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7
《平均数》教学案例(一)案例题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设探索性活动求平均数。
(二)主题背景这是一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统计中的“平均数”的问题,是一堂农村普通小学的,年轻的新教师上的一堂“常规课”。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更重要。
新课改强调: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为此,我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情境描述师:同学们,最近我们学校要举行教室装扮比赛,在装扮过程中肯定要用到很多气球,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怎么样?生:好!师:一、二组作一队,三、四组作一队,你们商量起个名字吧。
一、二组:我们叫快乐队。
三、四组:我们叫必赢队。
师:怎么比呢?生:两队同学都来吹,在规定的时间里,哪队吹的气球多,哪队就获胜。
师:可老师没带那么多气球来,怎么办?生:每队选几个代表吧。
师:各选几人?生:选两人。
师:好,各队再派两个人拿好他们吹的气球,时间为一分钟。
师:现在公布比赛结果:快乐队: 4个 6个。
必赢队: 5个 3个。
快乐队(欢呼起来):我们赢了。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胜负的?生:比总数,快乐队共有10个,而必赢队一共只有8个。
师:还有别的比较办法吗?生:从快乐队的6个里拿出1个,将4个补齐5个,就正好与必赢队的5个相等,而快乐队剩下的5个比必赢队剩下的3个多,所以快乐队赢了。
师: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补少的办法。
现在我正式宣布:快乐队获得冠军。
(快乐队非常得意,齐说一声“ye”,必赢队有些不甘心。
)师:看必赢队的小华跃跃欲试的样子,就让他也来参加吹气球吧。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学会解决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情境化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3)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实际运用;2.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识 (5分钟)教师使用幻灯片或板书呈现几个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平均数?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为什么会使用平均数?有哪些实际应用场景?Step 2: 探究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 (15分钟)教师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如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带领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身高,并引导学生得出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然后教师再给出几组数据,让学生进行计算。
Step 3: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计算任务。
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每个小组完成后,教师进行评价,鼓励他们讲解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Step 4: 解决实际问题 (2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手机销售量、考试成绩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方法,并进行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平均数来解决。
Step 5: 归纳总结 (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方法。
Step 6: 完成作业 (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反思:在这次教学中,我尝试了采用情境化教学法,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互相学习。
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1.在问题解决中,初步感受平均数是代表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统计量体会它的“代表性”和“敏感性”,了解它的实际应用。
2.如何指导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渗透统计的思想。
磨课要点:1.起点知识起点:在问题解决中,初步感受平均数是代表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统计量体会它的“代表性”和“敏感性”,了解它的实际应用。
生活经验: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渗透统计的思想。
思维特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同伴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终点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数据分析,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公式法”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经历“平均数”的意义的建立,以及特点的发现。
通过对情境图的观察和计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本课着重以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力,增强学习成效,提升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0页--92页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等教学过程:活动探究一、引发质疑,探索新知采用淡话导入,问学生从打篮球中设疑,5名学生投篮情况,谁能代表一组的投篮水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
《平均数》教学反思
引言概述:
平均数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用于表示一组数据的中心值。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平均数这一概念是教师们需要思量和改进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反思的角度出发,探讨平均数教学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1.1 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
1.2 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1.3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2.1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2.2 结合游戏和互动形式
2.3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三、学生参预度的提高
3.1 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
3.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3.3 分组合作,让学生互相讨论和分享
四、巩固练习的重要性
4.1 提供足够的练习题目
4.2 引导学生进行思量和解题
4.3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加强巩固
五、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5.1 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5.2 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5.3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结语:
通过对平均数教学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教师们应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平均数》教学反思
引言概述:
《平均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平均数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正文内容:
1. 平均数的概念
1.1 平均数的定义
1.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3 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1 简单平均数的计算
2.2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2.3 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比较
