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快报表2020版

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快报表2020版

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快报表2020版
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快报表2020版

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快报表

表号:应急统表1

制定机关:应急管理部

填报单位(盖章):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__省(自治区、直辖市)_市(自治州、地区、盟)_县(区、市、旗)批准文号:

年月有效期至:

数1 续表.

数1

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 年月日

填报说明:

本表由县级以上(含县级)应急管理部门组织填报、汇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急管理厅(局)上报本表时应将分地市、分县、分乡镇报表一并上报。

主要指标说明:

1.灾害种类:见附录(一)。

2.台风编号:采用中国气象局公告的台风编号填写,公历某年某号。

3.地震震级:采用中国地震局公告的地震震级填写。

4.灾害发生时间:指因自然灾害导致影响或损失出现的日期和时间,采用公历年月日和24小时标准计时方式填写。.5.灾害结束时间:指灾害过程基本结束,且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不再扩大的日期,采用公历年月日填写。6.受灾乡镇名称:指因自然灾害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乡(镇、街道)名称。

7.受淹乡镇名称:因江河洪水或降雨产生严重内涝,造成生命财产损失的乡(镇、街道)名称。

8.受灾人口:指本行政区域内因自然灾害遭受损失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包括:因自然灾害直接造成的伤亡人口、因自然灾害造成房屋倒损或其他家庭财产损失的人口、因自然灾害直接原因造成生产生活遭受损失的人口等。

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某受灾的乡(镇、街道),并已在该乡(镇、街道)办理常住户口登记的人(包括户口在该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的人);已在某受灾的乡(镇、街道)居住半年以上,常住户口在该乡(镇、街道)以外的人;在某受灾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但已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自然灾害发生时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常住户口待定的人。非常住人口指自然灾害发生时在受灾地,但不属于常住人口的人。以下同。

9.因灾死亡人口:指本行政区域内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对于救灾救援过程中因自然灾害导致牺牲的工作人员,应一并统计在内。

10.因灾失踪人口:指本行政区域内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下落不明,暂时无法确认死亡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对于救灾救援过程中因自然灾害导致失踪的工作人员,应一并统计在内。

11.因灾伤病人口:指本行政区域内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受伤或引发疾病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对于救灾救援过程中因自然灾害导致伤病的工作人员,应一并统计在内。其中,重伤指因灾伤病需要住院治疗才能康复,或虽不需要住院治疗但需要多次门诊治疗才可以康复的人员。

12.紧急避险转移人口:指本行政区域内因遭受自然灾害或处于较大自然灾害风险中,而暂时转移到安全地区的人口(含非常住人口)。

13.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指本行政区域内因遭受自然灾害或处于较大自然灾害风险中,导致不能在现有住房中居住,需由政府进行安置并给予临时生活救助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包括:因自然灾害导致房屋倒塌、严重损坏(含应急期间未经安全鉴定的其他损房)造成无房可住的人员;或遭受自然灾害影响,由危险区域转移至安全区域,不能返回家中居住的人员;或处于较大自然灾害风险中,由高风险区域转移至安全区域,不能返回家中居住的人员。通常情况下,在同一时刻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与需紧急生活救助人口不存在交集。

14.集中安置点数量、集中安置人口:指本行政区域内由政府统一安置集中搭建的帐篷区或避难场所、学校、体育场馆、村居委会等集中安置场所数量,集中安置人口即集中安置点内统一安置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15.分散安置人口:指本行政区域内分散搭建帐篷、借助租住房屋或通过投亲靠友等方式分散安置的紧急转移安置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

16.需紧急生活救助人口:指本行政区域内遭受自然灾害后,住房未受到严重破坏、不需要转移安置,但因灾造成当下吃穿用等发生困难,不能维持正常生活,需要给予临时生活救助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主要包括以下6种情形:①因灾造成口粮、衣被和日常生活必需用品毁坏、灭失,无法维持正常生活;②因灾造成交通中断导致人员滞留或被困,无法购买或加工口粮、饮用水、衣被等,造成生活必需用品短缺;③因灾造成在收作物(例如将要或正在收获并出售,且作为当前口粮或经济来源的粮食、蔬菜、瓜、果等作物,以及近海养殖水产等)严重受损,导致收入锐减,当前基本生活出现困难;④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牲畜、家禽等因灾死亡,导致收入锐减使当前基本生活出现困难;⑤因灾导致伤病需进行紧急救治;⑥因灾造成用水困难(人均用水量连续3天低于35升),需政府进行救助(旱灾除外)。通常情况下,在同一时刻需紧急生活救助人口与紧急转移安置人口不存在交集。

17.需过渡期生活救助人口:指本行政区域内因自然灾害造成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无房可住、无生活来源、无自救能力,需政府在应急救助阶段结束、恢复重建完成之前帮助解决基本生活困难的人员数量。不统计冬春期间因灾生活困难需救助人数。(含非常住人口).

