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史--门户开放
- 格式:ppt
- 大小:54.12 KB
- 文档页数:6
作者: 严四光
出版物刊名: 美国研究
页码: 115-135页
主题词: 自身利益;门户开放;英国人;行动准则;英国议会;最惠国待遇;机会均等;美国政府;治外法权;不平等条约
摘要: <正> 翻开20世纪中美关系史,经常可以看到“门户开放”的字样。
从1899年到1949年的50年间,美国对华政策始终标榜“门户开放”,以示它和其他帝国主义不同,借以炫耀它对中国的好意。
时至今日,中国学术界对“门户开放”的认识还存在着争议。
当然,美国主张中国“门户开放”是出于美国的自身利益,并非爱护中国,对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而争议的核心
是“门户开放”是否在客观上起了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作用?弄清这个问题,对于了解美国对华政策和剖析中美关系的历史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一) 所谓“门户开放”,是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和1900年7月两次向各国提出的照会所阐述的行动准则的俗称。
所以说是俗称,是因为美国说的“门户开放一并非专指对华政策,而。
试述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可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过程。
从1979年1月1日双方建交开始,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合作逐步扩大,但同时两国之间的摩擦和矛盾也不断上升,双方之间的关系一度紧张,直至经过双方不断努力,双方再次进行了战略性的合作,中美关系开始进入相对稳定阶段。
以下是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历程。
1. 1979-1990年:建交和探索阶段中美关系在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之后开始进入探索和建立合作关系的阶段。
两国首次签署了《中美建交公报》,并在此后几年内达成了数项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协议,例如1980年双方签署的中美科技合作协议。
但同时,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也不断加剧。
例如1985年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开始增加,美国政府也不断通过高科技出口管制等方式限制中国的经济发展,使得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开始出现摩擦。
2. 1991-2000年:双方关系转折阶段1991年,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到达了历史最高点,此后的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冻结”和相互不信任的时期。
美国对中国的人权问题、对台湾的支持、和对中国政府在南海争端问题上的立场等问题导致中美关系一度紧张。
同时,中国也开始对美国在亚洲地区存在的军事基地进行反对,例如在1996年台湾海峡危机中,中国对美舰强烈反对。
尽管双方之间的矛盾和情况紧张,但也有一些合作的成果,例如在1992年签署了中美核不扩散条约等。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袭击了美国,这一事件也成为中美关系发生转机的契机。
中美两国在一系列的反恐、安全等领域上加强了合作,这让美国在其保护国家安全时对中国的态度开始转变。
2002年时,美国总统布什访问了中国,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声明》,双方宣布共同致力于保持亚洲的和平稳定,这成为中美关系新时期的一个里程碑。
4. 2009-2020年:新时期的发展阶段2009年,奥巴马访问中国,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声明》,双方承诺加强在气候变化、贸易、安全等领域的合作。
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湖北汉川魏开方
一、目标导航
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中最重要的国家双边关系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走向,不仅关系到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自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美国对华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但是两国关系经常是在进展与停滞、合作与对抗中来回摆动。
由于中美之间既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又在反恐、朝核、伊核、中东等问题,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建立维护全球和区域安全的新体制,保护国际环境,管理全球经济等众多领域有着共同利益,这就决定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而只能是在斗争中合作,在斗争中发展。
因此研究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于探讨亚太地区局势、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以及中国对外战略的选择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美外交关系的历史
中美外交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大国之一。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开始恶化。
1950年代初,在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对台湾的保护和援助进一步恶化了两国关系。
此后,美国对中国实行了经济封锁和军事遏制政策,同时支持中华民国政府,这使中美关系持续紧张。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地位上。
这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2年,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华,这次访问打破了长期的交往封锁,打开了两国关系的大门。
