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配伍运用汇粹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27
附子常用配伍附子,又称乌头、附子、乌参、僵蚕,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附子有很多功效,如温阳散寒、祛风通络、麻醉止痛等。
为了发挥附子的最佳效果,常常需要与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附子常用的配伍。
一、附子配伍人参、黄芪附子配伍人参、黄芪,可以起到温补气血、益气健脾、调和阴阳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人参、黄芪益气健脾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增强体内阳气的活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二、附子配伍巴戟天、枸杞子附子配伍巴戟天、枸杞子,可以起到温阳补肾、滋养肝肾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巴戟天、枸杞子滋养肝肾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症状。
三、附子配伍当归、川芎附子配伍当归、川芎,可以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当归、川芎活血化瘀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改善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瘀斑等症状。
四、附子配伍甘草、生姜附子配伍甘草、生姜,可以起到温胃散寒、理气和中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甘草、生姜理气和中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胃寒引起的胃脘冷痛、腹胀等症状。
五、附子配伍炙甘草、炙姜附子配伍炙甘草、炙姜,可以起到温中散寒、祛寒止痛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炙甘草、炙姜温中散寒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改善寒凝引起的疼痛、寒痹等症状。
六、附子配伍桂枝、陈皮附子配伍桂枝、陈皮,可以起到温阳发汗、理气化湿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桂枝、陈皮发汗化湿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寒湿困阻引起的头痛、胀闷等症状。
以上是附子常用的一些配伍,不同的配伍可以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附子具有强烈的毒性,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且用量要控制得当,以免出现中毒的情况。
同时,孕妇、哺乳期妇女、心脏病患者等禁忌使用附子。
在使用附子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使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和中毒的情况。
附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通络、麻醉止痛等功效。
通过合理的配伍,可以发挥附子的最佳效果。
附子的配伍应用
1. 附子甘草汤:主要用于治疗寒证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2. 附子泻心汤:主要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健忘等心脾不交的证候。
3. 附子理中丸:主要用于治疗胃脘疼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4. 附子细辛汤: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
5. 附子甘遂丸:主要用于治疗便秘,尤其是因寒湿引起的便秘症。
6. 附子玄参丸:主要用于治疗高热、心烦、口渴、汗多等症状。
7. 附子牡蛎汤:主要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8. 附子术汤:主要用于治疗体虚乏力、身体疲劳等症状。
附子的药方选录1.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甘草100克(炙)干姜75克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150克.(《伤寒论》四逆汤)2.治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三枚(炮制去皮、脐)为末.每服15克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济生方》回阳散)3.治漏风汗出不止:附子75克(炮裂去皮、脐)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25克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出汗)25克白术100克.