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回应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幼儿回答问题教师回应策略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幼儿回答问题是学前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它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同时,教师回应幼儿的问题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幼儿回答问题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教师回应策略对幼儿学习和情感发展的影响,以及指导教师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回应幼儿的问题。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幼儿回答问题的特点,包括其对发展阶段的影响、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表现形式。
在第三部分,我们将强调教师回应策略在幼儿学习和情感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深入研究与这些方面之间存在的关系。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我们将提供一些实践指南,指导教师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使用恰当而有效的策略来回应幼儿的问题。
最后,在第五部分,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强调教师在幼儿回答问题中的重要角色,同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为教师提供关于幼儿回答问题和教师回应策略的综合指南。
通过了解幼儿回答问题的特点以及教师如何适时而恰当地回应,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幼儿学习、培养积极思维习惯,并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实践指南,我们也期待能够引起更多对该主题相关研究的关注,推动学前教育领域在幼儿回答问题与教师回应策略方面取得更深入的认识和探索。
2. 幼儿回答问题的特点:2.1 幼儿发展阶段对回答问题的影响:幼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回答问题的特点。
依据心理学发展理论,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会随着年龄逐渐发展。
在早期阶段(0-2岁),幼儿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经验来探索和理解世界,他们对于简单的问题可能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
而在幼儿园阶段(3-6岁),他们开始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逐渐回答一些基础性问题。
在小学入学后(7-12岁),幼儿已经进入了正式学习阶段,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给出更加复杂、深入的答案。
回应幼儿发表见解中的互动策略一、师幼互动中幼儿发表见解的互动策略在师幼互动中,幼儿常常会针对某一现象试图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
如某天的午饭时间,天突然变黑了,巫丹说:“老师,天准备下雨了。
”老师马上回应说:“可能吧。
可能要下大雨了。
”当幼儿对某一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时,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可按下面的五点要求来应对:(一)鼓励幼儿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幼儿发现某种现象并对其发表看法时,不论这种看法对不对,也不管这种看法是否有创意,都应该受到教师的尊重。
幼儿发表见解时,教师不要急于评论-过于急迫的肯定或否定都不利于幼儿说出其真实的看法,也不利于幼儿产生有创意的想法。
对幼儿发表的看法要多表示赞赏,不要做正确与否的判断,要鼓励幼儿畅所欲言。
(二)理解、接受幼儿的观点、看法幼儿对某事表达观点和看法时,教师要努力地去理解和接受。
真的不能理解的,就问问幼儿:“你是怎么有这样的想法的?”或许你会发现幼儿的观点、看法自有其道理。
教师要学会理解与接受幼儿的逻辑和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和孩子们“想到一块去”,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
(三)不要以自己的观点取代幼儿的观点当幼儿的观点和教师的观点不一样时,不要以各种手段“迫使”幼儿接受教师的观点。
要学会从幼儿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其实,不理解也不要紧,关键是不要否定幼儿的观点和看法,更不要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去代替幼儿的观点和看法。
(四)让每个幼儿都有均等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现实中,“能力强的幼儿”通常得到更多的在教师面前发表见解的机会,同时,他们发表的见解更容易受到教师的重视;而“能力差的幼儿”则较少得到在教师面前发表见解的机会,他们发表的见解不容易得到教师的重视甚至经常被忽视。
这是极不公平的。
教师应该给予每个幼儿公平发表自已观点和看法的机会,以促进幼儿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五)心平气和地接受幼儿对教师的“意见”教师要随时做好心理准备,以一颗平和之心、宽容之心、接纳之心接受幼儿向教师提出的各种意见。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学活动有效提问与回应的策略研究1.引言在幼儿园大班语言教学中,有效的提问与回应策略对于促进幼儿语言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通过回应,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语言表达习惯。
