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知识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80.59 KB
- 文档页数:3
抗震结构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抗震结构的概念抗震结构是指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性和完整性的结构。
它是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发生损坏或倒塌的预防和保护措施,旨在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
抗震结构的设计原则是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满足一定的安全要求,包括居住安全、人员疏散和建筑物完整性。
二、抗震设计的历史抗震设计起源于20世纪初。
在20世纪初期,人们对地震的认识还很有限,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仅限于简单的经验法则和试验结果。
20世纪50年代,随着地震工程学的发展,抗震设计开始逐步系统化,随后逐步推出了一系列抗震设计规范。
从此,抗震设计逐渐成为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减少地震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抗震设计的目标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在地震作用下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防建筑物的倒塌或严重损坏;2. 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3. 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居住安全性;4.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减震性能。
四、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性原则: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稳定性和完整性;2. 经济性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抗震设计的成本;3. 可行性原则:确保抗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五、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增强:通过增加构件的尺寸、材料强度或者截面面积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2. 增加结构抗震支撑:通过增加支撑设施或者增加支撑刚度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3. 防震设施:通过设置减震设备或者减震结构来降低建筑物的振动能量;4. 结构破坏控制:通过设置抗震结构连接、构件连接件或者增加柔性结构来控制结构的破坏。
六、抗震设计的技术要求抗震设计的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震设计的受力分析:要求对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包括静力和动力分析;2. 抗震设计的结构设计:要求合理设计建筑结构,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确定结构的构件和连接方式等;3. 抗震设计的参数选择:要求选择合适的参数,包括地震动参数、土壤参数和结构参数;4. 抗震设计的验算和验证:要求对抗震设计方案进行验算和验证,确保满足强震作用下的破坏控制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4个要点要注意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下面是14个抗震设计要点,供参考:1.地震烈度评定:要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地震烈度等级进行评定,确定相应的抗震设计要求。
2.结构类型选择: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高度确定结构类型,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或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3.基础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的基础,使其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包括基础的形式、尺寸和材料选择。
4.建筑物整体的抗震设计:要考虑建筑物从地震中脱离的可能性,通过合理分布和连接结构的方法,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5.结构的水平抗力设计:要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形状确定合适的结构配置,提供足够的抗震强度和刚度。
6.结构的垂直抗力设计:要考虑建筑物在地震中可能产生的垂直振动和倾斜,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刚度调整,提高建筑物的垂直抗震能力。
7.结构的抗震连接设计:要确保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结构之间的连接点能够承受地震产生的剪力和扭矩,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8.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要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减少结构的震动峰值,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
9.结构的抗倒塌设计:要设计建筑物的各个部分,使其在地震中不易倒塌或局部破坏,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10.结构的振动控制设计:要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控制方法,控制建筑结构的振动幅值,在地震中减少结构和设备的震动破坏。
11.结构的抗震措施选择:要根据设计目标和地震烈度等级,选择适当的抗震措施,如内柱加固、梁柱节点加固、墙体加固等。
12.结构的抗震计算:要进行合理的结构抗震计算,考虑地震的特点和建筑物的荷载,确保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13.结构的抗震验算:要对抗震设计方案进行验算和检查,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4.结构的施工和监理:要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和监理工作,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以上是抗震设计中需要注意的14个要点,每一个要点都与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关,设计师和工程师需要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认真考虑和执行这些要点,确保建筑物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总复习(武汉理工配套)考试的具体题型和形式可能会有变化,但知识点应该均在以下内容中。
复习不要死记硬背,而应侧重理解.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震动和近场地震动?P3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叫地震动。
其中,在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动称为近场地震动.2。
什么是地震动的三要素?P3地震动的峰值(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称作地震动的三要素。
