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30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单元备课一、教课剖析1、内容剖析: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全等三角形的观点、性质以及判断方法,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断研究角均分线的性质,能够应用全等三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断以及角均分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几何老是,初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
2、教材剖析:学生已经学过线段、角、订交线、平行线、相关三角形的一些知识,经过本章的学习能够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余图形打好基础,教材力争创建与生活场景邻近的、风趣的问题情境引入,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研究并抽象出几何模型,并应用几何模型解决实质问题的过程,在内容上重点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方法经及应用,至于角均分线的改天换地的两上互逆定理,只需修业生认识其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不用介绍互逆定理的观点,经过联合详细问题,使学生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初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正确的方法是本章的难点,初步培育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一)本章知识结构框图:(二)本章的学习目标:1.认识全等三角形的观点和性质,能够正确地辨识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断方法,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3.利用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一个角的角均分线。
4、经历角均分线的性质和判断方法的研究过程,灵巧应用角均分线的性质和判断解决问题 .三、本章教课建议(一)着重研究结论(二)着重推理能力的培育1.注意减缓坡度,顺序渐进。
2.在不一样的阶段,安排不一样的练习内容,突出一个重点,每个阶段都提出明确要求,便于教师掌握。
3.着重剖析思路,让学生学会思虑问题,着重书写格式,让学生学会清楚地表达思虑的过程。
(三)着重联系实质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对于内容之间的联系(二)对于证明一般状况下,证明一个几何中的命题有以下步骤:(1 )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2 )依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3 )经过剖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门路,写出证明过程。
第12章:全等三角形12.1全等三角形1.了解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重点)2.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重点)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难点)一、情境导入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这类图形在几何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观察下列图案,指出这些图案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对应元素【类型一】全等形的认识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在辽宁举行,下图中的图形是全运会的会徽,其中是全等形的是( )A.(1)(2) B.(2)(3)C.(1)(3) D.(1)(4)解析:根据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进行判断.由此可以判断选项D是正确的.方法总结:判断两个图形是不是全等形,可以通过平移、翻折、旋转等方法,将两个图形叠合起来观察,看其是否能完全重合,有时还可以借助网格背景来观察比较.【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如图,若△BOD≌△COE,∠B=∠C,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若△ADO≌△AEO,指出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解析:结合图形进行分析,分别写出对应边与对应角即可.解:△BOD与△COE的对应边为:BO与CO,OD与OE,BD与CE;△ADO与△AEO的对应角为:∠DAO与∠EAO,∠ADO与∠AEO,∠AOD与∠AOE.方法总结: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的关键是准确分析图形,另外记全等三角形时,对应顶点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写出对应角和对应边了.探究点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类型一】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三角形的角或边如图,△ABC≌△DEF,∠A=70°,∠B=50°,BF=4,EF=7,求∠DEF的度数和CF的长.方法总结:本题主要是考查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和线段的长,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准确识别图形.【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形内角和的综合运用如图,△ABC≌△ADE,∠CAD=10°,∠B=∠D=25°,∠EAB=120°,求∠ACB的度数.解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可知∠EAB=∠EAD+∠CAD+∠CAB=2∠CAB+10°=120°,即∠CAB=55°.然后在△ACB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ACB的度数.解:∵△ABC≌△ADE,∴∠CAB=∠EAD.∵∠EAB=120°,∠CAD=10°,∴∠EAB=∠EAD +∠CAD+∠CAB=2∠CAB+10°=120°,∴∠CAB=55°.∵∠B=∠D=25°,∴∠ACB=180°-∠CAB-∠B=180°-55°-25°=100°,即∠ACB的度数是100°.方法总结:本题将三角形内角和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综合考查,解答问题时要将所求的角与已知角通过全等及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三、板书设计全等三角形1.全等形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相等.首先展示全等形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总结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最后总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通过练习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渗透符号语言推理.通过实例熟悉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1课时“边边边”1.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重点)2.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重点)3.在复杂的图形中进行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和探索.(难点)一、情境导入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①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①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②,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这种说法对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边边”【类型一】利用“SS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如图,AB=DE,AC=DF,点E、C在直线BF上,且BE=CF.求证:△ABC≌△DEF.解析:已知△ABC 与△DEF 有两边对应相等,通过BE =CF 可得BC =EF ,即可判定△ABC ≌△DEF .证明:∵BE =CF ,∴BE +EC =EC +CF ,即BC =EF .在△ABC 和△DEF 中,∵⎩⎪⎨⎪⎧BC =EF ,AB =DE ,AC =DF ,∴△ABC ≌△DEF (SSS).方法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类型二】 “SSS ”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结合进行证明或计算如图所示,△ABC 是一个风筝架,AB =AC ,AD 是连接点A 与BC 中点D 的支架,求证:AD ⊥BC .解析:要证AD ⊥BC ,根据垂直定义,需证∠1=∠2,∠1=∠2可由△ABD ≌△ACD 证得.证明:∵D 是BC 的中点,∴BD =CD .在△ABD 和△ACD 中,∵⎩⎪⎨⎪⎧AB =AC ,BD =CD ,AD =AD ,∴△ABD ≌△ACD (SSS),∴∠1=∠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1+∠2=180°,∴∠1=∠2=90°,∴AD ⊥BC (垂直定义).方法总结:将垂直关系转化为证两角相等,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两角相等是全等三角形的间接应用.【类型三】 利用“边边边”进行尺规作图已知:如图,线段a 、b 、c .求作:△ABC ,使得BC =a ,AC =b ,AB =c .(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解析:首先画AB =c ,再以B 为圆心,a 为半径画弧,以A 为圆心,b 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一点C ,连接BC ,AC ,即可得到△ABC .解:如图所示,△ABC 就是所求的三角形.方法总结:关键是掌握基本作图的方法,结合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把复杂作图拆解成基本作图,逐步操作.【类型四】 利用“SSS ”解决探究性问题如图,AD =CB ,E 、F 是AC 上两动点,且有DE =BF .(1)若E 、F 运动至图①所示的位置,且有AF =CE ,求证:△ADE ≌△CBF .(2)若E 、F 运动至图②所示的位置,仍有AF =CE ,那么△ADE ≌△CBF 还成立吗?为什么?(3)若E 、F 不重合,AD 和CB 平行吗?说明理由.解析:(1)因为AF =CE ,可推出AE =CF ,所以可利用SSS 来证明三角形全等;(2)同样利用三边来证明三角形全等;(3)因为全等,所以对应角相等,可推出AD ∥CB .解:(1)∵AF =CE ,∴AF +EF =CE +EF ,∴AE =CF .在△ADE 和△CBF 中,∵⎩⎪⎨⎪⎧AD =CB ,DE =BF ,AE =CF ,∴△ADE ≌△CBF .(2)成立.∵AF =CE ,∴AF -EF =CE -EF ,∴AE =CF .在△ADE 和△CBF 中,∵⎩⎪⎨⎪⎧AD =CB ,DE =BF ,AE =CF ,∴△ADE ≌△CBF .(3)平行.∵△ADE ≌△CBF ,∴∠A =∠C ,∴AD ∥BC .方法总结:解决本题要明确无论E 、F 如何运动,总有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在图形中要分清.三、板书设计边边边1.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边边”或“SSS ”.2.“边边边”判定方法可用几何语言表示为:在△ABC 和△A 1B 1C 1中,∵⎩⎪⎨⎪⎧AB =A 1B 1,BC =B 1C 1,AC =A 1C 1,∴△ABC ≌△A 1B 1C 1(SSS).本节课从操作探究活动入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热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边边边”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存在的问题是少数学生在辅助线的构造上感到困难,不知道如何添加合理的辅助线,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巩固和训练.第2课时 “边角边”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重点)2.能运用“边角边”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重点)3.“边角边”判定方法的探究以及适合“边角边”判定方法的条件的寻找.(难点)一、情境导入小伟作业本上画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他想画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他该怎么办?请你帮助小伟想一个办法,并说明你的理由.想一想:要画一个三角形与小伟画的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与边或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只知道一个条件(一角或一边)行吗?两个条件呢?三个条件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吧!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应用“边角边”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类型一】 利用“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如图,A 、D 、F 、B 在同一直线上,AD =BF ,AE =BC ,且AE ∥BC .求证:△AEF ≌△BCD .解析:由AE ∥BC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 =∠B ,由AD =BF 可得AF =BD ,又AE=BC ,根据SAS ,即可证得△AEF ≌△BCD .证明:∵AE ∥BC ,∴∠A =∠B .∵AD =BF ,∴AF =BD .在△AEF 和△BCD 中,∵⎩⎪⎨⎪⎧AE =BC ,∠A =∠B ,AF =BD ,∴△AEF ≌△BCD (SAS).方法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类型二】 “边边角”不能证明三角形全等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C ≌△DEF 的是( )A .AB =DE ,∠B =∠E ,BC =EFB .AB =DE ,∠A =∠D ,AC =DFC .BC =EF ,∠B =∠E ,AC =DFD .BC =EF ,∠C =∠F ,AC =DF解析:要判断能不能使△ABC ≌△DEF ,应看所给出的条件是不是两边和这两边的夹角,只有选项C 的条件不符合,故选C.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全等时,注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解题时要根据已知条件的位置来考虑,只具备SSA 时是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的. 探究点二:全等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 【类型一】 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或计算已知:如图,BC ∥EF ,BC =BE ,AB =FB ,∠1=∠2,若∠1=45°,求∠C 的度数.解析:利用已知条件易证∠ABC =∠FBE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可证明△ABC ≌△FBE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C =∠BEF .再根据平行,可得出∠BEF 的度数,从而可知∠C 的度数.解:∵∠1=∠2,∴∠ABC =∠FBE .在△ABC 和△FBE 中,∵⎩⎪⎨⎪⎧BC =BE ,∠ABC =∠FBE ,AB =FB ,∴△ABC≌△FBE (SAS),∴∠C =∠BEF .又∵BC ∥EF ,∴∠C =∠BEF =∠1=45°.方法总结:全等三角形是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 【类型二】 全等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综合如图,四边形ABCD 、DEFG 都是正方形,连接AE 、CG .求证:(1)AE =CG ;(2)AE ⊥CG .解析:(1)因为已知条件中有两个正方形,所以AD =CD ,DE =DG ,它们的夹角都是∠ADG 加上直角,可得夹角相等,所以△ADE 和△CDG 全等;(2)再利用互余关系可以证明AE ⊥CG .证明:(1)∵四边形ABCD 、DEFG 都是正方形,∴AD =CD ,GD =ED .∵∠CDG =90°+∠ADG ,∠ADE =90°+∠ADG ,∴∠CDG =∠ADE .在△ADE 和△CDG 中,∵⎩⎪⎨⎪⎧AD =CD ,∠ADE =∠CDG ,DE =GD ,∴△ADE≌△CDG (SAS),∴AE =CG ;(2)设AE 与DG 相交于M ,AE 与CG 相交于N ,在△GMN 和△DME 中,由(1)得∠CGD =∠AED ,又∵∠GMN =∠DME ,∠DEM +∠DME =90°,∴∠CGD +∠GMN =90°,∴∠GNM =90°,∴AE ⊥CG .三、板书设计边角边1.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角边”或“SAS ”.2.“边角边”判定方法可用几何语言表示为:在△ABC 和△A 1B 1C 1中,∵⎩⎪⎨⎪⎧AB =A 1B 1,∠B =∠B 1,BC =B 1C 1,∴△ABC ≌△A 1B 1C 1(SAS).3.“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本节课从操作探究入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直观性,有利于学生从直观上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热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3课时 “角边角”“角角边”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角边角”,“角角边”.(重点)2.能运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重点)3.“角边角”和“角角边”判定方法的探究以及适合“角边角”判定方法的条件的寻找.(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哪块去?学生活动:学生先自主探究出答案,然后再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点拨:显然仅仅带①或②是无法配成完全一样的玻璃的,而仅仅带③则可以,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应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类型一】 应用“ASA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如图,AD ∥BC ,BE ∥DF ,AE =CF ,求证:△ADF ≌△CBE .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 =∠C ,∠DFE =∠BEC ,再根据等式的性质可得AF =CE ,然后利用ASA 可证明△ADF ≌△CBE .证明:∵AD ∥BC ,BE ∥DF ,∴∠A =∠C ,∠DFE =∠BEC .∵AE =CF ,∴AE +EF =CF +EF ,即AF =CE .在△ADF 和△CBE 中,∵⎩⎪⎨⎪⎧∠A =∠C ,AF =CE ,∠DFA =∠BEC ,∴△ADF ≌△CBE (ASA).方法总结:在“ASA ”中,包含“边”和“角”两种元素,是两角夹一边而不是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应用时要注意区分;在“ASA ”中,“边”必须是“两角的夹边”.【类型二】 应用“AAS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如图,在△ABC 中,AD ⊥BC 于点D ,BE ⊥AC 于E .AD 与BE 交于F ,若BF =AC ,求证:△ADC ≌△BDF .解析:先证明∠ADC =∠BDF ,∠DAC =∠DBF ,再由BF =AC ,根据AAS 即可得出两三角形全等.证明:∵AD ⊥BC ,BE ⊥AC ,∴∠ADC =∠BDF =∠BEA =90°.∵∠AFE =∠BFD ,∠DAC +∠AEF +∠AFE =180°,∠BDF +∠BFD +∠DBF =180°,∴∠DAC =∠DBF .在△ADC 和△BDF中,∵⎩⎪⎨⎪⎧∠DAC =∠DBF ,∠ADC =∠BDF ,AC =BF ,∴△ADC ≌△BDF (AAS).方法总结:在“AAS ”中,“边”是“其中一个角的对边”.【类型三】 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如图,已知AB =AE ,∠BAD =∠CAE ,要使△ABC ≌△AED ,还需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_______.解析:由∠BAD =∠CAE 得到∠BAC =∠EAD ,加上AB =AE ,所以当添加∠C =∠D 时,根据“AAS ”可判断△ABC ≌△AED ;当添加∠B =∠E 时,根据“ASA ”可判断△ABC ≌△AED ;当添加AC =AD 时,根据“SAS ”可判断△ABC ≌△AED .方法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 、SAS 、ASA 、AAS.注意:AAA 、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探究点二: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有关问题已知:在△ABC 中,∠BAC =90°,AB =AC ,直线m 经过点A ,BD ⊥直线m ,CE ⊥直线m ,垂足分别为点D 、E .求证:(1)△BDA ≌△AEC ;(2)DE =BD +CE .解析:(1)由垂直的关系可以得到一对直角相等,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得到一对角相等,再由AB =AC ,利用AAS 即可得证;(2)由△BDA ≌△AEC ,可得BD =AE ,AD =EC ,根据DE =DA +AE 等量代换即可得证.证明:(1)∵BD ⊥m ,CE ⊥m ,∴∠ADB =∠CEA =90°,∴∠ABD +∠BAD =90°.∵AB ⊥AC ,∴∠BAD +∠CAE =90°,∴∠ABD =∠CAE .在△BDA 和△AEC 中,∵⎩⎪⎨⎪⎧∠ADB =∠CEA =90°,∠ABD =∠CAE ,AB =AC ,∴△BDA ≌△AEC (AAS);(2)∵△BDA ≌△AEC ,∴BD =AE ,AD =CE ,∴DE =DA +AE =BD +CE .方法总结:利用全等三角形可以解决线段之间的关系,比如线段的相等关系、和差关系等,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进行线段之间的转化.三、板书设计“角边角”“角角边”1.角边角: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角边角”或“ASA ”.2.角角边: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角角边”或“AAS ”.3.三角形全等是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借助于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探究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在寻找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可先把容易找到的条件列出来,然后再根据判定方法去寻找所缺少的条件.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角边角”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存在的问题是少数学生在方法“AAS”和“ASA ”的选择上混淆不清,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巩固和训练.第4课时 “斜边、直角边”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重点)2.经历探究“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的过程,能运用“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应用“斜边、直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如图,已知∠A =∠D =90°,E 、F 在线段BC 上,DE 与AF 交于点O ,且AB =CD ,BE =CF .求证:Rt △ABF ≌Rt △DCE .解析:由题意可得△ABF 与△DCE 都为直角三角形,由BE =CF 可得BF =CE ,然后运用“HL ”即可判定Rt △ABF 与Rt △DCE 全等.证明:∵BE =CF ,∴BE +EF =CF +EF ,即BF =CE .∵∠A =∠D =90°,∴△ABF 与△DCE都为直角三角形.在Rt △ABF 和Rt △DCE 中,∵⎩⎪⎨⎪⎧BF =CE ,AB =CD , ∴Rt △ABF ≌Rt △DCE (HL).方法总结:利用“HL ”判定三角形全等,首先要判定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然后找出对应的斜边和直角边相等即可.探究点二:“斜边、直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运用【类型一】 利用“HL ”判定线段相等如图,已知AD ,AF 分别是两个钝角△ABC 和△ABE 的高,如果AD =AF ,AC =AE .求证:BC =BE .解析:根据“HL ”证Rt △ADC ≌Rt △AFE ,得CD =EF ,再根据“HL ”证Rt △ABD ≌Rt △ABF ,得BD =BF ,最后证明BC =BE .证明:∵AD ,AF 分别是两个钝角△ABC 和△ABE 的高,且AD =AF ,AC =AE ,∴Rt △ADC≌Rt △AFE (HL).∴CD =EF .∵AD =AF ,AB =AB ,∴Rt △ABD ≌Rt △ABF (HL).∴BD =BF .∴BD-CD =BF -EF .即BC =BE .方法总结:证明线段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作为“HL ”公理就是直角三角形独有的判定方法.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多,使用时应该抓住“直角”这个隐含的已知条件.【类型二】 利用“HL ”判定角相等或线段平行如图,AB ⊥BC ,AD ⊥DC ,AB =AD ,求证:∠1=∠2.