18.因旱需救助人口:指本行政区域内因干旱灾害造成饮用水、口粮、衣被等临时生活困难,需政府给予生活救助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不统计冬春期间因灾生活困难需救助人数。如果因旱灾造成的饮水困难人口,同时属于因旱需救助人口。

19.因旱饮水困难需救助人口:指本行政区域内因自然灾害造成饮用水获取困难,需政府给予救助的人员数量(含非常住人口)。包括:日常饮水水源中断,且无其他替代水源,需通过政府集中送水或出资新增水源的;日常饮水水源中断,有替代水源,但因取水距离远、取水成本增加,现有能力无法承担需政府救助的;日常饮水水源未中断,但因灾造成供水受限,人均用水量连续15天低于35升,需政府予以救助的等。因气候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常年饮水困难的人口不统计在内。如果因旱灾造成的饮水困难人口,同时属于因旱需救助人口。

20.因灾死亡大牲畜:指本行政区域内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死亡的牛、马、驴、骡、骆驼(5只猪或5只羊算1头大牲畜)数量,不含其它畜类及鸡鸭等家禽。

21.饮水困难大牲畜:指本行政区域内以自然灾害为直接原因导致饮用水获取困难的牛、马、驴、骡、骆驼(5只猪或5只羊算1头大牲畜)数量。

22.农作物受灾面积:指本行政区域内因灾减产1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如果同一地块的当季农作物多次受灾,在快报中逐次分别统计;在年报中只计算受灾最重的一次,要剔除重复受灾的面积。如果同一地块不同季农作物分别受灾,在快报中逐次分别统计;在年报中应累计统计。

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其中,粮食作物是稻谷、小麦、薯类、玉米、高粱、谷子、其他杂粮和大豆等粮食作物的总称;经济作物是棉花、油料、麻类、糖料、烟叶、蚕茧、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的总称;其他作物是蔬菜、青饲料、绿肥等作物的总称,以下同。

23.粮食作物受灾面积:指本行政区域内因灾减产1成以上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如果同一地块的当季农作物多次受灾,在快报中逐次分别统计;在年报中只计算受灾最重的一次,要剔除重复受灾的面积。如果同一地块不同季农作物分别受灾,在快报中逐次分别统计;在年报中应累计统计。

24.农作物绝收面积:指本行政区域内农作物受灾面积中,因灾减产8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如果同一地块的当季农作物多次受灾,在快报中逐次分别统计;在年报中只计算受灾最重的一次,要剔除重复受灾的面积。如果同一地块不同季农作物分别受灾,在快报中逐次分别统计;在年报中应累计统计。粮食作物绝收面积同上。

25.草场受灾面积:指本行政区域内因自然灾害造成牧草减产的草场面积。

26.草场过火面积:指本行政区域内因自然原因引发火灾导致草场遭受火烧的面积。

27.林地受灾面积:指本行政区域内因自然灾害导致防护林、用材林、生态公益林、经济林、薪炭林等林地遭受毁损的面积。

28.林地过火面积:指本行政区域内因自然原因引发火灾导致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等林地遭受火烧的面积。29.水产养殖受灾面积:指本行政区域内因自然灾害造成水产品产量损失在10%以上的养殖面积,其中,水产养殖面积包括淡水养殖面积和海水养殖面积。

30.倒塌房屋:指本行政区域内因灾导致房屋整体结构塌落,或承重构件多数倾倒或严重损坏,必须进行重建的房屋,包括居住用途的房屋、工业用途的房屋、商业用途的房屋、政府办公和其他共用用途的房屋、文体娱乐用途的房屋等。以户、自然间为计算单位;因灾遭受严重损坏,无法修复的牧区帐篷,每顶按3间计算。针对一些应用需求,可以参考30平方米/间的标准进行间数折算。独立的厨房、牲畜棚等辅助用房、活动房、工棚、简易房和临时房屋等均不统计在内。倒塌房屋判定标准与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颁布的《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 125-2016)》中的D等级相对应。

不同结构类型的房屋,其承重结构主要包括以下部位:①钢混结构:承重结构包括梁、板、柱;②砖混结构:竖向承重结构包括承重墙、柱,水平承重构件包括楼板、大梁、过梁、屋面板或木屋架;③砖木结构:竖向承重结构包括承重墙、柱,水平承重构件包括楼板、屋架(木结构);④其他结构:土木结构,主要承重结构为土墙、木屋架;木结构主要承重结构为柱、梁、屋架;石砌结构主要承重结构为石砌墙体、.

屋盖。以下同。

31.严重损坏房屋:指本行政区域内因灾导致房屋多数承重构件严重破坏或部分倒塌,需采取排险措施、大修或局部拆除、无维修价值的房屋,包括居住用途的房屋、工业用途的房屋、商业用途的房屋、政府办公和其他共用用途的房屋、文体娱乐用途的房屋等。以户、自然间为计算单位;因灾遭受严重损坏,无法修复的牧区帐篷,每顶按3间计算。针对一些应用需求,可以参考30平方米/间的标准进行间数折算。独立的厨房、牲畜棚等辅助用房、活动房、工棚、简易房和临时房屋等均不统计在内。严重损坏房屋判定标准与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颁布的《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 125-2016)》中的C等级相对应。

32.一般损坏房屋:指本行政区域内因灾导致房屋多数承重构件轻微裂缝,部分明显裂缝;个别非承重构件严重破坏;需一般修理,采取安全措施后可继续使用的房屋,包括居住用途的房屋、工业用途的房屋、商业用途的房屋、政府办公和其他共用用途的房屋、文体娱乐用途的房屋等。以户、自然间为计算单位;因灾遭受严重损坏,无法修复的牧区帐篷,每顶按3间计算。针对一些应用需求,可以参考30平方米/间的标准进行间数折算。独立的厨房、牲畜棚等辅助用房、活动房、工棚、简易房和临时房屋等均不统计在内。一般损坏房屋判定标准与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颁布的《危险房屋鉴定

