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知识点、阅读题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40.36 KB
- 文档页数:12
语文2020年新中考《儒林外史》知识点总结及习题制作:ldk『重点考察对象』主干知识点以及阐述题【第一部分】知识点总结§1.1 课本名著导读要点:讽刺作品的阅读标题理解:“儒林”指封建社会里的“读书人”“士人”,这里刻画着他们的另一些不为正史官书记载的面貌。
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 —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36岁以后,将自身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到《儒林外史》的创作中。
“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这是吴敬梓的著名诗句,瑰意是指人的聪明,比如说文辞璀璨,琦行是指特立独行,琦既有“美玉、美好”的意思,也指人的行为略带诡异不端。
文章主题:表现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显现出为功名利禄所裹挟,丑态毕露的儒生和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的毒害。
通过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之后进行分类】重点对象:科举考试作者认为制度已经腐朽、不能真正选拔人才,反而成为蒙蔽、扭曲士人灵魂的工具,对“儒林”作出深刻批判。
鲁迅评价:“秉持公心,指摘时弊”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神形兼备,入木三分阅读方法:讽刺作品-揭露虚伪,鞭挞tà丑恶,批判社会现实。
体会批判精神:揭露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欣赏讽刺手法:运用对比、夸大变形、反语等手法揭露现实矛盾联系现实深入理解:阅读时适当查找资料,以更好地理解作者讽刺的笔法,把握作品主旨。
正面理想人物: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征君等§1.2 章节概括第一章: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
(完整版)《儒林外史》文学常识知识点考点附练习题答案名著《儒林外史》知识点练习题及答案知识点1、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艺术高峰是《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作家吴敬梓。
2、《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为中心思想的长篇小说。
书中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3、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
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4、《儒林外史》中,王冕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书中第一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5、匡超人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令人感动,却一步步走向堕落,最终变成了薄情寡义的虚伪小人。
6、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7、张铁臂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钱财。
此后,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蘧公孙“看破了相”。
8.牛浦郎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爹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为妻,但他后来却撇下妻子。
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练习题一、填空题: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
作品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师说》等。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小说,全书共(56)回。
3、整书开首以(王冕)“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
4、《儒林外史》塑造了(周进)(范进)等一批醉心于功名的八股学士。
5、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的人是(严监生)。
6、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恪守礼教纲常。
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婆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
7、《儒林外史》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正面人物是(杜少卿),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内容梳理,附常考知识点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
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逐渐败落,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三十六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隐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写作之中。
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人物介绍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的典型——王冕、杜少卿。
从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因此,作者在对人物进行褒贬时,他的讽刺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事物的本质问题而显示其分寸。
不同的人物典型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价值。
主题思想《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艺术特色1.该书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成功地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
3.达到了喜剧性与悲剧性的高度和谐统一。
名著《儒林外史》知识点练习题及答案知识点1、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艺术高峰是《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作家吴敬梓。
2、《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为中心思想的长篇小说。
书中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3、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
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4、《儒林外史》中,王冕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书中第一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5、匡超人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令人感动,却一步步走向堕落,最终变成了薄情寡义的虚伪小人。
6、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7、张铁臂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钱财。
此后,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蘧公孙“看破了相”。
8.牛浦郎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爹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为妻,但他后来却撇下妻子。
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练习题一、填空题: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
作品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师说》等。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小说,全书共(56)回。
3、整书开首以(王冕)“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
4、《儒林外史》塑造了(周进)(范进)等一批醉心于功名的八股学士。
5、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的人是(严监生)。
6、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恪守礼教纲常。
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婆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
7、《儒林外史》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正面人物是(杜少卿),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知识点考题考点大全(带答案)说明:本资料已排好版面,可以下载后直接打印使用,也可以重新编辑使用。
《儒林外史》吴敬梓知识点一、作家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二、内容主旨《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
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
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士人灵魂的扭曲。
