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排烟的一般规定
- 格式:ppt
- 大小:210.00 KB
- 文档页数:14
机械排烟系统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第一章机械排烟系统在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时,机械排烟系统能将火灾中建筑房间、走道中的烟气和热量排出建筑,为人员安全疏散和灭火救援行动创造有利条件.一、机械排烟系统的组成机械排烟系统是由挡烟壁活动式或固定式挡烟垂壁,或挡烟隔墙、挡烟梁、排烟口或带有排烟阀的排烟口、排烟防火阀、排烟道、排烟风机和排烟出口组成.二、机械排烟系统的工作原理当建筑物内发生火灾时,采用机械排烟系统,将房间、走道等空间的烟气排至建筑物外.当采用机械排烟系统时,通常是由火场人员手动控制或由感烟探测器将火灾信号传递给防排烟控制器,开启活动的挡烟垂壁将烟气控制在发生火灾的防烟分区内,并打开排烟口以及和排烟口联动的排烟防火阀,同时关闭空调系统和送风管道内的防火调节阀,防止烟气从空调和通风系统蔓延到其他非着火房间,最后由设置在屋顶的排烟机将烟气通过排烟管道排至室外.如图3-10-8所示.目前常见的有机械排烟与自然补风组合、机械排烟与机械补风组合、机械排烟与排风合用、机械排烟与通风空调系统合用等形式,如图3-10-9和图3-10-10所示.一般要求是:1排烟系统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宜分开设置.当合用时,应符合下列条件:系统的风口、风道、风机等应满足排烟系统的要求;当火灾被确认后,应能开启排烟区域的排烟口和排烟风机,并在15s内自动关闭与排烟无关的通风、空调系统.2走道的机械排烟系统宜竖向设置;房间的机械排烟系统宜按防烟分区设置.3排烟风机的全压应按排烟系统最不利环管道进行计算,其排烟量应增加漏风系数. 4人防工程机械排烟系统宜单独设置或与工程排风系统合并设置.当合并设置时,必须采取在火灾发生时能将排风系统自动转换为排烟系统的措施.5车库机械排烟系统可与人防、卫生等排气、通风系统合用.三、机械排烟系统的选择1建筑内应设排烟设施,但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房间、走道及中庭等,均应采用机械排烟方式.高层建筑主要受自然条件如室外风速、风压、风向等的影响会较大,一般采用机械排烟方式较多.2人防工程以下列位置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①建筑面积大于5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和大厅.②丙、丁类生产车间.③总长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④电影放映间和舞台等.3除敞开式汽车库、建筑面积小于1000㎡的地下一层汽车库和修车库外,汽车库和修车库应设置排烟系统可选机械排烟系统.4机械排烟系统横向应按每个防火分区独立设置.5建筑高度超过50m的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住宅排烟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每段的高度,公共建筑不宜超过50m,住宅不宜超过100m.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个防烟分区内不应同时采用自然排烟方式和机械排烟方式,因为这两种方式相互之间对气流会造成干扰,影响排烟效果.尤其是在排烟时,自然排烟口还可能会在机械排烟系统动作后变成进风口,使其失去排烟作用.四、机械排烟系统的主要设计参数一最小清晰高度的计算走道的最小清晰高度不应小于其净高的1/2,其他区域最小清晰高度应按以下公式计算:火灾时的最小清晰高度是为了保证室内人员安全疏散和方便消防人员的扑救而提出的最低要求,也是排烟系统设计时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对于单个楼层空间的清晰高度,可以参照图3-10-1a所示,式3-10-9也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的.对于多个楼层组成的高大空间,最小清晰高度同样也是针对某一个单层空间提出的,往往也是连通空间中同一防烟分区中最上层计算得到的最小清晰高度,如图3-10-11b所示.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的燃料面到烟层底部的高度Z是从着火的那一层起算,见图3-10-11b所示.空间净空高度按如下方法确定:1对于平顶和锯齿形的顶棚,空间净空高度为从顶棚下沿到地面的距离. 2对于斜坡式的顶棚,空间净空高度为从排烟开口中心到地面的距离.3对于有吊顶的场所,其净空高度应从吊顶处算起;设置格栅吊顶的场所,其净空高度应从上层楼板下边缘算起.二排烟量的计算1火灾热释放量应按以下公式计算或查表3-10-6选取排烟系统的设计取决于火灾中的热释放速率,因此首先应明确设计的火灾规模,设计规模取决于燃烧材料性质、时间等因素和自动灭火设置情况,为确保安全,一般按可能达到的最大火势确定火灾热释放速率.各类场所的火灾热释放速率可按式3-10-10的规定计算或按表3-10-6设定的值确定.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简称喷淋的场所,其室内净高大于12m时,应按无喷淋场所对待.2.烟羽流的质量流量.轴对称型烟羽流、阳台溢出型烟羽流、窗口型烟羽流为火灾情况下涉及的三种烟羽流形式,计算公式选自NFPA92B. ①轴对称型烟羽流如图3-10-12所示,计算公式如下:轴对称烟羽流的火源不受附近墙壁的限制.②阳台溢出型烟羽流如图3-10-13所示,计算公式如下:当Zb≥13W时,阳台型烟雨流的质量流量可使用式3-10-11计算.③窗口型烟羽流式3-10-16适用于通风控制型火灾热释放速率由流进室内的空气量控制的火灾规模和可燃物产生的火焰在窗口外燃烧的场景,并且仅适用于只有一个窗口的空间;不适用于有喷淋控制的火灾场景.3烟气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应按以下公式计算或查表3-10-8选取.4排烟风机的风量选型除根据设计计算确定外,还应考虑系统的泄漏量.排烟量应按以下公式计算或查表3-10-8选取.5机械排烟系统中,排烟口的最大允许排烟量Verit 应按以下公式计算,且db/DD为排烟口当量直径,单位为m,当排烟口为矩形时,D=2a1b1/a1+ b1不宜小于.如果从一个排烟口排出太多的烟气,则会在烟层底部撕开一个“风洞”,使新鲜的冷空气卷吸进去,随烟气被排出,从而降低了实际排烟量,如图3-10-15所示,因此,这里规定了每个排烟口的最高临界排烟量,公式选自NFPA92B.根据工程经验,排烟口设置位置参考图如图3-10-16所示.三排烟量的选取1机械排烟系统的设计风量应充分考虑管道沿程耗损和漏风量,当一台排烟风机担负多个防烟分区时,排烟风机的设计风量不应小于计算机的倍.②③④2一个防烟分区的排烟量应根据场所内的热释放量以及按本节相关规定的计算确定,但下列场所可按以下规定确定:①建筑面积小于等于500㎡的房间,其排烟量应不小于60m3/h·㎡,或设置不小于室内面积2%的排烟窗.②建筑面积大于500㎡的房间,其排烟量应符合相关规定的数值,或设置自然排烟窗,其所需有效排烟面积及排烟口风速计算应符合相关规定.③当公共建筑仅需在走道或回廊设置排烟时,机械排烟量不应小于13000m3/h,或在走道两端侧均设置面积不小于2㎡的排烟窗,且两侧排烟窗的距离不应小于走道长度的2/3.④当公共建筑室内与走道或回廊均需设置排烟时,其走道或回廊的机械排烟量可按60m3/h·㎡计算,或设置不小于走道、回廊面积2%的排烟窗.⑤汽车库的排烟量不应小于30000m3/h且不应小于表3-10-9中的数值,或设置不小于室内面积2%的排烟窗.