标准(JGJ 125-2016)》中的B等级相对应。

33.直接经济损失:指本行政区域内受灾体遭受自然灾害后,自身价值降低或丧失所造成的损失。包括房屋及居民家庭财产损失、农林牧渔业损失、工矿商贸业损失、基础设施损失、公共服务损失以及其他损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总和。直接经济损失的基本计算方法是:受灾体损毁前的实际价值与损毁率的乘积。救援救灾所发生的费用不计入直接经济损失。因自然灾害导致停产、停业等所造成的产值、营业额损失为间接经济损失,不计入直接经济损失。

34.房屋及居民家庭财产损失:详见附表1。

35.农林牧渔业损失:详见附表2。

36.工矿商贸业损失:详见附表3。

37.基础设施损失:详见附表4。

38.公共服务损失:详见附表5。

39.其他损失:未能包括在以上几方面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逻辑关系:

本表的逻辑校验公式:A01007≤A01008;A01007≥A010010;A01011≥A01012;A01011≥A01013;A01011≥A01014;A01011≥A01015;A01011≥A01016;A01011≥A01017;A01011≥A01018;A01011≥A01019;A01011≥A01021;A01011≥A01022;A01011≥A01023≥A01024;A01014≥A01015;A01016≥A01017;A01017≥A01018;A01017≥A01019;

A01017=A01018+ A01019;A01018≥A01020;A01023≥A01024;A01027≥A01028;A01029≥A01030;A01027≥A01029;A01028≥A01030;A01031≥A01032;A01033≥A01034;A01036≥A01037;A01038≥A01039;A01040≥A01041;A01042≥A01043;A01044≥A01045;A01046≥A01047;A01038≥A01036;A01039≥A01037;A01042≥A01040;A01043≥A01041;A01046≥A01044;A01047≥A01045;A01057=A01058+A01059+A01060+A01061+A01062+A01063

自然灾害损失报告制度

自然灾害损失报告制度 为及时、准确掌握自然灾害情况,为救灾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桂林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暂行)办法》及地方政府防灾减灾有关文,制定本制度。 一、自然灾害的定义及形成条件 1、定义: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 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形成条件:⑴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⑵是要有受到损害的 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包括两个方方面:首先是生理伤害(死亡、伤残等), 其次是心理和精神伤害(恐慌、忧愁、痛苦等) 2、财产损失;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直接财产损失(自然灾害对作物、 牲畜、林木、房屋、建筑,设备、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其次是间接财产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 三、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危害 1、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

⑴地震的危害包括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交通中断,火灾、瘟疫、有 毒物质泄漏等; ⑵滑坡的产生的条件主要包括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 盖较差,多发于山地丘陵地区和工程建设频繁地区。 ⑶泥石流的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 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发生条件:地势陡峻、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短时间内的大量水流等,具有很强的突发性。泥石流的危害包括堵 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 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2、气象灾害;包括台风、干旱、寒潮、干热风等; ⑴台风在海上移动,会掀起巨浪,狂风暴雨接踵而来,对航行船只造 成严重威胁,当台风登陆时,狂风暴雨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 的损失,尤其对农业、建筑物的影响更大。 ⑵干旱造成河流干涸、田地龟裂、草原枯死、作物收成受到严重影 响,人畜饮用水困难,甚至出现粮食短缺等; ⑶寒潮的危害包括农牧业生产遭受损失、严重时,会造成交通、通讯 受阻、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出行; 3、水文灾害包括洪涝、风暴潮、海啸等; ⑴洪涝灾害的危害包括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

自然灾害情况上报制度

民函〔2008〕119号 民政部关于印发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为及时、客观、全面地反映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及救灾工作开展情况,为救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办函〔2005〕34号)有关规定,民政部对原《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进行了修订,已经国家统计局审核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民政部 二〇〇八年五月七日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一、填报说明 (一)实施范围 1. 本报表发至省级,由省级和省级以下民政部门组织填报,通过信息系统逐级上报。同时,通过公文加盖公章逐级上报。 2. 本报表以乡镇(街道)为统计单位,县级以上(含县级)民政部门为上报单位。 (二)填报方法 本报表共分六种表式,即《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快报表》、《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表》、《救灾工作情况统计表》三个统计表和《因灾死亡人口台账》、《因灾倒房户台账》、《冬春因灾生活困难政府救济人口台账》三个台账表。各种报表使用的范围和填报方法是: 1.突发性自然灾害快报 反映洪涝、风雹、台风、地震、低温冷冻和雪灾、高温热浪、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填报程序分为初报、续报和核报,填报表式使用《自然灾害情

况统计快报表》,同时上报相关灾情文字说明。 (1)初报 县级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上述突发性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并在灾害发生后的2小时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报告。对于造成死亡(含失踪)人口10人以上(含10人)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可同时上报省级民政部门和民政部。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表后,应在2小时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县数据)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表后,应在2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并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向民政部报告。 (2)续报 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省、地(市)、县三级民政部门均需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县级民政部门每天9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的灾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每天10时之前向省级民政部门上报,省级民政部门每天12时之前向民政部报告情况。 (3)核报

