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理念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新课程课堂教学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初始阶段数学教学有成功也有不足,这些不足的出现使得数学课堂出现低效教学,如何改变现状使每节课都成为有效教学,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关注的课题。
新课程理念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科学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作为初中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必须严格按照新课程理念的具体规定,及时发现教学观念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并积极寻求初中数学教学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国内现代化教育的科学发展与创新进步。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
如何构造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认为数学抽象难懂,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
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就是由于对数学缺乏兴趣。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多动脑筋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鼓励他们积极探讨,让他们在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中都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精心备课各环节,如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感受到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练习题的设计应注意梯度,由浅入深,兼顾优生和学困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不同的收获,让每个学生通过训练都能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客观地看,在课程改革之中,初中教学是难点,初中数学教学又是难中之难的棘手问题。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从思想上到实践的层面,我都有了新的提高,本文谈一点自己的教学感受和思考。
一、以《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为本,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新课改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目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彻底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构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我经常将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与旧的《教学大纲》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从中窥探出端倪。
经过研究。
我发现两者之间不仅在内容上变化非常大,在表述方式上也有较大的变化,在标准的要求上把对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引导的要求与知识内容的要求结合起来,突出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从同一要求到面对全体学生由于已往的教材比较突出学科的知识体系和中考这一严峻的事实,使得课堂教学往往是按照中考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进行,在初一的教学中就从知识和能力上瞄着中考。
课堂内外常常是同一要求、同一练习、同一作业、同一评价、同一要求之下必出现一些学生在陪读,失去信心,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相当多的学生在浩繁的习题中日夜苦读;同一要求之下,使学生本来具有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像力慢慢地消失。
同一要求不是面对全体学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为面对全体学生的实质是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每个学生都是惟一的,每个学生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以同样的速度,沿着同样的一条路径到达相同的终点。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要求,不同的求知愿望,教师对他们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教师要为他们的进步、为他们的成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使他们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都能获得一些成就感。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应用摘要:按照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初中数学教师应充分结合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培养学生用于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应用1. 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现状1.1 新课程的要求和教学理念不相符。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而知识的获得必须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
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对此次新课改,而新课程比以往的教学理念有重大的突出和创新,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原有的数学知识理论结构就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还有很多数学教师从数学的学习到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一直受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的影响,从而在心理上不能及时地接受新的数学教学理念,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严重阻碍了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工作的实施。
1.2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不明确。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要求数学教师首先要制定好三维一体的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学目标的落实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然后初中数学教师还要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变化,适当地对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或者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最后初中数学教师要及时准确的对数学教学目标所达到的效果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估。
在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数学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师虽然在课堂中进行了很多教学活动,但往往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从而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和宝贵的教学时间。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明确的目的不能真正体现出数学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1.3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陈旧。
目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任务式的学习,严重缺乏主动探索、积极参与的意识,即便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积极的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但他们通常表现得无所适从。
通过调查显示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都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而采用通过学生活动进行探究性教学方式的数学教师大约占40%,其他的学生学习方式都是被动接受学习。
初中数学论文(优秀6篇)设计数学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篇一中学数学教学的论文篇二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在此结合当前中学数学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与创新。
一、针对问题精心创设情境能否设计一个好情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首要问题。
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往往只具有一般性,还要求教师能够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来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受到浓厚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和符号的堆积,而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
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注意体现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精神。
