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
- 格式:docx
- 大小:73.59 KB
- 文档页数:32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学习意义一、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二、研究内容:心理过程(知、情、意);心理状态;人格(个性心理倾向性、心理特征)三、教师学习心理学的实践意义1.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二节人的心理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神经系统的结构1.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由细胞体和突起(树突、轴突)组成。
三种神经元: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元—2.神经系统(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大脑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额叶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顶叶主要调节感觉;枕叶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对听觉刺激加工;大脑左半球是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2)周围神经: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实现发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
^第三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古希腊就已经有了心理学的萌芽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诞生第二章意识与注意第一节意识一、什么是意识: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
二、意识的状态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3.白日梦状态4.睡眠状态第二节注意<一、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与集中性是注意最基本的特征,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伴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学育心理概述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心理学(一)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是研究和运用行为规律的科学(三)心理学的学科分支二、心理的实质(一)人脑是心理的器官1、神经系统(1)神经元;(2)周围神经系统;(3)中枢神经系统(二)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储藏和发布各种信息。
(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1)一切心理现象的产生均可从现实中找到素材;(2)社会生活对心理的发生发展起决定作用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1)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2)同一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3、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第二章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广义)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心理发展一般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
(儿童心理学中的发展概念)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①连续性表现在:第一,心理发展的前后阶段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先前的发展是后来发展的基础,而后来的发展是先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心理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原先的发展水平并不是简单地消亡了,而是被高一级水平所包容和整合。
②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逐步过渡的过程。
在量变期间,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稳定,而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引起心理的质变。
不同的质构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2)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①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
②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不可逆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平衡性表现在:1、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2、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4)发展的个别差异性通常,一个身心正常的儿童,其心理的发展总是符合发展的总趋势的。
2018年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心理学部分》育萃教师为大家带来2018年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心理学》的内容供各位考生参考。
1、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5、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6、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8、想象的种类:(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空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9、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
(2)独立性与批判性。
(3)逻辑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10、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11、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12、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
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13、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14、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15、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
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绪论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1832——1920)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3、心理: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4、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认知: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言语,思维和想象等。
个性心理: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
5、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上的意义?答:1)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自有它特定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理论意义:学习心理学对于人们掌握哲学的基本原理,自觉地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抵制和克服各种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有助于学好自然辩证法、现代哲学、逻辑学、论理学和美学等学科。
3)实践意义: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心理调节下完成的。
因此,必须遵循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才能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果。
心理学作为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科学,它对提高师范生未来从事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有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研究学生认识活动、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研究儿童的年龄特征及在教育、教学条件下的心理活动规律,这些知识对于指导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未来的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准确地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预见学生发展的前景,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与教学措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6、心理学有以下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
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通常有:观察法、实验法(自然、实验室)、测验、问卷法、谈话法、产品分析法、个案法和教育经验总结法等。
8、意识----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它是人在劳动中,在用语言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心理学》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2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3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4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5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6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7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8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多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和现实性。
气质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映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9气质和性格有时统称人格10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11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12意识指能为人体多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14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15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教师招聘试卷教育心理学全册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等种要素。
A、教学环境B、教学方法C、教学手段D、教学目的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布鲁纳B、布卢姆C、桑代克D、斯金纳3、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形成于。
A、20世纪20年代以前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D、20世纪80年代以后二、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教育心理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等四个方面。
三、简答题;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不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基本特征的是。
A、连续性与阶段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C、平衡性D、差异性2、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较短暂的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一时期称为。
A、关键期B、守恒期C、转折期D、过渡期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2~18岁阶段的发展任务主要是培养。
A、主动性B、自我同一性C、勤奋感D、自主性4、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场独立型B、辐合型C、发散型D场依存型5、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最先成熟的是。
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自我检验二、填空题:1、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思维,但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
3、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并从逻辑学中引进“”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