⑥对于人防工程,当担负一个或两个防烟分区排烟时,应按该部分总面积每平方米不小于60m3/h计算,但排烟风机的最小排烟风量不应小于7200m3/h;担负三个或三个以上防烟分区排烟时,应按其中最大防烟分区面积每平方米不小于120m3/h计算. 3当公共建筑中庭周围场所设有机械排烟时,中庭的排烟量可按周围场所中最大排烟量的两倍数值计算,且不应小于107000m3/h或25㎡的有效开窗面积;当公共建筑中庭周围仅需在回廊设置排烟或周围场所均设置自然排烟时,中庭的排烟量应对应表3-10-6中的热释放速率按本节相关规定的计算确定.中庭的排烟量不应小于40000m3/h或按上述排烟量和自然排烟口的风速不大于s计算有效开窗面积.4除第2条、第3条规定的场所外,其他场所的排烟量或排烟窗面积应按照烟羽流类型,根据火灾功率、清晰高度、烟羽流质量流量及温度等参数计算确定.5当烟羽流的质量流量大于150kg/s,或储烟仓的烟层温度与周围空气温差小于15℃时,应重新调整排烟措施.四排烟风速当采用金属风道时,管道风速不应大于20m/s;当采用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大于15m/s.排烟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五、机械排烟系统的组件与设置要求一排烟风机1排烟风机可采用离心式或轴流排烟风机满足280℃时连续工作30min的要求,排烟风机入口处应设置280℃能自动关闭的排烟防火阀,该阀应与排烟风机连锁,当该阀关闭时,排烟风机应能停止运转.2排烟风机宜设置在排烟系统的顶部,烟气出口宜朝上,并应高于加压送风机和补风机的进风口,两者垂直距离或水平距离应符合:竖向布置时,送风机的进风口应设置在排烟机出风口的下方,其两者边缘最小垂直距离不应小于;水平布置时,两者边缘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3排烟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该房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的隔墙和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它部位隔开.风机两侧应有600mm以上的空间.当必须与其他风机合用机房时,应符合下列条件:①机房内应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②机房内不得设有用于机械加压送风的风机与管道.4排烟风机与排烟管道上不宜设有软接管.当排烟风机及系统中设置有软接头时,该软接头应能在280℃的环境条件下连续工作不少于30min.二排烟防火阀排烟系统竖向穿越防火分区时垂直风管应设置在管井内,且与垂直风管连接的水平风管应设置280℃排烟防火阀.排烟防火阀安装在排烟系统管道上,平时呈关闭状态,火灾时由电信号或手动开启,同时排烟风机启动开始排烟;当管内烟气温度达到280℃时自动关闭,同时排烟风机停机.三排烟阀口1排烟阀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①排烟口应设在防烟分区所形成的储烟仓内,用隔墙或挡烟垂壁划分防烟分区时,每个防烟分区应分别设置排烟口,排烟口应尽量设置在防烟分区的中心部位,排烟口至该防烟分区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30m,如图3-10-17所示.②走道内排烟口应设置在其净空高度的1/2以上,当设置在侧墙时,其最近的边缘与吊顶的距离不应大于,如图3-10-18所示.2发生火灾时,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开启排烟区域的排烟阀口,应在现场设置手动开启装置.3排烟口的设置宜使烟流方向与人员疏散方向相反,排烟口与附近安全出口相邻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如图3-10-19所示.4每个排烟口的排烟量不应大于最大允许排烟量.5当排烟阀口设在吊顶内,并通过吊顶上部空间进行排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①封闭式吊顶的吊平顶上设置的烟气流入口的颈部烟气速度不宜大于s,且吊顶应采用不燃烧材料.②非封闭吊顶的吊顶开孔率不应小于吊顶净面积的25%,且应均匀布置.6单独设置的排烟口,平时应处于关闭状态,其控制方式可采用自动或手动开启方式,手动开启装置的位置应便于操作;当排风口和排烟口合并设置时,应在排风口或排风口所在支管设置自动阀门,该阀门必须具有防火功能,且应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发生火灾时,着火防烟分区内的阀门仍应处于开启状态,其他防烟分区内的阀门应全部关闭.7排烟口的尺寸可根据烟气通过排烟口有效截面时的速度不大于10m/s进行计算.排烟速度越高,排出气体中空气所占比率越大,因此排烟口的最小截面积一般不应小于㎡.8同一分区内设置数个排烟口时,要求做到所有排烟口能同时开启,排烟量应等于各排烟口排烟量的总和.四排烟管道1排烟管道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不应采用土建风道.当采用金属风道时,管道风速不应大于20m/s,当采用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大于15m/s.排烟管道的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的有关规定执行.2当吊顶内有可燃物时,吊顶内的排烟管道应采用不燃烧材料进行隔热,并应与可燃物保持不小于150mm的距离.3排烟管道井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的隔墙与相邻区域分隔;当墙上必须设置检修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排烟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当水平穿越两个及两个以上防火分区或排烟管道在走道的吊顶内时,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排烟管道不应穿越前室或楼梯间,如果确有困难必须穿越时,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且不得影响人员疏散.4当排烟管道竖向穿越防火分区时,垂直风道应设在管井内,且排烟井道必须要有的耐火极限.当排烟管道水平穿越两个及两个以上防火分区时,或者布置在走道的吊顶内时,为了防止火焰烧坏排烟风管而蔓延到其他防火分区,要求排烟管道应采用耐火极限的防火风道,其主要原因是耐火极限防火管道与280℃排烟防火阀的耐火极限相当,可以看成是防火阀的延伸,另外可以精简防火阀的设置,减少误动作,提高排烟的可靠性.当确有困难需要穿越特殊场合如:通过消防前室、楼梯间、疏散通道等处时,排烟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主要考虑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穿越上述区域时,应采用耐火极限的加强措施,以确保人员安全疏散.排烟风道的耐火极限应符合国家相应试验标准的要求.图3-10-20为一些常用的、推荐的处理方法.五挡烟垂壁挡烟垂壁是为了阻止烟气沿水平方向流动而垂直向下吊装在顶棚上的挡烟构件,其有效高度不小于500mm.挡烟垂壁可采用固定式或活动式,当建筑物净空较高时可采用固定式,将挡烟垂壁长期固定在顶棚上;当建筑物净空较低时,宜采用活动式.挡烟垂壁应用不燃烧材料制作,如钢板、防火玻璃、无机纤维织物、不燃无机复合板等.活动式的挡烟垂壁应由感烟控测器控制,或与排烟口联动,或受消防控制中心控制,但同时应能就地手动控制.当活动挡烟垂壁落下时,其下端距地面的高度应大于.六、补风一补风原理根据空气流动的原理,在排出某一区域空气的同时,需要有另一部分的空气与之补充.当排烟系统排烟时,补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形成理想的气流组织,迅速排除烟气,有利于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救援.