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纯知识点(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141.98 KB
- 文档页数:11
七下科学华师大版知识点摘要:一、前言二、七下科学华师大版知识点概述1.物理2.化学3.生物三、各科知识点详解1.物理1.力的概念和作用2.简单机械3.功与能2.化学1.原子和分子2.化学反应3.酸碱盐3.生物1.细胞结构2.生物进化3.生态学四、总结正文:一、前言七年级下学期的科学课程是中学阶段的重要课程,涉及到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门学科的基础知识。
华师大版的教材在编排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文将对七下科学华师大版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七下科学华师大版知识点概述1.物理七年级下学期的物理课程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和作用、简单机械以及功与能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力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力的作用效果,熟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以及理解功与能的关系。
2.化学化学课程主要包括原子和分子、化学反应以及酸碱盐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原子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了解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
3.生物生物课程主要涉及细胞结构、生物进化和生态学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三、各科知识点详解1.物理1.1 力的概念和作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力的单位是牛顿(N)。
学生需要掌握力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力的作用效果,如摩擦力、重力、弹力等。
1.2 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是指不改变能量形式而改变力的大小的机械。
常见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斜面等。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掌握简单机械的计算方法。
1.3 功与能功是力在物体上的作用导致物体移动的能力,是标量。
能是物体具有的做功能力,是矢量。
学生需要理解功与能的关系,掌握功和能的计算方法。
2.化学2.1 原子和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核子和电子组成。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共价键相互连接而成的粒子。
学生需要了解原子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性质。
七下科学华师大版知识点
(实用版)
目录
1.七下科学华师大版的概念
2.七下科学华师大版的主要知识点
3.七下科学华师大版的特点
正文
【七下科学华师大版的概念】
七下科学华师大版是指我国华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针对初中七年级下学期科学课程的教材。
该教材以严谨的科学知识和生动的实例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广大初中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七下科学华师大版的主要知识点】
七下科学华师大版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力、热、光、电、磁等基本概念和定律;简单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实验操作。
2.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书写等。
3.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细胞结构和功能,生物的生殖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
【七下科学华师大版的特点】
七下科学华师大版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科学性:教材内容严谨,符合科学原理,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科学知识。
2.系统性:教材知识点设置合理,由浅入深,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
3.实用性: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实例和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趣味性:教材内容生动有趣,图片丰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华师大一、物理知识点1. 浮力:物体受水的推力,与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大小成正比,该推力称为浮力。
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或等于它的重力时,物体就会浮起来。
2. 电流:电荷在导体中的移动称为电流。
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3. 电阻:导体阻碍电子流动的程度,称为电阻。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
4. 电压:电荷在两个点之间移动所携带的能量,称为电压。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
二、化学知识点1. 化学反应:两种或以上的物质发生变化,生成一种或一组新物质,称为化学反应。
2. 元素:无法进一步分解成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元素。
元素由原子组成。
3. 化合物:由两种或以上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称为化合物。
化合物由分子组成。
4. 原子:最小的化学单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三、生物知识点1. 细胞:最基本的生物学单位,所有生物都由一种或多种细胞组成。
2. 消化系统: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以便身体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的生物系统,包括口腔、胃等。
3. 循环系统:将氧气和养分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身体中排出的生物系统,包括心脏、血管等。
4. 呼吸系统:将氧气吸入体内,排出二氧化碳的生物系统,包括鼻子、气管等。
四、地球科学知识点1. 地球结构:由核心、地幔、地壳组成,地球最外层是地壳,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层,核心是地球最内层。
2. 大气层:由对流层、平流层等组成,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的一层,空气形成大气环流,形成云和降水,平流层是大气层次最高的一层,在那里形成了大量的臭氧。
3. 轮廓地图:可以看到一个区域各种地形高低的简单图形,间隔线表示高度跨度,等高线表示地形特征。
4. 极光:在地球磁场中,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与大气层中的分子碰撞产生的自然现象,是一个多彩而美丽的自然奇观。
以上是七年级下科学的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七下科学华师大版知识点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课程涉及了多个知识点,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领域。
以下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生物:本册重点介绍了生殖器官、生殖过程和性别的形成。
学生
将了解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和功能,并了解精子和卵子的结构和特点。
