掘进区段岩性主要以砂质泥岩、泥岩等软岩为主。
采区上山巷道设计五条,自西向东分别为岩石回风上山、矸石胶带机上山、轨道上山、胶带机上山、煤层回风上山,巷道净间距自西向东依次为25m、30m、30m和25m。
2西一11-2采区轨道上山治理方案及参数设计2.1 施工方案根据轨道上山损坏原因,采用帮顶底同治思路,采用如下施工方案:锚网索梁支护+36U型棚+36U反底拱梁+喷注浆、底板注浆+底板浇筑混凝土+锁棚锚索梁支护。
2.2 方案参数设计2.2.1 刷帮挑顶地测科现场给定中腰线,按照中腰线及设计断面进行刷帮挑顶并卧底。
刷扩补锚网后,要求净断面5200×4100mm,架棚后净断面4800×3840mm。
2.2.2 铺网架棚1)顶帮钢筋网、锚杆(索)在顶帮铺设钢筋网,规格为Φ10×780mm×530mm,要求压茬不小于100mm,搭接处每隔200mm用14#铁丝双股双扣绑扎一道。
潘一矿辅助运输改造方案(一)矿井辅助运输系统概况1. 矿井概况矿井采用立井、主要石门及分组集中大巷开拓方式。
工业场地内现有主井、副井、中央风井及第二副井共4个井筒;东风井场地布置有老东风井、新东风井和南风井3个井筒(其中老东风井已划给潘二矿)。
共划分为两个水平,上、下山开采,一水平标高-530m,下山采至-650m(11-2煤层至-720m),二水平标高-788m。
目前,矿井正在进行二水平开拓延深。
矿井目前主采13-1、11-2煤层。
13-1煤层: -530m标高以上采区已全部采完,下山已采至-650m标高,其中西三下山剩4个块段、东二下山剩2个块段、东三下山剩4个块段。
11-2煤层:除东三上山采区外,其它采区均转入下山开采,其中西三下山采至-700m标高,剩10个块段;东二下山已采至-720m标高,剩1个块段2321(1)正在准备;东三下山1551(1)正在回采,预计采至13年2月底,1581(1)正在准备。
东一B组采区:8煤层已采2个块段,最低标高-570m,7煤层已采1个块段,11518工作面正在做掘进前期的准备工作,预计 2014年12月投产。
目前矿井有3个综采队、1个准备队共4个采煤队,其中综采一队正回采2341(3)工作面;综采二队正回采2671(1)工作面;综采三队正回采1551(1)工作面;准备队正回采1531(1)工作面。
目前矿井有27个开拓掘进头,其中煤巷12个、岩巷15个。
潘一矿中央区有第一副井、第二副井、南副井三个辅助提升井筒,现副井主要担负-530水平矸石、材料、设备及人员的上下,第二副井主要担负-790水平矸石、材料、设备及人员的上下,另外第二副井还是-530水平大型设备上下的主要通道,南副井主要担负-530水平东二、东三矸石、材料、设备及人员的上下2. 人员运输系统潘一矿所有入井人员,分别通过第一副井、第二副井、南副井入井。
第一副井主要负责-530水平人员的上下,第二副井主要担负-790水平人员的上下,南副井主要负责-350水平、-530水平人员的上下。
煤矿采区准备巷道布置方案分析1采区上山布置1.1采区上山的位置(1)煤层上山采区上山沿煤层布置,掘进容易、费用低、速度快,联络巷道工程量少。
其主要问题是煤层上山受工作面采动影响较大,生产期间上山的维护比较困难,特别是在缺乏先进支护手段的情况下。
虽然用加大煤柱尺寸可以改善上山维护,但会增加煤炭损失。
因此,•般在下列条件下,可考虑布置煤层上山:①开采薄或中厚煤层的单•煤层采区,采区服务年限短。
②开采只有两个分层的单一厚煤层采区,煤层顶底板岩石比较稳固,上山不难维护。
酶层群联合准备的采区,下部有维护条件较好的薄及中厚煤层。
④为部分煤层服务的、维护期限不长的专用于通风或运煤的上山。
(2)岩石上山对单一厚煤层采区和联合准备采区,为改善维护条件,目前多将上山布置在煤层底板岩石中,其技术经济效果比较显著。