上四味锉如麻豆大以水五升煮至二升去滓.分温四服日三夜一.(《圣济总录》附子汤)4.治关格脉沉手足厥冷:熟附子(童便浸)、人参各5克察香少许.上末糊丸桐子大麝香为衣.每服七丸灯心汤下.(《医门法律》既济丸)5.治中风厥冷:生附子一分木香半分.上锉细.每服半钱姜二片煎服.(《普济方》附子散)6.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大附子一枚(六钱似上者.炮去皮、脐.末之).上每末二大钱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满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盐.空心服.(《本事方》椒附散)7.治一切厥心痛小肠、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50克(炮)郁金、橘红各50克.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酸枣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九男子酒下妇人醋汤下.(《宣明论方》辰砂一粒丹)8.治胸痹寒气客在胸中郁结不散:坚满痞急附子(炮去皮、脐)、蓬莪术(煨)各50克胡椒、枳实(麸炒)各25克.上为散.每服15克热酒调下.(《普济方》四温汤)9.治气虚头痛:大附子一枚全蝎二枚(去毒)钟乳粉10~15克.上用附子剜去心安全蝎在附子内却以余附子为末同钟乳粉面少许水和作剂包裹煨令熟并为细末葱涎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同椒盐汤下.一作散葱茶汤下.(《澹寮方》蝎附丸)10.治头痛:附子(炮)、石膏(煅)等分.为末入脑、麝少许.茶酒下半钱.(《传家秘宝方》)11、治七疝,心腹冷痛,肠鸣气走,身寒白汗,大腑滑泄:木香(不见火)半两,玄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39附子配龙胆草——附子配伍汇粹介绍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药物组合。
附子为中药材中的名贵药物之一,具有温阳散寒、温通经脉等功效;而龙胆草则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通便等作用。
两者的联合使用可以互补优势、相辅相成,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本文将详细探讨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原理、应用以及注意事项。
一、配伍原理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温通寒凉:附子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通过温热的性质来调节体内的寒凉症状。
龙胆草则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体内的湿热病邪。
两者搭配使用,可以共同发挥温通寒凉的效果,达到平衡体内阴阳的目的。
2. 利胆通便:龙胆草具有利胆通便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系统排除毒素和废物。
而附子则可以增强龙胆草的利胆作用,提高胆汁分泌,促进肠道蠕动,从而达到通便的效果。
3. 协同作用: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还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增强彼此的药效。
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加强镇痛、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二、应用领域附子配伍龙胆草的组方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消化系统疾病:附子配伍龙胆草常用于治疗胃寒、脾虚、脾胃气滞等病症。
其温阳散寒、利胆通便的功效,可以改善消化不良、胃脘冷痛、腹胀泄泻等症状,并调节消化系统功能。
2. 中风偏瘫:中风偏瘫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症之一,附子配伍龙胆草可以通过温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帮助恢复中风偏瘫患者的肌肉功能,缓解肢体肌肉痉挛等症状。
3. 神经系统疾病:附子配伍龙胆草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通过温通寒凉的作用,可以缓解神经痛、头痛等症状,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三、注意事项使用附子配伍龙胆草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用量控制:附子为剧毒药物,使用时必须注意用量控制。
剂量过大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使用前一定要先咨询专业医师,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2. 禁忌症患者慎用:附子配伍龙胆草的组方在某些禁忌症患者中慎用,如孕妇、儿童、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
