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选择题讲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最全的自然辩证法考试课件最全的自然辩证法考试课件1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考试教学目标:学问与理论:使学生把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理解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别规律。
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分析科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增加对科学技术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认识。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自然辩证法概述教学要点: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历史发展、基本特征及其在现代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引出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性。
第二课:物质与运动教学要点:讲解物质的概念、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阐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如“水的三态变化”来说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第三课:对立统一规律教学要点:解析对立统一规律(抵触规律)在自然界中的体现,如正负电子、生态系统的平衡等。
教学活动:辩论会,“科技发展利与弊”,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
第四课:质量互变规律与否定之否定规律教学要点:阐释质量互变规律在自然界中的实例,如物种进化;讲解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在科学发展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模拟试验或视频分析,展示自然界中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例子。
第五课: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教学要点:介绍科学试验、观察、理论建构等科学认识过程,讲解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教学活动:模拟科学研究项目,让学生实践科学探究的过程。
第六课:科学技术与社会教学要点:探讨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伦理问题。
教学活动:案例研究,如“基因编辑技术的社会伦理争议”。
考试形式与内容:闭卷笔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考察学生对自然辩证法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开卷报告:要求学生就某一科学技术问题,运用自然辩证法原理进行深化分析,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小组讨论汇报:选取课程中的一个主题,小组合作完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课堂展示,评估团队合作与表达能力。
《自然辩证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让学生掌握自然辩证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3. 自然辩证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的运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第二课时: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3. 第三课时: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
4. 第四课时:自然辩证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5. 第五课时:自然辩证法在人文科学领域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查学生对自然辩证法概念和应用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2. 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3. 自然辩证法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具体案例,展示自然辩证法的应用。
2. 联系实际法: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自然辩证法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3. 问题驱动法: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解决。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2. 第七课时: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3. 第八课时:自然辩证法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九、教学评价1.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验对自然辩证法应用的理解。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三版课程设计1. 课程概述《自然辩证法概论》是理工类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应用,使学生对自然辩证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有所应用。
2.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1.着重让学生初步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3. 课程设计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期中考试、授课评估、课程论文等多个方面。
具体考核方式如下:3.1 期中考试期中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时间为1个半小时。
试卷共三部分,分别为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试卷内容涵盖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应用等方面。
3.2 授课评估授课评估采用学生评教和教师反思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估,教师则需要通过学生的评价和自己的反思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3.3 课程论文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撰写关于自然辩证法某一或几个方面的论文,文章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言得体。
课程论文要求和期末考试一样采用闭卷形式。
4. 课程安排本课程是必修课,总课时为36个学时。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如下四个部分:4.1 自然辩证法基本概念本部分的重点是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包括辩证法、唯物论、唯心论等方面的内容。
4.2 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本部分的重点是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数量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统一与斗争、全局与局部等方面的内容。
4.3 自然辩证法基本方法本部分的重点是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包括分析整体、重视矛盾、抓住关键、贯彻全面、强调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4.4 自然辩证法应用本部分的重点是介绍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信息学等方面的内容。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专题一、观察渗透理论一、教学目标1、知识掌握:使学生理解观察渗透理论这一命题的内容和含义,理论与命题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命题在当代科学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2、了解日常经验问题的复杂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二、内容分析1、本专题重点:(1)逻辑经验主义关于经验问题的看法;(2)观察渗透理论;(3)历史主义和整体主义2、本专题难点:(1)为什么说经验不是中立和纯粹的;(2)理论与经验之间的复杂关系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专题教学;2、多媒体教学;3、问题讨论四、教学时数1学时五、教学内容“观察渗透理论”,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的著名命题。
