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学PPT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44.00 KB
- 文档页数:18
新闻摄影复习资料新闻摄影复习资料1、复式透镜复式透镜指由正负透镜组合形成的透镜整体结构(镜头光学系统)。
其特点在与一、由正负透镜组成N片N组的光学系统。
其中片数大于等于组数,各组相对独立。
二、在镜头功能和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透镜片数多,成像品质高。
三、虽然由多片正负透镜组成,其作用仍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不同焦距的成像效果对同一被摄体,对画幅相同的相机而言第一,焦距与视角成反比。
第二,在同一视点位置,焦距与影像放大率成正比。
第三,在不同视点位置上,焦距与透视效果成反比。
第四,在光圈与摄距相同时,焦距与景深成反比。
3、光圈的设计原理镜头上相邻的两档光圈,大光圈的通光量是小光圈的2倍,小光圈的系数是大光圈的根号2倍。
4、自动光圈与光圈自动预置式自动光圈是现代相机光圈的一种设计方式,指光圈调节时,始终处于最大孔径状态,当快门释放时,光圈自动回缩至所调节的系数大小,之后又立即恢复到最大光圈位置。
常为单反相机所采用,以提高取景时的观察亮度。
光圈自动是一种自动曝光模式。
5、标准镜头的内涵标准镜头即标准焦距的镜头,指镜头焦距长度接近相机画幅对角线长度,其视角与人眼视角相当。
因而获得真切自然的视觉效果。
6、标准镜头的成像效果所摄取的景物与人眼所见相同,能高度保持景物的逼真性,具有很好的光学性能,成像质量高,有效口径大,能高效利用现场光,用途广泛,便于操作。
7、广角镜头的特性一、具有较大的视角,可在相同距离摄取更大范围的景物。
二、具有较大的景深,可清晰地表现景物的较大纵深范围。
三、近距离拍摄可增强画面的透视效果,使读者产生强烈的空间感和纵深感。
四、所摄画面存在较明显的畸变相差,焦距越短,摄距越近,越靠近画面边缘,畸变越严重。
8、远摄镜头(长焦镜头)的成像特征一、具有较小的视角,与其他镜头相比,在相同距离能够摄取的景物范围小。
二、具有较小的景深,在同样的光圈和摄取条件下,可获得虚实结合的影像效果。
三、具有较大的影像放大率,可于适中距离摄取景物的较大影像。
认识新闻摄影一、新闻摄影是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之一,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新闻学专业八门主干课程之一,亦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编辑出版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是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技术课二、新闻摄影是印刷类新闻载体的生力军三、用新闻的眼光看新闻摄影承认新闻摄影是运用摄影手段作现场纪实的新闻报道形式,却又把它归类到造型艺术的一种摄影艺术,这种观点在新闻摄影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许多人在进行新闻摄影采访时,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艺术创作的手段,把新闻采访当作了艺术创作。
用艺术的眼光看新闻摄影,就能将普通的生活形象转化成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这似乎是新闻摄影记者成功的捷径。
其实不然,戴上这副艺术的眼镜看新闻摄影,很可能误入歧途。
不管你摄影理念如何更新,表现手法怎样求新,新闻摄影的属性不能改变,规律不可违背。
四、新闻摄影作品有无限的生命力新闻摄影家罗伯特.卡帕新闻摄影历史一、朴素时代公元1842年5月5日到8日德国汉堡发生四天大火两位著名的摄影家比欧乌及史特兹纳拍摄了惨不忍睹的灾难照片,成为世界最早的记录事件照片二、蒙昧时代摄影术进入中国后,由于后进中国的历史局限,现代性的传媒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新闻的摄影基本没有获得独立的形态。
摄影在当时社会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人们的生活纪念和身份识别。
虽然在上个世纪的初叶新闻摄影已经出现,但只是作为有限的画报媒介的花边图示,其表现内容也多是贵族权贵们的婚丧嫁娶堂会消息,至多也就是政要人物活动和个把工程开工剪彩而已。
这些真正规模性的新闻摄影才正式登场中国历史内容离新闻所必须的政治性要素和突发事件的信息性要求差之千里。
五四运动中,我国报纸摄影附刊兴起。
《时报·图画周刊》,又称《图画时报》是第一个报纸摄影附刊,创刊于1920年6月9日,以刊登新闻照片为主。
三、短暂辉煌直到三十年代开始,真正规模性的新闻摄影才正式登场中国历史的舞台。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更是将中国的新闻摄影推向高潮。
那时是中国新闻摄影的青春时期,出现了黄英、王小亭、魏守忠、沙飞、石少华、方大曾等一大批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
四、走向低谷1949年的变革,中国新闻摄影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高度政治化的意识形态,逐步加强对新闻传媒的控制。
渐渐新闻演变成单向的政治宣传,作为客观的信息性特征基本不存在了。
这种变化在台湾海峡两边的社会几乎是同步一致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五、拨乱反正在十年梦魇终于结束后,以新华社摄影部蒋齐生为首的一批新闻工作者,开始对以往的新闻摄影状态进行…拨乱反正…似的清算,重新提倡新闻摄影的真实性等理论问题,呼唤新闻摄影的本体价值。
