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陈情表》复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8
《陈情表》教案篇1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教读方法设计: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时数:3课时课前预习: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出师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陈情表》。
(投影显示“陈情”二字)二、整体感知课文: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
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陈情表>的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陈情表>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主旨和背景。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陈情表>的文言文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通过复习<陈情表>,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陈情表>的文言文内容理解和记忆。
2. <陈情表>的文言文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陈情表>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影响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陈情表>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陈情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3. <陈情表>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意图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陈情表>的内容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陈情表>的文言文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和提高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陈情表>的作者李时中及其背景,引发学生对<陈情表>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陈情表>,理解其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讲解:对<陈情表>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释难懂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 表达技巧分析:分析<陈情表>的文言文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欣赏并学会运用。
5. 历史背景讲解:讲解<陈情表>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其在历史中的意义和影响。
6. 练习与讨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并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复习<陈情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并进行反思和改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陈情表》教案《陈情表》教案(精选10篇)《陈情表》教案篇1一、导入课题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
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
(不想到晋朝为官)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
(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赏析构思艺术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教案语文教案:陈情表(精选12篇)《陈情表》教案1【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教学方法】作为教读课,选择串讲的方式,突出朗读,以期能做到既落实知识,又能体会文章之美。
课时安排为两课时。
要重点做好预习工作。
【教学步骤】一、以苏轼的评论导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二、预习检测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ǐn)凶终鲜(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B、猥(wěi)以微贱责臣逋(bǔ)慢犹蒙衿(jīn)育宠命优渥(wò)C、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yì)日薄(bó)西山除臣洗(xiǎn)马D、逮(dǎi)奉圣朝过蒙拔擢(zhuó)门衰祚(zuò)薄更(gēng)相为命分析:B责臣逋(bū)慢,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
“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
期,服丧一年。
功,分大功和小功。
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三、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学生读以下文字,了解相关背景,以利于学习。
《陈情表》教案6篇《陈情表》教案篇1一、自主复习梳理课文,加深理解,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边复习边做笔记。
二、自我检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慈父见背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指出句式)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察臣孝廉,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当侍东宫臣具以表闻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则告诉不许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陛下矜悯愚诚过蒙拔擢,宠幸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日薄西山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听臣微志谨拜表以闻1、出自这篇__的成语:2、出自这篇__的典故:三、虚词练习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
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选自《左传》)【注】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
②子产:名公孙侨,郑国大夫。
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②不知木兰是女郎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④是吾师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
”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陈情表复习教案### 陈情表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陈情表》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中所体现的孝道和忠诚精神。
