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零信任安全趋势分析

零信任安全趋势分析

零信任安全趋势分析
零信任安全趋势分析

网络安全之零信任安全趋势分析

一、零信任将成为数字时代主流的网络安全架构

1.1 零信任是面向数字时代的新型安全防护理念

零信任是一种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网络安全范式。零信任安全:1)网络无时无刻不处于危险的环境中;2)网络中自始至终都存在外部或内部威胁;3)网络位置不足以决定网络的可信程度;4)所有的设备、用户和网络流量都应当经过认证和授权;5)安全策略必须是动态的,并基于尽可能多的数据源计算而来。因此零信任安全的核心思想是默认情况下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所有人、事、物都是不可信的,需要基于认证和授权重构访问控制的信任基础。零信任的雏形最早源于 2004年耶利哥论坛提出的去边界化的安全理念,2010年 Forrester正式提出了“零信任”(Zero Trust,ZT)的术语。经过近十年的探索,零信任的理论及实践不断完善,逐渐从概念发展成为主流的网络安全技术架构。

数字时代下,旧式边界安全防护逐渐失效。传统的安全防护是以边界为核心的,基于边界构建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相当于为企业构建了一条护城河,通过防护墙、VPN、UTM及入侵防御检测等安全产品的组合将安全攻击阻挡在边界之外。这种建设方式一定程度上默认内网是安全的,而目前我国多数政企仍然是围绕边界来构建安全防护体系,对于内网安全常常是缺失的,在日益频繁的网络攻防对抗中也暴露出弊端。而云大物移智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得 IT基础架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可扩展的混合IT 环境已成为主流的系统运行环境,平台、业务、用户、终端呈现多样化趋势,传统的物理网络安全边界消失,并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风险,旧式的边界安全防护效果有限。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态势,零信任构建的新型网络安全架构被认为是数字时代下提升信息化系统和网络整体安全性的有效方式,逐渐得到关注并应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图 1:传统边界安全防护架构图 2: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来传统安全边界消失

1.2 “SIM”为零信任架构的三大关键技术

零信任的本质是以身份为中心进行动态访问控制。

零信任对访问主体与访问客体之间的数据访问和认证验证进行处理,其将一般的访问行为分解为作用于网络通信控制的控制平面及作用于应用程序通信的数据平面。访问主体通过控制平面发起访问请求,经由信任评估引擎、访问控制引擎实施身份认证及授权,获得许可后系统动态数据平面,访问代理接受来自主体的数据,从而建立一次可信的安全访问链接。过程中,信任评估引擎将持续进行信任评估工作,访问控制引擎对评估数据进行零信任策略决策运算,来判断访问控制策略是否需要作出改变,若需要作出改变时,将及时通过访问代理中断此前连接,从而有效实现对资源的保护。综上,可将零信任架构原则归纳为以下五个:

将身份作为访问控制的基础:零信任架构对网络、设备、应用、用户等所有对象赋予数字身份,基于身份来构建访问控制体系;

最小权限原则:零信任架构中强调资源按需分配使用,授予的是执行任务所需的最小特权,并限制资源的可见性; 实时计算访问控制策略:零信任的授权决策根据访问主体的身份、权限等信息进行实时计算,形成访问控制策略,一旦授权决策依据发生变化,将重新进行计算,必要时将即时变更授权决策;

资源受控安全访问:零信任架构对所有业务场景及资源的每一个访问请求都进行强制身份识别和授权判定,符合安全策略才予以放行,实现会话级别的细粒度访问控制,同时所有的访问连接均须加密;

基于多源数据进行信任等级持续评估:零信任架构中访问主体的信任等级是根据实时多源数据(如身份、权限、访问日志等)计算得出,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了信任评估策略的计算效率,实现零信任架构在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及成本方面的综合平衡。

图4:零信任架构总体框架图

“SIM”,即 SDP(软件定义边界)、IAM(身份与访问管理)、MSG(微隔离)是实现零信任架构的三大关键技术。

1) SDP(软件定义边界)

SDP技术是通过软件的方式,在“移动+云”的背景下构建起虚拟,利用基于身份的访问控制及完备的权限认证机制提供有效的隐身保护。SDP是由云安全联盟(CSA)开发的一个安全框架,

其体系结构主要包括 SDP客户端、SDP控制器及 SDP网关这三个组件,其中客户端主要负责验证用户身份,将访问请求转发给网关,控制器负责身份认证及配置策略,管控全过程,网关主要保护业务系统,防护各类网络攻击,只允许来自合法客户端的流量通过。SDP可将所有应用程序隐藏,访问者不知应用的具体位置,同时所有访问流量均通过加密方式传输,并在访问端与被访问端之间点对点传输,其具备的持续认证、细粒度的上下文访问控制、信令分离等防御理念可有效解决企业业务拓展中的安全问题,成为了零信任理念的最佳践行之一。

图 6:SDP的组成架构

2)IAM(身份与访问管理)

全面身份化是零信任架构的基石,零信任所需的 IAM技术通过围绕身份、权限、环境等信息进行有效管控与治理,从而保证正确的身份在正确的访问环境下,基于正当理由访问正确的资源。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业务的云化、终端的激增均使得企业 IT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传统静态且封闭的身份与访问管理机制已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因此零信任中的 IAM将更加敏捷、灵活且智能,需要适应各种新兴的业务场景,能够采用动态的策略实现自主完善,可以不断调整以满足实际的安全需求。

图7:零信任身份与访问管理

3)MSG(微隔离)

微隔离通过细粒度的策略控制,可以灵活地实现业务系统内外部主机与主机的隔离,让东西向流量可视可控,从而更加有效地防御黑客或病毒持续性大面积的渗透和破坏。当前微隔离方案主要有三种技术路线,分别是云原生微隔离、API对接微隔离以及主机代理微隔离,其中主机代理微隔离更加适应新兴技术不断更迭及应用带来的多变的用户业务环境。

表 1:微隔离三大技术路线

1.3 零信任安全应用场景丰富

今年在疫情及新基建的双重刺激下,远程办公、云计算得到快速发展,政府大数据快速推进,对于零信任安全建设的必要性亦大大增强。而基于零信任的安全架构可以很好地兼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各类新兴应用场景,支持远程办公、多云环境、多分支机构、跨企业协同等复杂网络架构。如适用于远程办公的零信任安全架构,不再区分内外网,在人员、设备及业务之间构建虚拟的、基于身份的逻辑边界,实现一体化的动态访问控制体系,不仅可以减少攻击暴露面,增强对企业应用和数据的保护,还可通过现有工具的集成大幅降低零信任潜在建设成本。在大数据中心的应用场景中,东西向流量大幅增加,传统以南北向业务模型为基础研发的安全产品已不适用,零信任架构可通过微隔离技术实现有效防护。

图8:基于零信任架构的远程办公安全参考架构

零信任架构具备多种灵活的实现部署方式,适应多场景。现代 IT环境下,业务场景呈现多样化趋势,根据访问主客体、流量模型以及业务架构可将这些场景归纳为三大类:业务访问、数据交换以及服务网格场景。