附子配伍(2)
(四)附子配芳香化湿药
[代表方]附子平胃汤(经验方)
[组成]炮附子、炒苍术、厚朴、陈皮、藿香、茯苓、淡干姜、甘草[功用]温脾化湿,行气和胃。
[主治]寒湿阻滞脾胃证。
畏寒肢冷,胃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大便溏薄,舌苔白腻厚,脉缓。
(五)附子配利水渗湿药
[代表方]栝蒌瞿麦丸(《金匮要略》)
[组成]栝蒌根,瞿麦、茯苓、薯蓣、炮附子
[功用]温阳利水,清热生津。
[主治]上热下寒之小便不利症。
口渴口苦,水湿内停,腰以下不温,小便不利。
(六)附子配祛风湿药
[代表方]附子抗风湿汤(经验方)
[组成]炮附子、桂枝、防风、独活、羌活、细辛、当归、川芎、桑寄生、黄芪、白术、茯苓、熟地、秦艽、白芍、甘草
[功用]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滋养肝肾,益气补血,通痹止痛。
[主治]痹证日久。
阳气不足,肝肾亏损,气血虚弱,畏寒肢冷,腰膝酸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七)附子配温里药
[代表方]理中丸(《伤寒论》,加味)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炮附子、桂枝(“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功用]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证,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秽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症。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附子味辛、甘,大热。
主入心、肾、脾经。
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本草经读》),能上助心阳通脉,中温脾阳健运,下补肾阳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最善温肾气、补元阳、救厥逆、祛寒湿、除痼冷,为温里回阳,救逆固脱之要药。
虞摶谓:“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风寒;引温里药达下焦,以除在里之冷湿。
”《伤寒蕴要》谓:“附子,乃阴证要药。
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建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本草正义》曰:附子“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重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真有寒,无可不治。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
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已故名医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
附子配伍与简易方附子是强壮剂,也是增效剂。
附子除与干姜(姜附汤),人参(参附汤),黄芪(芪附汤),白术(术附汤),丁香(丁附汤),米仁(米附汤)等组成二味方外。
还常与干姜、甘草配伍(四逆汤)以解附子之毒,也与麻黄,肉桂,生姜,细辛,仙灵脾,葱白,当归,茯苓,杏仁等配伍外,还与大黄,石膏,黄连,龙胆草,栀子,知母,生地,西洋参,白芍,羚羊角等寒药配伍以消除附子的不良药性,具有温凉并用之妙。
1、参附汤:人参,附子,救脱回阳。
参附汤是救急方,补气回阳效力强。
正气大亏阳暴脱,喘汗肢冷急煎尝。
2、芪附汤:黄芪、附子,治盗汗。
3、术附汤:白术、附子,散寒去湿止痛。
4、姜附汤(伤寒论方):干姜、附子。
主治泻痢,脉微,胸背痛。
5、丁附散:丁香、附子,治反胃呕逆。
6、米仁附子散(伤寒论方):米仁、附子,治胸痹痛剧。
7、四逆汤(伤寒论方。
通脉四逆汤,干姜倍之):附子、干姜、甘草。
回阳救逆:四逆汤(用)附草姜,大汗亡阳四肢冷。
吐痢腹痛口不渴,救逆回阳赖此汤。
8、白通汤:附子、干姜、葱白。
9、近效术附汤(白术附子汤,伤寒论方):白术、附子、甘草。
10、麻附甘草汤(伤寒论方):麻黄、附子、甘草。
11、芍附甘草汤(伤寒论方):芍药、附子、甘草。
12、麻附细辛汤(伤寒论方):麻黄、附子、细辛。
13、大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方):大黄、附子、细辛,温经散寒通便止痛。
14、三仙丹(长寿丸):川乌一份、苍术二份、茴香三份。
15、米附败酱散:米仁、附子、败酱。
治肠痈疮痈。
16、附子泻心汤(伤寒论方):附子、大黄、黄连、黄芩。
17、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桂枝、白术。
治风湿骨痛。
18、桂附汤:桂枝、附子、干姜、大枣、甘草。
19、白术附子汤:白术、附子、干姜、大枣、甘草。
20、四味回阳饮:人参、附子、干姜、甘草。
治虚脱。
21、四维散:人参、附子、干姜、甘草、乌梅。
22、茯苓四逆汤:人参、附子、干姜、甘草、茯苓。
23、乌头汤:制川乌、芍药、黄芪、甘草、麻黄,散寒去湿,止痛补气血。
34附子配柴胡——附子配伍汇粹
34附子配柴胡——附子配伍汇粹
34、附子配柴胡
附子温补心肾阳气。
柴胡疏肝解郁,宣畅气血。
二药合用,温阳助疏达,条达助温阳,相辅相成,共奏温阳疏肝条达气机之功。