解析:要证角相等,可先证明全等.即证Rt △ABC ≌Rt △ADC ,进而得出角相等.证明:∵AB ⊥BC ,AD ⊥DC ,∴∠B =∠D =90°,∴△ABC 与△ACD 为直角三角形.在Rt△ABC 和Rt △ADC 中,∵⎩⎪⎨⎪⎧AB =AD ,AC =AC ,∴Rt △ABC ≌Rt △ADC (HL),∴∠1=∠2. 方法总结:证明角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类型三】 利用“HL ”解决动点问题如图,有一直角三角形ABC ,∠C =90°,AC =10cm ,BC =5cm ,一条线段PQ =AB ,P 、Q 两点分别在AC 上和过A 点且垂直于AC 的射线AQ 上运动,问P 点运动到AC 上什么位置时△ABC 才能和△APQ 全等?解析:本题要分情况讨论:(1)Rt △APQ ≌Rt △CBA ,此时AP =BC =5cm ,可据此求出P 点的位置.(2)Rt △QAP ≌Rt △BCA ,此时AP =AC ,P 、C 重合.解: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 可知:(1)当P 运动到AP =BC 时,∵∠C =∠QAP =90°.在Rt △ABC 与Rt △QPA 中,∵⎩⎪⎨⎪⎧AP =BC ,PQ =AB ,∴Rt △ABC ≌Rt △QPA (HL),∴AP =BC =5cm ;(2)当P 运动到与C 点重合时,AP =AC .在Rt △ABC 与Rt △QPA中,∵⎩⎪⎨⎪⎧AP =AC ,PQ =AB ,∴Rt △QAP ≌Rt △BCA (HL),∴AP =AC =10cm ,∴当AP =5cm 或10cm 时,△ABC 才能和△APQ 全等.方法总结: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关键是找对应边和对应角,由于本题没有说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因此要分类讨论,以免漏解.【类型四】 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如图,CD ⊥AB 于D 点,BE ⊥AC 于E 点,BE ,CD 交于O 点,且AO 平分∠BAC .求证:OB =OC .解析:已知BE ⊥AC ,CD ⊥AB 可推出∠ADC =∠BDC =∠AEB =∠CEB =90°,由AO 平分∠BAC可知∠1=∠2,然后根据AAS 证得△AOD ≌△AOE ,根据ASA 证得△BOD ≌△COE ,即可证得OB =OC .证明:∵BE ⊥AC ,CD ⊥AB ,∴∠ADC =∠BDC =∠AEB =∠CEB =90°.∵AO 平分∠BAC ,∴∠1=∠2.在△AOD 和△AOE 中,∵⎩⎪⎨⎪⎧∠ADC =∠AEB ,∠1=∠2,OA =OA ,∴△AOD ≌△AOE (AAS).∴OD =OE .在△BOD 和△COE 中,∵⎩⎪⎨⎪⎧∠BDC =∠CEB ,OD =OE ,∠BOD =∠COE ,∴△BOD ≌△COE (ASA).∴OB =OC .方法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除“HL ”外,还有:SSS 、SAS 、ASA 、AAS.三、板书设计“斜边、直角边”1.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斜边、直角边”或“HL ”.2.方法归纳:(1)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常用方法是“HL ”,除此之外,还可以选用“SAS ”“ASA ”“AAS ”以及“SSS”.(2)寻找未知的等边或等角时,常考虑转移到其他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进行证明.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分组讨论、操作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来进行.在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时,要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寻找未知的等边或等角时,常考虑将其转移到其他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进行证明.此外,还要注重通过适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识.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第1课时 角平分线的性质1.经历角的平分线性质的发现过程,初步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重点)2.能运用角的平分线性质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问题:在S 区有一个集贸市场P ,它建在公路与铁路所成角的平分线上,要从P 点建两条路,一条到公路,一条到铁路.问题1:怎样修建道路最短?问题2:往哪条路走更近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角平分线的作法如图,AB ∥CD ,以点A 为圆心,小于AC 长为半径作圆弧,分别交AB ,AC 于E ,F两点,再分别以E 、F 为圆心,大于12EF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 ,作射线AP ,交CD 于点M .若∠ACD =120°,求∠MAB 的度数.解析:根据AB ∥CD ,∠ACD =120°,得出∠CAB =60°,再根据AM 是∠CAB 的平分线,即可得出∠MAB 的度数.解:∵AB ∥CD ,∴∠ACD +∠CAB =180°,又∵∠ACD =120°,∴∠CAB =60°,由作法知,AM 是∠CAB 的平分线,∴∠MAB =12∠CAB =30°. 方法总结:通过本题要掌握角平分线的作图步骤,根据作图明确AM 是∠BAC 的角平分线是解题的关键.探究点二:角平分线的性质【类型一】 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如图:在△ABC 中,∠C =90°,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 于E ,F 在AC 上,BD =DF .求证:(1)CF =EB ;(2)AB =AF +2EB .解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点D 到AB 的距离等于点D 到AC 的距离,即CD =DE .再根据Rt △CDF ≌Rt △EDB ,得CF =EB ;(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ADC 和△ADE 全等得到AC =AE ,然后通过线段之间的相互转化进行证明.证明:(1)∵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 ,DC ⊥AC ,∴DE =DC .∵在Rt △DCF 和Rt △DEB 中,∵⎩⎪⎨⎪⎧DF =BD ,DC =DE ,∴Rt △CDF ≌Rt △EDB (HL).∴CF =EB ; (2)∵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 ,DC ⊥AC ,∴CD =DE .在△ADC 与△ADE 中,∵⎩⎪⎨⎪⎧CD =DE ,AD =AD , ∴△ADC ≌△ADE (HL),∴AC =AE ,∴AB =AE +BE =AC +EB =AF +CF +EB =AF +2EB .方法总结: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判定线段相等的一个重要依据,在运用时一定要注意是两条“垂线段”相等.【类型二】 角平分线的性质与三角形面积的综合运用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垂足为E ,S △ABC =7,DE =2,AB =4,则AC 的长是( )A .6B .5C .4D .3解析:过点D 作DF ⊥AC 于F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DE ⊥AB ,∴DF =DE =2,∴S △ABC=12×4×2+12AC ×2=7,解得AC =3.故选D. 方法总结: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作辅助线构造三角形的高,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线段的长度是常用的方法.【类型三】 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全等三角形综合如图所示,D 是△ABC 外角∠ACG 的平分线上的一点.DE ⊥AC ,DF ⊥CG ,垂足分别为E ,F .求证:CE =CF .解析: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DE =DF ,再利用“HL ”证明Rt △CDE 和Rt △CDF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证明即可.证明:∵CD 是∠ACG 的平分线,DE ⊥AC ,DF ⊥CG ,∴DE =DF .在Rt △CDE 和Rt △CDF 中,∵⎩⎪⎨⎪⎧CD =CD ,DE =DF ,∴Rt △CDE ≌Rt △CDF (HL),∴CE =CF . 方法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离不开边,而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判定线段相等的主要依据,可作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板书设计角平分线的性质1.角平分线的作法;2.角平分线的性质; 3.角平分线性质的应用.本节课由于采用了动手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角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在性质的运用上还存在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与作业中进一步的加强巩固和训练.第2课时 角平分线的判定1.掌握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重点)2.会用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中新网和田2015年2月25日电,新疆考古团队近日在斯皮尔古城及周边发现迄今为止最早的园林之城.如图,某考古队为进行研究,寻找一座古城遗址.根据资料记载,该城在森林附近,到两条河岸的距离相等,到古塔的距离是3000m.根据这些资料,考古队很快找到了这座古城的遗址.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在图中合理地标出古城遗址的位置吗?请你试一试.(比例尺为1∶100000)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类型一】 角平分线的判定如图,BE =CF ,DE ⊥AB 的延长线于点E ,DF ⊥AC 于点F ,且DB =DC ,求证:AD 是∠BAC 的平分线.解析:先判定Rt △BDE 和Rt △CDF 全等,得出DE =DF ,再由角平分线的判定可知AD 是∠BAC 的平分线.证明:∵DE ⊥AB 的延长线于点E ,DF ⊥AC 于点F ,∴∠BED =∠CFD ,∴△BDE 与△CDF 是直角三角形.在Rt △BDE 和Rt △CDF 中,∵⎩⎪⎨⎪⎧BE =CF ,BD =CD ,∴Rt △BDE ≌Rt △CDF ,∴DE =DF ,∴AD 是∠BAC 的平分线.方法总结:证明一条射线是角平分线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两角相等;二是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类型二】 角平分线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如图所示,△ABC 中,AB =AC ,AD 是∠BAC 的平分线,DE ⊥AB ,DF ⊥AC ,垂足分别是E 、F ,下面给出四个结论,①AD 平分∠EDF ;②AE =AF ;③AD 上的点到B 、C 两点的距离相等;④到AE 、AF 距离相等的点,到DE 、DF 的距离也相等.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解析:由AD 平分∠BAC ,DE ⊥AB ,DF ⊥AC 可得DE =DF ,由此易得△ADE ≌△ADF ,故∠ADE =∠ADF ,即①AD 平分∠EDF 正确;②AE =AF 正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第12章:全等三角形12.1全等三角形1.了解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重点)2.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重点)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难点)一、情境导入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这类图形在几何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观察下列图案,指出这些图案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对应元素【类型一】全等形的认识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在辽宁举行,下图中的图形是全运会的会徽,其中是全等形的是()A.(1)(2)B.(2)(3)C.(1)(3)D.(1)(4)解析:根据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进行判断.由此可以判断选项D是正确的.方法总结:判断两个图形是不是全等形,可以通过平移、翻折、旋转等方法,将两个图形叠合起来观察,看其是否能完全重合,有时还可以借助网格背景来观察比较.【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如图,若△BOD≌△COE,∠B=∠C,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若△ADO≌△AEO,指出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解析:结合图形进行分析,分别写出对应边与对应角即可.C E;ADO与△AEO的对应解:BOD与△COE的对应边为:BO与CO,OD与OE,BD与△△角为:∠DAO与∠EAO,∠ADO与∠AEO,∠AOD与∠AOE.方法总结: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的关键是准确分析图形,另外记全等三角形时,对应顶点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写出对应角和对应边了.探究点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类型一】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三角形的角或边如图,△ABC≌△DEF,∠A=70°,∠B=50°,BF=4,EF=7,求∠DEF的度数和CF的长.解析: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相等求∠DEF的度数和CF的长.解:∵△ABC≌△DEF,∠A=70°,∠B=50°,BF=4,EF=7,∴∠D EF=∠B=50°,BC=EF=7,∴CF=BC-BF=7-4=3.方法总结:本题主要是考查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和线段的长,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准确识别图形.【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形内角和的综合运用如图,△ABC≌△ADE,∠CAD=10°,∠B=∠D=25°,∠EAB=120°,求∠ACB 的度数.解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可知∠EAB=∠EAD+∠CAD+∠CAB=2∠CAB+10°=120°,即∠CAB=55°.然后在△ACB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求∠ACB的度数.解:∵ABC≌△ADE,∴∠CAB=∠EAD.∵∠EAB=120°,∠CAD=10°,∴∠EAB=∠EAD △+∠CAD+∠CAB=2∠CAB+10°=120°,∴∠C AB=55°.∵∠B=∠D=25°,∴∠ACB=180°-∠CAB-∠B=180°-55°-25°=100°,即∠ACB的度数是100°.方法总结:本题将三角形内角和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综合考查,解答问题时要将所求的角与已知角通过全等及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三、板书设计全等三角形1.全等形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相等.“首先展示全等形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从图中总结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最后 总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通过练习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渗透符号语言推理.通过实例 熟悉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 1 课时 “边边边”1.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重点)2.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 过程.(重点)3.在复杂的图形中进行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和探索.(难点)一、情境导入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①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 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①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 完整的三角形.如图②,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如果△ABC ≌ △A ′B ′△C ′,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 ABC 与 △A ′B ′C ′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 AB =A ′B ′,BC =B ′C ′,CA = C ′A ′,∠A =∠A ′,∠B =∠B ′,∠C =∠△C ′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 ABC ≌ △A ′B ′C ′. 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 等.这种说法对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边边”【类型一】 利用 SSS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如图,AB =DE ,AC =DF ,点 E 、C 在直线 BF 上,且 BE =CF △.求证: ABC ≌△DEF .“解析:已知△ABC与△DEF有两边对应相等,通过BE=CF可得BC=EF,即可判定△ABC≌△DEF.⎧⎪BC=EF,证明:∵BE=CF,∴BE+EC=EC+CF,即BC=EF△.在ABC和△DEF中,∵⎨AB=DE,∴⎪⎩AC=DF,△ABC≌△DEF(SSS).方法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类型二】SSS”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结合进行证明或计算如图所示,△ABC是一个风筝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D⊥BC.解析:要证AD⊥BC,根据垂直定义,需证∠1=∠2,∠1=∠2△可由ABD≌△ACD证得.⎧⎪AB=AC,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在ABD和△ACD中,∵⎨BD=△C D,∴ABD≌△⎪⎩AD=AD,ACD(SSS),∴∠1=∠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1+∠2=180°,∴∠1=∠2=90°,∴AD⊥BC(垂直定义).方法总结:将垂直关系转化为证两角相等,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两角相等是全等三角形的间接应用.【类型三】利用“边边边”进行尺规作图已知:如图,线段a、b、c△.求作:ABC,使得BC=a,AC=b,AB=c.(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解析:首先画AB=c,再以B为圆心,a为半径画弧,以A为圆心,b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一点C,连接BC,AC,即可得到△ABC.△解:如图所示, ABC 就是所求的三角形.方法总结:关键是掌握基本作图的方法,结合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把复杂作图拆解成基本作图,逐步操作.【类型四】 利用“SSS ”解决探究性问题如图,AD =CB ,E 、F 是 AC 上两动点,且有 DE =BF .(1)若 E 、F 运动至图①所示的位置,且有 AF =△C E ,求证: ADE ≌△CBF . (2)若 E 、F 运动至图②所示的位置,仍有 AF =△C E ,那么 ADE ≌△CBF 还成立吗?为什 么?(3)若 E 、F 不重合,AD 和 CB 平行吗?说明理由.解析:(1)因为 AF =CE ,可推出 AE =CF ,所以可利用 SSS 来证明三角形全等;(2)同样利用三边来证明三角形全等;(3)因为全等,所以对应角相等,可推出 AD ∥CB .⎧⎪AD =CB ,解:(1)∵AF =CE ,∴AF +EF =CE +EF ,∴AE =CF △.在 ADE 和△CBF 中,∵⎨DE =BF ,∴⎪⎩AE =CF ,△ADE ≌△CBF .⎧⎪AD =CB ,(2)成立.∵AF =CE ,∴AF -EF =CE -EF ,∴AE =CF △.在 ADE 和△CBF 中,∵⎨DE =BF ,⎪⎩AE =CF ,∴△ADE ≌△CBF .(3)平行.∵△ADE ≌△CBF ,∴∠A =∠C ,∴AD ∥BC .方法总结:解决本题要明确无论 E 、F 如何运动,总有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在图形中 要分清.三、板书设计边边边1.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边边”或“SSS ”. 2.“边边边”判定方法可用几何语言表示为:⎧⎪AB =A 1B 1,在△ABC 和 △A 1B 1C 1 中,∵⎨BC =B 1C 1,∴△ABC ≌ △A 1B 1C 1(SSS). ⎪⎩AC =A C ,1 1“A D F B本节课从操作探究活动入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热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边边边”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存在的问题是少数学生在辅助线的构造上感到困难,不知道如何添加合理的辅助线,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巩固和训练.第2课时“边角边”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边角边”.(重点)2.能运用“边角边”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重点)3.“边角边”判定方法的探究以及适合“边角边”判定方法的条件的寻找.(难点)一、情境导入小伟作业本上画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他想画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他该怎么办?请你帮助小伟想一个办法,并说明你的理由.想一想:要画一个三角形与小伟画的三角形全等,需要几个与边或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只知道一个条件(一角或一边)行吗?两个条件呢?三个条件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吧!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应用“边角边”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类型一】利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如图,、、、在同一直线上,AD=BF,AE=BC,且AE∥BC△.求证:AEF≌△BCD.解析:由AE∥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B,由AD=BF可得AF=BD,又AE =BC,根据SAS,即可证得△AEF≌△BCD.⎧⎪AE=BC,证明:∵AE∥BC,∴∠A=∠B.∵AD=BF,∴AF=BD△.在AEF和△BCD中,∵⎨∠A=∠B,⎪⎩AF=BD,∴△AEF≌△BCD(SAS).方法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类型二】“边边角”不能证明三角形全等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C≌△DEF的是()A.AB=DE,∠B=∠E,BC=EFB.AB=DE,∠A=∠D,AC=DFC.BC=EF,∠B=∠E,AC=DFD.BC=EF,∠C=∠F,AC=DF解析:要判断能不能使△ABC≌△DEF,应看所给出的条件是不是两边和这两边的夹角,只有选项C的条件不符合,故选C.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全等时,注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解题时要根据已知条件的位置来考虑,只具备SSA时是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探究点二:全等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类型一】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或计算已知:如图,BC∥EF,BC=BE,AB=FB,∠1=∠2,若∠1=45°,求∠C的度数.解析:利用已知条定方法可证明件易证∠ABC=∠FBE,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ABC≌△FBE,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C=∠BEF.再根据平行,可得出∠BEF的度数,从而可知∠C的度数.⎧⎪BC=BE,解:∵∠1=∠2,∴∠ABC=∠FBE△.在ABC和△FBE中,∵⎨∠ABC=∠FBE,∴△ABC⎪⎩AB=FB,≌△FBE(SAS),∴∠C=∠BEF.又∵BC∥EF,∴∠C=∠BEF=∠1=45°.方法总结:全等三角形是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类型二】全等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综合如图,四边形ABCD、DEFG都是正方形,连接AE、CG.求证:(1)AE=CG;(2)AE⊥CG.解析:(1)因为已知条件中有两个正方形,所以AD=CD,DE=DG,它们的夹角都是∠ADG加上直角,可得夹角相等,所以△ADE△和CDG全等;(2)再利用互余关系可以证明AE⊥CG.证明:(1)∵四边形ABCD、DEFG都是正方形,∴AD=CD,GD=ED.∵∠CDG=90°+∠ADG,⎧⎪AD =CD ,∠ADE =90°+∠ADG ,∴∠CDG =∠ADE △.