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回归于生活“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 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发生作用。
陶先生主张把教育和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谨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
我们应该明白“教育是源于生活,教育又回归于生活”。
我们要抓住生活中的素材,把握生活中教育的契机,让教育和生活真正的成为一体,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
、“生活”的教育需要一双慧眼在生活中你也许也看到、听到过这样的事:一个蹒跚走路的小孩一不小心摔倒了,年轻的妈妈、或银丝飘飘的奶奶、或健壮的爸爸......飞快地跑过去抱起孩子,一边哄孩子“囡囡乖,......一”一边用手拍、用脚跺,一边说:“地不乖,害得囡囡摔跤,妈妈打他,嗯嗯......”可怜的地没招谁也没惹谁,平白无辜地挨了通骂,找了顿打。
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他犯了错,出了问题,他首先想到的是:“是XXXX不好 (XXXX)也是这样的……”。
这不是你我的初衷,也不是你我所期望的。
如果我们一一开启孩子心智的长者、教师,在给孩子创设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或在传授有关生活、生存的一些知识时,能时刻地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能及时发现生活中可以作为教育素材的点滴事例,及时地引导孩子明白“生活”、学习“做人”。
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孩子做人,让孩子学会做人”比什么都重要。
而教孩子做人,孩子学做人最好的舞台就是生活。
生活是最真实的,生活是最有说服力,生活更是教育最广阔的练兵场。
就拿我们的课堂教学、学校教育来说,教师必须把高深的或枯燥的理论与一些生活事例结合起来孩子才能理解、才能心服口服的接受;还要把学习所悟在生活中实践孩子才能真正明白真伪, 怎样来明白自己在生活中该生存,我们的教育教学才算达成目标。
因此当孩子的生活中有鲜活的事例时,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他的教育价值、发挥他的教育功能,教育就会“事半功倍”。
试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及现实价值(一)一,主要内容:(一)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对此,陶行知有精辟的阐述:“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
”[1]( 在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生活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首先,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即指教育的范围与生活的范围相同。
其次,生活对教育的决定性,即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受什么样的教育。
当生活有了变化,教育也要随之改变,当生活向前发展时,教育也应随之不断发展。
再次,教育对生活的能动性。
虽然生活对教育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教育对生活同样具有能动作用,教育可以改变生活,因为教育而发生变化。
(二)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延伸。
陶行知认为既然“生活即教育”,那么“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牧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教育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传统教育观念,从而形成了社会为学校,学校与生活混然为一体的崭新概念。
(三)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学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现代教育方法论之一,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原则的实施。
其主要涵义是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
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所建议的答语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教师。
这里的“做”含有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三种特性,由行动而产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过程。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现实价值:首先,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教育教学具有的借鉴作用。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理论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VS杜威“教育即生活”在中外教育史中,关于陶行知和杜威的思想很相似,下面我们就进行梳理和区分。
1.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①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所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
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和教育是同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
③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
2.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杜威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生活。
在杜威看来,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不能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脱离眼前的生活。
因此,教育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一旦把教育看作是为儿童的未来生活作准备,必然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了儿童自身的需要和兴趣。
①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②学校生活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吻合;③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吻合。
3.两者比较共同之处在于: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陶行知师从杜威,他与杜威都注意到了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本身,学校与社会生活不可分离,重视了现实生活的教育,才是合理的教育。
不同之处在于:①理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不同。
杜威所处的社会状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已经高度发展,而美国又是一个崇尚个性、强调实用文化的国家。
西方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受机器大生产体制影响的强调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已存在问题,由此决定了杜威对教育的新理解和新设想。
陶行知所处的社会状态是,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经济和政治水平低下,中国广大民众缺少教育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学习西方经过半个世纪所建设的新教育,却又存在脱离社会生活发展、脱离儿童发展的缺陷,由此决定了陶行知在吸收包括杜威在内的西方当代教育思想,并加以改造,而提出适应中国实际的主张。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内容摘要:陶行知是我国近代着名的教育家, 生活教育理念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
他提出了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部分所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影响极其深远。
当前,我国的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大,生活教育理论正是把生活和教育结合起来,对于促进当前我国的教育理论发展、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搞好日益发展的社区教育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活教育改革实施陶行知在深刻批判封建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调查、实践和思考,创立了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内容的生活教育思想。