此为祝氏的配伍用药经验,是祝氏配伍运用附子最多的独特经验。
主要用于:
1、祝氏治寒热往来之疟疾用附子配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有较好疗效。
2、肝肿大胁下胀满,祝氏又配当归、芍药,重者加三棱、莪术,可使肝大缩小。
3、祝氏用三药合伍配控涎丹、丹参、桂枝、白芥子、白芍等治疗胸膜炎胸膜积液有一定疗效。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附子味辛、甘,大热。
主入心、肾、脾经。
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
善治阴盛阳衰,大汗亡阳,吐利厥逆,虚寒泻痢,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附子气味俱厚,走而不守,“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本草经读》),能上助心阳通脉,中温脾阳健运,下补肾阳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阳,最善温肾气、补元阳、救厥逆、祛寒湿、除痼冷,为温里回阳,救逆固脱之要药。
虞摶谓:“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祛除在表之风寒;引温里药达下焦,以除在里之冷湿。
”《伤寒蕴要》谓:“附子,乃阴证要药。
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建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本草正义》曰:附子“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重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真有寒,无可不治。
”附子是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峻药和猛药,因其能起沉疴、拯垂危而受到古今众多名医的推崇。
如明代名医张景岳把附子列为“药中四维”之一。
他说:“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
”清代名医陆懋修称:“药之能起死回生者,惟有石膏、大黄、附子、人参。
有此四药之病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则不能。
”现代名医吴佩衡则把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列为中药十大主帅,指出“此十味药品,余暂以十大主帅名之,是形容其作用之大也。
”已故名医何绍奇谓“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
附子配伍41药对详解(下)二十一、附子配薏苡仁附子温中通阳,散寒止痛;薏苡仁上清肺金之热,下利肠胃之湿,能舒筋缓急,通利关节,附子配薏苡仁温阳化湿,除痹止痛。
主要用于:1、寒湿痹痛,关节痛甚者及小腿腓肠肌痉挛疼痛。
2、现代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治疗慢性阑尾炎、阑尾脓肿、阑尾包块效果较好。
二十二、附子配苍术附子辛甘大热,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苍术辛散苦燥,能祛风湿。
二药合用散寒除湿。
主要用于:急慢性关节炎及痛风等。
二十三、附子配虎骨附子温阳散寒止痛;虎骨辛通温补,壮骨强筋,散寒通络、止痛。
相配有强筋骨、散寒止痛作用。
主要用于:风湿痹证之关节筋骨疼痛。
(注:现在虎骨属于禁用药品,此药对列此仅供参考)二十四、附子配丹参附子为强心要药,丹参能入心包络破淤,二药合用,可直达心包络温阳活血。
主要用于:胸痹心悸脉结代。
二十五、附子配酸枣仁附子温通心阳,兴奋强壮,强心。
酸枣仁滋养阴血,益心肝安心神。
二药辛通酸收,温阳养阴并施,温而不燥,养而能通,兴奋寓静养,共奏温心阳养心阴安神之功。
主要用于:1、祝味菊经验,二药配伍具有强心之效力,胜于西药之毛地黄,夫毛地黄之强心,固为西医所推崇,但药效不能持久,何况毛地黄对有些病人有副作用,而附子、酸枣仁之强心则无此流弊。
常于辨证中加用二药,重用附子18克,酸枣仁30克,有较好温养强心作用。
2、陈苏生经验,二药合用能调节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功能之紊乱,治心动过速,脉来早搏有效。
从中医辨证应以心阴阳两虚,阳虚无以温阳心神,心阴血不足无以柔养而虚烦不寐,心悸,心动过速,脉细数或脉律不齐者为宜。
3、药理研究认为,二药各自有导致心律不齐或心搏停止的可能。
临床虽然多配伍应用,但仍需注意观察。
二十六、附子配磁石附子药性刚燥,气雄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为温里扶阳要药。
磁石辛寒,为重镇安神、益肾纳气、潜阳要药。
二药合用,一主兴奋主强壮,一主静主抑制,动静相合,温阳不失升浮燥烈,镇静不失于沉降郁遏,共奏温阳镇静安心神之功。
12附子配人参——附子配伍汇粹12附子配人参——附子配伍汇粹12、附子配人参附子善温阳散寒,具有回阳救逆作用。
人参善补五脏元气,具有益气救脱作用。
二药配伍,互补协调,上助心阳,下补肾阳,中益脾阳,补益元气,回阳固脱,附子得人参则回阳而无燥热伤阴之弊,人参得附子则补气而兼温里之功。
吴谦云:参附“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倾刻生阳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