岩石上山与煤层上山相比,维护状况好,维护费用低,少受采动影响。
(3)上山的层位与坡度联合布置的采区集中上山、通常都布置在下部煤层或其底板岩石中,其主要考虑因素是适应煤层下行开采顺序,减少煤柱损失和便于维护。
否则,为保护上山巷道、必须在其下部的煤层中留设宽度较大的煤柱,并且距上山愈远的下部煤层中,所要保留的煤柱尺寸愈大。
在下部煤层的底板岩层距涌水量特别大的岩层很近,不能布置巷道时,可将采区上山布置在煤层群的中部。
采区上山的倾角,一般与煤层倾角一致;当煤层沿倾斜方向倾角有变化,为便于使用,应使上山尽可能保持适当的固定坡度。
另外在岩石中开掘的上山,有时为了适应带式输送机运煤(才15°)或自溜运输的需要,亦可采取穿层布置。
1.2采区上山数目及布置方式(1)采区上山条数采区上山至少要有两条,即一条运输上山,一条轨道上山。
随着生产的需要或地质条件的变化可根据需要增加上山数目。
(2)采区上山布置方式按采区上山在煤层或岩石中的布置情况及数目,上山布置方式见表6-k表6—1 上山布置方式布置方式 图示适用条件单一薄及—,一群最下一层量不大,服务年限不长的采区 1一轨道上山;2一运输上山:3—通风、行人上山(3)采区上山的相互位置关系采区上山之间在层面上需要保持•定的距离。
5 采区巷道布置及回采工艺本设计开采8煤层,前期采用中央并列式。
根据整个矿井的地质情况,以及为了通风安全,前期,在靠近工业广场的附近布置工作面。
后期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工作面再向井田边界方向布置。
为了矿井达产,在南翼布置带区,在北翼布置采区。
本设计主要进行采区的巷道布置,以及采区回采工艺的设计。
5.1 煤层的地质特征本井田位于淮南煤田南部的阜凤与舜耕山逆冲断层之间,含煤地层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一般在20°左右且局部有倒转现象的单斜构造。
本设计以整个矿井的煤为基础,而本设计主要开采8煤,采区的设计以8煤层为基础,巷道的布置也是用来开采8煤层。
5.1.1 煤层情况8煤层:厚度2.43~17.66m,平均4.94m,下距7煤4.30m,可采系数100%,变异系数47%,为主要可采煤层,但厚度变化特征十分显著,井线以西大片地段厚度极为稳定,一般变化在3.50~4.00m之间,变异系数23%;井线以东厚度显著增大,一般变化在6~10m之间,变异系数56%,因此,全区8煤层变异数偏大,但仍以稳定为主。
煤厚变化见图5-22,煤层结构简单~较复杂,一层夹矸率31%,二层夹矸率29%,其岩性为泥岩、炭质泥岩,煤层顶板砂岩及砂页岩互层,底板泥岩、砂质泥岩,属稳定煤层。
8煤层顶板及其上部岩层为一植物化石带,主要为羊齿、瓣轮叶、斜羽叶等,而以椭圆斜羽叶及栉羊齿富集为其特征。
5.1.2 煤层瓦斯含量本井田部分主要可采煤层瓦斯含量最大值介于8.40~17.85m3/t之间,且甲烷成分一般在80%左右,由此表明本井田深部主要位于瓦斯带。
总体来看,本井田同一煤层的瓦斯含量除有随深度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以外,还可能在局部形成瓦斯富集带,8煤层为富瓦斯煤层。
5.1.3 煤尘爆炸性和煤的自燃倾向本井田各可采煤层均有煤尘爆炸危险,浅部煤尘爆炸指数30%~35%。
各可采煤层均有自然发火倾向,发火期一般为3~6个月。
淮南矿业集团潘集第一煤矿采煤工作面瓦斯抽采设计地点:1521(3)工作面编制单位:抽排区编制日期:2006年11月07日编制:凌志强审核:区长:参加会审人员通风科:通风区:安监处:技术科:调度所:综采二队:生产维护中心:机电管理科:地测科副总工程师:矿总工程师:会审意见1521(3)工作面瓦斯抽采设计一、工作面概况1521(3)工作面位于潘一矿东三采区,为13-1煤层突出危险区域。
