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起点和终点
- 格式:pdf
- 大小:365.27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学年科学一年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一年级教材第22课《起点和终点》。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起点与终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直尺画出具有特定起点和终点的线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起点与终点,掌握使用直尺画出具有特定起点和终点的线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直线、线段和射线起点与终点的区分。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直尺画出具有特定起点和终点的线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粉笔、黑板、教学PPT。
学具:直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包括直线、线段和射线,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起点与终点的概念。
教师示范使用直尺画出具有特定起点和终点的线段,并讲解注意事项。
3. 随堂练习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画出具有特定起点和终点的线段。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起点与终点2. 使用直尺画出具有特定起点和终点的线段七、作业设计直线线段射线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在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现象,如赛跑、公交线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的观察和分享环节。
2. 例题讲解中对直线、线段和射线起点与终点的概念阐述。
3. 随堂练习中学生的操作和教师的巡回指导。
4. 小组讨论中学生对判断直线、线段和射线起点与终点方法的探讨。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优质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起点和终点概念,理解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第二部分是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方向认知。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起点和终点概念,能正确判断物体运动方向。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体运动感知。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概念,正确判断物体运动方向。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图片、磁性教具、起点和终点标志。
2. 学具:磁性小车、起点和终点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两位同学进行一场短跑比赛,让学生观察比赛过程中两位同学起跑和到达终点情景。
过程细节:引导学生关注起跑线和终点线位置,理解起点和终点概念。
2. 例题讲解:展示磁性教具,讲解起点和终点概念,引导学生判断物体运动方向。
过程细节:通过展示磁性小车在磁性教具上运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起点和终点概念,并学会判断物体运动方向。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磁性小车在磁性教具上运动,判断其起点和终点。
过程细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巩固学生对起点和终点概念理解。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判断物体运动方向方法。
过程细节: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观点,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概念2. 判断物体运动方向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或学校附近物体运动,记录其起点和终点,并判断运动方向。
答案:根据观察到物体运动情景,正确填写起点和终点,并判断运动方向。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用起点和终点概念来描述其他物体运动。
起点和终点
教师活动
游戏导入
1.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比跳远。
2.思考: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他们两个谁跳的远呢?
3.请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
(谁跳的距离远谁就赢了)求做游戏,动脑思考。
位置和落地位置
2.跳远的起始位置叫“起点”,最终停留的位置叫“终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
研究一下《起点和终点》。
活动探究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彩纸,动手折一个小青蛙。
2.体验纸青蛙跳远的活动。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纸青蛙跳远的活动计划。
(2)小组汇报:画出起点。
青蛙跳远
画出终点
比较距离
(3)哪个地方是起点?哪个地方是终点呢?
(起跳的位置是起点;落地的位置是终点。
)
起点选在青蛙头的位置,终点选在青蛙尾部后面。
(4)按照小组汇报的实验计划进行实验。
3.我们通过刚刚的活动,能够比较出相差较大的跳远距离。
但是这几个距离谁远谁近呢?青蛙。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考并回答。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起点和终点教科版教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起点和终点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和描述。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能正确区分和描述起点和终点。
2. 能观察并描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和描述一些较复杂的起点和终点。
教学准备:投影仪、图片、卡片、幻灯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引入新课:教师出示一张包含起点和终点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起点和终点是什么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们能举出一些起点和终点的例子吗?”。
Step 2:新课讲解1. 通过幻灯片或黑板,教师向学生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给出简单的例子进行说明。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水流的起点和终点、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起点和终点等,并让学生进行描述。
Step 3:练习活动1. 教师准备一些卡片,上面画有不同的形状或图案,然后将卡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起点,一部分为终点,让学生根据形状或图案进行匹配。
2. 教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起点和终点。
3. 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位代表,进行起点和终点的角色扮演,其他同学根据角色扮演进行观察并描述。
Step 4:巩固和拓展1. 教师出示一些较复杂的例子,如火车站的起点和终点、河流的起点和终点等,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
2. 学生自由发挥,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一个主题,设计一个起点和终点的游戏或故事,并向全班展示。
Step 5: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并在下节课中展示。
2. 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多发现日常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并将其记录下来。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2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实践活动,学会使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运用这两个概念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及其运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直尺、起点和终点标识牌。
学具:学生用书、直尺、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起点和终点的情景,如:小明从家里(起点)走到学校(终点)。
(2)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情景中的起点和终点。