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了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清楚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的贤者奇人,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三、主题思想《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四、主要人物介绍范进:热衷功名怯懦麻木迂腐无能虚伪世故周进:中举前逆来顺受,皓首穷经热衷科举追求仕途;但秉性忠厚,迂而不恶严贡生:巧取豪夺横行乡里霸道无赖奸诈卑鄙严监生:吝啬胆小怕事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各类典型人物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1.周进(腐儒的典型)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故事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第一节吴敬梓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
自称秦淮寓客,因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生于“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
少聪敏,习举业,成秀才,十四岁到赣榆县父亲任所,随侍左右。
22岁父亲辞官,次年(1723)父亲病死。
各房为家产纷争不已。
吴敬梓不善生计,所分得之钱财,很快挥霍一空,“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
33岁变卖全椒的祖产移家南京,开始卖文生涯。
乾隆十九年(1754)10月28日,在扬州与朋友欢聚后,溘然而逝。
“涂殡匆匆谁料理,可怜犹剩典衣钱!”《儒林外史》所叙故事、人物,假托为明代成化、万历时期,实则反映的是清代的社会生活。
金和《儒林外史·跋》:“书中之庄征君(庄尚志,字绍光)者程绵庄,马纯上者冯粹中,迟衡山者樊南仲,武正字(武书)者程文也。
,,全书载笔,言皆有物,绝无凿空而谈者。
若以雍乾诸家文集细绎而参稽之,往往十得八九。
”人物原型:多为雍正、乾隆时期的人物。
第二节封建未世的儒林群相明清文士醉心科举,士风败坏,世风日下。
吴敬梓痛感科举制度对文人之毒害,根据所见所闻创作《儒林外史》。
第一回,隐括全书、提纲挈领:王冕得知朱元璋制订八股取士制度时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他预言:“一代文人有厄”。
作品肯定了王冕鄙弃科举、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人生道路。
主要内容:批判科举制度、追求理想人生。
一、批判科举制度对文人的腐蚀毒害1.儒生形象a.利禄熏心,热衷功名的腐儒:首先集中力量叙述周进与范进这两个穷儒生的科场历,揭示科举制度如何以巨大的力量引诱、摧残读书人的心灵。
周进头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b.沉迷于八股和封建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马纯上、王玉辉、鲁小姐。
马纯上为举业空耗终生,反而一再热心宣扬“科举”,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
结果成为麻木愚味,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的人。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含知识点、习题知识梳理一、名著阅读题1.阅读名著片段,完成相关各题。
话说A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都来江乱着问,有说为两个人的,有说为两件事的,有说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只管摇头不是,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A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儒林外史》作者________,主要通过________手法刻画了众多儒生形象,展示了_______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
(2)选文中的A是_________,其主要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
2.选出《儒林外史》中与下列句子对应的人物。
(1)附庸风雅、精神空虚的望族子弟。
(_____)(2)为人慷慨、品行高尚的贤人。
(_____)A.虞育德 B.杜慎卿 C.牛浦郎 D.严贡生3.《儒林外史》中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_________是因与范进同病相怜而使范进中举;_________是曾经诚实质朴的乡村青年最终堕落为泯灭人性的功名蛀虫;_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长廊中的吝啬鬼形象”;_________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的寄托了对理想社会追求的真儒名贤。
4.请根据有关《儒林外史》的阅读积累,在下面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5.请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表格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
6.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在下面文段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走进名著,宛如走进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读《朝花夕拾》我们认识了出身低微又充满爱心的保姆①_______;读《儒林外史》我们认识了屡试屡败,因中举而发疯的②________;读《水浒传》,我们认识了神机妙算的“智多星” ③________,他带领好汉智取生辰纲;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我们认识了出生在湖南湘潭的④_______,他自小喜欢读书,并努力研习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
《儒林外史》名著阅读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儒林外史》中,有较多作者本人影子的人物形象是()A 匡超人B 杜少卿C 牛浦郎D 严监生答案:B解析:杜少卿这个人物身上有作者吴敬梓自身的影子。
他淡薄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尊重妇女,具有一定的叛逆精神。
2、下列对《儒林外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
B 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C 主要描写了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 书中没有正面歌颂的人物。
答案:D解析:书中有正面歌颂的人物,如王冕等。
3、在《儒林外史》中,被科举制度扭曲了灵魂的读书人不包括()A 周进B 范进C 匡超人D 杜慎卿答案:D解析:周进、范进、匡超人都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而杜慎卿则更多地是追求名士风度。
4、下列人物中,不属于“儒林”的是()A 蘧公孙B 马二先生C 凤四老爹D 鲁小姐答案:C解析:凤四老爹不属于儒林中人,他是一个侠士。
5、严监生临终前因为()而不肯断气。
A 两个侄子不在跟前B 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C 家人没有安排好后事D 自己的财产没有分配好答案:B解析:严监生临终前因为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而不肯断气,体现了他的极度吝啬。
二、填空题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_____,该书是一部_____小说。
答案:吴敬梓长篇讽刺2、匡超人原本是一个_____的青年,后来在社会的影响下逐渐变得_____。
答案:善良淳朴虚伪狡诈3、周进在贡院里看到号板痛哭不止,后来_____帮助他捐了个监生,得以参加乡试。
答案:商人金有余4、范进中举后,_____(人物)来攀附,送给他银子和房子。
答案:张乡绅5、王冕是《儒林外史》中一个_____的人物形象。
答案:不慕名利、坚守自我三、简答题1、请简要概括《儒林外史》的主题。
答案:《儒林外史》通过对儒林群像的描绘,深刻地批判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以及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同时也展现了一些文人的正直善良和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完整版)《儒林外史》文学常识知识点考点附练习题答案1.《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艺术高峰之一,作者是清代作家XXX。
他的作品包括《文木山房集》和《文木山房师说》等。
2.这部小说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为中心思想,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
全书共56回。
3.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
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4.XXX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书中第一回目所说“说楔子敷XXX,借名流隐括全文”。
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5.XXX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令人感动,却一步步走向堕落,最终变成了薄情寡义的虚伪小人。
6.XXX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XXX。
7.XXX曾在XXX会事件中骗取钱财。
此后,他以XXX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XXX“看破了相”。
8.XXX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XXX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为妻,但他后来却撇下妻子。
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填空题:1.XXX是《儒林外史》的作者,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小说,全书共56回。
3.XXX是整书开首的引子,他“视功名如粪土”,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