本文将对幼儿园大班语言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与回应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和实用的教学方法。
2.提问策略2.1问题的设计在进行语言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设计合适的问题。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问题不宜过于复杂,应该简洁清晰,能够引发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
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到多样性,可以包括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以及具体信息和抽象概念的问题,帮助幼儿全面发展语言能力。
2.2提问的技巧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技巧,比如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幼儿思考问题的答案,不要急于追问,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思维时间。
教师还要注重提问的语音语调,要让问题听起来生动有趣,让幼儿愿意去回答。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用手势、表情等多种方式丰富问题的呈现形式,激发幼儿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3.回应策略3.1积极肯定在幼儿回答问题时,无论答案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对于正确的答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并鼓励幼儿继续发表观点;对于错误的答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并在肯定幼儿努力的指出错误的地方,并帮助幼儿进行纠正。
3.2鼓励探究在回应幼儿答案时,教师要鼓励幼儿发表更多的观点,因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需要不断锻炼的。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更多的问题或者展开讨论的形式,鼓励幼儿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4.策略的实施与评估4.1实施方案在实际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的提问与回应策略的实施方案。
比如可以通过故事讲解、游戏互动等形式展开提问与回应的活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的问题和对策发布时间:2023-01-14T14:10:07.9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第16期第8月作者:许文华[导读]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过程中,回应指的是教师对幼儿回答与反应的一种处理,许文华佛山市南海区狮山西区实验幼儿园,广东佛山 528222摘要:在幼儿园集体教学过程中,回应指的是教师对幼儿回答与反应的一种处理,是师生之间良好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师的回应行为充分体现了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智慧性,良好的回应可以促使幼儿深度思考,在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当前很多幼儿园教师针对自身的回应行为没有形成整体和全面认知,存在回应方式过于单一的情况,回应用词也十分单一,甚至忽视了幼儿给出的反应。
对此本文将结合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的常见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回应行为;师幼互动;回应意识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过程包括教师提问、幼儿回答和教师回应三大部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精准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从而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回应措施。
另外,教师的回应行为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评价方式,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构建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回应行为常见的问题(一)科学回应意识有待增强因为幼儿园教师的回应行为既体现在教学方面,也体现在评价方面,与幼儿健康发展密切相关[1]。
因此,具备科学良好的回应意识也是幼儿园教师开展有效回应的重要条件。
但在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现教师回应行为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对有效回应的理解存在偏差。
比如部分幼儿园教师通常都会在回应行为中将维护教学常规放在首要位置,缺少对幼儿的正面引导。
还有部分教师只关注幼儿知识的掌握,从而导致教师回应行为功利性较强,降低了教师回应行为的实际价值。
(二)有效回应方式不丰富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的回应方式比较单一,无法根据幼儿的实际回答给出正确判断,导致回应行为缺少了操作价值与指导意义。