此外,生物多样性、遗传和进化也被涵盖。
2. 化学:本册重点介绍了杂质与纯净物质的区别,讲解了如何进行
纯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此外,还学习了常见的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了解了酸碱中和反应以及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3. 物理:本册物理知识点包括静电、光的传播和反射等。
学生将了
解静电的原理和静电产生的原因,明白光的传播需要媒质,以及光线
在反射中的特性。
4. 科学实践:本册强调了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进行一些
简单的科学实验。
这些实验有助于学生发展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课程,学生可以扩大对生物、化
学和物理等科学领域的认知,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
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还可以为将
来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生物1. 细胞: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组成。
细胞的特点包括细胞膜的半透性、细胞器的特殊功能和细胞的自我复制等。
2.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利用氧气氧化有机物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呼吸作用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 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生长受到光、温度、水分和营养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从二氧化碳和水中合成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
4. 动物的呼吸:动物的呼吸包括皮肤呼吸和肺呼吸。
不同动物的呼吸器官也不同,例如鱼类有鳃呼吸,昆虫有气管呼吸等。
5. 植物和动物的生殖:植物的生殖方式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包括花部、授粉、受精和种子的形成;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卵生和胎生等。
6. 遗传与变异:遗传是基因的传递,在生物繁殖过程中,基因随着染色体的传递被遗传给子代。
变异是基因组中的不同基因在表现上的差异,是物种多样性的来源。
7. 生物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生物环境的保护包括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等。
物理1. 运动和力:力使物体发生变化或保持原来状态的能力,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过程。
运动规律包括牛顿三定律和滑轮原理等。
2. 颗粒模型:颗粒模型是把物质看作由微观粒子组成的模型,颗粒之间有间隙,颗粒运动规律包括分子运动理论和布朗运动等。
3. 声音和光线: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光线是由电磁波组成的波动现象,它们有自己的传播规律和特性。
4. 电和磁:电是由电荷的流动形成的现象,它有自己的电路和电磁场理论,磁是由磁性物质产生的现象,有磁场和磁感应等。
5. 热学:热学是研究物体内能与热能的转化和传递规律的科学,包括传热、热力学和热能转化等。
6. 能量和功率:能量是物体进行物理变化所需要的潜能,功率是物体进行物理变化的速率,它们有自己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7. 气体压强和浮力:气体压强是气体分子对容器壁面的撞击力,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浸没物体的撑托力,它们都有自己的压强定律和浮力定律。
2019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第一章水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克。
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
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5%,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
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
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2.5L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
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
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
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
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309教育网
309教育资源库 水的形成
关于水的起源的认识仍存在很大的分歧,目前在约有32种关于水的形成的学说。
这里简述几种主要学说。
一种学说认为在地球形成之前的初始物质中存在一种H2O分子的原始星云,类似于现在平均含水0.5%的陨石,地球形成后降到地球上,从而使地球上有了水。
另一种学说认为在地球形成后才有形成水的原始元素(氢和氧)。
氢与氧在适宜的条件下化合。
生成羟基(OH)。
羟基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水(H2O)。
荷兰的天文学家奥特认为,地球上的主要来源是我们这颗行星的内部的岩石圈的上地幔。
岩石圈的物质一半是由硅组成,其中硅酸盐和水分。
这些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适宜的条件下(如火山爆发)脱水,从而形成了地球的水。
美国学者肯尼迪等认为岩石在熔化中完全混合时,含有硅酸盐75%,含水25%。
在地球形成初期,火山爆发频繁,从而加快了地球水的形成。
由于地球内部的高温,地球的水还在增加。
在研究中,有资料表明,大洋面近1000年内上升了1.3m。
不过近几十年海洋水面快速升高可能主要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
第一章知识点1、水循环包括降水(下雨下雪下冰雹)、蒸发和蒸腾、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水汽输送(海陆水汽输送)环节。
水循环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其中,海陆间循环是最重要的循环,给陆地提供源源不断的水量,其中台风就是现实的例子。
2、水的三态变化是固体、液体和气体间的相互转化。
可分为熔化、凝固、液化、汽化、凝华、升华。
3、物质由固体变液体叫熔化,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以冰为例,冰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物质由固体,液体,固液共存三种情况,刚开始都是固体,中间段固液共存,熔化刚结束的时候全部都是液体。
4、物质由液体变固体叫凝固,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0℃,以水为例,水在凝固过程中放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物质由固体,液体,固液共存三种情况。
5、有固定熔点的物质称为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的物质称为非晶体,晶体与非晶体的图像区别为晶体熔化过程中中间有一段温度保持不变的水平线,而非晶体的温度一直处于上升。
6、物质由气体变液体叫液化,液化过程中放热。
7、物质由液体变气体叫汽化,汽化可分为蒸发和沸腾,汽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表面的流速(风)。
蒸发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而沸腾发生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
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而沸腾则在特定的温度才会发生,以水为例,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8、物质由固体变气体叫升华,升华过程中吸热。