例如,在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20章的扇形统计图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已有了对扇形统计图有初步的了解,除了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报刊杂志中的扇形统计图之外,还请学生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请他们对班级中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数量情况进行调查登记,通过课前预习,自己先试着绘制一张扇形统计图,并分别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由于课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每个学生对上课的内容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此研究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探索发现,通过收集数据,分析处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发表见解、各抒己见、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能充分地融入课堂学习,提高数学能力和学习效率。
有的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还提出了扇形统计图反映数据情况的优缺点,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更上了一层楼。
这种在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让他们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习积极性,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达到开发潜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摘要:教学活动的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学目标定向正确,即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定向错误,则只能取得负面教学效果。
目标的导向功能制约着教学方向,有助于预期教学结果的达成,同时也可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因此在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教学目标优化设计全面性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一个优秀的水军将领带领着不谙水情的陆军战士怎么去打水战?再精心设计的课若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怎么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因此,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做到教学设计最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目标制定中的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认识有偏差,理解、掌握和应用的过程存在误区。
二是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许多数学教师并未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投入应有的精力,过分依赖于教学参考书和教辅用书,较少考虑学生实际。
三是教师对教材、学生的研究缺乏深度,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相对薄弱。
四是教师能够准确、合理描述教学目标缺乏技术的支撑。
二、优化设计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策略与方法1.树立正确的课时教学目标观。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
“三维目标”是内在的统一,是有机整体,是交融互进的。
正所谓认知和情感相伴相生、相辅相成,认知过程同时必有情感参与,情感过程必有认知作为基础,而认知与情感都是在同一个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课时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的最基础性、最具体的目标,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期望,它不仅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行动指南,更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一种最基本的标准,学生跳一跳,能够当堂达到的标准。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之我见摘要:新的课程改革,对数学课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变,确立了新的基本目标,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突出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实验、猜测、交流、反思的活动过程等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素质教育,当然,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深入研究教材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新课改新教材新课程理念新教材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带来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巨大变化,给教师、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空间。
做为教师我们应尽快适应新教材,转变思想,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
下面就初中数学新教材的使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新教材具有旧教材无法比拟的特点1.以人为本的特点:从教材的内容上看,新教材比旧教材更广泛,它涉及到了概率与统计,视图与投影,平移与旋转等相关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确实有用,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从教材制定的目标上看,新课程的教育目标就是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感觉到数学面前人人平等;从教材的呈现方式来看,注重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接受方式,都是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问题情境,通过数学知识去建立模型,应用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接受过程。
2.实践探索的特点:课时内容基本上从问题情境人手,这样能使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具有实践和探索性。
比如:课本编排了100万有多大,认识百万分之一,公园的面积有多大,多边形外角和等内容,都可以按活动课的形式来完成教学。
比如,让学生体会100万有多大,町以安排以下主题让学生活动:主题一“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这句话告诉我们知识就是财富,如果把我们的100万本数学书叠在一起有多高?相当于几层楼高?主题二,“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七年级数学数学论文(五篇范例)第一篇:七年级数学数学论文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数学论文大家知道,初中数学已被公认为一门基础性强、知识严谨的学科。
随着数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变化,学生学数学的能力有时不适应,尽管越学越用功,却越学越吃力。
部分学生开始对数学产生害怕心理,随之产生厌学情绪。
其中后进生所占比例较大。
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探讨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和对策,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一)缺乏学习数学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只要对它有了兴趣,便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学习数学也是如此。
何谓兴趣?兴趣就是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
学习兴趣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寻求知识和参与学习活动。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成绩就比较差,可见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
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
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知识面逐步拓宽,学习方法与教学方式也有较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也必须有相应的变化。
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分化。
(二)掌握知识、技能不够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内容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
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会出现连续学习不能衔接的薄弱环节,跟不上整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松劲,成绩分化。
关于初中数学优秀论文推荐7篇初中数学包括数学学科课与数学活动课。
新的课改计划实施不久,难免有的数学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概念模糊,认识不清,将数学学科课与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要求、教学特点混为一谈。
本文就以初中数学论文为例提供7篇初中数学优秀论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初中数学优秀论文范文一:论文题目: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摘要】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数学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注重激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改变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探讨了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旨在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效率互动初中数学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还要培养初中生的数学素养。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坚持“以教为主导,以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激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一、构建情境激趣,有效引入新课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引入新课,使初中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比如,讲初中数学轴对称的相关知识时,我创建了教学情境: 我首先带领学生动手操作,在一张纸片上滴一滴墨水,然后将纸片对折压平,再重新打开,让学生观察两滴墨水之间的关系。
