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性质1教学案例设计(1)
- 格式:doc
- 大小:135.00 KB
- 文档页数:3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4《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4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平行线的传递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的概念,但对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度关系还不够了解。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所不同,逻辑思维能力也各有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总结,逐步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传递性质,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总结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传递性质,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灵活运用,角度关系的推导和证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折纸、拼图等动手操作活动,观察和体验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总结,得出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图形和实例,制作PPT。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等。
3.学生活动材料:准备折纸、拼图等动手操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如楼梯、铁路等,引导学生回顾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跨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以平行线的性质为例一、案例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跨学科教学成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案例以平行线的性质为例,将数学与物理学、几何学等领域相结合,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理解平行线在物理学和几何学中的意义;3.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1.平行线的定义及其性质;2.平行线在几何学中的应用;3.平行线在物理学中的应用;4.平行线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难点:如何将平行线的性质与物理学、几何学等领域相结合。
五、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铁轨、桥梁等,引出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新知识:详细讲解平行线的性质,通过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巩固练习: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4)跨学科应用实例分享: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其他学科中发现的平行线应用实例。
例如,在物理中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中,光线在界面上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在地理学中,经纬线相互平行;在音乐中,平行五度音程的运用等。
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的。
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互动环节:设计一个竞猜游戏,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平行线知识来猜测答案或解释原因。
例如,“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站在一个巨大的放大镜前,那么我们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6)评价与反馈:通过小组报告、观察、口头反馈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注意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_____年___月___日
如图,直线a与直线b平行,直线c与它们相交.
(1)量一量:用量角器量图中8个角的度数.
(2)说一说:由测量的结果,你发现∠1与∠5、∠2与∠6、
∠3与∠7、∠4与∠8、∠3与∠6、∠4与∠5、∠3与∠5、
∠4与∠6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3)想一想:(2)中的各对角分别是什么角?
(4)议一议: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所得的同位
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
探究点:平行线的性质
问题1:画两条平行线a//b,然后画一
条截线c与a、b相交,标出如图所示的角.
(1)度量所形成的8个角的度数,哪些是同
位角?它们的度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说出你的猜想.
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
(2)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
(3)如果两直线不平行,上述结论还成立吗?
问题2:如图,已知a//b,那么∠2与∠3相等吗?为什么?
问题3:如图,已知a//b,那么∠2与∠4
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
巩固新知:观看微课总结所学
四、典例精析
例1: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五、导学点拨
思考: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区别?性质和判定的条件与结论互逆。
六、巩固提升
校本作业
七、课堂总结
平行线的性质几何语言图示
如图,已知∠ABC.请你再画一个∠DEF,使DE∥AB,EF ∥BC,且DE交BC边与点P.探究:∠ABC与∠DEF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行线的定义;(2)掌握平行线的性质;(3)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直观展示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行线的定义;(2)平行线的性质。
2. 教学难点:(1)平行线性质的推导与理解;(2)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创设: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探索平行线的性质;3. 直观展示: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平行线的性质;4.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生活实例,如同一平面内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 探究平行线的性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平行线的性质;(2)每组汇报探究成果,师生共同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3. 直观展示:(1)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平行线的性质;(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4. 练习巩固:(1)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教师点评,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概念巩固:回顾平行线的定义,加深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2. 性质练习:完成课后习题,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3. 拓展延伸:探究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规则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合作学习能力;4.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平行线知识的掌握程度。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2)平行线之间的夹角相等。
(3)平行线与截线所形成的内错角相等。
(4)平行线与截线所形成的同位角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推理和证明。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2. 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直观展示平行线的性质。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行线的概念。
2. 自主探究:学生独立观察、操作,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3. 小组交流:学生之间分享探究成果,讨论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4. 教师讲解: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并进行推理和证明。
5. 练习巩固: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及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实践操作:提供实物模型和几何画板,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将平行线的性质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思维训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
2. 学会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图,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表达、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平行线的性质。
2. 运用直尺和圆规作图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1. 理解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2. 灵活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PPT。
2. 直尺、圆规、白纸等作图工具。
学生准备:1. 笔记本、作图工具。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平行线。