在 ADE 和△CDG 中,∵⎨∠ADE =∠CDG ,∴△ADE⎪⎩DE =GD ,≌△CDG (SAS),∴AE =CG ;(2)设 AE 与 DG 相交于 M ,AE 与 CG 相交于 △N ,在 GMN 和△DME 中,由(1)得∠CGD =∠AED , 又∵∠GMN =∠DME ,∠DEM +∠DME =90°,∴∠CGD +∠GMN =90°,∴∠GNM =90°,∴AE ⊥CG .三、板书设计边角边1.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角边”或“SAS ”. 2.“边角边”判定方法可用几何语言表示为:⎧⎪AB =A 1B 1,在△ABC 和 △A 1B 1C 1 中,∵⎨∠B =∠B △1,∴ ABC ≌ △A 1B 1C 1(SAS). ⎪⎩BC =B C ,1 13.“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本节课从操作探究入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直观性,有利于学生从直观上积累感性认 识,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热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 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 3 课时 “角边角”“角角边”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角边角”, 角角边”.(重点) 2.能运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方法解决有关问题.(重点)3.“角边角”和“角角边”判定方法的探究以及适合“角边角”判定方法的条件的寻 找.(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 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哪块去?学生活动:学生先自主探究出答案,然后再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点拨:显然仅仅带①或②是无法配成完全一样的玻璃的,而仅仅带③则可以,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应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类型一】应用“ASA”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如图,AD∥BC,BE∥DF,AE=△C F,求证:ADF≌△CBE.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C,∠DFE=∠BEC,再根据等式的性质可得AF=CE,然后利用ASA可证明△ADF≌△CBE.证明:∵AD∥BC,BE∥DF,∴∠A=∠C,∠DFE=∠BEC.∵AE=CF,∴AE+EF=CF+EF,∠A=∠C,⎧⎪即AF=CE△.在ADF和△CBE中,∵⎨AF=CE,∴△ADF≌△CBE(ASA).⎪⎩∠DFA=∠BEC,方法总结:在“ASA”中,包含“边”和“角”两种元素,是两角夹一边而不是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应用时要注意区分;在“ASA”中,“边”必须是“两角的夹边”.【类型二】应用“A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BE⊥AC于E.AD与BE交于F,若BF=AC,求证:△ADC≌△BDF.解析:先证明∠ADC=∠BDF,∠DAC=∠DBF,再由BF=AC,根据AAS即可得出两三角形全等.证明:∵AD⊥BC,BE⊥AC,∴∠ADC=∠BDF=∠BEA=90°.∵∠AFE=∠BFD,∠DAC+∠AEF+∠AFE=180°,∠BDF+∠BFD+∠DBF=180°,∴∠DAC=∠DBF△.在ADC和△BDF∠DAC=∠DBF,⎧⎪中,∵⎨∠ADC=∠BDF,∴△ADC≌△BDF(AAS).⎪⎩AC=BF,方法总结:在“AAS”中,“边”是“其中一个角的对边”.【类型三】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如图,已知AB=AE,∠BAD=∠CAE,要使△ABC≌△AED,还需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_______.解析:由∠BAD=∠CAE得到∠BAC=∠EAD,加上AB=AE,所以当添加∠C=∠D时,根据“AAS”可判断△ABC≌△AED;当添加∠B=∠E时,根据“ASA”可判断△ABC≌△AED;当添加AC=AD时,根据“SAS”可判断△ABC≌△AED.方法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探究点二: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有关问题已知:在△ABC中,∠BAC=90°,AB=AC,直线m经过点A,BD⊥直线m,CE⊥直线m,垂足分别为点D、E△.求证:(1)BDA≌△AEC;(2)DE=BD+CE.解析:(1)由垂直的关系可以得到一对直角相等,利用同角的余角相等得到一对角相等,再由AB=AC,利用AAS即可得证;(2)△由BDA≌△AEC,可得BD=AE,AD=EC,根据DE=DA+AE等量代换即可得证.证明:(1)∵BD⊥m,CE⊥m,∴∠ADB=∠CEA=90°,∴∠ABD+∠BAD=90°.∵AB⊥AC,∠ADB=∠CEA=90°,⎧⎪∴∠BAD+∠CAE=90°,∴∠ABD=∠CAE△.在BDA和△AEC中,∵⎨∠ABD=∠CAE,⎪⎩AB=AC,∴△BDA≌△AEC(AAS);(2)∵△BDA≌△AEC,∴BD=AE,AD=CE,∴DE=DA+AE=BD+CE.方法总结:利用全等三角形可以解决线段之间的关系,比如线段的相等关系、和差关系等,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进行线段之间的转化.三、板书设计“角边角”“角角边”1.角边角: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角边角”或“ASA”.2.角角边: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角角边”或“AAS”.3.三角形全等是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常用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借助于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探究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在寻找判定⎧⎪BF =CE ,⎩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可先把容易找到的条件列出来,然后再根据判定方法去 寻找所缺少的条件.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角边角”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预 期目的.存在的问题是少数学生在方法“AAS”和“ASA ”的选择上混淆不清,还需要在今后 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巩固和训练.第 4 课时 “斜边、直角边”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重点)2.经历探究“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的过程,能运用“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解 决有关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 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2)如果他只带了一个卷尺,能完成这个任务吗?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对应相等,于是 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相信他的结论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应用“斜边、直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如图,已知∠A =∠D =90°,E 、F 在线段 BC 上,DE 与 AF 交于点 O ,且 AB =CD ,BE =CF .求证:△R t ABF ≌△R t DCE .解析:由题意可得△ABF △与 DCE 都为直角三角形,由 BE =CF 可得 BF =CE ,然后运用“HL ”即可判定 △R t ABF 与 △R t DCE 全等.证明:∵BE =CF ,∴BE +EF =CF +EF ,即 BF =CE .∵∠A =∠D =△90°,∴ ABF 与△DCE都为直角三角形.在 △R tABF 和 Rt △DCE 中,∵⎨⎪AB =CD ,∴△R t ABF ≌△R t DCE (HL).方法总结:利用“HL ”判定三角形全等,首先要判定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然后 找出对应的斜边和直角边相等即可.⎧⎪AB=AD,AC=AC,⎩探究点二:“斜边、直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运用【类型一】利用“HL”判定线段相等如图,已知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如果AD=AF,AC=AE.求证:BC=BE.解析:根据“HL”证△R t ADC≌△R t AFE,得CD=EF,再根据“HL”证△R t ABD≌△R t ABF,得BD=BF,最后证明BC=BE.证明:∵AD,AF分别是两个钝角△ABC和△ABE的高,且AD=AF,AC=AE,∴△R t ADC ≌△R t AFE(HL).∴CD=EF.∵AD=AF,AB=AB,∴△R t ABD≌Rt△ABF(HL).∴BD=BF.∴BD -CD=BF-EF.即BC=BE.方法总结:证明线段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作为“HL”公理就是直角三角形独有的判定方法.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多,使用时应该抓住“直角”这个隐含的已知条件.【类型二】利用“HL”判定角相等或线段平行如图,AB⊥BC,AD⊥DC,AB=AD,求证:∠1=∠2.解析:要证角相等,可先证明全等.即证△R t ABC≌△R t ADC,进而得出角相等.证明:∵AB⊥BC,AD⊥DC,∴∠B=∠D=△90°,∴ABC与△ACD为直角三角形.在Rt△ABC和△R t ADC中,∵⎨∴△R t ABC≌△R t ADC(HL),∴∠1=∠2.⎪方法总结:证明角相等可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解决.【类型三】利用“HL”解决动点问题如图,有一直角三角形ABC,∠C=90°,AC=10cm,BC=5cm,一条线段PQ=AB,P、Q两点分别在AC上和过A点且垂直于AC的射线AQ上运动,问P点运动到AC上什么位置时△ABC才能和△APQ全等?解析:本题要分情况讨论:(1)Rt△APQ≌△R t CBA,此时AP=BC=5cm,可据此求出P点的⎪⎩PQ=AB,∴Rt△ABC≌△Rt QPA(HL),∴AP=BC=5cm;⎧⎪AP=AC,⎧⎪⎩“位置.(2)Rt△QAP≌△R t BCA,此时AP=AC,P、C重合.解: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可知:(1)当P运动到AP=BC时,∵∠C=∠QAP=90°.在△R t ABC与△R t QPA中,∵⎨AP=BC,(2)当P运动到与C点重合时,AP=AC.在△R t ABC与△R t QPA中,∵⎨∴△R t QAP⎪PQ=AB,≌△R t BCA(HL),∴AP=AC=10cm,∴当AP=5cm或10cm时,△ABC才能和△APQ全等.方法总结: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关键是找对应边和对应角,由于本题没有说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因此要分类讨论,以免漏解.【类型四】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如图,CD⊥AB于D点,BE⊥AC于E点,BE,CD交于O点,且AO平分∠BAC.求证:OB=OC.解析:已知BE⊥AC,CD⊥AB可推出∠ADC=∠BDC=∠AEB=∠CEB=90°,由AO平分∠BAC 可知∠1=∠2,然后根据AAS△证得AOD≌△AOE,根据ASA△证得BOD≌△COE,即可证得OB=OC.证明:∵BE⊥AC,CD⊥AB,∴∠ADC=∠BDC=∠AEB=∠CEB=90°.∵AO平分∠BAC,⎧⎪∠ADC=∠AEB,∴∠△1=∠2.在AOD和△AOE中,∵⎨∠1=∠2,⎪⎩OA=OA,⎧⎪∠BDC=∠CEB,∴△AOD≌△AOE(AAS).∴OD=OE△.在BOD和△COE中,∵⎨OD=OE,∴△BOD≌⎪⎩∠BOD=∠COE,△COE(ASA).∴OB=OC.方法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除“HL”外,还有:SSS、SAS、ASA、AAS.三、板书设计“斜边、直角边”1.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斜边、直角边”或“HL”.2.方法归纳:(1)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常用方法是“HL”,除此之外,还可以选用“SAS”ASA”.两点,再分别以E、F为圆心,大于EF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作射线AP,交CD “AAS”以及“SSS”(2)寻找未知的等边或等角时,常考虑转移到其他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进行证明.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分组讨论、操作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来进行.在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时,要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寻找未知的等边或等角时,常考虑将其转移到其他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进行证明.此外,还要注重通过适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识.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第1课时角平分线的性质1.经历角的平分线性质的发现过程,初步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重点)2.能运用角的平分线性质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问题:在S区有一个集贸市场P,它建在公路与铁路所成角的平分线上,要从P点建两条路,一条到公路,一条到铁路.问题1:怎样修建道路最短?问题2:往哪条路走更近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角平分线的作法如图,AB∥CD,以点A为圆心,小于AC长为半径作圆弧,分别交AB,AC于E,F12于点M.若∠ACD=120°,求∠MAB的度数.知,AM是∠CAB的平分线,∴∠MAB=∠CAB=30°.⎧⎪DF=BD,⎧⎪CD=DE,⎩DE⎩解析:根据AB∥CD,∠ACD=120°,得出∠CAB=60°,再根据AM是∠CAB的平分线,即可得出∠MAB的度数.解:∵AB∥CD,∴∠ACD+∠CAB=180°,又∵∠ACD=120°,∴∠CAB=60°,由作法12方法总结:通过本题要掌握角平分线的作图步骤,根据作图明确AM是∠BAC的角平分线是解题的关键.探究点二:角平分线的性质【类型一】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如图:在△ABC中,∠C=90°,AD是∠BAC的平分线,DE⊥AB于E,F在AC上,BD=DF.求证:(1)CF=EB;(2)AB=AF+2EB.解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点D到AB的距离等于点D到AC的距离,即CD=DE.再根据Rt△CDF≌△R t EDB,得CF=EB;(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ADC△和ADE全等得到AC=AE,然后通过线段之间的相互转化进行证明.证明:(1)∵AD是∠BAC的平分线,DE⊥AB,DC⊥AC,∴DE=DC.∵在△R t DCF和△R tDEB中,∵⎨∴△R t CDF≌△R t EDB(HL).∴CF=EB;⎪DC=DE,(2)∵AD是∠BAC的平分线,⊥AB,DC⊥AC,∴CD=DE△.在ADC与△ADE中,∵⎨⎪AD=AD,∴△ADC≌△ADE(HL),∴AC=AE,∴AB=AE+BE=AC+EB=AF+CF+EB=AF+2EB.方法总结: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判定线段相等的一个重要依据,在运用时一定要注意是两条“垂线段”相等.【类型二】角平分线的性质与三角形面积的综合运用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SABC=7,DE=2,AB=4,则AC的长是()A.6B.5C.4D.3解析:过点D作DF⊥AC于F,∵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DF=DE=2,∴△S ABC=×4×2+AC×2=7,解得AC=3.故选D.⎧⎪CD=CD,DE=DF,“⎩1122方法总结: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作辅助线构造三角形的高,再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出线段的长度是常用的方法.【类型三】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全等三角形综合如图所示,D是△ABC外角∠ACG的平分线上的一点.DE⊥AC,DF⊥CG,垂足分别为E,F.求证:CE=CF.解析: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DE=DF,再利用HL”证明Rt△CDE和△R t CDF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证明即可.证明:∵CD是∠ACG的平分线,DE⊥AC,DF⊥CG,∴DE=DF.在Rt△CDE和△R t CDF中,∵⎨∴△R t CDE≌△R t CDF(HL),∴CE=CF.⎪方法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离不开边,而角平分线的性质是判定线段相等的主要依据,可作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板书设计角平分线的性质1.角平分线的作法;2.角平分线的性质;3.角平分线性质的应用.本节课由于采用了动手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角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在性质的运用上还存在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与作业中进一步的加强巩固和训练.第2课时角平分线的判定1.掌握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重点)2.会用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中新网和田2015年2月25日电,新疆考古团队近日在斯皮尔古城及周边发现迄今为止最早的园林之城.如图,某考古队为进行研究,寻找一座古城遗址.根据资料记载,该城在森林附近,到两条河岸的距离相等,到古塔的距离是3000m.根据这些资料,考古队很快找到了这座古城的遗址.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在图中合理地标出古城遗址的位置吗?请你试一试.(比例尺为1∶100000)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类型一】角平分线的判定如图,BE=CF,DE⊥AB的延长线于点E,DF⊥AC于点F,且DB=DC,求证:AD是∠BAC的平分线.解析:先判定△R t BDE和△R t CDF全等,得出DE=DF,再由角平分线的判定可知AD是∠BAC的平分线.证明:∵DE⊥AB的延长线于点E,DF⊥AC于点F,∴∠BED=∠CFD,∴△BDE与△CDF 是直角三角形.在△R t BDE和△R t CDF中,∵⎨BE=CF,⎪⎩BD=CD,∴△R t BDE≌△R t CDF,∴DE=DF,∴AD是∠BAC的平分线.方法总结:证明一条射线是角平分线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两角相等;二是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类型二】角平分线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如图所示,△ABC中,AB=AC,AD是∠BAC的平分线,DE⊥AB,DF⊥AC,垂足分别是E、F,下面给出四个结论,①AD平分∠EDF;②AE=AF;③AD上的点到B、C两点的距离相等;④到AE、AF距离相等的点,到DE、DF的距离也相等.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1个B.2个C.3个D.4个解析:由AD平分∠BAC,DE⊥AB,DF⊥AC可得DE=DF,由此易得△ADE≌△ADF,故∠ADE =∠ADF,即①AD平分∠EDF正确;②AE=AF正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AO ,BO ,CO 都是角平分线,所以有∠CBO =∠ABO = ∠ABC ,∠BCO =∠ACO = ∠ACB ,∠ABC +故③正确;∴④到 AE 、AF 距离相等的点,到 DE 、DF 的距离也相等正确;①②③④都正确.故选 D.方法总结: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或判定时,可以省去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过程,可以直接 得到线段或角相等.【类型三】 添加辅助线解决角平分线的问题如图,已知:△ABC 的∠ABC 和∠ACB 的外角平分线交于点 D .求证:AD 是∠BAC 的平分线.解析:分别过点 D 作 DE 、DF 、DG 垂直于 AB 、BC 、AC ,垂足分别为 E 、F 、G ,然后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可知 DE =DG ,再利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证明.证明:分别过 D 作 DE 、DF 、DG 垂直于 AB 、BC 、AC ,垂足分别为 E 、F 、G ,∵BD 平分∠CBE , DE ⊥BE ,DF ⊥BC ,∴DE =DF .同理 DG =DF ,∴DE =DG ,∴点 D 在∠EAG 的平分线上,∴AD 是 ∠BAC 的平分线.方法总结:在遇到角平分线的问题时,往往过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作角两边的垂线段,利 用角平分线的判定或性质解决问题.探究点二: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类型一】 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求角的度数在△ABC 中,点 O 是△ABC 内一点,且点 O 到△ABC 三边的距离相等.若∠A =40°,则∠BOC 的度数为( )A .110°B .120°C .130°D .140°解析:由已知,O 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所以 O 是内心,即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1 12 2∠ACB =180°-40°=140°,∠OBC +∠OCB =70°,∠BOC =180°-70°=110°,故选 A.。
一、课前导学:(学生自学课本31-32页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一)全等有关定义: 1、能够______________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能够______________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两个全等图形的______和_____ 完全相同.2、一个图形经过平移、______、_________后所得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3、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 ,重合的边叫做 ,重合的角叫做 .“全等”用“ ”表示,读作 .4.若△ABC 与△DEF 全等,记作:_________________,(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对应顶点有:点___和点___,点___和点___,点___和点___;对应角有:____和____,_____和_____,_____和_____; 对应边有:____和____,______和____,_____和_____.(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思考: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2.归纳:全等三角形的_________;全等三角形的___________.3.几何语言描述:∵△ABC ≌ △DEF (已知)∴ AB=DE,_____ ,______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 A=∠ D,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三)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1. 若△ABC ≌△DBC , 2 若△ABC ≌△CDA ,对应边是_____________ , 对应边是_____________ ,对应角是_____________ ; 对应角是_____________ ;教 学 过 程 设 计B C E F A B CDBAB C E F【思考】: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时有什么规律呢?二、合作、交流、展示:(一) 交流展示1: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1.如图,△OCA ≌△OBD ,C 和B ,A 和D 是对应顶点, 2.如图,△ABN ≌△ACM ,∠B和∠C 是对应角,AB 与AC 是对应边.写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写出其他对应边及对应角.【归纳】: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的一般规律.(二).交流展示2: 全等三角形性质及其应用1.如图△EFG ≌△NMH,∠F 和∠M 是对应角.在△EFG 中,FG 是最长边. 在△NMH 中,MH 是最长边.EF=2.1㎝,EH=1.1㎝,HN=3.3㎝. (1)写出其他对应边及对应角.(2)求线段MN 及线段HG 的长.2.如图,△ABC ≌△DEC,CA 和CD,CB 和CE 是对应边.∠ACD 和∠BCE 相等吗?为什么?三、巩固与应用1. 课本第33页第3题;2. 课本第34页第6题;3. 如图,若△ABC ≌△DEF ,回答下列问题:(1)若△ABC 的周长为17 cm ,BC=6 cm ,DE=5 cm ,则DF = cm ; (2)若∠A =50°,∠E=75°,则∠ACB= 度.四、小结:1.知识: 2.思想方法: 五、作业:《作业本》第8页. 六、课后反思:N M CB ANMGH FEDCBEAF EDCB A DC B O一、课前导学:(学生自学课本35-37页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1.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究:两个三角形满足三边分别相等,三个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思考: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要六个条件?