其中业务访问场景是指用户访问业务应用的场景,是零信任架构的主要应用场景,包含移动办公、PC办公等各类子场景,成功的零信任解决方案能够满足不同访问主体(如内部员工、临时员工以及外部人员等)、不同设备对各种应用协议的业务访问需求,在保持整体相同架构情况下具有高度适应性。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交换场景变得更加频繁,相应的零信任解决方案需要有效应对接口多样化、运行环境多样化等挑战。服务网格场景,即数据中心内部服务器间的多方交互场景,是对业务架构嵌入最深的场景,由于节点数量较多,对零信任架构中的动态访问控制引擎及信任评估引擎要求更高。

图 11:零信任架构适应各类功能场景

我国零信任紧锣密鼓地展开,标准及应用案例逐渐落地。2019 年 9 月,将“零信任安全”列入需要“着力突破的网络安全关键技术”。自 2019 年起国内部分机构也开始将零信任作为新建 I T 基础设施的安全架构,能源、银行、通信等行业也针对新型业务场景开展零信任技术的研究及试点工作。

2.2 零信任安全正在普及应用

零信任架构成为企业 IT安全建设的必然选择。数据显示,2019年底62%的受访者表示目前最大的应用程序安全挑战是确保对分布在数据中心和云环境中的私有应用程序的访问安全,对此企业所采用的安全措施主要是身份和访问管

理(72%)、数据丢失预防(51%)、BYOD/移动安全(50%)等,这些措施均与零信任相关。78%的IT安全团队希望在未来应用零信任架构,19%的受访者正积极实施零信任,而 15%的受访者已经实施了零信任,零信任安全正迅速流行起来。

此外,零信任被看重的优点在于零信任安全访问能够提供最低权限的访问来保护私有应用程序(66%)、应用程序

不再暴露给未经授权的用户或互联网(55%)以及访问私有应用程序不再需要网络访问(44%)。而通过落地的零信

任应用领域看,主要集中在安全访问运行在混合和公共云环境中的私有应用程序(37%)、使用现代远程访问服务取代 VPN(33%),以及控制对私有应用程序的第三方访问(18%)。

零信任作为全新的安全理念,需要基于业务需求、安全运营现状、技术发展趋势等对零信任能力进行持续完善和演进。零信任的迁移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结合企业现状、同一目标和愿景进行妥善规划和分布建设。到 2022年,在向生态合作伙伴开放的新数字业务应用程序中,80%将通过零信任进行网络访问,到 2023年,60%的企业将采用零信任替代大部分远程访问虚拟专用网(VPN)。

图17:零信任迁移方法

三、策略建议

数字时代下,云大物移等新兴技术的融合与发展使得传统边界安全防护理念逐渐失效,而零信任

安全建立以身份为中心进行动态访问控制,必将成为数字时代下主流的网络安全架构。当前海外

零信任产业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国内厂商已陆续推出自身的零信任产品或解决方案。在零信

任快速普及的背景均有望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零信任时代,分支机构的网络安全该怎么搞

零信任时代,分支机构的网络安全该怎么搞 内外边界已经不再适用,我们需要一个更灵活的安全架构。无论用户身在何地,无论用户要访问什么应用,都应该能够非常灵活的受到安全架构的保护。 1、分支机构的现状 大中型企业一般都有分支机构,分公司、办事处、营业网点、连锁零售店、维修点等等。 一直以来,分支机构场景下的网络技术都没有什么变化,还是几年前的那些老技术。通过MPLS专线或者IPSec VPN,把分公司员工跟总部数据中心的业务系统连接在一起,如下图。 2、时代变了

如果业务系统只存在于数据中心,不需要其他连接的话,这种架构看起来还不错。 但是今天我们的IT架构已经不再是这样了。人们需要访问的信息不止存在于数据中心。很多内部业务系统已经迁移到了云端。 (1)SaaS:很多公司的HR管理系统、报销系统都是采用了SaaS服务。(2)IaaS/PaaS:很多公司内部开发的业务系统部署在了云服务上,可能是阿里云,可能是腾讯云,或者一些政务云上。享受IaaS或PaaS云服务带来的便利。 (3)互联网:上网是正常工作必备的条件。员工需要查资料,下载软件等等。在这种网络架构下,分支机构的员工想访问SaaS服务的时候,流量是从总部数据中心分流出去的,如下图。例如,大连的员工,访问互联网的出口可能是在上海。

总部数据中心成了网络中心中转点,所有安全设备也都部署在总部,如下图。防火墙、入侵检测、上网行为管理、VPN等等都部署在总部的数据中心,以此保证用户的访问安全。 3、传统架构的安全挑战 上述的这种传统的网络安全架构并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整个架构显得臃肿不堪。 (1)体验问题:用户访问SaaS应用要先回总部再出去,连接过程中有很多不必要的额外的开销,最终必然导致用户体验的降低。 (2)安全问题:传统架构的基本假设是——内网安全,外网不安全。但是在今天看来,这种假设是不对的。

三种安全思维重新审视零信任网络

前言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企业都还是以防火墙为基础划分出企业内网和公众网络的边界,并基于此构建安全体系。出差员工或者分支机构通过VPN接入企业内网。Google公司在2011年之前也是如此。正是2009年的APT攻击“极光行动”推动Google重新搭建整体安全架构,从而诞生了BeyondCorp项目。 美创安全实验室将通过本篇文章也是零信任技术系列第三篇文章带大家了解一下如何通过我们所熟知的安全思维来看待零信任网络的落地过程,进而我们重新探讨一下零信任网络架构模型。 零信任网络主要解决的场景 ①在不需要VPN或DMZ的情况下向生态合作伙伴(例如分销渠道,供应商,承包商或零售店)开放应用程序和服务。访问与应用程序和服务紧密相连。 ②ZTNA消除了在公司网络内外访问企业应用的区别,让用户体验标准化。 ③在运营商或云厂商不受信任的情况下,将加密一直进行到端点。 ④为IT承包商和远程或移动办公的员工提供特定应用的访问,这可以替代基于VPN的访问。 ⑤在企业并购期间将访问权限扩展到收购组织,无需配置站点到站点的VPN和防火墙规则。 ⑥通过对强身份认证和端点保护来减少或消除潜在危险区域访问的风险,以允许该危险区域的用户与应用程序和数据进行交互。 ⑦在网络或云中隔离高价值的企业应用程序,减少来自内部的威胁并使管理访问权限分离。 ⑧在个人设备上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通过降低全面管理要求和允许更安全的应用直接访问,ZTNA可以提高安全性并简化BYOD的程序 ⑨在IoT(物联网)网段上创建安全的物联网设备或基于虚拟设备的连接器。 ⑩可以将系统在不安全网络中隐藏,例如:因协作需求而要向公网开放的系统。 三种安全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一:C I A Triad原则 我们先来看一个比较简单的思维模型,CIA Triad原则就是一切的攻防手段都是围绕着保密性(C)、完整性(I)、可用性(A)三原则展开的。 保密性:【保密性实际上是它的本质就是信息越界】这个边界实际上是有两类:一:时间边界;二:空间边界。时间边界就是说还没到那个时间点,他提前给放出来。比方说我们说高考试卷,每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不到6月7号上午9点,九点之前你弄出来了,这就是一个重大的泄密。再说空间边界,这个信息从你