3. 平均数的应用
3.1 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3.2 平均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3.3 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平均数的教学策略
4.1 概念讲解与例题演练相结合
4.2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4.3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
5. 平均数的教学评价
5.1 设计合理的评价方式
5.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5.3 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总结:
通过对平均数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基础,需要通过多种方式
进行讲解和演练;
其次,平均数的应用广泛,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和情境创设,帮助学生理解
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最后,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的评价方式
和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通过对平均数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平均数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教师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平均数》教学反思平均数是数学中常见的一个概念,它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教学中,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往往是学生们接触的第一个统计学概念。
然而,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些困惑和误解。
在本文中,我将对教学中关于平均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
一、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1.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即可得到平均数。
1.3 平均数的应用:平均数常用于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匡助我们了解数据的整体水平。
二、平均数的意义和局限性2.1 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可以匡助我们了解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可以作为比较不同数据集的依据。
2.2 平均数的局限性:平均数只能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对于数据的离散程度和分布形态并不能提供详细信息。
2.3 平均数的应用注意事项:在使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时,需要注意数据的分布情况和离群值的影响。
三、平均数的误解与解决方法3.1 误解:将平均数等同于典型值,忽略了数据的分布情况。
3.2 解决方法:通过引入其他统计指标,如中位数和众数,来综合考虑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布形态。
3.3 误解:忽略了样本大小对平均数的影响。
3.4 解决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样本大小对平均数的影响,例如通过示例和实践计算来加深他们的理解。
3.5 误解:错误地使用平均数进行比较。
3.6 解决方法:教授学生使用其他统计指标,如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来比较数据的差异和稳定性。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4.1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和图表的方式,匡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4.2 引入其他统计指标的概念和应用:通过讲解中位数、众数等统计指标,匡助学生综合考虑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布形态。
4.3 提供实际应用场景和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匡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和局限性。
五、教学反思与展望5.1 反思: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存在一些困惑和误解,需要更加具体和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匡助他们理解。
《平均数》教学反思平均数是数学中常见且重要的概念之一,它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对教学平均数的方法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引言概述在数学教学中,平均数是一个基础而又实用的概念。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教学平均数时常常面临一些挑战,如学生理解困难、计算方法混淆等。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当前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正文内容2.1 学生理解困难在教学平均数时,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困难。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对数据集中趋势的直观感受。
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1 引入实际例子: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成绩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通过实际例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平均数是如何代表整体的。
1.2 图表展示:使用图表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如条形图、折线图等,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平均数与数据集中趋势之间的关系。
2.2 计算方法混淆另一个教学平均数的难点是计算方法的混淆。
学生常常容易混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等不同的计算方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2.1 清晰解释不同的计算方法:我们需要清晰地解释不同的平均数计算方法,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理解每种方法的适用场景。
2.2 练习与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不同计算方法的应用,从而避免混淆。
2.3 应用能力不足除了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外,学生的应用能力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他们常常在实际问题中无法正确运用平均数的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3.1 引导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3.2 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解决问题。
第1篇一、引言平均分教学实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以平均分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平均分教学实践在基础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围绕平均分教学实践的概念、特点、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平均分教学实践的概念平均分教学实践是指教师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平均分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进而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平均分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学目标、教学进度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平均分教学实践的特点1. 数据驱动:平均分教学实践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依据,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从而调整教学策略。