#### 教学重点1. 《陈情表》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技巧。
2. 理解文中的孝道和忠诚精神。
####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
2. 文中情感的深入体会和表达。
#### 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文本进行详细解读。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情感和修辞手法。
3. 情境模拟:模拟文中的情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 教学准备1. 《陈情表》原文。
2.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3. 修辞手法和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资料。
####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学生对《陈情表》的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简要介绍《陈情表》的背景和作者李密。
##### 新课讲解(20分钟)1. 文本朗读:教师或学生朗读全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
2. 内容解析:逐段解析文本内容,理解李密上表的背景和动机。
3. 情感体会:分析李密在文中表达的情感,特别是对祖母的孝心和对国家的忠诚。
4. 修辞分析:探讨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表达效果。
##### 互动讨论(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陈情表》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技巧,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深入分析,并分享讨论结果。
##### 情境模拟(10分钟)- 学生模拟李密上表的情景,尝试用自己的话表达李密的情感和理由,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陈情表》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强调文中体现的孝道和忠诚精神。
-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实践孝道和忠诚。
#### 作业布置1. 完成《陈情表》的全文翻译。
2. 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陈情表》中孝道和忠诚精神的理解。
《陈情表》的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陈情表》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陈情表》。
3.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陈情表》中的辞藻、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二、教学内容:1. 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陈情表》的作者李密,以及其写作背景。
2. 逐句讲解:分析《陈情表》的每句话,解释其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
3. 修辞手法解析:讲解《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4. 情感表达分析: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中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心情。
5.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陈情表》,并鼓励学生进行背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陈情表》的作者、背景、辞藻、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理解《陈情表》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辞藻、修辞手法等知识点。
2. 互动式教学:提问、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 朗读与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陈情表》的作者和背景。
2. 讲解与分析:逐句讲解《陈情表》,解释难点词汇和句式。
3. 修辞手法解析:讲解并分析《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
4. 情感表达分析:引导学生感受《陈情表》中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心情。
5.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陈情表》,并鼓励学生进行背诵。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3. 背诵情况:检查学生对《陈情表》的背诵情况。
七、课后作业:1. 请根据《陈情表》的写作手法,尝试写一篇类似的文言文。
2. 收集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其背景和作者,并进行简要分析。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九、课程资源:1. 相关古代文学作品的资料。
《陈情表》教案1(共五篇)第一篇:《陈情表》教案1《陈情表》教学设计陕西省镇安中学张宾【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写法上的特点:融情于事;2、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2、指导学生熟读课文;3、研读1、2自然段,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导入课题1、文体知识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
“陈情表”即是陈述自己苦衷的奏章。
2、作者简介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
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
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为郎。
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
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
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3、背景资料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
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明贤到朝中做官。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
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二、熟读课文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注意停顿和节奏。
2、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第1段:凄苦,悲凉;第2段:感激,恳切;第3段:真挚,诚恳;第4段:忠诚,恳切,期待。
3、学生朗读第1段。
三、研读课文1、2段1、研读课文第1段。
(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
《陈情表》教案八篇《陈情表》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李密的《陈情表》。
宋代学者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
”《古文观止》也评价,这篇__吐露的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二、读课文文言文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这篇__。
