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1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应当能够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及运动学公式,学会正确测量和记录运动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掌握并行运算方法和实验误差分析方法,培养科学实验精神,以及加强科学合作精神,提高实验技能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运动学实验仪、计时器、电脑和数据处理软件、计算器等。
2.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运动学实验仪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计算器和电脑进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获得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数据,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3.实验内容:(1)测量物体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
(2)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3)掌握并行运算方法和实验误差分析方法。
三、实验过程1.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器材的说明书,组装和调校运动学实验仪,并在电脑上安装和配置数据处理软件。
(2)选择合适的物体,将其固定在运动学实验仪的支架上,并调整好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保证可以在实验器材的工作范围内进行运动。
(3)启动计时器和数据处理软件,按照实验步骤,记录下物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的运动状态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
(4)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并行运算和误差分析,获得更加准确的物体运动参数和精度,进行结果分析和合理评估,确定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2.数据处理方法:(1)按照运动学公式和数据处理软件的指导,将记录下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进行并行运算,获得更加准确的运动参数,并进行误差分析。
(2)根据误差分析结果,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进行结果分析和适当的重复实验。
(3)汇总和整理结果,制作实验报告和图表,并进行口头或书面报告。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器材要安全可靠,使用前要检查和调试,确保正常工作。
2.实验环境要相对稳定,避免干扰和影响实验结果。
3.实验数据要准确记录和处理,避免漏失和错误。
4.实验过程要按照步骤进行,不得违背安全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成功。
初三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优秀教案设计。
而优秀的教案设计,则成为了帮助学生清晰掌握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的关键所在。
接下来,通过对一个初三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探究的教案进行分析,来看一下优秀教案设计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初三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教案的目标一般包括数学、物理、思维三个方面,其中,数学目标主要围绕了解匀变速运动的基本定义和计算公式,例如:匀加速和不匀加速运动的分析方法;物理目标则包括了初步认识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例如:学习如何利用影象记录物体的运动过程;思维目标则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的能力上,例如:学习如何推测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位置变化趋势。
二、教学内容的编排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原理需要让学生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定义和计算公式,让他们明确实验原理,明白影象和文字记录的意义。
2.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教师应该根据实验的环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实验器材,并展示器材如何设置和使用。
同时,需要让学生了解实验步骤及实验中碰到的问题。
3.实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接下来,学生需要根据实验步骤,用影象或残影记录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位置变化趋势,同时记录关键数据。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加深难度,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4.计算分析则需要让学生利用计算公式,将实验数据转换为图像,进一步分析物体的运动特点,提高对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板书、演示、展示、探究和讨论等。
对于初学者来说,应以疏导思路、引导发现为主,增强实验的实际性和操作性。
对于学习较深的学生,则可要求其自主探究问题,利用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交流。
四、教学评价的方式针对这样一个教学方案,教师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如笔试、口试、小组讨论等。
其中,笔试可以用来评价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口试则可以更直接地反映学生掌握物理思想和实验能力的情况。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学习目标】1、会使用打点计时器测量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时间。
2、了解频闪照相法及其应用。
3、探究重力作用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的作用。
4、知道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减小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怎样分析处理实验获取的数据并得到实验结果。
【知识精讲】一、实验原理1、打点计时器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低压、交流电的计时仪器。
当交流电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因此纸带上的点就表示了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各点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
2、电火花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是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点迹的计时仪器。
当接通220V交流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接正极的放电针、墨粉纸盘到接负极的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运动纸带上就打出一系列点迹。
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它也是每隔0.02s打一次点,即打出的纸带上每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也是0.02s。
电火花计时器工作时,纸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小,比电磁打点计时器实验误差小。
3、如何应用打点计时器探究沿斜面下滑的小车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方法1、课本中已经说明,不在赘述。
方法2、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求相邻位移的Δs设相邻点之间的位移分别为s1、s2、s3……(1)若s2-s1=s3-s2=……=s n-s n-1=0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2)若s2-s1=s3-s2……=s n-s n-1≠0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实际实验中,只要近似相等即可证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证明:相邻点之间的位移s1、s2、s3……的时间都是相同的,设为T(如果认为T不太小,可取6个计数点之间的位移,即以6个点为一段划分纸带,每段的时间间隔就是6个点对应的时间间隔,即5×0.02s=0.1s,这样计算简单,因此只要s1、s2、s3……各段的时间相同即可)那么s1=v1T+s2=v2T+故Δs1=s2-s1=(v2-v1)T又v2-v1=aT因此Δs1=aT2同理可证Δs2=s3-s2=aT2,Δs3=s4-s3=aT2……所以,只要Δs1=Δs2=Δs3=……=s n-s n-1≠0物体就做匀变速直线运动4、求加速度的方法(1)用“逐差法”求加速度根据s4-s1=s5-s2=s6-s3=3aT2(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得:,再求出a1、a2、a3的平均值,即为物体的加速度,其加速度为:即全部数据都用上,这样,相当于把2n个间隔分成前n个为第一组,后n个为第二组,利用这两组的位移之差Δs和时间间隔(nT)进行处理,起到了减小误差的目的,即。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观点和特点。