基于“淘宝网”信任评价模型的研究

基于“淘宝网”信任评价模型的研究 杨欣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交通信息管理工程系,北京(100044) E-mail:qwzhxyangxin@https://www.doczj.com/doc/1f8349735.html, 摘要:随着经济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C2C模式的电子商务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是缺乏消费者信任给目前电子商务发展所带来的障碍是不容我们忽视的。如何建立起消费者对网站的信任并将其不断维持下去成为当今C2C网站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对于电子商务信任领域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有关C2C电子商务网站信任的综合模型,重点针对淘宝网进行分析验证,并通过研究,对淘宝网目前信任模型建立过程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淘宝;信任模型;评价 中图分类号:F062.5-43 1.引 言 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子商务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浪潮,其中C2C交易的发展尤为迅猛,其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涌现出了不少的问题。 众所周知,从看货付款的“直接交换”过渡到以信用工具和信用体系为中介的“间接交换”是电子商务交换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而这种间接交换的普遍性依赖于消费者与网站之间的信任关系。因而,电子商务网站的成功就在于使人们传统的交易习惯和行为规范发生转变,形成一种在制度支持下的普遍信任。显然,提高交易双方的信任程度,也就成为了提升交易成功次数的重要因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7月发布的统计报告称,截止到2008年6月,中国参与网络购物的总人数为6329万,约占网民总数的25%,远小于韩国的57.3%和美国的66% [1]。因此,网上电子商务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研究也表明,缺乏信任是消费者不在网上购买商品最主要的原因之一[2]。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于国内C2C网站进行信誉、信任的相关研究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淘宝网是由阿里巴巴于2003年4月建立一个C2C交易平台,目前已成为国内C2C的第一网站。2008年9月,北京正望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2008中国网上购物调查报告》[3]调研结果显示,2007年度八个城市额网上购物消费者中,有70.4%的用户曾在淘宝上有过购物经历,足以证明淘宝在市场用户占有率方面的绝对优势。所以本文选取了“淘宝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适用于评价C2C网站的信任模型,重点针对淘宝目前所建立的信任体系进行评价研究,以期对国内其他C2C网站的信任的建立有所借鉴价值。 2.国内外研究综述 2.1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电子商务中的信任问题所进行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对于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的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的研究与电子商务信任模型的构建的研究。 对于网上消费者信任的影响因素方面,朱红涛[4]做了相关的分析研究,将电子商务活动中影响网络信任的因素分为两类:提示性因素和经验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电子商务企业创建网络信任的具体策略。宋光兴等人[5]对电子商务中的信任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信

心理安全感综述

心理安全感综述 一、心理安全感的内涵 当今工作环境和现实问题日益复杂,提高员工的心理安全感会带来很多积极作用,有帮助员工更好的适应环境等很多实践意义。心理安全感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 学者Schein和Bennis(1965)率先提出关注员工的心理安全感有利于组织变革,他们也是心理安全感的最早研究学者。当前心理安全感的有关研究仍较少,心理安全感的研究涉及到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心理安全感也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界定的,一是团队成员个体心理安全感,二是团队心理安全感,三是组织心理安全感。Kahn(1990)率先提出个体心理安全感的概念,将心理安全感定义为“员工认为在表现和展现自我时,其自我形象、地位和职业生涯不会遭受负面的后果与打击的感知”。Tynan(2005)提出了团队成员的个体层面的心理安全感,他认为心理安全感包含两部分:自我心理安全感和他人心理安全感。自我心理安全感是个体感知到他人对于自身安全的影响;他人心理安全感是个体对他人心理安全的感知,即个体在与他人的交际中感知他人是否安全,当感知安全时,个体就会表现出积极的人际互动。 Edmondson(1999)率先对团队心理安全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她认为团队心理安全感是团队成员对自己在团 GAGGAGAGGAFFFFAFAF

队内所做的人际风险行为的安全程度的知觉,当感知安全时,团队成员会相信自己的团队不会阻碍真实意见的表达。可见,Edmondson认为团队心理安全是在群体水平的,是团队特征。 Brown和Leigh(1996)首次把心理安全感正式引入到组织层面,将心理安全感作为组织氛围的影响因素之一,将组织心理安全定义为“员工从心理上认为环境是安全和有意义的程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其他一些研究也将心理安全扩展到了组织层面。Markus Baer和Michael(2003)将组织心理安全感形容为“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规范和程序,它指导并支持组织环境内员工之间公开及相互信任的互动”。可见,组织心理安全感被视为一种工作环境,这种环境中能有效降低甚至消除组织中个体风险的感知。 研究表明由于个体间的信念差异,当面对同一环境时,个体的心理安全的感知是不同的,所以本研究将心理安全感视为个体层面的变量来研究企业员工心理安全感。 二、心理安全感的测量 GAGGAGAGGAFFFFAFAF

嵌入性信任:网络社会下的信任关系

嵌入性信任:网络社会下的信任关系 以互联互通为技术要核的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的信任关系,对社会信任结构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一种新型的信任关系结构,即嵌入性信任关系正在网络社会中孕育和发展。网络言论机制、网络志愿参与机制和电子商务信任评级机制是网络社会里嵌入性信任的三种重要的协调机制。嵌入性信任既是现代性的产物,又游离于现代性之外,对社会关系进行了重新构造。嵌入性信任的发展亟须营造有利于社会系统运转的信任文化,搭建具有互惠性的信任网络。 标签:嵌入性信任;网络社会;信任网络;信任机制;信任文化 从宏观而言,信任是一种对社会运行机制状态的整体评价,是构成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行、维持社会的有效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信任成为了世界最重要的资源”①,它为社会的协调运行提供文化资源和道德资源,是社会资本最为重要的部分,是除市场与国家之外,保障社会有效运行的第三大机制②。中国属于关系社会,对人际关系十分重视,在关系本位基础上形成了“亲而信”③的“差序格局”④,这是依赖亲属、宗族和朋友关系而形成的熟人社会,对家庭——血缘之外的社会组织认同度相对较低。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福山将中国社会看作是低信任度的社会,认为中国社会缺乏广泛的信任感⑤。然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熟人社会逐渐解体,社会信任逐渐弱化,人们普遍感受到了信任危机。在现实社会面临各种信任危机的同时,在网络空间中信任危机同样存在,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快速性等特点也给社会信任关系带来很大隐忧,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网络黑客等现象就是网络社会中信任关系遭受挑战和冲击的重要表现。 在互联网与信任的关系中,互联网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信任模式,瓦解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熟人关系网络,而且网络社会系统内存在着各种威胁信任的因素。但从新媒体演进路径来看,网络社会系统内也存在着对信任危机进行自我纠正的机制,网络空间中一些新的要素在不断重塑信任关系。互联网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之一,在构建网络社会之初,就是建立在制度性约束基础之上,它既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信任基础,又在不断建构这种信任基础。随着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信息传播技术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广泛使用,互联网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互联网重组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关系网络,改变着现实社会的信任关系,基于信任关系而发展的网络募捐、网络恋爱、网络寻人、网络运动、电子商务等网络行为就普遍融入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互联互通为技术要核的互联网在很大程度改变了传统社会的信任关系,对社会信任结构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一种新型的信任关系结构,即嵌入性信任关系正在网络社会中孕育和发展。 一、构建信任网络:互联网与重建信任 互联网不仅是一种媒介形式,更是一种组织力 量和动力机制。在网络社会,互联网对时空结构、交往范畴、信息分配方式、