诵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你领悟到感情。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前教师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读后要稍加点拨)三、分析__这篇__的题目是“陈情表”,“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
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1 ) __既然课题为《陈情表》,是谁陈情?明确: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__著名于世。
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
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 )向谁陈情?明确:晋武帝。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
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 )陈什么情?明确: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李密陈情的对象不是一般的读者,而是靠杀戮和阴谋夺得政权,为人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司马炎,那李密要如何去构思这样一篇__,如何去表达才能既不招祸,又达到自己的目的,让皇上答应他的请求呢。
在李密写给晋武帝的这篇表文中,主要是牵涉到了三个人物,他们是(祖母、晋武帝和李密自己),那围绕着三个人物的关系,李密都陈述了哪些方面的情呢?明确:文中李密陈述的自己对祖母的孝情,对晋武帝的忠情,还有自己内心当中因身世凄苦,因不能做到忠孝两全而产生的苦情、为难之情。
《陈情表》教学教案(优秀8篇)高中课文《陈情表》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注意作者的处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把握其行文层次,体悟其以陈情统摄叙事说理、情真理切的特点,是学习的重点。
课文虽文字质朴无华,但是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对祖母的感情以及如何巧妙的拒绝出任仕途涉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古代,忠的思想也占据着人们的心灵,这就造成了有些人在忠与孝前的矛盾心理,到底孰轻孰重,如何选择呢?下面就让我们从李密的《陈情表》中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简介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注意划线字的读音以及重点字词的的释义。
(1)、读音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ǐn)凶门衰祚(zuò)薄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应(yìng)门茕茕(qióngqióng)孑(jié)立床蓐(rù)猥(wěi)以微贱非臣陨(yǔn)首责臣逋(bū)慢宠命优渥(wò)刘病日笃(dǔ)犹蒙矜(jīn)育过蒙拔擢(zhuó)盘桓(huán)气息奄奄(yǎn)(yǎn)(2)、词义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险衅:指命运不好。
夙:早时。
凶:不幸。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离开我。
背,背离、离开。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薄:浅薄。
息:子。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不久。
除:授予官职。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
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听:准评。
卒:终。
(3)、古今异义同形词成立告诉辛苦(4)、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5)、通假字闵——悯蓐——褥2、把握文章脉络并概括段落大意。
(1)请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总结本段大意。
提示: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2)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谈论总结本段大意。
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设计(通用6篇)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设计篇1教材、教法分析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
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
本文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令人读之怅然。
教学中要把握这个写作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
另外,本文说理逻辑性很强,可通过理清文章的思路来进行体会,并注意文章前后内容的照应,注意整体把握,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最后落实到文本来看“孝”字,联系现实谈“孝”字,吸纳文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媒体设计投影或多媒体展示部分提示语句,以及结构框架,为加强理解、识记之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字。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下面我们就来看以孝而著称的《陈情表》。
(解说:可请学生对“孝”字小议一二,以活跃思维,加强感性认识,为阅读本文和解决课后练习三作准备。
)二、解题1、出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卷三十七。
2、体裁: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解说:解题可先停留在题上,弄清“表”的意思,然后由点拨“陈情”直接过渡到文章内容,而将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穿插在课文内容品析中,以便于记忆。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
提醒学生注意“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②内容与形式梳理。
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陈”?内容梳理:“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
《陈情表》教案(优秀7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重点和难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弄清陈情的层次和“辞不就职”的原因是重点。
对李密忠孝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方法】1、诵读法。
在诵读中理解文意文情,熟读成诵。
2、探究法。
理清结构,把握文旨【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引用导入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李密的`《陈情表》最终把晋武帝感动了,皇帝不但准奏,而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篇千古奇文的魅力。
二、初读感知1、初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结合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并从整体上感受本文的感情基调。
朗读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初读感受。
(考查学情,调整教学对策)学生读后或听后感略。