初中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都踊跃的进行尝试。
在学生操作之后,我总结出轴对称的概念: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 即两个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 叫做对称点。
为了拓展初中生的思维,我鼓励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的例子。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随着信息技术在初中校园的普及,给初中数学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极大地提高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一教学目标。
这一教学目标的提出揭示了现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已超出了过去“双基”的要求,越来越强调能力的培养,在能力的培养中,越来越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决定个人将来发展的主要因素,已不再能用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而应该从更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的大小来评判。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过程好的新奇的课堂情境设计,能使课程的导入做到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一节课好的开头,能把全体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进课堂。
因此,新课程的导入的创设需要我们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讲究知识的铺垫、台阶或过渡,达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引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顺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状况,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介绍数学背景知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初中数学教材中反映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时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勾股定理、赵州桥、黄金分割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祖冲之、华罗庚等数学家的故事能够唤起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从而产生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教师上课要做到扣人心弦,耐人寻味,要求教师对教材总体设计要科学,每节课型的教学方法要精心策划,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适时创造性地变换教学手段。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以往的专业资格和文凭随时可能过时,从业者可以没有学历文凭,却不能没有办事的能力,因为直觉与悟性、觉察力和判断力、创造性和冒险精神,以及与团队的紧密协作能力,不一定是持有高文凭的人所独有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教育论文(通用5篇)【摘要】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运用到农村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之中,多媒体技术在给教学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本文从课堂教学实践出发,就数学多媒体教学的使用误区及对策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多媒体;误区与对策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更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许多学生感觉该课程的学习枯燥乏味,兴趣索然。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技术蓬勃发展并快速渗入各个教学领域。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新颖、信息量大、表现力强等优势,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改善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因此,积极正确的采用多媒体教学,优化传统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一、农村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认识不到位,出现两种极端现象。
同时,在农村初中也存在着另外一批数学教师。
这些老师片面地认为使用多媒体技术就代表了自己的教学理念比较先进,不使用多媒体则教学观念较为落后。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大量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几乎每一节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使用多媒体,不管是数学概念的讲解还是课后的练习,一概采取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一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停电等突发事故,这些老师就无法进行授课,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
严重依赖多媒体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使得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很难得到发挥,久而久之,一些老师就丧失了开展传统教学的基本功。
(二)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新课程要求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教育现代化”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
用电脑辅助教学更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实质;有利于课堂交流的高效实现;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
但目前在农村初中使用的数学多媒体课件大多只是在改变教师如何“教”,而很少用电脑来帮助学生如何“学”,同时也忽视课件的“交互性”,很多农村数学老师如遇到学生提到的问题和自己设计的不符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引言:德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要求是培养“五爱”、“四有”新人;其目标是培养爱国、热诚、优良道德品质的新人,为培养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然而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德育目标的实现不仅要紧紧围绕德育课开展,更要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予以渗透贯彻。
关键词:德育渗透品质德,指人的品质。
它不仅意味着一个人的政治觉悟、阶级觉悟、思想觉悟以及政治品质;也意味着一个人的意志、兴趣、爱好、情感、情操;更意味着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风貌、风格、品行及为人处世的表现等。
德育,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它包括了思想教育,即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的教育;政治教育,即对政治方向和态度的教育;道德品质的教育,即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教育。
德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
与智育、体育三者关系相辅相成,对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起导向和促进作用;对教育者的人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一般政治常识教育,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祖国,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德育应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德育目标的实现不仅要紧紧围绕德育课开展,也要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予以渗透贯彻。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增强数学的趣味性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
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入,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
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增加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
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
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讨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迈进,初中教师要重视教学改革,萌发出教学改革的春天。
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新课程改革中的精神的领会,改进课堂教学,解决教学问题和弱点,并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开拓创新。
一、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实现认识新知识的理想阶梯,为教学环节创造好的知识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环境,并找出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实现课堂知识的更新,并创造适合的数学教学情境,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引用数学的经典故事作为教学情境,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解,让学生听得更加专注,等教师进入教学的正题以后,再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所以,教师创造教学情境,并给学生最好的引领,带领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神奇魅力,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重视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和幸福感的体验。