1979年1月1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这一事件结束了历时30年的中美交往分裂状态,为两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在此后的30年中,中美关系逐渐改善。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美国一直是最重要的外部力量之一。
双方间的贸易和投资增长迅速,美国企业开始涌入中国投资。
同时,双方在许多领域,如分裂问题、非传统安全、环保、反恐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合作。
然而,中美关系在近年来再次变得紧张。
一些美国人对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感到焦虑,加上贸易战、涉港问题、南海问题、台湾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等一系列纷争,使中美关系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中外学术界近30年来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述评摘要:本文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思想起源、内容及实质、提出的背景与意义三方面综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学术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该研究的成果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门户开放”政策;美国;中国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一些以前已下“定论”的研究课题亦被学者重新拾起。
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风潮的鼓励下,近30年来,中外世界史学术界开始了以新的视野、新的角度,再一次审视、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华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
系统整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研究的新成果,有助于深化对美国在华外交政策的认知。
相比起建国初期中国学术界一致地认为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反映了美帝国主义阴险、虚伪的侵略本质不同,近30年来中外学术界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有了更多元化的认知。
一、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思想起源大多数的中外学者从经济政策的角度出发,认同美国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和起源国家,承认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于1899年9月6日和1900年7月3日两次向英、德、俄、日、意、法诸国发出的照会表明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出台。
然而,部分学者对此表示质疑。
蒋相泽、吴机鹏就在《简明中美关系史》一书中把“门户开放”政策的起源追溯到1843年美国政府派遣顾盛来华订立五口通商章程时国务卿韦伯斯特下达的训令[1](P28)。
而美国学者塞缪尔·比米斯则在其著作《美国外交史:第3分册》中界定“门户开放”政策的开端时间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同中国建立条约关系至19世纪终结之间[2](P3)。
马士·宓亨利同意塞缪尔·比米斯的观点,在其著作《远东国际关系史》中指出“门户开放”政策可溯源至十九世纪的上半叶[3](P419)。
还有学者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英国起源说。
牛大勇在《英国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缘起》一文中专述了美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由英国最先于19世纪末向列强提议实行的观点,认为由于英国倡导“门户开放”政策和参与瓜分活动的双重身份导致其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破产,不得不转而通过对美国施加影响促使其出面争取各主要侵华国家承认“门户开放”政策;该文章还进一步探讨得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经济原则,提出最惠国条款写进中英《虎门条约》是“门户开放”政策缘起的标志的看法[4]。
1776年7月4日美国成立。
中美第一次接触,是在一七八四年。
英美签订停战协议,中国市场开放,带给了刚独立后美国商人的新机会。
一艘叫做“中国皇后号”的美国商船,抵达中国,为中美贸易展开揭幕。
英法德日俄等国对于中国都采取瓜分的态度,先建立殖民地,再进一步瓜分中国。
而美国与清政府关系一直都不错,原因也在于美国也是个新兴国家,并且遭到英国为首的列强压制。
美国也在不断地寻找的发展的机会。
此时的中国对美国,觉得美国人满靠谱的,说到做到,不错,也没有多过分。
也试图采取以夷制夷的态度。
并且美国实际上是反对对中国的瓜分的,美国从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5%征收关税;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门户开放政策能够运作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中国的独立主权,由此中国的海关才由中国说了算。
门户开放的理念运用至今也就是WTO世界贸易组织!美国想要的是通过商业运作来发展强国,而不再是老牌殖民者占领殖民地的方式。
当今社会又何尝不是用经济文化来殖民呢???通过以上美国与清政府两国交往的历史,也想照应当今社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独立的人之间讲讲情谊还像回事,国家国家之间,如何谈情谊。
中国曾对越南、对缅甸、对朝鲜自己饿着肚子救济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
面对利,大家还是说翻脸就翻脸。
如今中美时好时坏,微妙的关系,看清了,都可以用利来解释。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研究现状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美国国务卿海提出的侵略中国的政策。
海于1899年 9月照会英、德、俄、日、意、法各国,提出对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即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租借地和既得利益,各国所属口岸和铁路对一切船只货物通用现行中国约定关税率,并按同一标准收取路费。