”《伤寒蕴要》:“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者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
……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人参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王道也;黑附子回阳,霸功赫奕,”柯雪帆:“回阳救逆的附子与大补元气的人参配伍是温与补的结合,又是阳与气的相互促进,有协同配合作用。
单用附子温阳,虽一时阳气恢复,恐难持久。
《伤寒论》有‘脉暴出者死’之诫。
若单用人参,元气虽能恢复,元阳未振,阴寒之邪难以消散,有再次厥逆之险。
参附相配才能有效挽救重危病人垂绝之阳气。
再者,附子辛热,人参甘平,二者相配能起协调平衡作用。
”主要用于:1、重病、久病、失血致元气大亏、阳气暴脱之大汗、肢厥、息微、脉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
2、寒湿所致骨节、胸腹疼痛诸证。
3、附子配人参为参附汤,以此制成的参附注射液,临床广泛用于心衰、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急危重症抢救,使用方便,疗效更著。
4、祝味菊亦常用之认为这是伤寒少阴病出现虚脱时的无上妙法。
参附相伍若用于扶阳复脉,附子宜生用;用以温经散寒止痛,附子宜炮用。
但因人参物稀价昂,近人经验,以黄精、甘草各一两或党参一两代替人参,可收到同样疗效。
对附子的应用配伍一、附子的临床应用附子是名中药之一,中医临床应用已有几千年历史。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淮南子》上就已有“天雄、乌喙、药之大毒也,良医以活人”的记述。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加深了对其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扩大了应用的范围。
本文谨就有关附子性用以及临床应用方面的历代部分文献,结合近代学者的经验,稍作整理,以供同道备考。
关于附子的临床适应证古代医家,善用附子当推汉之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中,用附子者有20方,37条;《金匮要略》有11方16条(内有乌头附子并用者未计在内)。
其中对附子品种的选择、以炮附子为最多、用生附子次之,用乌头者有5方6条、用天雄者只有1方。
著名方剂如附子汤、附子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大黄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理中汤、真武汤、术附汤等,用之得当,颇有立竿见影之效。
张介宾推誉附子为药中之“四维”,指出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药,人参、熟地为药中之良相(《景岳全书》)。
好用温热药之窦士材曾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推崇附子为续命起死之要药(《扁鹊新书》)。
即以善用轻药著称的叶天士而言,在其《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有以附子为主方的医案(金寿山《叶案初探》)。
至于近代名家,常用附子者,更是屈指难数。
张锡纯曾言,审证既确,用药以胜病为主,用石膏附子,不必拘泥常规有病则病当之也(《衰中参西录》)。
陈耀堂说:“余临症40年,遇大症、危症,用附子每收到意外的疗效”。
由于各家的深入实践,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使应用附子的适应证不断有所扩大。
谭次仲云:“附子强心,能治轻度心力衰竭,若重症非合干姜不为功;附子又有镇痛作用,适用于恶寒疼痛与痉挛”(《中医与科学》)。
陆渊雷云:“附子为兴奋强壮药”(《伤寒论今释》)。
张赞臣云:“附子为兴奋药,有强壮作用,治心腹冷痛,胃痉挛、肠疝痛、风寒湿痹、虚寒泄泻、老人冷嗽及其它慢性机能衰弱病。
”(《本草概要》)上海中医研究班施赛珠总结姜春华用附子的功用有六:一是回阳救逆,为强心回苏要药,可治心力衰竭;二是助阳祛湿,为风寒镇痛药,治痛风、寒湿痿痹拘挛;三是通阳止痛,治胸痹、心痛、疝痛、腹痛、神经痛;四是辅阳止泻,治中焦虚寒泄泻,完谷不化;五是温阳逐水,有利尿发汗作用,治阳虚水肿,痰饮喘嗽;六是强阳摄阴,用于肾阳衰微,机体功能衰退。
19附子配熟地——附子配伍汇粹
19附子配熟地——附子配伍汇粹
19、附子配熟地
附子温肾助阳,性燥烈。
熟地黄补阴养血,性滋腻。
附子禀纯阳而主动,走而不守;熟地黄禀纯阴而主静,守而不走。
二药一温阳、一补阴,互补协调,阴阳双益。
附子可制熟地黄之滋腻,熟地黄可缓附子燥烈。
二药合用,补而不腻,行而不散,补阳之中寓以阴配,益阴中寓以阳助,为两补阴阳之妙剂。
《本草经读》:“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不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阳之法。
……”
主要用于:
1、阴阳两亏的疾病,祝味菊对此均用附子与熟地,再配合巴戟天、淫羊藿等,颇有效果。
2、阴疽,祝氏曰:阴疽之病,皆缘人体正气无力抵抗外来之细菌。
治疗之法必须增加人体之力量,使其由阴转阳,方为顺事。
故祝氏治阴疽,每以阳和汤为主,再加附子。
附子的12种搭配
附子用的好,毛病自己跑,附子的12种搭配,资深医师都在用!
