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风险因素与治疗措施
- 格式:pptx
- 大小:16.98 MB
- 文档页数:1
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1. 内容综述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患者常常伴随认知障碍,这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其社会功能下降。
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认知障碍风险进行早期预测,对于临床医生采取针对性治疗和康复措施至关重要。
国内外学者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许多学者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构建了多种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
这些模型大多基于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生活习惯、神经影像学检查等多维度数据,通过统计学方法、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建模。
这些模型的构建不仅提高了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风险预测的准确度,还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
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认知障碍与大脑的血流灌注、神经细胞的损伤及修复等因素有关。
针对这些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往往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认知障碍风险。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如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在预测模型中的应用,使得模型的预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当前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的代表性、模型的普及性、预测因子的选择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不仅要关注其预测的准确性,还要关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会有更多先进的方法和模型被应用到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风险预测中,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决策支持。
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认知障碍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缺血性脑卒中(也称为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常伴随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恢复。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摘要: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是血管性认知损害(VCI)的最主要部分,其患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主要表现为执行功能受损显著,可影响多个领域的认知功能,还包括语言、记忆、注意、计算、学习、运用、理解判断、忽视、视空间、定向力、感知觉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对社会的适应困难,最终无法从事社会工作,甚至需要生活照顾,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认知损害的社会负担日益突出,急需积极防治以减轻社会负担。
对于痴呆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及治疗办法,因此脑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识别及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的积极调控尤其重要,早期干预是预防痴呆的研究重点。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与种族、遗传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冠状动脉疾病、房颤、卒中病史、发热与炎症、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饮食结构、教育、体力活动)等。
各种危险因素的调控因人而异,强调个体化的原则,有的危险因素可以干预,有的无法干预。
文章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各种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并且存活者中50%~70%的患者遗留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而且他们不仅可引起躯体、行为以及情感障碍,还能导致认知损害[1],包括语言、记忆、注意、执行功能、计算、学习、运用、理解判断、忽视、视空间、定向力、感知觉等各个领域。
从轻度记忆障碍至严重痴呆是卒中后认知损害不同阶段的表现[2]。
有资料统计,卒中发病后6个月内有44%~74%的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认知损害,其中约50%在5年内发展为痴呆[3]。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最终无法从事社会工作,甚至需要生活照顾,更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其发病率高,预后差,治疗效果不佳,较躯体残疾容易忽视,而危害极大,需要临床工作和社会家庭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防治,避免不良后果发生。
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ZHANG Xiao-xiao;TANG Xue-hua;WANG Long-fang【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及认知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就诊于安康市中心医院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缺血性脑卒中后未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影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并给予观察组患者认知护理干预,对比干预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程度低下、吸烟、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饮酒、脑白质疏松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程度低下、脑白质疏松、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P<0.05);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认知护理干预后,患者满意度为91.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教育程度低下、脑白质疏松、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实施针对性的认知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9(030)013【总页数】3页(P1757-1759)【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影响因素;护理干预;脑卒中【作者】ZHANG Xiao-xiao;TANG Xue-hua;WANG Long-fa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4缺血性脑卒中好发于中老年,临床病理研究发现患者多数因脑局部组织和血管因发生缺血障碍而出现脑软化[1]。
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比率较高,常常表现为注意力不够集中、执行力降低、反应迟缓等,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独立性,还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2],而研究影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对于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指导作用。
卒中后认知障碍概念1.引言1.1 概述卒中后认知障碍是指在中风后出现的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功能障碍。