工作面标高为-452~-385m,走向长1140.6m,倾斜宽200m。
本面西起东三第二、第三中部车场,东邻F39逆断层(平距约48m),南北皆为实体块段,其南方1541(3)工作面已于2006年9月回采完毕,东三皮带机下山正在掘进。
该面13-1煤层倾角7~16/11o,煤层厚度4.03~5.08/4.3m,可采储量129.54万吨,其煤层瓦斯含量为4~5m3/t,煤层具有爆炸危险性和自然发火性,爆炸指数37~40%,发火期3~6个月。
二、工作面地质概况本面13-1煤层赋存稳定,煤层产状为:170~215°∠7~16°,13-1煤,粉末状为主,中上部含块状,煤厚4.03~5.08m,平均4.3m, 13-1煤层结构复杂,底部含一层厚0.17~0.69m的泥岩夹矸(其煤层底顶板情况见下表)。
三、工作面瓦斯涌出情况13-1煤层自然瓦斯含量4.0~5.0 m3/t,根据“煤瓦地[2004]338号”文,该地段13-1煤层具突出危险性。
根据该面的瓦斯涌出资料分析,该面的瓦斯涌出主要来源于13-1本煤层,其瓦斯含量为4~5m3/t,由于该面将用综合放顶煤开采,预计在回采期间其绝对瓦斯涌出量将达到21~26m3/min。
为了有效的防治该面在回采过程中瓦斯对安全生产的威胁,现决定在该面采用施工顶板高抽巷抽采、顺层钻孔抽采和采空区埋管抽采等瓦斯综合治理措施。
四、工作面瓦斯抽采设计1、高抽巷瓦斯抽采方法的实施高抽巷瓦斯抽采方法见〈〈1521(3)高抽巷设计说明书〉〉。
淮南矿业集团潘集第一煤矿2331(3)工作面底抽巷瓦斯抽采设计抽排区2006年4月10日编制:程可庆审核:区长:参加会审人员通风科:通风区:安监处:地测科:调度所:安装工区:机电管理科:批准:副总工程师:矿总工程师:会审意见2331(3)工作面底抽巷瓦斯抽采设计一、概况根据我矿工作面接续关系,决定东二下山采区2361(1)工作面作为下保护层工作面,来保护2331(3)工作面。
为解决2361(1)工作面回采期间的瓦斯问题,在2331(3)工作面底板布置一条瓦斯抽采巷道,抽采被保护层2331(3)工作面的瓦斯,依据2006年3月28日集团公司瓦地院批复意见,现重新编制本设计。
二、2361(1)下保护层工作面开采范围及通风方式2361(1)工作面位于潘一矿东部11槽下山采区,为一水平东二11槽下山采区六阶段。
西起东二11-2煤层皮带机下山,东临F5逆断层,北邻2352(1)工作面下顺槽(净煤柱2~3m),南抵下顺槽。
该面走向长1223m,倾斜宽195m,煤层倾角5~11o,煤厚1.5~2.1m,平均1.8m,煤层自然瓦斯含量6~7m3/t,标高位于-680~-650m。
该面煤层赋存稳定,地质构造简单,适合综合机械化采煤。
该面通风方式为下顺槽进风,上风巷回风,一进一回的通风方式。
三、2331(3)被保护层工作面开采范围及通风方式2331(3)被保护层工作面位于我矿东二采区下部,西起东二13-1煤层轨道下山,东临F5逆断层,南止2331(3)工作面下顺槽,北止2321(3)下顺槽,其煤层自然瓦斯含量12~14m3/t,煤层倾角8~12o,煤层平均厚度为 5.0~6.5m,标高位于-673~-642m,走向长1220m,倾斜宽185m。
该面煤层赋存稳定,地质构造复杂(13-1夹矸0.4~0.6m、13-1与13-2煤层夹矸0~0.6),煤层较厚适合综合放顶煤开采。
该面通风方式为下顺槽进风,上风巷回风,一进一回的通风方式。