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呢?(动手画一画并回答下列问题) (1).只给一个条件:一组对应边相等(或一组对应角相等),•画出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2).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有____种情形.按下面给出的两个条件,画出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①一组对应边相等和一组对应角相等 ②两组对应边相等 ③两组对应角相等 (3)、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有____种情形.按下面给出三个条件,画出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①三组对应角相等②三组对应边相等(按课本35页探究2画图实验)2.归纳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1)归纳: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简写为“ ”或“ ”. 用数学语言表述: 在△ABC 和'''A B C ∆中,∵''AB A B AC BC =⎧⎪=⎨⎪=⎩∴△ABC ≌ ( )教 学 过 程 设 计C 'B 'A 'C B AAB O3.运用“边边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已知:如图,△ABC 是一个钢架,AB=AC ,AD 是连结点A 与BC 中点D 的支架. 求证:△ABD ≌△ACD .证明:∵D 是BC∴ =∴在△ 和△ 中 AB= BD= AD=∴△ABD △ACD( )【温馨提示】:证明的书写步骤:①准备条件:证全等时需要用的间接条件要先证好;②证明三角形全等过程三步骤:A 、写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B 、摆出三个条件用大括号括起来,C 、写出全等结论. 二、合作、交流、展示:1.如图,点B 、E 、C 、F 在同一直线上,且AB=DE ,AC=DF ,BE=CF ,请将下面说明ΔABC ≌ΔDEF 的过程和理由补充完整. 解:∵BE=CF (_____________) ∴BE+EC=CF+EC 即BC=EF在ΔABC 和ΔDEF 中 AB=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F (_______________) BC=__________∴ΔABC ≌ΔDEF (_____________)变式1:你能证明∠ A=∠ D 吗? 变式2;请你能提出几个要证明的结论?2.如图,已知AB=DE ,BC=EF ,AF=DC ,求证: EF ∥BC .3.已知:∠AOB. 求作:∠A ′O ′B ′ ,使∠A ′O ′B ′=∠AOB. 作法:1)以点___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 ,____于点C ,D ; 2)画一条射线O ′A ′,以点___为圆心,___长为半径画弧,交__于点C ′; 3)以点C ′为圆心,____长为半径画弧,与第2步中所画的弧交于点D ′; 4)过点D ′画射线O ′B ′,则∠A ′O ′B ′=∠AOB. 三、巩固与应用:课本第37页第1、2题;四、小结:1.全等判定方法: 2.证明全等格式: 3.思想方法: 五、作业:《作业本》第9页. 六、课后反思:A B C D EF A B D EFC 'B 'A 'C B A一、课前导学:(学生自学课本37-39页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 1. 探究新知 探究一: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1)动手试一试(请在右方空白处作图) 已知:△ABC求作:'''A B C ∆,使''A B AB =,''A C AC =,'A A ∠=∠ 作法:①画∠DA ’E=∠A ;②在射线AD ’上截取A ’B ’=AB,在射线A ’E 上截取A ’C ’=AC ; ③连接B ’C ’.(2) 把△'''A B C 剪下来放到△ABC 上,观察△'''A B C 与△ABC 是否能够完重合? (3)归纳;由上面的画图和实验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判定(二):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可以简写成“ ”或“ ”) (4)用数学语言表述全等三角形判定(二) 在△ABC 和'''A B C ∆中,''AB A B B BC =⎧⎪∠=⎨⎪=⎩∴△ABC ≌ ( )2.探究二: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通过画图或实验可以得出: 3 .运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教 学 过 程 设 计证明:在△ABC 和△DEC 中,⎪⎩⎪⎨⎧==∠=CB CA 1 ∴ △ABC ≌ ( )∴ AB= . 【温馨提示】:证明的书写步骤:①准备条件:证全等时需要用的间接条件要先证好;②证明三角形全等过程三步骤:A 、写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B 、摆出三个条件用大括号括起来(按边-角—边)C 、写出全等结论.二、合作、交流、展示:1.如图1,已知AD ∥BC ,AD =CB ,求证:△ABC ≌△CDA 。
12.1全等三角形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的概念;2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3 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4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体验在探索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难点: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教学过程:观察下列图案,指出这些图案中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问题: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实际例子吗?这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全等”用≅表示,读作“全等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DEF ABC ∆∆和全等时,点A 和点D ,点B 和点E ,点C 和点F 是对应顶点,记作DEF ABC ∆≅∆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 的角叫做对应角思考:如上图,12。
1-1DEF ABC ∆≅∆,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全等三角形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思考:(1)下面是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按下列图形的位置摆放,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DADBD(2)将ABC ∆沿直线BC 平移,得到DEF ∆,说出你得到的结论,说明理由?B(3)如图,,ACD ABE ∆≅∆AB 与AC ,AD 与AE 是对应边,已知: 30,43=∠=∠B A ,求ADC ∠的大小。
BC小结:作业:P33—1,2,3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教学目标①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②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③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一、复习过程,引入新知多媒体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结论,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三、建立模型,探索发现出示探究1,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C与△A'B'C',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A'B'C'与△ABC一定全等吗?让学生按照下面给出的条件作出三角形.(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条边为3cm.再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的方式,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出示探究2,先任意画出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A'B'C',并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给出例l,如下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 的支架,求证△ABD≌△ACD.ADB C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口头表达理由,由教师板演推理过程.例2 如图是用圆规和直尺画已知角的平分线的示意图,作法如下:①以A为圆心画弧,分别交角的两边于点B和点C;②分别以点B、C为圆心,相同长度为半径画两条弧,两弧交于点D;③画射线AD.AD就是∠BAC的平分线.你能说明该画法正确的理由吗?例3 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AD=BC,你能把四边形ABCD分成两个相互全等的三角形吗?你有几种方法?你能证明你的方法吗?试一试.ADB C五、巩固练习教科书第37页的思考及练习.六、反思小结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七、布置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43页习题12.2中的第1、2题.2.选做题:教科书第44页第9题.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教学目标①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②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③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知识重点应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线段或角相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多媒体出示探究3:已知任意△ABC,画△A'B'C',使A'B'=AB,A'C'=AC,∠A'=∠A.教帅点拨,学生边学边画图,再让学生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在△ABC 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ABCDE二、交流对话,探求新知根据前面的操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规律: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补充强调:角必须是两条相等的对应边的夹角,边必须是夹相等角的两对边.三、 应用新知,体验成功出示例2,如图,有—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 、B 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 和B 的点C ,连接AC 并延长到D ,使CD =CA ,连接BC 并延长到E ,使CE =CB .连接DE ,那么量出DE 的长就是A 、B 的距离,为什么?让学生充分思考后,书写推理过程,并说明每一步的依据. (若学生不能顺利得到证明思路,教师也可作如下分析: 要想证AB =DE , 只需证△ABC ≌△DEC△ABC 与△DEC 全等的条件现有……还需要……)明确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者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 补充例题:1、已知:如图AB=AC,AD=AE,∠BAC=∠DAE 求证: △ABD ≌△ACE 证明:∵∠BAC=∠DAE (已知)ABCDEFM∠ BAC+ ∠ CAD= ∠DAE+ ∠ CAD ∴∠BAD=∠CAE 在△ABD 与△ACE AB=AC (已知) ∠BAD= ∠CAE (已证) AD=AE (已知) ∴△ABD ≌△ACE (SAS) 思考: 求证:1.BD=CE 2. ∠B= ∠C 3. ∠ADB= ∠AEC变式1:已知:如图,AB ⊥AC,AD ⊥AE,AB=AC,AD=AE. 求证:⑴ △DAC ≌△EAB 1. BE=DC 2. ∠B= ∠ C 3. ∠ D= ∠ E 4. BE ⊥CD四、再次探究,释解疑惑出示探究4,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 让学生模仿前面的探究方法,得出结论: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教师演示:方法(一)教科书39页图12.2-7.方法(二)通过画图,让学生更直观地获得结论.五、巩固练习教科书第39页,练习(1)(2).六、小结提高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证明线段、角相等常见的方法有哪些?让学生自由表述,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七、布置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43页,习题12.2第3、4题.2.选做题:教科书第44页第10题.3.备选题:(1)小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风筝,测得DE=DF,EH=FH,你能发现哪些结沦?并说明理由.(2)如图,∠1=∠2,AB=AD,AE=AC,求证BC=DE.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教学目标①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并能应用它们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②经历作图、比较、证明等探究过程,提高分析、作图、归纳、表达、逻辑推理等能力;并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培养反思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③敢于面对教学活动中的困难,能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遇到的困难.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教学难点探究出“ASA”“AAS”以及它们的应用.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创设情境复习:师: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有哪些?生:“SSS”“SAS”师:那除了这两个条件,满足另一些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否也可能全等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另一些条件。
12. 1 全等三角形一、 学习目标1、 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 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 全等。
3、 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
二、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三、 合作探究1. 观察P 2图案,指出这些图案中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2 •学生自己动手(同桌两名同学配合)取一张纸,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三角板按在纸上, 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纸样与三角板 _______ 、 _______ 完全一样.3.获取概念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就是 ________________ .(要是把两个图形放在一起, 能够完全重合,就可以说明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相同. )即:全等形的准确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推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顶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全等”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作“全等于” 导入新课将厶ABC 沿直线BC 平移得△ DEF 将厶ABC 沿 BC 翻折180。
得到△DBC 将厶ABC 旋转180 ° 得厶AED议一议: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得出: _____ ◎△ DEF, △ ABC^ ______ , △ ABC^ ____ . (注意强调书写时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启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 ______ 、 _____ 都没有改变,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 __________ ,这也是我们通过运动的方法寻求全等的一种策略. 观察与思考:寻找甲图中两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它们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1全等三角形【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2)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过程与方法】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三角形并体验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喜悦.(2)在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寻找规律,能迅速、正确地指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多媒体课件、剪刀教师引入: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但是在我们的周围,却有着好多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案.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学生口答,教师点评并引入本节新课.探究1: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教师让学生完成以下活动:1.动手做.(1)和同桌一起将两本数学课本叠放在一起,观察它们能够重合吗?(2)把手中的直角三角尺按在纸上,画出三角形,并裁下来,把直角三角尺和纸三角形叠放在一起,观察它们能够重合吗?然后学生得出全等形的概念,进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作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作全等三角形.(教师板书)2.观察.观察图12-1-1中△ABC与△A′B′C′重合的情况.师生共同总结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作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作对应边,重合的角叫作对应角.然后教师指出:全等的符号“≌”,读作“全等于”.教师强调: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例如,△ABC与△DEF全等,记作△ABC≌△DEF,其中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AB和DE,BC和EF,AC和DF 是对应边;∠A和∠D,∠B和∠E,∠C和∠F是对应角.接着教师出示例题:例1如图12-1-2,已知△ABN≌△ACM,∠B和∠C是对应角,AB和AC是对应边.写出其他的对应边及对应角.师生共同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ABN和△ACM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根据元素位置来找对应元素,再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出其余的对应元素.然后学生自主完成.解:对应角为∠BAN与∠CAM,∠ANB与∠AMC.对应边为AM与AN,BN与CM.探究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教师让学生把△ABC沿直线BC分别进行平移、翻折、绕定点旋转,然后观察图形的大小、形状是否发生变化(如图12-1-3).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平移、翻折、旋转只能改变图形的位置,而不能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教师追问:那么在全等三角形中,有没有相等的角、相等的边呢?学生先思考,再小组交流,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教师板书) 接着教师出示例题:例2已知△DEF≌△ABC,AB=AC,且△ABC的周长为23 cm,BC=4 cm,求DE的长.教师引导学生先画出图形,再进行分析,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板书:解:因为△ABC的周长为23 cm,BC=4 cm,AB=AC,所以AB=AC=(23-4)÷2=9.5(cm).因为△DEF≌△ABC,∴DE=AB=9.5 cm.教师强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时,要注意规范书写格式.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作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作全等三角形.重合的顶点叫作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作对应边,重合的角叫作对应角.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注意挖掘图形中隐含的条件,如公共元素、对顶角等.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课时1 “边边边(SSS)”【知识与技能】(1)明确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三个条件.(2)掌握“边边边(SSS)”条件的内容.(3)能初步运用“边边边(SSS)”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4)会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体验用操作、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判定过程,以观察思考,动手画图,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SSS)”判定方法.运用“边边边(SSS)”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证明.多媒体课件.教师引入:如图12-2-1,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三角形,请仔细观察,△ABC与△A′B′C′全等吗?你们是如何判断的?学生各抒己见,如动手用纸剪下一个三角形,将剪下的三角形叠到另一个三角形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完全重合;测量两个三角形的所有边与角,观察是否有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探究1: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师提出:(1)只给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2)如果给出两个条件呢?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学生讨论有几种可能的情况,然后按照下面的条件画一画:①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30°,一条边是3 cm;②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30°和50°;③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 4 cm和6 cm.学生分组讨论、画图、探索、归纳,最后以组为单位展示结果.结果展示:(1)只给定一条边时,如图12-2-2.只给定一个角时,如图12-2-3.(2)给出的两个条件:一边一内角、两内角、两边,如图12-2-4.可以发现按这些条件画出的三角形都不能保证一定全等.教师提出: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你能说出有几种情况吗?(三条边,两条边和一个角,一条边和两个角,三个角)在刚才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已知三个内角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下面我们就来逐一探索其余的三种情况.(这节课只讨论第一种情况) 探究2:“边边边(SSS)”教师让学生完成以下活动:1.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得A′B′=AB,B′C′=BC,A′C′=AC.教师先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画法,再师生共同总结:(1)画B′C′=BC;(2)分别以点B′,C′为圆心,线段AB,AC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A′;(3)连接A′B′,A′C′,如图12-2-5.2.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3.学生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指导.进一步提出问题: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教师板演: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教师出示教材P36例1:在如图12-2-6的三角形钢架中,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师生共同分析:要证明△ABD≌△ACD,只需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分别相等.