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3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及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对生态问题的重视越来越高。
为了推进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积极倡导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力度,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以2023年作为视角,探讨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和行动指南。
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学发展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导方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此基础上,我国加强了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注重全面协调,推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达到协调和谐。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
最后,科学发展观注重人的地位,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权利,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未来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工作已经完成,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加快能源转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未来,我们将从资源利用效率、新能源技术研发等方面入手,加快能源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环保工作,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绿色发展,培育绿色产业,鼓励企业更加注重环保问题,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绿色转型。
4、加强环境法制建设环境法制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强调,深入贯彻落实发觉发展观是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必然要求,县委书记方显中在县委十届三次全会上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深入推进科学发展。
同时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通过这次学习,结合环保工作实际,有一些心得与大家共勉。
一、建设生态文明极具战略意义生态文明具有丰富内涵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按照生态文明“人类生态学的满意原则,经济生态学的效益原则和自然生态学的和谐原则"的要求,生态文明不仅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要体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社会和和谐;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统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整体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权益,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在合理配置资源,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还要为后代留出持续发展的空间;要改造传统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化,达到循环发展的高效与协调;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平衡;弘扬环境道德,强化生态理念,塑造精神生态,确保社会的持续繁荣和发展。
生态文明是由良好的生态环境,高效的生态经济和共生的生态社会所构成。
生态环境是基础,生态经济是条件,生态社会是目的,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不可缺少的三大系统。
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包括索取资源和空间,享受生态系统的服务,向环境排放废物。
另一面是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包括资源制约,自然危害,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会带来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自然就会威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题目: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2012级\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摘要】在工业文明迅速高效地发展、其丰硕成果被人类各阶层所享用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所陷入的生态环境危机。
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样发展计划,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一、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含义在2003年7月28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讲话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首先,核心是以人为本,指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能让人民有梦可做,有梦可实现,人民的利益是一切工作的根本。
其次,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国家整体的前进发展要处于可循环、可持续的良性运转状态,不能出现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环境保护这样目光短浅的做法,而是应该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以贵阳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模式和城市治理理念不断更新。
贵阳市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积极响应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抓手,不断探索和实践。
本文旨在探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以贵阳市为例,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背景与现状贵阳市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贵阳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市绿化率不断提高,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同时,贵阳市在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利用、循环经济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三、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挑战尽管贵阳市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是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三是城市管理和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深入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案。
四、科学发展观在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在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科学发展观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提高城市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2. 全面协调,统筹发展。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良性互动。
3. 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积极推广绿色发展理念,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五、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策略与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贵阳市采取了一系列策略与措施: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
请简要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而科学发展观提倡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
下面我将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简要论述。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人民利益,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统一,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在实现经济发展的要注重环境保护,避免牺牲生态环境而带来的短期效益。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我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不断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互为支撑、相互促进。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生态条件。
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过程中,也需要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和保障,以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环境的持续改善。
再次,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以人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做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相互验证和完善。
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促使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而实践过程中的成果和教训,也为科学发展观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既有相互支撑的关系,又体现了相互促进、相互验证的特点。
只有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综合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追求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一、前言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成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及意义1. 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它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2.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1)保护生态环境。