幼⼉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与回应的技巧幼⼉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与回应的技巧美国⼼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学活动是⼀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所以说提问是幼⼉园⽇常教学中时必不可少的⼀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幼⼉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的思维想象和创造⼒,"问题提得好,好像平静的海⾯投⼊⼀颗⽯⼦,能激起孩⼦思维的浪花。
"那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呢,很值得我们思考与反思。
⼀、提问的含义:从⼴义上讲是指⼀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或教学内容。
教师提问则是指教学提⽰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幼⼉做什么,如何做的指令"。
从⽽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知识、实现教学⽬标的⽬的。
⼆、提问的类型1、复述型问题这类问题常⽤"是什么""怎么样"⼀类⽂字引出,⼀般能直接从教学内容中找到答案。
如综合教育活动《粘粘贴贴说说》,⽼师提问:"熊猫来了,它长的怎么样?"引导幼⼉从胖乎乎、可爱的、美丽的、淘⽓的等形容词修饰。
然后⼩狗、猴⼦、⼤象挨个出现,并告诉幼⼉这些动物都是杂技演员,"他们在表演什么杂技呢?"要求孩⼦说出"⼩狗⾛钢丝"、"猴⼦爬⽵竿"、"熊猫踩跷跷板"、"⼤象吹⼝琴",便进⾏添画或粘贴。
从思考的⾓度讲,这类问题着重于语⾔上的理解。
2、演绎型问题这类问题是已经抽象出某种概念,要求答出具体表现,把概念具体化,常⽤"表现在哪"⼀类问题引出。
如科学活动《秋天》,⽼师提问:"炎热的夏天过去了现在是什么天⽓?"幼⼉回答"秋天",⽼师问:"你们是从哪看出来的?"幼⼉答:"从树叶天空⼤雁那看出来的。
回应幼儿寻求关注的互动策略一、寻求关注式互动寻求关注式互动是指幼儿为了吸引教师的注意而发启的师幼互动。
如有男孩时常突然跑到教师面前做个鬼脸,然后快速地走开,至于教师高兴还是不高兴他不确定,其实,他做鬼脸就是想让教师关注他而已。
二、师幼互动中寻求关注的互动策略1. 充分关照幼儿的关注与需求。
在平时的各项活动中,教师应该给予每个幼儿充分的关注:亲切地看着幼儿;让每个幼儿在班级里都有表现自我,成为全班关注焦点的机会;经常跟幼儿聊聊天;让每个幼儿都有为集体、为老师做事的机会····当幼儿感觉自己受到足够重视,在班级中、在同伴中、在教师心中有地位时,就不会刻意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发他人特别是教师的关注了。
2.正确处理幼儿发起的寻求关注信号(1)关注幼儿发出的寻求关注的信号幼儿都渴望教师的关注。
当通过符合常规的方式无法如愿时,他们往往就会通过一些不符合常规要求的行为(如攻击行为、毁坏物品、破坏行为、故意捣乱、生病、吃手指、违纪对抗、恶作剧等)来引起教师的关注,我们经常看到,在教师对幼儿的上述不良行为做出抱怨、恼怒、训斥甚至体罚等劣性反馈时,幼儿仍然不难过。
为什么?因为他们达到了引起教师关注的目的。
(2)慎重回应幼儿发出的寻求关注的信号幼儿为寻求关注而向教师发出种种信号甚至做出违纪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教师没有必要为幼儿因寻求关注而做出各种违规行为生气,相反,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平时的行为是不是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该幼儿,如果是,就应该努力弥补,在其没有发出寻求关注的信号时就给予他足够的关注,这样,他由此而产生的违纪行为就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对幼儿发出的寻求关注的信号不应给予过度的关注,否则会强化他的这一系列行为,另外,还会导致幼儿在做事的过程中关心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自己是否被关注。
被关注的需要过于强烈是一种心理疾病。
幼儿园教师的回应策略类型、结构与原因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意义 (3)二、幼儿园教师回应策略的类型 (4)1. 正面反馈 (5)2. 负面反馈 (6)3. 中性反馈 (8)三、幼儿园教师回应策略的结构 (10)1. 提出问题 (11)2. 给出答案 (12)3. 提供帮助 (12)4. 暂时搁置 (14)四、幼儿园教师回应策略的原因分析 (15)1. 教师的教育观念 (16)2. 学生的个体差异 (17)3. 教育环境的影响 (18)4. 社会文化因素 (20)五、结论与建议 (21)1. 研究结论 (23)2. 对幼儿园教师的建议 (24)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5)一、内容概要本文档深入探讨了幼儿园教师的回应策略类型、结构及其背后的原因。
在回应策略类型方面,文档详尽地分析了教师针对幼儿不同行为或情绪所采取的即时性、预期性、调整性及发展性回应。
这些策略不仅体现了教师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关注,也展示了其在教育环境中的灵活应对能力。
在回应策略结构上,文档从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认知入手,逐步展开到具体的回应方法选择和实施过程。
结合实例详细阐述了这些策略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随着幼儿成长和教育需求的变化而调整。
原因分析部分则是基于对实际教育场景的观察和反思,揭示了教师选择特定回应策略的内在逻辑和外部条件。
这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幼儿特点以及班级氛围等因素,共同构成了教师回应策略的重要依据。
本文档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幼儿园教师的回应策略,旨在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 研究背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核心力量,其回应策略对于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幼儿园教师在面对幼儿时面临的挑战也在逐渐增多。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回应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师幼互动中教师回应思路师幼互动中,教师要做到适宜的回应,要遵循一定的思路与过程,在具体的师幼互动情境中,首先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在这个基础上对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核心需求做出判断,对师幼互动情境的核心价值做出判断,最后选择具体适宜的回应策略。