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是AD是公共边(AD既是△ABD的边又是△ACD的边,我们称它为这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分析完之后,师生共同证明,教师板书过程:教师总结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书写格式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全等条件的证明;二是罗列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是写三角形全等的结论.这里要求注明判定方法.(注意强调书写过程的严谨性).探究3: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教师:由三边分别相等判定三角形全等的结论还可以得到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师生共同展示:已知:∠AOB.求作:∠A′O′B′,使∠A′O′B′=∠AOB.作法:(1)如图12-2-7,以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OB于点C,D;(2)画一条射线O′A′,以点O′为圆心,OC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3)以点C′为圆心,CD长为半径画弧,与(2)中所画的弧相交于点D′;(4)过点D′画射线O′B′,则∠A′O′B′=∠AOB.完成之后,教师让学生进行练习:教材P37练习第1,2题(学生首先独立思考,然后让两名学生板演,最后教师点评).1.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利用两个三角形全等可进行一些相关的计算和证明.2.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课时2 “边角边(SAS)”【知识与技能】(1)掌握“边角边(SAS)”条件的内容.(2)能初步运用“边角边(SAS)”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3)知道两个三角形具备两边和一对角相等时,不一定全等.【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图形、分析图形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索的良好品质及发现问题的能力.对“边角边(SAS)”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运用“边角边(SAS)”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证明.多媒体课件.教师出示投影,让学生认识卡钳:如图12-2-8,把两根钢条的中点连在一起,可以做成一个测量工件内槽宽的工具(卡钳),在图中,利用这个工具就可以测量工件内的槽宽,你们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学生思考之后进行简单的回答,教师点评并引入本节课题.(板书)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一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能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探究1: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边角边(SAS)”〕教师让学生完成以下活动:图12-2-91.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A′C′=AC,∠A′=∠A(即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师生共同分析:要画一个三角形,首先要确定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然后教师出示作法,学生独立完成:如图12-2-9,(1)画∠DA′E=∠A;(2)在射线A′D上截取A′B′=AB,在射线A′E上截取A′C′=AC;(3)连接B′C′.2.引导学生剪下三角形,看是不是与原三角形全等.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教师补充:也就是说,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和它们的夹角的大小确定,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能确定.用符号语言表示为(教师板书):教师强调:“SAS”中的“A”必须是两个“S”所夹的角.教师从而解决情境导入中的问题,卡钳测量工件内的槽宽的原理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把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移”到可以直接测量的位置进行测量.接着教师出示投影,让学生完成这道练习题(学生口答):图12-2-10中全等的三角形有(D).探究2:两边及其邻角分别相等(边边角)教师提出:如果把“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改为“两边及其邻角分别相等”,即“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及时点拨,画出反例图形,如图12-2-11.学生通过反例说明“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不一定成立(即SSA不一定成立).教师出示教材P38例2:如图12-2-12,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从点C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和B.连接AC并延长到点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点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如果能证明△ABC≌△DEC,那么就可以得出AB=DE.由题意可知,△ABC和△DEC具备“边角边”的条件.师生共同解答,教师板书过程:最后教师总结:因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所以在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时,常常通过证明它们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或对应角来解决.教师让学生完成:教材P39练习第1,2题.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教师点评,并强调证明过程的规范书写.1.运用“边角边(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注意“边边角”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注意使用公共边和公共角.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课时3 “角边角(ASA)”“角角边(AAS)”【知识与技能】(1)掌握“角边角(ASA)”及“角角边(AAS)”条件的内容.(2)能初步运用“角边角(ASA)”及“角角边(AAS)”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作图、证明等探究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作图、归纳、推理等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会数学思维的乐趣,激发应用数学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角角边”判定方法.运用“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证明.多媒体课件.1.复习旧知:(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2)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表扬.2.教师引入: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的四种情况中,我们研究了三种,接着探究已知两角一边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板书课题)教师:已知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有两种情况,首先我们研究第一种情况,即两角及这两角的夹边对应相等.探究1:“角边角(ASA)”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两角及一边”条件中的边是两角所夹的边,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完成以下活动:1.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得∠A′=∠A,∠B′=∠B,A′B′=AB.教师指导△A′B′C′的作法:如图12-2-14,(1)作线段A′B′,使A′B′=AB;(2)分别以A′,B′为顶点,A′B′为一边在A′B′的同旁画∠DA′B′,∠EB′A′,使∠DA′B′=∠CAB,∠EB′A′=∠CBA;(3)射线A′D与B′E相交于一点,记为点C′,即可得到△A′B′C′.2.将画好的△A′B′C′剪下来,放到△ABC上,发现两个三角形全等.3.教师让学生模仿上一节所学的“边角边”定理,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教师补充: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大小和它们的夹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教师出示教材P40例3:如图12-2-15,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B=AC,∠B=∠C.求证:AD=AE.师生共同分析:证明△ACD≌△ABE,就可以得出AD=AE.学生写出证明过程,教师点评.探究2:“角角边(AAS)”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改为“两角及邻边分别相等”,即“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教师出示教材P40例4:如图12-2-16,在△ABC和△DEF中,∠A=∠D,∠B=∠E,BC=EF.求证:△ABC≌△DEF.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让学生思考解题思路:如果能证明∠C=∠F,就可以利用“角边角”证明△ABC和△DEF全等,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以证明∠C=∠F.学生分小组交流想法,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教师板书:证明:在△ABC中,∠A+∠B+∠C=180°,∴∠C=180°-∠A-∠B.同理∠F=180°-∠D-∠E.又∠A=∠D,∠B=∠E,∴∠C=∠F.在△ABC和△DEF中,∠B=∠E,BC=EF,∠C=∠F,∴△ABC≌△DEF(ASA).教师:我们从这道例题可以得到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角边”或“AAS”).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大小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教师紧接着让学生完成P41练习第1,2题.学生板演,教师点评.教师最后总结:(1)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组角对应相等,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应选择判定方法“ASA”或“AAS”.(2)在运用“ASA”或“AAS”判定三角形全等时,同样要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等.最后,教师提出:到此为止,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条件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问题已全部结束.然后让学生把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做一个小结.学生自我回忆总结,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补充:边边边(SSS),边角边(SAS),角边角(ASA),角角边(AAS).1.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或角相等.3.到目前已经学习了四种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课时4 “斜边直角边(HL)”【知识与技能】(1)探索和了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斜边、直角边(HL)”.(2)会运用“斜边、直角边(HL)”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交流、体验、说理归纳等活动,感知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灵活运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证明.多媒体课件.教师出示投影:如图12-2-18,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两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其长度.你们能帮他想个办法吗?学生思考之后,回答:方法一:测量斜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AAS”);方法二:测量没遮住的一条直角边和一个对应的锐角(“ASA”或“AAS”).教师继续指出:工作人员只带了一把卷尺,他测量了两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相等,于是他就肯定“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们相信他的结论吗?学生回答: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也许是全等的.因为它还有直角这个特殊条件.教师点评:有道理,但科学是严谨的,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板书课题)探究1:“斜边、直角边(HL)”教师: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除了直角相等的条件外,还要满足几个条件,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了?教师出示教材P42探究5:师生共同按照下面的步骤做一做(如图12-2-19):画一个Rt△A′B′C′,使∠C′=90°,B′C′=BC,A′B′=AB.图12-2-19(1)画∠MC′N=90°;(2)在射线C′M上截取B′C′=BC;(3)以点B′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N于点A′;(4)连接A′B′.教师提问:Rt△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吗?接着让学生把画好的Rt△A′B′C′剪下来放在Rt△ABC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学生由此可以得到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一个方法: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教师出示教材P42例5:如图12-2-20,AC⊥BC,BD⊥AD,垂足分别为C,D,AC=BD.求证:BC=AD.师生共同分析:要想证明BC=AD,首先应寻找和这两条线段有关的三角形,这里有△BAD 和△ABC,△ADO和△BCO,其中O为DB,AC的交点,经过对条件的分析,发现△ABD和△BAC 具备全等的条件.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教师板书:证明:∵AC⊥BC,BD⊥AD,∴∠C与∠D都是直角.教师接着提问:你能够用几种方法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学生回答: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所以不仅能用一般三角形判定全等的方法“SAS”“ASA”“AAS”“SSS”,还能用直角三角形独有的判定全等的方法——“HL”.最后教师总结:对于两个直角三角形,满足一边一锐角分别相等,或两条直角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如果满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也全等.在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各个条件中,一个必要的条件为至少有一条边对应相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注意对应边、角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按照以下思路寻求解题方法:(1)已知两边找夹角→SAS找直角→HL找第三边→SSS(2)已知两角找夹边→ASA找一角的对边→AAS(3)已知一边一角边为角的对边→找一角→AAS边为角的邻边找夹边的另一角→ASA 找边的对角→AAS找夹角的另一边→SAS紧接着,让学生完成:教材P43练习第1,2题.(学生板演,教师点评)1.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2.直角三角形首先是三角形,所以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都适合它.同时,直角三角形又是特殊的三角形,有它的特殊性,“HL”定理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独有的判定方法,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最多,使用时应该抓住“直角”这个隐含的已知条件.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课时一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知识与技能】(1)掌握已知角的平分线的画法.(2)利用角的平分线的定义进行简单的证明与计算.(3)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角的平分线.(4)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5)了解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经历角的平分线的画法和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探索、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角的平分线的作法及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能灵活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解题.灵活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解题.多媒体课件.复习引入教师提出问题:1.角的平分线的概念.2.点到直线(射线)的距离的概念.学生举手回答.探究1:角的平分线的画法教师引入:工人师傅常常用一种简易平分角的仪器(如图12-3-1),其中AB=AD,BC=DC.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AB和AD沿着角的两边放下,沿AC画一条射线AE,AE就是∠DAB的平分线.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学生分组讨论,说明简易平分角仪器的原理,并写出证明过程.(教师提示: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教师:其实这种平分角的方法告诉了我们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一种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尺规作图:已知:∠AOB.求作:∠AOB的平分线.先让学生讨论作法,再由教师总结作法,师生共同作图:(1)以点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于点M,交OB于点N.(2)分别以点M,N为圆心,大于MN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在∠AOB的内部相交于点C.(3)画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如图12-3-2.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你们能说明OC为什么是∠AOB的平分线吗?学生进行交流,教师提示(可证明△MOC≌△NOC),然后让学生写出证明过程.教师巡示并指导.探究2: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师让学生完成以下活动:1.任意作一个∠AOB,作出∠AOB的平分线OC.在OC上任取一点P,过点P画出OA,OB 的垂线,分别记垂足为D,E,测量PD,PE并作比较,你得到什么结论?2.在OC上再取几个点试一试.3.通过以上测量,你发现了角的平分线的什么性质?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然后举手回答自己的发现,学生互相补充,教师指导,一起概括出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们能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证明这个结论吗?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如果学生感到困难,可以让学生先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引导学生逐字分析结论,进而发现并找出结论中的隐含条件(垂直).最后让学生画出图形,用符号语言写出已知和求证,并独立完成证明过程.接着师生共同概括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一般情况下,我们要证明一个几何命题时,可以按照类似于以下的步骤进行,即1.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要证的结论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最后教师归纳: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可直接推导出与角的平分线有关的两条线段相等,但在推导过程中,不要漏掉垂直关系的书写.以后涉及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垂线段时,可直接得到其相等,不必再通过证两个三角形全等而走弯路.教师出示例题:例1如图12-3-3,在△ABC中,∠C=90°,AM平分∠CAB,BM=5.2 cm,点M到AB的距离为3 cm.求BC的长.师生共同分析:只需补出点M到AB的距离,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得到CM=3 cm,从而求出BC的长.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教师板书:解:过点M作MN⊥AB于点N,∴MN=3 cm.∵AM平分∠CAB,∠C=90°,∴CM=MN=3 cm.又∵BM=5.2 cm,∴BC=CM+BM=3+5.2=8.2(cm).进而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50练习第2题(学生完成之后,教师点评).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是由三个条件(一条角平分线,两条垂线段)得到一个结论(线段相等),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可独立地作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利用“边边边”判定三角形全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边边边”的内容;2.能初步应用“边边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3. 能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用操作、归纳得出数量结论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共4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学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圆规、直尺等。