学习、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有助于推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一)生活教育的目的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陶行知进一步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那么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1.造就有生活力的国民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国民,他主张,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国民需要作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要办好师范教育。
二是“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试”。
他说:“创造的考成所要考成的是生活的实质,不是纸上的空谈。
”2.教人发明、制造和运用生活工具陶行知说:“空谈生活教育是没有用的。
真正的生活教育必以生活工具为出发点。
”生活教育教人发明、制造和运用生活工具,不仅仅是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改造社会,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和谐社会。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简单点说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
陶行知是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如果教育只是书面上的,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将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才不会使得教育的内容狭隘,才会广阔丰富,将好的生活改造不良的生活。
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包含生活实践的意义。
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可以改造生活。
他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人类本来就有的,随着人类的生活而改变,在各种生活中学习、教育,并且应该是终身的教育、活的教育。
二、社会即学校。
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联,这是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陶行知对教育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社会即学校是要将小鸟放飞到天空中,使学校延伸到社会去,而不应把他们关在鸟笼里,把鸟笼做的像整个社会一样。
整个社会才是教育的范围,各个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他结合中国只有少数人能得到教育的国情,提出了要根据社会需要办学的思想。
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在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太少了,应该把教育放到社会中去,使更多人能接受到教育,无论在校外校内,都有师生的角色,都可以学习,同时学习更加符合生活,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对于坏的环境也应该学会辨识,将好的环境改造不好的环境。
学校不可以与社会脱离。
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而教师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
不仅教师要教学同时也应该学习。
也就是说教师教的与学生学的是联系的,相关连的。
同样的,教师所教与自己所学的也要联系在一起。
如果教师做好了,教育的关键所在也就解决了。
《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思想感悟教学提纲》摘要: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内容极为丰富,而且随着生活的变化不断变化,不断丰富,不断进步,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思想的感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思想的感悟古有孔夫子,今有陶行知。
的确不错,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
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
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参加了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08年二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班之后,我深深地被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所感动。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作为一名走在课改前沿的教育工作者,我从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爱满天下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他爱科学、爱真理、爱祖国人民、爱全人类,爱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师爱都曾作过深刻的阐述。
孔子说:爱之能无劳乎,忠焉能无悔乎?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陶行知的教育本质边做边学一、“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学到老,活到老。
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
“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
“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
“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
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
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
生活不仅是教育的一部分,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都能不断地接受教育,从而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首先,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不断地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这些困难和挑战会不断地考验我们的意志和勇气。
在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这种生活中的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它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更加深刻地认识和领悟人生的真谛。
其次,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也是一种教育。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会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这种生活中的教育虽然不如书本上的知识那样系统和深入,但却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加贴近我们的实际需要。
最后,生活中的各种经历也是一种教育。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不断地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事情会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这种生活中的教育虽然不如书本上的知识那样系统和深入,但却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加贴近我们的实际需要。
总之,生活即教育,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领悟,就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人生。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幼儿大班观察日记幼儿大班观察日记1“生活即教育”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他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