这个命题指出了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
“观察渗透理论”摧毁了逻辑实证主义所追求的科学合理性。
它重点表征了“先行信息”在人的视角转换中的意义;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渗透理论是一个关于科学的概念框架的变换问题,而哲学层面考察的则是主体的“先行具有”、“先行掌握”和“先行视见”等精神的本质力量对于现实的认识活动的条件性。
观察是一种经验活动的方法,是科学家认识问题的窗口,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科学家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许多经验事实,为科学理论的建立提供感性的经验基础。
观察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两大类。
前者主要指在不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下,用人的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器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观察仪器对客观对象自然形态的观察。
例如对生物形态及其生活习性、生态平衡等的观察,或是对遥远星体的亮度、空间位置等的观察。
后者主要指人们通过科学实验的途径,在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下,人的感觉器官或通过各种实验仪器对实验对象特定方面的观察。
一观察与问题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与观察和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旦科学家头脑中产生出对自然界的某个问题时,他就有一种强烈的探索的欲望,想要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加以解决。
第三讲科学、技术、工程与自然的基本理论内容提要➢一、自然存在观➢二、自然演化观➢三、自然人化观➢四、自然生态观➢五、可持续发展观第一节自然存在观所谓物质,是指独立在人的意识之外,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自然界的物质形态➢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可分为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两类。
根据现代科学,它们都是由基本粒子和构成宇宙介质的各种物质场(引力场、电磁场、介质场)构成。
2.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分类(1)固态(2)液态(3)气态(4)等离子态(5)超密态(6)真空态:(7)反物质态(8)暗物质态二、自然界的系统性➢所谓“系统”(system),是指“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
——贝塔朗菲(L.Bertalanffy)1.自然系统的基本类型➢根据系统与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可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2、自然系统的基本属性(1)整体性(2)开放性(3)层次性(4)动态性第二节自然演化观一、自然界演化的图景1.宇宙的演化2.地球的演化3.生命的进化4.人类的进化二、自然界演化的方向1.进化与退化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有两个方向,即进化方向与退化方向。
进化,是指由无序到有序、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不断上升的发展。
退化,是指由有序到无序、有复杂到简单、高级到低级不断下降的发展。
2.自然界演化的辩证统一性具体体现在:(1)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2)进化与退化同生共存(3)进化与退化相互转化3.演化的一般特点(1)自发性(2)稳定性重建(3)间断性三、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1、自组织➢自组织是指没有外界特定干扰,在开放的背景下,当外部具备一定的条件,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形成一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和现象。
自组织一般包含三类过程:➢由非组织到组织的过程演化;➢由组织程度低到组织程度高的过程演化➢在相同组织层次上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演化2.自组织的条件(1)开放系统(2)远离平衡态(3)非线性相互作用(4)正反馈放大作用(5)涨落➢所谓涨落,就是使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对宏观状态产生的微小偏离。
自然辩证法-教案(提纲总)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来源1、历史来源时代背景:19世纪的自然科学思想史线索:古希腊辩证法与对话传统写作:1873—18862、学理生成基础:人对自然界的反思(身)关系方式:人与自然的对话路向:自然界—科学—自然辩证法(从哲学看科学)3、思想传播发表列宁与俄国日本中国二、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1、国内外争论状况及学科特性(二阶理论或第二哲学)(1)大口袋(2)科学技术哲学(3)科学技术学(4)新自然哲学(5)中国学派2、中国自然辩证法发展的几个阶段(1)自然观时期(2)科学技术哲学时期(3)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时期(4)发展论时期3、历史唯物论视野中的自然辩证法(1)何谓“历史”唯物论〈唯物史观与现象学〉(2)自然和辩证法(3)自然辩证法新视野反思地观察自然界:对象是科学、态度是历史的、目标是辩证法;体系线索:劳动、科学技术、STS、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三、怎样学习自然辩证法(体会超越性和普遍化的东西)1、目的(1)在思维差异中正确地理解世界(2)对科学的超验把握(3)培养哲学情感和素质2、意义(1)强化“联盟”(2)优化素质(个体)(3)追求卓越3、方法(1)学习哲学史和科学技术史:哲学、科学、数学、宗教(2)马克思主义哲学(3)学科体验(思)(4)反思和整理第一篇历史进程科学进步与人类自然观的发展科学进步推动自然观的变革古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科学革命与形而上学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和发展引言科学进步推动自然观的变革最初并没有严格的科学,自然观也是模糊的第一章古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史前、上古、中古)一、史前时代的技术与经验形态的自然知识科学技术的起点是原始人的劳动创造1、六大技术(1)木器的使用和制造(2)石器的使用和制造(3)用火和人工取火(智能生产)(4)栽培和驯养技术(5)陶、丝、筑、运技术(6)文字的发明2、特点:经验性和粗浅性3、内容: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量既向往又恐惧的矛盾心理)二、上古(纪元前)1、四大文明古国(1)古埃及前4000年出现奴隶制,历31王朝,前332年灭于希腊。
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1)自然界并不是从来如此、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有其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
(2)人类对自然界发展过程的认识本身,也有一个起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3)“自然界往往要等候辩证法很久”,而所谓的自然辩证法不过是自然界的这个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在人类认识上的反映,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东西。
(4)“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过程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辩证法都不可避免的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什么是自然?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我们的宇宙起源→基本粒子起源→化学元素起源→天体起源→地球起源→地球圈层分化→有机物起源→生命物质起源→生物圈→-社会圈-人类的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什么是自然界?[1]自然界是指自身表现为具有不断生长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一与多的统一;“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存在与非存在的同一)[2]自然界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
[3]自然界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