2.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公式和基本规律。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公式和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如何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器械:黑板、白板、粉笔、教学模型、实验器械等。
2. 搜集相关图片、视频、案例等资料,用于教室教学。
3. 制作PPT课件,用于展示教学重点和难点。
4. 编写教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PPT展示一段汽车运动视频,提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匀变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视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观点教师演示小车在斜面上的匀加速运动,引导学生观察速度的变化,引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观点。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推导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加速度、时间和位移的干系,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并诠释公式的含义。
设计意图:通过公式推导,帮助学生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4. 实例分析教师列举几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加深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5. 教室练习教师提供几道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关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教室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
6. 教室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教室小结,帮助学生稳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7. 安置作业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安置适量的作业,包括理论题和实际应用题,以稳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的安置,进一步稳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太原市第十九中学校“智慧课堂”单元备课设计
太原市第十九中学校“智慧课堂”集体备课设计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试用)
项目检测内容
当堂达标检测1:下列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1).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若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则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2).加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3).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变化量为零的运动
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恒量
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随时间而增大
6).速度随时间不断增加的运动,叫匀加速直线运动
7).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的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如图所示是某矿井中的升降机由井底到井口运动的图象,试根据图象分析各段的运动情况,并计算各段的加速度。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试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3. 能够用数学式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黑板、白板、荧光笔、计时器。
2. 学生准备:笔、纸、计算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并提出问题: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不再恒定,那么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会有什么变化呢?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解释匀变速直线运动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并介绍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 实验探究(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分组进行以下操作:a. 准备实验器材:小车、计时器、尺子。
b. 设计实验步骤:i. 将小车放在光滑的平面上,测量小车的起点位置。
ii. 启动计时器,同时推动小车,记录小车在不同时间内的位置。
iii.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位移-时间图线。
c. 结果分析:i.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小车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ii. 学生归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 数学表达(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用数学式表示,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公式推导,并用简洁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5. 练习巩固(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的求解方法。
6. 拓展应用(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拓展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梳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的学习要点。
五、课后作业布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包括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题的解答。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基本规律,掌握计算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干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树立科学思维和实证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实验探究和计算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尺子、秒表等。
2. 准备实验器械:小车、滑块、轨道、计时器等。
3. 预习相关内容,搜集相关资料,以便在教室上与学生分享。
4.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记录数据,为后续讨论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复习匀速直线运动的观点和特点。
2. 引入新的物理观点:匀变速直线运动。
3. 介绍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观点: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运动。
(1)速度-时间图象(PPT展示):展示匀速、匀加速、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图象,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三种运动的特点。
(2)讲解加速度的观点。
2. 加速度的定义和单位:由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来定义加速度,常用单位为m/s^2。
(1)加速度与速度的干系:加速运动过程中,速度增大;减速运动过程中,速度减小。
(2)加速度与位移的干系:加速度越大,位移变化越快。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
(1)速度公式:v = v0 + at,其中v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
(2)位移公式:s = v0t + 1/2at^2,其中v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t为时间,s为位移。
(3)讲解公式中各个量的含义和如何应用。
4.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如: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恒定加速度启动,请分析其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干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公式和基本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正确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教学PPT等。