3. 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那一类?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构造地震。
4。
什么是构造地震、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P1 答: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深部岩石的应变超过容许值,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一般简称地震.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一般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的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的称为深源地震;我国绝大部分发生的地震属于浅源地震,一般深度为5~40km。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邻近地区称为震中区,地面上某点至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
地震波分哪几类?各引起地面什么方向的振动?P1—3 答: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体波又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引起地面垂直方向的震动,横波引起地面水平方向震动。
在地球表面传播的波称为面波.地震曲线图中,纵波首先到达,横波次之,面波最后到达.分析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可以确定震源的深度。
6。
什么是震级和地震烈度?几级以上是破坏性地震?我国地震烈度表分多少度?P4答:震级:指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是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
(1)m=2~4的地震为有感地震.(2)m〉5的地震,对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3)m>7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12.1 地震基本知识地震俗称地动,是一种具有突发性的自然现象。
地震按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以及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破坏作用大,影响范围广是房屋建筑抗震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所指的地震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岩层构造状态的变动)使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这种地面振动称为构造地震,简称地震。
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震中附近地面运动最激烈,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震中区或极震区。
地面上某处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
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一般把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成为深源地震。
中国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均属于浅源地震。
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就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是在地球内部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P波)是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压缩波,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引起地面垂直振动,周期短、振幅小、波速快。
横波(S波)传播的是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剪切波,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引起地面水平振动,周期长、振幅大、波速慢。
面波是体波经地层界面多次放射、折射形成的次生波。
面波的质点振动方向比较复杂,既引起地面水平振动又引起地面垂直振动。
当地震发生时,纵波首先到达,使房屋产生上下颠簸,接着横波到达,使范围产生水平摇晃,一般是当面波和横波都到达时,房屋振动最为激烈。
震级地震的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地震的震级M,一般称为里氏震级。
1935年由里希特首先提出了震级的定义。
当震级相差一级,地面振动振幅增加约10倍,而能量增加近32倍。
一般说来,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称为微震;M=2~4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M>5的地震,对建筑物就要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震;M>7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8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单元2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学习⽬标】1、能够对抗震的基本概念、抗震设防⽬标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知识点掌握。
2、能够具备砌体结构房屋和钢筋混凝⼟框架房屋、框架剪⼒墙结构、剪⼒墙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要点,从⽽为识读平法03G101-1混凝⼟结构施⼯图中抗震部分打下基础。
【知识点】构造地震;地震波;震级;烈度;抗震设防;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钢筋混凝⼟框架房屋的抗震规定。
【⼯作任务】任务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知识【教学设计】通过带领学⽣观看地震灾害照⽚,让学⽣对抗震设计的必要性有⼀个清楚的认识,从⽽为识读平法03G101-1混凝⼟结构施⼯图中抗震部分打下基础,为今后识读结构施⼯图、胜任施⼯员岗位打下基础。
21.1地震基本知识21.1.1 地震21.1.1.1构造地震地震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地⾯强烈运动(见图21-1)。
是⼀种⾃然现象,依其成因,可分为三种类型:⽕⼭地震、塌陷地震、构造地震。
由于⽕⼭爆发,地下岩浆迅猛冲出地⾯时引起的地⾯运动,称为⽕⼭地震。
此类地震释放能量⼩,相对⽽⾔,影响围和造成的破坏程度均⽐较⼩;由于⽯灰岩层地下溶洞或古旧矿坑的⼤规模崩塌引起的地⾯震动,称为塌陷地震。
此类地震不仅能量⼩,数量也⼩,震源极浅,影响围和造成的破坏程度均较⼩;由于地壳构造运动推挤岩层,使某处地下岩层的薄弱部位突然发⽣断裂、错动⽽引起地⾯运动,称为构造地震;构造地震的破坏性强影响⾯⼴,⽽且频繁发⽣,约占破坏性地震总量度的95%以上。
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仅限于讨论在构造地震作⽤下建筑的设防问题(见图21-2)。
地壳深处发⽣岩层断裂、错动的部位称为震源(见图21-3)。
这个部位不是⼀个点,⽽是有⼀定深度和围的体。
震源正上⽅的地⾯位置叫震中。
震中附近地⾯震动最厉害,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震中区。
地⾯某处⾄震中的⽔平距离称为震中距。
把地⾯上破坏程度相似的点连成的曲线叫做等震线。