一、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回应思路1. 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是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回应的依据,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能教给幼儿什么”或“幼儿能学到什么”多体现从教师本位出发的思考,从而忽略了关注幼儿的需求与发展需要。
为此,引导教师由教师本位向幼儿本位转变,帮助教师在实践中转变想法与概念。
2.关注幼儿的核心需求对师幼互动中幼儿行为表现的关注与解读,是教师回应策略的基础,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并解读,就是要教师站在幼儿的视角去分析和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核心需求。
教师具体要做到:(1)以幼儿的视角和思维,解读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
(2)以倾听的态度与行为,关注行为背后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3)以专业的眼光和视角,解读行为背后的发展需求。
(4)以敏锐的直觉和判断,关注行为背后个性化需求。
3.判断师幼互动情境中的核心价值。
教师在师幼互动情境中的价值判断能力是影响教师能否在师幼互动中选择适宜回应策略,进行适宜回应的关键。
对师幼互动中情境价值判断的三点考虑:(1)师幼互动情境中幼儿行为背后的直接需求。
(2)师幼互动情境中幼儿当前表现与惯常表现的一致性。
(3)师幼互动情境中涉及对幼儿发展的核心需求。
4.选择适宜的回应策略。
师幼互动中教师采取什么样的回应策略与育儿展开互动,这是支持教师将适宜的观念落实到具体行为层面的保障。
在具体的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适宜性回应策略遵循:“关注幼儿—适宜判断—具体策略选择”的思路与过程。
幼儿的个性和师幼互动情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回应行为和策略的复杂性。
教师回应策略的选择在考虑情境中幼儿核心需求和情境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幼儿、情境、时间不同而定,只有真正基于每名幼儿发展需求的个性化的回应策略才是适宜的。
回应幼儿提问中的互动策略一、接纳并鼓励幼儿的提问师幼互动中幼儿提问是幼儿发起互动的一种方式,它是幼儿想通过提问从教师这里获得指导、支持、关注、帮助的一种手段,是幼儿希望求知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行为表现。
幼儿的提问内容与幼儿的原有经验、年龄特点、好奇心有很大的关系,面对不同的提问内容教师要先分析幼儿提问的目的、再进行回答,不论是怎样的问题,教师都要本着鼓励与接纳的态度去回应。
举例:幼儿问:“为什么男孩站着上厕所,女孩是蹲着上厕所呢?”师1:“因为你是男孩,她是女孩、你们是不一样的,当然有很多地方不一样,上厕所也是哦”师2;”天啊,你有问题,也不能盯着女孩子上厕所啊”师3:“你可以试试像女孩子一样上厕所”面对不同老师的回应,你觉得哪一种更适宜呢?幼儿的好奇心无处不在,无论提出怎样的问题,要以接纳和鼓励的态度去面对,孩子只是“好奇”还没有升级为“道德层面”,所以教师可以接纳并给出“师1”的回应。
二、根据幼儿提问的不同动机做出不同的回应1. 告诉你他的发现例如:“老师,你看小蜗牛是有嘴巴的?师:嘴巴在哪里?”2.解决他的情绪困扰。
例如:“老师,小鸟是死了吗?我们会死吗?”3.想和老师亲近。
例如:“看到老师在给小朋友编辫子,有的孩子会问:老师,你在干什么?”有一种明知故问的感觉,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如实回应,同时摸摸他的头,拉拉他的手,拍拍他的肩膀等。
4.求知(1)直接回答幼儿当幼儿为求知而提出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没有探索意义时,教师可以采取直接回答的方式来应对。
如幼儿指着一辆汽车的标志问:“这是什么牌子的汽车?”你就可以直接告诉他。
(2)引导幼儿从探索中获得答案当幼儿提出的问题可以通过探索发现答案时,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他答案,而应该引导幼儿通过探索获得答案,这对幼儿更有发展价值。
三、利用“不知道”促进师幼互动在面对幼儿提问时,教师“无所不知”可在孩子们心中树立高大形象,使幼儿崇拜教师,但也存在一种风险-有可能导致师幼间的距离感进一步加大,反而不利于平等的积极的师幼互动关系的建立。
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回应策略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件,如幼儿在课堂上的突发其想,反对老师观点,对活动不感兴趣……面对不同课堂问题,幼儿园教师该如何应对呢?以下为您介绍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回应策略。
“回应”是维系师幼互动的重要纽带,是幼儿园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的重要保证。
在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更注重教材的把握与过程的预设,往往会忽视“回应”的研磨推敲,造成回应流于形式,停于表面。
主要表现为:教师不会用各种回应手段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缺乏回应的艺术,抑制了师幼深层次的互动,影响了互动行为的连续性;有的教师虽有主动回应的意识,但不善于捕捉幼儿回应中的价值点,以致失去教育良机。
一、教师发起与幼儿发起平衡回应的前提是发起。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发起的比例远远高于幼儿。
教师的发起,常常以问题的方式进行驱动,通过抛问、接问、反问、追问来达成。
而幼儿的发起往往是教师问题的承接、质疑与思索,有一定的被动性。
因此,教师在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注意为幼儿主动发起互动创造更多的机会,努力做到两者的总体平衡。
