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神经阻滞区域镇痛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56.04 KB
- 文档页数:5
外周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临床研究(2024)疼痛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骨折术后疼痛控制与患者总体满意度密切相关。
严重的术后急性疼痛不仅延缓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并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阿片类药物是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核心,但其使用与多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目前临床亟须一种可以减少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使用的疼痛管理方案。
外周神经阻滞(peri p heral n erve block, PNB)技术不仅可以进行术中麻醉,并且可以提供持续的术后镇痛作用,是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PNB能够避免气道干预,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和康复。
反跳痛(rebound pai n, RP)是指PNB作用消退后出现的痛觉过敏现象。
RP的发生可能会导致阿片类药物消耗量急剧增加。
虽然RP可以通过镇痛药物及时控制,但如果发现和治疗不及时,会导致患者严重不适,并且可能完全抵消PNB的围手术期镇痛优势。
1流行病学Barry等收集了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共972例千门诊接受PNB 的患者数据,其中482例患者发生了RP,发病率达49.6%,其中女性的发病率较男性高(54.6%比45.9%�其他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果,RP 的发病率为40%~50%。
最近—项研究发现,RP的发生率高达61.7%但男女发病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仍需更多研究验证男女发病率的差异。
2定义和特点目前对RP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核心描述一致。
Dada等将RP描述为PNB消退后的急性疼痛,通常发生在PNB后8~24h内,持续约2h, RP发生时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 sual Analogue Scale,V AS)疼痛评分通常2!:.7分。
Williams提出反跳痛评分(Rebound Pain Sco re,RPS)作为RP严重程度的标准化度量指标,通过PNB作用消失后12h内的最高VAS疼痛评分减去PNB作用消失前12h内的最低VAS疼痛评分得出。
氢吗啡酮作为佐剂用于区域麻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进展作者:刘航杜晓宣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1年第29期【摘要】氢吗啡酮(Hydromorphone,HM)是强效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强,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中使用日益广泛。
氢吗啡酮加入局麻药能够加快局麻药起效时间,延长局麻药作用时间,镇痛效果确切。
这使得区域麻醉中使用氢吗啡酮佐剂,可能更获益。
因此,本文结合其局部药理机制,综述氢吗啡酮作为局麻药佐剂在区域麻醉中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氢吗啡酮外周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Research Progress on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Hydromorphone as Adjuvant in Regional Anesthesia/LIU Hang, DU Xiaoxua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1, 18(29): -184[Abstract] Hydromorphone (HM) is a powerful opioid drug with strong analgesic effect and few adverse reactions, so it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 Hydromorphone can accelerate the onset time of local anesthetics and prolong the action time of local anesthetics. This may make the use of Hydromorphone adjuvant in regional anesthesia more beneficial. Therefor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Hydromorphone as a local anesthetic adjuvant in regional anesthesia.[Key words] Hydromorphone Peripheral nerve block Intrathecal anesthesia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Six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00,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29.045氢吗啡酮(Hydromorphone,HM)又名二氢吗啡酮或双氢吗啡酮,是一种强效阿片类药物,为吗啡半合成衍生物,镇痛效果较吗啡强且不良反应少。
神经丛与外周神经阻滞进展神经阻滞可分为四类:①中轴神经阻滞(如腰麻、硬膜外麻醉);②神经丛阻滞(如臂丛、腰丛神经阻滞);③外周神经阻滞(如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④椎旁阻滞(属于一种中轴神经阻滞,但可单侧阻滞)[1]。
本文重点介绍近年来神经丛及外周神经阻滞的进展。
在百余年的麻醉史中,神经阻滞历经多次兴衰起伏,一度被重视,另一时期又被冷落。
直到60年代由于术后镇痛技术的兴起,神经阻滞才再次引起重视[2],并已形成为麻醉学的一个分支。
神经阻滞再度兴起的缘由,主要与以下两方面的进展有关。
1 外科发展对麻醉提出了新的要求 外科手术始终不断地对麻醉提出新要求。
近期,随着当天入院手术病人的增多,外科要求麻醉科做到术前准备简捷、麻醉方法迅速有效、术后恢复室滞留时间缩短,藉此利于快通道手术的实现;也要求骨关节手术病人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单独神经阻滞麻醉或与全麻复合以施行某些手术(如斜疝修补、上臂或手部手术等)证明,病人住院天数能显著缩短,并可提供早期功能锻炼的条件。