二补风系统的选择对于建筑地上部分的机械排烟的走道、小于500㎡的房间,由于这些场所的面积较小,排烟量也较小,因此可以利用建筑的各种缝隙,满足排烟系统所需的补风,为了简便系统管理和减少工程投入,可以不专门为这些场所设置补风系统.除这些场所以外的排烟系统均应设置补风系统.三补风的方式补风系统应直接从室外引入空气,可采用疏散外门、手动或自动可开启外窗等自然进风方式以及机械送风方式.1.自然补风在同一个防火分区内,补风系统可以采用疏散外门、手动或自动可开启外窗进行排烟补风,并保证补风气流不受阻隔,但不应将防火门和防火窗作为补风途径.2.机械补风1机械排烟与机械补风组合方式.利用排烟机通过排烟口将着火房间的烟气排到室外,同时对走廊、楼梯间前室和楼梯间等利用送风机进行机械送风,使疏散通道的空气压力高于着火房间的压力,从而防止烟气从着火房间渗漏到走廊,确保疏散通道的安全.这种方式也称为全面通风排烟方式.该方式防烟、排烟效果好,不受室外气象条件影响,但系统较复杂、设备投资较高、耗电量较大.要维持着火房间的负压差,需要设置良好的调节装置,控制进风和排烟的平衡.机械排烟如图3-10-21所示.2自然排烟与机械补风组合方式.这种方式采用机械送风系统向走廊、前室和楼梯间送风,使这些区域的空气压力高于着火房间,防止烟气窜人疏散通道;着火房间的烟气通过外窗或专用排烟口以自然排烟的方式排至室外.这种方式需要控制加压区域的空气压力,避免与着火房间压力相差过大,导致渗入着火房间的新鲜空气过多,助长火灾的发展.四补风的主要设计参数1.补风量 1补风系统应直接从室外引入空气,补风量不应小于排烟量的50%. 2汽车库内无直接通向室外的汽车疏散出口的防火分区,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应同时设置进风系统,且送风量不宜小于排烟量50%.3在人防工程中,当补风通路的空气阻力不大于50Pa时,可自然补风;当补风通路的空气阻力大于50Pa时,应设置火灾时可转换成补风的机械送风系统或单独的机械补风系统,补风量不应小于排烟风量的50%.2.补风风速机械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人员密集场所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3m/s.五补风系统组件与设置1.补风口当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相邻的防烟分区时,补风口位置不限;当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防烟分区时,补风口应设在储烟仓下沿以下;补风口与排烟口水平距离不应少于5m.机械送风口或自然补风口设于储烟仓以下,才能形成理想的气流组织.补风口如果设置位置不当的话,会造成对流动烟气的搅动,严重影响烟气导出的有效组织,或由于补风受阻,使排烟气流无法稳定导出,因此必须对补风口的设置有严格要求.2.补风机补风机的设置与机械加压送风机的要求相同.排烟区域所需的补风系统应与排烟系统联动开闭.。
防烟排烟技术标准防烟排烟技术标准主要依据《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进行设定,具体内容如下:1. 防烟楼梯间送风余压值不应小于50Pa,前室或合用前室送风余压值不应小于25Pa。
当需要共用系统时,应在支风管上设置压差自动调节装置。
2. 机械排烟及排烟风量:机械排烟时,排烟风机和风管的风量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担负一个或两个防烟分区排烟时,应按该部分总面积每平方米不小于60m³/h计算,但排烟风机的最小排烟风量不应小于7200m³/h;担负三个或三个以上防烟分区排烟时,应按其中最大防烟分区面积每平方米不小于120m³/h计算。
排烟区应有补风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当补风通路的空气阻力不大于50Pa时,可自然补风;当补风通路的空气阻力大于50Pa 时,应设置火灾时可转换成补风的机械送风系统或单独的机械补风系统,补风量不应小于排烟风量的50%。
机械排烟系统宜单独设置或与工程排风系统合并设置。
当合并设置时,必须采取在火灾发生时能将排风系统自动转换为排烟系统的措施。
3. 楼梯间开窗方式: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应在最高部位设置面积不小于1.0㎡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当建筑高度大于10m时,尚应在楼梯间的外墙上每5层内设置总面积不小于2.0㎡可开启外窗或开口,且布置间隔不大于3层。
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尚应在其顶部设置不小于1㎡的固定窗。
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尚应在其外墙上每5层内设置总面积不小于2㎡的固定窗。
4. 排烟管道的设置和耐火极限应符合下列规定:竖向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的独立的管道井内,排烟管道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水平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吊顶内,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当确有困难时,可直接设置在室内,但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00h;设置在走道部位吊顶内的排烟管道,以及穿越防火分区的排烟管道,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00h,但设备用房和汽车库的排烟管道耐火极限可不低于0.50h。
防排烟系统应用规范1、GB50045-95中8.1.5条:机械加压送风和机械排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8.1.5.1采用金属风道时,不应大于20m/s。
8.1.5.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大于15m/s。
8.1.5.3 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排烟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
2、GB50045-95中8.3.1条:下列部位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8.3.1.1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注:(1)上四个表的风量按开启2.00m×1.60m的双扇门确定。
当采用单扇门时,其风量可乘以0.75系数计算;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出入口时,其风量应乘以1.50~1.75系数计算。
开启门时,通过门的风速不宜小于0.70m/s。
(2)风量上下限选取应按层数、风道材料、防火门漏风风量等因素综合比较确定。
4、GB50045-95中8.3.3条:层数超过三十二层的高层建筑,其送风系统及送风量应分段设计。
5、GB50045-95中8.3.4条:剪刀楼梯间可合用一个风道,其风量应按二个楼梯间风量计算,送风口应分别设置。
6、GB50045-95中8.3.5条:封闭避难层(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净面积每平方米不小于30m3/h计算。
7、GB50045-95中8.3.7条:机械加压送风机的全压,除计算最不利管道压头外,尚应有余压。