震中⾄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知识要点1、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含义各是什么?震级和烈度有什么联系?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种度量。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一次地震表示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由于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不同,随着距离震中的远近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烈度。
2、何谓土的液化?如何进行土层液化判别?饱和沙土或粉土的颗粒在强烈的地震下土的颗粒结构趋于密实,如土本身的渗透系数较小,则孔隙水在短时间内排泄不走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
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砂土或粉土受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消失,这时砂土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丧失抗剪强度,形成犹如“液体”的现象,称为场地土的液化。
采用两步判别法来判别可液化土层,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凡经过初步判别定位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影响的场地土,就可不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3、哪些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的抗震承载力验算?下列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1本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2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下列建筑:1)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 2) 砌体房屋;3)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4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4)基础荷载与3)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4、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应用范围如何?1)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2)除1款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表3.16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当取三组加速度时程曲线输入时,计算结果宜取时程法的包络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当取七组及七组以土的时程曲线时,计算结果可取时程法的平均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
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说到抗震这事儿,咱们很多人都知道地震怕得要命,但是其实大家对建筑结构抗震是个啥样的概念,可能不太清楚。
要不然你看,房子能不倒不就行了吗?谁还管它长得咋样。
嗯,原理其实也不复杂。
简单点说,建筑结构抗震,顾名思义,就是让建筑能在地震时尽量不倒,或者说,尽量不把住的人压成肉饼。
咋做呢?这就得从房子怎么建说起。
你想啊,咱们的房子,一般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咱大部分时候也没觉得它特别强悍。
但一旦地震来了,这钢筋混凝土能不能承受得了巨大的震动,那就得看设计咋样了。
如果设计得不行,真是大祸临头,可能地震一来,房子就“嘎吱嘎吱”地开始摇晃,像是老爷车的悬挂系统坏了似的,能不让人心惊肉跳吗?你要说抗震设计,得考虑好多事儿。
地震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左右晃动。
很多时候,它是上下颠簸,来回推。
你想象一下,一个人在高楼大厦里边走,结果你脚下的楼板跟着你一块儿跳动,这种感觉能不让你脚底板发凉吗?那房子也一样,地震一来,楼板和结构的连接就像是脚底板和鞋底的关系,千万不能松动。
你说这地震就像是一场暴风雨,但问题是,房子如果不结实,它就像风雨中的纸糊屋,随时可能被刮倒。
咱们经常会看到高楼大厦,在地震的时候不会直接倒塌。
这是因为有一种“弹性”设计,简单说,就是让建筑在地震时有点“玩命的柔软”。
有的房子设计成那种“曲线”结构,好像有点像穿着健身裤的高楼,外面看不出什么特别,但实际上它的结构可以通过一定的变形,吸收震动,就像你跑步的时候,地面弹性越好,膝盖受的冲击就越小。
这样一来,建筑不至于被地震震得七零八落,反而能安安稳稳地站着。
再说了,抗震不仅仅是地震来时的事情,建筑物的“抗震力”还跟它的重量、形状和材料有很大关系。
你看那些高楼,越高的越容易晃,毕竟重力作用下它们受到的冲击力比低楼大。
更糟糕的是,如果楼体不够坚固,它晃动时会像一根杠杆,带着楼下的部分一起起伏。
而如果设计得合适,比如墙体加厚,结构更紧密,那它就能保持比较稳定,不容易翻倒。
简析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地震的影响,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使得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能够尽量减少损失,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而房屋建筑结构是抗震设计的核心,它的抗震性能决定了整个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下面我们将简析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
1. 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是抗震设计的基础,稳定性好的结构,能更好地抵御地震的冲击。
建筑物的稳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个建筑物具有较强的受力能力,在地震时能够坚固稳定地承受地震的作用力;二是结构本身强度高,能够承受地震所产生的大量内力。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特别注意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合理布置建筑物的支撑点,增加结构的刚度,避免出现负载密度集中的情况,以确保整个建筑物在地震时能够稳定地承受力量。
2.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即结构在地震中能够承受地震作用力的能力以及变形损伤后仍能保持较小的破坏范围。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抗震设计最核心的部分,它直接决定了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抗震设计考虑采用较为安全的设计标准和方法,合理制定构造形式、材料型号、地震作用分析方法等,提高结构的刚度、强度和韧性,适当控制结构的横向变形、竖向振动等,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抗震措施。
3. 建筑结构安全预警机制在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还要考虑安全预警机制的设置,建立有效的地震安全预警系统,可以通过消息推送、GIS展示等方式,让居民第一时间得知地震信息,提高自救和抗震应对能力,从而尽量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 建筑维护管理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之后,也需要不断的进行维护和管理,检验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可能存在危险的条件下及时进行修补和加固。
建筑物在长年累月的使用中,可能会受到自然、人为、环境等多样的影响,因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包括裂缝、变形等问题,建筑维护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地震抗力要点本文档旨在介绍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抗力要点。