案例:承接要点,提升经验——《独一无二的我》活动案例背景:这次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为自己的特点感到高兴与自豪。
教师以绘本《独一无二》作为切人点,向幼儿讲述人除了外貌的不同,还有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的不同。
事件:教师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是一模一样的,我们总有和别人不同的地方,所以说我们都是特别的,都是——独一无二的。
”孩子们小声议论了起来:“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我们分不出来。
”教师说:“那好,我们来猜猜他是谁。
”(播放剪辑的照片,幼儿仔细辨别,区分双胞胎)“为什么是何家怡,不是妹妹何家甜呢?”一幼儿说:“我一看就知道啦!”教师追问:“是哪个地方让你一看就知道?”“她的眼睛有点小,妹妹的大!”教师顺应:“噢,原来是外貌上有细小的不同。
”教师小结:“不管多么相似的人,总有和别人不同的特别的地方,只要大家细心观察,熟悉了,了解了便能发现。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学活动有效提问与回应的策略研究引言:幼儿园是儿童接受语言教育的重要场所,语言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应。
在幼儿园大班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提问与回应策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成为一项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提问与回应的重要性提问与回应是语言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回应,学生能够巩固已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问与回应的策略(一)采用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是指具有多个答案或多个解决方法的问题。
通过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教师可以问:“你有什么好玩的节日游戏可以分享?”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课堂内容。
(二)使用扩展性问题扩展性问题是指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一步深入提问的问题。
通过扩展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深化理解。
例如,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这么认为?还有其他可能的解释吗?”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采用启发性问题启发性问题是指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
通过启发性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问:“如果你是故事里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创造力。
(四)注意回应的鼓励和引导在幼儿园大班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回答的鼓励和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表扬和肯定学生的回答,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同时,在引导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的提示,帮助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三、提问与回应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在幼儿园大班的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应用提问与回应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提问,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
幼儿园中有效的提问和回应策略在幼儿园中,有效的提问和回应策略对于促进幼儿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以及加强师幼互动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提问和回应策略:一、有效提问的策略1.递进式提问:递进式提问是一种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提问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故事内容或活动主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提问,引导幼儿逐步深入思考。
例如,在讲述《三只小猪》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先问:“小猪们为什么要盖房子?”然后进一步提问:“他们分别用了什么材料来盖房子?哪种材料最坚固?”2.开放性提问:开放性提问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答案,能够激发幼儿思考、发挥想象力的提问。
例如,教师可以问:“如果你是一只小猪,你会选择哪种材料来盖房子?为什么?”这样的提问能够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3.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旨在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寻找答案。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你觉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或者“如果你是故事中的某个角色,你会怎么做?”这样的提问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4.复习式提问:复习式提问可以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来检验幼儿的学习成果。