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在舞台上产生的烟雾就是升华现象。
9、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叫凝华,凝华过程中放热,自然现象中,霜,雾凇,窗花(冰花),雪都是凝华现象。
10、溶液:均一、稳定的液体,它属于混合物,有溶剂和溶质组成。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1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水是良好的溶剂,他可以溶解固体、液体和气体,但是溶剂不一定是水,也可以是其他有机物如酒精,汽油等。
第六章物质的结构【概念和规律】一、物质由微粒构成1、无论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
4、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
5、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构成(稀有气体),有的分子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原子构成。
6、金属直接由原子构成。
7、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8、在一定条件下,原子可以失去或得到电子,成为带电荷的离子。
9、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
10、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原子有核模型认为: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11、现代研究表明: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而且它们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12、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13、实验表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着空隙和相互作用,并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而且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元素1、把物质中的同一种原子统称为元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
3、每种元素都有一个名称和符号,符号通常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有重复,增加第二个小写字母。
4、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有112种,其中94种为天然元素,18种为人工合成元素。
5、元素的分布不均匀①宇宙中氢元素最丰富,其次是氦元素;②地壳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氧元素、硅元素、铝元素;③地核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铁元素、镍元素;④空气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氮元素、氧元素。
678、在非金属元素中He、Ne、Ar、Kr、Xe、Rn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9、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10、单质和化合物都有确定的组成,并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
11、由同种单质或同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复习学生姓名课题第二章复习年级班级7 学科科学课程形式1V1 任课教师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一、知识回顾1、空气的存在A、空气具有质量。
B、大气压方向。
2、空气的成分A、探究空气成分:实验原理:;选择红磷原因:;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误差分析:小于五分之一原因(3条):;;;大于五分之一原因(2条):;;实验成功的关键:;;;间接证明氮气哪些性质(3条):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性质:;B、空气成份及含量:78%,21%,0.03%,0.94%,0.03%。
C、稀有气体种类及用途:;;D、工业制取氧气和氮气方法:;3、 氧气A 、 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B 、 氧化反应:两种常见方式 和 ;C 、 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和爆炸的区别: ;D 、 燃烧三个基本条件: 、 、 。
E 、 木炭、红磷、硫、蜡烛和铁丝在氧气和空气中的燃烧现象及文字表达式:4、 二氧化碳A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B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文字表达式:;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变红的文字表达式:;加热后,石蕊试液中由红变为紫色的文字表达式:;C 、 二氧化碳的利弊:利: ;弊: ;现象 反应条件 生成物 文字表达式 备注 反应前在空气中燃烧 在氧气中燃烧 反应后 红磷 暗红色粉末状固体微弱的黄色火焰 明亮的黄色火焰 生成大量白烟 点燃 五氧化二磷 P 2O 5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O 2P 2O 5木炭 黑色固体 燃烧发红 燃烧更旺,发出白光 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点燃 二氧化碳 CO 2 木炭+氧气 二氧化碳 C+O 2CO 2 硫 黄色固体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点燃 二氧化硫 SO 2 硫+氧气二氧化硫 S+O 2SO 2 铁丝 银白色固体 不能燃烧 只能发红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黑色固体落入瓶底 点燃 四氧化三铁 Fe 3O 4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O 2Fe 3O 4蜡烛 乳白色固体 正常燃烧 燃烧更旺,发出白光 瓶壁上出现水珠,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点燃 二氧化碳CO 2 水H 2O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5、保护大气圈A、大气圈根据性质和高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和。
科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教案一章三节水是常用的溶剂 (第1课时)慈溪市上林初中备课组教学目标:1、了解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2、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定义。
3、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4、初步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解过程进行科学探究5、了解水和其他常见的溶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溶液的组成和分类、溶解度教学难点:溶解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提问:你有没有想过,在我们周围存在的澄清透明的天然水,是不是纯净?学生答:不是问:那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蒸发自来水从中可以看出,自来水并不是纯净水。
天然水都不是纯净水。
纯净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它能溶解各种固态的、液态的和气态的物质。
天然水和大气、土壤、岩石等物质接触时,许多物质就会溶解在水中。
所以,海水、河水、井水等,都不是纯净的水,而是含有许多溶解性物质和非溶解性物质的极其复杂的混合物。