关于信任模型的介绍及讨论

关于信任模型的介绍及讨论 刘升平 19901044 shpliu@https://www.doczj.com/doc/1f8349735.html, 摘要 鉴于信任或信任关系在安全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本文介绍近年来提出的信任模型,重点介绍了BBK-Scheme,因它能较好地解决世纪问题,并已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举例说明了它的应用,并分析了它的缺点及有待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信任,信任模型,BAN-Logic, BBK-Scheme, 一,引言 在基于Internet的分布式安全系统中,信任和信任关系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 作为分发公钥的KDC(Key Distribution Center) 的用户必须完全信任KDC,相信他是公正和正确的,不会与特殊用户勾结,也不会犯错误.有时,一个被用户信任的实体可以向用户推荐他所信任的实体,而这个实体又可以推荐其他的,从而形成一条信任路径.直观地讲,路径上的节点越远,越不值得信任. 所以,有必要引进信任模型。 二.信任的定义 假设在一个组织中,有两个系统管理员,各自管理自己的系统,也相互尊重个人的技能.每个管理员都信任自己的和对方的系统,尽管信任程度可能相同,但信任机制完全不同.前者是基于对自己系统的完全控制,这是理性的;后者是基于对对方的相信,这是感性的. 据此,我们定义感性信任某个实体是指相信它不会有恶意的行为,理性信任某个实体是指相信它能抵抗任意恶意的攻击。 三,理性信任模型 BAN-Logic 和安全评价标准(Security Evaluation Criteria)是两种常用的模型,本文不打算详细介绍,有兴趣的读者请分别参考文献[BAN89],EC[92]. 四.感性信任模型 1.背景: 目前大多数安全系统需要一个实体完全信任或不信任另一个实体,而不能限制在某一能力或程度上。而且,信任关系使用层次模型,例如,实体A需要信任一个远程的认证服务器D,它可以请求已经信任的服务器B来推荐D,如果B 不信任D,它可以请求另一个服务器,直到建立此信任关系。但是,如果在通往D的路径中,有个实体是A不信任的,则D永远得不到A的信任。 为了克服这问题, Yahalom, Klein ,and Beth[Yah93] 定义了几种信任类,考虑了实体之间的信任关系,并放弃实体之间的固定层次关系,而采用了信任继承的算法。本文要介绍的BBK-Scheme采用类似的方法。 另外,信任程度是有差别的,在PGP中,对一个公钥的信任值可以是不认识(Unknown),不信任(Untrusted),接近信任(Marginally Trusted),完全信任(Complete Trusted),对自己的公钥是最高信任(Ultimate Trust).但这非常粗糙. BBK-Scheme 首先由T.Beth,M.Borcherding,B.Klein三人在1994年提出的,它赋与信任一个实数值v (v∈[0,1]),

心理学家告诉你什么是安全感

心理学家告诉你什么是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感?它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见诸众多的心理学理论观点之中,相关描述也因理论学派的观点不同而有所不同。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流派又有怎样的观点?安全感需求是我们生存的必须,还是内心的缺失亟待填补?我们内心的焦虑、恐惧、防御、强烈的控制欲又从何而来?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见诸众多的心理学理论观点之中。对于安全感的描述也因理论学派的观点不同而有所不同。本文重点对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中的安全感理论进行总结,并探讨与精神障碍特别是神经症的关系,提出安全感的定义。 一、精神分析理论关于安全感的研究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研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很早就注意到个体的弱小、男孩的阉割焦虑以及自卑情结对一个人成长及成人以后心理健康和神经 症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弗洛伊德假定:当个体所接到的刺激超过了本身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个体就会产生一种创伤感、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由此弗洛伊德提出了“信号焦虑”、“分离焦虑”、“阉割焦虑”以及“超我的焦虑”。后来的精神分析研究者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总结出神经症症状的形成过程,认为:由于现实冲突的无法解决而产生焦虑情绪,进而退行到幼年的某种行为中,以期得到某种安慰、平衡。换句话说,在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冲突、焦虑、防御机制等都是由个人幼年及成年阶段某种欲望的控制与满足方面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主张儿童人格的形成复演着人类心理的发展过程。在幼年时期,儿童完全依赖父母,父母给儿童施加种种界限和禁忌。此时的儿童虽然没有自由,却有着非常稳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越来越独立,同父母的联系日益减少,这一发展过程的直接结果是儿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丧失,因为他要单独的面对社会,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按照弗洛姆的观点:现代社会给人们以极大的自由,但与此同时,由于自由的增大,使得现代人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日益减少,个人的责任日益增大。现代人日益缺乏归属感,经常体验到孤独和不安全。 社会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Karen Horney)深受弗洛伊德理 论的影响,但她特别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观点,她认为儿童在早期有两种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的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当父母不能满足儿童这两个需要时,儿童就会产生基本焦虑。“当父母对儿童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支配;冷漠或怪癖行为;对儿童个人的需要缺乏尊敬;缺乏真诚的指导;轻蔑的态度;过分颂扬或缺乏赞扬;缺乏令人信赖的温暖;使儿童在父母的争吵中选择一方;负担过多的责任或不负责任;偏袒、隔绝同其他儿童的交往;不公正、歧视、不守信用;充满敌意的气氛”等等方式来对待儿童时,儿童就会对父母产生一种基本敌意。但由于儿童自身的渺小和无助,儿童又必须依赖父母,因而必须压抑对父母的敌意,这种压抑的直接