其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8.3.7.1防烟楼梯间为40Pa至50Pa。
8.3.7.2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封闭避难层(间)为25Pa至30Pa。
8、 GB50045-95中8.3.8条:楼梯间宜每隔二至三层设一个加压送风口;前室的加压送风口应层设一个。
9、 GB50045-95中8.3.9条:机械加压送风机可采用轴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风机,风机位置应根据供电条件,风量分配均衡、新风入口不受火、烟威胁等因素确定。
10、GB50045-95中8.3.6条: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和合用前室,宜分别独立设置送风系统,当必须共用一个系统时,应在通向合用前室的支风管上设置压差自动调节装置。
一.建筑防排烟旳一般规定1.1建筑中旳防烟可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
1.2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立防烟设施:1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2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3高层建筑旳避难层(间);4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旳前室;1.3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立排烟设施:1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m2、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不小于300 m2且常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旳地上房间;2总建筑面积不小于200 m2或一种房间建筑面积不小于50 m2且常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旳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3多层建筑设立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不小于200 m2或设立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旳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合;高层建筑内设立在首层或二、三层以及设立在地下一层旳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合;4长度超过20m旳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旳公寓、通廊式居住建筑长度不小于40m旳地上疏散走道;5中庭;6非高层民用建筑及高度不小于24m旳单层公共建筑中,建筑占地面积不小于1000 m2旳地上丙类仓库;7汽车库。
1.4防烟与排烟系统中旳管道、风口及阀门等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风道不适宜采用土建风道;当防排烟系统采用金属管道时,其钢板厚度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高压系统选用。
1.5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旳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金属管道时,不适宜不小于20m/s;2采用内表面光滑旳混凝土等非金属管道时,不适宜不小于15m/s;3机械加压送风口不适宜不小于7m/s;排烟口不适宜不小于10m/s;机械补风口不适宜不小于10m/s,公共汇集场合不适宜不小于5m/s;自然补风口不适宜不小于3m/s。
1.6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旳送风机宜设立在通风机房或室外屋面上。
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旳隔墙和1.5h旳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她部位隔开。
防烟、排烟和通风、空气调节的一般规定(通用版)
防烟、排烟和通风、空气调节的一般规定如下:
1、高层建筑的防烟设施应分为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2、高层建筑的排烟设施应分为机械排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3、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排烟设施:
1)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
2)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
3)高层建筑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4、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采取防火、防烟措施。
5、机械加压送风和机械排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金属风道时,不应大于20m/s;
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大于15m/s;
3)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
4)排烟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
什么是自然排烟、机械排烟、正压送风、排烟井自然排烟:利用现成的窗子自然往外散烟机械排烟:常用于没有自然开窗,且长度超过20米的内走道或者地下室。
在顶棚设排烟口,发生火灾时风机启动从排烟口抽烟。
正压送风:设置于高层建筑内疏散用的防烟楼梯间内。
因为发生火灾时人员主要通过楼梯间往下逃生,一方面排烟风机在发生火灾区域排烟,另一方面因为有了防火门的阻隔,使得楼梯间暂时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同时各个楼层的送风口往建筑内部输送进新鲜的空气,保证人员呼吸充足。
形成正压送风,余压等规范见后解释。
排烟井:相当于在高层建筑内部专门修的从下到顶贯穿的大烟囱。
请教正压送风的余压值规范明文规定前室的正压送风余压是25par-35par 楼梯间是40par-50par,消防检测中心的人抓住这条规范检测,现实的实际值是很难达到这个要求的.要不太小要不太大,因为涉及到前室楼梯间的封闭程度,往往搞得我们过不了消防验收.1。
同一楼梯间的所有正压送风机必须统一打开;2。
前室的正压送风仅开启三层,即本层及上下层。
3。
前室楼梯间的封闭程度应很好保证,二侧防火门,高度高加吊顶。
排烟防火阀和消防正压送风口阀门的区别排烟防火阀和消防正压送风口阀门的区别?怎么看着都一样?排烟防火阀主要用于排烟系统,一般是安装在楼道、天花板上的,平时处于关闭状态,发生火灾时会自动打开,通过风道抽风将烟气吸入排烟通道排出建筑物之外。
主要是防止排烟系统中烟气温度过高会导致火灾烟气扩散。
消防正压送风口。
一般是安装在消防前室、楼梯间、避难层里的,自垂百叶式的或多叶式的,风会从里面吹出来,保持前室和楼梯间一定的正压力(疏散梯间约40~50Pa,电梯前室约25~30Pa,又外至内用微压计测量余压值。