学生:三角尺、圆规、直尺。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为了庆祝国庆节,老师要求同学们回家制作三角形彩旗(如图),那么,老师应提供多少个数据,能保证同学们制作出来的三角形彩旗全等呢?一定要知道所有的边长和所有的角度吗?(二)探索新知1.师生互动,探究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师问1:什么叫全等三角形?学生回答: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教师问2:全等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学生回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出示课件4)教师讲解:我们如何识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我们从“条件尽可能的少”出发,逐步增加条件分类进行操作验证,希望得到我们想要的结论.教师问3:满足一个条件对应相等时,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共有几种情况呢?分别是哪些情况?学生讨论并回答:一共有两种情况,①只给一条边时;②只给一个角时.教师问4:请同学们每人画出一个边长为3cm的三角形,然后每个小组内的同学看一下画出的三角形全等吗?学生作图并且比较后回答:不全等.教师问5:请同学们每人画出一个45°的三角形,然后每个小组内的同学看一下画出的三角形全等吗?学生作图并且比较后回答:不全等.结论:只有一条边或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出示课件6)教师问6:如果满足两个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你能说出有哪几种可能的情况?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归纳,给出的两个条件可能是:一边一内角、两内角、两边.教师请同学们分别按下列条件做一做.①三角形两条边分别为3cm,4cm.三角形②三角形的一条边为4cm,一内角为30°,.③三角形两内角分别为30°和45°教师问7:同学根据①画出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作出图形并且组内识别后回答: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出示课件8)教师问8:同学根据②画出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做出图形并且组内识别后回答:一条边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出示课件9)教师问9:同学根据③画出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做出图形并且组内识别后回答: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出示课件10)教师分析并归纳结论:只满足两个条件画出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1)一个条件①一角;②一边;两个条件①两角;②两边;③一边一角.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的三角形一定全等.教师问10: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会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学生思考后师生归纳:有四种可能,即三角、三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分别相等.教师问11: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30°,60° ,90° 它们一定全等吗?学生作出图形并且组内识别后回答: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出示课件13)教师问12: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分别为3cm、4cm、6cm .它们一定全等吗?(出示课件14)教师演示作法,学生按要求尺规作图,动手操作,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这两个三角形相等.教师问13:任意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分别相等.它们一定全等吗?我们进行下边的操作:做一做: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教师演示作法:(1)画B′C′=BC;(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长为半径画圆,两弧相交于点A';(3)连接线段A'B',A 'C'.(出示课件15)学生按要求尺规作图,动手操作,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总结:(出示课件16)“边边边”判定方法文字语言: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几何语言:在△ABC和△ DEF中,{AB=DE,BC=EF,CA=FD,∴△ABC ≌△ DEF(SSS).例1:如图,有一个三角形钢架,AB =AC ,AD 是连接点A 与BC 中点D 的支架.求证:(1)△ABD ≌△ACD.(2)∠BAD = ∠CAD.(出示课件17)解题思路:①先找隐含条件:公共边AD ;②再找现有条件:AB=AC③最后找准备条件:D 是BC 的中点→BD=CD师生共同解答如下:(出示课件18)证明:(1)∵ D 是BC 中点,∴ BD =DC.在△ABD 与△ACD 中,{AB =AC (已知)BD =CD (已证)AD =AD (公共边) ∴ △ABD ≌ △ACD ( SSS ).(2)由(1)得△ABD≌△ACD ,∴ ∠BAD= ∠CA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9)证明的书写步骤:①准备条件:证全等时要用的条件要先证好;②指明范围:写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③摆齐根据:摆出三个条件用大括号括起来;:④写出结论:写出全等结论.例2:已知:如图,AB=AC,AD=AE,BD=CE.求证:∠BAC=∠DAE. (出示课件21)分析:要证∠BAC=∠DAE,而这两个角所在三角形显然不全等,我们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质将它转化为证∠BAD=∠CAE;由已知的三组相等线段可证明△ABD≌△AC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AD=∠CAE.师生共同解答如下:(出示课件22)证明:在△ABD和△ ACE中,AB=AC,AD=AE,BD=CE,∴ △ ABD≌ △ ACE(SSS),∴∠BAD=∠CAE.∴∠BAD+∠DAC=∠CAE+∠DAC,即∠BAC=∠DAE.例3: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已知:∠AOB.求作: ∠A′O′B′=∠AOB.(出示课件24)师生共同解答如下:(出示课件25)作法:(1)以点O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OB 于点C,D;(2)画一条射线O′A′,以点O′为圆心,OC 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3)以点C′为圆心,CD 长为半径画弧,与第(2)步中所画的弧交于点D′;(4)过点D′画射线O′B′,则∠A′O′B′=∠AOB.(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8-34)1. 如图,D,F是线段BC上的两点,AB=EC,AF=ED,要使△ABF≌△ECD ,还需要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个条件即可).2.如图,AB=CD,AD=BC,则下列结论:①△ABC≌△CDB;②△ABC≌△CDA;③△ABD ≌△CDB;④ BA∥DC.正确的个数是( )A .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3. 已知:如图,AB=AE,AC=AD,BD=CE,求证:△ABC ≌△AED.4. 已知:∠AOB.求作:∠A'O'B',使∠A'O′B'=∠AOB,(1)如图1,以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OB于点C,D;(2)如图2,画一条射线O′A′,以点O′为圆心,OC长为半径作弧,交O′A′于点C′;(3)以点C′为圆心,CD长为半径画弧,与第2步中所画的弧交于点D′;(4)过点D′画射线O′B',则∠A'O'B'=∠AOB.根据以上作图步骤,请你证明∠A'O'B′=∠AOB.5. 如图,AD=BC,AC=BD.求证:∠C=∠D .(提示: 连结AB)6. 如图,AB =AC ,BD =CD ,BH =CH ,图中有几组全 等的三角形?它们全等的条件是什么?参考答案:1. BF=CD2.C3. 证明:∵BD=CE ,∴BD -CD=CE -CD .∴BC=ED .在△ABC 和△ADE 中,AC=AD (已知),AB=AE (已知),BC=ED (已证),∴△ABC≌△AED(SSS ).4. 证明:由作法得OD=OC=O′D′=O′C′,CD=C′D′, 在△OCD 和△O′C′D′中 D COAB∴△OCD≌△O′C′D′(SSS),∴∠COD=∠C′O′D′,即∠A'O'B′=∠AOB.5. 证明:连接AB两点,在△ABD和△BAC中,AD=BC,BD=AC,AB=BA,∴△ABD≌△BAC(SSS)∴∠D=∠C.6.解:(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1.本节课学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数目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边边边)2.利用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12.2)教材37页到39页的相关内容。
12.1全等三角形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运用符号语言正确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2.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在观察中寻求新知,在探索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和运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认识.【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31~P32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3.△ABC全等于三角形△DEF,用符号表示为△ABC≌△DEF.4.若△ABC≌△DEF,∠A的对应角是∠D,∠B的对应角是∠E,则∠C与∠F是对应角;AB与DE是对应边,BC与EF是对应边,AC与DF是对应边.5.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对学)【例1】如图,若△BOD≌△COE,∠B=∠C,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若△ADO ≌△AEO,指出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该如何找?【解答】△BOD与△COE的对应边:BO与CO,OD与OE,BD与CE.△ADO与△AEO的对应角:∠DAO与∠EAO,∠ADO与∠AEO,∠AOD与∠AOE.【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的关键是准确分析图形.另外,记全等三角形时,对应顶点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写出对应角和对应边了.【例2】如图,△ABC≌△DEF,∠A=70°,∠B=50°,BF=4,EF=7,求∠DEF的度数和CF 的长.【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求角和线段长,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出发去思考.【解答】∵△ABC≌△DEF,∠A=70°,∠B=50°,BF=4,EF=7,∴∠DEF=∠B=50°,BC=EF=7,∴CF=BC-BF=7-4=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已知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则∠α的度数是(D)A.72° B.60°C.58° D.50°2.如图,△ABC≌△DEF,BE=3,AE=2,则DE的长是(A)A.5 B.4C.3 D.23.如图,△ABC≌△FED,∠A=30°,∠B=80°,则∠EDF=70°.4.如图,已知△EFG≌△NMH,∠F与∠M是对应角.(1)写出相等的线段与角.(2)若EF=2.1 cm,FH=1.1 cm,HM=3.3 cm,求MN和HG的长度.解:(1)∵△EFG≌△NMH,∠F与∠M是对应角,∴EF=NM,EG=NH,FG=MH,∠F=∠M,∠E=∠N,∠EGF=∠NHM,∴FH=GM,∠EGM=∠NHF.(2)∵EF=NM,EF=2.1 cm,∴MN=2.1 cm.∵FG=MH,FH+HG=FG,FH=1.1 cm,HM=3.3 cm,∴HG=FG-FH=HM-FH=2.2 cm.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ABC≌△ADE,∠CAD=10°,∠B=∠D=25°,∠EAB=150°,求∠ACB的度数.【互动探索】在△ACB中,已知∠B=25°,要求∠ACB,只要求出∠CAB即可,求∠CAB可以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出发.【解答】∵△ABC≌△ADE,∴∠CAB=∠EAD.∵∠EAB=150°,∠CAD=10°,∴∠EAB=∠EAD+∠CAD+∠CAB=2∠CAB+10°=150°,∴∠CAB=70°.∵∠B=25°,∴∠ACB=180°-∠CAB-∠B=180°-70°-25°=85°.【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题时,要将所求的角与已知角通过全等及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明确对应边、对应角、对应顶点等相关概念.2.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3.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能根据“SSS”“SAS”“ASA”“AAS”“HL”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4.能够画已知角的平分线并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1.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类比、推理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2.在教学中,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树立认真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多进行交流,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养成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中学阶段重点研究的两个平面图形间的关系是全等和相似,本章将以三角形为例研究全等.全等三角形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方法将为后面学习相似提供思路,而且全等是一种特殊的相似,全等三角形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相似三角形的重要基础.本章还将借助全等三角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主要包括用分析法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用综合法书写证明格式,以及掌握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过程.由于利用全等三角形可以证明线段、角等基本几何元素相等,所以本章的内容也是学习等腰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内容的基础.本章分为三节,主要介绍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以及如何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第12.1节首先介绍了现实世界中的全等现象,然后从“重合”的角度引入了全等形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接着由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导出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第12.2节由图形的性质与判定在命题陈述上的互逆关系出发,引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第12.3节首先由平分角的仪器的工作原理引出了作一个角的平分线的尺规作图,然后探究并证明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同时总结了证明一个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最后给出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本章将重点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在其中渗透了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方法.本章既有直接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问题,又有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推出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中还融入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中边和角的等量关系、折纸情境等内容,推理论证的难度比《三角形》一章增大了.【重点】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各种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3.证明的基本过程.【难点】1.根据不同条件合理选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特别是对“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认识.2.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正确运用.3.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1.用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贯穿本章的教学.学生在前面的几何学习中研究了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对于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问题、思路和方法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本章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思想方法,用几何思想贯穿全章的教学.2.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本章在编排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内容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包括探究的目标、探究的思路和分阶段的探究活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探究过程,在明确探究目标、形成探究思路的前提下,按计划逐步探索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本章在编排中将画图与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结合起来, 既有用尺规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又有用技术手段根据已知数据画三角形.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探索画图方法的过程对形成结论的价值,让学生自主探索画图的步骤、创设多种画法、解释作图依据等,在活动中发现结论.3.重视对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本章是初中阶段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章节,主要包括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进而证得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教学中要在学生已有推理论证经验的基础上,利用三角形全等的证明,进一步培养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按照整套教科书对推理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的目标,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分析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书写严谨的证明格式,从具体问题的证明中总结出证明的一般步骤.12.1全等三角形1课时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课时12.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1课时单元复习1课时12.1全等三角形1.掌握好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定义.2.理解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含义.3.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教学时结合实际图片或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图片,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本节的知识,也能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及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2.通过对一个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等动态变换,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动态,形成空间观念,对以后的图形观察与总结具有更好的指引作用.1.在全等形的引入中,通过一些实际生活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又反作用于生活实际.2.在学习中,同学之间以及小组之间相互研讨,可促进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认识合作的价值.【重点】掌握好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难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教师准备】全等的三角形纸板.【学生准备】剪刀、三角形纸板.导入一:(老师手拿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纸板,可先分开操作,然后把两个三角形进行重合操作,目的是让学生看出这两个三角形是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的) 【师】同学们,你能发现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吗?【生】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重合的.【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全等形中的一种,全等三角形.(同时教师手写板书)[设计意图]本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所以此设计比较简捷,单刀直入,可以节省时间,直入主题.导入二:【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做个游戏,把你们准备好的剪刀与三角形纸板拿出来,先取一张纸,将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按在纸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观察一下,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互相配合完成,再一起讨论得到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同桌之间通过互相帮助,动手探索,既能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又能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对全等三角形的认知与理解.导入三:(老师拿出一块硬纸板)同学们请看,每组的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形状、大小一样吗?它们能互相重合吗?[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引起了学生认知的需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之在思维情境中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就为学生认识和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做了铺垫.一、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1.全等形的概念思路一【师生活动一】多找一些学生举例子.(此过程中,有些学生举的例子是不正确的,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双胞胎”,可先让学生说说此例子是否正确,让学生们一起讨论,然后老师给出正确的指引及错误的原因,对学生的不同回答,只要合理,就给予认可)[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定义,以及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师生活动二】(1)上面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2)有人用“全等形”一词描述上面的图形,你认为这个词是什么含义?同学们畅所欲言,最后老师给出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为了加深理解,可通过列举反例强调定义的条件.全等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思路二【学生活动一】把一块三角形样板按在纸板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问题思考】裁下来的纸板和样板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吗?把样板和裁得的纸板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吗?用同一张底片冲洗出来的两张照片上的图形,放在一起也能够完全重合吗?【学生回答后总结】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和例子引出全等形的概念,可以排除学生对几何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重合”的重要性,使全等形的概念的引入显得更加自然.【学生活动二】观察黑板上的两个三角形ΔDEF和ΔABC.【思考】如果把ΔDEF放到ΔABC上,两个三角形可以重合吗?可以重合的三角形称为什么?【生答】全等三角形.[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及时巩固全等形的概念,同时也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拓展延伸]两个三角形全等指的是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和位置无关.2.全等三角形的相关定义【师生活动一】老师演示以下三种情况:(1)将Δ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ΔDEF;(2)将ΔABC沿BC翻折180°得到ΔDBC;(3)将ΔABC绕点A旋转180°得到ΔAED.【议一议】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它们能完全重合,我们就说它们是全等三角形,其中能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如上图中的甲,ΔABC与ΔDEF全等,我们就记作ΔABC≌ΔDEF,符号“≌”读作“全等于”,当两个三角形全等时,我们就用它来表示.其中点A与点D,点B与点E,点C与点F是对应顶点;AB与DE,BC与EF,AC与DF是对应边;∠A和∠D,∠B和∠E,∠C和∠F是对应角.同学们,能不能对上述的图乙,图丙,分别说出它们的记法、读法,以及其中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当学生回答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书写时,教师注意强调书写时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师生活动二】【师】由上述的演示可以看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这也是我们通过运动的方法寻求全等的一种策略.