• 136 •内燃机与配件浅谈瓦斯突出矿井近距煤层开采技术明保亮(淮南矿业集团设计管理研究院,淮南232001)摘要:淮南矿业集团潘一煤矿核定生产能力为600万吨,为了生产接替的目的,需要开采东部B 组4耀5煤层采区。
该采区煤层间距较小、瓦斯含量大、巷道布置困难,开采本设计采用了多煤层采区巷道联合布置、优先开采保护层等方法,达到治理瓦斯危害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关键词:联合布置;保护层1采区概况① 采区位置及范围。
本区开采上限标高为-580m ,下 限标高为-770m ,对应地面标高为+ 17.5耀+20.8m 。
采区走向 长2886m 左右,倾向宽1570m 左右,面积约4.531km 2。
② 采掘情况。
采区上覆13-1、11-2煤层2632(3)正在 回采,1602(3)正在安装,准备回采,1672(1)工作面、2621 (1)工作面正掘进。
③ 地形。
对应地表为农田及水系,大部分为塌陷区,地 面高程为+ 17.5~+20.8m ,无老地层出露。
④地质构造。
本采区位于F 5断层上盘及F 4断层组上 盘。
F 5断层位于采区的东及东北界,F 4-3及F 4断层为采 区的西界,根据实际揭露情况分析,在其附近构造复杂,煤 岩层牵引较为明显,形成次一级的向背斜构造,另外与F 5 断层斜交走向NE 的小断层可能较发育,特别是对各煤层 一阶段工作面带来不利。
⑤煤层煤质。
本采区所采煤层为5-2耀4-1煤层,计4 层,其中:5-2煤层为较稳定煤层,煤层平均厚度1.67m ;5-1煤层极不稳定煤层,煤层平均厚度1.47m ,煤层结构简单;4-2煤层不稳定煤层,煤层平均煤厚1.40m ;4-1煤层为较稳定煤层,煤层平均厚度2.47m ,煤层结构复杂。
愚瓦斯、煤尘、自燃与地温。
根据矿井B 组煤层瓦斯地 质图及相关实测瓦斯资料,预计矿井西翼采区5煤层原始 瓦斯含量为4耀6.5m3/t ,4煤层原始瓦斯含量为3耀9.2m3/t 。
第二章采区巷道布置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一、采区开拓、准备巷道布置:本矿井有可采煤层一层,根据开拓布置,矿井划分为两个水平,各水平分区段进行开采,同一区段所有可采煤层均开采完毕后,转入下一区段的开采。
一采区的布置为:在地面修滑坡提升到至+2500米时形成车场和地面配电室,在掘进平洞开掘+2500井底车场及车场硐室。
然后分别在+2600m水平和+2510m水平掘进准备采面,平行于运输大巷段和运输石门。
由运输石门和回风石门分别揭穿设计开采煤层后,沿该煤层布置轨道巷、运输机巷、回风巷及回采工作面,从而形成回采工作面巷道系统。
副斜井掘进至+2600m标高后,开掘行人联络岩巷与+1600m回风石门连通。
二、采煤工作面布置:准备巷道完成后沿+1600回风石门分别布置110401、110402工作面和110301、110302工作面上部甩车场。
上部甩车场与两煤层工作面区段回风巷相连。
从+1550运输石门分别向3煤层与4煤层送倾斜溜煤眼。
沿两溜煤眼分别向采区理两翼送110301、110302工作面和110401、110402工作面区段运输巷。
连接工作面运输巷和回风巷。
便围出了110301、110302和110401、110402工作面。
110201工作面直接连通+1600回风石门和+1550运输石门。
2煤层与3煤层平均水平错距为15m,3煤层与4煤层平均水平错距为10m。
根据选择的开拓、开采方式以及煤层间距,本矿井可采煤层考虑分层开采,不进行分组联合布置。
开采时采用正序开采,开采顺序为:先开采上层煤,后采下层煤。
为保证不同层位煤层的正常开采。
两相邻煤层间开采错距为60m。