2. 个体关注:平均分教学实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3. 效果导向:平均分教学实践以教学效果为导向,通过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 持续改进:平均分教学实践强调持续改进,教师根据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平均分教学实践的实施策略1. 数据收集与整理:教师需收集、整理学生的考试成绩,包括试卷、答题卡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 数据分析:教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3. 教学调整: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如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
4. 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5. 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6.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教育合力。
7. 教学反思:教师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
五、平均分教学实践的应用案例1. 案例一:某教师发现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平均分较低,经过分析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审题不清、计算错误等问题。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的计算》教学反思一、引言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数学中关于平均数计算的内容。
通过本次教学,我试图引导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培养他们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的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思考探究,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反思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从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基本达到了这一目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操作等活动,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但有些学生仍然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合作精神。
在这方面,我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活动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总体来说,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情感态度,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反思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基础,主要是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我在教学中注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同时,我还设计了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方法:我采用了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讲解部分注重简洁明了,让学生快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示范部分则通过具体例子展示如何应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交流互动,共同解决问题;练习部分则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几点: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回顾已学的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已有知识,并为新知识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基础。
2.有效的教学策略:我采用了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练习等多种教学策略,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平均数》教学案例【摘要】本文以《平均数》教学案例为主题,介绍了一次具体的教学实践。
首先从案例背景入手,描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然后明确了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接着详细介绍了教学内容,包括平均数的概念、公式和解题步骤。
教学方法部分解释了如何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后预期效果部分展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达到的成果和提高。
在结论部分进行了案例总结,总结了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了教学启示,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如何设计和实施一堂关于平均数的有效教学活动。
【关键词】引言、案例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预期效果、案例总结、教学启示、《平均数》教学案例1. 引言1.1 《平均数》教学案例《平均数》是数学中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内容。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本篇文章将围绕着《平均数》这一主题,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展示如何有效地教授这一内容。
在教学《平均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这一概念,比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通过这些实际例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
通过本次教学案例,我们旨在让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平均数,能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生动的教学内容,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而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 正文2.1 案例背景这个《平均数》教学案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而设计的。
平均数是数学中非常基础和常见的概念,广泛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中,比如统计数据分析、物理实验结果汇总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深入理解平均数计算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进行数据比较和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平均数计算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据,比如说我们班级里的学生的身高,我们学校里的每天食堂饭菜的价格等等,如果我们想比较这些数据的大小,或者是分析这些数据的规律,该怎么办呢?2.呈现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平均数来解决这些问题,平均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平均数也就是平均值,指的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这个概念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就已经学过了。
比如说我们班级里有20个学生,我们要计算这20个学生的身高的平均值,我们就要将这20个学生的身高累加起来,再除以20就可以得到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就是我们班级所有学生身高的平均值。
3.探究让我们来试一试,假设我们班级里20个学生的身高分别是:150cm 155cm 160cm 162cm 165cm170cm 168cm 173cm 170cm 170cm162cm 159cm 160cm 164cm 155cm150cm 160cm 165cm 168cm 172cm现在我们要求这20个同学身高的平均值,我们就要将这20个数相加,得到3127,再将3127除以20,得到156.35,这个结果就是我们班级20个学生身高的平均值。