例如,在教授完“四季”的知识后,教师可以问:“春天有哪些特点?和冬天有什么不同?”二、有效回应的策略1.重复幼儿语言:当幼儿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重复他们的语言,这不仅能够让幼儿感受到被重视和尊重,还能够让他们更加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回答,从而增强自信心。
2.鼓励性回应:在回应幼儿时,教师应尽量采用鼓励性的语言,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例如,当幼儿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说:“你真棒!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这样的回应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拓展性回应:当幼儿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话题,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例如,当幼儿回答“我喜欢春天”时,教师可以问:“为什么呢?你觉得春天有哪些特别的地方?”这样的回应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
谈谈教师回应和支持幼儿学习时能够有哪些策略教师回应策略是指教师在对幼儿生成问题实行判断、分析之后所做出的返回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
在实践和研究中,教育工作者总结出了深化策略、迁移策略、嫁接策略、商议策略、留疑策略等教师回应策略。
教师回应策略的有效使用能提升幼儿的提问质量,从而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作为教师应会捕捉幼儿的生成问题,分析幼儿的问题价值,协助幼儿提升经验。
一、教师即时捕捉幼儿有价值的问题,实行价值判断。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处于求知欲和好奇心十分强烈的年龄阶段,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
幼儿生成问题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的作用中自主产生问题,幼儿的生成问题是从自身出发的,知识面比较狭窄,他们的提问带有随意性,在游戏中教师作为探索活动的引导者,应重视幼儿的提问,即时捕捉幼儿问题,实行价值判断。
在各种活动中,幼儿常常会被一些有趣的现象所吸引,并向教师发出持续的疑问。
如,有一次,因为前一个晚上刚下过雨,幼儿园场地上的塑胶地板是湿的,当第二天午饭后,阳光明媚,教师带领小班幼儿来到潮湿的塑胶地板上,此时幼儿惊奇的发现并提出“地板怎么‘冒烟’了?”“老师,这是什么?”“这是不是云?”“我们是不是在天上?”在这个偶然的机会,教师即时捕捉幼儿的提问,并结合实际情况实行价值判断。
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地板怎么‘冒烟’了?”这个问题可引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愿望,更有利于教师去引导幼儿主动发现“水气蒸发”的现象及降雨的过程等等的知识。
如大班幼儿通过媒体、成人等知识面逐渐拓宽,当他们提出问题后教师即时捕捉判断能引发“主题活动”的产生。
一次,一位幼儿带来了一只木陀螺,旁边的幼儿就提出问题“这个木头是什么?”“这个陀螺怎么玩?”“这是谁的玩具?”等等的问题,于是,教师在这个系列相关“陀螺”的问题中,把握关键问题:“这是谁的玩具?”激发幼儿去探索爸爸、妈妈小时候还有哪些玩具,去探索各种玩具的玩法,让幼儿寻找、比较自己和爸爸妈妈小时候玩的玩具的特点等等,在收集、交流、整理中“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游戏“这个主题应运而生。
回应方式与不同回应策略回应,是教师对幼儿回答与反应的处理,是师幼互动的方式之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
良好的回应行为能启发幼儿思考,促进师幼互动,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一)不同回应方式●语言回应:即口头语言回应。
优势:操作简单,可以直接运用。
不足:教师专业技能不高,就会使得回应时语句啰嗦、回应无价值或价值不大。
●非语言回应:包含肢体动作、表情、眼神、材料(如:贴纸、图片、录像、文字)等多种方式。
非语言回应可以作为语言回应的支持与补充。
优势:1、运用动作、表情、眼神的回应,可以在不打断活动的情况下与幼儿产生互动。
2、运用材料回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不足:材料回应需要预先准备,花费时间和精力。
灵活运用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回应方式,使活动过程更有趣,更好地达成活动价值。
(二)不同回应策略1、引导式回应: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活动目标和幼儿实际发展水平,采用追问、反问、建议、重复等方法,实现对幼儿思维的助推与顺应,以达到理解、掌握知识,发展各种能力的目的。
2、提升式回应:是指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梳理、归纳,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做出小结。
提升式回应运用在个别幼儿回答之后,3、评价式回应:是指基于某种教育观念,从特定的目的出发,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幼儿的语言、行为作出及时的反馈。
教师依据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及学习过程,给幼儿提供有效的帮助。
引导式回应、提升式回应、评价式回应可以灵活选用,并不存在运用某种回应策略正确、运用另一种回应策略错误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习惯,活动现场幼儿的实际反应自主选用。
引导式回应、提升式回应、评价式回应并不是割裂使用的,很多时候需要组合运用。
师幼互动中教师回应策略教师是幼儿园中的重要角色,他们承担着照顾孩子、引领孩子、教育孩子的任务。