什么是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界总图景的把握。
浓缩为观点(抽象思维);展开为画面(形象思维)。
一、自然观的分类1、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分类的思想方法: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视角提出上述分类。
自然观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
文化的基本要素:观念/行为模式。
自然观并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简单地、被动地临摹的结果,而是人们根据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与科学技术条件下,自己的认识观念框架去主动地同化和重新建构自然界图景的结果。
(1)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是人类社会从自然中分化出来之后,早期对自然力量的恐怖和对社会中享有主权(司法与决策权)的集团的恐怖在观念上的反映。
(2)哲学的自然观:自公元6世纪以来,思想家们一直在寻求一套统一的观念范畴,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评价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
自然辩证法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则,了解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对自然辩证法的兴趣和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规律和原则,以及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具体安排如下:第1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1.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第2章自然辩证法的规律2.1 质量互变规律2.2 否定之否定规律2.3 因果律第3章自然辩证法的原则3.1 矛盾分析原则3.2 发展观点原则3.3 系统优化原则第4章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4.1 生物学中的自然辩证法4.2 物理学中的自然辩证法第5章自然辩证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5.1 经济学中的自然辩证法5.2 学中的自然辩证法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自然辩证法的原理、规律和原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案例,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自然辩证法教程》2.参考书:《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案例分析》3.多媒体资料:课件、教学视频、教学音频4.实验设备:实验室仪器、实验材料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自然辩证法案例教学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对事物和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论,它强调对事物的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的认识。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1. 案例一:生物进化
生物进化是自然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它体现了生物的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
以人类进化为例,可以看到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生物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环境适应等矛盾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生物进化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2. 案例二: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了自然界的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
通过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应用方法。
例如,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矛盾现象,导致了全球气温升高和气候变化,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发展规律。
3. 案例三: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中一个复杂的整体,它涉及到了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等矛盾和发展规律。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例如,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污染等矛盾现象,导致了生态系统
的不平衡和稳定性的破坏,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矛盾规律。
总结: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它们体现了自然界的整体性、矛盾性和发展性。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探讨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案例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提高他们的自然科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第一章:自然辩证法的概述1.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古代自然辩证法: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欧洲古代的自然哲学近现代自然辩证法:机械论与有机论的争论、生物学领域的变革1.2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对立统一规律、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发展的规律性:量变与质变规律、周期性规律1.3 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生物学:生物进化论、生态系统理论第二章:矛盾论2.1 矛盾的概念与分类矛盾的定义:矛盾是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或因素矛盾的分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2.2 矛盾的相互作用与发展矛盾的相互作用: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矛盾的发展:矛盾双方的力量变化、矛盾的解决2.3 矛盾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物理学:摩擦力与动力、磁铁的极性生物学:生物的生存与繁殖、植物的向光性第三章:量变与质变规律3.1 量变与质变的概念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程度的变动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新旧事物的更替3.2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积累与准备的阶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突破与转变的阶段3.3 量变与质变规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物理学:水的三态变化、物体的弹性与塑性生物学:生物的生长发育、物种的演化第四章:否定之否定规律4.1 否定之否定的概念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立面的斗争和否定,实现事物的发展和进步4.2 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规律肯定阶段: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否定阶段:事物内部矛盾的激化和解决否定之否定阶段: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4.3 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物理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生物学:生物种类的演化与更替第五章: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分析5.1 自然辩证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案例研究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其中的应用5.2 