讨论各段感情基调小结如下(确保读出感情):【板书】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二段:感激,恳切;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2、板书强调重点读音。
(确保读准字音)险衅(xìn) 闵(mǐn)凶门衰祚(zuò)薄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应(yìng)门茕茕(qióng)孑(jié)立床蓐(rù)猥(wěi)以微贱陨(yǔn)首逋(bū)慢伏渥(wò)刘病日笃(dǔ)犹蒙矜(jīn)育拔擢(zhuó)气息奄奄(yǎn)(yǎn) 盘桓(huán) 更(gēng)相为命三、再读整体把握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教师巡回辅导并通过提问检查落实预习情况。
(要求积累的文言词句,老师帮助学生在书中标示出来)险衅陨首东宫伏惟伏渥区区②古今异义同形词成立告诉区区不行沐浴无主上报辛苦③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④单音文言实词夙鲜息吊婴逮拜寻除矜听闻⑤通假字闵,悯蓐,褥有(同)又⑥重点文言虚词见(慈父见背)更(更相为命)于(介词,“胜过”、“比”之意)以(介词,“凭”)⑦句式判断句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陈情表》;(2)理解《陈情表》的作者、背景、体裁及文学价值;(3)分析《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陈情表》;(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忠诚报国的崇高品质;(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陈情表》;(2)理解《陈情表》的作者、背景、体裁及文学价值;(3)分析《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把握《陈情表》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2)分析《陈情表》中的复杂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和作品背景;(2)阐述《陈情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陈情表》,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陈情表》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陈情表》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欣赏与鉴赏:(1)让学生感受《陈情表》的语言美和情感美;(2)分析《陈情表》中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忠诚报国的品质;(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陈情表》;3. 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分析鉴赏。
五、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3.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陈情表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陈情表》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陈情表》的背景、内容和作者的用意。
2. 掌握《陈情表》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
3. 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技巧,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准备:1. 《陈情表》的原文和翻译。
2. 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3. 学生课本和笔记。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对《陈情表》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陈情表”这个词的含义。
导入:2. 让学生回顾课堂上对《陈情表》的学习,提问他们对这篇文章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作者和背景的理解。
主体:3. 分析《陈情表》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逻辑顺序和情感表达。
4. 解读《陈情表》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关键语言点。
5. 设计一些练习活动,如填空、选择题、翻译等,帮助学生巩固对文章的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
6. 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用意和情感表达方式,让他们理解作者的心情和对事物的看法。
拓展:7. 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陈情表》的时代背景。
8.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对《陈情表》的看法和感受,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写作。
总结:9.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陈情表》的重要性和对语言学习的帮助。
10. 提醒学生继续阅读和学习其他经典文学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课后作业:11. 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如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或相关的历史资料,以加深对《陈情表》的理解和背景知识。
教学反思:12. 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教案,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陈情表》的背景、内容和作者的用意,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并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技巧,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陈情表》的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陈情表》;(2)理解《陈情表》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陈情表》的文学特色、修辞手法及结构布局。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陈情表》;(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忠诚报国的崇高精神;(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3)学会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陈情表》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2. 《陈情表》的文学特色、修辞手法及结构布局;3. 《陈情表》中的重点字词、语句的解释和翻译;4. 分析《陈情表》中所展现的作者忠诚报国的崇高精神;5. 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陈情表》;(2)理解《陈情表》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陈情表》的文学特色、修辞手法及结构布局。