1900年7月3日海再次照会各国,主张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正贸易的原则。
自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提出至今已有百余年,门户开放政策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他对世界格局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各国学者通过研究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背景和思想渊源、实施情况,以及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和中国的情况来探讨美国选择对华门户开放的政策缘由。
在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美国打赢了美西战争,意图走向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但当时的美国军事实力还远远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加上美国是从英国的殖民地独立解放而成立的,旧有的殖民体系已经难有作为,所以门户开放成了美国的最现实的选择。
研究美国门户开放有助于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助于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要先于中国研究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而在国外的研究中多集中于美日两国,这首先跟美日两国本身的利益相关,而且在中美日关系敏感阶段,研究门户开放可以为国家的外交战略决策提供借鉴。
美国学界对门户开放的研究成果是令人瞩目的,美国最早的研究门户开放政策的著作是1919年由纽约阿拉伯出版社出版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中国领土的完整及日本的对抗》,从标题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这是一篇宏观分析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和政策本身内容的文章,而早期的分析也大多如此。
早期研究多只是对门户开放进行概念分析,认为门户开放只是美国外交史上一个阶段而已,站在美国的立场来分析,指出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是出于对中国特殊商业利益的需要,或是寻求一项在远东机会均等的政策,强调门户开放的定位是美国的一项对华政策,立论大多侧重政策本身的内容和提出的背景,而忽视了门户开放照会阐释了美国亚太地区的总体战略目标。
中国对“门户开放”政策的反应张小路纪末20世纪初提出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是中美关系史乃至中外关系史上一项著名的政策。
多年来,中外学者对“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已达到相当的深度。
不过,这些探讨多是着力于研究政策的提出者即美国方面的情况以及政策本身的含义,而对政策实施的对象即中国方面的反应却极少涉及。
近年台湾学者发有文章<%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编《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四、十三编,(台)商务印书馆发行。
),对这一问题作了评论。
本文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背景1894年中日战争的结果彻底暴露了清政府此前在体制上和军事上所作的现代化努力的失败,暴露了清政府的无能和中国的积弱。
加之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开创了新的侵略方式,这些都大大刺激了各列强对中国的野心,中国遂成为列强激烈争夺的场所。
战后,各国疯狂地在中国租借领土,掠夺开矿筑路特许权并划分势力范围,几将中国逼到被瓜分的绝境。
当其他列强在中国夺取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忙于与西班牙的战争。
但是1898年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即提出了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是1899年9月和1900年7月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先后两次向有关国家发出照会的形式宣布的。
“门户开放”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商业上的机会均等和政治上的“保全中国”(注:《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第450-452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
)。
前者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既得权益前提下要求各国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对美国开放,对美国货物实行同等的关税、入港费和铁路运费(以后美国又不断在这方面增添新的内容,将其扩大到在工业和投资方面的机会均等)。
后者基于这样的认识,即保证美国通过条约所获得的利益的关键还在于中国政府能行使权力,而且这于亚洲力量的均势是十分必需的;反之,中国的崩溃将导致已经展开的列强之间的倾轧尖锐化,这就谈不上维护美国的在华利益。
因此,为了有效地、代价最小地保护自身的利益,美国提议各国在中国维持“门户开放”,并一致承诺“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
中美关系史肇庆市教育局教研室梁维滔2009年11月25日1979年之前的中美关系史,可以以太平洋战争为转折点,划分为两大部分。
前半段以美国对中国的侵略为主流,后半段美国对华政策根据世界形势和美国全球战略不断进行调整。
而在这两个历史阶段当中,按中国历史的发展,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具体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清朝时期的中美关系:从《望厦条约》到“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走向:由尾随英国侵华政策走向独立的侵华政策影响中美关系的重大历史事件: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望厦条约》鸦片战争前,中美两国往来以平等的贸易关系为主,但美国此阶段也曾有向中国输入鸦片的罪恶行径。