自然辩证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案例研究生物进化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其中的应用5.3 自然辩证法在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等领域中的应用第六章:辩证法与科学研究方法6.1 辩证法与实证主义的比较辩证法的整体性思维与实证主义的分析性思维辩证法的矛盾分析与实证主义的事实观察6.2 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作用矛盾分析法:识别和分析事物内部的矛盾关系历史分析法:考察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阶段特征6.3 辩证法在具体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社会科学领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自然科学领域:对自然现象的本质和变化的研究第七章:自然辩证法与创新能力7.1 辩证法对创新思维的启示对立统一思维:从矛盾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发展变化思维:从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中把握创新机遇7.2 辩证法在科技发明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相对论对原子弹和核能技术的影响案例分析:生物进化论对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影响7.3 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实践指导意义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对现有知识和理论的质疑和反思促进跨学科合作:综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第八章:自然辩证法与环境保护8.1 自然辩证法对环境保护的启示生态系统观:整体性思维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可持续发展观:从长远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8.2 自然辩证法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环境质量评估:利用辩证法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环境治理策略:基于辩证法的综合治理方案设计8.3 自然辩证法在公众环保意识教育中的应用提高环保意识:通过辩证法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倡导绿色生活:运用辩证法分析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第九章:自然辩证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9.1 自然辩证法在教育理念中的应用终身教育观:教育应与人的一生发展相结合全人教育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9.2 自然辩证法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在对立统一中思考问题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知识9.3 自然辩证法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和阶段特征多元化评价:综合运用不同方法和标准进行全面评价第十章:自然辩证法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10.1 自然辩证法在当代科技趋势分析中的应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从辩证法角度分析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跨界融合与创新:辩证法视角下的跨学科研究和技术集成10.2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政策制定中的应用科技发展战略:基于辩证法制定长远科技发展规划科技创新政策:运用辩证法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10.3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伦理讨论中的应用科技发展与伦理挑战:辩证法在处理科技与伦理冲突中的应用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从辩证法角度探讨科技发展的伦理责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了解自然辩证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培养科学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然辩证法简明教程课程设计一、概述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中一门重要的理论分支,它是关于物质世界发展变化的真理及其规律性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中的一种理论方法体系,研究的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在现代的科学技术中,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成为了许多学者和科学家必须要掌握的基础课程。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系统性地介绍自然辩证法的概念、精神内涵、基本原理及其实用价值,培养学生的自然辩证法分析思维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为学生接下来的相关学科学习打好基础。
三、教材本课程的主要教材为《自然辩证法简明教程》(第二版),该教材具有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且注重实践应用。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自然辩证法概述•自然辩证法的概念、体系和科学性•自然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实证主义的对比第二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自然界物质的无限性和运动•物质与运动的两重性•自然物质的结构性和发展性•因果关系与条件性•质量互变•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第三章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思维方式的作用•案例分析:自然辩证法在物理、化学、地理等科学领域的应用•发挥自然辩证法思维在科研、生产中的作用五、教学方式本课程主要以讲授型为主,辅以案例分析,班级讨论,课堂演示等方式。
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式,以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自然辩证法。
六、学习评估本课程采用成绩评测制度,主要成绩评估包括考试和平时成绩两部分。
其中,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
七、教学评估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方向,注重实践教学。
留有实验报告、作业挂号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从而更好地了解自然辩证法。
通过课程评价,可以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八、结论通过学习本课程,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然辩证法分析思维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为他们接下来的相关学科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然辩证法备课讲稿自然辩证法1、自然观: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与现代系统自然观的区别与联系,论述为何要建设以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发展又是人类知识体系累积和科学研究飞跃的成果。
从古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大致经历了从远古时期的敬畏臣服,到中世纪的战胜征服,再到近现代的尊重善待和谐共处,这样一个从唯心到唯物,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演替: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系统自然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古代自然哲学家凭借敏锐的直觉,认识到“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地生长发育的有机体。
“自然”的意思,其一是生长着的事物的生成,其二是指生长着的事物所从出的内在的东西,其三是指天然物体原初的运动之根源,它就在物体的自身中。
①自然是自我运动的。
阿那克西曼德被认为是“宇宙演化学的始祖”,他提出“本原”学说。