三、采区工程量:采区岩巷总长850m,半煤岩巷总长3848m,煤巷总长540m.掘进总体积为27060.8 m3第二节巷道断面及支护一、巷道断面及支护:靖安煤矿、中部或井底车场、石门及采区巷道穿过的地层及煤层顶底板围岩性质、井巷的服务年限,并结合矿井的实际生产经验,巷道断面主要有半圆拱形、梯形两种形式。
潘一矿采区巷道布置设计第一章采区概况潘一矿是淮南矿业集团主力矿井之一,1983年投产,设计生产能力 3.0M t/a,经过技术改造,2005年核定生产能力 4.0M t/a,矿井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13层。
其中13—1煤层是矿井目前的主采煤层,平均厚度 4.5米。
煤层结构复杂,顶底版一般为泥岩或沙子泥岩,遇水易泥化。
矿井投产以来,先后采用普通综采和综采放顶煤工艺开采13—1煤层。
由于普通综采采高较低,13—1煤层不能一次采全高,开采效率低,难以实现高产高效,综采放顶煤开采虽然可以一次采全高,但煤炭灰分较大,不能适应煤炭市场需求,且放顶煤开采影响工作面推进进度,制约生产能力的提高,另外综采放顶煤开采采空区留有余第一节煤系及煤层石炭、二叠系为本区煤系地层,共有可采煤层14层,总厚度为27.67m。
自上而下分别为1、3、4-1、4-2、5-2、6-1、7-1、8、11-2、13-1、16-1、16-2、17-1及18煤,其中13-1煤层为本采区主要可采煤层。
第二节采取内地质构造该采取根据地质勘探和邻近采区揭露的资料看,无较大的断层和明显的褶曲构造,对井下开采无明显的影响,构造尚属简单。
第三节煤层要素及顶底板特征所开采的C组13-1煤层:平均厚度4.49m,煤的密度为1.34t/ m3。
为较稳定煤层,无夹矸,煤质中硬,结构简单,高瓦斯。
顶底板特征见下表:第四节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在13-1煤层中,本采区采用后退式走向长壁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回采。
初放期间采高为3m以内,正常回采期间为3.5-4.5m.工作面最大控顶距3.5m,最小控顶距2.3m,面积为13.5m2,三角煤根据情况采用炮采或丢弃方式处理。
工作面总体沿走向推进。
采煤工艺及劳动组织见下表:第二章采区及巷道布置第一节采区形式及工作面划分根据采区的走向长度和产量要求及采区的基本情况,将采区设计为采取上山在后面(即井底车场一侧)的单翼开采形式。
将采区五个区段,每个工作面推进长度为1500m,区段斜长为180m,护巷煤柱宽为15m。
第二节采区车场形式及采区上下山布置根据采区的基本情况和生产需求,采区的井底车场采用立井折返式井底车场,上部和中部均采用单甩顶板绕道式车场,下部车场为顶板绕道式下部车场。
井底车场设在采区东部。
由于该采区开采煤层自然发火期为3-6个月,时间较短,上山不宜布置在煤层中,所以本采区沿煤层倾斜方向在煤层底板中布置两条上山,两条上山相距20m。
第三节采区主要巷道断面的确定一、大巷和上山断面的确定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和生产运输的要求运输大巷和上山均布置在煤层底板的岩层中。
运输大巷的标高为-530m,为双轨运输大巷,高3.8m,宽4.5m,巷道净断面为19.19m2。
两上山布置在同一水平,高3.7m,宽4.0m,巷道净断面为17.1m2。
运输大巷和上山均采用锚喷支护,若遇到地质构造异常带必须加强支护,采用锚架喷联合支护方式,以保证巷道的服务年限。
(运输大巷的断面图见附页1)二、顺槽断面的确定顺槽布置在岩层中,每50-100m布置一个,为矩形断面,高2.5m,宽 4.5m,净断面11.25m2。