鸦片战争后,美国尾随英国,于1844年7月与中国签订了《望厦条约》,是为中美之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据此,美国不但享有英国在鸦片战争中得到的除割地、赔款外的各种特权,而且还进一步扩大了这种特权,包括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侵犯中国领海权等等。
概括而言,此一阶段美国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方针和独立的对华政策,美国跟随于欧洲列强之后,利用鸦片战争的带来的威慑力,主要攫取与中国通商的权利,为谋求美国在中国市场谋得一席位,可谓坐享渔翁之利。
而领事裁判权则是美国在《望厦条约》所具体完备,使此一不平等权利延续半个多世纪。
2、“门户开放”政策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英法德日俄等国均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领土几乎被肢解殆尽,面临着沦为列强的殖民地的危机。
2、19世纪90年代,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工业强国。
随着经济实力的强大,美国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谋求势力的扩张。
美国在中国没有势力范围,但是不愿意放弃中国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面对列强在华的瓜分狂潮,美国有被逐出范围之外的危险。
由此,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企图分得在华的殖民利益。
主要内容:1、对在中国的任何条约、口岸或既得利益不加干涉;2、各国货物的关税一律按中国现行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3、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中美史考研题库中美史是指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历史关系,是中国外交史和国际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美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但真正深入的交流始于19世纪中叶,尤其是19世纪40年代的鸦片战争后。
两国关系经历了多次起伏,从最初的贸易往来,到后来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互动。
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的中美史考研题目及其参考答案。
1. 中美关系的历史背景:- 简述中美两国最早的接触和贸易往来。
- 描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中美关系的主要变化。
2. 中美关系中的几个重要事件:- 描述“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 分析“珍珠港事件”后中美关系的转变。
3.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演变:- 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美关系的紧张状态及其原因。
- 讨论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4. 中美贸易战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简述中美贸易战的起因和过程。
- 分析中美贸易战对两国经济及全球经济的影响。
5. 中美科技竞争的现状与未来:- 描述中美在科技领域的竞争现状。
- 预测中美科技竞争对两国关系及全球科技格局的长远影响。
6. 中美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回顾中美文化交流的历史事件,如“乒乓外交”。
- 分析当前中美文化交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7. 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与互动:- 讨论中美在全球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议题上的合作与分歧。
- 分析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8. 中美关系的前景预测:- 基于当前的国际形势,预测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 讨论中美如何通过合作与对话,促进两国关系的稳定与发展。
以上题目仅为示例,实际的考研题库可能包含更广泛的内容和更具体的问题。
考生在准备考试时,应深入研究中美关系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当前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同时,也应关注中美两国在不同领域内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通过全面而深入的学习,考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中美关系的复杂性。
简述“门户开放”政策的失败原因摘要:自从中国的门户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以后,中国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后其他欧洲列强纷至沓来,展开对中国的疯狂掠夺和侵略。
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照会在华拥有利益的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的对华政策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鉴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及其“门户开放”政策对中美关系的重大影响,本文将介绍“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所遇到的尴尬以致最后的失败,并简单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门户开放中美关系中国美国关于“门户开放”政策,历来研究者已经作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对这项政策的评价也逐步趋于接近。
但是他们多从宏观方面全面分析,较少的从微观方面分析“门户开放”政策在具体的某段时间内的具体实施及结局,并根据其结局分析产生如此结局的原因。
本文主要拟就“门户开放”政策产生的背景和西奥多.罗斯福时期的“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的实施、结局及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做简单分析。