2. 搜集相关案例和实例,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 安排实验室或户外实验活动,以便于学生亲自体验匀变速直线运动。
4.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以便于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过的运动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2. 引入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但是也有一些情况是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断改变的,例如汽车启动、刹车、转弯等,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匀变速直线运动。
(二)新课教学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分类(1)教师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其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即速度的改变量与时间成正比。
根据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匀变速直线运动可分为加速直线运动和减速直线运动。
(2)教师举例:例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加速行驶,火箭起飞时向后喷气等等,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3)学生讨论: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教师讲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指物体在某一时间段内发生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常见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有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等。
(2)教师引导学生推导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和加速度公式,并讲解公式的适用条件。
(3)学生实验:利用打点计时器等实验器材,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验证公式的正确性。
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际应用(1)教师举例:匀变速直线运动在交通工程、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汽车的速度表、飞机的起飞速度、炮弹的发射速度等。
《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观点和特点。
2.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计算公式和基本规律。
3. 能够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观点和掌握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教学PPT等。
2. 搜集相关案例和实例,用于诠释和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3. 预先安置学生预习任务,以便在教室上进行互动交流。
4. 准备实验室或相关设备,以便进行实验演示和操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到的匀速直线运动,请同砚们回顾一下匀速直线运动的观点以及公式。
2. 引出观点:在我们生活中除了匀速直线运动还有没有其他的运动呢?这些运动又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特殊的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
3. 导入公式:当速度发生变化时,会产生加速度,而这个过程又可以分为匀加速和匀减速,不同的加速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观点以及公式。
(二)新课教学1. 介绍观点: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速度变化量保持不变的运动。
它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运动之一,也是许多复杂运动的基础。
2. 举例说明:例如,我们骑自行车的运动就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当车速变化时,车轮的转速也会随之变化,而这个变化是由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引起的。
3. 公式推导: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我们可以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即v=v0+at,其中v0是初速度,a是加速度,t是时间。
4. 练习题:请同砚们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练习题,以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
(三)小组讨论请同砚们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1. 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对于我们解决问题有何帮助?3. 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总结本组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鲁科版必修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教案及教学反思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理规律,理解加速度和速度的概念。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实验器材和材料1.直线轨道2.小球3.计时器4.尺5.电子秤实验原理1.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实验探究:小球在倾斜的直线轨道上匀加速运动,根据重力和轨道的弧度产生向下的分力,计算出小球在不同时间段内的速度和加速度。
2.速度与位置关系的实验探究:小球在直线轨道上做匀变速运动,通过测量小球的起点、终点、时间,计算出小球在不同位置处的速度和加速度。
实验步骤1.静态重量测量:使用电子秤测量小球的静态重量,记录下数据。
2.实验一: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探究1.调整直线轨道,使其呈倾斜状态,测量得到轨道长度L和高度H,并记录下数据。
2.将小球放置于轨道的起点,松手让小球自由落下,并记录下小球的过程时间t1。
3.将小球从起点开始推动,记录下小球的过程时间t2。
4.根据公式v=gt和a=(2H-L)/t^2,计算出小球在不同时间段内的速度v和加速度a,并用表格记录下数据。
3.实验二:速度与位置关系的探究1.调整直线轨道,使其处于水平状态。
2.将小球放置于轨道的起点,让小球自由滑行,记录下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坐标。
3.测量小球滑行的时间,计算出小球的平均速度v和加速度a,并用表格记录下数据。
4.将小球从不同位置处推动,重复上述步骤,记录下小球在不同位置处的速度和加速度。
教学反思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手动操作、实地观察、测量和数据处理等环节,全面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和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实验探究的精神。
在实验上的开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实验安全问题:学生在实验前需要详细了解实验注意事项,掌握操作规程,并注意自我保护。
2.实验设备完备问题:学校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直线轨道,保证实验进行的基础设备受到保障。
高三物理《匀变速运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相关问题的求解;3.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的推导;3.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并能准确运用公式求解问题;2.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相关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方案。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熟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运动学公式;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性和运动学公式的适用性;3.讨论法:通过讨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实验、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概念,让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 讲授环节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参照教材,简要介绍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性,并通过实验演示加深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的推导–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导出速度、位移、时间、加速度等运动学公式;–通过演示、问题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运动学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应用技巧。