同学们,你们试试看能否独立计算出我们班上第一个小组同学的体重的平均数呢?4.总结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呢?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平均数来比较不同地区房价的高低、不同电商平台商品价格的高低、不同餐厅食品质量的高低等等。
5.练习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些练习,看看大家学会平均数的计算和灵活运用了吗?1)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30,35,48,32,23。
《平均数》教学反思
在《平均数》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亮点: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我通过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题目,让学生感受到平
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例如,我让学生计算班级里同学们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
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参与感。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多个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
的环节,使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知识的学习水到渠成。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
讲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知识点。
2.部分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存在困难。
这可能与我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不够细致有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实践操作的方法和技巧。
综上所述,《平均数》的教学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优点并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平均数计算第一部分: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掌握如下知识点:(1)理解什么是平均数,知道平均数的定义;(2)学会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意识到平均数有助于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有助于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2.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2)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能够根据给出的数据计算出平均数。
3.教学内容:(1)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它能够反映出数据的总体水平。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例如:有10个同学的成绩分别是70、80、90、85、75、95、92、89、88、82,这10个同学的平均分是多少呢?由于有10个同学的成绩,这组数据的个数是10,而这10个同学的成绩分别是70、80、90、85、75、95、92、89、88、82,这组数据的总和是811。
根据平均数的定义,由于这组数据一共有10个同学,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可以这样计算:811÷10=81.1。
这10个同学的平均分是81.1分。
(3)平均数的用途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因为它能够反映出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例如,在学生的成绩中,如果一个班级的平均分很高,说明这个班级的学生整体水平较高;而如果一个班级的平均分很低,说明这个班级的学生整体水平较低。
4.教学方法和学时分配:(1)教学方法:讲授、实践练习(2)学时分配:1课时第二部分:反思本节课上,我们讲解了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到平均数的用途。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听讲,能够理解和掌握所讲授的知识点,在实践练习中也能够熟练地计算平均数。
但是,在本节课中,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非常薄弱,对于一些基础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平均数教学案例简介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某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该组数据的个数,通常用$\\overline{x}$表示。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考试成绩、工资等。
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平均数并不容易,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案例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案例内容假设我们班级有10个学生,其期末考试成绩分别为98、95、88、73、80、85、90、92、89、94分。
为了计算全班的平均成绩,我们需要先将这些成绩相加,然后再除以总人数。
如下图所示:98 + 95 + 88 + 73 + 80 + 85 + 90 + 92 + 89 + 94 = 874这时,全班的总分数为874分。
因为班级共有10名学生,所以平均每位学生的成绩为874÷10=87.4分。
这个数值就是班级的平均成绩。
案例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可以不仅了解到平均数的含义,还可以学习到如何计算平均数。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出以下几个细节问题:1.求和:先将所有数值相加,再进行平均值计算。
2.总人数:计算平均数时必须知道数据集的总人数,这样才能保证计算的结果正确无误。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
例如,如果班里的学生人数不是10人,我们该怎么办?如果有人的成绩出现异常,是否应该将其剔除或调整?这样的问题可以在学生讨论中共同解决。
教学方法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教授平均数的概念时,我们可以用具体易懂的案例让学生们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例如,可以让学生们思考:如何计算所有人的平均年龄?如果知道家庭人口,如何计算平均家庭成员数?无论选择何种案例,都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讲解。
在教授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时,我们可以使用多种视觉化的教学方法,如表格、图表等,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结论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生活让数学更加精彩—“求平均数”的教学案例与反思山东省宁阳县第二十七中学一、 [案例背景]《平均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系统地接触到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主要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使学生能利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课前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起点都不是零,我们应该有效利用。
在设计教学预习学案时,我认为本课时内容编者设计理念是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的,但实际教学难度相当大,特不容易变成有形式无实质,有活动无内容、因此在设计时我们注意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使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
二、[案例描述](一)、感受移多补少。
同学们,来看看眼前这几撂方块,哎,我们如何移动使三撂都同样高呢?。
学生:从第三撂移两个方块给第二撂,三撂就同样高了。
老师:象如此把多的匀给少的使三撂一样高,我们能够称之为“移多补少法。
”(老师板书:移多补少法)老师:什么缘故要从第三撂移两个方块给第二撂,三撂就同样高呢?学生一交流:我观察到第三撂有5个方块,从第三撂移2个方块给第二撂,每撂就一样高了、学生二交流:我数出一共有9个方块,因为要分成三撂,因此我用9除以3求出每一撂是3个方块。
(这个教学片段是整节课的开始,前后时间总共不到5分钟,我用移方块这一设计,渗透了一种教学思想:移多补少、目的是唤起对平均数的初步认识,为学习下面的知识作好铺垫。
)(二)、平均数的产生:老师:(出示情境图)红队与蓝队正在进行冠军争夺赛,两队打得难分高下,蓝队教练依照赛场情况决定增强得分能力,场外只有 7号、8号两名替补队员,教练要依照她们在分组赛中得分情况选一人上场。