希腊文“本原”的原意是“开始”,指构成万物的根源、元素、始基或共同基础。
尽管古代自然哲学家在万物的本原是什么,以及本原有多少的问题上有分歧,但他们都认为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
这个观点“已经完全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了,它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而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②这些元素虽然是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物质,但他们具有一般性,是从各种各样具体的物体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由此可见,作为古代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自然观,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并开始尝试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长沙理工《自然辩证法》教案一、课程简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原理;3. 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规律;4. 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5.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和应用;2. 案例分析:分析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3. 讨论:引导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思考和分析问题;4. 实践:鼓励学生将自然辩证法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科研工作中。
五、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2. 授课方式:线下授课;3. 授课地点:教室;4.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或闭卷考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环节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课程论文:评估学生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的教学教材,如《自然辩证法概论》等。
2. 参考书目: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学术文章、视频讲座等,丰富教学内容。
4. 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自然辩证法的机会,如参观科研机构等。
八、教学互动1. 课堂提问: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学术沙龙:定期举办学术沙龙,邀请专家学者分享研究成果,拓宽学生视野。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自然界发展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古代朴素辩证法近现代辩证法的演变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2. 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3. 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物理学领域的应用化学领域的应用4. 第四节:自然辩证法与科学研究方法实证主义与辩证法的区别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案例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5. 第五节:自然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与环境保护自然辩证法与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辩证法的相关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自然辩证法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科学辩证法》等。
2. 课件或教学幻灯片: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 案例材料:收集与自然辩证法相关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自然辩证法知识的全面理解。
六、教学活动设计1.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教师讲解古代朴素辩证法、近现代辩证法的演变以及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2. 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教师详细讲解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3. 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教师介绍自然辩证法在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领域的应用。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一、课程概述1. 课程目的:使学生了解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自然辩证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等内容。
3. 课程安排:共计1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了解自然辩证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辩证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阐述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法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自然辩证法教材。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自然现象的案例,用于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
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第六课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上)课时:2课时(90分钟)内容:辩证法的起源与发展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第七课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下)课时:2课时(90分钟)内容: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第八课时: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课时:2课时(90分钟)内容: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自然规律与自然现象第九课时:自然辩证法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课时:2课时(90分钟)内容:生物进化论与自然选择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第十课时:自然辩证法在物理学领域的应用课时:2课时(90分钟)内容:量子力学与物质波相对论与时空观念七、教学活动设计第六课时:1. 引入:通过介绍辩证法的起源与发展,激发学生兴趣。
幼儿园自然辩证法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自然辩证法是指对自然界的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工具。
幼儿园阶段,孩子们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利用自然辩证法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幼儿探究自然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引入自然辩证法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发展规律。
2.掌握使用自然辩证法进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自然的感知能力及对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周围环境:观察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并探究其原因。
(2)季节变化:通过观察四季变化及其影响让幼儿了解季节变化规律。
(3)生命现象:通过观察生命现象及其发展变化来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和生长发育规律。
