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此文创作于1983年。秦腔是一种广泛流行于陕西 及西北地区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在西北这块土 地上,秦腔已经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 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人民生活的五大要 素。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 使他们喜怒哀乐。作者对秦腔和秦川之地人民生 活都饱含热爱,创作了不少具有浓郁陕西地方特 色的散文,此文即是其一。
文本梳理
研读第3段,思考:作者贾平凹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作为一位作 家,他对秦腔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情?这说明了什么?
作者将从高高的土屋窗口飘出的雄壮的秦腔叫板,置于“天幕下 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的背景之下, 使得秦腔充满了苍凉而厚重的历史感,难怪作者由此感叹:“感 觉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作者之所以会有这样 的感叹,是因为在他看来,“秦腔”不仅仅是秦地的剧种,更是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的象征。
文本梳理
研读第4~8段,思考: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写秦人喜爱秦腔?
①点面结合: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 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 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 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
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第6段演员出场部分,描写演员运 用了正面描写,写观众运用了侧面描写。
文本梳理
1.第一部分(第1、2段):通过比较到处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风俗戏曲的 生成与风土人情、自然山川密不可分。
2.第二部分(第3-11段):神情毕现地表现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而秦腔则 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之共鸣。
3.第三部分(第12段):总结全文,强调秦腔是关中人民大苦中的大乐,只有秦 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