2.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如:小猫从树根(起点)爬到树梢(终点)。
(2)引导学生运用起点和终点描述小猫的位置变化。
(3)教师讲解并强调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完成后,教师选取部分答案进行讲解和点评。
4. 小组合作(10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起点和终点的情景。
(2)小组合作完成情景设计,并进行展示。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起点和终点的例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概念终点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生活中的三个起点和终点的例子,并描述它们的位置变化。
2. 答案示例:例1:小明从家里(起点)走到学校(终点),位置变化:从家里到学校。
例2:小猫从树根(起点)爬到树梢(终点),位置变化:从树根到树梢。
例3:火车从北京(起点)开往上海(终点),位置变化:从北京到上海。
教科版科学一上22《起点和终点》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2课《起点和终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起点和终点,并能够用图形和标记表示起点和终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起点和终点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用图形和标记表示起点和终点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起点和终点,并能够用图形和标记表示起点和终点。
难点:让学生能够用图形和标记表示起点和终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图形卡片、标记工具。
学具:学生自带的玩具或物品、图形卡片、标记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拿出自己自带的玩具或物品,观察并描述它们的起点和终点。
2. 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课件和黑板,向学生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些简单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起点和终点。
3. 例题讲解:用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如乘坐公交车时的起点和终点,跑步比赛时的起点和终点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用图形和标记表示起点和终点,并互相展示和评价。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起点和终点起点:终点:七、作业设计1. 请用图形和标记表示你家到学校的起点和终点。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图形和标记表示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起点和终点。
2. 请用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游戏的起点和终点。
答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自己最喜欢的游戏的起点和终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起点和终点,用图形和标记表示起点和终点。
但部分学生在用图形和标记表示起点和终点时,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场景中存在起点和终点,如吃饭、看电影等,并尝试用图形和标记表示出来。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比一比》,详细内容为《起点和终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学会用直尺等工具比较物体的长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难点:在实际操作中,准确把握起点和终点,进行正确的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粉笔、黑板、教学课件。
2. 学具:每组一把直尺、若干长度不同的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学生观察铅笔,比较铅笔的长短。
2. 讲解概念: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3. 示范操作:教师演示如何用直尺比较铅笔的长短,强调起点和终点的正确使用。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用直尺比较铅笔的长短,并记录结果。
5. 交流讨论:学生汇报比较结果,讨论比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7. 巩固练习:学生用直尺比较其他物品的长短,进行巩固。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与终点的概念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直尺比较家中物品的长短,记录结果。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起点和终点的掌握程度,针对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弯曲物体的长短,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2. 实践情景引入的有效性;3. 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指导;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比一比,谁更快》,具体内容为《起点和终点》。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比较物体的运动速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物体运动速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物体运动速度的比较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比较方法,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运动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起点和终点标识牌、计时器、尺子、小球等。
学具:每组一个起点和终点标识牌、计时器、尺子、小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组织学生进行一场简单的短跑比赛,让学生观察比赛中的起点和终点。
(2)讨论:什么是起点和终点?起点和终点在比赛中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小球,演示小球的滚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小球的起点和终点。
(2)讲解:起点是物体开始运动的位置,终点是物体结束运动的位置。
(3)提问: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组内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
4. 知识巩固(1)教师出示一系列物体运动场景,让学生判断起点和终点。
(2)学生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比较物体运动速度。
(2)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不同形状、材质的物体运动速度。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 比较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家中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记录在作业本上。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描述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如:小车比玩具飞机慢等。
2. 拓展作业:观察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理解程度,以及比较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第2课起点和终点一〖章节节次〗第二单元第2节二〖授课日期〗2020年11月5日(星期四)三〖教学内容〗起点和终点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2.过程与方法:(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3)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五〖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学习用纸带测量。
六〖教学难点〗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七〖教学过程〗(一)【复习助记】回放上一节的内容,在观察中比较,不同的比较方法,例如:长短、高矮、大小……结果不同。
(二)【导入新课】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1.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2.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3.揭示课题:起点和终点。
(三)【讲授新课】1.体验纸蛙跳远。