2. 教学难点:(1)《陈情表》中的重点字词、语句的解释和翻译;(2)如何深入解读《陈情表》,体会作者忠诚报国的崇高精神;(3)探讨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复习《陈情表》的内容,巩固知识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陈情表》,分享学习心得;4. 讲解与示范: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课后学习任务。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陈情表》;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陈情表》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3. 运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优秀7篇篇一:人教版高二语文《陈情表》教案篇一设计说明:该教学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和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必修五教材中的古代抒情散文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首先,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在教学中我加大了朗读的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教师的范读,学生的齐读、单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体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其次,《陈情表》是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名篇之一文本中涉及的语汇较多,消化理解文言实词是学生读懂文本、真正理清文本思路的前提,也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因此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授课中让学生结合文本详尽的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进而针对文本提出所陈何情文本的教学设计流程也是按照这一顺序展开的,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的方式3、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情感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以情动人的陈情艺术,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陈情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教学方法: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2、点拨法点拨关键的"字、词、句,使学生在深层意义上领会文中蕴含的拳拳真情3、讨论法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中获取新知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魏晋时期,时局动荡,风云变幻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晋,魏国灭亡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局势、巩固政权、笼络人心,便采用怀柔政策,大力征召西蜀名士入朝为官,于是蜀汉旧臣李密便走进了他的视野李密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由祖母刘氏一手抚养长大,以孝谨闻名,博学善辩但就在晋武帝下诏征辟的时候,李密年迈的祖母已经是“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一面是宠命优渥的皇帝诏命,一面是难以割舍的祖孙之情;一面是言辞切峻的朝廷诏书,一面是恩重如山的养育之恩,在这人生的重要抉择之时,李密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李密的《陈情表》二、初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教师做诵读指导,同时做正音指导、点拨句读)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名学生朗读第二、三段,全班齐读第四段(要求:诵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三、再读课文、缓读领会:(要求:缓慢诵读、圈点勾画参照课文注释还不能完全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四、三读课文、速读课文,思考:(1)、李密为何陈情,陈情所遇到何种困难(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陈情的缘由:愿乞终养(陈情是为了达到“奉养祖母,暂不出仕”的目的)所遇到的困难: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两难)(2)、把李密所陈之情用最精炼的词语概括出来所陈之情:中国古代最传统的两种感情:忠情、孝情五、四读课文品读鉴赏文本,挖掘文本的:(要求:小组合作、逐段探究)提问:李密是如何陈情的?(一)赏析第一段:(在理解李密身世悲苦的基础上把握朗读时凄苦、悲凉的语速、语调)1、本段中总括的句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2、对“险衅”“闵凶”如何展开的:(在文中找出原话并且对所陈之情加以概括)身世凄苦: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人丁衰微: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这段文字的内容,作者写得凄苦而悲凉,以致使晋武帝对他由恼怒化为同情怜悯)(二)赏析第二段:找出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和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此段李密向晋武帝所陈之情朝廷对李密征召的词语:察、举、拜、除李密对被征召的态度的语句:辞不赴命,辞不就职所陈之情:进退两难之情,进,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的知遇之恩这种进退两难之情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对李密而言忠孝之间自然是想先尽孝而后尽忠,那么就要说服晋武帝认可自己这一请求,这也是李密陈情的关键所在(三)赏析第三段:李密是怎样进一步说服晋武帝,以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的?1、讨论本段第一句话的作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为达到“终养祖母”的请求提出的理论依据,使自己的请求既合情又合理,又响应朝廷的号召,让晋武帝不得不答应“愿乞终养”的目的2、引导学生理解“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含义朝代更迭之际,新君最忌讳的是臣子眷念旧朝,作者李密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矜名节”的人生态度就必须明确突出,此处一笔,正是问题关键所在,晋武帝的疑虑彻底打消3、品味“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剩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一小节的情感宋代学者评价说:读《陈情表》不哭者,必不孝这一小节充分体现了李密的拳拳孝情,非常打动人,晋武帝即使是铁石心肠也应该有所触动了(四)赏析第四段:本段的层次如何划分两个层次:第一层表明自己陈情的目的,第二层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忠心1、本段开头指出“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的作用从生命的自然规律上,进一步的为自己的“愿乞终养”树立理论根据,依旧合情合理,无可辩驳2、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愿乞终养”2、理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一句的含义六、教师总结:《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诉忠情赤胆忠心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李密对祖母的拳拳深情能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我们的亲人捧上自己的一份微薄但却真挚的回报七、板书设计:陈情表李密不幸遭遇,诉祖孙之情情进退狼狈,诉两难之情孝治天下,找出