在现代化进程中,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已成为严重问题,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2)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方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减少污染排放等目标。
(3)增强国家竞争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视程度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及意义1. 科学发展观的概念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强调了人民利益至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等方面的内容。
2.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1)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了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推动了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科学发展观中,人民利益始终被放在首位,通过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保障人民权益等方式,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3)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通过推动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等方式,提高了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1.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 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
在实践中,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够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请简要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科学发展观则是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高度契合。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与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化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技术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科学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资源节约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因此,科学发展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相互促进。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推动,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和推动。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参与和推动。
政府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实现;企业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推动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社会组织需要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推动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个人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和行动,从自身做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实现。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摘要: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生态文明在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处理好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关系、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选择是:加强生态道德、完善生态法制、促进生态科技、发展生态经济、倡导生态消费。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路径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这是生态文明第一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被载入党的纲领性文件。
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既是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总结。
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最重要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一环。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点(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从历史发展来看,生态文明也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
从内涵上看,生态文明应该包括3个基本要素:一是生态意识文明,是指人们对待生态问题的科学的、进步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二是生态法制文明,是指人们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三是生态行为文明,是指在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法制的支配和约束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注重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繁荣的各种活动。
科学发展观之生态文明建设摘要:生态文明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和标志。
生态文明建设史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怎样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的调查,了解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构成文明系统的整体。
“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党贯彻落实发展观、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只有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一、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及内容生态文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来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相对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如国内学界多数人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和利用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由此所产生的对自身的各种负面影响,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1]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即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言。
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生态文明[2]都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生态文明包括生态理念文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政治文明,生态科技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等方面的内容。
生态理念文明指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理想观念和精神追求等。
简要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简要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1.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1. 引言在当前全球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日益受到重视。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科学发展观则提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构建中国绿色发展道路上的共同点和相互促进的方式。
2.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在根本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绿色技术的应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科学发展观则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同时兼顾人民的利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在理念和目标上存在内在的一致性。
3.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共同点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有许多共同点。
它们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性,而科学发展观通过科技进步和资源利用的高效性实现可持续性。
它们都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环境的质量和人民的健康,而科学发展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它们都强调社会公平和公正。
生态文明建设追求公平的资源分配和环境保护的公正,而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成果的共享和社会的公正。
4. 生态文明建设对科学发展观的拓展生态文明建设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的拓展和深化。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这使得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友好性。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使得科学发展观更加关注可持续性和绿色发展的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也提醒我们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健康,这对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有重要启示。
5. 科学发展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科学发展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和推动。
科学发展观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为基本价值追求,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人类社会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还应该推行低碳经济模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后代子孙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培养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责任心,让更多人从心底意识到自己要做环保工作的义务和责任。