在上述三种变换中,怎么能快速地找到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呢?请同学们讨论.[设计意图]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此过程中学生说的不一定对,在互相的讨论、交流中,学生慢慢地纠正自己的错误,接受别人的好的方法,这样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与掌握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师最后总结】在全等三角形中,找出对应角和对应边,关键是先找出对应顶点,然后按对应顶点的字母顺序记两个三角形全等,再按顺序写出对应边和对应角.全等三角形的面积一定相等,但是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知识拓展]找对应元素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从运动角度看1.翻转法:找到中心线,沿中心线翻折后能相互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2.旋转法:三角形绕某一点旋转一定角度后能与另一三角形重合,从而发现对应元素.3.平移法:沿某一方向平移使两三角形重合来找对应元素.(二)根据元素位置来推理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3.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4.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学生们纷纷发言,在此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从全等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合出发找等量关系,得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知识拓展](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中线以及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3)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三、例题讲解如图所示,ΔOCA≌ΔOBD,C和B,A和D是对应顶点.(1)ΔOCA≌ΔOBD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可以重合,那么通过怎样的变换可以使这两个三角形重合?(2)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解:(1)将ΔOCA翻折可以使ΔOCA与ΔOBD重合.(2)∠C=∠B,∠A=∠D,∠AOC=∠DOB;AC=DB,OA=OD,OC=OB.如图所示,已知ΔABE≌ΔACD,∠ADE=∠AED,∠B=∠C,指出其他的对应边和对应角.〔解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ΔABE和ΔACD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根据元素位置来找,有相等元素,它们就是对应元素,再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出其余的对应元素.解:对应角为∠BAE和∠CAD.对应边为AB与AC,AE与AD,BE与CD.1.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注意挖掘图形中隐含的条件,如公共元素、对顶角等.3.在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时应注意规范书写格式.1.如图所示,ΔABC≌ΔDEF,则此图中相等的线段有()A.1对B.2对C.3对D.4对解析:因为ΔABC≌ΔDEF,所以AB=DE,AC=DF,BC=EF,因为BC=EF,即BE+EC=CF+EC,所以BE=CF,即有4对相等的线段.故选D.2.如图所示,ΔACB≌ΔA'CB',∠A'CB=30°,∠ACB'=110°,则∠ACA'的度数是()A.20°B.30°C.35°D.40°解析:∵ΔACB≌ΔA'CB',∴∠ACB=∠A'CB',∴∠ACB-∠A'CB=∠A'CB'-∠A'CB,即∠ACA'=∠BCB',∵∠A'CB=30°,∠ACB'=110°,∴∠ACA'=1(110°-30°)=40°.故选D.23.如图所示,找出由七巧板拼成的图案中的全等三角形.解:三角形1和三角形2,三角形6和三角形7.4.如图所示,已知ΔABC≌ΔADE,试找出对应边、对应角.解析:方法1:可以发现∠A是公共角,在两个三角形中∠A的对边分别是BC和DE,所以BC和DE是一组对应边.而AB与AE显然不重合,所以AB与AD是一组对应边,剩下的AC与AE自然是一组对应边了.再根据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可得∠B与∠D是对应角,∠ACB与∠AED是对应角.所以对应边为AB与AD,AC与AE,BC与DE.对应角为∠A与∠A,∠B与∠D,∠ACB与∠AED.方法2:沿A与BC和DE的交点O的连线将ΔABC翻折180°后,它正好和ΔADE重合,这时就可以找到对应边为AB与AD,AC与AE,BC与DE.对应角为∠A与∠A,∠B与∠D,∠ACB与∠AED.解:对应边为AB与AD,AC与AE,BC与DE.对应角为∠A与∠A,∠B与∠D,∠ACB与∠AED.12.1全等三角形一、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例1例2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32页练习第1,2题.【选做题】教材第33页习题12.1第3,4,5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图形中是全等图形的是()2.下列各组图形中,是全等形的是()A.对应钝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B.两个含60°角的直角三角形C.边长为3和5的两个等腰三角形D.腰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3.如图所示,ΔABC≌ΔBAD,点A和点B,点C和点D是对应顶点,如果AB=6cm,BD=5 cm,AD=4 cm,那么AC的长是()A.6 cmB.5 cmC.4 cmD.无法确定4.如图所示,RtΔABC≌RtΔDEF,则∠D的度数为()A.30°B.45°C.60°D.90°【能力提升】5.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ΔABC≌ΔBAD.求证:(1)OA=OB;(2)∠OCD=∠ODC.6.如图所示,ΔABC≌ΔAEC,B和E是对应顶点,∠B=30°,∠ACB=85°,求ΔAEC各内角的度数.【拓展探究】7.如图所示,已知ΔABD≌ΔACE,且点E在BD上,CE交AB于点F,若∠CAB=20°,求∠DEF的度数.【答案与解析】1.B(解析:根据全等图形的定义可得.)2.D3.B(解析:∵ΔABC≌ΔBAD,点A与点B,点C与点D是对应顶点,∴AC=BD,又∵BD=5 cm(已知),∴AC=5 cm.故选B.)4.A(解析:∵RtΔABC≌RtΔDEF,∴∠D=∠A.∵在RtΔABC中,∠A+∠B=90°,且∠B=60°,∴∠A=30°,∴∠D=30°.故选A.)5.证明:(1)∵ΔABC≌ΔBAD,∴∠CAB=∠DBA,∴OA=OB. (2)∵ΔABC≌ΔBAD,∴AC=BD,又∵OA=OB,∴AC-OA=BD-OB,即OC=OD,∴∠OCD=∠ODC.6.解:∵ΔABC≌ΔAEC,∴∠ACE=∠ACB,∠EAC=∠BAC,∠E=∠B,又∵∠B=30°,∠ACB=85°,∴∠E=30°,∠ACE=85°,∴∠EAC=65°.7.解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C=∠B,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对顶角相等求出∠BEF=∠CAB=20°,代入∠DEF=180°-∠BEF即可求出∠DEF.解:∵ΔABD≌ΔACE,∴∠C=∠B,∵∠BFE=∠CFA,∠CAF=180°-∠C-∠CFA,∠BEF=180°-∠B-∠BFE,∠CAB=20°,∴∠BEF=∠CAB=20°,∴∠DEF=180°-∠BEF=180°-20°=160°.本节内容与图形是紧密相连的,图形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所以本节课的引入,重点以图形为主,既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又引发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信心,并且对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找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节课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图形的平移、翻折与旋转,要求学生具有空间想象能力,这既是数学的美,也是一些学生感到吃力的地方,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设计上,引入了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能在非常生动、精彩的课件中找到自信,另外,也为他们日后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本节课中,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定义都是比较浅显的,学生们非常容易接受,本节的难点是全等三角形的书写及找出对应边、对应角,在突破难点上,讲解没有达到非常生动.让学生在非常欢乐的气氛中达到难点突破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了能突破难点,在设计上可先让学生拿着自己制作好的两个全等三角形进行平移、翻折与旋转,观察前后的变化,同时写出每次变换后的对应边、对应角,可同桌之间互相考察,也可一名学生指派另一名学生答题,然后老师再用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演示,把实际操作逐步变为头脑中的印象,最后达到不用任何辅助手段就能在头脑中达到上述目的.练习(教材第32页)1.解:图(2)中,AB和DB,BC和BC,AC和DC是对应边;∠A和∠D,∠ABC和∠DBC,∠ACB和∠DCB是对应角.图(3)中,AB和AD,BC和DE,AC和AE是对应边;∠BAC和∠DAE,∠B和∠D,∠C和∠E是对应角.2.解:相等的边:AC=DB,OA=OD,OC=OB;相等的角:∠A=∠D,∠C=∠B,∠AOC=∠DOB.习题12.1(教材第33页)1.解:AC和CA是对应边;∠B和∠D,∠BAC和∠DCA,∠BCA和∠DAC是对应角.2.解:其他对应边:AN和AM,BN和CM,其他对应角:∠ANB和∠AMC,∠BAN 和∠CAM.3.解:∵三角形内角和为180°,∴a所对的角为180°-60°-54°=66°,又∵两个三角形全等,∴∠1=66°.4.解:(1)其他对应边:EF和NM,FG和MH,EG和NH;其他对应角:∠E和∠N,∠FGE和∠MHN. (2)因为ΔEFG≌ΔNMH,所以NM=EF=2.1cm,EG=NH=3.3 cm,所以HG=EG-EH=3.3-1.1=2.2(cm),所以线段NM的长度是2.1 cm,线段HG的长度是2.2 cm.5.解:∠ACD和∠BCE相等.因为ΔABC≌ΔDEC,所以∠ACB=∠DCE.又因为∠ACB=∠ACE+∠BCE,∠DCE=∠ACD+∠ACE,所以∠ACD=∠BCE.6.解:(1)对应边:AE和AD,AC和AB,EC和DB;对应角:∠A和∠A,∠AEC和∠ADB,∠ACE和∠ABD. (2)因为ΔAEC≌ΔADB,所以∠ACE=∠ABD.又因为∠×(180°-1=∠2,所以∠ACE+∠2=∠ABD+∠1,即∠ACB=∠ABC,所以∠ABC=12∠A)=65°,所以∠1=∠ABC-∠ABD=65°-39°=26°.如图所示,ΔEFG≌ΔNHM,在ΔEFG中,FG是最长的边,在ΔNHM 中,MH是最长的边,∠F和∠NHM是对应角,且EF=2.4 cm,FH=1.9cm,HM=3.5 cm.(1)写出对应相等的边及对应相等的角;(2)求线段GN及线段HG的长度.〔解析〕(1)由于ΔEFG≌ΔNHM,根据两个三角形的最长边是对应边可知FG与MH对应相等,又∠F和∠NHM是对应角,所以∠FGE和∠HMN对应相等,剩下的一对角∠E和∠N也就对应相等了;进而根据对应顶点的关系可得到EF与HN对应相等,EG与MN对应相等;(2)由HM=3.5 cm可得它的对应边FG=3.5 cm,根据FH=1.9 cm可求得HG=FG-FH=1.6 cm;又由EF=2.4 cm可得它的对应边HN的长也是2.4 cm,则GN=2.4-1.6=0.8(cm).解:(1)对应相等的边有:FG=MH,EF=HN,EG=NM;对应相等的角有:∠F=∠NHM,∠E=∠N,∠EGF=∠M.(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HN=EF=2.4cm,HG=FG-FH=HM-FH=3.5-1.9=1.6(cm),GN=HN-HG=2.4-1.6=0.8(c m).如图所示,A,D,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ΔBAD≌ΔACE.(1)试说明BD=DE+CE;(2)ΔABD满足什么条件时,BD∥CE?〔解析〕(1)要说明BD=DE+CE,由于ΔBAD≌ΔACE,所以BD和AE相等,因此我们只需说明AE=DE+CE即可,又AE=AD+DE,所以本题只需说明AD=CE即可,而这对线段恰好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2)要使BD∥CE,则必须有∠BDE=∠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可知∠ADB=∠E,所以需要条件∠ADB=90°.解:(1)∵ΔBAD≌ΔACE,∴BD=AE,AD=CE,∵AE=AD+DE,∴BD=DE+CE.(2)当ΔABD满足∠ADB=90°时,BD∥CE.〔解题策略〕证明形如“BD=DE+CE”的问题有两种思路:思路一是将BD拆成两段,证明这两段分别等于DE和CE;思路二是找一条等于DE+CE 的线段,然后证明该线段等于BD.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熟练掌握“边边边”定理、“边角边”定理、“角边角”定理、“角角边”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2.会用这些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1.让学生通过分类讨论和作图的方法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让学生用运动变换的方法证实.2.在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过程中,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归纳的能力.1.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重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难点】能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第课时1.掌握“边边边”定理的内容.2.能初步应用“边边边”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3.会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让学生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体验用操作、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索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重点】“边边边”定理.【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准备直尺和圆规.导入一:【提出问题】(1)全等三角形相等,相等.(2)已知ΔAOC≌ΔBOD,则∠A=∠B,∠C=,AC=,=OB,=OD.[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为下一步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打下基础.导入二: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如果两个三角形具备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要想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的三角形全等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吗?条件能否尽可能地少呢?一个条件行吗?两个条件呢?一、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学生活动一】(1)只给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时,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2)如果给出两个条件呢?给出两个条件画三角形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每种情况下作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学生讨论有几种可能的情况,然后按照下面条件画一画:①三角形一个内角是30°,一条边是3 cm;②三角形两个内角分别是30°和50°;③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 cm和6 cm.学生分组讨论、画图、探索、归纳,最后以组为单位出示结果.【结果展示】(1)只给定一条边时.只给定一个角时.(2)给出的两个条件可能是:一边一内角、两内角、两边.可以发现按这些条件画出的三角形都不能保证一定全等.【议一议】如果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时,你能说出有几种情况吗?(三条边,两条边一个角,一条边两个角,三个角)在刚才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已知三内角不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下面我们就来逐一探索其余的三种情况.(这节课只讨论第一种情况)【学生活动二】拼一拼.用你们准备的4 cm,5 cm,7 cm长的三根细木棒拼一个三角形,与其他同学拼成的三角形比较,它们一定全等吗?你又发现了什么?以小组为单位,把拼好的三角形画在纸上并剪下来,再把剪下的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发现都能够重合,这说明这些三角形都是全等的.二、探究运用“SS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思路一【出示问题】先任意画一个ΔABC,再画一个ΔA'B'C',使得A'B'=AB,B'C'=BC,A'C'=AC,把画出的ΔA'B'C'剪下来,放在ΔABC上,看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画法:(1)画B'C'=BC;(2)分别以点B',C'为圆心,线段AB,AC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A';(3)连接A'B',A'C'.【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这个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教师板演】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画图、观察、比较、思考等活动,一步一步地探索出结论,感悟基本事实的正确性,在概括基本事实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锻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结论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数学体验,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思路二。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1 全等三角形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应用符号语言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2.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解决相关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掌握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课型新授课三、课时第1课时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对应元素的确定.【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识别.五、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尺、全等图形等。
学生:三角尺、直尺、全等图形、三角形纸板。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察这些图片,你能找出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几何图形吗?(出示课件2-3)(二)探索新知1.观察图形,学习全等图形教师问1:下列各组图形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5)学生回答:每一组图中的两个图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教师问2:观察思考:每组中的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6)学生回答:前三组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也相等,第4组图形的形状相同,但是大小不相等,第5组图形的形状不相同,但是大小相等.教师问3:它们能够完全重合吗?你能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引导后学生回答:举例:学生手中含30度角的三角板;含45度角的三角板;学生手中的小量角器;由同一张底片洗出的尺寸相同的照片;两本数学书等.教师讲解:由图①②③中的图形,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像这样,形状相同、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教师问4:同学们讨论一下,全等图形有什么性质呢?学生回答:全等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总结点拨:全等图形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全等形性质:如果两个图形全等,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一定都相等.2.师生互动,认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教师问5:观察下边的两个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和大小有何特征?学生回答:它们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教师问6:这两个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吗?学生回答:能够完全重合教师问7:这两个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之后,△ABC的顶点A、B、C与△DEF的顶点D、E、F那两个点重合呢?它们的边呢?它们的角呢?学生回答:点A与点D重合,点B与点E重合,点C与点F重合,边AB 与边DE重合,边AC与边DF重合,边CB与边FE重合,∠A与∠D重合,∠B与∠E重合,∠C与∠F重合.教师总结:(出示课件9)像上图一样,把△ABC 叠到△DEF上,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叠到一起时,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教师问8: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两个三角形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变化呢?学生讨论并回答: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位置变化了.教师问9:把一个三角形平移、旋转、翻折,变换前后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出示课件10)学生回答: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总结点拨:(出示课件11)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和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学生小组活动:教师提出下列要求:①请你用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通过平移、翻折、旋转等操作得到你认为美丽的图形;②在练习本上画出这些图形,标上字母,并在小组内交流;③指出这些图形中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教师问10:请同学们观察分析,指出下列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和对应顶点.学生分组做完后并点名回答教师问11:寻找对应元素有什么方法和规律吗?学生思考交流后,师生共同归纳、板书.(出示课件13)1. 有公共边,则公共边为对应边;2. 有公共角(对顶角),则公共角(对顶角)为对应角;3.最大边与最大边(最小边与最小边)为对应边;最大角与最大角(最小角与最小角)为对应角;4. 对应角的对边为对应边;对应边的对角为对应角.教师问1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数量关系?学生回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教师问:全等三角形用什么表示呢?学生阅读教材32页内容回答:全等”用符号“≌”表示,△ABC全等于△DEF,记作△ABC≌△DEF.教师问13: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呢?学生讨论回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总结点拨:全等的表示方法:“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 (出示课件15)警示: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全等的性质:(出示课件16-17)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几何语言:∵△ABC≌△DEF(已知),∴AB=DE,AC=DF,BC=EF(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A=∠D,∠B=∠E,∠C=∠F(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例1:如图,若△BOD≌△COE,∠B=∠C,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若△ADO≌△AEO,指出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出示课件18)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BOD与△COE的对应边为:BO与CO,OD与OE,BD与CE;△ADO与△AEO的对应角为:∠DAO与∠EAO,∠ADO与∠AEO,∠AOD与∠AOE.例2:如图,△ABC≌△DEF,∠A=70°,∠B=50°,BF=4,EF=7,求∠DEF的度数和CF的长.