(1)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2)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3)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1)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
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2)老师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
3.纸蛙跳远比赛。
(1)发材料。
(2)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一. 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程,对于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可能有些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观察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合作学习还不太熟悉,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2.学生观察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起点和终点标志物、运动物体。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运动物体,带有起点和终点标志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运动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运动物体,找出起点和终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通过操作运动物体,找出起点和终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并加以描述。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涉及第三章《物体运动》中《起点和终点》。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起点和终点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探讨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以及它们之间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解起点和终点概念,能识别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
2. 学会使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对科学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起点和终点,学会观察和实验。
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之间关系,以及物体运动过程中起点和终点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滑梯、尺子、记号笔、实验记录表等。
2. 学具:每组一辆小车、一个滑梯、一把尺子、一支记号笔、一份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小车在滑梯上滑动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小车运动起点和终点。
2. 新课导入(1)提出问题:小车从哪里开始滑?滑到哪里结束?(3)通过实例,让学生识别起点和终点。
3. 例题讲解(1)呈现一个物体运动情境,让学生找出起点和终点。
(2)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实验。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观察和实验,记录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
(2)拓展:讨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起点和终点是否会发生变化。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1)起点:物体运动起始位置。
(2)终点:物体运动结束位置。
(3)起点和终点之间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一件物体运动,记录起点和终点。
(2)思考: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起点和终点是否会发生变化?2. 答案:(1)根据观察,如实记录起点和终点。
(2)在一定条件下,起点和终点可能会发生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点和终点概念掌握情况,以及对观察和实验方法运用。
2. 拓展延伸:探讨物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起点和终点之间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物体运动,培养他们观察力和科学素养。
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五节,详细内容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距离,并能在生活中应用这一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尺子等工具测量距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以及使用工具测量距离的方法。
难点: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以及测量距离的准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粉笔、教学课件。
学具:学生用尺子、白纸、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如:从教室的门口走到自己的座位),让学生初步体验起点和终点。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以及使用尺子测量距离的方法。
3. 示例:教师在黑板上用尺子演示如何测量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并讲解注意事项。
4. 课堂实践:学生分组合作,用尺子测量教室内某一物体(如:课桌)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5.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实例,让学生判断并说出测量方法。
六、板书设计1. 22《起点和终点》2. 内容:(1)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使用尺子测量距离的方法(3)实践案例:测量物体长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家中某一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关于起点和终点的实例,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第2节《起点和终点》,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了解测量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测量和比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b. 掌握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方法。
c. 掌握比较物体长度的方法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b. 培养学生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能力。
c. 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比较的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a.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b. 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c. 比较物体长度。
2. 教学难点:a. 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b. 学生掌握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方法。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观察和探索。
但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还比较薄弱,对测量的概念和方法也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a.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条线段,并问学生这条线段有哪些特点。
b. 学生观察后回答,可能会提到线段的长度、形状等特点。
c.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条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吗?请大家一起讨论。
2. 概念讲解a. 教师向学生解释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简单明了地阐述起点和终点的含义。
-起点是线段的开始位置,终点是线段的结束位置。
b. 通过实物或图片示例,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教师可以使用一条绳子或纸条,示范并让学生观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