以上三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文明进步。
而科学发展观则是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出发,以全人类共同发展为目标,强调发展是硬道理,但也必须遵循科学和人民情感,和谐推进全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民主体地位,什么样的发展才是真正符合人民利益的发展,什么样的发展才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是为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具体来说,科学发展观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坚持以人为本,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推进发展,实现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发展目标,同时保持和谐、平衡和可持续。
二、推进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推广绿色低碳经济模式,推进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重叠加,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放弃对自然的征服和控制,保护自然生态平衡,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质,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为五大建设。
“生态文明”主题的提出与发展,说明科学发展观在理论深化与实践探索中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实践既是对科学发展理念的现实检验,又为科学发展观理论本身提供了一步丰富与发展宝贵资料。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于几大文明建设整体推进的理性思考和果抉择,标志着我们党对文明认识达到了新的阶段;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 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与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科学发展理论新贡献。
要深入把握科学发展观新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内容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
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过度消耗资源和深度环境污染的代价。
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创造一美元的产值,能耗是美国的
4.3倍、德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因此,在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时期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发展全局,强调在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地处理地区间、城乡间、经济与社会间、人与自然间、国外与国内间的关系。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生态文明
应该做到:
(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人类自始至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人类永远无法否定和摆脱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之死必将导致人类之死。
人类即便为了生存改造自然,也必须服从自然规律。
然而,人类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巨大的本质力量不断地膨胀,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支配下不断地向自然界进行掠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在人类还在对自己的物质成果沾沾自喜的时候,人类已经陷入了恶劣生态环境的困扰与折磨中。
因此,目前人类只有一种选择来弥补人类自己种下的恶果,那就是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同自然界的主奴关系,走出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
树立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的观念,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在全社会长期有效地开展生态文明的道德建设理论宣传,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德育的实践活动,使生态自觉、生态关心成为一名普通地球人的良知。
唯有首先转变观念,人类才能在实践中展开保护环境的自觉行动。
(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赶超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战略,采取追求国民经济总产值高速增长和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也极不合理。
工农业中高消费、高污染、低效益的以量取胜的产业居多。
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做到:首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继续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逐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生态农业。
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技结合传统农技,在不对土壤、水资源进行破坏的前提下,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的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
其次,改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费的工业发展路子,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
济效益好、资源耗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对全国污染大、效益差的企业要令其迅速停产。
加大力度扶持一些清洁生产、高效利用资源的业通过高新技术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加大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新材料技术的研究开发,让更多的企业用可再生资源代替自然资源,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水平,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最后,把循环经济作为主导模式推广到产业中去,大力建设生态工业园。
探索建立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体系,如企业、园区、城市、区域层次等,从小循环到大循环。
根据生态效率理念,进行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
选择一批工业园区,根据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生态结构改造,建立服务交换系统、企业间的闭路循环和生态链以及虚拟生态园,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化代谢和共生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使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兼而有之,达到双赢。
(三)转变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
建设生态文明符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是基于对工业文明追求过度消费物质资料的批判和否定。
对建立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基础上的生活与消费的追求,不仅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反而会造成心理疾病和生态危机。
因此,必须改变人们盲目地占有地球资源的高消费生活方式,重建一种能够保持自然系统的稳固与平衡、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让人们从追求繁华、浪费的生活方式中摆脱出来,以适度消费代替过度消费,以节俭代替挥霍,革除过度消费、超前消费、高消费的畸形消费观,改变人们对资源的强烈占有心态,使人们认识水平、生活风格越来越生态化。
具体来说就是:要抵制、限制一次性商品的使用和过度的包装,推广绿色的环保产品,从节约能源的角度倡导简朴的生活方式;反对因追求不断变化的流行时尚商品,而提前抛弃大量的仍可以使用的耐用消费品,树立消费品最大限度利用的观念;倡导旧物交换、废物分类回收,实现废品的循环利用;倡导使用公共交通、经济适用房等。
最后,要进一步引导人们追求深层的、非物质的满足。
那就是开展生态旅游和生态休闲,使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观念深入人心。
在这种绿色消费观念的指导下,人们的身心将越来越健康。
(四)完善生态文明的政策、法律环境。
环境危机说到底是源于私人利益、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的过度溢出,公共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缺乏保护。
在当代社会,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制订出相应的政策、法律至关重要。
政策制订方面:首先,应该逐步建立起合理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于目前的GDP 无法正确地反映经济投入与产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无法正确地反应出在这一指标中资源与环境的代价与损耗,它掩盖了很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而绿色GDP的建立刚好弥补了这些缺陷,它把那些不能真正代表发展、不能反映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剔除,为经济发展提供绿色的衡量方法。
其次,用绿色税收进行补贴转移。
绿色税收顾名思义就是与自然资源、环境有关的税收,采用绿色税收使人们的经济活动不仅直接反映其费用和成本,也反映间接的费用和成本,以此鼓励对环境的有益活动,阻止对环境的有害活动。
利用/绿色税收对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补贴,以带动他们投资环境保护产业的积极性。
最后,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
经验告诉我们,产权模糊的条件下,会发生各种混乱,搭便车,机会主义,相互蚕食,资源滥用;只有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才能消除人们在资源利用上的搭便车行为,防止人们对资源的哄抢、掠夺。
出于对自身财产的爱惜,人们必会长远考虑尽可能合理利用资源。
法律法规方面:要加强环境法律建设进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制订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还存在不少的缺陷和不足。
比如,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多是从经济上惩罚,而相应的法律手段还不健全。
具体表现在:环境法制以实体法为主,不注重环境程序法作用的发挥,环境产权不确定,人们对资源利用的随意性较大。
因此必须通过环境立法,规定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有毒化学品和土地、森林、渔业、生物多样性等一
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标准、方式、措施、罚则等。
并根据每个时期的不同环保需要,对这环境法规不断进行修订。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生态环境执法的监督,加强法部门的监督,防止出现执法不规范、执法力度不够的情况,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法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