(出示课件20)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ABC≌△DEF,∠A=70°,∠B=50°,BF=4,EF=7,∴∠DEF=∠B=50°,BC=EF=7,∴CF=BC–BF=7–4=3.例3:如图,△EFG≌△NMH,EF=2.1cm,EH=1.1cm,NH=3.3cm.(1)试写出两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2)求线段NM及HG的长度;(3)观察图形中对应线段的数量或位置关系,试提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并证明.(出示课件22-23)师生共同解答如下:解:(1)对应边有EF和NM,FG和MH,EG和NH;对应角有∠E和∠N,∠F和∠M,∠EGF和∠NHM.(2)解:∵△EFG≌△NMH,∴NM=EF=2.1cm,EG=NH=3.3cm.∴HG=EG –EH=3.3 – 1.1=2.2(cm).(3)解:结论:EF∥NM证明:∵ △EFG≌△NMH,∴ ∠E=∠N. ∴ EF∥NM.总结点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够重合的边是对应边,重合的角是对应角,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全等三角形最大的边是对应边,最小的边也是对应边; 两个全等三角形最大的角是对应角,最小的角也是对应角.(三)课堂练习(出示课件27-30)1.能够_________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两个三角形重合时,互相__________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记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把表示___________顶点的字母写在_________的位置上.2.如图,△ABC≌ △ADE,若∠D=∠B,∠C= ∠AED,则∠DAE=_______;∠DAB=__________ .3.如图,△ABC≌△BAD,如果AB=5cm,BD=4cm,AD=6cm,那么BC 的长是( )A.6cmB.5cmC.4cmD.无法确定4.在上题中,∠CAB的对应角是( )A.∠DABB.∠DBAC.∠DBCD.∠CAD5. 如图所示,△ABD≌△CDB,下面四个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ABD 和△CDB 的面积相等B.△ABD 和△CDB 的周长相等C.∠A +∠ABD =∠C +∠CBDD.AD∥BC,且AD = BC6.如图,△ABC ≌△AED,AB是△ABC 的最大边,AE是△AED的最大边,∠BAC 与∠ EAD是对应角,且∠BAC=25°,∠B= 35°,AB =3cm,BC =1cm,求出∠E,∠ ADE 的度数和线段DE,AE 的长度.参考答案:1. 重合重合对应相对应2. ∠BAC ∠EAC3.A4.B5.C6. 解:∵ △ABC ≌△AED,(已知)∴∠E= ∠B = 35°,(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ADE =∠ACB =180°–25°–35°=120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DE = BC =1cm,AE = AB =3cm.(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1.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3.寻找对应元素的方法(五)课前预习预习下节课(11.2)教材35页到教材37页的相关内容。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 1全等三角形◇授课目标◇【知识与技术】1.掌握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见解, 能应用符号语言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2.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并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掌握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解决一些实责问题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 创立情况 , 使学生经过察看、操作、沟通和反省 , 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重难点◇【授课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授课难点】能正确地鉴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授课过程◇一、情境导入察看下面这些图形, 它们可以完好重合吗?二、合作研究研究点 1全等形的见解典例 1以下四组图形中, 是全等图形的一组是()[ 剖析]察看图形的特点可发现: , ,中的两个图形大小不相同,D则完好相同.A B C[ 答案]D变式训练全等形是指 ()A.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B.面积相同的两个图形C.两张中国地形图 , 两个等腰三角形都是全等形D.可以完好重合的两个平面图形[答案] D【概括总结】记住可以完好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完好重合指的是不只形状相同,大小也相同 ; 面积相等的图形不用然重合.研究点 2全等三角形的见解典例 2如图 , 若是△ABC≌△CDA,∠BAC=∠DCA,∠B=∠D, 关于以下结论 :①AB与 CD是对应边;②AC与 CA是对应边;③点 A 与点 A是对应极点;④点 C与点 C是对应极点; ⑤∠ACB与∠CAD是对应角. 其中正确的选项是()个个个个[ 剖析]AB与CD是对应边, ①正确 ; AC与CA是对应边, ②正确; 点 A 与点C是对应极点,③错误 ; 点C与点A是对应极点 , ④错误 ; ∠ACB与∠CAD是对应角 , ⑤正确.[答案]B研究点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典例 3如图,△ ABC≌△ A'B'C,∠ ACB=90°,∠ A'CB=20° ,则∠ BCB'的度数为()A.20°B.40°C.70°D.90°[ 剖析 ]∵△ACB≌△A'CB',∴∠ACB=∠A'CB',∴∠BCB'=∠A'CB'-∠A'CB=70°.[答案] C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 可以重合的边是对应边 , 重合的角是对应角 , 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 . 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全等三角形最大的边是对应边,最小的边也是对应边;两个全等三角形最大的角是对应角 , 最小的角也是对应角.研究点 4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典例 4以以下列图 , △ABD≌△ACD,∠BAC=90°.(1)求∠ B的大小;(2)判断 AD与 BC的地址关系,并说明原因 .[ 剖析 ](1) ∵△ABD≌△ACD,∴∠ B=∠ C,又∵∠ BAC=90°,∴∠B=∠ C=45° .(2)AD⊥ BC.原因 : ∵△ABD≌△ACD,∴∠BDA=∠CDA,∵∠ BDA+∠ CDA=180°,∴∠ BDA=∠ CDA=90°,∴AD⊥ BC.三、板书设计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授课反省◇由于学生学习平面几何的时间不长, 识图能力还比较单薄, 学生的思想依靠于详细的直观形象 , 在授课时借助几何画板演示图形的形成与变换, 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理解图形的特点 , 特别关于较复杂的几何图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 方便学生快速地找出, 简化难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第12章全等三角形》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第12章《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并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运用全等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对比、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对比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的异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4.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全等三角形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动画、例题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全等三角形的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练习题: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用于检验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从而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全等三角形》作为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的核心内容,不仅是几何学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学生深化几何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章节。
本章内容设计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判定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为后续深入探索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等更高级的数学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章首先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切入,明确了两个三角形在完全重合时被称为全等三角形,这一基本概念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材详细展开了三角形全等的几种主要判定方法,即SSS(三边相等)、SAS(两边及夹角相等)、ASA(两角及夹边相等)和AAS(两角及非夹边相等),每一种判定方法都配以清晰的图形说明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本章还特别融入了“信息技术应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或数学工具进行动态演示和实验操作,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加深对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理解。
这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本章末尾引入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这一内容,进一步拓展了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范畴。
通过学习角的平分线如何影响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本质,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几何概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不仅是对几何学基础知识的深入探索,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载体。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建立起全等三角形的完整知识体系,还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严谨之美,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和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从而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第1 课时12.1 全等三角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怎样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了解全等形,了解全等三角形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初步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围绕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这一中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展开教学活动。
设计一系列问题,给出三组组合图形,让学生找出它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进而引入本节问题的主题,强化了本课的中心问题——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经历理解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活动中进行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提供学生发现规律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难点:寻找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教学准备:三角板,全等图形模型教学教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31页图12.1-1 ,然后提出问题:各组图形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特?二、新课讲解像这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31――思考:如图(p32图12.1-2),将△ ABC沿直线BC平移得△ DEF将厶ABC沿BC翻折180°得到△ DBC 将厶ABC旋转180°得厶AEDA D D EC归纳: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 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在图⑴中,点A与点D重合•点B与点E重合•我们把这样互相重合的一对顶点叫做对应顶点;AB边与DE边重合,这样互相重合的边就叫做对应边;/ A与/ D重合,它们就是对应角DEF全等,我们把它记作:“△ ABC也△ DEF •读作“△ ABC全等于△ DEF •“全等”用“也”表示,读作“全等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 ABC和/DEF全等时,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记作/ ABC^/DEF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12.1全等三角形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的概念;2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3 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4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体验在探索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难点: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教学过程:观察下列图案,指出这些图案中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问题: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实际例子吗这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全等”用≅表示,读作“全等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DEF ABC ∆∆和全等时,点A 和点D ,点B 和点E ,点C 和点F 是对应顶点,记作DEF ABC ∆≅∆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 的角叫做对应角思考:如上图,12。
1-1DEF ABC ∆≅∆,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全等三角形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思考:(1)下面是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按下列图形的位置摆放,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DADBD(2)将ABC ∆沿直线BC 平移,得到DEF ∆,说出你得到的结论,说明理由B(3)如图,,ACD ABE ∆≅∆AB 与AC ,AD 与AE 是对应边,已知: 30,43=∠=∠B A ,求ADC ∠的大小。
BC小结: $作业:P33—1,2,3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教学目标 /①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②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③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一、复习过程,引入新知多媒体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结论,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三、建立模型,探索发现出示探究1,先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C与△A'B'C',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你画出的△A'B'C'与△ABC一定全等吗让学生按照下面给出的条件作出三角形.(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cm,6cm.(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条边为3cm.【再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的方式,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出示探究2,先任意画出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A'B'C',并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四、应用新知,体验成功实物演示: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给出例l,如下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AB CD【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口头表达理由,由教师板演推理过程.例2 如图是用圆规和直尺画已知角的平分线的示意图,作法如下:①以A为圆心画弧,分别交角的两边于点B和点C;②分别以点B、C为圆心,相同长度为半径画两条弧,两弧交于点D;③画射线AD.AD就是∠BAC的平分线.你能说明该画法正确的理由吗@例3 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AD=BC,你能把四边形ABCD分成两个相互全等的三角形吗你有几种方法你能证明你的方法吗试一试.AB CD五、巩固练习教科书第37页的思考及练习.六、反思小结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七、布置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43页习题12.2中的第1、2题.、2.选做题:教科书第44页第9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教学目标①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②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③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知识重点应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线段或角相等.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多媒体出示探究3:已知任意△ABC,画△A'B'C',使A'B'=AB,A'C'=AC,∠A'=∠A.?教帅点拨,学生边学边画图,再让学生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在△ABC上,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二、交流对话,探求新知根据前面的操作,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规律: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补充强调:角必须是两条相等的对应边的夹角,边必须是夹相等角的两对边.三、应用新知,体验成功出示例2,如图,有—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让学生充分思考后,书写推理过程,并说明每一步的依据.(若学生不能顺利得到证明思路,教师也可作如下分析:要想证AB=DE,只需证△ABC≌△DEC△ABC与△DEC全等的条件现有……还需要……)明确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者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ABCDEABCDEFM补充例题:1、已知:如图AB=AC,AD=AE,∠BAC=∠DAE ·求证: △ABD ≌△ACE证明:∵∠BAC=∠DAE (已知)∠ BAC+ ∠ CAD= ∠DAE+ ∠ CAD ∴∠BAD=∠CAE 在△ABD 与△ACE AB=AC (已知) ∠BAD= ∠CAE (已证) AD=AE (已知) 》∴△ABD ≌△ACE (SAS)思考: 求证:=CE 2. ∠B= ∠C 3. ∠ADB= ∠AEC变式1:已知:如图,AB ⊥AC,AD ⊥AE,AB=AC,AD=AE. 求证: ⑴ △DAC ≌△EAB 1. BE=DC 2. ∠B= ∠ C 3. (4.∠ D= ∠ E5. BE ⊥CD四、再次探究,释解疑惑出示探究4,我们知道,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让学生模仿前面的探究方法,得出结论: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教师演示:方法(一)教科书39页图.方法(二)通过画图,让学生更直观地获得结论.<五、巩固练习教科书第39页,练习(1)(2).六、小结提高1.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2.证明线段、角相等常见的方法有哪些让学生自由表述,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七、布置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43页,习题12.2第3、4题.2.选做题:教科书第44页第10题.$3.备选题:(1)小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风筝,测得DE=DF,EH=FH,你能发现哪些结沦并说明理由.(2)如图,∠1=∠2,AB=AD,AE=AC,求证BC=DE.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教学目标①探索并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并能应用它们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②经历作图、比较、证明等探究过程,提高分析、作图、归纳、表达、逻辑推理等能力;并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培养反思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③敢于面对教学活动中的困难,能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遇到的困难.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ASA”“AAS”.教学难点—探究出“ASA”“AAS”以及它们的应用.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创设情境复习:师: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有哪些生:“SSS”“SAS”师:那除了这两个条件,满足另一些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否也可能全等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另一些条件。
(探究新知:一张教学用的三角形硬纸板不小心被撕坏了,如图,你能制作一张与原来同样大小的新教具能恢复原来三角形的原貌吗1.师:我们先来探究第一种情况.(课件出示“探究5……”)(1)探究5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A'=∠A,∠B'=∠B(即使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师:怎样画出△A'B'C'先自己独立思考,动手画一画。
在画的过程中若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生:独立探究,试着画△A'B'C',(有问题的,可以小组内交流解决……)……(2)全班讨论交流师:画好之后,我们看这儿有一种画法:(课件出示画法,出现一步,画一步)你是这样画的吗师: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看看它们是否全等.生:(剪△A'B'C',与△ABC作比较……)/师:全等吗CDA'BE生:全等.师:这个探究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试着说说你的发现. 生1:我发现…… 生2:……生3: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师:这条件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此, 别应&注意,“边”必须是“两角的夹边”.练习:已知:如图,AB=A’C ,∠A=∠A’,∠B=∠C 求证:△ABE ≌ △A’CD例1. 已知:点D 在AB 上,点E 在AC 上,BE CD相交于点O ,AB=AC ,∠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