3. 实践环节1.实验–设计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性,巩固和加深对运动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注重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2.问题解决–设计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作用。
4. 总结环节通过总结讲授、实验和问题解决等环节的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规律和应用价值,巩固和加深学生的知识架构和掌握程度。
本文介绍的是针对匀变速运动力学课程的教案设计。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能正确解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
(2) 能准确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
(3) 能运用基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进行问题求解。
2、能力目标:(1) 能够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3) 能够进行团队合作,各自分工协作完成问题的解决。
3、情感目标:(1) 能够正确认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2) 能够开阔视野,主动学习和探究科学知识,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理量:位移、速度、加速度。
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
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
5、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本次教学主要以任务型教学为主,互动式教学为辅。
学生不仅要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概念及公式,还要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和实践,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任务型教学有以下几个优点:任务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可以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任务型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而达到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评价1、布置预习任务,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课堂笔记和板书的评价。
3、实验报告的评价。
4、作业的评价。
五、教学反思匀变速直线运动是高中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章,通过本次教学,使得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物理量和公式,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任务型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他们充分体现出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的意识。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一.学习任务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最具代表性的变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高中物理运动学中的重要内容。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⑴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⑵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这就要求学生会用打点计时器或频闪照相等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2.学习的主要任务:本节的学习任务类型是综合型。
在知识上要会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在技能上要求能设计和操作实验,会测定相关物理量;体验性上要求经历探究活动、尝试解决问题方法、体验发现规律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等量替换、图象法的应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①.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如何由纸带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
难点: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
二.学习者情况分析在学习这一内容之前,所教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速度、位移、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等概念、各个物理量间的关系和相应的计算公式。
通过初中阶段对物理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初步的了解,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即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学习物理有较浓厚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喜欢和同龄人一起学习,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具有团队精神。
三.教学目标分析根据上述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者情况的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⑴简要地知道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能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
⑵会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能根据纸带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计算加速度。
2、过程与方法:⑴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过程。
⑵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培养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思维的全面性、准确性和逻辑性。
⑵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共同探讨和实验,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与协作性。
四.教材处理与教学策略在教材处理上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分为两个学时。
第一学时主要的任务是: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第二学时主要的任务是:结合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如何减少误差来详细介绍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和结构、利用频闪照相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以及如何求瞬时速度等知识。
本节课是第一学时,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策略:1.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实验时2人一组、讨论时4人一组)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
小组、小组间的合作探究可以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作为,有所收获。
教师的策略是宏观调控整体教学进度,微观放活学生局部学习进程,让学生的学习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
2.现代教学手段与启发式在课堂中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手段,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纸带、轨道及其配套小车、重锤、铁架台、交流电源、钩码若干、刻度尺、细绳。
2、演示器材:多媒体设备、课件。
六.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教师:在前面大家学习了直线运动,直线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匀速、变速、匀变速等。
我们着重分析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大家能不能举几个你生活中见到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例子。