卒中是指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生是由于脑血管堵塞或破裂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出血。
卒中后认知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症状可以在中风后立即出现,也可以逐渐发展。
常见的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语言障碍、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障碍等。
这些症状会给患者的工作、社交和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主要与脑部受损相关。
在卒中过程中,脑部缺血或出血会导致脑细胞的氧供减少或神经元的死亡,进而影响到脑功能。
此外,卒中后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神经递质改变等也可能参与其中。
卒中后认知障碍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和生活负担。
因此,预防和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变得尤为重要。
相关的措施可以包括积极控制卒中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提前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认知训练等;加强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帮助他们逐渐恢复自信。
综上所述,卒中后认知障碍是一种常见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并发症。
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研究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目的是介绍本篇长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组织和内容安排。
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接着,在文章结构部分,将详细说明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
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深入探讨,使读者了解其定义、特征、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其对患者的影响和意义,并探讨预防和治疗措施。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卒中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日益成为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临床关注的重点。
PSCI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及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卒中复发率和死亡率的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本文旨在通过专家共识的形式,总结国内外关于PSCI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为临床医师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管理策略。
共识内容涵盖了PSCI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诊断评估方法、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旨在为PSCI患者的全面管理和康复提供指导。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发布,能够促进PSCI领域的研究进展,提高临床医师对PSCI的认识和管理水平,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我们也期待与广大同行共同探讨、交流,不断完善和优化PSCI的管理策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指卒中后出现的各种认知功能损害,包括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力、语言能力和视空间能力等。
PSCI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其发生率在卒中后患者中相当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在流行病学方面,PSCI的确切发生率因研究方法和诊断标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但总体来说,大约有一半的卒中患者会出现某种形式的认知障碍。
PSCI的发生率还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卒中类型、卒中部位、卒中严重程度以及合并症等因素有关。
在临床表现方面,PSCI的症状多样,且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
常见的认知障碍包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语言障碍和视空间障碍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情绪障碍、行为异常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问题。
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社交和职业能力,还可能导致其家庭和社会角色的改变。
因此,对于卒中后患者,及时评估其认知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专业的认知评估工具,可以及早发现PSCI,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2024卒中后认知障碍的防治和康复随着我国卒中发病率的逐渐增高,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患者逐渐增多,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还给家庭和照料者带来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然而这种类型的认知障碍,不同于我们常说的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其认知损害有其自身特点,并且可预防和可治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小常识。
什么是卒中后认知障碍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cognitiveimpairment,PSCI)是指在卒中这一临床事件后6个月内出现达到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系列综合征。
也就是说,其应具备三个要素:①明确卒中诊断②明确存在认知损害③卒中和认知损害的时序关系,在卒中事件后出现,并持续3~6个月。
按照认知受损的严重程度,PSCI可分为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PSCIND)和卒中后痴呆(PSD),前者虽然认知功能有受损,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社会和家庭沉重负担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卒中相关因素:卒中病变特征(如脑梗死部位、脑梗死面积),低灌注,卒中史,卒中发生时临床缺损症状的严重程度。
(2)人口特征:年龄,教育水平。
(3)卒中前认知状态。
(4)心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心房颤动、心律失常。
(5)慢性脑病理改变:脑白质病变、脑萎缩(全脑萎缩、颍叶萎缩)、无症状梗死、脑淀粉样血管病(CAA)。
(6)风险基因:载脂蛋白Eε4等。
(7)其他因素:癫痫发作、败血症。
(8)有研究表明,铁、硒等微量元素、脂代谢异常等参与PSCI 的发生发展,是PSCI 发生的潜在风险因子。
心健受理康损体能降躯功下会能损Sc社功受作力降工能下___________ 表1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十系病灶大体积病灶,优势半球病灶影像学特征全脑或内⅜⅜颗叶萎缩,脑白质病变卒中前发生因素卒中前认知损害卒中发生后因素卒中并发症.如感染.诺妄.痫性发作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筛查对所有卒中患者进行认知筛查:常用的方法为神经心理量表测评:简易认知评估量表(Mini-Cog)、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量表)。
【执行编委导读】卒中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
研究显示,全国20岁及以上成人卒中(加权)患病率为1114.8/10万。
首次脑卒中(加权)发病率为246.8/10万。
卒中(加权)死亡率为114.8/ 10万。
以此数据估算,全国在任意时间点约有脑卒中存活者1100多万人,每年(首次)发生卒中约240万,每年死于卒中 110多万,造成的疾病负担日益严重。
卒中发生后可诱发一系列并发症,其中认知障碍、便秘及脑心综合征为常见并发症。
卒中发生后1/3的患者可能受到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困扰。