(4)物质变化: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及其原因来掌握物质变化规律。
2.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让幼儿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验法:通过实验模拟某些自然现象,让幼儿亲身体验自然辩证法的过程。
(3)游戏法:通过游戏形式让幼儿感受到自然界中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
四、教学过程1. 活动一:探究季节变化目标:通过观察季节与昼夜交替来了解季节变化规律。
方法:(1) 老师向幼儿提出问题:“为什么春天白天越来越长?” “为什么冬天白天越来越短?”让幼儿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分析意见。
(2) 老师引导幼儿观察春夏秋冬季节变化与昼夜交替,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感受季节变化。
(3) 幼儿通过比较不同季节的气温、风向等自然现象,了解季节变化规律。
2. 活动二:观察物质变化目标:通过观察物质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掌握物质变化规律。
方法:(1)老师向幼儿提出问题:“为什么水会沸腾?” “为什么铁会生锈?”并让幼儿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分析意见。
(2)老师准备几个实验模拟物质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过程,例如:用石膏固定一些生活用品,看是否会随着时间渐渐松动;将一些金属制品放置在潮湿环境下,看是否会发生锈蚀等。
《自然辩证法》课程案例教学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认识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自然界)中的位置,明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想,熟悉生态自然观的生态学基础,掌握生态自然观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理解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二、教学提纲1.生态危机与生态目然观生态自然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和现代形式,是当代人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系统论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近代技术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之后,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涉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在全球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也达到了空前的尖锐程度。
现代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上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引发了生态危机,引出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等。
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
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它的哲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错位。
工业社会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费的生产方式把人与自然的对立推向高峰,造成人类生存困境。
2.生态自然观中的人与自然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与自然界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1]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1、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A D)A、人与自然的矛盾B、吸引与排斥的矛盾C、生产与生活的矛盾D、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E、连续与间断的矛盾2、亚历士多德在《工具篇》一书中,最为推崇的方法是(D)A、类比方法B、实践方法C、归纳方法D、演绎方法E、观察方法3、被恩格斯誉为向宗教发出“挑战书”、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的不朽著作是(B)A、《人体构造论》B、《天体运行论》C、《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D、《心血运动论》E、《新天文学》4、为捍卫和宣传日心说被宗教强制赴火刑的著名学者是(C)A、赛尔维特B、伽利略C、布鲁诺D、哥白尼E、维萨里5、近代自然科学独立并建立体系并获得重大成就,最为重要的原因是(A)A、科学实验的兴起B、理性与实验相结合C、人类思想获得解放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E、日心学说的出现6、在方法论的问题上培根与笛卡儿的不同在于(B)A、培根重视理论,笛卡儿重视经验B、培根重视归纳,笛卡儿重视演绎C、培根重视经验,笛卡儿重视数学D、培根排斥归纳,笛卡儿排斥演绎E、培根重视继承,笛卡儿重视创新7、由于发现天体运行三定律,被人们誉为“天空立法者”的科学家是(C)A、哥白尼B、伽利略C、开普勒D、第谷E、布鲁诺8、赖尔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产生所作的突出贡献是指出(C)A、岩石分类说B、地质突变论C、地质渐变论D、岩石质变思想E、板块构造论9、列宁称赞把生物学第一次建立在完全科学基础上的生物学重大成就是(D)A、林耐的人为分类法B、细胞学说C、拉马克生物进化论D、达尔文生物进化论E、分子生物学10、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在探索进化机制所依据的最重要的一对根本矛盾是(C)A、同化与异化B、个体与环境C、遗传与变异D、连续与间断E、整体与部分11、中国古代有著名的三大天体模型,它们是(B D E)A、天圆地方说B、盖天论C、壳层说D、浑天说E、宣夜说12、1543年,自然科学领域联袂向宗教神学挑战,其代表作是(A B)A、《天体运行论》B、《人体构造论》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D、《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E、《新天文学》13、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BDE)A、牛顿力学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C、微积分创立D、有机化学成就E、地质渐变论14、被誉为古希腊时期著名的三大数学家的学者是(B C D)A、毕达哥拉斯B、欧几里德C、阿基米德D、阿波罗尼E、苏格拉底15、科学实验方法的基本分类其结果是(B E)A、析因实验B、探索性实验C、模拟实验D、验证性实验E、判决性实验一、选择题:(辨清题意,可单项选择,也可多项选择)1、以下哪部著作标志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这门独立的哲学学科的诞生?( C )A.恩格斯《反杜林论》B.马克思《资本论》C.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D. 马克思《数学手稿》 E.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F.列宁《哲学笔记》2、近代(尤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一些主要成就相继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五大缺口,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五大科学成就是:(ABDFG )A.康德的“星云假说”B.赖尔《地质学原理》提出的地质渐变理论C. 电子的发现及普朗克“能量子”假说D.能量守恒及转化定律,以及法拉第-麦克斯维的电磁场理论E.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F. 细胞学说和进化论G. 道尔顿-阿夫伽德罗的原子-分子论和门捷耶夫的“元素周期律”3、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是(ABCE )A.创新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C.可行性原则D.主体际性E.社会需求原则4、标准的科学论文中,除了下述哪项外,其余都明确地表明了荣誉的承认与分配?( E )A. 作者名单B. 对其余贡献的致谢C. 参考文献D. 引文目录E. 论文的录入与排版5、以下除了哪项,其余都表明科学的社会属性?( E )A. 社会为科学提出了任务B.社会决定了科学家个人工作的意义C. 研究方法能为同行专家所接受D. 荣誉的分配E.科学离不开科学家的天赋6、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主要方法有:(ABDE )A.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B.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C. 从感性到理性D.创新思维E. 顿悟(直觉与灵感)F.观察与记忆7、技术的价值主要有:(ABCDE )A.