而要做好这些任务,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还需要具备优秀的互动能力和回应策略。
本文将就师幼互动中教师回应策略进行探讨。
一、关注幼儿语言表达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对于幼儿来说更是如此。
幼儿常常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想法,而教师在与幼儿交流中要耐心听取幼儿的话语,关注幼儿语言表达,及时给予回应。
在回应幼儿的语言表达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重复幼儿语言:重复幼儿说的话,可以让幼儿知道自己被听到了,也可以使幼儿意识到语言表达的效果。
2.评论幼儿表达:可以在幼儿表达后简短地评论一下幼儿说的话,以此鼓励幼儿在语言表达上更加自信和流畅。
3.提问鼓励幼儿撰写:提问是给予幼儿回应的一种方式,可以让幼儿更加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二、给予积极肯定在与幼儿交流中,教师要给予积极肯定,及时表扬幼儿的行为和语言表达。
正面的回应会让幼儿更加自信、开心,也能促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给予积极肯定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1.直接表扬幼儿:直接赞扬幼儿的行为和语言表达,让幼儿感知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
2.给予实物奖励:可以给幼儿一个小礼物或者贴纸作为奖励,增加幼儿的动力。
3.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给幼儿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让幼儿对自己的表现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三、引导幼儿思考教师不仅要回应幼儿的表达,还要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索。
通过引导幼儿思考,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引导幼儿思考的策略有以下几种:1.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幼儿通过思考回答开放性问题,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思考和探索的重要性。
2.提供情境模拟环境: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和创造,以此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给予提示:在引导幼儿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提示,提供思路和方向,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回应策略
幼儿园课堂教学中,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件,如幼儿在课堂上的突发其想,反对老师观点,对活动不感兴趣……面对不同课堂问题,幼儿园教师该如何应对呢?以下为您介绍幼儿园课堂教学中的回应策略。
“回应”是维系师幼互动的重要纽带,是幼儿园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的重要保证。
在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更注重教材的把握与过程的预设,往往会忽视“回应”的研磨推敲,造成回应流于形式,停于表面。
主要表现为:教师不会用各种回应手段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缺乏回应的艺术,抑制了师幼深层次的互动,影响了互动行为的连续性;有的教师虽有主动回应的意识,但不善于捕捉幼儿回应中的价值点,以致失去教育良机。
一、教师发起与幼儿发起平衡
回应的前提是发起。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发起的比例远远高于幼儿。
教师的发起,常常以问题的方式进行驱动,通过抛问、接问、反问、追问来达成。
而幼儿的发起往往是教师问题的承接、质疑与思索,有一定的被动性。
因此,教师在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注意为幼儿主动发起互动创造更多的机会,努力做到两者的总体平衡。
案例:承接要点,提升经验——《独一无二的我》活动案例
背景:这次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为自己的特点感到高兴与自豪。
教师以绘本《独一无二》作为切人点,向幼儿讲述人除了外貌的不同,还有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的不同。
事件:教师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是一模一样的,我们总有和别人不同的地方,所以说我们都是特别的,都是——独一无二的。
”
孩子们小声议论了起来:“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我们分不出来。
”教师说:“那好,我们来猜猜他是谁。
”(播放剪辑的照片,幼儿仔细辨别,区分双胞胎)“为什么是何家怡,不是妹妹何家甜呢?”一幼儿说:“我一看就知道啦!”教师追问:“是哪个地方让你一看就知道?”“她的眼睛有点小,妹妹的大!”教师顺应:“噢,原来是外貌上有细小的不同。
”教师小结:“不管多么相似的人,总有和别人不同的特别的地方,只要大家细心观察,熟悉了,了解了便能发现。
”
晶晶举手说:“老师,我听妈妈说有的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呢。
”教师回应:“真是爱探究的孩子呀,你的问题很好,如果真的无法分辨,那怎么办呢?”“让他们穿不一样的衣服就行了!”很多孩子附和这一说法,教师说:“哦,穿衣打扮也可以独特呢。
”一幼儿说:“看他们喜欢吃什么东西就可以分出来啦。
”教师做茅塞顿开状:“哦,原来人的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呢!”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有“主动发问、主动探究”的权利,教师必须强化这一意识,更多地为幼儿创设发起互动的机会。
以关怀、接纳的态度,去倾听、去鼓励、去引导幼儿,将生成性交互中的典型经验或能呈现的鲜活案例作为素材,帮助幼儿拓展思路,延伸主题发展。