1、附子+干姜=温肾暖脾,散寒止痛;
2、附子+甘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3、附子+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4、附子+桂枝=温通心肾,散寒通经;
5、附子+乌头=散寒袪湿,除痹止痛;
6、附子+细辛=温阳解表、散寒止痛;
7、附子+花椒=通阳散寒,温中止痛;
8、附子+半夏=散阴寒,温脾肾,化水湿;
9、附子+鹿茸=摄精固阴,壮阳散寒;
10、附子+麻黄=温阳化气,消肿利水;
11、附子+人参=补益元气,回阳固脱;
12、附子+黄芪=温阳利水,益气固表;
13、附子+茯苓=温阳散寒,除湿止痛。
附子附子长于回阳救逆,走而不守,能通彻内外上下。
附子虽好,但是却有毒性,非专业医师慎用之。
45附子配薏苡仁——附子配伍汇粹
45附子配薏苡仁——附子配伍汇粹
45、附子配薏苡仁治阑尾包块
阑尾包块是阑尾坏疽或化脓经抗菌消炎治疗后热退痛止,血象正常。
但阑尾形成包块或硬结,体质虚弱,右下腹部稍有隐痛不愈,在恢复过程中其阑尾包块日久难消,用薏苡健脾化湿、导浊下行,配附子药宏力专、直达病所而温里散结。
苡附合用,使阳气通、凝浊化,包块自散。
若加清热解毒的败酱草,名薏苡附子败酱散,古人专治肠痈证。
现代用本方加味治疗慢性阑尾炎、阑尾脓肿、阑尾包块效果较好。
如治汪姓患阑尾包块20多天未愈,来中医诊治。
证见神疲乏力,右下腹稍隐痛,怕冷,大便通畅,纳可,苔薄白腻,脉细弱。
b超提示:右下腹阑尾包块
4×3.2c m。
治用薏苡20g,附子5g,穿山甲10g,桃仁10g,败酱草15g,赤芍15g,红藤20g,莪术10g,皂角刺10g,牡蛎20g,治疗1月余,复查b超阑尾包块消失。
18附子配生地——附子配伍汇粹
18附子配生地——附子配伍汇粹
18、附子配生地
附子温通心阳,而较刚燥,生地养阴,通心脉,而柔润。
二药合伍,温阳以生阴,滋阴以化阳,刚柔相济,阴阳两调。
主要用于:
1、用于治疗心脏疾病。
陈苏生经验,生地黄强心,兼能清热养阴,得附子之通利,有利于心脏传导功能的恢复和心肌炎的消除。
二药刚柔相济,削减附子之燥烈,发挥附子“是心脏之毒药,有是心脏之圣药”的配伍效应。
附子温阳强心、生地滋阴强心,含有益于心脏功能的微量元素,能促进组织复新,恢复某些激素的正常功能。
故二药合伍对多种心脏疾病很是适宜。
风心病、冠心病、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等属心阴阳两虚或心阳不足者均可选用且用为要药。
张伯叟体会心律失常属寒热夹杂,阴阳互损之证,用附子配伍地黄、麦冬,常可取效。
2、类风湿关节炎用之颇宜。
姜春华认为,生地黄,《本经》称之有“除痹”、“逐痹”之功。
故治顽痹常用大剂量地黄,用至150克,加入温经通络复方中,温痹清营,扶正驱邪,刚柔相济,疗效较激素加抗风湿药为胜。
3、慢惊风属阴阳两败之证,凉润有忌,温补有虑。
二药合伍甚为适宜。
程门雪善用附子理中地黄汤治之,可获良效。
附子配伍运用汇粹附子的确在很多病症中都可用,但火神派药理偏矣。
四逆汤是对脾用药,不是补肾阳。
附子的作用是温经散寒,能通十二经络,能使阳气外达,干姜和甘草对脾起作用。
之所以很多病用附子能起作用,是因为人病之后,会出现经络阻滞,附子的作用就是温通经络,使气机流畅而恢复正常,同时,诸药也才起作用。
郑钦安的用药是没错,但其理有疏漏,看看伤寒论就知道,四逆汤是针对太阴症的。
凡是寒湿阻滞,都可以用附子温通,所以,祝味菊对附子的认识是对的!四逆汤的方解应该是这样的:用附子荡去群阴,以利于浮散之阳能回,干姜守而不走,干姜,甘草固护脾阳。
如果寒湿过盛,就得适当加大附子。
仲圣防脱有四逆汤和独参汤,皆着眼于脾,而非肾也!火神派擅用的四逆辈法,其实质是温经散寒,固护中州,但火神大家对此却隐而不彰。
吾今和盘而出,诚一片救世的仁心。
举个例:火神派治口舌生疮等虚火症,用四逆法效果很好,其理何也?盖中州寒湿阻滞,使君火不能下降之故也。
故效显!火神不神也!——中州是需时时固护的重点啊!附子非补肾阳之药。
其功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它是可以在很多方剂中使用以助药效,但对非寒湿阻滞之人使用,则会生热风,不宜使用!即使用,也得合理配伍。
人之内伤杂症,多因为血瘀气滞痰阻,医者治疗的时候,有的用大黄祛邪,有的用马钱子,而火神派的显著特点是用“附子”以消阴翳,用干姜,甘草培土以补中气(但火神派说是用四逆辈补肾阳)。
当然,在阴阳症侯的辩症上,也有些不一样。
附子在火神派用药中,相当于一个“先锋官”的作用,现在的火神派传人对附子的运用,似乎有违钦安先生原旨,钦安先生用药,有时也用阴药的,现在的火神有的好像不用阴药,不知现在的火神还是否执定中州而兼顾三焦,对附子动则用上百克,是否本末倒置了?不知是对“温经散寒,固护中州”是故意隐而不彰,还是根本没有领会----人之身体,相火(肾阳)为体,君火(心火)为用。
“附子为药品中最大英雄也!治人,人健而身轻;治国,国泰而民安;治天下,亿万年皆成盛世也!”附子,为草本植物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块状子根,如子附母,故曰附子。
本药味辛甘,性大热,纯阳无阴,燥烈有毒。
具有温补脾肾、助阳引水、逐寒祛湿、温经止痛的功效。
为救治元阳衰微、阴寒内盛、风寒湿痹、水湿肿满之要药。
古代医家经验东汉张仲景为应用附子的大家。
