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doc1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6
.陆良县中医院心脑病科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实行状况剖析总结(2014 年)一、基本状况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的第二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7月至 2015年 7月,陆良县中医院心脑病科纳入临床路径应用中医诊断方案治疗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住院患者共 852例,均匀住院日12.3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中药汤剂、中成药、耳针、针刺、外治法(穴位贴敷)。
二、诊断方案应用状况剖析(一)诊断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应用状况中药饮片使用率94.2%,中成药(包含中药注射液)使用率 100%,中医特点疗法使用率96.1%,辨证施治率 100%。
此中,辨证应用口服中药汤剂449例( 94.2%),辨证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852例( 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789例( 3.8%),耳针治疗 564例( 38.5%),针刺 43例( 3.2%),外治法(穴位贴敷)治疗456例(73.1%),内科基础治疗852例(100%)。
(二)应用状况剖析从以上数据能够看出,临床应用较好、接受度较高的为口服中成药、口服中药汤剂及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其次为穴位贴敷和耳针治疗,而及针刺应用较少。
剖析其原由,主要为:1.该病患者住院时程短,不论医师或患者意向都偏向选择起效较快的静脉制剂,因此中药静脉制剂在急重症中应用广泛;2.患者临床症状多样,且中医医院就诊的此类患者老年人居多,归并症亦许多,针刺治疗常常不可以兼备,因此除非患者拒绝,临床医生多项选择择口服中成药、中药汤剂,较少应用针刺治疗;3.穴位贴敷及耳针因操作简易、作用较针刺长久,难过较小,也有较高接受度和允从性;且接受培训的护士即可操作,患者亦可随时自我治疗,故临床可操作性较强;4.方案中介绍的均衡针、腹针及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因科室医师未经过有关培训,有关经验不足,故均未实行。
三、疗效评论与剖析(一 )整体评论852例患者中,症状改良 798例(95.1%),体征改良 631例( 59.6%),理化指标改良 320例( 38.4%);临床好转 831例( 98.1%),无变化 13 例( 1.9%)。
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0 11 )。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新世纪第二版《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年修订版)》。
2.证候诊断参照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新世纪第二版《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证候: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窍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w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符合眩晕病,无多种兼杂证候的患者。
2.第一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1 级、2 级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的患者。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高血压3 级、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列入本路径。
5.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 必要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案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 肝阳上亢主证:头晕目眩,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眩晕(高血压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病(ICD编码:I 10.x00)。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重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1、阴虚阳亢证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
舌红苔薄,脉弦细。
2、肝阳上亢证症状:眩晕耳鸣、头痛,遇劳、恼怒加重,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痰湿壅盛证眩晕、头痛,头重如裹,胸闷腹胀,心悸失眠,口淡食少,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中医第一诊断为眩晕。
2.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编码: BNG070)的患者。
高血压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临床路径一、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 110. X02)(二)诊断依据。
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及2007年ESC相关指南1 .临床特点: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物及安静静息状态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即使血压已降至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2.分类:按病因分类: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按高血压升高类型分类: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收缩期舒张期高血压;按特殊人群高血压分类:老年性高血压,青少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及2007年ESC相关指南1.危险度分层:首先进行高血压分级,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高血压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3级, 再根据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糖尿病和并存的临床情况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
对不同危险等级的高血压患者应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
2.基础药物治疗:对于高危和极高危的高血压患者应立即对高血压及并存的临床情况进行治疗:降压药物包括:嚷嗪类利尿剂,8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拮抗剂(ARB),抗醛固酮拮抗剂。
3.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对所有高血压的患者都应进行非药物治疗,包括:控制体重,适量运动,保持健康心态,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
4.控制心血管的其它危险因素及治疗靶器官的损害及并存的临床情况。
(四)标准住院日为W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110. X02高血压疾病编码。
2 .除外假性高血压。
3.如患有其他非心血管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 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4)痰瘀阻窍证: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表患者姓名:患者年龄:住院号:病房床号:入院时间:纳入路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际住院天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管医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管护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院费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TCD-10编码:BNGO70ICD-1O编码:110.1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第1天住院第2-3天□□□□□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完成入院记录常规辅助检查确定诊断安排三大常规、血生化、心电图、胸片等检查行颈动脉彩超、心脏彩超检查观察血压变化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长期医嘱:□□□□□□□□□内科常规护理分级护理低盐低脂饮食,监测血压口服降压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辨证使用中药针剂辨证使用中药汤剂辨证使用中成药口服辨证使用中医特色疗法临时医嘱: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大便隐血心电图胸片检查血生化高血压四项颈动脉彩超、心脏彩超腹部超声静脉使用降压药(必要时)心电监护(必要时)□□□□□□□□□□□□□□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完善内科基础治疗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或补充诊疗万案完成入院检查长期医嘱:内科常规护理分级护理低盐低脂饮食,监测血压口服降压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辨证使用中药针剂辨证使用中药汤剂辨证使用中成药口服辨证使用中医特色疗法□□□□□□□□□临时医嘱:完成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完成血生化、三大常规检查心电图、腹部B超、颈动脉彩超肾上腺CT (必要时)高血压四项(必要时)对症处理□□□□□□主□入院介绍(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要□入院护理评估□健康饮食教育护□静脉取血□协助医生完成中医特色疗法理□监测血压□心理护理及精神调摄护理工□指导患者到相关科室行超声等检查□夜间巡视作I病情□无□有,原因:□ 无□有,原因:变异 1. 1.记录 2. 2.护士白班小夜班大夜班白班小夜班大夜班签名医师签名住院日期: 年月曰出院日期: 年月曰标准住院日:<7天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分析表填表日期:_________ 年月日住院号:。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高血压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高血压病(ICD编码:I 10.x00)。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重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1、阴虚阳亢证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