零信任安全趋势分析

网络安全之零信任安全趋势分析

一、零信任将成为数字时代主流的网络安全架构 1.1 零信任是面向数字时代的新型安全防护理念 零信任是一种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网络安全范式。零信任安全:1)网络无时无刻不处于危险的环境中;2)网络中自始至终都存在外部或内部威胁;3)网络位置不足以决定网络的可信程度;4)所有的设备、用户和网络流量都应当经过认证和授权;5)安全策略必须是动态的,并基于尽可能多的数据源计算而来。因此零信任安全的核心思想是默认情况下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所有人、事、物都是不可信的,需要基于认证和授权重构访问控制的信任基础。零信任的雏形最早源于 2004年耶利哥论坛提出的去边界化的安全理念,2010年 Forrester正式提出了“零信任”(Zero Trust,ZT)的术语。经过近十年的探索,零信任的理论及实践不断完善,逐渐从概念发展成为主流的网络安全技术架构。 数字时代下,旧式边界安全防护逐渐失效。传统的安全防护是以边界为核心的,基于边界构建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相当于为企业构建了一条护城河,通过防护墙、VPN、UTM及入侵防御检测等安全产品的组合将安全攻击阻挡在边界之外。这种建设方式一定程度上默认内网是安全的,而目前我国多数政企仍然是围绕边界来构建安全防护体系,对于内网安全常常是缺失的,在日益频繁的网络攻防对抗中也暴露出弊端。而云大物移智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得 IT基础架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可扩展的混合IT 环境已成为主流的系统运行环境,平台、业务、用户、终端呈现多样化趋势,传统的物理网络安全边界消失,并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风险,旧式的边界安全防护效果有限。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态势,零信任构建的新型网络安全架构被认为是数字时代下提升信息化系统和网络整体安全性的有效方式,逐渐得到关注并应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图 1:传统边界安全防护架构图 2: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来传统安全边界消失 1.2 “SIM”为零信任架构的三大关键技术 零信任的本质是以身份为中心进行动态访问控制。 零信任对访问主体与访问客体之间的数据访问和认证验证进行处理,其将一般的访问行为分解为作用于网络通信控制的控制平面及作用于应用程序通信的数据平面。访问主体通过控制平面发起访问请求,经由信任评估引擎、访问控制引擎实施身份认证及授权,获得许可后系统动态数据平面,访问代理接受来自主体的数据,从而建立一次可信的安全访问链接。过程中,信任评估引擎将持续进行信任评估工作,访问控制引擎对评估数据进行零信任策略决策运算,来判断访问控制策略是否需要作出改变,若需要作出改变时,将及时通过访问代理中断此前连接,从而有效实现对资源的保护。综上,可将零信任架构原则归纳为以下五个:

关于安全感的说说句子 缺乏安全感的人会重复说着我爱你

关于安全感的说说句子缺乏安全感的人会重复说着我爱你 关于安全感的说说句子都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就来 盘点一下关于安全感的说说句子,一起来看看吧!1、我就是没安全感我就是爱怀疑麻烦你在这时候多相信我多 保护我好吗2、归属感是你强烈地想和他在一起安全感是你觉得他强烈地想和你在一起3、你的安全感换来我的心安你的心安换来我对你的爱4、只是因为她没有安全感但是她还是选择了继续跟你在一起只因为她爱你 5、你说身边追你的女孩很多,却不知远方的我多没安全感。 6、别让我和你在一起时没有安全感被无视不理睬我会很很很失望伤心想很多不存在的事不喜欢我你直说不要背后嘴 贱7、看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安全感似乎成为奢侈品。 8、安全感是一种很奢侈的东西9、【双鱼座的特点】吃软不吃硬;经常口是心非;很乐观又很悲观;安全感不多;有点感性;有些话即使害怕错过也10、ZYA 你这样怎么让我放心的把心交给你毕竟我是那么缺乏安全感啊 11、未来前途的渺茫和不确定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不安全感。12、毕竟我患得患失又怎会有安全感. 13、那个他对我,忽冷忽热,忽远忽近。可我偏爱他,谁叫我是那么的清纯可爱,温柔动人,他没有安全感是正常的。14、不要奢望你生命中的过客在陪伴你的路上伴你多走一段,也

许你是在拿别人的缘分来为自己找安全感。15、.纵使你不能过给我安全感纵然你时常冷落我但是对你的欢喜对你的迷恋却是刻骨的疼16、再也不会把我那卑微的安全感寄托在他人身上难免会让我疼到绝望17、我知道深夜为啥很晚的孩纸了,因为他(她)不是有一段伤心的过去,就是缺乏安全感~ 18、每个女生需要的只不过是,寒冬里的拥抱,和随时所需的安全感!同感花花刷起来!!!19、太帅的男人没安全感20、友情和爱情一样,安全感都得靠自己21、我也曾有恃无恐十足的安全感自我充实满足过22、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一般都会有一个不完整的家庭23、我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女孩,你怎么可以忍心伤害我。24、安全感是手上有一把刀爱是你把手上的刀给他无论他用来削苹果还是刺你一刀你都心甘情愿的接受25、过了怕黑的年龄,才发觉黑暗带给我的安全感,丝毫不比阳光来的缓慢。26、生病的时候有人陪闷的时候有人说话哭的时候有个肩膀回家的时候有张笑脸面对其实这就是我所需要的安全感27、当我害怕难过哭泣没有安全感的时候,你总说你一直在我身边,可是为什么每次都是我一个人28、[ 我也会伤心也会哭泣不是你想象的怎么伤都可以我要的是安全感要的是能够安心你明白吗] 29、好像只有黑才能给我带来安全感。30、爱我好吗疼我好吗宠我好吗?让我依赖让我甜蜜让我幸福好吗?给我电

“零信任”安全体系架构和实践

“零信任”安全体系架构和实践 杭州美创科技有限公司柳遵梁 在万物互联时代,全球数据量与日俱增,人们在探究数据价值的同时也打开了数据安全这个潘多拉魔盒。 一、为什么传统网络安全在数据安全时代开始失效? 虽然已经部署了周全的网络安全措施,但数据安全事件依然不断发生。步入数据安全时代,那些原先有效的安全措施开始失效甚至于无效,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1.日益普及的互联网业务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限制,使我们可以服务的人群变得无限多。当然,互联网带来无限多客户的同时也带来了无限多的黑客。在海量的黑客面前,任何细微漏洞都可以被捕获,导致安全风险被无限放大。特别是两个基本假设的成立让我们无所适从: (1)任何应用程序都会存在漏洞; (2)黑客总是比用户更早地发现漏洞。 2.肆意泛滥的社交网络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社交网络有了新的颠覆性转变。从电子邮件到QQ、微博、微信等,彻底打通了内外部网络,网络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每个人在社交网络上都存在大量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可以利用我们的信赖轻而易举地进入我们的网络。 3.无限提高的数据价值 从网络安全到数据安全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数据价值的无限提高。在很多机构,数据已经成为其核心财富甚至是最大财富,甚至有“抢银行不如抢数据”的说法。在数据财富无限快速放大的过程中,数据财富的管理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基本处于裸奔状态。因此,那些缺乏保护的数据财富在不断诱惑企业的员工、合作伙伴犯错,不断诱惑黑客来攫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会把海量现金放在客厅、广场等公共场合,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为这些财富施加众多的保护措施,或者委托给更加专业的信用机构(如银行)进行保管。然而,我们现在对于数据财富的处理方式,无异于是把它放在客厅里,甚至是广场上。在数据世界里,我们尚未发现类似于银行之类的机构来保障我们的数据财富安全。 4.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镜像 随着数据价值的凸显,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兴起,我们正在把现实社会发生的一切进行数字化和数据化。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数据世界很快就会成为现实世界的一个投影或镜像,现实生活中的抢劫、杀人等犯罪行为会映射为数字世界中的“数据破坏”。 二、从可信任验证体系走向“零信任”安全体系 1.可信任验证和零信任体系并存的生活 人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可信任验证体系中,每个人可以自由处理自身拥有的财富以及其他物资。比如:我花钱买了个茶杯,可以用来喝茶,也可以用来喝咖啡,或者把它闲置起来,或者干脆作为垃圾处理掉,我拥有处理这个茶杯的权利。在大部分生活场景下,我们都采用类似方式来处理财富、物资甚至关系。 但是,当财富或者物资的影响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往往需要采用另一种形式来处理。比如:价值连城的古董,虽然你花钱购买了它,但是你并没有权利随意将它打碎;山林绿化,虽然山和林都是你的,但是你并没有自由砍伐权。可见,当涉及到大宗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时候,往往是另一种机制在发挥作用:

计算机安全信任模型

一、信任模型 1.信任模型的基本概念 (1)信任 实体A认定实体B将严格地按A所期望的那样行动,则A信任B(ITU-T推荐标准X.509的定义)。 称A是信任者,B是被信任者。信任涉及对某种事件、情况的预测、期望和行为。信任是信任者对被信任者的一种态度,是对被信任者的一种预期,相信被信任者的行为能够符合自己的愿望。 (2)信任域 人所处的环境会影响对其他人的信任。例如在一个公司里,很可能你对公司同事比对外部人员会有更高的信任水平。如果集体中所有的个体都遵循同样的规则,那么称集体在单信任域中运作。所以信任域就是公共控制下或服从一组公共策略的系统集。(策略可以明确地规定,也可以由操作过程指定)。 识别信任域及其边界对构建PKI很重要。使用其它信任域中的CA签发的证书通常比使用与你同信任域的CA签发的证书复杂得多。 (3)信任锚 在下面将要讨论的信任模型中,当可以确定一个身份或者有一个足够可信的身份签发者证明其签发的身份时,我们才能作出信任那个身份的决定。这个可信的实体称为信任锚(trust anchor)。 (4)信任关系 证书用户找到一条从证书颁发者到信任锚的路径,可能需要建立一系列的信任关系。在公钥基础设施中,当两个认证中心中的一方给对方的公钥或双方给对方的公钥颁发证书时,二者之间就建立了这种信任关系。用户在验证实体身份时,沿这条路径就可以追溯到他的信任关系的信任锚。 信任模型描述了建立信任关系的方法,寻找和遍历信任路径的规则。信任关系可以是双向的或单向的。多数情况下是双向的。信任关系只在一个方向上延续,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形。例如,从绝密信任域转到开放信任域时,恰当的做法是信任应该在绝密域内的认证中心范围里。 2.PKI信任模型介绍 一个PKI内所有的实体即形成一个独立的信任域。PKI内CA与CA、CA与用户实体之间组成的结构组成PKI体系,称为PKI的信任模型。选择信任模型(Trust Model)是构筑和运作PKI所必需的一个环节。选择正确的信任模型以及与它相应的安全级别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部署PKI 所要做的较早和基本的决策之一。 信任模型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一个PKI用户能够信任的证书是怎样被确定的

关于安全感的经典唯美语录

关于安全感的经典唯美语录 我在很多时候缺乏安全感,需要那种熟悉,来告诉我可以。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安全感的经典唯美语录,希望你喜欢。 有关安全感的经典唯美语录1) 未到手的没安全感,怕抓不住;到手的也没安全感,怕留不住。这就是人的悲哀。 2) 任何事情,不要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无论是情感还是工作,否则唯一的结果便是措手不及,安全感只能自己给自己。 3) 好马长在腿上,好人长在嘴上。别找我要安全感,我不是金山毒霸,也不是安全卫士更不是腾讯安全管家。谢谢。 4) 独处能力是内心安全感的表现之一,而这种安全感是幼儿期逐渐建立的。 5) 其实所谓按全感,从来都在自己手中,如果一味地需要一种被给予的安全感,那就是自己的怯懦。 6) 我们终于还是没有走到一起,原来我们那么像,都有着一颗敏感受伤的心,自己没有安全感也不能给予对方安全感。 7) 我们必须为自己设定的任务不是拥有安全感,而是能够忍受不安全感。 8) 当你说我越来越斤斤计较时,是因为我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你曾想过我为何没有安全感吗?是的。为了你。 9) 追求安全感是人的本能,但只有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才能给自

己足够的安全感。 10) 想获得安全感,首先要把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更有魅力,收拾得好看点,事业上独立点,才能获得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安全感。把安全感寄托在别人身上,是最不安全的事,无论男生还是女生。 安全感的唯美句子语录1) 对自己承诺:我要强大到任何事情都无法破坏我内心的平和。 2) 她说她有心事不知道和谁说,我沉默着,突然好难过。 3) 每个女人心里都有一个不能在一起的男人,每个男人心里都有一个无法牵手的女人。 4) 伤痛、难过只徒然使自己心碎,却于彰无补。重要的还是你自己必须好好活下来,并且要使生活有价值和有意义。 5) 有时候,我们做错事,是因为该用脑子的时候却动用了感情。 6) 我试着淡忘,却刻骨铭心。我试着振作,却一再颓废。 7) 他们千万句你们不适合抵不过你的一句我不喜欢你。 8) 最终还是不舍得,只是移到了陌生人。 9) 在哭过之后,笑着擦干眼泪,说,没关系,我可以做得很好。 10) 什么时候,我们喜欢上了安静,却又很怕寂寞。 11) 唯有以理解为基石,以宽容为立柱,以珍惜为墙壁,以满足为装饰,两颗心住在里面才会安全。 12) 生病的时候有人陪,闷的时候有人说话,哭的时候有个肩膀,回家的时候有张笑脸面对,这就是我所需要的安全感。 13) 什么是嫁得好?嫁得好并不是嫁富豪,而是嫁给一个能给你