在其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附子之方达30余首。
如四逆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肾气丸、九痛丸等。
张用附子胆大而心细,生附子用于回阳救逆,炮附子用于温经扶阳、散寒除湿。
一般用一枚(约9g)或一两(约3g),多则用三枚(约27g)或六两(约18g)。
常与干姜、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配伍,树立了附子应用的规范。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创温脾汤,将附子、大黄、人参、干姜、甘草.熔于一炉,功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这是对张仲景大黄附子汤的发挥。
近人用于急性菌痢、慢性肾炎,疗效很好。
宋代有关附子的创新方增多。
如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中的参附汤,为回阳固脱的代表方剂,是抢救心力衰竭的主方。
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三生饮,由生附子、生川乌、生南星、木香等组成,为治疗中风偏瘫语謇之名方。
还有魏岘《魏氏家藏方》中的芪附汤,被后世立为益气温阳、回阳救逆的主方。
明代的陶华在《伤寒六书》中立回阳救逆汤,方中既有回阳救逆的附子、干姜、肉桂,又有益气生脉的人参、五味子、炙甘草,特别是方中有麝香,增强了附子的温通开窍作用。
伟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附子''附方''下记录了可以治疗的104种病证,并含有配方。
还记述了三位常服用附子年至耄耋仍''康健倍常''的验方。
李氏认为,''他人服一粒即为害,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规概论也。
''这种从实践经验中悟出的论断,诚实可信。
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言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乃治病保命之要)。
并依所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创右归饮、右归丸,将附子、肉桂与熟地、山药、枸杞、山萸肉等相伍,被医家推崇为调节肾阴阳代谢的代表剂。
清代陈修园总结张仲景用附子的经验,乃为''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补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热,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
''(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
卷四》),并在《时方妙用》中立消水圣愈汤,此方由仲景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加知母组成,陈氏标为''治水第一方''.后人用于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痰饮泛滥、湿浊凝聚的咳喘、阴水、寒疝等,多有良效。
特别要提的是王清任所创的急救回阳汤,将附子、干姜与桃仁、红花配伍,诚为回阳救逆法与活血化瘀法组方的典范,为治疗心衰、挽救生命开拓了一条新路。
其后,唐容川创天魂汤,将附子、干姜等温里药用于出血证,为治疗虚寒性吐血另设温阳摄血法。
近现代医家经验近现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对附子的应用,具有独到见解与体会。
张锡纯(1860~1933年)善将附子与人参、山萸肉并用,挽救亡阳证,并创敦复汤补相火、运脾胃。
上海祝味菊(1884~1951年)针对当时医界''投凉见害迟,投温见害速,投凉之害在日后,投温之害在日前''之偏见,放胆用附子治疗危重病证。
观其医案,附子用量超出常用量,少则12~15g,多则30g,故有''祝附子''之名盛传于沪滨。
他在处方中,将温阳药附子与潜阳药(灵磁石、生龙齿)或与安神药(酸枣仁、朱茯神)并用,能使阳气振作而潜藏,神气安然而勿浮,深得附子配伍之妙。
云南吴佩衡(1886~1971年)十分尊崇《伤寒论》温扶阳气法对附子的应用,擅长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扶阳散寒剂,并自立寒证标准,即''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气短,少气懒言。
''治愈许多阳虚病症。
他用附子之量更是惊人,一般在30g以上,多至100g、200g、300g,最多用至450g.常将附子加入辛温发散剂、温里和胃剂、补气剂、滋润剂等方药中。
他用附子之法有三,一是用炮制附子;二是与干姜、上肉桂(研末泡水冲入)配伍使用;三是久煎(大剂量煎3个小时以上)。
显示出娴熟的临证用药经验。
其用附子之量,确有过人之胆识,至今在云南等地仍有一定影响。