顺槽采用锚网锁支护,左右两侧锚杆长1.8m,顶锚长2.0m,锚锁6m。
顺槽的巷道断面图如下:顺槽断面图第四节1213(3)工作面的巷道布置1213(3)工作面为本采区的第三个工作面,工作面净长180m,工作面回采长度1500m,标高为-430~-470m。
1213(3)工作面井下位置:西至采区边界煤柱,东至采区轨道上山收作线,南至1212(3)工作面运输顺槽,北到1214(3)工作面回风顺槽。
1213(3)工作面地面无需保护物,地面标高+22.5~+25.3m。
1213(3)工作面运输顺槽为锚梁网支护,在断层破碎段附近及顶板淋水带采用“U”型棚支护,矩形断面,巷道设计中高为2.3m,宽4.5m,断面面积10.4m2。
运输顺槽用于运煤、进风及辅助运输。
1213(3)工作面轨道顺槽为锚梁网支护,在断层破碎段附近及顶板淋水带采用“U”型棚支护,矩形断面,巷道设计中高为2.5m,宽4.5m,断面面积12.5m2。
运输顺槽用于进风及辅助运输。
1213(3)工作面切眼为锚梁网支护,矩形断面,巷道设计中高为4.0m,宽为4.5m,断面面积18 m2。
扩面后宽7.0m。
第三章综采工作面的布置第一节综采工作面的机电设备工作面主要设备见下表:第二节部分机电设备的主要参数(1)液压支架(2)采煤机(3)刮板机(4)皮带机(5)破碎机第三节综采工作面布置图(综采工作面布置图见附页2。
)第四章掘进顺序及采区系统第一节掘进顺序掘进顺序为:在采区走向长度的东部,由运输大巷4掘进采区石门7和采区下部车场8(与此同时从回风大巷掘进采区上部的回风石门15),由此沿煤层底板的岩层向上掘进采区运输上山6和轨道上山5,两条上山相距20m。
两条上山5和6掘至采区上部边界后,再掘采区上部车场14,与采区回风石门15贯通,然后在第一区段下部,从轨道上山、运输上山开掘采区中部车场9′,用双巷掘进的方法向煤层开掘第一区段运输平巷12′和第二区段回风平巷11′。
两巷道12′和11′之间的倾斜距离一般为8-15m,即为区段煤柱宽度。
回风平巷11′超前于运输平巷12′约100-150m,并沿走向每隔80-100m 掘一条联络巷10′。
与此同时,在采区上部边界,从上部车场14向煤层开始开掘第一区段的回风平巷13′。
在采区边界沿煤层倾斜方向掘进一条巷道联通运输平巷12′和回风平巷11′,这条巷道称为开切眼,形成开采前的采煤工作面。
在掘进巷道的同时,还应掘进采区煤仓20、采区变电所18、绞车房17等巷道。
第二节采区主要系统(以1213(3)工作面为例)一、通风系统新鲜风流→运输大巷 4 →采取运输石门7 →下部车场8 →轨道上山5 →中部车场9 →区段轨道平巷11 →(联络巷)区段运输平巷12 →采煤工作面(污风)→区段回风平巷13 →中部车场→运输上山6 →采区回风石门15 →风井16(排出地面)二、运煤系统采煤工作面→运输平巷12 →运输上山6(带式和刮板运输机)→采区煤仓20 →采区运输石门7 →大巷4 →井底车场(装车运出)三、运料系统材料和设备→下部车场8 →轨道上山5 →中部车场→区段回风平巷13 →工作面四、排矸系统矸石→各平巷→中部车场9 →轨道上山5 →采区下部车场8 →采区运输石门7 →运出第五章采区通风风量的计算第一节采煤工作面所需风量(按下列因素分别计算,取其最大值)一、按瓦斯涌出量计算:Q采= 100qk/c= 2000m3/minQ采—采煤工作面所需要风量,m3/minq —工作面通风排出的瓦斯量,工作面平均瓦斯绝对涌出量35 m3/min,其中抽采25 m3/min,风排为10 m3/min。