板书:1.天然水是混合物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混合物由一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学生活动:固体药品的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取用粉末状固体:用药匙取用,量多用大匙,量少用小匙往试管装固体粉末:用纸槽送入活动1:高锰酸钾和蔗糖分别放入2烧杯水中,观察现象,并由一名学生来描述现象:高锰酸钾不见了。
解释:高锰酸钾的微粒(钾离子和高锰酸钾根离子)均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均一、透明的液体。
如果把形成的液体装入一个密闭的容器,温度保持不变,不管过了多长时间,蔗糖或高锰酸钾都不会分离出来,这两种液体是很稳定的。
板书:2. 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讲解: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指物质的微粒高度均匀地分散在溶液里,任何部分的性质和浓稀都一样;稳定性指只要条件(温度、溶剂量)不变,无论放置多久,溶液里都不会有物质析出。
同学们要掌握和理解溶液定义中所包含的三层意义:第一,均一和稳定是溶液的特征。
第一章水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克。
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
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5%,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
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
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2.5L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
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
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 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
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
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第一章水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克。
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
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5%,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
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
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2.5L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
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
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 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
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
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它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17. 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水是良好的溶剂,在水中可以溶解各种固态、液态,气态的物质。
天然水是溶液。
18. 一般来说取用块状的固体药品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也可以用纸槽。
19.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19.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
20.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21.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表示: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6克食盐。
那么20℃时在5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8克食盐;要溶解72克食盐需要200克水。
22.大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的,少数物质它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溶解度变化不大,比如:食盐,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反而降低,比如:熟石灰。
要使一杯饱和的食盐溶液变成不饱和,最好用增加溶剂的方法。
23.要使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解达到饱和可采用:降温,增加硝酸钾,蒸发溶剂。
24.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小液滴悬浮在液体里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食用油在水中形成乳浊液,泥土在水中形成悬浊液,牛奶是乳浊液,豆浆是悬浊液。
碘在水中形成悬浊液,食用油在汽油中形成溶液。
25.一般不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是水。
如食盐溶液,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
当其他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通常把溶液里含量多的叫溶剂,含量少的叫溶质,比如5毫升汽油中加入10毫升机油,汽油是溶质,机油是溶剂。
26.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
27.用固体溶液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28.在水的电解实验中,为了增加导电性,可以加入少量的硫酸或氢氧化钠,接通直流电,可以观察到两个电极出现气泡,两只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发现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该气体是氧气。
用点燃的木条接近另外一个玻璃管,观察到气体也燃烧,用一个干燥的烧杯放在火焰上,发现烧杯内出现了水珠,说明该气体是氢气。
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为:1:2。
水的电解的文字式表示为:29.在点燃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之前必须检验纯度。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可以安静地燃烧,形成淡蓝色的火焰。
文字式表示为:30.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1.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分配和地区上分布不均匀,而且人均淡水占有量也比较低。
※1.水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叫做水的密度。
经过实验测定,纯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为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表示:每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是1╳103千克。
一滴水的密度等于(填等于、大于或小于)一桶水的密度。
※2.单位换算:①7.8×103kg/m3=7.8g/cm3, ②1 g/ml=1.0×103kg/m3③7.5m3=7.5×106ml=7.5×103dm3, ④9.8 m3=9.8×106cm3=9.8×103l ,⑤9t=9×106g=9×103 kg※3.硫酸铜粉末遇水颜色由白色变成蓝色。
其反应式为:硫酸铜+水→水合硫酸铜。
氯化钴遇水颜色由蓝色变成红色。
其反应式为:氯化钴+水→水合氯化钴。