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所举的例子进行讨论:究竟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预测学生讨论后举出例子和结论的可能是:例子:①汽车(火车、自行车等)在启动加速(或紧急刹车)时②物体在下落时③小孩子在滑滑梯时④物体在上坡(下坡)时结论:上述物体是在作变速直线运动,但是还无法确定它们是否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说明:让学生展示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已有的经验认识,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物理规律研究的价值。
学生在回答时可能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答案,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思考,鼓励学生勇于提出不同看法和意见,让学生在否定之否定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提高思维能力。
同时热烈的讨论和辩论过程能激起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出问题并进行初步分析教师:我们要如何判断一个作变速直线运动(加速或减速)的物体是否在作匀变速直线运动?预测学生有代表性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教师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板书归纳。
)要看这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是否恒定不变(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看速度的改变量是否相等)。
①由可知,我们必须多次测量出物体在不同间段内的初速度、末速度以及所用的时间,算出加速度给予比较。
初速度和末速度的测量方法:我们可采用瞬时速度约等于在很短的时间(位移)内的平均速度的方法,利用求出初速度和末速度,因此就需要我们测量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较短时间内的位移和通过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②由= 可知,我们如果让运动的物体的初速度为0,则,即,因此只要测量出初速度为0的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的时间后加予比较,看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的时间的平方是否成正比就行(或求出加速度)。
③根据教材38页习题8的结论可知,只要比较运动物体在各个连续的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差是否相等即可。
说明:这个过程着重于进行理论分析,是让学生进行探究的起点,要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思考;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如何进一步研究下去,这要让学生自己体会,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的快乐。
以下着重讨论方法①引导学生学会用极限的方法进行研究。
㈢.深入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1.深入分析问题教师:那么、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求出物体在较短时间内的位移和通过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可能是:由可知,如果很小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就很接近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而且越小,对运动的描述就越精确。
时间可以用秒表测量,但是由于人本身存在反应时间的问题,无法精确测出较短的时间;位移可用刻度尺进行测量,但是物体运动过程中在较短的时间所处的位置难以精确标明。
教师:那么如何来提供一个足够小的,持续的时间间隔呢?教师启发学生利用课本41页迷你实验室,模拟打点计时器。
让两个学生表演:一个学生用手拖动一条纸带在水平桌面上向前移动,同时让另一个同学用一枝笔(打包笔、位置固定)每0.5秒(全班同学一起喊数时)在纸带上点一个点,在纸带上面留下了一些点。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纸带运动情况和手是一样的,每相邻的两个点的时间间隔是0.5秒,间距代表手在0.5秒内运动的位移,通过分析点的情况,就可以了解拖动纸带的手的运动情况。
教师:为了获得更加均匀(更加短暂)的时间间隔,我们可以利用一些仪器,如电火花打点计时器。
说明:让学生在困惑中寻找出路,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
利用课本41页迷你实验室,模拟打点计时器,可以让学生较为快捷、简要地理解地打点计时器的原理,有利于减少学生理解上的难度,从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进行实验探究。
2.简要地演示并介绍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使用方法教师利用课件和实物投影仪演示、介绍(同时让学生观察实物)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使用方法和使用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说明:这一节课只要求学生会使用打点计时器,而对火花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和结构不作深入的介绍,第二课时再结合如何减小实验误差、电磁打点计时器以及频闪照相等知识进行学习。
把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具体原理放在下一节课进行讲解。
3.学生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让学生用手拖动纸带,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并讨论如何利用纸带判断手的运动情况。
说明:目的在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打点计时器,初步掌握分析纸带的方法。
(三).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1.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些作变速运动的物体作了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探究方案:包括使用哪些实验器材,如何进行操作等?(要求学生把设计的方案简要地写在纸上)。
教师巡视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选择较有代表性方案的小组派代表上台简要叙述本组设计的方案(用实物投影仪把学生写在纸上的方案投影出来),让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大家在互相启发、补充的过程中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案。
预测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可能是:方案一: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纸带、轨道及其配套小车、交流电源、钩码、刻度尺、细绳等器材研究小车在钩码拉动的情况下,在倾斜轨道上的向下运动的情况。
方案二: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纸带、轨道及其配套小车、交流电源、钩码、刻度尺、细绳等器材研究小车在倾斜轨道上的向上运动的情况。
方案三: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纸带、重锤、铁架台、交流电源、刻度尺等器材研究重锤在下落时的运动情况。
说明:①.在学生交流讨论实验设计的方案中,要有较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对各种方案阐述自己的观点,反思方案中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讨论分析,启发引导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实验方案。
②.同时应注意有些学生可能有别的方案,要鼓励和认真对待,在课堂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可在课外指导学生去探究。
2、进行实验探究让各组的学生参考自己设计的方案在上述三个方案中选择一个进行实验探究。
讨论并确定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后进行汇报。
用课件显示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要求每组进行两次实验)。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仪器使用是否得当,必要时给予指导。
说明:师生共同确定实验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并用课件给予显示,有助于学生较为规范地完成实验,并能有效地减小误差。
3、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选择实验效果较好(即打出的点迹较清晰)的纸带,利用纸带上的信息初步判断研究对象的运动形式,并讨论如何处理纸带上的信息,从而求出加速度的值来具体判定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师引导学生从减小误差的角度加以考虑。
预测学生的分析可能如下:如果以纸带上相邻的两个点为计数点,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秒, 由可知,越小时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就很接近内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但同时这两点间的间距也就较小,用刻度尺测量位移时会带来较大的误差,因此我们经常选取计数点加以研究,师生共同确定相隔6个点取为1个计数点,即每相邻两个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0.1秒。
学生进行测量并分析处理数据,教师巡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