教师招聘考试提纲心理学概述:心理学之父—冯特1879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诞生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1、构造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意识经验2、把人的意识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3、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
即依靠试验中自己对经验的之间观察和描述。
4、代表人物:冯特机能主义心理学1、主张研究意识流:他们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
2、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3、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4、以思维为例,构造主义关心什么是思维,思维由什么构成:而机能主义关系思维在人类适应行为中有什么作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1、否认意识,主张研究人的行为2、否认内省,主张用客观的试验方法3、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等评价:批评“白鼠心理学”“没有心的心理学”,机械主义色彩贡献:学习、训练方法。
行为改变技术格式塔心理学1、格式塔德文意思:整体2、反对把心理分解为部分、元素,主张把心理作为整体组织来研究3、认为会增添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而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部分相机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代表认为:惠特海默考夫卡精神分析学派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2、理论来源:之类精神病的临床经验,通过分析梦境和自由联系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压力缓解3、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4、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人的欲望活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病的主要原因。
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1、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人性向善,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的去做到自我实现。
因此,应该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人的健康成长2、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3、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和原则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辩证发展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个案法4、实验法心理学的应用意义之一现代从业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一、具备一般职业素质具有现代观念,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拥有一技之长,丰富的工作经验,良好的写作精神,健康的心理状态二、积累相关的工作知识社会文化的积累,工作情境,个人经历三、培养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应该具有相通性和可替换性教师职业应该具备的素质要求1、热爱教育事业,有献身精神2、精通的专业基础只是和广泛的文化修养3、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4、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5、有较强的创新能力6、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工程技术员赢具备的职业素质1、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组织协调管理能力较强2、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了解和熟悉相近专业的知识,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在实践中解决工作遇到的实际问题4、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较高,并能善于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5、工作思路清晰,开阔,工作中虚心好学,开拓创新能力较强6、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7、对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信息手机的很快,较新,并且能够善于及时运用8、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中去,善于走群众路线,同事之间团结写作好第一章概论一、心理学概念及性质心理学是研究人得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二、科学心理学何时诞生?以什么事件为标志?1879年冯特在德国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三、心理学发展历程及各流派的主要观点与特征1.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1879-20世纪20年代,代表:冯特,铁钦纳。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过程二、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又称个性的动力性。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3、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1)、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2)、先有心理过程,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心理特征。
(3)、个性心理形成后,对心理过程有制约作用。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产生的自然历程;(动物在本能行为的基础上对这些信号刺激建立起暂时联系,形成条件反射。
心理学家认为动物的演化只有到了能对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作出反应,才可以说有了心理活动,或者说标志着心理现象的产生。
)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没有心理现象,有神经系统的动物有心理现象。
2、动物心理的发展历程;(1)、感觉阶段。
无脊椎动物。
(2)、知觉阶段。
(3)、思维萌芽阶段。
灵长类动物。
3、人类个体发展史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4、心理是同脑密切联系着的。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社会实践不仅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基础,而且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
2、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能动: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能改造客观事实)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判断:大脑产生思想就象胆囊分泌胆汁一样。
(×)第三节科学心理学的孕育和诞生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历史,有一个很短达到发展历程。
一、理学的由来: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到思想。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879年作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三、心理学的分支:(简单了解)第四节心理学的性质与作用一、学科性质:1、是一门基础学科。
2、是一门边缘学科。
二、心理学的作用第五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神经系统与脑第一节神经系统一、基本单位1、神经元的结构和机能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心理学复习
知识要点:
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个体心理的内容、
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心理的本质、
反射、反射弧、
条件反射、
两种信号系统、
心理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观察、
感受性、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明适应、暗适应、
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知觉的基本特征
记忆的三个环节、记忆的分类、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遗忘的规律
合理组织复习、
思维的两个特征、
思维的分类、发散思维的特征、
思维基本过程、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思维定势、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心境、激情、应激
意志的特征、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动机斗争的类型、意志的基本品质
第三章
注意及其功能、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随意注意保持的条件、注意的特征、如何组织学生的注意
第四章
个性的定义与特征、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动机的功能、能力、能力的结构(二因素论)、能力的测量、气质、
性格、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性格、能力、气质之间的关系、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五章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心理年龄特征、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分析、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暂时性的心理现象。
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
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4、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5、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6、测验法:运用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的标准化量表或问卷对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和评定。
7、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8、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里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9、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10、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11、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12、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13、兴趣:是个体力求人是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1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5、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16、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9、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0、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2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22、错觉: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23、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二部分心理学(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二)心理现象从形式上可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
a、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b、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c、神经元一般分为细胞体(或称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2. 神经系统(1)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在大脑两半皮层上各有3 条主要沟裂,将大脑分为四叶,包括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a额叶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b顶叶主要是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c枕叶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对听觉刺激进行加工a大脑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的优势半球,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运算和推理等;b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它主要处理的信息是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情感、欣赏音乐和艺术等。
(延髓被称为“生命中枢”。