中国近十年重大自然灾害

2010年 自2009年9月中旬,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仍持续6个月。由最先的贵州现已渐渐扩散到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干旱情况还在持续。 1月13日夜间开始,新疆塔城地区又出现降雪天气,预计16日至20日,还将出现一场以大风、强降温为主的天气过程,各地普遍有中雪,个别地区可达中到大量,山区可达暴量,同时有5-6级偏西风,风口风力10-11级,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运输。天气转晴后,塔城地区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零下30℃,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摄氏零下33℃至零下35℃。这是该地区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严寒天气。 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北京时间),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北纬35.50度,东经110.70度),发生(M)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太原无震感,西安等地有震感。 1月31日四川重庆交界5.0级地震 2月25日云南楚雄5.1级地震 3月6日:唐山市与滦县交界发生4.2级地震,北京有震感 3月4日:台湾高雄6.7级地震,大陆东南沿海省份有震感 3月20日,风沙天气带给中国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自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数千公里抵达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甚至扬尘天气还影响至台湾和日本。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9日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发生了四级左右地震 4月14日早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23日,新疆吐鲁番地区23日17时起,吐鲁番地区遭遇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风和沙尘天气,因风灾导致火灾和建筑物坍塌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目前,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托克逊县仍有8级大风。从23日开始遭遇30年不遇的强风袭击,吐鲁番市城区多处发生火灾,许多市政设施受到损毁。吐鲁番地区超过23000座设施农业大棚和45万亩葡萄受灾严重。 4月24日,敦煌、酒泉、张掖、民勤等13个观测站出现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其中民勤县19时10分能见度接近0米。12时许,自“93 5 5特大黑风暴”后17年来最大沙尘暴袭虐河西走廊,14时30分左右到达酒泉,16时左右到达张掖,19时25分民勤最大风力超过8级,能见度不到2米,汽车大灯全开只能照亮眼前3米左右的路面。据推测,黑风暴将于25日凌晨左右抵达华北地区,或将减弱至沙尘暴。 4月25日,台湾一条交通要道北二高七堵路段山崩,从空中鸟瞰,有大面积的崩坍。 4月26日10点59分台湾东部发生里氏6.6级地震,震央在台东外海190公里,深度20公里,全台有感。先岛群岛以南海域(经度123.7,纬度22.3),而美国地质勘测局报告称,台湾东南部26日发生里氏6.9级强烈地震。根据气象部门测报数据显示,这起地震震中是在兰屿地震侦测站东偏北的地方,地震深度20公里,其中台东成功出现最大震度是3.3,台北也明显感受得到这起地震。 4月26日13时40分左右,石家庄市区突然暗云压境,西部天空完全被昏黄暗红的云层笼罩,市区能见度霎时降低,有如黑夜即将降临。河北64县市今日午后遭遇8级大风袭击,其中邯郸市区一座大型铁塔倒地造成交通阻塞。石家庄市区能见度大幅降低,昼如黑夜,天空出现“红云”。

中国近十年自然灾害(最权威最全面资料)

中国近十年自然灾害(最权威最全面资料) 2010年 自2009年9月中旬,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仍持续6个月。由最先的贵州现已渐渐扩散到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干旱情况还在持续。 1月13日夜间开始,新疆塔城地区又出现降雪天气,预计16日至20日,还将出现一场以大风、强降温为主的天气过程,各地普遍有中雪,个别地区可达中到大量,山区可达暴量,同时有5-6级偏西风,风口风力10-11级,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运输。天气转晴后,塔城地区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零下30℃,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摄氏零下33℃至零下35℃。这是该地区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严寒天气。 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北京时间),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北纬35.50度,东经110.70度),发生(M)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太原无震感,西安等地有震感。 1月31日四川重庆交界5.0级地震 2月25日云南楚雄5.1级地震 3月6日:唐山市与滦县交界发生4.2级地震,北京有震感

3月4日:台湾高雄6.7级地震,大陆东南沿海省份有震感 3月20日,风沙天气带给中国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自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数千公里抵达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甚至扬尘天气还影响至台湾和日本。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9日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发生了四级左右地震 4月14日早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23日,新疆吐鲁番地区23日17时起,吐鲁番地区遭遇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风和沙尘天气,因风灾导致火灾和建筑物坍塌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目前,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托克逊县仍有8级大风。从23日开始遭遇30年不遇的强风袭击,吐鲁番市城区多处发生火灾,许多市政设施受到损毁。吐鲁番地区超过23000座设施农业大棚和45万亩葡萄受灾严重。 4月24日,敦煌、酒泉、张掖、民勤等13个观测站出现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其中民勤县19时10分能见度接近0米。12时许,自"93 5 5特大黑风暴"后17年来最大沙尘暴袭虐河西走廊,14时30分左右到达酒泉,16时左右到达张掖,19时25分民勤最大风

自然灾害快报表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快报表 填报单位(盖章):乡(镇)行政村 单位负责人:填报人:报出日期:年月日

救灾工作年度情况统计表 填报单位(盖章):乡(镇)行政村 单位负责人:填报人:报出日期:年月日

冬春因灾生活困难政府救济人口台帐 填报单位(盖章):乡(镇)行政村 单位负责人:填报人:报出日期:年月日

填报说明 1、突发性自然灾害快报 反映洪涝、风雹、台风、地震、低温冷冻和雪灾、高温热浪、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填报程序分为初报、续报和核报。 (1)初报:发生上述突发性自然灾害,行政村级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并在灾害发生后1小时内上报乡镇,乡镇在接到灾情后半小时内上报到县。 (2)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需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即:灾害发生后,每24小时必须上报一次灾情,即时灾情没有变化也必须上报,直至灾害过程结束。行政村级每天8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的灾情上报乡镇,乡镇在每天8时30分之前汇总上报到县。 (3)核报:灾情稳定后,行政村级应在1个工作日内核定灾情,上报乡镇,乡镇在1个工作日内汇总上报到县。 对于因灾死亡(失踪)人口和倒损房屋情况,行政村级要同时填报《因灾死亡人口台帐》和《因灾倒房户台帐》并会同突发性自然灾害快报上报乡镇,乡镇汇总上报到县。 2、旱灾情况报告 反映旱灾的发生、发展情况,填报程序分为初报、续报和核报。在旱情初露,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一定影响时,行政村应及时了解灾情,并上报乡镇,乡镇汇总情况后上报到县。在旱情发展过程中,每10日上报一次,直至灾情解除,上报核报。