3. 尺子的使用a.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把尺子,并解释尺子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上面有刻度表示长度。
起点和终点科学教案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理解生命过程中的起点和终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积极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以及生命过程中的起点和终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积极面对生活。
教学准备:PPT课件、图片、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展示一张小学生的生活照片,让学生描述照片中的场景。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张照片的起点是什么?终点又是什么?3. 教师引出课题:起点和终点科学教案。
二、新课教学(25分钟)1. 教师介绍起点和终点的含义,可以通过举例说明。
例如:早晨起床是小学生一天生活的起点,晚上睡觉则是这一天的终点。
2.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生命过程中的起点和终点,如婴儿出生、结婚、生子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命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起点和终点?这些起点和终点对生命有什么影响?4.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5. 教师总结:起点和终点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过程,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起点,积极面对每一个终点,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参与实验,例如天平、计时器等。
2. 教师设计一些与起点和终点相关的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
3.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4. 交流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惜生命,积极面对生活?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五、布置作业(1分钟)1. 写一篇关于起点和终点的作文,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2. 搜集一些关于珍惜生命、积极面对生活的名言警句,与同学分享。
小学科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2起点和终点教科版科学教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22课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街区的概念,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细致观察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会观察并理解街区的概念。
2. 学会通过起点和终点来描述一段行程的过程。
【教学准备】图片或实物:街区地图、小人、车辆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 教师出示街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道路和建筑物,并提问:- 你们曾经去过这样的地方吗?-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地图上有哪些特点?- 你能在地图上找到起点和终点吗?2. 引导学生思考起点和终点的意义,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相关联。
Step 2 学习起点和终点1. 教师让学生观察街区地图,并找出起点和终点。
帮助学生理解起点是行程的开始,终点是行程的结束。
2.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如小人、汽车等,并引导学生用起点和终点来描述它们的行程。
3. 学生进行小组或伙伴间活动,找出不同的行程,用起点和终点描述出来。
Step 3 游戏活动:起点和终点之间1. 教师组织游戏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游戏规则: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站在不同的位置,教师提示道路和地点,第一个到达指定终点的小组获胜。
3. 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游戏中发生的现象,如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变化,不同道路的长度和方向等。
Step 4 总结与拓展1.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起点和终点的意义,以及描述行程的方法。
2. 学生自主提出一些例子,并用起点和终点来描述它们的行程。
3. 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现实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如从家到学校的行程,从教室到食堂的行程等。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街区、起点和终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们学会了通过观察和描述来理解行程的过程,提高了观察和总结的能力。
【作业布置】请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起点和终点的例子,并用起点和终点来描述它们的行程。
科学概念目标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3. 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材料摆放:信封(尺、记号笔)、测量纸带放右边抽屉,青蛙左边抽屉课前谈话:师: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喜欢哪些运动项目啊?师:哇,我们班孩子真棒,会那么多种运动项目,怪不得你们一个个都是那么的精神抖擞。
老师在小的时候呀特别喜欢跳远,而且我是我们班的跳远高手,厉害吧。
和大家聊天真开心,那么就让我们开心的进入课堂吧!上课教学设计一、聚焦(1)游戏导入师:刚才我说我是跳远高手,大家想看看老师跳远吗?(师示范跳远)你们会跳远吗?哇那么多小朋友都会跳啊,那我请两位小朋友来跳一跳?比一比谁跳的远,好吗?师:谁愿意来挑战一下?(2)问题聚焦师:哪位小朋友跳得更远一些?......你怎么看出来的?师:要不,我们再来让他们比一次,好不好?......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更清楚地比较出谁跳得更远?师:我们可以找一个他们起跳的地方。
(师画线)这里就是他们的起跳点。
(板贴1)一生跳。
师:在他落脚的地方也画一条线,这里就是落脚点。
(板贴2)师:现在我们请另外一位小朋友跳。
这次落脚点谁愿意来画?另一生跳。
学生画落脚点。
师:现在可以比较谁跳得远吗?师抽后面的小朋友,看不清楚,请他站到起跳点位置。
师:你是怎么比较的?(随机板贴3“距离”)师:起跳点我们也可以叫做起点,而落脚点也叫终点。
(板贴4)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起点和终点》。
(板贴5)二、探索:纸蛙跳远比赛(1)体验青蛙跳远PPT1:(音)要说跳远啊,我可是大名鼎鼎的跳远高手,我也来比一比!(图)出示青蛙图片。
师:谁也想来比跳远啊?(纸蛙)师:今天,我们的课堂里来了()只小青蛙来参加比赛。
起点和终点【科学概念目标】1.共同的起点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小青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标识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尝试以纸条的形式记录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3.认同客观记录小青蛙的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2.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到共同的起点是公平比较的基础,并学会标识终点。
【教学难点】能借助纸条来进行距离的记录和比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滚檑木圆1.谈话交流平时常玩的游戏2.学一学,爷爷小时候的游戏——滚檑木圆3.玩一玩,看谁的檑木圆滚的更远。
二、起点和终点出示,玩檑木圆引发的矛盾2.帮助两个小朋友分析,到底谁的檑木圆滚得更远呢?怎样才能比较?3.找一找,檑木圆的“起点”和“终点”。
4.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比较距离远近的比赛。
6.师:是的,这些项目,我们都可以用先确定起点和终点,再量一量的方法来比较。
三、看谁跳的远(一)练习青蛙跳1.教师利用替代法(模拟实验),在教室里完成一场“看谁远”的比赛。
2.认识跳远比赛的主角:小青蛙,根据材料说一说它的特点,猜测它的玩法。
3.认识小青蛙的比赛场地,说一说,黑胶带的作用和意义?(起点,是公平比较的基础)4.在小青蛙的“热身活动”中,熟悉控制小青蛙的方法。
(二)看谁跳的远1. 观看视频,同桌交流记录的方法和注意点。
2. 教师通过追问的方式,强调记录的次数(排出偶然性)、如何标识终点等。
3.学生测量和记录,教师巡视。
4.测量完成的同学,把记号笔和小青蛙重新放回筐内。
老师提供新的材料。
(三)丈量距离1.出示最先完成的两块跳板。
学生交流它们各跳了多远,哪一个更远?2.用纸带标记小青蛙的跳跃距离,剪下后进行班级内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