理论依据理先尽孝后尽忠,解决办法篇二:《陈情表》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通过对重点字词的探究,了解文中蕴含的情感,梳理文章的脉络2、通过配乐朗诵全文,感知本文陈情于事、悲恻动人的风格特点,体悟本文独特的魅力3、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激发对古文的兴趣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一、导入课题,了解文体以补充书下的注释,写作的时代背景导入1、写作背景简介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2、表表是古代臣子陈述己见的奏章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是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在于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补充:这类文章战国时称书,汉代分为四类:章、奏、表、议其中“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二、咬文嚼字,追根溯源1、探究“臣、陛下、除”,了解典故“结草衔环”总结:晋武帝有招揽之心,李密言有报恩之意2、紧扣文本分析李密和祖母的境况重点探究“吊”“夙婴疾病”“圣”总结:李密用“孝”来力辞不就3、“孝”是优良传统,引《诗经》三、诵读涵泳,体味真情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我们不一定流泪,但是应该以情带声,读出真情那就需要我们理解文章李密的这篇《陈情表》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准如所请晋武帝嘉勉他的孝心,赐给奴婢两人,使郡县供养他的祖母刘氏亡后,他丧限期满,才入京任太子洗马,后官至汉中太守四、归纳重点,总结全课总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篇三:《陈情表》教案篇三【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陈情表》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复习背诵课文,梳理文言知识2、回味亲情经典佳作,提高写作水平复习过程:一、导入:(课前放歌曲)“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一首《懂你》道尽了天下父母无私的奉献;“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言尽了天下孝子永恒的企盼。
懂你,难道我们都真的能读懂这分永恒的亲情吗?今天我们复习“体味至爱亲情”的第一篇《陈情表》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
二、检查背诵:1、背诵第一段:陈述家庭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2、背诵第二段:写朝庭对自己的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叙州、郡、、朝庭优礼的事实。
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给下文留下悬念。
)3、背诵第三段: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强调了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
(针对上文,孝祖母和报国之间的两难选择,首句即言以“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的纲领。
言外之意是孝祖母虽然是私情,却也合情合理,也合法。
并为下文“乞终养”提出了理论依据。
然后说自己出仕蜀政权是“本图宏达,不矜名节”,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难以远离出仕)4、背诵第四段: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是“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的年岁,说明尽孝之日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
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的。
表达自己对朝庭“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全文融情于事,感情真挚,且细致慎密,读来确实悲恻动人。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陈情表》复习教案【学习目标】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一)文学常识作者李密,________(朝代)时人,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任太子洗马。
他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
直至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至汉中太守。
(二)实词含义1、臣以险衅.2、夙.遭闵.凶3、慈父见.背4、舅夺.母志5、祖母刘愍.臣孤弱6、终鲜.兄弟7、门衰祚.薄8、晚有儿息.9、外无期功..强近之亲10、茕茕..孑立11、形影相吊.12、而刘夙婴.疾病13、拜.臣郎中14、除.臣洗马15、猥.以微贱16、当侍东宫..17、臣具以表闻.18、责臣逋.慢19、则刘病日笃.20、凡在故老,犹蒙矜.育21、且臣少仕.伪朝22、历职.郎署23、不矜.名节24、过蒙拔擢..25、但以刘日薄.西山26、臣之辛苦..27、皇天后土,实所共鉴.(三)虚词用法1、臣以.险衅2、逮.奉圣朝3、寻.蒙国恩4、急于.星火5、则.刘病日笃6、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四)课内外名句1、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后赤壁赋》)2、__________________,一日看见尽长安花。
(《登科后》)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4、子曰:“知者乐水,___________。
知者动,仁者静。
”(《论语》)5、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6、礼之用,_________。
(《论语》)7、青山遮不住,_____________。
(辛弃疾《菩萨蛮》)8、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9、子曰:质胜文则野,__________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10、_____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五)翻译训练1、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能力迁移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梁孝王①武者,与孝景帝同母。
母,窦太后也。
梁孝王十四年,入朝。
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明年,乃之国。
二十四年,入朝。
二十五年,复入朝。
是时上未置太子也。
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
”王辞谢。
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
太后亦然。
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
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
广睢阳城七十里。
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
得赐天子旌旗,出入千乘万骑。
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出言跸,入言警。
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
公孙诡多奇邪计,初见王,赐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曰公孙将军。
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
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