填表说明 1、救灾工作年度情况报告 统计前半年(1月1日至6月30日)和全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灾情工作情况。 乡镇村应在每年6月上旬开始核查上半年度本行政区域内的救灾工作情况,填报相关内容,于6月30日前上报乡镇,乡镇于7月1日前汇总上报到县。 2〃冬春因灾生活困难政府救济情况报告 统计冬春季节灾民生活救济情况,统计时段为每年12月至下一年度的5月。 每年6月上旬开始,行政村应着手分别汇总本行政区域内的上一年度冬季和本年度春季灾民生活困难已救济情况,填写《冬春因灾生活困难救济人口台帐》,并汇总数据,于6月30日前上报乡镇,乡镇接到行政村级报表后,应及时核定本地区情况、汇总数据,于7月1日前将本地区汇总数据上报到县。各级报表会同《救灾工作年度工作情况表》一起上报。 每年9月上旬开始,行政村应着手分别汇总本行政区域内的本年度冬季和下年度春季灾民生活困难需政府救济情况,入户调查因灾造成生活困难需政府救济人口情况,填写《冬春因灾生活困难救济人口台帐》,并汇总数据,于9月30日前上报乡镇。乡镇在接到行政村级报表后,应及时核定本地区情况、汇总数据,于10月1日前将本地区域汇总数据上报到县。各级报表会同《救灾工作年度工作情况表》一起上报。

绵阳市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绵阳市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一、总则 (一)为及时、准确掌握自然灾害情况,为救灾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根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绵阳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定本制度。 (二)自然灾害情况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反映自然灾害和救灾工作情况。 (三)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工作由民政部门组织、协调和管理,负责自然灾害情况的汇总、管理工作,经市政府分管领导、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审核后可对外发布。 (四)民政部门开展自然灾害情况统计报送工作,不得虚报、瞒报、漏报、迟报和篡改,应当严格执行本制度中有关的自然灾害统计报表格式、指标设置、统计口径等规定。 (五)民政部门应使用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报送灾情,提高自然灾害统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二、统计范围和主要内容 (一)本制度以乡镇(街道)为统计单位,县级民政部门为上报单位。 (二)本制度所称的自然灾害是指干旱、洪涝灾害、风雹、低温冷冻、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生物灾害。 (三)自然灾害统计内容包括灾害发生时间、灾害种类、受灾范围、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救灾工作开展情况,统计范围包括绵阳市辖区内的所有受灾人员。 三、灾害信息的统计报送 (一)自然灾害快报 主要反映洪涝、风雹、低温冷冻、雪、沙尘暴,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和救灾工作情况,分为初报、续报和核报。 1、初报 本行政区域内发生自然灾害,县级民政部门应在灾害发生的2小时内,经分管县(市)区长审核后向市民政局报告。市民政局接到县民政部门报表后,在2小时内审核、汇总数据经分管市长审核后向省民政厅报告。对于造成1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房屋大量倒塌、农田大面积受灾等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应在上报省民政厅时一同上报民政部。 2、续报 在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县级民政部门均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24小时零报告制度是指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县级民政部门每24小时须上报一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即使数据没有变化仍须上报,直至灾害过程结束。县民政部门每日9时之前将最新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向市民政局报告。市民政局10时之

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四节中国的生物灾害教学案中图版

第四节国的生物灾害 虫害的分布与危害 ——————情景导入先思考———————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 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 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 而积之…… 思考探究:上述材料记录了我国哪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状况? 提示:蝗虫灾害。 ——————基础知识要记牢——————— 1.蝗虫 (1)特点:群聚群迁;集群庞大;远距离迁飞。 (2)危害:在迁飞过程中,蝗群片刻工夫就会把一大片庄稼吃成光秆,对农作物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3)分布:我国历史上蝗灾的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渤海和黄海的沿海滩涂,黄、淮、海河的沿岸滩地,河北、山东的低洼地区。 (4)防治: 化学防治:包括飞机喷药、地面喷药和撒放毒锌等方法。 生物防治:包括牧鸡食蝗和微孢子虫灭蝗等方法。 2.水稻螟虫 (1)特点:是我国南方水稻的主要害虫。近年来,水稻螟虫在我国的发生范围正在扩大,暴发频率增高,危害不断加重,而且有向北方扩散的趋势。 (2)危害:从幼虫起就能钻入稻株的叶鞘和茎秆中,取食营养物质,造成水稻枯鞘、枯心,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大面积死亡。 (3)防治:

①农业防治:包括清除田间杂草、合理排灌水、选用抗虫品种等。 ②生物防治:主要措施是放养水稻螟虫的天敌。 ③化学防治:主要措施是喷洒农药。 3.黏虫 (1)危害对象:黏虫危害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高粱、谷子、豆类、棉花、甜菜、白菜等。 (2)危害:黏虫危害严重时,可将农作物的叶片全部吃光,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3)发生与分布: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四次大规模黏虫灾害,主要分布在华南到东北的广大东部地区,在西北、西南地区也时有发生。 (4)防治: ①人工杀虫:包括食物诱杀和灯光诱杀等。 ②生物防治:包括保护和利用天敌等。 ③化学防治:措施主要是喷洒农药。 4.松毛虫 (1)危害对象:松毛虫是危害我国森林的主要害虫。 (2)特点:危害大,每年松毛虫成灾面积约200万公顷,减少林木产量300万立方米。 (3)危害: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 ——————重点难点掌握好——————— 一、农作物虫害形成的原因 二、我国的蝗灾 水、旱、蝗虫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农业自然灾害,蝗虫的发生、分布与旱涝关系密切,具体如下图所示: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制度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员工人身安全和选矿厂财产安全,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控制和处理,把财产损失和人员的伤亡减轻到最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等,制定本制度。 (一)术语解释 1、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 2、灾情:指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二)救援专业队伍的组成及分工公司各职能部门和选矿厂全体职工都负有自然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责任,各救援专业队伍,是自然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其任务主要是担负公司自然灾害事故的救援及处置。 (三)应急准备 1、宣传自然灾害知识,自然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员工的防灾减灾意识。 2、每年至少组织1次自然灾害知识的培训。 3、每年组织1次自然灾害演习,检验并提咼应急准备、指挥和响

应能力 (四)灾情信息管理 1、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需求。 2、灾情信息报告时间:各级部门对于本部门在突发的自然灾害中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 (五)应急响应灾害发生后,各部门要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员工和财产的紧急转移安置工作,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做好灾情调查、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员工生命和财产损失。 (六)恢复重建灾后,领导小组组织核查灾情,开展灾情评估,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 (七)对外沟通与协作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积极开展自然灾害救助交流,借鉴其他单位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做好公司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 (八)奖励与责任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公司表彰;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烈士;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损失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整理]中国主要自然灾害专题复习.

[课标要求] 1.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理解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 原因。 2.从自然原因(孕灾环境)和人文原因(受灾体)的相互关系上,理解长江中下流构成 水文灾害多发区的原因。 3.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从自然和人文的相互关系上,理解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气象灾害在中国的时空分布规律。 难点:结合中国的实际,从自然和人文角度,分析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并总结自然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地质灾害 1.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 有、、等。 2. 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中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请以该区为例分析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⑴自然原因: ⑵人文原因: 3.简要描述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 [直击高考] 1.(04上海地理卷)下列四大高原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较频繁的是()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D.内 蒙古高原 2.北京时间2005年10月8日11时50分,图示地点(34.4°N,7 3.6°E)发生里氏 7.6级地震(下左图)。该地强烈地震的发生是由于()

A.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的张裂加剧 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减弱C.非洲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挤压加剧 D.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的速度加快 3.读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是。 (2)图中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主要的人类活动有。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减轻其危害的针对性措施 有。 4.(05江苏文综卷)读我国西南局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示意图(图1),回答下列 问题。 (1)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震、泥石流灾害频 发的自然原因。(6分) (2)简述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人为原因。(1分)

2020版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制度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制定 国家统计局批准 2020 年2 月

本调查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用于统计以外的目的。

目录 一、总说明............................................................ . - 1 - (一)调查目的................................................................................ ...................................... - 1 - (二)统计范围................................................................................ ...................................... - 1 - (三)调查内容................................................................................ ...................................... - 1 - (四)调查方法................................................................................ ...................................... - 1 - (五)组织实施................................................................................ ...................................... - 1 - (六)报送要求................................................................................ ...................................... - 2 - (七)统计资料公布与共享................................................................................... ...............- 5 - (八)质量控制................................................................................ ...................................... - 5 -

事故灾害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

***事故灾害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及应急 处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确保有关重要情况及时报告乡主要领导和上报县委办、政府办,第一时间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根据***县《关于建立重要信息快速反应机制的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报告范围:突然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火灾事故、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件(包括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应对的事件)。 第三条报告主体:各村村支部、村委会 第四条报告方式与时限 (一)所有突发性事件信息向包村干部报告的同时,要向事件所属部门的分管领导报告。有较大影响或者造成恶劣后果的突发事件,在报告的同时,要向主要领导电话报告。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各村20分钟内电话报告相关情况,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涉事方名称、已造成损失、简要经过、已采取措施等。 第五条应急处理 (一)村级应急处理。各村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掌握本村或周边村2-3台铲车的联系信息,以备不时之需;要发动党员、村民代表积极提供突发事件信息线索,确保随时掌握突发事件第一手资料。

突发事件发生后20分钟内,支部书记、村主任、分管干部赶到现场进行前期处置,第一时间研判相关情况,如出现较大损失或人员伤亡,在按程序报告的同时,通知消防、急救部门并做好路线引导工作。 (二)乡级应急处理。一般突发事件由分管领导负责处理。非工作时间的一般突发事件由值班组带班领导处理,并将相关情况以电话或短信的方式向主要领导反馈。较大突发事件分管领导、包村干部与值班组应于得到信息半小时内赶到现场。包村干部负责汇总、核实各方信息并向现场指挥人员报告;值班组协助分管领导做好前期应急以及专业救援队伍赶到后的辅助工作;分管领导负责现场应急处置,与主要领导沟通后,45分钟内向县委办、政府办电话报告,事件处理完毕后2小时内向县两办提交书面报告。 ***人民政府 年月日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批准 2013年12月

