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第一次(整册教材梳理)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529.00 KB
- 文档页数:15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表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表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表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表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气球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表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表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表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0+2=32
追问:30+2表示几个十与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2)从32瓶中拿走2瓶
提问:还剩多少瓶?怎样列式?
.教学例2
2)按照数的顺序把空白处写上正确的答案: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表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表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表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表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表
一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表
2.认识几分
教师小结: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能够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集体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重点: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 第二课时:2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重点:掌握2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与退位的概念,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3. 第三课时:3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重点:掌握3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与退位的概念,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4. 第四课时:4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重点:掌握4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与退位的概念,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5. 第五课时:5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重点:掌握5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与退位的概念,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三、教学方法采用集体讨论、小组合作、游戏活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数数游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新课:讲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
3.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4.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及时给予反馈。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练习题的正确率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第六课时:6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重点:掌握6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与退位的概念,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七、第七课时:7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重点:掌握7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计算。
图片连起来。
3 思维训练(1)看图,涂一涂。
(2).观察下图,操场上大家都在做什么活动?有几个同学在跳绳?(3) .找规律接着画。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形式丰富活泼,符合一年级学生特点,数物对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最后一个练习稍有难度,教师多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然后按照规律接着画,可以让学生在下面标出数字,图与数的对应,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环节四:总结鼓励,方法指导。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总结:同学们很了不起,不仅能数数,还能把数和对应物体的个数对应起来,别小看这些数,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常常用到。
课堂上同学们不仅积极回答问题,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完整,还能倾听同学的发言,坚持下去,你会养成很好的听课习惯。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完本节课有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能及时指导学生倾听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回答问题的方法等,从一年级开始注意数学文化元素的渗透]●●○○○ ○○○○○ ○○○○○ ○○○○○ 板书设计“少”的问题上,尝试放手让学生讨论,有序思考,逐步掌握一一对应的方法。
]【环节三:实践应用,随堂检测。
】1.摆学具教师:请你摆一摆,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个多,哪个少。
[设计意图:利用摆学具的小游戏让一年级的孩子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己拼摆,探索体验数量比较的本质。
]2.3.在少的后面画“√”。
4.[设计意图:第2、3、4属于知识综合运用的题目,更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并利用微课帮助部分孩子理解掌握。
]【环节四: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用什么方法探究的这些知识?在探究中你有什么新体验?总结: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同样多。
多和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我们就说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知识、方法两方面梳理本节课所学,感受到学习数学价值所在。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教材版本】: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内容】:本章节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位置和顺序、量的计量等。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特点】:一年级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数学,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
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实物操作和直观演示来帮助理解数学概念。
【学生问题】: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可能难以理解,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反复练习。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几何图形、位置和顺序、量的计量等基本概念和方法。
【难点】: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如分数、小数等。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策略】:通过实物操作、直观演示、数学游戏等,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机会表达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数的认识(1-5的认识及运算)【第二周】:数的认识(6-10的认识及运算)【第三周】:几何图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第四周】:位置和顺序【第五周】:量的计量(长度、面积)七、教学资源准备【教具准备】:实物教具、计数器、数学游戏道具等。
【教学素材】:PPT、教学卡片、练习题等。
八、教学评价设计【课堂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情况、参与度等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的教案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的教案(通用19篇)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能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会比较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
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所学内容,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
二、练一练。
第1题可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题意,再说一说左上、右下、右上、左下所指示的位置,并填空。
第2题,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说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规律,再填空。
第3题是巩固数的组成。
第4题目的是能正确熟练地进行20以内加减法运算。
第5题巩固认识钟表的四种情况。
第6题是巩固比较数的大小,它不是直接把两个数字拿来比,而是要先运算再比较大小。
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再提出问题并交流和解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第8、9、1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并且列式计算。
第12题,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图中符号的含义和题目的意思,再进行统计。
第15题,先观察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地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此可组织交流与讨论。
11、第18题,是一幅连环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编数学故事,然后说一说,算一算。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的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案集体备课一班级数学课程教案周次一课次1授课课题数一数教学基本内容教科书第2、3页教学目的和要求1、让同学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详细内容,引导同学感受看和数是熟悉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引导同学一件一件地观看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育有条理地观看的习惯。
3、让同学在自己探究与合作沟通中观看、学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同学通过实践、探究、合作沟通,把握数数。