2. 提问:什么是平行线?平行线有哪些性质?环节二:探索平行线性质环节三:验证平行线性质1. 学生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环节四:巩固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行线性质。
2. 教师点评答案,讲解解题思路。
环节五:课堂小结2. 教师补充并强调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行线性质。
2. 运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2. 运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利用几何作图工具,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程度。
3. 实践应用: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行线性质的能力。
八、教学拓展与延伸:1. 探讨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建筑等领域。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互相平行。
(2)平行线与横穿它们的直线相交,交角相等。
(3)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2. 采用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生活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概念。
2. 探究平行线的性质:(1)让学生自主尝试画出平行线,观察并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2)分组讨论,分享各组的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平行线的性质。
3. 讲解与应用:(1)教师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2)设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4.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2)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5. 布置作业:设计适量作业,巩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行线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反馈: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情况。
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平行线的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3.1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土门中学柯玉磊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是平面几何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研究几何图形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基础也是学习简单的逻辑推理的素材,是证明角相等、研究角的关系的重要依据.平行线的性质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也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平移等知识奠定基础.图形的性质是研究图形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它和图形的判定是几何中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平行线的性质是学生对图形性质的第一次系统研究,对今后学习其他图形性质有“示范”的作用.教科书由平行线的判定引入对平行线性质的研究,既渗透了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之间的互逆关系,又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平行线的三条性质都是需要证明的,但是为了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性质1是通过操作确认的方式得出的(在九年级《圆》这一章中再作证明),然后在性质1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推理得到性质2和性质3,体现了由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渗透了简单推理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构建起学习几何的“基本套路”,实现对逻辑思维的培养,体现数学在培养良好思维品质方面的价值.因此可以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二、学生学情分析东直门中学是北京市示范性中学,我的授课班级数学基础较好,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积极性高.但是,学生初次接触图形的性质,对于平行线的性质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都是陌生的,所以,本节课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来构建平行线性质的研究过程.作为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章节,对于性质2和性质3的论证,学生可以做到“说理”,但把推理过程从逻辑上叙述清楚存在困难,需要老师做示范,学生进行模仿.对于证明过程的严密化,对于刚刚接触平面几何的初一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推理过程符合逻辑的前提下,对于学生在证明过程中使用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来进行表述的方式不作限制,更多关注学生对证明本身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平行线性质推理过程的严谨表达.三、教学目标设置1.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2)经历平行线性质的探究过程,体会研究平行线性质的方法,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探索性和创造.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知道平行线三条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并能初步运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推理.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知道三条性质的关系,能独立完成由性质1推导性质2、性质3.四、教学策略分析(1)在学习课标、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把平行线的性质这部分内容划分为两课时,第a bc1 2一课时即本节课得到平行线的性质,第二课时了解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并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2)本节课采取教师启发引导与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亲身体验平行线性质的探索和验证全过程.(3)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平行线性质的研究思路.(4)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了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剪刀、图形计算器等学习用品,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方法来验证性质1成为可能,在推理性质2和性质3的过程中,从说理到说清理再到书写推理过程,为学生搭建“台阶”,提供展示的机会.(5)依据学生课上实际表现、课后完成作业及目标检测的情况,进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五、教学过程1.梳理旧知,引出新课问题1上节课,学习了哪些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你认为这三个判定方法中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2)在这三种条件下,都可以得到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反过来,在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下,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关系呢?师生活动:学生代表回答,如出现错误或不完整,请其他学生修正或补充.教师点评.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并引入探究课题,有意识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为后面类比研究平行线判定的过程来构建平行线性质的研究过程做好铺垫.2.动手操作,归纳性质1类比研究平行线判定的思路,首先来研究两条直线平行时,同位角的数量关系.问题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同位角会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师生活动:学生首先对结论进行猜想,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探究,学生代表演示、说明.(1)猜想:在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条件下,同位角有什么关系?(相等)(2)你能验证你的猜想吗?说明: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准确标记角;能否准确找出同位角,能否正确使用工具比较角的大小.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使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3)你能与同学交流一下你的验证方法吗?师生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如果出现操作或表达不规范的地方教师给与指正.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1)度量法:用量角器进行测量或使用图形计算器进行验证. (2)叠合法:通过剪纸、拼图进行比较.(4)如果改变截线的位置,你发现的结论还成立吗?说明:学生小组合作,制定方案,进行说明. 学生可能作出多个图形,分别通过度量验证,也可能使用图形计算器的相关功能让截线运动起来,发现同位角不变的数量关系.(5)你能结合图形,表达你得到的结论吗?如果ba//,那么∠1= ∠2 .(6)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达这个结论吗?(性质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G F E DC B A a b c 123a b c 1234E DC B A 1234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验证猜想的探究过程得到性质1,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由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下一步推理性质2、性质3及今后进一步学习推理打下基础.3.简单推理,得出性质2和性质3问题3在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条件下,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说明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系呢?