目录 一、总说明......................................................................................- 1 - (一)总则 (1) (二)统计范围和主要内容 (2) (三)灾害信息的统计报送 (3) 二、报表目录 (12) 三、调查表式 (13) 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快报表 (13) 救灾工作情况统计快报表 (18) 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年报表 (19) 救灾工作情况统计年报表 (22) 受灾人员冬春生活需救助情况统计表 (24) 受灾人员冬春生活已救助情况统计表 (26) 因灾死亡失踪人口台账 (28) 因灾倒塌损坏住房户台账 (29) 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政府救助人口台账 (30) 四、指标解释 (31) (一)《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快报表》 (31) (二)《救灾工作情况统计快报表》 (40) (三)《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年报表》 (41) (四)《救灾工作情况统计年报表》 (41) (五)《受灾人员冬春生活需救助情况统计表》 (44) (六)《受灾人员冬春生活已救助情况统计表》 (45) (七)《因灾死亡失踪人口台账》 (46) (八)《因灾倒塌损坏住房户台账》 (48) (九)《受灾人员冬春生活政府救助人口台账》 (49) 五、附录 (50) (一)灾害种类术语解释 (51) (二)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规程 (53) (三)附则 (58)

一、总说明 (一)总则。 1.为及时、准确掌握自然灾害情况,为救灾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定本制度。 2.自然灾害情况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反映自然灾害情况和救灾工作情况。 3.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工作由各级民政部门组织、协调和管理,并接受同级政府统计机构的业务指导。民政部负责全国的自然灾害情况的汇总工作,组织开展阶段性灾情和重特大灾情的会商核定工作,向国务院报告灾情和救灾工作信息,向国家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通报有关情况,统一发布灾情。 4.地方各级民政部门开展自然灾害情况统计报送工作,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中国近年来得自然灾害事件 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2、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 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 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 6、长江沿线及江南地区发生严重秋涝 7、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导致川滇两省损失严重 8、9月下旬四川发生严重暴雨洪涝与泥石流灾害 9、宁夏严重干旱致夏秋粮减产 10、10月末西藏发生强降雪,10万余人受灾 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1、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 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降温幅度之大多年少有、降水之多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时间之长多年未遇、灾害损失之重远超常年。经核定,此次灾害造成21个省(区、市、兵团)受灾,因灾死亡132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1874、2千公顷,绝收面积1690、6千公顷;倒塌房屋48、5万间,损坏房屋168、6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其中,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受灾较重。由于灾害发生时恰逢春运高峰时段,灾害得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社会影响之大,均为历史罕见。1月21至28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分别针对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6省(区)得灾情,启动四级应急响应,1月29日,根据上述6省得灾情发展,将响应级别提升至二级。1月31日,针对四川省灾情,又再次启动二级应急响应。 2、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里氏8级地震,此后地震灾区还发生了上万次余震,最高震级达6、4级。此次地震属浅源地震,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灾害性最为严重得地震,其伤亡人数仅次于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经济损失与救灾难度之大为历史罕见。四川、甘肃、陕西、重庆、河南、湖北、云南、贵州、湖南、山西等省(市、区)共有417个县、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受灾,受灾人口4625、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510、6万人,因灾死亡69227人,失踪17923人,受伤37、4万人;倒塌房屋796、7万间,损坏房屋2454、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523、09亿元。5月12日15时40分,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二级应急响应,5月12日22时15分提升为一级。 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 2008年第14号强台风“黑格比”(HAGUPIT)于9月19日20时在菲律宾以东得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9月21日11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9月21日下午加强为台风,9月22日14时加强为强台风。“黑格比”于9月24日早上6时45分在广东省电白县陈村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15级(48m/s)。台风“黑格比”具有强度强、移动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共造成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省1501、9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死亡47人(含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157、2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879、1千公顷;倒塌房屋4、1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33、3亿元。 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降雨过程,降雨导致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8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严重洪涝受灾,其中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受灾较重,针对广西、广东、江西、湖南四省灾情,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了三级应急响应。此次大范围洪涝过程共造成2997、9万人受灾,因灾死亡87人,失踪10人,紧急安置转移254、0万人;农作物受灾1429、9千公顷,绝收207、2千公顷;倒塌房屋12、4万间,损坏房屋36、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36亿元。 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

突发事件报告制度

山庄路社区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精神,为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和处置程序,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制度。 一、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范围 (一)自然灾害类。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二)事故灾难类。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三)公共卫生事件类。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四)社会安全事件类。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二、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内容 (一)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突发事件信息和可能引发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 (二)省、市、区领导作出重要批示或高度关注的事件信息。 (三)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的事件信息。(四)各乡镇、各部门贯彻落实省、市、县应急管理工作部署情况,

结合实际,总结、探索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经验和新做法信息。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的内容要求简明、准确,应包括以下要素: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已造成的后果、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采取的处置措施、下步工作意见、领导到场情况、希望上级及有关部门和单位支持援助的事项等。在报告中,应注明报告单位、报告签发人、具体联系人以及联系方式等。 三、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主体 (一)按照应急管理工作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向县政府应急办报告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突发事件信息。 (二)区公安、消防、卫生等设有110、119、120报警电话的部门,负责将收集和掌握的突发事件信息及相关社会动态,及时报告区政府应急办。 四、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方式 (一)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一般采取电话、传真、网络、专送等方式上报(上班时间,报告区政府,其他时间,通过县政府机要室报告)。以电话方式报告的,要及时补报文字材料。 (二)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现场指挥机构负责人或授权专人要及时与县政府应急办保持密切联络,及时、主动、准确报告或通报有关情况。突发事件现场指挥机构也应设专职信息报告人员,具体负责对信息进行收集、汇总、报告等。 (三)经验做法或总结材料的报告方式视情况确定。

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2020版

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调查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制定 国家统计局批准 2020年2月