),防止烟气进入。
280度时,融断关闭。
主要区别是:1、使用场所,2、构造,3、温度控制反面,4、一个往外排,一个往里送。
消防排烟风机与正压送风机有什么区别?这区别大了去了。
防烟、排烟和通风、空气调节6.1 一般规定6.1.1 人防工程下列部位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l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或合用前室;2 避难走道的前室。
6.1.2 下列场所除符合本规范第6.1.3条和第6.1.4条的规定外,应设置机械排烟设施:l 总建筑面积大于200m2 的人防工程;2 建筑面积大于50m2 ,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3 丙、丁类生产车间;4 长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5 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6 中庭。
6.1.3 丙、丁、戊类物品库宜采用密闭防烟措施。
6. 1.4 设置自然排烟设施的场所,自然排烟口底部距室内地面不应小于2m,并应常开或发生火灾时能自动开启,其自然排烟口的净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l 中庭的自然排烟口净面积不应小于中庭地面面积的5%;2 其他场所的自然排烟口净面积不应小于该防烟分区面积的2%。
6.2 机械加压送风防烟及送风量6.2.1 防烟楼梯间送风系统的余压值应为(40~50)Pa,前室或合用前室送风系统的余压值应为(25—30)Pa。
防烟楼梯间、防烟前室或合用前室的送风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防烟楼梯间和前室或合用前室分别送风时,防烟楼梯间的送风量不应小于16000m3 /h,前室或合用前室的送风量不应小于13000m3/h;2 当前室或合用前室不直接送风时,防烟楼梯间的送风量不应小于25000m3/h,并应在防烟楼梯间和前室或合用前室的墙上设置余压阀。
注:楼梯间及其前室或合用前室的门按1.5m×2.1m计算,当采用其他尺寸的门时,送风量应根据门的面积按比例修正。
6.2.2 避难走道的前室送风余压值应为(25—30)Pa,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前室入口门洞风速(0.7~1.2)m/s计算确定。
避难走道的前室宜设置条缝送风口,并应靠近前室入口门,且通向避难走道的前室两侧宽度均应大于门洞宽度0.1m(图6.2.2)。
6.2.3 避难走道的前室、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或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宜分别设置。
消防规范!《建筑防烟排烟系统》第械排烟设施,7条重要内容!目录1 .【注意】 (1)2 .文 (1)3 .真题在线巩固 (3)1.【注意】我们教材的编写是以规范为依据的,当你发现教材和规范有冲突的时候,请参考规范!今天要分享的是《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第四章排烟系统设计 4.4机械排烟设施⑴的内容。
2.文2.1.1 当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沿水平方向布置时,每个防火分区的机械排烟系统应独立设置。
(本条规定机械排烟系统横向按每个防火分区设置独立系统,是指风机、风口、风管都独立设置。
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火灾在不同防火分区蔓延,且有利于不同防火分区烟气的排出。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2.1.2 建筑高度超过50m的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住宅,其排烟系统应竖向分段独立设置,且公共建筑每段高度不应超过50m,住宅建筑每段高度不应超过100m o(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是重要的建筑,一旦系统出现故障,容易造成大面积的失控,对建筑整体安全构成威胁。
本条规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及时排出烟气,防止排烟系统因担负楼层数太多或竖向高度过高而失效,且竖向分段最好结合设备层科学布置。
本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2.1.3 排烟系统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分开设置;当确有困难时可以合用,但应符合排烟系统的要求,且当排烟口打开时,每个排烟合用系统的管道上需联动关闭的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阀门不应超过10个。
(通风空调系统的风口一般都是常开风口,为了确保排烟量,当按防烟分区进行排烟时,只有着火处防烟分区的排烟口才开启排烟,其他都要关闭,这就要求通风空调系统每个风口上都要安装自动控制阀才能满足排烟要求。
另外,通风空调系统与消防排烟系统合用,系统的漏风量大、风阀的控制复杂。
因此排烟系统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宜分开设置。
当排烟系统与通风、空调系统合用同一系统时,在控制方面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系统的误动作。
机械排烟的那些规则和要求一、设置场所(排烟系统)1. 厂房或仓库的下列场所或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1)人员或可燃物较多的丙类生产场所,丙类厂房内建筑面积大于30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
2)建筑面积大于5000㎡的丁类生产车间。
3)占地面积大于1000㎡的丙类仓库。
4)高度大于32m的高层厂房(仓库)内长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其他厂房(仓库)内长度大于40m的疏散走道。
2. 民用建筑的下列场所或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1)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100㎡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在四层及以上楼层、地下或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2)中庭。
3)公共建筑内建筑面积大于100㎡且经常有人停留的地上房间。
4)公共建筑内建筑面积大于300㎡且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
5)建筑内长度大于20m的疏散走道。
3. 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地上建筑内的无窗房间,当总建筑面积大于200㎡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时,应设置排烟设施。
二、防烟分区划分1. 设置排烟系统的场所或部位应采用挡烟垂壁、结构梁及隔墙等划分防烟分区。
防烟分区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2. 挡烟垂壁等挡烟分隔设施的深度不应小于规范规定的储烟仓厚度。