关心同学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争论法等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究法等集体备课共性化修改教学环节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叙述:告知大家一个好消息,今日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喧闹的地方——动物乐园,兴奋吗?出示挂图,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爱好,初步探究。
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看,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同学一件一件地观看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实物操作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伴侣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伴侣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三、拓展运用叙述:小伴侣,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
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小结六、巩固深化1、嬉戏:火车钻山洞2、数水果,摘水果七、总结评价板书设计执行状况与教学反思周次一课次2授课课题比一比教学基本内容比较长短、高矮。
课本第4~6页教学目的和要求1、初步熟悉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知道怎样作长短、高矮的比较,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3、能精确地应用长短、高矮的基本词语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重点及难点1、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争论法等学法指导练习法、自主探究法等集体备课共性化修改教学环节设计一、复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第一次(整册教材梳理)引言在一年级数学上册中,我们需要通过集体备课来更好地梳理整册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为教师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本文将对一年级数学上册进行梳理,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分布,为教师们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针对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和需求,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培养学生对简单计算的掌握和应用能力;3.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应用能力;4.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材梳理一年级数学上册共分为X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了多个小节。
以下是教材内容的大致分布:1.第一单元:数的认识–数字0-5的认识和书写;–数字0-5之间的比较;–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第二单元:数的认识–数字6-10的认识和书写;–数字6-10之间的比较;–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第三单元:简单的图形–图形的认识和命名;–图形的比较和排序;–图形的组合与分拆。
4.第四单元:数的认识–数字11-15的认识和书写;–数字11-15之间的比较;–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5.第五单元:简单的问句–问句的提问和回答;–数字的问题;–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6.第六单元:更多的图形–图形的分类和辨认;–图形的组合、分拆和变换。
7.第七单元:数的认识–数字16-20的认识和书写;–数字16-20之间的比较;–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在整个一年级数学上册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1.数字的认识和书写: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数字,并掌握正确的书写方式。
2.数字之间的比较:通过比较数字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量比较意识。
3.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通过游戏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加减运算能力。
4.图形的认识和应用:通过观察、比较和实践,帮助学生认识各种简单几何图形,并掌握其基本特征和用途。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游戏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部编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准备课一、教材简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数一数”,另一部分是“比多少”。
第1课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节数学课,教材安排了一幅新学期开学图,通过此图,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教材第4、5页还将“美丽的校园”中的人或物抽取出来放在集合圈中,并在集合圈旁标上相应的1~10各数。
通过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化的过程,又将数数与认数有机地结合在-起。
教材第6页从“小猪帮助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首先利用情节中的素材——小兔与砖,小猪与木头进行比较,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同样多”与“不同样多”,再认识“不同样多”中“多”和“少”的含义。
在学生直接经验的作用下感受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一一对应法。
借助图中丰富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知道“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过程与方法】1.经历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一一对应的思想。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会比多少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数数;知道“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
难点: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四、教学建议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
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
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出示插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分散他们观察的兴趣,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10以内的加法教学内容:通过实物操作、图片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学会用加法解决问题。
2. 第二课时:10以内的减法教学内容:通过实物操作、图片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学会用减法解决问题。
3. 第三课时:0的认识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0的意义,学会用0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4. 第四课时:10以内的加减法混合运算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混合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5. 第五课时:综合练习教学内容:通过练习题和游戏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2. 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实物道具:如小棒、水果、玩具等,用于直观演示加减法概念。
2. 图片素材:如相关图片、卡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3.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4.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5. 游戏道具:如拼图、卡片等,用于游戏教学。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最新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表格式)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重点
1. 数字0的概念和写法。
2. 数字1-5的读法和写法。
3. 数的排序和比较大小。
三、教学难点
1. 数的大小比较,理解>、<、=符号的意义。
2. 数的排序,区别数的大小,克服”看形不看实“的毛病。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五、课堂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对于认识数字0和1-5的学生来说不难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注意力也比较集中,积极性较高。
但在实践操作中,对于排序和比较大小有些学生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第一次(整册教材梳理)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
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
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计算。
实验教材仍然按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的原则编排,把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退位减法。
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采用把10以内的数与加减法分为两段进行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先整体认识1~5各数,再教学加法和减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通过加、减法加深理解1~5各数的关系;然后认识0,出现有关0的加、减法。
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分为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三段教学。
这样的安排便于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数与加减计算。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把减法和加法适当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比较熟练地掌握加、减的计算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实验教材的10以内的加、减法,仍是把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
从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开始,把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把有关的加、减法算式对照排列,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逐步体会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逐步会利用联想算出加、减法式题的得数。
教材最初出现根据一幅图写出一个算式,逐步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算式(两个加法的或两个减法的),再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两个加法的和两个减法的),使儿童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起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到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学生就能把这种规律性的联系运用于学习新知识中,实现学习的迁移。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第一次(整册教材梳理)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计算教学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教材的编排仍然采用现行教材的基本结构,特别是20以内进位加法仍然采用先出9加几,然后出8、7、6加几……的编排方式,以便突出“凑十”的计算规律,使学生能够把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新的情况中去。