但想改变长期的积习根本不是几句口号和若干理论研讨会所能一挥而就的,它需要实践的突破支持。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1990年8月19日,第一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明确了由穆青、蒋齐生提出的: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想,把中国的新闻摄影事业推向了新阶段六、良性循环从90年代开始,思想的空前解放,带动了新闻摄影的空前繁荣。
剩下的仅仅就是设备问题。
但是,至今思想解放仅限于具有上下级关系的不同地域之间。
同一地域的新闻摄影报道仍保留着思想解放前的痕迹,不可能对本级政府进行新闻监督。
新闻摄影新闻摄影是新近发生的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形式传递的新闻信息。
从这个定义来看,作为一幅合格的新闻摄影作品,必须具备如下要素:1、传递了新闻信息;2、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见人见物)3、有必要明晰的文字说明。
具备了这三个因素的摄影报道才能称为新闻摄影作品。
新闻摄影的新闻性就是报道新闻事件,这是它的基本职能PhotojournalismPhotojournalism这个概念是传播学用语,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是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弗兰克·卢瑟·莫特于1942年合成并最先采用的,用来表示“图文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
1、图文的结合,不是指简单地把图文并列在一起,而是图片和文字两个要素的有机的、完美的结合,这种有机结合的结果,是信息总量超过了图片所传递的信息量和文字所传递的信息量的简单相加,而得到了信息量的剧增。
2、这种结合是一种平等的结合,图片和文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能轻视和贬低任何一方。
重文轻图和重图轻文的倾向都是错误的和片面的,因为对二者之中任何一方的轻视均会造成这种结合的不平衡,这必然造成新闻信息总量的减值。
3、图文结合这种新传播方式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不仅在传播史上提供了一种新颖有趣的信息传播方式,更重要的在于它丰富了人类视觉传播的内容,扩大了新闻信息传播的范围,增强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效果。
4、图文结合的报道形式增强了新闻的可信性。
摄影图片所具有的纪实特性,增强了人们对新闻报道的信任程度,比单独的文字报道更加具有真实感。
5、图片和文字的这种结合,是最终体现在书、报、刊版面上的结合,它将图片和相关的文字同时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读者在接受这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时,边读边看,图文互相交替印证,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总体的信息、总体的印象和理解。
在设计版面时,应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视觉心理,充分发挥编辑手段的作用来强化传播的效果。
新闻摄影的概念♦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个层次的内涵,其中后者的新闻摄影英文名称为Press Photography (新闻摄影)或Reportage Photography(报道摄影).一讲:拍什么?新闻摄影题材用敏锐的思考,带预见的观察,将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问题、政治事件、历史与现在进行提炼或换位思考,从而得出有新闻价值的采访选题及素材。
新闻摄影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劳动。
面对新闻事件,摄影记者必须迅速调集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价值评判尺度,于瞬间作出正确的揭示事物本质的选择。
而这种选择的正确与否,正是个人素质的集中体现。
我们今日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只要涉及与人有关的事件(大多数人关心的还是以人为主事件发展),人和他们所生存的环境、社会、工作、暴力或某些毁灭性灾祸之互动关系,常常会吸引住人们的目光。
一些出色的新闻记者就如同最优秀的纪实文学作家一样,当人们阅读他们的照片和文字时,由心而生的对保护、现实、自尊、恐惧和同情的心理,油然而生。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们的事件的观感。
特别是灾难新闻,最容易激发出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精神,共同伸出援手,加入救援行列。
因此,一张照片的价值已经不单纯是纪实而已,让看得人感动,让阅读的人了解真相,才是真正的精髓一、题材种类按广义上划分1、历史题材2、时效题材政治题材按新闻业务划分1、重大新闻摄影题材每个时期的中心宣传报道任务都会涉及到一些重点题材的报道。