对于有吊顶的空间,当吊顶开孔不均匀或开孔率小于或等于25%时,吊顶内空间高度不得计入储烟仓厚度。
3. 当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时,储烟仓的厚度不应小于空间净高的20%,且不应小于500mm;当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时,不应小于空间净高的10%,且不应小于500mm。
同时储烟仓底部距地面的高度应大于安全疏散所需的最小清晰高度。
4. 设置排烟设施的建筑内,敞开楼梯和自动扶梯穿越楼板的开口部应设置挡烟垂壁等设施。
5. 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及其长边最大允许长度应符合下表规定,当工业建筑采用自然排烟系统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尚不应大于建筑内空间净高的8倍。
机械排烟风口之间间距标准
机械排烟风口之间的间距标准通常取决于建筑物的设计和使用
情况。
一般来说,这些标准是根据建筑物的尺寸、形状、使用功能
和相关法规来制定的。
在一般情况下,机械排烟风口之间的间距应该足够保证排烟系
统的有效运行,以及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有效地排除烟雾和热气。
这意味着风口之间的间距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结构来确定,以
确保整个空间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排烟。
另外,一些国家或地区可能会有具体的建筑法规或标准,规定
了机械排烟风口之间的最小间距。
这些法规和标准通常是为了保障
建筑物内部的安全而制定的,所以在设计和安装机械排烟系统时,
需要遵守当地的相关法规和标准。
此外,还需要考虑排烟风口之间的布局,以确保整个空间内的
烟雾和热气能够被有效地排除,而不会出现死角或者无法覆盖的区域。
这可能需要进行专业的排烟系统设计,以确定最佳的风口布局
和间距。
总的来说,机械排烟风口之间的间距标准是一个综合考虑建筑物结构、安全要求和排烟系统设计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公共建筑防排烟规范一.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
1、2民用建筑如下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1防烟楼梯间与其前室;2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3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4人民防空工程避难走道的前室;1、3民用建筑如下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1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m2、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大于30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上房间;2总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 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3多层建筑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 m2或设置在四层与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高层建筑设置在首层或二、三层以与设置在地下一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4长度超过20m的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的公寓、通廊式居住建筑长度大于40m的地上疏散走道;5中庭;6非高层民用建筑与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中,建筑占地面积大于1000 m2的地上丙类仓库;7汽车库。
1、4防烟与排烟系统中的管道、风口与阀门等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风道不宜采用土建风道;当防排烟系统采用金属管道时,其钢板厚度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43-2002〕》高压系统选用。
1、5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风速应符合如下规定:1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20m、;2采用外表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15m、;3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大于7m、;排烟口不宜大于10m、;机械补风口不宜大于10m、,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m、;自然补风口不宜大于3m、。
1、6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的送风机宜设置在通风机房或室外屋面上。
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与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隔开。
假如确有困难时,可设置在吊顶等专用空间,空间四周的围护结构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h的不燃烧体,风机周围应有大于600mm的操作空间。
GB55036中关于防排烟的相关规定11防烟与排烟系统11.1一般规定11.1.1防烟、排烟系统应满足控制建设工程内部火灾烟气的蔓延、保障人员安全疏散、有利于消防救援的要求。
本条规定了防烟、排烟系统的基本功能要求。
火灾烟气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设置防烟、排烟系统旨在及时排出火灾产生的高温和有毒烟气,阻止烟气向发生火灾的防烟分区外扩散,使人员在疏散过程中不会受到烟气的直接作用,同时为消防救援人员进行灭火救援创造有利条件。
11.1.2防烟、排烟系统应具有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技术措施,系统中的管道、阀门和组件的性能应满足其在加压送风系统或排烟过程中正常使用的要求。
本条规定是确保防排烟系统正常工作的基本要求。
防烟、排烟系统的设置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特性、火灾烟气的发展规律、系统的运行环境等因素,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确保系统在火灾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
系统组件的质量及可靠性是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的基础,各系统组件的性能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满足火灾情况下的正常使用要求。