许多研究也证实,无论单独神经阻滞或与全麻复合,均能改善病人术后恢复的评分,缩短术后在恢复室滞留的时间,全麻用药量减少,术中或术后阿片类药使用量也减少。
而全身麻醉病人往往因出现种种常见的并发症如持续疼痛、恶心、呕吐、嗜睡等而需要延长住院滞留时间[3,4]。
Pavlin对上肢手术病人比较了臂丛神经阻滞与全麻的术后恢复情况,接受臂丛阻滞麻醉病人的离院时间可提前70 min[5]。
Vloka等对下肢静脉剥脱术比较了下肢神经阻滞与腰麻的结果,施行股神经阻滞病人的出院时间可提前70 min。
对于住院病人,神经阻滞也能通过减少术中和术后的疼痛程度而加速病人恢复。
最近有人对膝关节大手术分别采用硬膜外麻醉,三合一股神经阻滞或全麻+PCA,比较其术后镇痛效果与术后病人运动能力,结果表明硬膜外阻滞和三合一股神经阻滞病人,术后无论是静息和运动,VAS评分均低,运动度增大,在恢复室停留的时间明显缩短[6、7]。
超前镇痛理念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疼痛管理理念的更新,超前镇痛作为一种新型的疼痛治疗方法,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超前镇痛,亦被称为预防性镇痛或预先镇痛,其核心思想是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采取镇痛措施,以防止或减轻随后的疼痛感觉。
这种方法旨在通过早期干预,减少患者对疼痛的反应,进而优化疼痛管理效果,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超前镇痛理念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超前镇痛的理论基础、实施方法、临床应用以及当前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超前镇痛理念应用研究的视角,为推动疼痛管理领域的进步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超前镇痛的理论基础超前镇痛(Preemptive Analgesia)是一种预防性的镇痛策略,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对疼痛机制的深入理解和临床经验的积累。
超前镇痛的核心思想是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或伤害性刺激引起的中枢敏化之前,通过给予镇痛药物或采取其他镇痛措施,来防止或减轻随后的疼痛反应。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疼痛治疗模式,也为临床疼痛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枢敏化理论:伤害性刺激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敏化,使得疼痛信号的处理更加敏感和易于触发。
超前镇痛通过在伤害性刺激前给予镇痛药物,可以抑制中枢敏化的发生,从而减轻或防止疼痛的产生。
神经可塑性理论:疼痛的发生和持续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变化密切相关。
超前镇痛可以通过干预神经可塑性的过程,改变疼痛信号的处理方式,从而达到减轻或消除疼痛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对超前镇痛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持。
然而,如何更加精准地预测和评估超前镇痛的效果,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疼痛类型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超前镇痛方案,仍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超前镇痛的应用方法超前镇痛,作为一种创新的疼痛管理策略,其应用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超声引导外周神经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秦朝生1,蒋奕红1,刘敬臣2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桂林541001;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摘要:术后有效的疼痛管理是剖宫产手术患者快速康复的重要保障。
周围神经阻滞在剖宫产术后多模式镇痛方案中具有独特的作用,目前常用的周围神经阻滞方式包括椎旁神经阻滞、腹横肌平面阻滞、腰方肌阻滞、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及竖脊肌平面阻滞。
不同周围神经阻滞的优势与不足各不相同,临床应用时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相应的镇痛策略。
研究表明,术后合理采用超声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参与多模式镇痛策略可使产妇获益。
同时,部分周围神经阻滞技术(如椎旁神经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患者实施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支持,伴随超声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周围神经阻滞技术可以在这一方面进行更多地探索。
关键词:剖宫产术;麻醉镇痛;周围神经阻滞;超声引导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1.02.029中图分类号:R719.8;R61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21)02-0111-04剖宫产手术创伤较大,患者术后疼痛剧烈,术后有效的疼痛管理可以使产妇早期下床活动和方便母乳喂养,也是产妇生理及心理上的迫切需求。
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椎管内麻醉的方式对剖宫产患者进行术后镇痛,但对存在椎管内麻醉禁忌的产妇并不适用;全凭静脉麻醉的方式需要使用大剂量阿片类药物,临床医生及患者对此存在顾虑。
随着加速康复外科学的发展,周围神经阻滞参与的多模式镇痛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不仅可以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同时可以提供完善的术后镇痛效果而使患者受益[1]。
因此,对于一些有椎管内麻醉禁忌的产妇,周围神经阻滞参与的多模式镇痛方式可以作为椎管内镇痛的有效替代。
周围神经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临床上在这一方面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现将超声引导下不同类型的外周神经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便为剖宫产手术患者的镇痛策略选择提供更多临床参考。