自然价值B.经济价值C.政治价值D.文化价值E.生态价值F.内在价值8、以下不属于科学的社会规范的是(E )A.公有性B.独创性C普遍性 D.无私利性 E.权威性F有条件的怀疑性9、技术悲观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本质上都属于:(C )A.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社会观B.社会决定论C. 技术决定论D. 科技价值中立论10、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ABCDEFG )A.不可替代性B.不可加和性C.不可逆性D.非磨损性E.不可分性F.可共享性G.无限增值性11、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看,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或本质属性是(ABDE )A.可检验性B.系统性 C、可证伪性 D.主体际性 E客观真理性12、技术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AECD )A.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B.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C.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D.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E. 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F.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统一13、在20世纪,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特点是:(ABC )A.科学技术的职业化B.科学技术运行的不平衡性C.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D.技术创新成为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根本动力14、以下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的是:(ABCD )A.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B.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C.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D.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E.教育现代化不具有优先性15、国家创新体系包括:(ABDE )A.知识创新系统B.技术创新系统C.研究发展(R&D)系统D.知识传播系统E.知识应用系统F.体卫文教系统三.选择题1.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科学家组织是什么?(A )(P257)A.英国皇家学会B.巴黎科学院C.灵赛学会D.美国科学院2. 哪一个国家在近代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的形成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 A ) (P258)A.英国B.法国C.意大利D.德国3. 1834年,(A )首先提出“科学家”(scientist)一词,以区别于传统的“哲学家”(philosopher)。
(P258)A.惠威尔B.牛顿C.伽利略D.法拉第4. 科技人员学术声望大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ABC )(P262)A. 所在学术机构的声望;B. 所获奖励的声望;C. 论文被引证的次数;D. 社会地位和声望;5.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顺序。
( C )(P279)A.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B. 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C. 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D. 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6.美国的第一个工业实验室是什么?(B )(P276)A. 贝尔电话实验室B.爱迪生实验室C.IBM实验室D.沃森研究中心7.1951年,第一个科学技术园区在哪一个大学附近?( D )(P277)A. 哈佛大学B.麻省理工学院C.芝加哥大学D.斯坦福大学8.最早的科学社团是什么?( A )(P264)A.自然秘密协会B.英国皇家学会C.柏林学会D.圣彼得堡学会9.以下几项发现中,( C )不属于十九世纪末的物理学三大发现。
(P8)A. 放射性现象;B. X射线C. 电磁波;D. 电子10.以下不属于高技术特点的是:( C )(P248)A. 高投入;B. 高效益C. 低风险;D. 扩散强11.专家制国论是属于( A )的观点。
(P232)A. 技术统治论;B. 技术悲观主义C. 社会决定论;D. 马克思的技术论12.决定技术结构转变的是( A )矛盾。
(P199)A. 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B. 技术结构与主体技术C. 技术结构与经济基础;D. 技术结构与物质技术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 科学与技术没本质的区别B. 社会将毁灭与技术之中C. 技术万能论属于技术乐观主义D.技术没有社会属性14. C 恩格斯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A.黑格尔 B. 马克思 C. 恩格斯 D. 康德15. 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B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A.居维叶 B. 赖尔 C. 布丰 D. 拉马克16. 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
自然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系统的,能量、信息是物质系统的属性。
而在自然系统中, C 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
A.开放性 B. 动态性 C. 整体性 D. 层次性17. 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 A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
它们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A.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B.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C. 系统论、突变论、协同学D. 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控制论18.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布伦特兰主席的领导下,出版了 B 《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A.《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B. 《我们共同的未来》C.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D. 《21世纪议程》19. 科学理论的主要特征有( A ) (P102)A. 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B. 怀疑与批判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C. 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开拓创新性D. 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结构严密性、科学预见性20. 下列不属于科学假说的主要特点是( D ) (P100)A. 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B. 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C. 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D. 解释性与预见性的统一21. 科学的本质属性是( A ) (P95)A.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B. 客观真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C.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预见性D.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相对性22.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不包括( D ) (P149)A. 相容性评价B. 自洽性评价C. 简单性评价D. 系统性评价23. 形成假说的基本条件是( B ) (P121)A. 假定性、可检验性、系统性B. 一致对应性、可解释性、可预见性C. 客观真理性、可解释性、可预见性D. 客观真理性、可预见性、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