网络,信任与执行

网络、信任与执行:政策执行的社会资本视角 一、引言 对“信任”问题的学术研究当可追溯到社会学家齐美尔,他认为信任不仅促动交换而且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20世纪50年代,多伊奇对囚徒困境中的信任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信任是一个个体面临不可预料事件时作出的非理性选择行为;之后卢曼、爱森斯塔德一直到科尔曼、帕特南、福山等人都从不同的学科和理论角度来研究信任问题。而从福山等人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对信任问题所作的研究,则使信任问题一时成为一门显学。[1] 帕特南等人的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的生产、维持和积累主要依赖于两大来源:互利互惠的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在现代的复杂社会里,社会信任能够从这样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产生:互惠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 20世纪70年代以前,政策科学学者偏重于对政策规划和政策分析的研究,70年代以后,人们普遍意识到政治执行在政策科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由此开始了广泛的政策执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这一阶段政策执行研究的主导途径是自上而下的途径。1973年,J.普雷斯曼和A.威尔达维斯基发表了标志性著作《执行:华盛顿的期望在奥克兰市破灭》,书中论述了政策执行偏差对政策失误的重要影响。这使政策科学学者开始关注自上而下政策执行的重要意义。随后,范·霍恩和范·麦特提出系统模式以及萨巴蒂尔和冈恩提出的综合模式都采用了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自上而下的途径认为最重要的决策是由政府机构的最高人物做出的,而处于科层等级中的中层和基层官员只是执行决策而已;因此该途径过多地关注中央行动者的目标和策略,而其他行动者尤其是基层官员在执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却被忽略了。[2] 70年代末之后政策执行的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逐渐盛行起来。利普斯基对街头官僚的研究,埃尔墨对追溯性筹划的研究,贺杰恩和波特尔对执行结构的研究是主要的代表。和政策执行自上而下的途径相比,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重视基层官员的作用,将基层官员看作政策执行和政策创新的重要因素。然而过分强调基层官员在政策执行中的行动能力,也导致了对民主政治系统中的政策领导与政治责任归属问题的忽略。佩特曼和麦克弗森是当代西方参与式民主理论的主要代表。他们认为对自由的平等权利和自我发展只能在“参与型社会”社会中才能实现。这个社会培植政治效率感,培养对集体或公共问题的关心,有助于形成一种有足够知识能力的公民,他们对统治过程保持持久的兴趣。公民真正直接参与政治的参与式民主理论,越来越成为当代西方民主理论的一种重要模式。[3] 随着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发展,20 世纪90 年代,罗伯特·D·帕特南在他的社会资本理论中正式提出了“公民参与网络的概念”的概念。 帕特南将社会资本理解为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的效率。而“网络”则是帕特南极为强调的概念,他称之为公民参与网络,公民参与网络在帕特南的社会资本概念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4]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 (1)纽顿认识到了定义信任以及将信任与其他相关的词区分开来的难度,因此,他这样定义信任:信任就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其他人不会故意损害你,而在最好的情况下,其他人将站在你的利益的角度采取行动。

神经网络的信任模型及评估

2011.11 50 基于神经网络的信任模型及评估研究 陈琼 谭敏生 赵慧 高斌 赵治国 南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湖南 421001 摘要:目前,可信网络是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其已然成为热点研究,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可信网络无法完全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它对于信任关系准确度量与预测的需求还不能满足,因此还需要加大对于动态信任关系量化以及信任模型的研究。本文对目前信任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一种基于Hopfield 神经网络的信任模型以及网络可信度的评估方法。 关键词:可信网络;神经网络;信任模型;信任度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攻击以及破坏行为日渐增多, 并且攻击更加多样化,隐蔽性更高,传播速度更快,网络的 脆弱性显而易见,网络也因此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安全挑战, 如何保障系统自身的安全并且提高网络的服务质量成为目 前网络发展的一个严峻问题。我们需要由以往附加的、被动 的防御转换为积极的、主动的,可以监测并且预知的防御, 由此催生了网络可信的研究。而由于可信网络发展的前沿 性,对其依然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并且有很多关键性问题 待解决。并且随着各种大规模的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出现,网 络系统的安全评估缺乏定量的评估模型,因此,信任关系、 信任模型以及信任管理逐渐成为信息安全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许多学者对动态信任关系以及信任模型进行了研究,使用不 同的数学方法和工作,建立了信任关系度量与预测模型。但信任 关系的不确定性依然是信任评估以及信任预测的最大障碍。 由于独立的网络节点会与不同的节点进行数据交换、资 源索取等交易,并且节点在交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恶意攻 击,那么,如何用最少的网络资源验证其信任度成为一个关 键问题。并且,随着网络中高可信度的节点个数的增加或者 减少,整个网络的信任度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本文对于可信网络以及可信模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 绍,提出了对于信任模型的一些思考,以及一种基于神经网 络的网络可信度评估方法。 1 可信网络 虽然可信系统的概念被提出已经有一段历史,但是目前,业界对于可信网络仍然没有对很多相关的理论以及技术性问题形成共识。 目前,可信网络方面的学者对于可信网络有以下几种不同理解: (1) 认为可信网络是基于认证的可信; (2) 认为可信网络是基于现有安全技术的整合; (3) 认为所谓可信网络,是指网络内容的可信; (4) 认为可信网络是网络本身的可信; (5) 认为可信是网络中,所提供的服务的可信。 林闯等提出了可信网络的基本描述,认为一个可信的网络应该是网络系统的行为及其结果是可以预期的,能够做到行为状态可监测,行为结果可评估,异常行为可控制的,并且提出可信网络主要从服务提供者的可信、网络信息传输者的可信、终端用户的可信等方面进行研究。而可信计算工作组(Trusted Computing Group ,TCG)把可信定义为:可信是一种期望,在这种期望下设备按照特定的目的以特定的方式运转。 美国工程院院士David Patterson 教授指出:“过去的研究以追求高效行为为目标,而今天计算机系统需要建立高可信的网络服务,可信性必须成为可以衡量和验证的性能”。而在网络领域中,正式提出以建立“高可信网络”为目标的计划则来自中国,旨在以高可信网络满足“高可信”质量水准的应用服务需要。

安全感是什么

---------------------------------------------------------------最新资料推荐------------------------------------------------------ 安全感是什么 安全感是什么安全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那么安全感是什 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安全感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 安全感是什么_安全感相关研究基本定义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 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 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详细释义首先,安全感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是来自一方的 表现所带给另一方的感觉;是一种让人可以放心、可以舒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言谈举止淹等方面表现带来的。 弃第二,是否能产生安呀全感,来自多方面的因旁素, 有主观的和客观的递。 这里我们就主要谈谈撕主观方面。 要让对方产应生安全感,首先要做的禽就是让对方相信自己。 弱让对方相信自己这是一棋件不容易的事,你必须章在言 谈举止方面能够体爹现出来,比如: 说话要诱算数,说得到做得到,福做不到就不要乱承诺; 厂 经常给 TA 说说心里话渴,说说你的想法,经常姨问候和关心一 下 TA 的倡生活;无论多忙都不要抑不理 TA,经常给 TA 拜一 些惊喜;不要再对其越 TA(异性)太好,言彼谈和行动上都一样; 愿潞意为 TA 改掉你的不良陶习惯。 第三,物质迟上的安全感。 1 / 10