2、难点题材难点题材是指对新闻报道来说存在困难或阻碍的题材3、热点题材♦热点问题是全社会都关心的问题,热点题材是所有媒体都关注的题材,必须尽快注意的拍摄问题1、基本构图。
不要把多余的东西放进取景器2、闪光灯控制。
尽量不开启闪光灯。
注意闪光距离3、构图简洁。
靠近拍摄对象4、注意焦点5、真实、准确6、注意光线运用专题摄影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国内平面媒体上,专题摄影曾经红火了一时,然而,这一黄金期只持续了大约3年左右。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纸媒体更加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广告版面的空前膨胀和报纸信息量的激增,严重打压了摄影专版的生存空间,专题摄影从此进入了“寒冬”。
虽然读图时代并没有结束,甚至读者读图的时间总量还在增加,但持续读图的时间却已大大减少。
在某种程度上,图片在纸媒体上的功能被简单地看做是为了刺激感官和调剂视觉(美化版面)。
纸媒体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的跳跃式发展,使我们极为遗憾地错过了一次培育中国读者视觉文化的良机,也使平面媒体把"抓眼球"的重任和机遇拱手让给了电视媒体,使其相对于电子媒体的弱势和困境更加凸显。
一、专题摄影的本质特征专题摄影的本质特征不是稿件的表现形式,而是拍摄手法、文化内涵和故事性。
专题的拍摄手法尤其讲究形象生动,对典型细节的捕捉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几乎每幅画面都具有情节性(故事性)。
对于优秀的专题摄影作品而言,构成专题的各个画面既具有内在结构性———需要置于整体的结构中加以理解,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鉴赏价值,每幅画面均能够传递较为丰富完整的信息。
因此,从专题中抽出任何一张图片都不会成为难以使用的“废片”,每一张图片都具有独立使用并且反复利用的价值,这就是优秀专题摄影的最高境界。
二、专题摄影的人文价值、传播价值和市场价值由于专题摄影具有文化内涵,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无论是其报道形式还是报道内容的生命力都是长久的,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意义。
商业社会对摄影的人文价值和传播价值的侵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颠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益严重。
从世界眼光来看,商业图片占据了图片市场60%至70%的份额,一些并非从事广告摄影的摄影师也从自己的作品中去发现商业价值,一些原本不是为了商业目的而拍摄的图片越来越多地用于产品、服务或企业的形象宣传。
从国内纸媒体的情况来看,新闻摄影与专题摄影的社会功能日益商业化,对图片的使用并非完全出于报道的需要,而是服务于版面的阅读率,服务于视线停留时间的长短,服务于广告。
摄影作为独立的表达方式(传播方式)的地位在表象上似乎得到了空前的张扬,实际上却受到了削弱和支配。
三、专题摄影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新闻摄影是精彩与简约的结合,是一种视觉审美活动;专题摄影则在精彩、简约之外又增添了情节,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和情感需求。
摄影为人类理解世界提供了一种简洁、生动而美丽的方式。
连续的电子图像造成的视觉轰炸引发了观众的视觉疲劳,也产生了大量的视觉垃圾。
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图像霸权的出现爱恨交加,褒贬不一。
然而,不管我们怎么看待它,我们都无法对这个事实视而不见或置身世外。
当代社会有两种并存的发展趋势,即“麦当劳化”和个性化。
前者将会让人变得机械、简单而趋同,丧失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所带来的乐趣,后者则会让人变得孤立而另类,丧失了同情与合作。
这两种社会趋势将会严重削弱专题摄影所倚靠的社会心理基础:温情主义被暴力所替代,精雕细刻被简约所替代,含蓄细腻被裸露直白所代替,群体价值被个体价值所替代。
专题摄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挑战。
专题摄影的一大课题和难题就是“求新”、“求变”,读者要求有新意,摄影者的报道观念和价值选择也必然要发生转变。
传统的报道手法、题材和思路,已不适合当代受众的阅读和心理需要,自然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然而,不管怎么变,只要人类还有基本的情感需求,每个人还需要外界的理解和关心,专题摄影就有它的生存空间。
可以这样断言,当情感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时,专题摄影的社会价值就要回归。
二讲:怎么拍?一、拍摄技巧1、专业摄影器材决定新闻摄影报道的可能,但不是绝对因素新闻摄影不一定非要使用专业器材打破器材决定论,傻瓜相机照样可以拍出好作品2、“摆”与“抓”的误区(1)、新闻摄影坚决不容许违背事实真相,违背被采访者意愿导演摆拍的造假行为.假新闻照片在中国的新闻摄影界也曾屡见不鲜,在80年代初有人导演拍摄的《死吻》、《八十年代红嫂》(又称《新沂蒙颂》)等假照片、广东洪水假照片事件等等随着数码摄影技术逐渐在新闻摄影领域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数码摄影后期处理相对容易,给制造假新闻照片带来了很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