不需要惊天动地,只要平平淡淡;不需要刻意追求,只要真真实实。
因为,教育无处不在,教育随时随刻。
对于幼儿教育,无论是知识文化的掌握,还是道德品质的发展,都离不开一日生活的内容。
“把一日活动当课上,把课当游戏做。
要把对教学活动的重视转移到对所有活动的关注上来。
”毕竟对幼儿来说,真正给他们上课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多,幼儿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一日活动中的游戏和生活上,那就让教育从孩子们的一日生活开始吧:今天是孩子们拆洗被罩和床单的日子,午休起床之后,老师和孩子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孩子们先把被单交给老师,再把枕头套放进盆里,最后是把褥子套拆下来,放到一起,朵朵、千茹更是连睡衣都没换就开始忙起来了,淼淼更是做的一丝不苟,其他的小朋友看了之后,也争先恐后的忙上了,直到最后一床被单被收走,每一位小朋友都做的非常的认真、仔细。
忙完这些之后,点点跟老师说:“我想自己洗枕头套”,老师问孩子们:“是想跟老师们一起洗枕头套,顺便玩泡泡呢,还是有老师陪大家进行别的活动,有老师去洗枕头套呢”,小朋友居然全部要求参与洗枕头套。
于是,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参与到了这次的洗枕头套活动中,大家两到三人一组,在豆豆、泽泽、点点、明远、康康等小队长的带领之下,在老师的协助下,开始了学习洗枕头套的活动,在清洗的过程中,明远、豆豆的那一组还主动要求多洗枕头套呢,泽泽和优米是一组,在优米的指挥下,做的是有板有眼,乐乐、笑笑、航航自己边搓枕头套边看着盆里越来越多的'泡泡别提多开心了,最后乐乐洗着洗着就自己笑出声音来了。
还有茜茜、果果、舒涵、森森几位小朋友洗的特别认真,一看在家里就有过洗衣服的经验。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作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作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作文1‘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把生活与教育紧紧联系起来的思想,给了我无限的启发和思索。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生活教育,让他们从生活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中去学习。
而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即来源于生活,由生活产生,文字、书本不能喧宾夺主,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
“生活即教育”则主张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
而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也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
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正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
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新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本质功能。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孩子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做为一名新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作文2一直以来,我们都有强调“教学相长”,并且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教与学的互动就已经是很好的完成了“教书”的任务了,但是看到陶行知先生这一句“教学做合一”,我才恍然感觉到,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得太简单了,当然,首先是在思想上就考虑得不够深入和全面。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
教育不仅仅发生在教室里,而是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陶行知曾说过,“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本身就是教育。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活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在学校里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与人相处、处理问题、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学习。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教育的一部分。
比如,当我们在家庭中学会尊重他人、在社会中学会合作与竞争、在工作中学会解决问题和承担责任,这些都是生活中的教育。
陶行知强调了生活的教育价值,他认为,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生活,我们可以学会自律、坚韧、创新和勇气,这些品质是无法在课堂上学会的。
因此,生活不仅是教育的一部分,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定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育,而是更加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
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从生活中汲取教育的营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因此,我们要明白生活即教育,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让生活成为我们最好的老师,让教育成为我们终身的追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何看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曾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杜威的学生。
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等教育理论对现当代的教育事业发展起了非常大的导向作用。
陶先生留学回来之后,在继承其老师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中国现实,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理论。
他主张以“行动”为首,肯付出行动,才能获得只是,有了知识才能谈创造“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是以生活教育为核心展开的,提倡“教学做合一”。
这是对杜威的教育理论的中国化。
陶先生提出这一理论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着密切关联。
当时的正值帝国主义侵华,国家处在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广大的穷苦百姓都过着贫苦而惶恐的生活。
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当陶行知看到这个被迫对外开放的班殖民社会时,十分渴望为爱国救国运动出自己的一份力;当他见到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贫苦、愚昧、落后、麻木地受着压迫与欺凌的生活后,他开始投身于教育事业,渴望通过教育能够改变这种现状拯救祖国。
他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活动都与爱国活动相伴而生的,留学归来后,他开始推崇科教救国,把爱国救国活动与教育事业联系在一起。
他开始把目光投在了乡村教育上,为普通的劳动人民创办学校。
然而在那个贫苦的年代,不说创办学校的经费,单是要学生放弃家里的劳作一心学习科学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在那个时代,不劳动就意味着要饿肚子。
而学生们根本交不起学费,要老师们收那些本来家里就揭不开锅的老百姓的粮食老师们又下不了手,因而如果教书的老师只识教书,生活同样就没有了保障,同样也得饿肚子。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践理想,1926年,陶行知在南京神策门老山脚下的小庄创建了一所乡村师范学校,自任校长,还改地名为“晓庄”,取日出而作之意。
在这所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一起建茅屋。
陶行知提出“在劳力上劳心”,认为要“发展学生的生活本领”,在这种社会现实的压迫下开展师范教育,也迫使陶行知在杜威的教育思想即其他一些思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切身实践探索出适合自己国家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而生活则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陶行
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活和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