一.“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时候,美国正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
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发后,美国立即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
但当时美国的军事力量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国内人民又掀起了反战运动,美国一时情急之下向西方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但是“门户开放”政策自提出之时起,就有一对难以克服的矛盾。
一方面,美国要“均沾”中国市场之利,就必须反对列强瓜分中国,坚决维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
另一方面,美国又有主动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的合法性,而势力范围和租借地无一不是侵害了中国的领土和行政完整,这注定“门户开放”政策最终将走向失败的境地。
二.“门户开放”政策失败在这里我们将美国对华关系划分为两类:一是列强争夺中的美国对华政策,二是双边关系中的中美关系——美国对华政策。
从美国制定该政策的初衷来看,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一个失败的政策。
在先与俄国后与日本对我国东北的争夺中,美国政府不断遭遇到败绩。
论述1840年——1949年的中美关系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美关系逐渐密切,并随着中国政局而跌宕起伏。
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从《望厦条约》到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1844年,美国代表顾盛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之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彰显了美国对华侵略的新国策。
该条约推动了中美商贸往来的密切。
1858年6月,美国代表还与清政府签订中美《天津条约》,进一步扩大了在华特权。
1868年,美国人蒲安臣代表清政府访问美国,并签订条约,使美国在华权益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1899年,美国提出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并在中国抢占势力范围,客观上抵制了各国的侵略野心。
其次是从华盛顿会议到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在中国势力不断增强,跃居对华贸易的首位。
为此,美国试图打破这种局面。
1921年11月12日,华盛顿会议在美国的倡导下召开,但在美国的操纵下通过了《九国公约》,确认对华进一步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进而以国际协定的形式,将中国置于列强共同侵略之下。
针对国内军阀混战的局面,美国明确表态支持直系军阀,以图击败亲日的皖系政权,进而扩大在华市场。
随着国人的觉醒,在美国国内人士的呼吁下,美国政府支持中国发起的废除不平等条约,使中美关系进一步密切。
第三是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对华援助政策的变化。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严重影响了美国在东北的利益。
为此,美国采取了对伪满洲国拒不承认的态度,但它既想对日本有所约束,但又不愿卷入其中。
罗斯福总统上台,针对中国的抗战,罗斯福采取孤立主义做法,在道义上援助,但却又不愿意采取实际性举措,直至珍珠港事件的爆发。
此次事件是中美关系史上的转折点,此后美国全力支持中国抗战,使中美关系空前密切。
不仅如此,抗战结束后美国还是国共双方和谈的重要推动者与见证者。
第四是抗战胜利后扶蒋反共,对此后的中美关系造成严重影响。
出于意识形态和冷战格局的缘故,在国共内战中,美国采取了全力支持国民党的政策,签订《中美商约》,造成与共产党关系的对立。
鲁特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第l9卷第3期2006年7月烟台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Yanta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V ol_l9No.3Ju1..2006鲁特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徐振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2)[摘要】"门户开放"政策是二十世纪前半期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它是美国在实现工业化后从一个地区大国走向全球大国的过程中提出的,也是随着世界经济霸权在从欧洲过渡到美国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的.作为中美关系史上举足轻重的外交家,鲁特在这项政策不断完善中发挥的作用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关键词】鲁特;门户开放;华盛顿会议[中图分类号】K71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94(2006)03-0343-06 "门户开放"政策作为20世纪上半叶美国推行的对华基本政策为人们所熟知,国内外学术界对"门户开放"政策的分析和评价也作了深入的探讨,但对此政策的发展者和完善者——鲁特的"门户开放"思想则缺乏深入的分析.本文拟就掌握的史料更具体地阐述鲁特在"门户开放"政策制定,实施到最终确立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他对"门户开放"政策的认识.一,鲁特与"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众所周知,"门户开放"政策首先是由国务卿海约翰宣布的.l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国内发生义和团排外运动,美国认识到中国局势的严重性,海约翰于1899 年9月6日和1900年7月3日先后发出两次照会, 宣布对华"门户开放"原则,以防止美国的利益受到损害.鲁特于1899年7月21日被麦金莱总统任命为陆军部长.在他担任陆军部长第二年,中国发生的义和团运动招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鲁特派查飞(Chaffee)将军率领美军参加八国联军.