舌红苔薄,脉弦细。
2、肝阳上亢证症状:眩晕耳鸣、头痛,遇劳、恼怒加重,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痰湿壅盛证眩晕、头痛,头重如裹,胸闷腹胀,心悸失眠,口淡食少,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中医第一诊断为眩晕。
2.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编码: BNG070)的患者。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ICD-10 编码:I10.x00- I10.x14)。
(二)诊断依据。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郑筱萸.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7-122)、《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胡元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9:51-57)。
本病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性多虚实夹杂,虚多责之于肝肾阴虚,或阴损及阳;实多责之于肝火,阳亢,痰湿等上犯清窍。
证侯分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
(1)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2)阴虚阳亢证:眩晕,头痛,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3)痰湿壅盛证:眩晕,头痛如裹,胸闷作恶,或呕吐痰涎,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
(4)阴阳两虚证:眩晕,头痛,腰酸膝软,畏寒肢冷,耳鸣,心悸气短,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5)冲任失调证:妇女月经来潮或更年期前后出现头痛,头晕,心烦,失眠,胁痛,全身不适等症,血压波动,舌淡,脉弦细。
(6)瘀血内阻证:头痛如刺,痛有定处,胸闷,心悸,手足麻木,夜间尤甚,舌暗,脉弦涩。
(三)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符合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无多种兼杂证候的住院患者。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门诊患者。
一、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0 1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证候:肾气亏虚证痰瘀互结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眩晕病,无多种兼杂证候的门诊患者。
2.第一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门诊患者。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门诊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高血压3级、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列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坐立位双上肢肱动脉血压:坐立位均必须在非同日各测量3次,共计6次;(2)静息18导联心电图;(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4)尿微量白蛋白(定量);(5)24小时动态血压:如无相关检查设备,推荐动态监测至少2天以上的诊所血压和(或)至少3天以上的家庭自测血压。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O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编码: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 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 清火息风。
(4) 痰瘀阻窍证:活血化痰, 通络开窍。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
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
二版,2008 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ZYYXH/T18-2008)。
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BA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颈动脉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 : 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 :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病证局部?〔2021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 〔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2021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缺乏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8-2021〕。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假设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工程1.必需的检查工程(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TCD〕2.可选择的检查工程: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 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征、腔隙性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眩晕病(TCD-10编码: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ICD-10 编码:I10.1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征、腔隙性脑梗死。
(二)诊断依据。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
2、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病诊断标准。
证侯分型:风痰上扰型;;阴虚阳亢型;肝火上炎型;痰瘀阻窍型;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
(三)标准住院日为≤14天。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病(TCD-1编码:BNG070)和原发性高血压(ICD-10 编码:I10.11)疾病编码。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征、腔隙性脑梗死。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五)住院后需完成的检查项目。
1.住院后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
(3)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检查:超声心动图、腹部超声、肾动脉彩超,肾上腺CT,颈动脉彩超等。
(六)选择用药。
1.降压药:常规CCB+ACEI/ARB,CCB+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
ACEI/ARB。
2.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使用利尿剂、a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硝普钠等。
3.中药方剂选用方面辨证用方
(1)风痰上扰型;;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2)阴虚阳亢型;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
(3)肝火上炎型: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4)痰瘀阻窍型;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5)气血亏虚型: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6)肾精不足型: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4. 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贴敷、穴位注射、泡脚、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
(七)出院标准。
1.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胸闷)缓解或消失。
2.血压控制达标,血压波动平稳。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脑出血、急性左心衰、高血压脑病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在住院期间处理。
2.新出现其他系统合并症,需要住院治疗。
3.出现治疗相关的并发症,需要住院期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