首先,生活是最好的教育。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照顾自己,
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应对挑战。
生活中的点滴经历,都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正如陶行知所说,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在悄悄地教育着我们,让我们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其次,教育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学校里学习知识,还是在社会中不断
积累经验,教育都贯穿于我们的整个生活过程。
在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在工作中,同事之间的相互学习,也是一种教育。
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它更多地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最后,生活和教育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会影响我们的
学习成绩和工作表现,而教育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和人生观念。
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可以成为我们的教育资源,让我们更加坚强和成熟;而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也会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总之,生活即教育,这句简短的话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成长、进步,让生活成为我们最好的老师,让教育贯穿于我们的整个生命之中。
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走得更远。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有三个主要观点: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它明确规定了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思想。
“社会即学校”,就是充分利用社会的活环境,努力进行教育。
它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是相联系的。
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教育的范围。
无疑,学校与社会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应该注意“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也有别于“学校社会化”。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教学论。
陶行知早就反对注入式的“教授法”。
主张“教学合一”,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1陶行知认为,如实行“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则一可使教育与生活劳动和社会生活相结合,达到学用一致的目的,二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继承了“五四”民主与科学的传统,反对封建传统教育与洋化教育,提倡为大众服务的教育。
它强调的教育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生活力”、创造力”的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遵循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应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说,多做;利用集体活动和个别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
2、阐述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心得体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涵丰富,底蕴深刻,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陶行知先生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是摧残人才。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各种人才的激烈竞争,我们作为中学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认真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学生学习要活学活用,要乐学,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在陶先生看来,教师要注重以人教人,用自身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感化和教育学生。
陶行知有关“生活即教育”名言警语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我们的信条》《陶行知全集》第1卷第88页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
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649页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谈生活教育》《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428页教育即生活这句话,是从杜威先生那里来的,我们过去是常常用它,但是,从来没有问过这里边有什么用意。
现在,我把它翻了半个筋斗,改为“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489页生活的宗旨是什么?扼要地说:一、提高生活的水准二、启发警觉性三、培养创造力这,无疑地是我国今日当务之急。
《纵谈战时各种教育问题》《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274页依照生活教育的五大目标说来:康健的生活即是康健的教育;劳动的生活即是劳动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即是科学的教育;艺术的生活即是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生活即是改造社会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运用生活的力量宋改造生活,它要运用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活来改造无目的无计划的生活。
《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559页生活教育的目标,分析开来,在乡村小学里,应当包含五种:一、康健的体魄;二、农人的身手;三、科学的头脑;四、艺术的兴趣;五、改造社会的精神。
我主张以国术(即武术)培养康健的体魄,以园艺来培养农人的身手,以生物学来培养科学的头脑,以戏剧来培养艺术的兴趣,以团体自治来培养改造社会的精神。
《这一年》《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444页“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
“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个鸟关在笼子里的。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学习的机会,处处有教育的机会。
而我们则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发现契机,使学生得到学习和教育。
本次研讨月上,发现参赛的教师都由枯燥单一的课堂向联系生活实际过度,将多媒体技术和课堂充分的结合。
他们都注重与生活的结合,创造生活情境,将知识融入生活。
比如祝琴芳老师的课,在课堂中以电视节目的活动贯穿始终,给学生创设电视节目竞赛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为出题的同时也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巩固;叶明霞老师的课,她教学生学以致用,在教学中穿插斯若登这个实事案例,假如斯若登在俄罗斯,你如何帮他逃过美国的抓捕人员,同时又可以欣赏俄罗斯的风情?学生在解答此题的过程中,了解实事同时又巩固了知识点;马俐老师的课,《行进中的歌》,要求学生从所学的进行曲节奏中,分别模拟军队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的场景。
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
还有毛燕玲老师,姜芳琴老师的课,都将生活和知识联系在一起,告别过去单一孤立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也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还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预自主探究。
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