同时,在海约翰生病期间,鲁特几次作为代理国务卿和美国政府的代言人,帮助制定和实施了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开始涉足对华关系的处理.1900年6月23日,鲁特指示查飞将军作为美军司令率先遣队经旧金山参加八国联军,他在给查飞将军的指示中说:"在你率领下的军队将用来保护美国在华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保护美国在华利益,你将自由地与其他国家的联军军官协商,这会更好地促进美国的利益,你所指挥的美军与联军一致行动.但是,你应避免限制美国政府未来行动准则的联合行动,应避免除保护美国利益之外的任何其他行动."lI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和美军首先攀登北京城墙的同时,鲁特密切关注着中国的局势,他担心美国在华公民的安全,害怕中国被瓜分,认为"瓜分中国将会是继罗马帝国灭亡后对人类影响最严重的事件."f对此,鲁特谨慎欢迎德皇威廉二世派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的建议;但另一方面,鲁特又提醒德皇说:"美国军队参与的联合行动将遵照海约翰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的原则",这反映出鲁特在关键时刻希望美国与其他列强能够一致行动,并且这种一致行动必须建立在美国"门户开放"原则的基础之上.《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开始撤退在华军队.关于撤军问题,鲁特认为只要其他国家同意撤退在华军队,美国就会撤军.他认为国会应同意派遣足[收稿日期】2005一l0一l0[作者简介]徐振伟(1979一),男,山东潍坊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现代史,美国史.344烟台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第l9卷够多的军队到中国来迫使清政府让步,因为"这显示出美国外交背后的军事实力,它比在北京的远征军有更大的分量."[1埘但鲁特同时认为美军应撤退到天津.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坚持美军应继续占领北平直到列强与中国达成具体的协议,最后美国政府内部达成妥协,即除少量的美军留驻美国使馆外,其他的美军撤回菲律宾.1O月1日,海约翰重新执掌国务院,鲁特任代理国务卿的职务暂时告一段落.由于鲁特在这段时期的突出表现以及他坚持和扞卫海约翰"门户开放"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在华利益,以至于海约翰在给助理国务卿艾地(Adee)的信中说:"我希望在那里(华盛顿美国国务院——笔者注)与你一起工作,但我知道你与鲁特会比我更好地处理(中国事务)."0鲁特通过处理义和团事件,逐步熟悉了远东事务和门户开放原则,为他以后参与制定对华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05年,鲁特接替刚刚去世的海约翰出任国务卿.在对华政策方面,鲁特忠实地贯彻西奥多?罗斯福务实的外交思想:美国为了维护它的东亚利益和全球利益,不会为中国承担过多的责任,尤其是在美国国力不够强~n,-j-.为此,美国不惜牺牲中国的利益来与其他列强达成妥协,以维持一种列强合作, 从而巩固相对和平稳定的东亚秩序.这种思想显着的体现就是1908年的《鲁特一高平协定》.同西奥多?罗斯福一样,鲁特承认日本利益在中国的优先地位,但他"不公开抛弃美国应当作为中国的保护人以及至~bk-K远看中国是美国的一个重要市场的理论."]在这个小心谨慎而保守的外交思想指导下,"门户开放"政策成为一个招牌和幌子,只具备道义上的约束力和影响力.因为一项具体的外交政策包含原则和实践两个层面,"门户开放"政策的原则是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工商业机会均等.但鉴于美国当时的国力不强以及中国局势错综复杂,这项原则在具体实施时大打折扣.只是到了华盛顿会议通过《九国公约》后,才真正确立了"门户开放"的指导原则,并被其他列强和中国所承认接受,使之"不仅是一个座右铭而且成为事实"4】1.鲁特任国务卿时是"门户开放"政策的试验和执行阶段,他的对华政策也是围绕"门户开放"原则展开的,就鲁特来说,美国的"门户开放"包括以下实质内涵:(一)"门户开放"首先涉及的是中美关系.具体来说,它又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鲁特对华的态度;第二个层面是鲁特对美国在华公民的态度.从第一个层面来看,在处理对华关系时,鲁特极力维护美国在华的利益,并无视中国主权,他特别看重不平等条约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及作用.在他出任国务卿期间,中美之间的条约包括《望厦条约》,《天津条约》,1868年《续增条约》(即《蒲安臣条约》), 《1880年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1903年《中美商约》.他认为这些条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美国要维护在华利益并且扩大在华的影响力,就需要清政府必须尊重这些条约,并且有义务,有责任遵守和执行条约的条款,按条约办事,保护在华的美国商人,外交官和传教士的财产和生命安全.鲁特因此坚决抵制中国政府维护主权的要求,特别是1906年两江总督对中外混合法庭(会审公厅)规章的修改,鲁特认为中国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可能会激发中国民众试图剥夺外国人合法获得的所有在华特权."[5]399面对中国开始兴起的民族主义浪潮,鲁特采取压制的态度.只要中国自行制定的条例稍微突破了中美条约的界限或者美国方面所认定的界限,鲁特就加以反对,"因为它的实施将会干扰和妨碍美国在中国长期建立起来的条约特权".他认为"美国的特权不仅应存在于按条约规定中国开放的城市,而且要平等地扩大到中国自己单独宣布x,-J- 外开放的城市"J2.由此可见,鲁特作为美国在华利益的代言人和忠实执行者,其维护不平等条约和扩大在华利益的决心是如此之大.从第二个层面来看,鲁特认为,美国在华的公民(包括外交官,商人,传教士)应该"机会均等,地位平等".他特别看重美国传教士的地位和权利,要求清政府切实履行中美条约的规定,保护在华传教士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允许传教士在中国买地以建立教堂传教,并主张不能以牺牲传教士的利益来满足美国商人的要求.1908年11月30日,英国驻芜湖领事提出修改芜湖租界规章的建议,即在租界内专门划拨土地给外国商人,这个建议得到美国领事麦克纳利(Me—Nally)和驻华公使柔克义的同意.但鲁特在给柔克义的信中明确反对这一建议,他写道:"美国政府始终一贯地主张美国公民在条约特权的保护下,在中国为外国人定居和贸易已经开放和将来开放的所有城市或地区,自由地进行经商,传教等活动;并且拥有自己的私有财产,这些明确具体的权力在实际应用时,有平等的效力和权威.如果接受英国领事提出的修改建议,将会歧视传教士而有利于那些想在租界内定居的商人,因为商人和传教士平等地被赋予了在租界内拥有土地的权利."6同时鲁特在信中坚决主张美国公民的特权不仅局限于租界,还应扩大到租界周边地区.(二)"门户开放"又涉及到美国与在华有重大利益的其他列强的关系.1899年之前,美国对华推第3期徐振伟:鲁特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345 行的"双重合作"原则是"门户开放"政策的雏形.