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根据这一理念,本册教材从加减法含义的教学开始就引进了多种算法的思想,并在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努力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具体措施是:(1)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材注意提示教师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
(2)注意体现因题而异可以采用不同的算法。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计算方法。
以“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为例,教材的编排注意了:(1)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学校运动会上的计算问题)。
(2)提示教师让学生拥有自主发现的经验,尊重学生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只提问“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不急于评价)。
(3)提供“凑十”的简洁算法,但不要求学生准确地说明算理(不再出“想:……”)。
(4)鼓励学生因题而异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教学9+5的例题)。
(5)展示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的多种方法(教学8+9的例题)。
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数和形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都是数学研究的对象。
图形与空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第一次(整册教材梳理)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for the first time of collective lesson preparation (sorting out the whole tex tbook) of mathematics volume 1 of grade 1一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第一次(整册教材梳理)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年级:一年级数学时间:9月2日备课组长:主备人:参加人员:一、二年级全体数学老师教研主题:整册教材梳理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
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如前所述,这册实验教材是以《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
教材的编者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
同时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认数和计算结合,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突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较好的做法。
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1.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这册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
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一册相比较,其主要变化是:(1)调整原“准备课”的内容,增加了“比一比”、“分类”两个单元。
对现行教材“准备课”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保留“开学图”和“数数”的内容,组成第一单元“数一数”。
在第二单元“比一比”中,充实了原有的“比多少”的内容,增加“比长短”、“比高矮”等内容。
在第五单元“分类”中,充实了分类的教学内容,增加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内容。
比较和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时使用的重要方法,也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比较和分类思想,掌握比较和分类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
(2)充实“认识图形”的内容。
在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安排了直观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从观察、操作认识立体图形入手,引出平面图形,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为学生认识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关系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增加了“认识钟表”,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钟面、直观认识整时和半时,初步体验时间的含义。
(4)在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中注意渗透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的内容。
通过例题、练习题、实践活动等内容,渗透简单的形象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数据的收集的方法等。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的设计注意下面几点:(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例如,分类概念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商店货物的摆放形式引入,让学生运用自己经验理解、体会分类的含义和作用。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安排了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
分类教学也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以及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体会、理解对同样的物品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例如,的“生活中的数”,展示了儿童生活中经常碰到有关数的表述,这是学生已有的经验,由于溶入了数学的含义,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而且也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教材注意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和色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例如第6~7页、第14~15页、第96~97页、第114~116页等用蝴蝶页展示了:小猪帮小兔盖房、野生动物园、学校运动会、我们的校园等等,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有许多奇妙的知识,需要学生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望。
教材还新编了具有亲切感的“编者的话”,设计了新颖的“目录”,努力使学生感到教材是为他们编写的,让孩子们喜欢教科书。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教材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重视了这一点,为教师结合教学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钻研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符合儿童特点的素材。
精心设计了:美丽的校园、金色的秋天、美丽的小湖、和平广场、做值日、过马路等情境,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和平、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珍惜时间、遵守交通规则等的教育。
例如“xxx小学,在学校里学生们努力学习、热爱科学、尊重师长、互相帮助。
教材整体体现了丰富多彩、努力向上的学校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生活态度。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
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
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计算。
实验教材仍然按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的原则编排,把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退位减法。
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采用把10以内的数与加减法分为两段进行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先整体认识1~5各数,再教学加法和减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通过加、减法加深理解1~5各数的关系;然后认识0,出现有关0的加、减法。
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分为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三段教学。
这样的安排便于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数与加减计算。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把减法和加法适当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比较熟练地掌握加、减的计算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实验教材的10以内的加、减法,仍是把加、减法结合起来教学。
从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开始,把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把有关的加、减法算式对照排列,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逐步体会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逐步会利用联想算出加、减法式题的得数。
教材最初出现根据一幅图写出一个算式,逐步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算式(两个加法的或两个减法的),再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两个加法的和两个减法的),使儿童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起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到学习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时,学生就能把这种规律性的联系运用于学习新知识中,实现学习的迁移。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数概念的建立,对儿童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
大多数儿童入学时都已经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的各数,但是对于数的概念未必清楚。
本册教材根据当前入学儿童已有的基础知识,在10以内数的认识方面减少了课时,将一个一个地认识数改为较为集中地认数。
先集中认识1~5各数,然后认识0;6~10的认识分为6、7的认识、8、9的认识、10的认识三段进行。
但是,实验教材仍然重视学生数概念的建立。
在每一段认数教学中,都要教学数的基数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序数含义、数的组成等内容。
同时教材注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1~5各数的认识,教材先体现如何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接着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操作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数含义。
又如5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通过了小猴吃水果的情景图,可以提出各种水果知多少的问题,再通过排一排、比一比,抽象出两个数的比较,认识比较的数学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