如果想要失真正的让 TA 放心,你续还必须具体物质上的安环全感,也就是说你必须棵让 TA 感到,生活所需滦是不用愁的,不用担心冬没有钱生活,这其实是诌一条相当重要的因素。 夯家可以说是最有安全感酸的地方。 女人需要安全咽感,男人同样需要安全俞感。 安全感主要体现在疆两方面: 1.精神层面烧: 当一个人在情感鸳方面从对方身上得不到寓足够的安全感时,Ta 执便会追求物质方面的安拣全感,来抵制精神/情钾感方面的安全感缺失。 凝 2.物质层面: 当幌一个人追求物质方面的衍享受的时候,那么 Ta 绚的物质要求得不到充分例的满足的时候,安全感去相对在下降,那么Ta 菊便通过在精神方面追求凳新的替代者,来满足 T 搐 a 在物质方面的安全感刺缺失。 情感与物质迁的安全感很难让一个人沈同时得到,而通过婚姻雕这种方式来提升安全感枷,便是大多数人最乐意协的方式。 安全感作滑为一个重要概念见诸众溪多的心理学理论观点之陨中,其中研究最为详尽牢的是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医家马斯洛,其详细分析页了具有安全感和不安全轰感的个体的具体表现。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信任程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信任程度的调查报告 专业:口腔医学技术班级:2010级口腔医学技术2班 课题组成员:夏建艺、朱易唯、胡家黎、周玲、邓依林、秦吉翠、冉霞、邹虎 指导教师:张丽芳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互联网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信息正呈铺天盖地之势向受众席卷而来,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人们的学习与生活 当中,对他们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或大或小的影响。 不论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站、电视台等媒体机构,还是政府、企(事)业单位业等职能机构,抑或是个人自身,都在利用网络的强大技 术和新兴功能进行着各式各样的信息传递与交流。而大学生正是其中 的一个较为典型的群体,不论是其对网络信息的接收、传播还是辨识、思考、评价和持有态度,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次调查,就是着重针对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信任程度进行 的调查研究。这对于相关网络媒体的反思与发展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对于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以及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二.调查问卷结构设计 基于上述诸点,我小组五名成员合力设计了“关于大学生对网络 信息信任程度的调查”问卷。 问卷调查阶段历时一周,发放问卷100份整,调查结束时全数回 收无废卷。调查对象均为在校大学生,男女比例49:51,年龄区间在 18至25岁之间。 问卷共设题干17例,皆直接或间接服务于调查主题,同时严格 遵循了“封闭性问题多,开放性问题少”的原则。全卷围绕主题下设四 个具体版块:2-5题属“网上购物”版块,6-9题及11题属“网络新闻”版块,13-16题属“网上交友”版块,1、10、12、17题则直接考察“网络信 息受信度”。各话题均与当代大学生活息息相关,又是时下关注热点, 可以说是贴近现实、与时俱进。

基于信任网络的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第45卷 第8期2018年8月 计算机科学COM PU T ER SCIENCE Vol .45No .8Aug .2018 到稿日期:2017-01-06 返修日期:2017-04-08 本文受111基地(B 1603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 1405255)资助。 张洪波(1991-),男,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信任管理、推荐系统、物理层安全,E -mail :284477545@qq .com ;王佳蕾(1992-),女,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信任管理、推荐系统、物理层安全,E -mail :1192363902@qq .com ;张丽娟(1991-),女,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信任管理、推荐系统、物理层安全,E -mail :838894914@qq .com ;刘志宏(1968-),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密码学、信息安全、网络编码、复杂网络、传感器网络等。 基于信任网络的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张洪波 王佳蕾 张丽娟 刘志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 西安710071) 摘 要 经典的协同过滤推荐系统存在数据稀疏和冷启动问题。利用信任网络能够有效地解决此问题,但性能有待 提高。根据“如果a 信任b ,则a 与b 相似度高的概率较大”这一普适规律,提出一种基于信任网络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该算法采用惩罚、奖励机制,进一步提高了推荐系统的性能。算法将覆盖率和准确率作为衡量标准,与经典协同过滤算法和已有信任推荐算法进行实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推荐方法的性能更好。关键词 推荐系统,信任网络,协同过滤,冷启动 中图法分类号 T P 39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896/j .issn .1002-137X .2018.08.026 Trust Network 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ZHANG Hong -bo WANG Jia -lei ZHANG Li -j uan LIU Zhi -hong (School of Cyber Engineering ,Xidian U niversity ,Xi ’an 710071,China ) Abstract The problems of data sparsity and cold start cannot be solved by the classical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recom -mendation schemes .Although these problems can be solved effectively by exploiting the trust networks of users ,the p erformance of these schemes need to be improved . Based on the ubiquitous phenomenon of “if a trusts b ,then the simi -larity between a and b is relatively high ”,this paper proposed a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which exploits a penalty and reward mechanism to further promote its performance .Then it was compared with the classical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algorithms and the existing trust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s in terms of the coverage and accura -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improved .Keywords Recommendation system ,T rust network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Cold start 1 引言 “我该买什么款式的图书?我该买什么类型的衣服?我该看什么电影?”身处互联网时代,丰富的信息是人们的“宝藏”,但同时也给用户的选择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如何解决信息超载问题,帮助用户迅速、有效地从巨大的信息量中找到需要的信息,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推荐系统是解决信息过载问题的有效技术。目前采用的推荐方法主要包括协同过滤推荐、基于内容的推荐以及混合推荐等[1]。 协同过滤推荐[2]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已有用户群的行为或意见,预测当前用户最喜欢哪些事物或者对哪些事物感兴趣。如果多个用户在过去有相同的偏好(例如他们看过同一部电影或买过同一款衣服),则他们对其他同类产品很可能也具有相似的偏好。协同过滤算法可以分为3种类型:基于用户的最邻近推荐、基于项目的最邻近推荐和基于模型的协同过滤。协同过滤技术的输入只有给定的用户-项目评分矩阵,算法比较简便,存在一些问题,如评分预测的准确度低、数据 稀疏以及用户或项目冷启动等[3] 。 为了解决协同过滤存在的问题,研究人员尝试过多种办法,结合社交网络的信息推荐系统是其中之一。Palau 等[4]从 宏观角度研究了网络结构对推荐效果的影响;Yuan 等[5]验证 了社交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并利用这一特性证明了将信任的最大传递距离设置为5较为合适;童向荣等[6]研究了主观信任传递闭包的相关问题;Hwang 等[7]分析了推荐系统中的local 和g lobal 信任矩阵,并且证明了两者都能提高推荐系统 的准确率和覆盖率。Golbeck 等[3]提出采用扩展的广度优先的搜索算法获得推荐者列表的TidalT rust 算法,该算法以最短路径距离寻找推荐者,并以活跃用户与推荐者间的信任值为权重预测对目标项目的评分。Messa 等[8]通过对用户和项目进行分类处理,提出“采用向后搜索方法的以评分矩阵、信任网络、最大信任传递距离作为算法的输入”的MoleT rust 算法。以上3种算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推荐系统的冷启动及数据稀疏问题,但它们在评分预测的准确度方面仍有待提高。Moradi 等[10]提出了一种基于可靠性的信任相关的协同过滤算法———RTCF ,用以提高基于信任网络的推荐系统的准确性。Jamali 等[11]提出了T rustWalker 方法,该算法以Random Walk 策略搜索信任网络,同时利用item 间的相似性降低了搜索算法的时间复杂度。Zhao 等[12]提出一种通过利用社交网络解决隐式评分推荐系统中的冷启动等问题的方法———SBPR (Social Bayesian Personalized Ranking )。Azad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