美国公使蒲安臣确立的"双重合作"原则,其内容是清政府与西方国家合作,西方国家之间在华互相合作,利益均沾.受此影响,中国被迫一步步由沿海开放到沿江开放,再到内地,沿边开放.在"双重合作"原则指导下,在华相对和平稳定的秩序维持了几十年.1898年德国带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划分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其他国家相继效仿,这种稳定合作的局面被打破.美国于是正式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要继续维持列强的在华合作局面,要求中国进一步深化和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律师出身的鲁特在对华政策上小心翼翼,继承了"双重合作" 的原则,尽量谋求与其他列强协调立场,联合行动. 作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外在表现形式,"双重合作" 原则给鲁特对华政策留下很大的回旋余地,使美国在其他列强和中国之间纵横捭阖.美国可以和其他列强协调立场,联合行动来支持清政府的某项符合美国利益的政策,如联合支持晚清政府的禁烟运动, 维护在华的治外法权,制定中外混合法庭(会审公厅)的规章,要求扩大中国对外开放口岸的#1-国定居点,任命中国海关官员,要求清政府修改新颁布的采矿条例,禁止向中国贩运军火以免军火落入革命者手中,等等.同时美国有自己独立的外交立场和政策,如果其他列强不同意美国的某些要求,或它们的政策不利于美国在华的利益,美国可以灵活应变, 单独与清政府妥协,合作.这种做法集中体现在鲁特对中国有关商标保护的态度上.20世纪初,德国率先发起在中国进行商标保护,打击侵权和盗版行为,以维护西方在中国的商业秩序.美国同意德国的举动,并且与各个列强分别协商订立条约,保护美国在列强国家内的商标,并且通过治#1-法权的方式扩大到中国,以保护美国在中国注册的商标.德,奥匈,法,英,意驻华公使为在中国保护商标而起草商标条例,鲁特予以同意,但他要求这个条例应该采纳和包含由美国专利局提出的修正案.在鲁特的授意下,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将修正案提交给上述五国的驻华公使,这五国公使1905年组成一个商标保护委员会,以执行商标条例的有关规定.但是委员会的五国代表没有收到本国要把美国的修正案写到商标条例中的指示,并且五国公使迟迟也没有把这些条例付诸实施.同时,中国商务部起草并提交给五国商标保护委员会一个新的规则草案.鲁特将中国商务部制定的草案提交给美国专利局,并咨询美国专利局的意见,特别是征询有关五国公使的草案和中国自己制定的草案孰优孰劣,以确认美国接受中国的草案是否会更有利于美国在华利益.因为五国商标保护委员会没有吸收和采纳美国提出的修改意见,并迟迟不将其条例付诸实施,为此,1907年6月13日鲁特给柔克义的指示中说:"五国委员会无所作为,未取得大的进展,就美国方面以及美国商标而言,加快与清政府单独的,直接的协商和谈判是合理明智的."这样可以促使其他列强让步,满足美国的要求,并且力图使清政府将商标条例付诸实施.鲁特的这种单干思想与后来威尔逊率先承认中华民国并退出六国银行团如出一辙.上述两点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基本内涵,即维持两种基本关系,这两种关系贯穿了鲁特执行和试验"门户开放"政策的全过程,并有效地维护了美国在华的利益."门户开放"政策由模糊变得清晰,"门户开放"的内容由笼统空洞变得具体可行,由一种道义上的认可上升为法律上的认可,并为其他列强真正承认和接受,这个任务是在华盛顿会议上完成的,其具体标志就是以"鲁特四原则"为灵魂的《九国公约》.二,鲁特与"门户开放"政策的完善一战以后,美国对欧洲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但对亚太地区尤其对中国奉行集体行动的政策,这一政策确认以华盛顿会议为标志.对中国来说,会议最重要的问题是远东问题,远东问题由中,日,英,美, 法,意,比,葡,荷九国参加.中国非常盼望趁这个机会彻底解决山东问题,要求国际社会确保中国的安全,承认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平等地位,并且立即废除不平等条约,因为"废除不平等条约在当时尤其是针对日本,要免受日本在中国大陆推行领土扩张和经济渗透政策之害."_g而美国希望借这次机会来总结和重申其对华政策,缓和列强之间在远东的紧张关系,实现列强在华合作,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扩大美国在华利益.鉴于鲁特拥有丰富的外交经验,熟悉远东事务,华盛顿会议主席,美国国务卿休斯推荐鲁特出席会议,并得到哈定总统的批准,鲁特因此作为美国代表团的重要成员之一,有机会参加会议的讨论和决策,并参与起草了着名的"鲁特四原则".按照会议的安排,远东太平洋会议除了西伯利亚和太平洋托管岛屿的讨论外,其余都是有关中国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国问题时,会议日程规定,首先要制定一个指导原则,随后在讨论具体问题的会议中贯彻和应用这个原则,讨论的主题包括中国领土完整,行政完整,商务机会均等,中东铁路,关税, 等等.1921年11月l5日午夜,美国国务院通知中国代表团,要他们在翌日上午提出议案.中国代表团346烟台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第l9卷不得不通宵达旦,匆忙拟出原则提案lO条.l1月l6日上午,远东太平洋问题第一次会议召开.中国首席代表施肇基宣读了这10条提案,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各国约定尊重并信守中华民国之领土完整,暨其政治行政上之独立;(2)中国因完全赞同所谓门户开放主义,故准备接受该主义实施于中国全部,无有例外;(3)立即取消所有对中国政治上,司法上,行政上行动自由的限制;(4)和平解决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国际争端,并开会讨论影响该地区的国际问题,等等.中国代表团希望这10项原则以后成为有关中国问题决议的基础和指导原则,并贯彻到后面的会议讨论中,其策略是以承认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来换取美国及其他列强对中国收回主权和实现关税自主的支持.针对这10项原则,各国代表在19日的远东太平洋问题第二次会议上进行讨论.各个国家的代表都表示同情中国的立场,支持"门户开放"政策.施肇基对此表示感谢,他表示相信列强的这种友好和合作"将极大有助于会议的成功"_l0_.鲁特作为美国代表最后发言,他说:"当我静听各代表演说时,我曾想如何可以达到一概括的原则,结果我发现:第一,各国都赞成尊重中华民国之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第二,各国都愿保证中国以充分机会, 造成一个有效的政府,以代替旧式的帝制政府;第三,各国都赞成全中国领土内的工商业机会均等. 所有研究远东及太平洋国际关系的人,都知道上述同样政策已被各国所再三说明……所以这种政策, 实为文明国家集团间的既定政策"_lIJ",鲁特认为有必要重申这些政策,并且自告奋勇起草一份单独的决议,"俾作将来考虑的根据"_lI_".英国代表团团长贝尔福立即同意鲁特的提议,希望由鲁特起草一份决议来作为大会进一步讨论的基础,他认为鲁特"更胜任这项任务","他的决议将真正解决会议所涉及的问题(中国问题——笔者注)"_l]硼,大会主席休斯同意请鲁特起草一份决议.