4.《儒林外史》塑造了XXX、XXX等一批醉心于功名的八股学士。
5.XXX是临死时因为灯盏里多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的人。
6.XXX是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恪守礼教纲常,劝亲家让女儿殉节。
7.XXX是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正面人物,不热衷功名,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8.XXX是XXX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
9.XXX是在《儒林外史》中被科举制度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足以和XXX媲美。
10.成老爹是五河乡人,秀才出身,因说假话,在XXX家饿了一顿肚子。
《儒林外史》知识梳理+练习及答案整理:梅语文教学团队作者简介《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
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全椒吴氏在清初曾经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逐渐败落,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三十六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隐居于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写作之中。
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人物介绍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的典型——王冕、杜少卿。
从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因此,作者在对人物进行褒贬时,他的讽刺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事物的本质问题而显示其分寸。
不同的人物典型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价值。
主题思想《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艺术特色1.该书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是速写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
2.成功地运用了写实主义的讽刺艺术。
3.达到了喜剧性与悲剧性的高度和谐统一。
(完整版)《儒林外史》名著阅读题及答案《儒林外史》名著阅读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作品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等.2。
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全书56章.它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3.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4. 王冕,元朝末年人,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朝为官.后隐居于会稽山中,以此自终。
5。
在《儒林外史》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是周进。
6。
成老爹 ,五河乡下人,是一个秀才,当了兴贩行的行头。
因说假话,在虞华轩家饿了一顿肚子。
7.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8.张铁臂,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娄式兄弟钱财。
此后,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蓬公孙“看破了相”。
10。
牛浦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做妻。
但后来却恩将仇报,撇下妻子.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竟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二、简答题11。
在《儒林外史》中,传主具体描写的四位“奇人”是在寺院里安身的李遐年、卖纸火筒的王太、开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
他们分别有什么奇本领?李遐年写得一笔好字,王太下得一手好棋,盖宽画得一幅好画,荆元弹得一手好琴。
12。
读完《儒林外史》,你喜欢杜少卿其人吗?为什么?示例:喜欢:因为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乐善好施;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不喜欢:他不善识人.正因为他慷慨仗义.但凡有人求于他,他都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
不会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
13.思考:读完《儒林外史》,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今天,我们又为何读书?示例(仅供参考):“学而优则士"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练习(附答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秦淮寓客,安徽全椒⼈。
雍正诸⽣。
早年⽣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诗词散⽂,尤以长篇⼩说《儒林外史》成就最⾼。
⼜有《⽂⽊⼭房集》、《⽂⽊⼭房诗说》等。
吴敬梓出⾝望族。
曾祖⽗和祖⽗两代⼈"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先⽣传》),共有六名进⼠,其中榜眼、探花各⼀名。
⽽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年)考取秀才,同年⽗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计,他过着挥霍浪⼦⽣活。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章⼤好⼈⼤怪",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靠卖⽂和朋友接济为⽣。
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经历,令他本⼈对考⼋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以讽刺的⼿法,对丑恶的事物进⾏深刻的揭露。
【故事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学史上⼀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
作者吴敬梓⽣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们醉⼼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林”。
书中⼈物,⼤都有当时真⼈真事做影⼦。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的是要塑造⽣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群像,⽣动描绘吃⼈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练习及答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阅读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吴敬梓( 1701--1754 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 " 文木老人" 、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 科第仕宦多显者" (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1722 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 " 文章大好人大怪 " ,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1736 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 坚以疾笃辞" ,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故事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1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复习资料及练习(一)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主旨: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作家作品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著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内容梗概《儒林外史》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如被科举制度害得精神失常、心理变态的范进;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抛弃糟糠之妻,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掠夺他人的土地,霸占寡妇的财产,专靠欺诈哄骗饱食终日的严贡生……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
《儒林外史》还写了一些下层人民,表现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同情和热爱,颂赞他们正义、朴实的高贵品质和非凡的才能。
鄙视功名的王冕,真诚善良的伶人鲍文卿,淳朴的农村小生产者卜老爹和牛老爹,便是这类人物的代表。
主要人物形象1.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周进、范进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
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2.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
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栝全文”。