数学学习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教师要解决数学学习的矛盾,运用开门见山、类比和猜想的方法,干净利落地解决好数学学习的矛盾,重视数学学习的作用,追求教学情境的最优化,并增强数学学习的魅力。
二、课堂提问要适度恰当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改变教学的方式,实现学生的开放式学习,教育学生主动参与,引领师生互动,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全面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按照教师预定的规律进行教学,并实现教学的互动。
学生一定要认真思考,也要有思考的时间,教师要满足学生的互动学习,并重视翻阅教材后成为正确回答学生问题的导师。
教师要重视全面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出充分的问题,并启发学生开展学习,重视提出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重视贯彻启发的原则,重视让学生的心智得到提高,产生顿悟的能力,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动脑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钻研问题,发展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发展,追求数学学习形式的创新,全面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不是在形式上而是在内容上,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因此,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践,广大教师都意识到,教学必须有革命性的变化,必须体现新思路。
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育界推广新课标、新理念的浪潮中,它的教学模式也面临着一场大考验。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
新课程改革后,如何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成为广大数学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课堂教学中我做了许多有益探索。
一、用“活”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做数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
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
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
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
二、教会学生学习(一)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步骤。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我们学习了比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如:0.5x+1=0.2。
我们通过思考,就能提出问题:在实际问题中碰到的方程也都是那么简单的吗?例如:(1)解方程:5x+2=7x-8;(2)解方程:2(2x-2)-3(4x-1)=9(1-x)。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开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
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
在这种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由得要思考,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数学教学?以下是我几年来新课程教学的体会:一、使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转变教师的脚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
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在数学中我们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好奇”!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
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能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翱翔。
一天我上数学课,教学内容是《角的初步认识》,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我发给各小组很多长长短短颜色不一的角。
课上的比较顺利,按照我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当课上到后半阶段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在下面嘀嘀咕咕,拿着角在桌上摆来摆去,我有点生气,怎么做小动作了?走过去一瞧,呵,这几个小家伙竟然用角摆了一架挺漂亮的飞机,我看着这架像模像样的飞机,想了一会儿:用什么办法解决比较合理呢?做小动作的孩子早已坐的端端正正,用忐忑不安的眼神看着我,看着这种眼神我心里涌出一股说不出的滋味,孩子有听老师讲课的权利,也有不听老师讲课的权利,孩子们不喜欢听课,说明了我教学的失败,接受目光审视的应该是我而不是孩子们。
于是,我对他们微笑一下,然后对全班学生说:“小朋友们,请看,这几个小朋友拼的图形像什么呀?”“飞机”。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浅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新教材实施多年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的教学也更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育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表现在以知识传授向以人为本的转化,由封闭学习向开放学习的转化。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改所关注的三维目标。
数学教学应该围绕目标,务真求实,创造乐学、学会、会学的教学与学习境界,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
一、注重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父母的督促和教师的说教,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
对于教师教学来讲,一节课,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我是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的。
故事中的乌鸦因为水位不够高瓶口太小喝不到水,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通过将石子放入瓶子使得水位逐渐升高就喝到了水。
这个故事中“随着瓶内石子体积的增大水位逐渐升高”就蕴涵了函数关系,由此引入新课内容。
这样的情境创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信学生在这样的情绪调动下,很容易自觉地走进课堂;同时,还设置了悬念,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情趣飞扬数学源于生活,教学要联系生活的“源头”,在初中数学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数学文本知识相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针对数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最好的连接点,激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体验“熟悉风景”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内容的“生活化”。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教者自己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生活,把生活中的题材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新课程下如何搞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课程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
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
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而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
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
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
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
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
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023年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0篇精彩7篇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
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牛牛范文为您带来了7篇2023年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0篇,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10 篇一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才能全面、准确地完成数学学习过程。
关键词数学学习;反思;习惯;问题在初中阶段究竟能培养学生的哪些反思活动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性的课题,需要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切实的研究。
既不可错过提高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机会,也不可进行拔苗助长式的训练和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预习是深入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而且引导学生在预习后,再回顾一下预习的内容和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本节主要研究了什么,重点、难点和疑点是什么;有哪些概念、公式、定理,自己理解了多少,书中是怎样解释的,定理、公式的证明有没有用到过去学过的知识,如果有,是哪些;自己能不能独立把例题做一遍,例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对预习中不明白的地方认真推敲了吗;本节课有哪些解题方法和技巧等等。