(1)你能用性质1和其他相关知识说明理由吗?师生活动:学生口述推理过程(学生可能使用邻补角或对顶角的关系推导内错角的关系) 学生之间进行点评,指出问题或互相作补充.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2)你能写出推理过程吗?师生活动:学生代表做板演. 根据板演情况,师生共同做修改或补充.在此更多关注推 理过程是否符合逻辑,不过多强调格式,多给学生鼓励.(3)类比性质1,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达出上述结论吗?(性质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4)你能用符号语言表达性质2吗?如果 b a //,那么 32∠=∠.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逐步构建研究思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从“说点儿理”向“说清理”过渡.问题4在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下,我们研究了同位角和内错角,那么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你能由性质1推出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吗?文字语言:性质3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符号语言:如果 b a //, 那么 ︒=∠+∠18043.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代表使用实物投影进行展示和说明.设计意图: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从而能进行简单的推理.4.巩固新知,深化理解例1 如图,平行线CD AB ,被直线AE 所截.(1) 从︒=∠1101可以知道2∠是多少度吗?为什么?(2) 从︒=∠1101可以知道3∠是多少度吗?为什么?(3) 从︒=∠1101可以知道4∠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例2 如图,已知C A CF AE CD AB ∠︒=∠,39,//,//是多少度?为什么?F E D C B A 3214321ba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补充,并演示准确形式.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平行线的性质及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推理打下基础.5.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平行线的性质是什么?(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研究平行线性质的过程吗?(3)本节课通过简单推理得到性质2和性质3,在推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平行线的性质, 引领学生回顾探究平行线性质的过程,体会研究平行线性质的方法.布置作业 : 教科书习题5.3第2,4,6题.六、目标检测设计1. (教科书练习第1题)如图,直线b a //,︒=∠541,那么2∠,3∠,4∠各是多少度?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的掌握.2.如图,填空:①∵ AC ED //(已知),∴C ∠=∠1 ( ) .②∵ DF AB //(已知),∴ ∠=∠3 ( ).③∵ ED AC //(已知),∴ ∠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三线八角图的识别和平行线性质的直接应用.。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行线的定义;(2)掌握平行线的性质;(3)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2)学会用直尺和圆规作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的证明及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圆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线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平行线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介绍平行线的定义;(2)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平行线的性质;(3)讲解平行线性质的证明过程;(4)举例说明平行线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行线的性质及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学生用书上的练习题;2. 结合生活实际,寻找平行线的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行线的性质;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调查并报告平行线在建筑、交通、设计等领域的应用。
九、教学反思课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5《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5《平行线的性质》是初中学段几何学习的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为后续学习平行线的判定和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引入直观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证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的概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但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于证明过程的理解和运用还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运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证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证明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2.难点:平行线性质的证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用于导入新课。
2.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并提问:为什么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总是相等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行线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例,让学生发现并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得出结论: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且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解答。
题目难度逐渐加大,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性质的应用。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证明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2. 学生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2. 学生能够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学生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三、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四、教学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直线模型、平行线模型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直线和平行线的模型,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的定义和平行线的定义。
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平行线模型,让学生自己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3. 证明平行线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证明过程。
4. 应用平行线的性质:教师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分组讨论。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并强调其在几何学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平行线的性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
平行线上的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上的同位角相等。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以及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来进行评估。
七、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理解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等。
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来进行评价。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八、拓展与延伸: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和延伸的题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
这些题目可以包括证明题、应用题等,难度可以适当增加。
平行线的性质初中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上的任意一对对应角相等。
(2)平行线之间的任意一对内错角相等。
(3)平行线之间的任意一对同位角相等。
(4)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平行线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平行线的性质和应用。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 进行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行线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的特点。
2. 新课讲解:讲解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图形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证明方法。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性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和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八、教学延伸:1.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平行线相关的拓展活动,如制作平行线的手工制品或进行平行线的户外观察。