《儒林外史》内容梳理,附常考知识点练习!《儒林外史》名著阅读题(一)及答案一、填空题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作品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小说,全书共()回。
它揭露了()。
3.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
4.(),元朝末年人,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朝为官。
后隐居于会稽山中,以此自终。
5.在《儒林外史》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是()。
6.,五河乡下人,()是一个秀才,当了兴贩行的行头。
因说假话,在虞华轩家饿了一顿肚子。
7.在《儒林外史》中,()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
8.(),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娄式兄弟钱财。
此后,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蓬公孙“看破了相”。
9.()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做妻。
但后来却恩将仇报,撇下妻子。
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竟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10.整书开首以“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旧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
11.《儒林外史》塑造了()、()等一批醉心于功名的八股学士。
12. ()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的人是。
13.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
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
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
14.《儒林外史》中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正面人物是(),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
二、简答题10.在《儒林外史》中,传主具体描写的四位“奇人”是在寺院里安身的李遐年、卖纸火筒的王太、开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
作者简介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后卒于客中。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作品简介《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
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名著《儒林外史》知识点练习题及答案知识点1、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艺术高峰是《儒林外史》, 作者是清代作家吴敬梓。
2、《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 以批判科举为中心思想的长篇小说。
书中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3、在《儒林外史》中, 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
围绕这点, 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 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4、《儒林外史》中, 王冕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 正如书中第一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 , 借名流隐括全文”。
作为一个士人 , 作为一个“名流” , 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5、匡超人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 对父母的一片孝心令人感动, 却一步步走向堕落 , 最终变成了薄情寡义的虚伪小人。
6、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 唯一的女子是沈琼枝。
7、张铁臂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钱财。
此后, 他以张俊民的身份 , 出入天长杜府 , 后被蘧公孙“看破了相”。
8.牛浦郎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 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爹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为妻 , 但他后来却撇下妻子。
为了结交官府, 追求名利 , 他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练习题一、填空题: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
作品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师说》等。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小说,全书共(56)回。
3、整书开首以(王冕)“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
4、《儒林外史》塑造了(周进)(范进)等一批醉心于功名的八股学士。
5、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的人是(严监生)。
6、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恪守礼教纲常。
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婆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与练习(附参考答案)【知识点梳理】文体: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概况:吴敬梓,明代小说家,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厌恶科举,不慕荣利。
主要内容: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主题思想: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人物性格:共性: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
精彩章节:范进中举艺术特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用白话文写成。
语言准确、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有较大的成就。
【故事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人物形象】《儒林外史》中写得好的不是完人,而是卑微的小人物,或是丑人。
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如周进、范进、梅玖);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如严贡生、汤知县、王惠太守);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如杨执中、权勿用、杜慎卿、娄三、娄四公子);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如王冕、杜少卿、庄征君、虞育德)。
”这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写的四类人。
一、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读过《儒林外史》的人,总也忘不了书中的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
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二、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
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
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名著《儒林外史》每回概括儒林外史(吴敬梓)1.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
京官危素想见他,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
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
奉养母亲送了终,正值元末明军起义,朱元璋取了天下,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
2.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
期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
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
宴请周进时请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间作弄周进,并说梦见好兆头才中的秀才。
王举人避雨路过村塾,同样轻视周进,也讲了梦见与周进的学生荀玫共同中了举人,故弄玄虚。
周进很受刺激。
村人因此嘲笑称呼荀玫为“荀进士”,以为是周进所为,而辞退了周进。
后周进随姐夫去省城做生意,路过贡院,受刺激过度,撞上墙去。
本篇体现了文人相轻(学位高的看不起学位低的)、文人们故弄玄虚的现象。
3.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考中,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
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
后又考中举人。
张乡绅来结交,赠与银子及房子。
本篇体现了文人们皓首穷经追求仕途及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4.范进的母亲忽然得到阔绰的房子及家饰,兴奋过度而亡。
范进服丧三年后,张静斋与他一起去拜访高要县汤知县,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牛,不得食用牛肉。