11.1.3机械加压送风管道和机械排烟管道均应采用不燃材料,其管道的内表面应光滑,管道的密闭性能应满足火灾时加压送风或排烟的要求。
本条规定了送风管道和排烟管道的基本性能要求。
机械加压送风管道和排烟管道在工作时均有可能受到火灾或高温作用,且排烟管道排出的烟气温度较高,系统管道采用不燃材料制作时保证火灾时送风、排烟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基本要求。
除管道材质要求外,管道内表面的粗糙度、管道的密闭性尚需减少流动阻力及管道漏风量,以满足系统正常工作,提高系统工作量效率的要求。
11.1.4加压送风机的排烟风机的公称风量,在计算风压条件下,不应小于计算所需风量的1.2倍。
本条规定了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机械排烟系统风机风量的计算要求。
风机的额定风量应根据实际的计算风量及漏风等风量损失确定。
11.1.5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补风机应具有现场手动启动、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启动和在消防控制室手动启动的功能。
建筑防排烟的一般规定4.8.1建筑中的防烟可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排烟可采用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
4.8.2 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防烟设施:1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2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3高层建筑的封闭避难层(间);4人民防空工程中避难走道的前室。
4.8.3民用建筑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设施:1高层建筑面积超过100㎡、非高层公共建筑中建筑面积大于30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较多的地上房间。
2总建筑面积大于200㎡或一个房间建筑面积大于50㎡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
3多层建筑设置在一、二、三层且房间建筑面积大于200㎡或设置在四层及四层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高层建筑内设置在首层或二、三层以及设置在地下一层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4长度超过20m的疏散走道;多层建筑中的公寓/通廊式居住建筑长度大于40m的地上疏散走道;5中庭;6非高层民用建筑及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中,建筑占地面积大于1000㎡的地上丙类仓库;7 汽车库.4.8.4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中的管道.风口及阀门等必须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风道不宜采用土建风道;当防排烟系统采用金属管道时,其钢板厚度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高压系统选用。
4.8.5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的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20m/s;2采用内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属管道时,不宜大于15m/s;3机械加压送风口不宜大于7m/s;排烟口不宜大于10m/s;机械补风口不宜大于10m/s,公共聚集场所不宜大于5m/s;自然补风口不宜大于3m/s。
4.8.6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和用于排烟补风的送风机宜设置在通风机房内或室外屋面上。
风机房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及甲级防护门与其他部位隔开。
排烟系统设计一般规定要求(通用版)
排烟系统设计一般规定如下要求
1、建筑排烟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平面布局等因素,优先采用自然排烟系统。
2、同一个防烟分区应采用同一种排烟方式。
3、建筑的中庭、与中庭相连通的回廊及周围场所的排烟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中庭应设置排烟设施;
2)周围场所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设置排烟设施;
3)回廊排烟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当周围场所各房间均设置排烟设施时,回廊可不设,但商店建筑的回廊应设置排烟设施;
B.当周围场所任一房间未设置排烟设施时,回廊应设置排烟设施;
4)当中庭与周围场所未采用防火隔墙、防火玻璃隔墙、防火卷帘时,中庭与周围场所之间应设置挡烟垂壁;
5)中庭及其周围场所和回廊的排烟设计计算应符合规范的规定;
6)中庭及其周围场所和回廊应根据建筑构造及规范规定,选择设置自然排烟系统或机械排烟系统。
4、下列地上建筑或部位,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应按规范的要求在外墙或屋顶设置固定窗:
1)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2500m2的丙类厂房(仓库);
2)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3000m2的商店建筑、展览建筑及类似功能的公共建筑;
3)总建筑面积大于1000m2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4)商店建筑、展览建筑及类似功能的公共建筑中长度大于60m的走道;
5)靠外墙或贯通至建筑屋顶的中庭。
注:当符合规范规定的场所时,可采用可熔性采光带(窗)替代作固定窗。
重型机械排气管理制度第一章绪论1.1 背景在建筑施工、矿山开采、道路施工等重型机械使用的场合,排气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
重型机械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排放,如果排气管理不到位,将对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重型机械排气管理制度,对于保护环境和人员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2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重型机械在使用过程中的排气管理,减少有害气体排放,保护环境和人员健康。
1.3 依据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第二章重型机械排气管理制度2.1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使用重型机械进行作业的场合,包括建筑施工、矿山开采、道路施工等。
2.2 管理责任(1)本单位负责制定并执行重型机械排气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同时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管理。