二、隐性回应与显性回应并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侧重于显性的回应,包括语言、非语言(动作、眼神、表情)作为回应的方法和手段,往往忽视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的隐性回应。
《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园的物化环境和良好的心理环境潜移默化、间接地影响幼儿,回应幼儿。
案例:让隐性回应更有效——巧用“环境”
结合主题“蔬菜派”,教师创设了主题环境“蔬菜大卖场”“蔬菜造型展台”“蔬菜居住小区”“蔬菜创意馆”等,当环境标题出现“蔬菜的样子”时,幼儿主动找来了纸和笔,形象地画出了蔬菜图;用橡皮泥捏塑了惟妙惟肖的蔬菜造型;用废旧材料装饰成了蔬菜。
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幼儿很自然地巩固了对原有蔬菜的经验,进一步梳理了什么是蔬菜、哪些是蔬菜、蔬菜的特点等知识经验。
环境创设就像“脉络”一样,将主题涉及的各个内容和一系列活动呈现出来,使墙面环境、区域环境与主题活动得以整合。
活动中教师借助环境资源,以直观、具体的实物材料来帮助幼儿梳理思路、获得新经验,体现了教育的“无痕”。
因此,基于隐性的回应取决于环境的布局、材料的提供、教师的支持等因素,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意图或知识点巧妙地蕴含于环境创设中,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中,互为媒介,相互回应和调整。
三、预设回应与生成回应交融
预设回应是指教师事先对活动中的问题进行筹划,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设计好的回应。
如:幼儿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回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幼儿会怎样回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怎样梳理、提升等。
生成回应是指超出教师意料和准备的、创生出来的回应。
后者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挑战性,也更强调追随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对活动起到充实与拓展的作用。
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预设回应是高效教学的前提因素,生成回应是活动开展的现实反映和必要补充。
案例:预设与生成的精彩——《爱吃水果的河马》活动案例
背景:这是一次数学活动,其目的是让幼儿了解几种数数方法,会尝试运用,正确数数。
教师将知识点有机嵌入整个课件中,以散点数、圈数、两个两个数来呈现。
考虑到活动中的提问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利于幼儿的表达,教师事先对几处关键点进行了预设。
事件:教师提问:“桃子有几只?你是怎么知道的?”答案显而易见,一个孩子说:“我是看到的。
”教师回应:“聪明,是看到的,‘看’——也是数数的好方法。
”一个孩子说:“我是心里想出来的。
”教师有备而来,从容地说:“哦,心里想的,那你有没有在心里数?”“有。
”“你是怎么数的,能数给我们看吗?”教师正暗自感到高兴时,另一个孩子迫切地举着小手:“老师,我也是想出来的,没有数。
”其他孩子也附和着“我也是!”“我也是!”教师用惊讶的语气说:
“你们都是看到后,就想到啦!我太吃惊了,可是‘想’和‘数’哪个方法使答案更正确呢?”“当然是‘数’喽。
”“是呀,看到的、想到的往往容易出错,我们还需要数一数来验证!”巧妙的引领使孩子又回到了预设的轨道上来。
活动能迂回进行,主要归功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把握,围绕教学目标找准教学中的重难点,把握幼儿在活动中的知识关键处、理解疑难处,做到心中有目标,回应有方向。
当然在幼儿园活动中,更多的是生成性回应,教师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积极回应,有效调控。
两者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的。
四、个体回应与群体回应兼顾
个体回应是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兴趣、需求和问题等面向个别幼儿的回应。
而群体回应是教师面向全体或小组幼儿整体进行的回应。
我们要两者统筹兼顾,有差别地与每个幼儿进行适时、适度、适宜的回应互动,最终实现全体幼儿的互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形式入手,多采用分组教学或小组活动的方式与集体教学交融,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对有特殊需要的幼儿进行个别化、个性化的指导。
当然在集体教学中,教师更要创设各种机会,与个别幼儿进行互动,使个别与共性得到有机结合与促进。
案例:多向回合,催化互动——“数字运动会”活动案例
背景:这次的活动目标是让幼儿认读数字1~10,会按顺序进行排列。
教师在集体活动后,组织幼儿的分组操作:将数字按顺序排列。
事件:教师在巡回指导,看见镇宇飞快地将数字排好了,坐在位置上期待老师的到来。
老师走过去发现他排的数字没有规律,只是胡乱摆放。
“老师,我排的是电话号码。
”“可以给大家看看吗?”“好。
”老师将镇宇的操作单展示。
大家看了轰然笑了:“错了,乱死了”。
老师:“镇宇排成这样是有原因的,我们来听听。
”镇宇大声地说:“这是电话号码。
”孩子们小声地议论:“这不像电话号码,哪有这么长的!”“号码也有规律呢。
”……老师微笑着看着大家说:“你们好像有很多话要和镇宇说呀!”孩子们开始了交流……
最后教师说:“镇宇是一个有想法的孩子,我想,这样的电话号码以后肯定会有。
孩子们,你们发现没有,他一个数字都没有漏掉哩!”“老师,我们也没有漏!”“好的,我们相互检查一下。
”
结语:
活动中教师根据活动的发展情况,观察幼儿的表现,解读幼儿的行为,作出价值判断,灵活地生成有价值的互动:将生发点作为资源,吸引全体幼儿参与,让幼儿学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恰到好处的回应“有想法的孩子”“这样的号码以后肯定会有”“他一个数字都没有漏掉”,既肯定了幼儿,保持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又给予了有方向的引导,让幼儿从关注点“电话号码”转移到“数字”上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