中国代表团成员也同意鲁特的提议,但是在有关"什么是中国"这个问题上,中国代表顾维钧与鲁特发生了争执.鲁特认为应该将中国本部和中国行使宗主权的区域加以区分,他要起草的决议应限定于中国本部,至于中国行使宗主权的区域留待以后讨论,他认为如果会议同时讨论这些事情,将会引起各国之间的矛盾.很明显,中国本部是美国在华利益的关键地区,中国行使宗主权的区域在鲁特看来指东北和西藏.作为现实主义的外交家,鲁特知道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地位非常牢固,并且认为美国"不可能将日本排挤出东北,除非使用武力"j5.他希望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地位来换取日本在限制海军军备和中国山东问题上的让步,希望承认英国在西藏的特殊地位来换取英国对海军限制和门户开放政策的支持,这些想法决定了鲁特后面提出的"鲁特四原则"具有较多的保守性和局限性.虽然鲁特提出的"四原则"从字面上看将门户开放的原则扩大到中国全境,但在美国政府至少在鲁特的心目中,一直默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地位,"维持现状"即维持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范围.中国代表顾维钧说,中华民国的领土已经在宪法中作出规定,有关中国领土完整的原则不应限于中国本部,中国代表团不能讨论任何试图修改中国领土边界的问题,它的领土必须作为一个实体来考虑;至于行政完整,顾维钧说中华民国不同地方行政地位有差别,"中国本部的行政形成一种单位,其他地方的行政形成别的单位,但这是中华民国内部的安排,就外部世界(指列强各国)而言,行政完整的原则应保证中华民国作为一个单位."顾维钧希望鲁特在起草决议时应将这些考虑进去.主席休斯则称:"议决案尚未草就,可无须预商,俟草就提出后讨论,较为便利,应请罗君(鲁特)即行起草,俟下星期一午后续议."_l3]埘在远东太平洋问题第三次会议上,鲁特宣读了他起草的四条原则:(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二)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并解除由改革年久之帝制政府后所生之困难;(三)尽吾人权力所及,为世界保护各国在中国全境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四)不得因中国现在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或优先权利而减损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121257o会议的内容是对这四项原则逐条讨论.关于第一条,施肇基先问:"第一条所谓'尊重'字样,是否含有'遵守'之意?罗(鲁特)答:'尊重'字样,较'遵守'为有力."枷日本代表加藤友三郎问"行政完整","政治独立"是否会触及到过去列强在华获得的利益和特权,鲁特说这当然不会影响任何既得的特权,相反,"唯其尊重一国的行政完整,所以该独立国施行全副主权所生的对象也应尊重"[1I],即承认中国的行政完整要必须尊重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关于第二条,英国代表贝尔福说:"第二条末句云云,略有偏袒中国政体之意,似可删去. 罗氏(鲁特)声明不反对,遂删去".关于第三条,意大利代表问:"第三条各国尽力设法云云,似有限制本条范围之嫌,应否酌改?罗答:第三条之意,不过根据各国所同意之海氏(海约翰)政策,但义(意大利)代表既欲酌改,余不反对.英提议改为'设法'字样,遂照改."关于第四条,英国代表问:…减损'字样,是否即妨碍之意?罗(鲁特)答:有消灭之意.第3期徐振伟:鲁特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347 英葛(英国一笔者注)大臣问:指现有之权利,抑指可有之权利?罗答:指现有者.主席(休斯一笔者注)谓:余意既得权利,自应尊敬.但若有利用现行条约上所予获得权利之机会,以妨他国之权利,可加入此条规定之范围."这次会议经过讨论,对鲁特提出的四项原则逐条稍加修改,最后形成一致决议,即:(一)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二)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三)各国尽力设法实行建立和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国之工商业机会均等主义;(四)不得利用中国现在状况,以要求特别权利或利益,至有减损各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有赞助妨害各该国安全之行动.[1212574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鲁特的这四项原则,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一)承认列强在华利益与尊重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但与尊重中国主权领土完整相比,列强在华利益是第一位的,它是美国在华活动和制定对华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尊重中国主权领土完整只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目标,或者说它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种手段,是维护美国在华利益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二)尊重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与工商业机会均等是"门户开放"原则的不同方面,二者互为条件,即损害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会损害美国的在华利益和列强的共同利益;同样,寻求排他性的特殊利益会破坏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与上面的结论一样,工商业机会均等是第一位的.(三)就鲁特的第四条原则来说,其前半部分是确保列强在华既得利益,后半部分是承认其他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特别是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和特殊地位(鲁特主张以后在中国不得再划分势力范围,但在华盛顿会议之前的势力范围仍然可以存在).这两部分共同构成了美国所谓的"维持现状",中国在美日之间是一个筹码,美国以损害中国利益为代价与日本妥协,换取日本对"门户开放"原则的承认和合作,使日本承认美国在华的既得利益和机会均等.因此鲁特四原则决不像中国顾问韦罗璧(Willoughby)说得那样是"中国的决定性胜利,中国应感谢美国"1]4143;恰恰相反,这是美国的"决定性胜利",美国应感谢中国的"牺牲"和日本的合作.经过修改后的鲁特四原则,替代了中国代表提出的lO项原则,是以后远东太平洋会议讨论中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