(2)相关部门负责对重型机械排气进行监管,并定期进行检查,并对排气不符合标准的重型机械进行整改或停用处理。
2.3 排气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定,制定本单位重型机械排气标准。
具体标准如下:(1)废气排放浓度标准:二氧化硫SO2≤100mg/m^3,氮氧化物NOx≤200mg/m^3,悬浮颗粒物≤20mg/m^3,一氧化碳CO≤1000mg/m^3。
(2)噪音标准:重型机械运转过程中噪音不得超过80分贝。
2.4 排气管理措施(1)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重型机械,并保持设备良好运转状态。
(2)定期对重型机械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排气符合标准。
(3)采用科学合理的工程措施,例如安装除尘装置、脱硫设备等,降低排气浓度。
(4)开展重型机械驾驶员的排气管理培训,提高员工对排气管理的重视程度。
2.5 监测与报告(1)对重型机械排气进行定期监测,确保其排气符合标准。
(2)出现不符合标准的情况,立即进行整改,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章重型机械排气管理的实施3.1 建立档案对所有使用的重型机械建立相应的排气管理档案,包括机械型号、排气监测记录、维护保养记录等。
排烟机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排烟机的管理行为,促进排烟机的安全、高效运行,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排烟机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第三条管理制度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公共安全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第四条公司排烟机的管理工作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执行。
第五条所有使用排烟机的部门及员工在进行排烟机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本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定。
第二章排烟机的安全管理第六条排烟机应设置防护装置,确保设备运行时不会对人员和财产造成危险。
第七条排烟机操作人员必须进行安全培训,掌握排烟机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安全规定。
第八条排烟机操作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并遵守设备操作规程,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第九条定期对排烟机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保养,排查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
第十条排烟机设备发生故障或异常时,及时停机处理,并报告设备管理部门。
第三章排烟机的日常管理第十一条设备管理部门应建立排烟机设备档案,记录设备的型号、规格、制造厂家、安装时间、维护保养记录等信息。
第十二条定期对排烟机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持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
第十三条定期对排烟机进行清洗和除尘,保持排烟通风系统的畅通。
第十四条在排烟机设备的维护保养过程中,应注意防火防爆、防腐蚀等安全问题。
第十五条排烟机设备管理人员应定期进行设备性能测试,确保排烟机的运行效果。
第十六条设备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排烟机设备维护保养记录制度,记录设备的维护保养情况、故障处理情况等信息。
第十七条对于长时间停用的排烟机设备,应进行定期检查和试运行,确保设备在启用时能够正常运行。
第十八条对于报废的排烟机设备,应及时进行处理,做好设备的报废记录,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处置。
第四章突发事件处理第十九条在排烟机设备运行过程中,如发生火灾、漏电等突发事件,操作人员应迅速停机处理,并按照应急处置程序进行处理。
第二十条发生排烟机设备的重大故障或事故时,设备管理部门应及时报告公司领导,并开展事故调查和处理工作。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解读一本人从事暖通设计十多年,根据新的标准及结合工程实际对标准进行解读,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往指正。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下文中简称为《标准》。
2018.8.121.《标准》3.1.3中的第2条当独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可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当机械加压送风口未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时,楼梯间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解读:当楼梯间采用自然通风系统时需满足前室的加压送风口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送风口设置在顶部是想形成风幕隔断烟气,设在在正对前室入口的墙面上是想通过送风阻止烟气侵入前室,这个前室入口是指从走道或房间进入前室的那个口,而不是从前室进入楼梯间那个口,这个住宅较难满足,一方面有的住宅开向前室的门多,另一方面住宅层高小于3m而不能设置顶送式风口,所以不满足上述条件的楼梯间也需加压送风。
2.《标准》3.1.4建筑地下部分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当无自然通风条件或自然通风不符合要求时,应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解读:这条有别于之前的做法,只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在防烟楼梯间及前室的墙上加余压阀的做法不适用于地下了。
因此强调了地下部分的前室及消防电梯前室也需加压送风。
3.《标准》3.1.5中的第1条当采用独立前室且其仅有一个门与走道或房间相通时,可仅在楼梯间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独立前室有多个门时,楼梯间、独立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解读:住宅的前室一般是一个以上的户门不满足此条,所以前室也得加压送风而不能采用之前的通过余压阀向前室送风。
4.《标准》3.1.5中的第2条和第3条当采用合用前室时,楼梯间、合用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当采用剪刀楼梯时,其两个楼梯间及其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分别独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