地震是严重破坏建筑物的一种自然灾害,因此在设计和施工建筑结构时,必须考虑地震力以及如何有效地抵抗地震所带来的破坏。
本文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 设计阶段在设计建筑结构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地震区域:根据所在地的地震区域划分,确定建筑设计的地震烈度。
- 抗震设计参数: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的类型,确定设计参数,包括地震作用设计水平和设计地震力。
- 结构选型:选择适合抗震设计的结构类型,如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或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等。
- 材料选用: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钢材和加固材料等。
2. 建筑施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基础施工:确保建筑物的基础牢固稳定,采用适当的地震抗力设计。
- 结构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结构施工,包括正确安装和连接建筑结构的构件,确保其抗震性能。
- 监测与验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抗震监测和验收,以确保施工质量,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3. 维护与检修建筑结构的维护与检修是确保其抗震性能持久有效的重要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定期检查:定期对建筑结构进行检查,包括观察是否出现裂缝、变形等情况。
- 维护保养: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进行结构维护保养工作,包括修复损坏的构件、补强弱点等。
- 加固改造:根据维护检查结果和实际需求,进行抗震加固改造,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4. 教育与宣传为了提高社会公众对建筑抗震重要性的认识,有必要进行相关教育与宣传工作:- 宣传活动:组织地震抗震宣传活动,向公众介绍建筑结构抗震知识、地震预警系统等。
- 培训与教育:开展建筑师、工程师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抗震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水平。
- 技术交流:促进国际间地震抗震技术交流,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和技术进行改进。
以上是建筑结构地震抗力的要点。
通过科学的设计、合理施工、定期维护和加固改造,可以提升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建筑结构建筑抗震设计基本知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并尽量减少损坏和崩塌的设计措施。
1.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增加建筑物的刚度和强度,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其中,刚度是建筑物抵抗变形的能力,强度是建筑物承受外力的能力。
2.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1)建筑物的刚度要求高,以减小地震力的作用。
(2)建筑物的强度要求高,以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3)建筑物的变形能力要求好,以保证在地震时能够发生一定的位移和变形,以释放地震能量。
(4)建筑物的稳定性要求好,以保证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减少倒塌的可能性。
3.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法(1)静力设计方法:将地震力转化为静力效应,通过设计刚度和强度来抵抗这些静力效应。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震作用较小的建筑物。
(2)动力设计方法:通过地震反应分析计算建筑物的动力响应,然后进行刚性和强度的设计。
这种方法适用于地震作用较大的建筑物。
4.抗震设计的常用技术措施(1)增加建筑物的重力刚度和强度,如采用加强柱、墙体和梁的截面、增加混凝土墙的厚度等。
(2)采用抗震支撑系统,如剪力墙、约束墙、框架等。
(3)采用抗震连接技术,如采用粘结钢板、加固节点等。
(4)采用减震技术,如装置液体阻尼器、摩擦式减震器等。
(5)采用消能技术,如装置阻尼器、附加质量等。
(6)选择合适的地基,如采用加固地基、选择土质好的地段等。
5.抗震设计的设计步骤(1)确定设计地震作用的参数,包括地震烈度、设计地震加速度等。
(2)进行地震建筑物的分析,包括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
(3)确定结构的抗震设计目标,包括刚度要求、强度要求等。
(4)进行结构的刚性设计,包括选择结构形式、选择结构材料、选择结构尺寸等。
(5)进行结构的强度设计,包括计算结构的强度要求、安全系数等。
(6)进行结构的细部设计,包括节点设计、支座设计等。
(7)进行结构的验算和优化,包括进行结构的静力和动力验算,进行结构的优化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知识要点
1、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含义各是什么?震级和烈度有什么联系?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种度量。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一次地震表示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由于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不同,随着距离震中的远近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烈度。
2、何谓土的液化?如何进行土层液化判别?
饱和沙土或粉土的颗粒在强烈的地震下土的颗粒结构趋于密实,如土本身的渗透系数较小,则孔隙水在短时间内排泄不走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
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砂土或粉土受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消失,这时砂土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丧失抗剪强度,形成犹如“液体”的现象,称为场地土的液化。
采用两步判别法来判别可液化土层,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凡经过初步判别定位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影响的场地土,就可不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3、哪些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下列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1本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2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下列建筑:1)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 2) 砌体房屋;3)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4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4)基础荷载与3)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4、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应用范围如何?