k —瓦斯涌出不均衡系数,综采面取1.6c —工作面正常生产时工作面及回风流中允许的最大瓦斯浓度,c取0.8%二、按工作面人员数量计算Q采= 4×n采= 360 m3/minQ采—采煤工作面所需要风量,m3/min4 —每人每分钟应供给的最低风量,m3/minn采—采煤工作面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取90个三、按轨道顺槽进风量计算Q轨顺= 60VS=480 m3/minV —要求风速不小于0.25 m3/min,取0.5 m3/minS —工作面有效通风断面,m2四、按工作面进风流温度计算Q采= 60×v采×S采k采= 1900.8 m3/minv采—工作面的风速(直接进风流的温度查表取值),m/sS采—工作面有效通风断面,根据工作呢的空顶距和采高求得k采—工作面的长度风量系数(本采区工作面长度为180m,查表得,k取1.2)五、根据风速验算Q采= 2000m3/min ≤60×4×S采= 2840 m3/minQ采= 2000m3/min≥60×0.25×S采= 90 m3/min 根据以上计算,所以,工作面的风量应不小于2000m3/min。
第二节局部通风根据计算,掘进时轨道顺槽和运输顺槽的需风量约为550 m3/min,所以应选取吸风量不小于600 m3/min的局部通风机进行局部通风。
第六章瓦斯第一节瓦斯参数和来源分析一、瓦斯参数根据地质勘探钻孔的测定资料、地质精查报告和潘一矿井13-1煤层瓦斯地质图分析,1213(3)工作面煤层的瓦斯含量为4-6m3/t。
本采区在掘进时瓦斯绝对涌出量为 2.5-4.5m3/min,工作面回采期间瓦斯绝对涌出量为30.5-45.2m3/min,瓦斯相对涌出量为2-5.7m3/t,平均为4.45m3/t。
二、瓦斯来源分析回采期间,工作面瓦斯主要来源为本煤层煤体释放的瓦斯,本采空区涌出的瓦斯及1213(3)工作面等临近层向老空区涌出的瓦斯。
第二节瓦斯抽采一、钻孔抽采设计1213(3)综采工作面日生产量为2740吨,预计瓦斯相对用出量为35 m3/min.工作面瓦斯治理设计为风排和抽排,其中抽排采用顶板倾向钻孔,倾向钻孔和底抽巷(后期)抽放三种方式,预计共能抽放工作面相对瓦斯涌出量的70%。
二.工作面上隅角埋管抽采工作面回采期间,采空区任有部分瓦斯被漏风带到工作面上隅角,为防止上隅角瓦斯超限和瓦斯积聚,采用上隅角管理抽采措施,即在工作面轨道顺槽设置一路管路专门抽采工作面上隅角,管路距上隅角距离不超过10米,软管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随时往外回撤。
第七章安全预防措施第一节防火措施一、本工作面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及其火灾隐患分析①13-1煤层有自然发火危险,一般发火期为3-6个月②当回采工作面遇见断层等地质构造时,推进速度势必会减慢,增加发火期自然可能性。
③工作面顶板在采区冒落也为工作面回采期间的自然患源,所以必须加强防灭火预测预报和防灭火措施,根据采煤工作面防治自然发火的经验,采空区采用灌浆,注氮两科防灭火措施。
二.火灾防治1.认真做好矿井火灾预测预报工作2.防止外因火灾3.内因火灾的预防4.火灾时期通风5.火灾处理三.预防矿尘事故措施1.综合防尘2.防止爆炸性鉴定3.防止煤层引燃4.隔绝煤层爆炸四.矿井水害防治措施(一)地面防治水1.慎重选择井筒位置2.河流改道3.铺整河底4.填堵通道5.挖沟排(截)洪6.排除积水7.加强雨季前的防汛工作第二节井下防治水1.做好矿井水文观测与水文地质工作2.井下探水3.放水4.截水温馨提示-专业文档供参考,请仔细阅读后下载,最好找专业人士审核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