用这两种化学药品可以检验水的存在。
第二章空气1.一切物质都有质量,空气作为一种物质也有质量。
地球周围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层,它对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会产生保护的作用。
2.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并且很大。
3.暖气片一般安装在底部,是为了:空气对流(热空气上升)。
3.暖气片一般安装在底部,是为了:空气对流(热空气上升)。
4.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其他气体和杂质。
5.稀有气体不活泼,曾被叫做隋性气体,但是也能够与一些物质发生反应。
氦气也可以用来填充气球,当电流通过稀有气体的灯管时,就会发出五颜六色的光。
6.法国的拉瓦锡首先发现空气的组成。
7.工业上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氮气和氧气,这是根据他们的沸点不同。
这种方法叫分离空气法,是物理变化。
8.硫是黄色的固体粉末,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硫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反应后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文字式表示为:9.铁是银白色的金属,铁丝在纯氧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
实验中要在集气瓶底部预先放些水或细沙,原因是防止生成的熔化物溅落而炸裂瓶底。
文字式表示为:10.木炭是黑色的固体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文字表达式为:11.红磷是暗红色的固体,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放出热量。
文字表达式为:12.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出现,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文字表达式为:13.燃烧是发热发光的剧烈化学反应,缓慢氧化特点是不发光,但要发热。
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是可燃物、空气和温度。
14.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会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可以用氧炔焰来焊接和切割金属,液氢在液氧中燃烧会产生巨大的能量来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15.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
在增大压强和降温的条件下,二氧化碳会变成雪花状的固体,这种固体也可以叫做干冰。
16.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收热量,使水蒸气液化的作用。
17.检验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可以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这个时候发生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为:18.在盛无色水的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则试管中的液体变成了紫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变成了红色,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如果给上述试管加热,发现液体又变成了紫色。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19.大气层被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散逸层。
20.在平流层中有大量的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在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短波。
21.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一氧化二氮等。
破坏臭氧层的气体有氟氯烃、氮氧化物等22.一般认为空气的污染物只要是污染性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
※1.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等物质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其中前两种都需要同一物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它加快了分解速度。
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用排水法来收集。
因为他密度比空气大,也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来收集,收集较纯净的氧气用排水法收集。
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文字式表示为:※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
反应原理(文字表达式)为: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Ca(OH)2+HCl→CaCl2+H2O+CO2)。
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水空气大,所以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
检验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是否熄灭。
※3.盛有石灰水的容器敞开放置一段时间后,容器壁上常会形成一层白色物质,其原因是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若要除去这种白色物质,可以用稀盐酸冲洗,原因是※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
反应原理(文字表达式)为: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Ca(OH)2+HCl→CaCl2+H2O+CO2)。
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水空气大,所以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
检验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是否熄灭。
※3.盛有石灰水的容器敞开放置一段时间后,容器壁上常会形成一层白色物质,其原因是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若要除去这种白色物质,可以用稀盐酸冲洗,原因是碳酸钙+盐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原因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4.用化学式表示下列物质:①水H2O ②氢气H2③氧气O2④二氧化碳CO2⑤二氧化硫SO2⑥五氧化二磷P2O5⑦四氧化三铁Fe3O4⑧氢氧化钙Ca(OH)2⑨碳酸钙CaCO3⑩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5.写出物质的化学式:①干冰CO2,②石灰水Ca(OH)2,③石灰石CaCO3,④盐酸HCl第三章阳光1.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
它是一个不断燃烧的气体球。
太阳辐射能的主要形式有光和热。
2.光源是本身线度很小,或者距离足够远,光源就可看成点光源。
离点光源越远的被照面上看起来越暗的道理是点光源发出的光辐射到达被照面单位面积上的光辐射量是随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少。
3.照射到地球的太阳光几乎是平行的。
4.探究表面颜色不同的物体与吸热的关系。
在做这个实验时,应使用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探究方法。
要尽可能使其它条件相同(如应使容器的质量和容积相同,水的质量和温度相同,接受辐射的能量都相同),而只考虑由于锥形瓶涂黑和不涂黑所引起的升温差别,从而说明吸收热辐射多少与物体表面颜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