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
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
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梁王为后嗣。
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②,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
乃辞归国。
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
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
逐其贼,未得也。
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
乃遣使冠盖相属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孙诡、羊胜。
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
使者责二千石③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
上由此怨望于梁王。
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
既至关,茅兰说王,使乘布车,从两骑入,匿于长公主园。
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
太后泣曰:“帝杀吾子!”景帝忧恐。
于是梁王伏斧质于阙下,谢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复如故。
悉召王从官入关。
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车辇矣。
太史公曰: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广宫室,车服拟于天子。
然亦僭矣。
(《史记•梁孝王世家》)注释:①梁孝王:名武,封为梁王,谥号孝王。
②义格:建议被阻遏。
“义”通“议”。
③二千石:指下文的梁相轩丘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广睢阳城七十里广:扩大B.东西驰猎,拟于天子拟:类似C.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望:怨恨D.故能植其财货植:培植7、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反映梁孝王僭越本分的一组是(3分)①二十四年,入朝。
二十五年,复入朝②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③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④东西驰猎,拟于天子⑤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⑥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⑤⑥ D.①②④⑤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景帝和梁孝王一起喝酒时曾从容对梁孝王承诺:自己死后将帝位传给梁孝王。
梁孝王谢恩推辞,虽然知道皇帝说的不是真心诚意的话,内心还是十分高兴的。
B.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后留在京城,出入游玩一如皇帝待遇,其属官只要登记之后,便可如朝廷宦官一样出入宫禁。
C.梁孝王再次进京时,在茅兰的劝说下,他轻装简行,跟在使者后面入城,并且没有马上去见皇帝,而是躲藏进长公主府中暂避风头。
D.梁孝王因怨恨袁盎等人阻止了立他为太子的事,派人去刺杀了袁盎等大臣。
皇上怀疑是梁孝王所为,追捕凶手,果然发现是梁孝王指使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①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明年,乃之国。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乃遣使冠盖相属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孙诡、羊胜。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能力提升----课内写作素材积累提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使对方信服。
李密是前朝遗臣,拒任当朝的官,难免令皇帝猜疑,幸而他的一篇《陈情表》,写得入理入清,如“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使皇帝也不得不赞叹他的孝心。
(可用于“情与理”、“说话艺术”等话题)【参考答案】◎课内外名句1.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见尽长安花。
(《登科后》)3.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4.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论语》)5.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6.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8.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10.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能力迁移6、D(植:增加)7、B(①只是表明梁孝王身份特殊,能经常入京;⑥是梁孝王用计请罪;)8、C(“从”是使动,应该是带领两名随从前往的意思。
)9.①十七年,十八年,连年进京朝见皇帝,住下来,到第二年,才回到梁国。
(“比”、“乃”各1分,全句1分)②于是景帝派出使臣,使者的车子在路上一辆接一辆,到梁国按验审查,逮捕公孙诡、羊胜。
(译成“路上的使臣络绎不绝”也可)(“冠盖相属”、“按”各1分,全句1分)③梁孝王害怕,于是派韩安国通过长公主向太后认罪,这以后才得到饶恕。
(“因”、“然后”各1分,全句1分)10. (1)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②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2)①“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②词人毕竟历经沧桑,重听旧曲,豪放话语之中抑郁之意、矛盾之情也是十分明显的。
【参考译文】梁孝王武,和孝景帝同母。
他的母亲,是窦太后。
梁王十四年,进京朝见皇帝。
十七年,十八年,连年进京朝见皇帝,住下来,到第二年,才回到梁国。
二十四年,进京朝见。
二十五年,再进京朝见。
这时候皇上还没有确定太子。
皇上和梁王一道吃饭,曾经随意地说:“我死之后,帝位传给你。
”梁王推辞,虽然知道不是真心诚意的话,但内心欢喜。
窦太后也是这样。
梁孝王,是窦太后的小儿子,深受宠爱,赏赐给他的财宝不计其数。
于是梁孝王建造东苑,面积三百多里。
扩展睢阳城达到七十里。
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修筑架空通道,从宫殿连接到平台长达三十多里。
获得朝廷赏赐的天子旌旗,外出随从竟从千乘万马。
东奔西驰打猎,气势类似天子。
出宫要清道断绝行人,入宫要严加警戒。
招揽四方的豪杰,自肴山以东的游说之士,没有不到梁国来的,像齐国的羊胜、公孙诡、邹阳等一班人。
公孙诡善于出奇谋邪计,初次拜见梁孝王,梁孝王赐给他一千斤黄金,官职做到中尉,梁国号称他为公孙将军。
梁国制造了大量的兵器、弩弓、戈矛达几十万件,而且府库所积贮的金钱将近一百万,珠玉、宝器比朝廷还多。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京朝见皇帝。
景帝派使臣拿着符节乘坐驷马大车,到关前迎接梁王。
朝见完毕,上疏请求留在京师,因为太后至亲的缘故。
梁孝王入宫就陪侍景帝同坐辇车,出宫就同车游猎,到上林苑中射鸟兽。
梁国的侍中、郎官、谒者只须登记名册,便可通引进出天子的宫殿,与汉朝的官吏没有区别。
十一月,景帝废黜栗太子,窦太后心里想立梁孝王为继承人。
大臣及袁盎等人在景帝面前进行了谏阻,窦太后的建议受阻,从此也就不再提让梁孝王当继承人的事了。
梁孝王于是告辞回国。
这年夏天四月,景帝立胶东王为太子。
梁孝王怨恨袁盎和参与议论继承人的大臣,于是和羊胜、公孙诡等人暗中派人刺杀袁盎和其他参与议论继承人的十多位大臣。
朝廷缉捕杀人凶手,没有抓获。
于是天子猜测是梁王,捕捉到凶手,果然是梁王指使的。
于是景帝不断派使臣,使者的车子在路上一辆接一辆,到梁国按验审查(覆:审察),逮捕公孙诡、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