通过这样的反思训练,逐渐培养学生对预习的反思习惯,促进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一课时,可以列出如下预习提纲、提出预习问题,以培养学生在预习中的反思习惯。
1.设置问题(1)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2)什么是一个数的平方根?2.课前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这样的预习反思的培养,效果良好,课后学生反映多数预习的积极性高了,主动性强了,而且能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预习情况迸行反思和反复推敲、自我评价:从课上的学习情况也能感觉到,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基本上能全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探究和深入探讨的状况有了明显提高。
新课程下初中毕业班数学教学探索随着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初中毕业会考试题的难度越来越大,测试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考察数学能力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题越来越多,这给广大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许多新的压力。
因此初中毕业班教学也应有相应的对策:一、转变教学理念、培养良好习惯首先,《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开宗明义的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五变:一变:变“注入式”为“启发式”;二变: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三变: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四变:变“学生模仿”为“学生探究”;五变:变“变重教条结论”为“重知识发现过程”。
其次,鼓励学生养成“四不”习惯:一不:不“裹足不前”;二不:不“固步自封”;三不:不“盲目崇拜”;四不:不“迷信权威”。
这样才能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渗透数学思想、提高教学效率因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
(1)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学会构建数学模型,走出题海误区。
近年来,由于中考数学试题中增加了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考查,以致有人误认为在中考复习时应以做偏题难题为主,这是极其错误的。
数形结合思想,就可把代数中的数量和几何中的图形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方法。
这种思想的运用几乎在初中数学的各章节中都是体现最多的思想方法之一。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中利用这种思想可通过画线形图来轻而易举的找出行程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进而列出方程;函数及其图象的学习几乎把这种思想贯穿始终;统计初步中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解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题和圆中运用垂径定理求半径、弦长、弦心距及正多边形与圆的有关计算都可构造成直角三角形的模型,比如著名的赵州桥问题就是这类题的典型。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新课程在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课堂的面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
但是课程改革任重道远,需要广大教师继续实践、思考、总结、改进。
1.尽量以实际问题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
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学习,把问题看做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教材中已有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也有许多教师联系本地、本校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了不少生动有趣、切合学习内容的课例,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
但是,仅仅为“有趣”,不考虑“实例”与学习内容、学生的经验和认识能力的实际,而盲目地为每节课都添加一个牵强附会的“片头”的现象也随之大量产生。
例如,一位教师为”同类项”这一课准备了精美的课件,其内容是辽阔的草原上牧民赶着牛羊的场面,画面、音乐非常美丽、动人。
由此,教师引出的问题是:“牧人将怎样关好赶回的牛羊?”很显然,其目的是引出一个“物以类聚”的道理,从而导出“同类项”的概念。
诚然,这一设计的确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产生了兴趣,但是,用近5分钟的时间引出一个小孩子都能明白的道理是否值得却要再作思考。
2.实现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推进教学改革。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整合,有利于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
在大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交流的基础上,出现了一大批优质课件,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为学生数学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因此,近年来,教育界掀起了一阵教学改革的热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面,笔者以《指数函数》教学为例,简要论述了新课程改革视域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一、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以课本为基础的前提下,拓展课外知识,并且研究每位学生的不同性格和心理等,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课本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中,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初中数学课本也应进行改变。
与传统课本相比较,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数学课本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模块,其中必修有5本,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选修有4本,以课外拓展为主,主要目的在于拓展学生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指数函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在教学设计的同时,引入函数的思想,并将指数的性质作为函数教学的重点,同时注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初中课本与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课本相比较,两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课本是教育发展的产物,也是对传统课本的继承与创新。
如在数学《指数函数》时,教师应尽可能地结合实际,抓住传统教学与教学改革的相同点,挖掘课本中指数函数的基础知识,运用求同存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二、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1.转变教学方式。
随着教育观念的发展与课程模块的重新编排,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随之改变。
这种改变不是单纯地摒弃,而是创新地改变,吸取传统教学中好的一面,摒弃不好的一面,形成与新课程改革教育模式相结合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
首先,教师应与学生互动交流。
这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教学方式,不存在任何的等级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彼此交流、启发,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增进了情感交流,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其次,教师应与学生合作探讨。
这是教师与学生组成合作
小组的教学模式,教师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能力,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
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在学生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加强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重视专题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其他人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首先,自主学习。
这是完全依赖学生自觉性的学习模式,其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与时间观念及自我能力,学生要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
其次,合作学习。
这是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模式,其最大特点是小组成员可以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最后,研究性学习。
这是围绕一个问题或课题进行研究的学习模式,由学生自主发起,教师则作为指导者,其最大特点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
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培养了的自主能动性,还培养了研究意识。
参考文献:
[1]侯晓娟.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初探——对“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教学反思[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2]杨丹丹.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J].现代交际,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