本调查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用于统计以外的目的。

目录 一、总说明 (1)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1) (二)统计范围 (1) (三)调查内容 (1) (四)调查方法 (3) (五)灾害损失的统计报送 (3) (六)组织方式和数据采集 (3) (七)统计资料公布及数据共享 (4) (八)质量控制 (4) (九)使用名录库情况 (4) 二、报表目录 (5) 三、调查表式 (7) (一)经济损失统计汇总表 (7) (二)人员受灾情况统计表 (9) (三)农村居民住宅用房受损情况统计表 (11) (四)城镇居民住宅用房受损情况统计表 (14) (五)非住宅用房受损情况统计表 (17) (六)居民家庭财产损失统计表 (19) (七)农林牧渔业损失统计表 (21) (八)工业损失统计表 (24) (九)服务业损失统计表 (26) (十)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损失统计表 (28) (十一)基础设施(通信)损失统计表 (32) (十二)基础设施(能源)损失统计表 (33) (十三)基础设施(水利)损失统计表 (35) (十四)基础设施(市政)损失统计表 (37) (十五)基础设施(农村地区生活设施)损失统计表 (39) (十六)基础设施(地质灾害防治)损失统计表 (40) (十七)公共服务(教育系统)损失统计表 (41) (十八)公共服务(科技系统)损失统计表 (42)

灾害信息

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思考 灾害信息是救灾工作的重要决策依据,直接关系到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救援救助等救灾工作的有效开展。科学规范、及时准确的上报灾情信息,有利于党委政府掌握灾情动态和发展趋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切实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近年来,**县组织开展了灾害信息员培训,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总结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当前乡村灾害信息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县位于**北边陲,辖15个乡镇,296个行政村,15个国有农林特场,总人口37.3万,其中农业人口28万。耕地面积46.5万亩,全县境内因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洪涝、干旱、风雹等多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给灾区的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全县现有灾害信息员407名,其中313名由“村两委”人员兼任,经过专业培训的有382人,平均年龄49岁。在灾害信息报送和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报灾程序不规范。一是灾情报告不及时。自然灾害发生后,灾区所在乡镇政府和“村两委”处于灾情一线的人员最先了解和掌握灾情,但普遍存在着灾情初报未按规定时间(1小时内)上报。二是报送途径不规范。小灾报本级政府领导的多,大灾上报乡镇和县级政府领导的多,报民政部门的少,且不按规定进行灾情续报和核报,影响了报灾时效和准确性。 2.报送数据不准确。乡村级在灾情上报中,灾情统计人员估算的多,按标准统计的少,存在受灾人口超过本地区常住人口数,紧急转移人口小于投亲靠友、借住房屋、搭建简易房人口数等逻辑错误;房屋毁坏和倒塌户数、间数不准,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总额与分项统计不相符等,且无相关台帐和文字材料。 3.档案资料不完善。有的地方无专门救灾工作档案,基本上都没有灾情报告和救灾台账,更没有影像资料,尤其是村级基本上是电话口头报灾,导致灾害无法核对和应证。 二、乡村灾害信息员产生问题的原因 灾害信息员队伍普遍存在社会认知度不高,职业认同度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灾害信息员队伍不稳定。目前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多数来自“村两委”成员,但“村两委”每三年进行一次换届,人员流动性大,导致灾害信息员队伍无法保持相对稳定,一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信息员退出队伍,又没有对新确定的信息员实行传、帮、带。相对稳定的乡镇灾情信息员灾后大多要参与政府各项灾害管理决策,无法逐村逐点核查,造成在抗灾救灾与核灾报灾顾此失彼,只能充当二传手或是按领导意图报灾。 二是基层对灾害信息报送不重视。乡(镇)政府本应是本级灾害员管理的责任主体,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基本没有购置专门的救灾设备,也没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没有将救灾款物的分配、灾害信息管理列入到政府的重要工作,更没有建立灾情统计、灾情会商、信息共享、信息报送、资料保管等制度措施。

民政部关于印发《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的通知

民函…2008?119号民政部关于印发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为及时、客观、全面地反映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及救灾工作开展情况,为救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办函…2005?34号)有关规定,民政部对原《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进行了修订,已经国家统计局审核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民政部 二〇〇八年五月七日 1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一、填报说明 (一)实施范围 1.本报表发至省级,由省级和省级以下民政部门组织填报,通过信息系统逐级上报。同时,通过公文加盖公章逐级上报。 2.本报表以乡镇(街道)为统计单位,县级以上(含县级)民政部门为上报单位。 (二)填报方法 本报表共分六种表式,即《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快报表》、《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表》、《救灾工作情况统计表》三个统计表和《因灾死亡人口台账》、《因灾倒房户台账》、《冬春因灾生活困难政府救济人口台账》三个台账表。各种报表使用的范围和填报方法是: 1.突发性自然灾害快报

反映洪涝、风雹、台风、地震、低温冷冻和雪灾、高温热浪、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填报程序分为初报、续报和核报,填报表式使用《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快报表》,同时上报相关灾情文字说明。 (1)初报 县级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上述突发性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 2 解掌握灾情,并在灾害发生后的2小时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报告。对于造成死亡(含失踪)人口10人以上(含10人)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可同时上报省级民政部门和民政部。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表后,应在2小时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县数据)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表后,应在2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并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向民政部报告。 (2)续报 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省、地(市)、县三级民政部门均需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县级民政部门每天9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的灾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每天10时之前向省级民政部门上报,省级民政部门每天12时之前向民政部报告情况。 (3)核报 在突发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后,各级民政部门应组织力量,全面开展灾情核定工作,并逐级上报。县级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日内核定灾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报告。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表后,应在3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县数据)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表后,应在5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向民政部报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