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词语解释

一、一些常见词语的理解

1、简述、简要述评、简要评述、简要说明、概括说明、概括指出、概述、试述(1)“述”,就是叙述,即摆事实。“评”,就是评论、评价,即讲道理,谈观点。“述评”或“评述”,就意味着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

★评价:评定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与评价二者的区别在于评述偏重于叙述,评价偏重于结论。历史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

(2)说明(表明),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

如2005年江苏卷工业化题第②问“就政府作用而言,以日本为例结合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此外,“说明”有时相当于“表明”的意思,或相当于从所给材料可得出什么结论(有时题目直接用“表明”)。例如:1995年高考三大发明材料题第④问“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问“表明了什么?”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此外还有阐述、分析的含义。

指出:是直接说出某个(或某些)史实或结论;

★“说明”、“指出”,实际就是评述、解答问题的依据是什么,怎么样?

★列举(举出):一个一个的举出来。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

(3)“简”“简要”“概”“概括”,说到底意思差不多,都包含两层要求:一是要求“简”,就是要求全面综合,高度概括;二是“简要”,简单扼要,既要简单、精炼,又要准确抓住要点,亦即抓主干去枝节,点到为止,否则是面面俱到或简而不要。

例如,“……指出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写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就行了。当然写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必须先回顾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世界政治领域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然后进行归纳、提炼,书写虽然简单,但思维过程并不简单。而学生往往拿到题目总是力求在头脑中直接想出答案(一般很难做到,除非是史实直接再现),一旦想不出就会将记忆库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和盘托出或想起老师“多多益善”的谆谆教导后,一开始就盲目的下笔如有神,结果长篇大论、离题万里,即使有那么一些沾边的内容也因为卷面拥挤、不清楚而成了水草中隐匿的小鱼。

2、体现、反映、表现、意味

体现、反映和说明、表明在历史试题中意思相近,都有由甲而得乙的意思。

体现是某种性质或者某种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此,它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换句话说,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者透过此现象看到彼险象。表面的能直接看到现象的东西,觉不是体现、反映的东西。

表现,则是就历史情况、历史事实而言,是历史事物本身具体情况外在的表现。与“反映”、“体现”不同,不是由现象而本质,而是由本质而现象。……。“表现”部是多方面的,若干点的。

3、结合、联系、据、依据、根据

联系,是联络,结合相关的人或事。结合在这里与“联系”意思差不多。

一般设问的形式是“联系(结合)……,分析/说明/评价……等”。在这类设问中,“联系”、“结合”也可以换成“据”、“依据”、“根据”,题意并为发生变化。联系(结合)的对象,在历史题目中实际上是以之作背景和依据而存在的,用以说明或论证或阐述后面的问题,也就是说,题中要求“结合(联系)”的内容和后面要回答的问题都是答案所在,但前者要简明扼要,重心应放在分析/评价/说明的事物而不是联系(结合)的对象。

例如:“结合1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演变”。此题要求答出英国在700年间的“经济”、“阶级关系”、“议会”、“政党政治”四个方面的变化,但前两个方面是次要的,后两方面是主要的;同时后者以前者为背景、依据,两者有密切联系,而不是毫无关系。因此,此题答题内容虽包括四个方面,但不能分别将四个方面的史实一一列出了事,而必须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先述前两个方面的情况,后述后两个方面的情况,才符合题目要求。

★“结合”题要注意“结合”后面与之搭配的求答词的不同。

4、背景、历史背景、原因、社会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基本原因、条件、前提条件、前提和条件。

(1)背景: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一般是指一历史事物在何种情况下发生的,实际上包含了原因、条件两方面内容。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历史背景”与“背景”本质是一致的,在这里“历史”并无实在意义。

(2)原因: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件发生的因素。一般是回答“为什么”,也就是必要性;

原因有一因和多因之分,多因又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之分,甚至在主要原因中还可以分出最主要的原因和“决定性因素”。对于这些相关概念的内涵如果没有准确清楚地认识,不能区别对待,肯定会出现严重失误。

一般地说,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都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在这诸多原因中,历史发展的客观因素(一般指历史条件)是客观原因,而人的因素(人们促成事物发展的主观努力)则是主观原因。

“主要原因”和“主观原因”大相径庭,它是指在导致历史事物发生的诸多原因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这种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有时还不止一种,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又可称之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众多原因中,不属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

“根本原因”是从本质上说的,即导致事物发生的最本质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反映着历史客观规律的要求。一般应在经济基础、社会性质、阶级本质中去寻找。

★尽管‘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都反映都反映了人们的历史认识(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根本原因”反映的是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例如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的分析,就应该从农民起义不可能获得成功的理论高度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透过“中外反动势力绞杀”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根本原因”揭示的是事物实质。

“根本原因”不同于“主要原因”,但某些单项组合选择题的设计,也有将“根本原因”并列为“主要原因”的情况,这是应该注意的一种特殊情况。在这种设计中,“根本原因”本身的性质并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