蒲辅周(1888~1975年)对附子有着精到的配伍经验。
李兴培曾总结蒲氏附子配伍二十三法(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年11期26 页)。
其主要功效为回阳、温阳、温经、温通、温补、温化、温寒等,它如引火归原、平复厥热、反佐纯寒等亦是不可忽视的配伍。
但蒲氏恪守''温而无燥''之规则,认为''药既要对症,用也必须适中,药过病所,温热药的刚燥之性就难免有伤阴之弊。
''(见《蒲辅周医疗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年11月版25 页)。
他还举《伤寒论》附子配伍之例,如附子汤中配白芍、四逆汤中配甘草以及肾气丸中水中取火等,皆取温而不燥之义。
其见解委系公允。
上海名老中医方行维先生擅于将附子与羚羊角配伍使用。
方氏指出:附子为回阳救逆之妙品,羚羊角为镇肝熄风之要药,一动一静,一温一寒,一阳一阴,药性迥异,相反相成。
其作用有二:一则交济阴阳,二则扶阳生阴。
对于肝旺于上、肾亏于下,母子相离之证,具有平衡阴阳之殊功。
赵锡武(1902~1980年)运用君药为附子的真武汤治疗心衰、肾衰,配合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三法,疗效理想,被同行称赞。
笔者受其启发,曾治一例慢性肾炎高度浮肿病人,原每日用速尿800mg,尿量仅有1000ml,余用真武汤合五皮饮(炮附子用至45g,先煎3个小时),服用3剂,尿量增至3000ml,水肿明显消退。
焦树德善用附子治疗尪痹(主要指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取其''大补肾命真火,祛在里之寒邪'',常配熟地、川断以补肾精,配羌活、独活入太阳、少阴、督脉三经,以散在上在下在表在里之寒湿(见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7月版229~234页),并创制尪痹冲剂,解关节之痛,深受病家青睐。
近年来中药新剂型不断涌现。
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药中以附子为主的新制剂就有参附注射液(红参、附子)、参附青注射液(红参、附子、青皮)、四逆汤注射液(附子、干姜、炙甘草)、芪附注射液(黄芪、附子)等。
以参附注射液为例,经300例厥脱证(包括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临床观察,阳气衰脱证189例,总有效率81.48%;气阴耗伤证92例,总有效率86.96%;真阴衰竭证19例,总有效率31.58%。
临床应用证明,本药对血液系统、心、肝、肾等主要脏器和系统无明显毒副作用(见《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药应用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1997年11月,第7页)。
附子的中毒解救研究已知,附子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六种生物碱。
这些物质有显著的强心、利尿、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及消炎镇痛作用,但其毒性甚大,其毒性主要是对神经与心脏的损害。
中毒时间一般在服药30分钟后出现,长者1~2小时左右。
开始见口唇、舌及肢体发麻,继之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进而昏迷,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肢冷脉弱,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不齐,ECG示多发性室性早搏,严重者可突然死亡。
中毒的直接原因是生用、过量及饮用附子(包括乌头)酒制剂等。
附子中毒解救方法为:1.用高锰酸钾或浓茶反复洗胃;2.以迷走神经兴奋为主要表现者(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用阿托品;对异位心律失常(室早、室速)明显者,则应用利多卡因,如两者皆有,可同用之;3.电击转复;4.相应对症治疗;5.中药解救方为:金银花30g,绿豆100g,生甘草60g,水煎内服;或蜂蜜内服,每次120g,必要时可服至500g.怎样避免附子中毒1.必须用炮制过的附子,禁用生品;2.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可随意使用含有附子的单验方(特别是含有乌头的中成药);3.严防超量用药。
张仲景用附子约分三等用量。
取附子温经散寒止痛时,用18~27g;温补脾肾阳气时,用9~18g;用于寒热夹杂、虫积寒聚时,用6~99g.4.大剂量用附子,必须先水煎1~3小时以上,再入它药同煎。
实验证明,附子经长时间煎煮后,乌头碱水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显著降低。
有资料表明,附子经加热处理后,毒性仅为原来的1/200.但其强心成分经煎煮后不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