1)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2)除1款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表3.16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当取三组加速度时程曲线输入时,计算结果宜取时程法的包络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当取七组及七组以土的时程曲线时,计算结果可取时程法的平均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
5、如何计算多层砌体房屋的地震层间剪力?
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方向该层各抗侧力构件的分配原则取决于房屋楼、屋盖的刚度。
对于刚性楼、屋盖房屋,按抗侧力构件等效刚度的比例分配;对于柔性楼、屋盖房屋,按抗侧力构件从属面积上的重力荷载比例分配;对于半刚性楼、屋盖房屋,可取上述两种结果的平均值。
6、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防震缝的设置要求有哪些?
1)尽量避免采用不规则结构方案,不设防震缝;2)若设防震缝,高度不超过15m时缝的宽度不小于70mm,超过15m时,6、7、8、9度相应每增加5m、4m、3m、2m宜加宽20mm;3)8、9度并缝两侧结构高度刚度或层高相差较大时可设防撞墙。
7、什么是抗震设防的“三水准”,“二阶段”?
抗震设防要求的三水准,就是指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抗震设计的简化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第二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8、《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中对建筑物是如何分类的?小高层住宅、消防车库各属于哪一类建筑?
特殊设防类(甲类)建筑;重点设防类(乙类)建筑;标准设防类(丙类)建筑;适度设防类(丁类)建筑。
小高层住宅属于丙类建筑,消防车库属于乙类建筑。
9、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如何实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
对同一节点,使其在地震作用组合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略大于梁端的弯矩设计值或抗弯能力。
对同一杆件,使其在地震作用组合下,剪力设计值略大于按设计弯矩或实际抗弯承载力及梁上荷载反算出的剪力。
10、多层混合结构房屋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芯柱)和圈梁的作用有哪些?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中设置圈梁,可以加强纵横墙的连接、增强楼盖的整体性、增加墙体的稳定性;有效的约束墙体裂缝地开展,从而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有效地抵抗由于地震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破坏作用。
多层砌体结构房屋中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可以部分地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尤其是可以大大增强房屋的变形能力。
墙体开裂以后,构造柱和圈梁形成的约束体系可以有效地限制墙体的散落,使开裂墙体以滑移、摩擦等方式大量消耗地震能量,保证房屋不致倒塌。
11、已知某建筑场地的钻孔地质资料如下表所示,试计算该场地的等效剪切波速,并判定场地的类别。
解:场地计算深度为20m 。
覆盖层厚度为23.4m 。
0
1160.4/se n
i i si
d v m s d v ==
=∑=272.8 m/s ,场地属于II 类场地。
12、已知图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自振周期T1=0.49s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I 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屋面和楼面重力荷载分别为G1=2100 kN ,G2=2000 kN ,G3=1800 kN ,试用底部剪力法求该结构在多遇地震时的楼层地震剪力。
图示高度单位为mm 。
答:(1)查表,I 类场地第一组,特征周期Tg=0.25s 。
查表,多遇地震7度地震加速度为0.15g
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0.12。
(2)已知第一振型自振周期T 1=0.49s ,Tg<T1<5Tg ,应采用计算公式为=1
α 0.065
(3)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1
α
eq EK G F
== 328kN
(4) 已知T 1=0.49s 〉1.4Tg 。
该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需考虑结构顶部附加集中作用。
δn=0.1092,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Fn=δnF EK =35.9 kN
(5) 作用在结构各楼层上的水平地震作用为=1F 57.8 kN ,=2F 101.5kN ,=
3F 133.2 kN
则地震剪力为:V1= 328.4kN ,V2=270.6 kN ,V3= 169.1 kN 。
13、试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图示框架多遇地震时的层间剪力。
已知结构的基本周期T1=0.42s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答:(1)
max
9.01
1)(
ααT T g == 0.068
(2)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1
αeq EK G F ==416kN
(3) 作用在结构各楼层上的水平地震作用为 EK
n n
j j
j
F H
G H G F )1(1
1
11δ-=
∑== 89.6kN ,=2F 165.3 kN ,=
3F 160.6kN ,=∆F 0kN
则地震剪力为:
V1=415.5 kN ,V2=325.9 kN ,V3= 160.6kN 。
m
2.3m 7.2m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