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设计平行线的性质优秀教案设计「篇一」七年级数学下册《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经历从性质公理推出性质的过程;2.感受原命题与逆命题,从而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能在推理过程正确使用。
【对话探索设计】〖探索1反过来也成立吗过去我们学过: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反过来,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0.显然,这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
现在换一个例子:如果一个整数个位上的数字是5,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对吗?这句话反过来怎么说?对不对?结论:如果一个句子是正确的,反过来说(因果对调),就未必正确。
〖探索2上一节课,我们学过: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过来怎么说?猜一猜:它还是对的吗?〖探索3(1)用三角尺画两条平行线a、b.说一说:不利用第三条直线能画出两条平行线吗?请画出第三条直线(把它记为c),并说明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的根据(公理或定理);(2)在(1)中再画一条直线d与直线a、b都相交,找出其中的一对同位角,用量角器量出它们的度数验证你原来的猜测。
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与平行线的判定公理一样,这个结论也是基本事实,即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结论,我们把它叫做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它是平行线的第一条性质。
〖探索4如图,请画直线c截两条平行线a、b;再在图中找出一对内错角.同学们一定能从直觉判断这对内错角也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它是平行线的第二条性质。
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如何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
如图。
∵a∥b(已知)。
∴∠1=∠3(____________________)。
又∠3=________(对顶角相等)。
∴∠1=∠2(___________)。
以上过程说明了:由性质1可以得出性质2。
〖探索5我们学过判定两直线平行的第三种方法: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地说: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把这条定理反过来,可以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学会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图。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利用几何图形的变换,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在小组中积极交流。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教学准备:直尺、圆规、几何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平行线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平行线。
二、探究平行线的性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图,尝试找出平行线之间的性质。
三、验证平行线的性质(15分钟)1. 学生利用几何模型,自行验证平行线的性质。
四、练习与巩固(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
2. 教师点评练习题,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
2. 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验证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平行线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练习题的设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课堂活动与实践(15分钟)活动目的: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活动步骤:1. 教师布置实践活动:利用直尺和圆规,画出两条平行线,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角。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3. 各组展示实践活动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七、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活动目的: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步骤:1. 教师展示一个实际案例:在一条马路上,有两辆车的车轮痕迹是平行的,求这两辆车的速度是否相同。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3.1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学生对图形性质的第一次系统研究,对今后学习其他图形性质有“示范”的作用。
平行线的性质是证明角相等、研究角关系的重要依据,是研究几何图形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基础,是平面几何图形的一个重要内容个学习简单逻辑推理的素材,它不但为三角形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是今后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平移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有平行线的判定引入对平行线性质的研究,既渗透了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之间的互逆关系,又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
平行线的三条性质都是需要证明的,但是为了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性质1是通过操作确认的方式得出的,在性质1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推理,得到性质2和性质3。
这一过程体现了由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渗透了简单的推理,体现了数学在培养良好思维品质方面的价值。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的研究与发现过程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推导及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观察、动手测量、猜想、合作交流探究。
二、教学准备:白纸、直尺、三角板、量角器、计算器、剪刀等。
三、教学过程板书设计:5.3.1 平行线的性质已知结论判定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这是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一节几何图形课,主要是能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解决一些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熟记平行线的性质。
2、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解决一些问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是一节几何图形课,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推理能力,学生参与意识及自主能力较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讲授法、演示法、操作练习法等。
五、教学环境与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等
六、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熟记平行线的性质。
2、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解决一些问题。
【学习重难点】:
重点: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难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归纳平行线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回忆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成立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方法:教师提问平行线的判定,挑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出判定反过来的结论,由此引出新知。
二)自主学习:
目标: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后,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
内容:课本50-51页
时间:10分钟
方法:1、画出两条平行线,测量两直线平行时同位角的度数,说出它们的大小关系,同时找出内错角和同旁内角,观察推理总结它们的大小关系。
2、熟背平行线的性质,并用几何语言表述。
3、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
检测题:随堂练习
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按自学步骤进行操作,画平行线时让一学生上台演示。
三)练习环节:
2.如图3,已知∠1=∠2,∠3=125°,那么∠4的度数为()
图3
A.45°
B.55°
C.65°
D.75°
3.如图4,已知AB∥DE,∠A=150°,∠D=140°,则∠C的度数是()
图4
A.60°
B.75°
C.70°
D.50
4、填写推理的理由
1.如图8,∵BE平分∠ABC(已知)
图8
∴∠1=∠3()
又∵∠1=∠2(已知)
∴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
∴∠AED=_________()
方法:教师先引导学生做第一题,然后齐声说出第二题的推理过程,第三题和第四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同桌交流答案,最后派一生上台讲解第三题的思路。
四)谈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P51习题 A: 知识技能:1、2 问题解决
B:知识技能 1、2
C:知识技能: 1
七、教学帮助与总结
通过学习,学生的推理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有个别学生合作交流意识较差,应适时给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