且卒中发病后一年之内认知障碍的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50倍,尽早开始干预卒中后认知障碍对患 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便秘是卒中发生后常见的胃肠道并发症之一,卒中急性期患者便秘发生率约为 45%,其不仅导致卒中的病情加重,对患者生活质量也造成不利的影响。
脑心综合征即急性卒中并发心脏损害,其发生率 为62% ~90%,该并发症的发生会显著增高急性卒中患者的死亡率。
故并发症的治疗为卒中治疗的重点亦是难点。
越来越 多研究显示,中医药在防治卒中及卒中后并发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但这些研究多为单中心、小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影响 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循证医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可能。
循证医学强调,临床决策需将最佳临床研究证据、临床医生经验和患者需求价值 观结合起来,其中最佳的临床研究证据是临床决策的关键。
临床试验中,评估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金标准为经严格设计和 实施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其为临床决策提供最佳证据。
基于严格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被公认为评价干预措 施疗效的最佳方法,其通过对多个直接比较研究的合并,获得综合估计结果,从而克服单个小样本研究的缺陷,提高统计 检验效能。
基于以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允岭教授团队特组织中医脑病循证评价研究专题,以更好指导中医药干预措施 在卒中及卒中后并发症中的应用,同时为临床决策提供中医药证据。
针灸如何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机率也不断增加。
脑卒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高发病之一,患者表现为突然发病的一侧肢体麻木或瘫痪、说话不清、吞咽困难、偏盲等,部分患者可伴认知障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针灸是我国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脑卒中患者针灸治疗能最大限度的减轻功能残疾,改善认知及预后。
因此,本文将向大家介绍脑卒中的形成原因,同时向大家介绍如何正确使用针灸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患者进行治疗。
1脑卒中是如何形成的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的脑血管疾病,脑梗死可分为:脑栓塞、分水岭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无症状脑梗死五类,占脑卒中的60%-70%。
脑出血也称为自发性脑出血,是指原发性的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
脑卒中患者表现为突然发病的一侧肢体麻木或瘫痪、说话不清、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
脑卒中发生前,患者多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高血脂、高尿酸、颈动脉斑块、脑动脉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等病史,以及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此外,既往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再发脑卒中的机率也增加。
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卒中报告》显示:我国卒中患病率为1114.8/10万,年发病率为246.8/10万,死亡率为149.49/10万。
其中约1/3的卒中患者会经历卒中后认知障碍。
2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是什么?卒中后认知障碍是指卒中事件后出现并持续到6个月时仍存在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为了更好的针对性治疗以促进患者恢复,现在一般认为,若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3个月内出现做事丢三落四、注意力不集中、语言功能下降等,则可能已经发生脑卒中后认知障碍。
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在卒中后的病人里很多见,特别是反复卒中患者,其发生率更高。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发病机制、分类、综合评估、核心要素、临床特征、诊断流程和规范防治VCI分类VCI是由多种形式和不同程度的血管性脑损伤病理导致,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异质性和高致死率的特点。
VCI引起痴呆占所有痴呆病因的15%-30%,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VCI疾病负担也逐渐加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巨大挑战。
VCI根据临床特征、病因和疾病程度分类:根据临床特征可以分为卒中后痴呆、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多发性梗死性痴呆、混合性痴呆;根据病因可以分为危险因素相关性、缺血性、出血性、其他脑血管性、脑血管病合并老年痴呆;根据疾病程度可以分为轻至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VaMCI),重至血管性痴呆(VaD)。
VCI综合评估VCI综合评估应包括临床评估、神经心理评估和影像评估。
1、临床评估应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病史采集应尽量全面,需要有知情者的补充,要重点关注认知障碍所累积累及的认知域,卒中与心脑血管疾病史,家族史及相关危险因素。
2、对于所有可疑的VCI患者,均应该进行包括整理认知能力,以及执行、记忆、视空间、语言等多个认知领域的全面神经心理评估。
3、磁共振作为轻度认知障碍神经影像诊断的“金标准”。
对于所有可疑VCI均应该进行神经影像检查,首选MRI检查,评估内容至少包括脑萎缩(部位与程度);脑梗死(部位、大小、数量);脑白质病变(范围)和脑出血(部位、大小、数量),推荐使用国际血管性行为与认知障碍协会(VASCOG)影像诊断标准。
VCI影像评估—VASCOG标准:VASCOG标准推荐的神经影像学VCI 诊断依据(MRI或CT)包括:(1)1个大血管梗塞足以导致轻度VCI,重度VCI(VaD)通常需要≥2个大血管梗塞;(2)1个关键位置的梗塞(常位于丘脑或基底神经节)可导致重度VCI;(3)脑干外多个腔隙性梗塞(>2);关键位置1-2个腔隙伴广泛的白质病变;(4)广泛融合的白质病变;(5)关键位置的颅内出血或大于等于2个颅内出血;(6)以上形式的组合。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全文版)2020年发布的《中国卒中报告》显示:我国卒中患病率为1114.8/10万,年发病率为246.8/10万,死亡率为149.49/10万。
在全球范围内,我国已经成为卒中终身风险最高和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
其中,约1/3的卒中患者会经历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受到严重影响,是目前卒中疾病负担的重要原因,并成为当下国际卒中研究的热点和临床干预的重点。
2017年10月,中国卒中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会成立专家委员会,组织多位卒中和认知领域专家协商讨论,出版了第一版《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工作中对PSCI的重视程度,更有效地指导医师对PSCI 进行规范管理,强调卒中患者的早期筛查、评估、预防及康复,规范诊治用药,综合管理卒中患者,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中国卒中学会血管性认知障碍分会于2021年再次组织专家讨论,在前一版本的基础上,补充新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证据,并参照中国卒中学会指南制定标准与撰写规范,出版此次新的专家共识。
1 PSCI的概念1.1 概念PSCI是指在卒中事件后出现并持续到6个月时仍存在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由于卒中后谵妄和一过性认知损伤等可早期恢复,PSCI诊断常常要在卒中后3-6个月进行认知评估来最终确定。
纵观国内外指南以及目前的临床实践,PSCI诊断的确立应当具备三个要素:(1)明确的卒中诊断:临床或影像证据支持的卒中诊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
(2)存在认知损害:患者主诉或知情者报告或有经验临床医师判断卒中事件后出现认知损害,且神经心理学证据证实存在一个以上认知领域功能损害或较以往认知减退的证据。
(3)卒中和认知损害的时序关系:在卒中事件后出现,并持续到3-6个月。
PSCI按照认知受损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PSCIND)和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 dementia,P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