(出示得分情况统计表) 师:看,这是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看着这个统计表,您有不明白的地方不?学生问:斜线是什么意思?老师:您们如何认为?学生:我认为斜线指的是这位同学在这一场得了零分。
另一学生反驳:我不是如此认为的。
假如是得0分,就该直截了当写上0分。
因此我认为斜线是表示这一场她没有上场。
老师:您们同意哪一种讲法?学生异口同声地讲:第二个学生、(这一过程,由学生自已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而我始终站在旁边,面带微笑,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宽松、宽容的环境,用爱与鼓舞,放飞每一个小孩的心灵,让思维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飞扬!)老师:到底该选7号,依然8号呢?2、小组讨论:小组在一起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老师:咱们班的同学可真会讨论问题,都能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与同组同学一起交流,同时还能倾听不人的意见,这真好、那您们讨论的结果是什么?学生一:我选8号运动员,因为8号运动员的总得分高、老师:哦,8号总分高,选她!学生二:我认为不能依照总分来决定派谁上场、因为7号运动员参加了3场,而8号运动员参加了4场。
老师:是呀,7号运动员参加了3场,8号运动员参加了4场,如何比?这位同学真是独具慧眼,讲得在理。
那如何办?(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学生请出“平均数”。
学生们感受着“平均数”此时出现的价值,产生了学习的迫切需求。
) 学生三:我认为应该用两位运动员的总得分来除以上场的次数。
就是用7号运动员的总得分÷3场,用8号运动员的总得分÷4场。
老师:她刚才讲的是什么方法?谁听清楚了?还有其她的比法了不?那大伙儿认同哪种方法?这的确是一个合理的好方法、(此环节的设计是相当巧妙的、使平均数的研究真正成了一种需要,那么学生的学习自然就是主动的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导演的角色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4、独立求平均得分:那咱们就用这种方法计算一下该选7号依然8号,好不?抽一生到黑板试做、(假如生列出分步算式,可接着提问:您会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不?)总结:老师:大伙儿看这两个算式,她们分不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学生:先求出每个运动员的总得分,再来求平均得分。
揭示课题:(指着8号球员的平均得分10)老师问:10分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学生:10分不是8号运动员第一场,也不是第二场的得分。
10分是8号运动员的平均得分。
老师:对,10就是7、13、12、8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 (三)、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在平常的生活中,您们见过平均数不?学生举例:(数学来源于生活,目的依然为了应用于生活。
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平均数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使学生明白:原来抽象的“平均数”离我们这么近,它在我们的课堂上、大街上、家里甚至在故事中。
这一环节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瞧,这是我收集到的信息,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①、我校的同学们平均每人大约能够背诵80首古诗。
②、四年级六班的同学们平均身高是136厘米、(依照以上信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谈了对平均数的感受,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
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3、分析得真清楚,咱们再来看看小明、小强给我们提供的信息。
自主练习2:小明:我们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5千克。
小强:我们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7千克。
小明的体重一定比小强轻不?师:谁还想讲,您也想补充。
这位同学分析清楚,理解透彻,看来同学们是真正地理解了平均数。
人们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人与事感兴趣,因此教学中假如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究、逐步产生求知的欲望、)小马在搬运粮食时被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咱们一起去看看。
小马的身高是140厘米,这条小河的平均水深为110厘米,您认为小马会遇到危险不?(这尽管只是一道题,但其中的信息量是特不丰富的。
通过这道题能够对学生刚才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能够捕捉学生的不足,以便进行对症指导。
同时也对小孩们进行了一次特不好的安全教育。
)四:达标练习:这是男同学在体育课上分组完成引体向上时的情景。
在规定时间内,一组3人,共做了18个;二组4人,共做了20个、哪个小组成绩好些?老师:我还调查了今年梨花会期间到神童山旅游区旅游的人数呢。
(出示统计图)张华估计平均每天销售门票1100张,李芳估计平均每天售出门票400张,您同意谁的意见?请讲明理由、学生一:我认为她两人谁讲得都不对。
因为这五天最多的一天才卖出1050张,而张华却估计平均每天销售门票1100张,根本不估计。
李芳估计平均每天售出门票400张,最少的一天也卖出了450张,也不估计。
学生二:平均数不估计比第二天的1050大,也不估计比第五天的450少。
学生三:老师我认为平均数必须在1050与450之间。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必须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学生的精彩表现使我如释重负。
课前我一直以为这一环节学生可不能分析、归纳。
我们千万不要低估了学生们的能力!)老师:同学们,您们羡慕法官不?法官那公正执法、威武果断的形象真让人佩服。
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小法官、大地公司招工时承诺,每位员工月平均工资800元,结果一位员工在第一个月领工资时只领到了600元,因此她状告公司老板不遵守承诺,请问小法官们:这位员工能赢不?老师:同学们分析得有理有据,真是一群了不起的小法官。
老师为您们感到自豪。
(这一练习设计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它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平均数的知识,也教会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借助数学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解决社会上的一些问题。
更重要的是使小孩们收获了成功与信心、) [案例反思]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涯中,都少不了数学。
然而在如此多年的数学学习中,真正喜好数学的人却特不少,数学几乎成为枯燥无味的代名词、“学习数学,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是个一直困扰学生的问题、有不少学生在课堂上、考试时才感到数学有用,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就感受不到数学的作用,更感受不到数学的存在。
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切实感触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以及存在的重要性。
“平均数"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同时也从应用中找到了“成就”后的心理满足。
学生们突然间感受到了抽象的数学与她们是那么的接近。
这对学生学习数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假如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与智力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联系生活实际,提快乐趣人们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人与事感兴趣,因此教学中假如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究。
逐步产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中要注意教学资源的开发,不要把学生的视野禁锢在小小的课堂,而是让学生处在生活的大课堂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
因为数学课堂只有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才能吸引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彰显个性与灵气。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有血有肉、富有生气!生活让数学更加精彩!生活让数学更加精彩—“求平均数”的教学案例与反思山东省宁阳县第二十七中学作者: 张建任教学科:三年级数学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