)(2)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由12 对脑神经、31 对脊神经组成。
A、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B、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a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1、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2、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以及典故“望梅止渴”,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研究对象(156)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单选、填空、判断)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动态过程,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二节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2.冯特——心理学之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心理现象,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民族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大纲》3.区别: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二、西方的心理学流派流派代表人物观点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解释、预测和调控)。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自从离思辩性哲学成为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主要观点:强调意识的功能。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主要观点:研究线路可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主要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五、精神分析学派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七、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奈瑟主要观点:研究信息加工过程(常用“大声响”方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一)实验与认识心理学(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三)发展心理学(四)生理心理学(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第四节:心理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1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2优点缺点二、测验法1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123、种类(1)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有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2)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1、定义: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2、种类: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一、认识内外世界二、调整和控制行为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第二章:意识与注意第一节:意识的性质一、什么是意识1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内容(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3)对自身的觉知二、意识的状态1234第二节:注意一、什么是注意12(1)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3(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注意不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三、注意的分类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将注意分成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一)不随意注意1、定义: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的条件:(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新颖性、对比、运动和变化等。
(2)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
3、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二)随意注意1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2、引起的条件: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个体的知识经验活动的组织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三)随意后注意1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2、特点:它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因此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的任务。
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一、生物节律1、定义:人和动物的一些心理和行为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些节律就称为生物节律。
它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2一年28天90分钟二、睡眠与失眠(一)睡眠意识不同状态下的脑电波形态人在正常情况下:脑电波为β波人在睡眠状态下:1、过度期:脑电波为α波2、轻睡期:脑电波为θ波3、4沉睡期:脑电波为δ波快速眼动睡眠:REM是人做梦的时候(二)失眠1、睡眠的作用:(1)恢复说(2)保护说2、失眠的类型(1(2)假性失眠(3(4三、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
梦的特征: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
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
3、睡眠中的内在和外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一、催眠导形成的。
(二)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
(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1、感觉麻痹2、感觉扭曲和幻觉3、解除抑制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四)催眠理论1、催眠是角色扮演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一)镇静剂(二)兴奋剂(三)迷幻剂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第一节:感觉概述一、感觉的一般概念123第二步:转换,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第三步: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第四步:在大脑皮层的各区域产生感觉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一)感受性:心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关系的科学。
123、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关系。
是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也是指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三)差别感觉阈限123、韦伯定律: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K=ΔI/I4、费希纳定律:在物理量不断增加时,心理量的变化逐渐减慢。
用数学的说法是:当知觉经验以算术级数增长时,刺激能量以几何级数增长,它们之间是一种对数关系。
K=BLogA第二节:视觉是波长为400—750毫微米的电磁波。
二、基本的视觉现象1应)2、色觉:颜色感觉的三种属性(1(2(3)亮度:三、视觉的机制(二)色觉理论:1、三原色说:杨和黑尔姆兹提出;红、绿、蓝2第三节:听觉一、听觉刺激人耳能接受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的声波。
二、基本的听觉现象(二)听觉的适应与疲劳三、听觉的机制(一)听觉与耳(二)听觉的理论1、位置学说:贝克西提出;不同位置的毛细胞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反应。
2、频率匹配学说: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基底膜,引起不同频率的神经细胞冲动并传至大脑。
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一、知觉的一般概念1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23、种类:(1)按起主导作用的器官分: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等(2)按事物的主观特性分:空间知觉、(一)知觉的整体性1、定义: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规律(1)接近性:(2)相似性:(3)连续性:(4)封闭性:(5)良好图形:1、定义: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
2、影响因素:强度、色彩、活动等。
(三)知觉的理解性定义: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的特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1、定义:刺激发生变化时知觉仍然不变的特性。
2(1)大小恒常性(2)形状恒常性(3)颜色恒常性三、几种复杂的知觉极其机制(一)深度知觉1、定义:2、影响因素(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大小、遮挡、高度、透视、纹理等(2)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线索调节与幅合;双眼视差(二)运动知觉(三)时间知觉:1、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计时工具。
2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体的兴趣和情绪第五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12、内容(1)对人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一)信息的收集和选择(二)信息的整合过程1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的信息比后来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23第四章:记忆与学习第一节:记忆概述一、记忆的概念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受和使用的形式。
编码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
(二)保持也称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
(三)提取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在被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才是有意义的。
提取包括回忆和再认。
三、记忆的类型观念的记忆。
(二)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回忆。
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
第二节:记忆系统一、感觉记忆定义: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时间:几十到几百毫秒。
二、短时记忆定义: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编码:声音代码、视觉代码、语义代码三、长时记忆定义: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储存模型:归类——有层次的组织结构图式——语义网络第三节:遗忘一、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
结果:艾宾浩斯遗忘曲线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2、干扰说: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前摄干扰:(二)影响因素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2、情景和状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作用三、有意遗忘的作用四、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一)地点法(三)记笔记第四节:学习一、学习的定义学习首先是一种适应活动。
学习是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得以体现的,而且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二、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三、学习的分类1、复习的时间:第一次:5—10分钟后第二次:当天晚上或第二天第三次:一周后第四次:一个月后第五次:半年后2、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50%3、复习的方法:阅读与背诵相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
1、群集2、摘录、划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第一节:思维及其基本特征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12、概括性3、与语言有密切关系二、思维的过程和种类(一)思维的过程1、分析和综合2、比较3、抽象和概括(二)思维的种类123、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第二节:概念的形成一、概念的心理学定义定义: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