恰逢回民来送牛肉希望知县不要严格执行禁食牛肉的规定,张静斋把这看做“严格执法,以求升迁”的机会,使得知县打死了送牛肉的人,引来了回民的围攻。
本篇体现了官绅张静斋夺人田地、打秋风、通过陷害别人达到自己升官目的的阴险心计。
5.唐知县处理完回民的案子,有俩人来告严贡生,一个告严贡生抢夺别人的猪,一个是严贡生强要别人的利钱,知县下令拿人。
严贡生畏罪而逃。
他哥哥严监生替他料理官司,自己出钱赔偿的赔偿,打点的打点。
后来,严监生的妻子王氏重病,妾巧语被扶为正房。
在举行婚庆的当天,王氏病亡。
后来,严监生也病故。
文章体现出了严贡生的霸道、赵氏的心计和严监生的吝啬。
6.严监生病故。
《儒林外史》知识点及练习题【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故事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正如鲁迅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内容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
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整书开首以王冕“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旧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然后描写的是周进、范进一批八股学士,包括王惠、荀玫,都不再是多少光鲜亮丽的形象。
荀玫等人之后,《儒林外史》中大着笔墨的便是蘧公孙娄公子一批官宦之后了,也不过是附庸风雅之辈,接着又引出马二先生匡超人等一批人物来,坑蒙拐骗,混迹“文坛”上。
最后作者写下琴棋书画四大奇人,身有一技之长,谋生吃饭,闲暇便做“学问”,自言“我也不是要做雅人。
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
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和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得我。
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情节梗概】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
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
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明朝立国,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叹:这种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来的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他们因此会把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
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间,文人们所走的是一条醉心于科举功名的歧路。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
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
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堪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
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
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
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
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
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
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
当时,范进因为和周进当初相似的境遇,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
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
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
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
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
胡屠户也一反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会与常人一样的,对范进更是毕恭毕敬。
后来,范进入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
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
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科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含官污吏。
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
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
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高要县知县汤奉,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
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
事发后。
按察司不仅没有处罚汤奉,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成“奸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之罪。
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官吏们贪赃枉法,而在八股科举之下,土豪劣绅也恣意横行。
举人出身的张静斋,是南海一霸。
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夺。
为了霸占寺庙的田产,他唆使七八个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让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
高要县的监生严致和是一个把钱财看作是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
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
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
他的哥哥贡生严致中,更是横行乡里的恶棍。
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
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
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同时也毒害着整个社会。
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
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
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
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
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
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
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
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
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
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
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科举制度不仅使人堕落,同时也是封建礼教帮凶。
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
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
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
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而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
”八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伤心。
回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
一路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
凡此种种从明朝成化年间以来形成的风气,到了万历年间则愈演愈烈。
科场得意,被认为才能出众;科场失意的任你有李白、杜甫的文才、颜渊、曾参的品行,都被看成愚笨无能。
大户人家讲的是升官发财,贫贱儒生研究的是逢迎拍马。
儒林堕落了,社会更加腐败。
看来,要寻找不受科举八股影响的“奇人”,只能抛开儒林,放眼于市井小民之中了。
那知市井中间,真的出了几个奇人。
一个是会写字的。
这人姓季,名遐年,自小无家无业,总在这些寺院里安身。
他的字写的最好,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创出来的格调,由着笔性写了去,他性格乖张,但凡人要请他写字他要斋戒一日,亲自磨一天的墨,要等他情愿,他才高兴。
他若不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的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
他又不修边幅,穿着一件稀烂的直裰,靶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
每日写了字,得了人家的笔资,自家吃了饭,剩下的钱就不要了,随便不相识的穷人,就送了他。
一日大雪天,他的烂鞋踩了朋友家一地的泥,朋友让他换鞋,他居然说我这双鞋就不可以坐在你家?我坐在你家,还要算抬举你。
一次,他看见和尚房里摆着一匣子上好的香墨,不管人家是否要写字,拿来就写,当一位有权有势的乡绅要他去写字时,他竟破口大骂“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起字来!”又一个是卖火纸筒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