地塞米松在周围神经阻滞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高美慧;崔晓光【摘要】Objective Peripheral nerve block is a commonly used local anesthesia method. Dexamethasone combined with topical anesthetics can prolong the effect of topical anesthetics and enhance the efficacy of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As a result,dexamethasone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as adjuvant local anesthetics in clinical settings. Howev-er,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and the toxic side effects of dexamethasone in peripheral nerve block are controversial.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latest progre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dexamethasone in peripheral nerve block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clinics.%周围神经阻滞是一种常见的局部麻醉方法。
地塞米松与局部麻醉药配伍可以延长局麻药的阻滞时间以及增强术后镇痛的作用,因此,地塞米松作为局麻药辅药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得到普及。
然而,目前地塞米松在周围神经阻滞中作用的相关机制及毒副作用尚存在较大争议。
现就地塞米松在周围神经阻滞中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实用药物与临床》【年(卷),期】2016(019)007【总页数】4页(P913-916)【关键词】地塞米松;周围神经阻滞;局部麻醉药;辅助药【作者】高美慧;崔晓光【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150086【正文语种】中文周围神经阻滞(Peripheral nerve block,PNB)指用局麻药物暂时将某些周围神经的传导功能阻断,使受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黄英(综述);董春山;朱海娟(审校)【期刊名称】《临床与病理杂志》【年(卷),期】2022(42)5【摘要】髋部骨折是老年人急诊手术常见指征。
髋部区域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控制不佳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住院时间增加、以及病死率增加等。
尤其是老年患者,高龄本身可能会使患者更易受到疼痛的不良影响。
神经阻滞技术常用于此类手术的术后镇痛。
作为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型局部镇痛技术,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pericapsular nerve group block,PENG block)已逐渐应用于髋部骨折及其他手术的术后镇痛。
不同于以往的神经阻滞,该阻滞效果确切,可有效镇痛且不影响肌力。
近年来,随着对髋关节神经支配、周围组织解剖结构和超声下解剖学特点的认识逐渐加深,既往研究显示PENG block有着定位精准、起效快、保留运动功能等优点。
因此PENG block技术应用日益广泛,目前正在扩大其适用范围,但随之而来其潜在并发症也应给予高度关注。
【总页数】5页(P1252-1256)【作者】黄英(综述);董春山;朱海娟(审校)【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麻醉科;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麻醉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相关文献】1.超声引导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在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术前镇痛中的应用2.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3.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联合椎管内麻醉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4.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联合小剂量罗哌卡因腰麻在老年股骨头置换术中的应用5.麻醉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科手术中神经阻滞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一、引言骨科手术中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麻醉技术,它通过阻断神经的传导,使手术部位失去感觉和运动功能,从而达到无痛手术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手术安全性和病人舒适度要求的提高,神经阻滞技术在骨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神经阻滞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研究进展、应用范围、临床效果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
二、神经阻滞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研究进展1. 神经阻滞技术起源及发展神经阻滞技术起源于19世纪初,最早应用于上肢外科手术。
随着对解剖学和荷尔蒙学知识不断深入了解以及荷尔蒙学知识在医学领域应用不断扩大,人们对于神经解剖和荷尔蒙分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神经阻滞技术的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 神经阻滞技术的分类和原理神经阻滞技术可根据阻滞部位和药物种类进行分类。
常见的神经阻滞技术有硬膜外阻滞、硬膜外连续穿刺、腰麻、骶管麻醉等。
这些技术通过注射药物,使荷尔蒙分泌机制发生改变,从而达到神经传导的阻断。
3. 神经阻滞性疼痛管理随着对疼痛管理理念和方法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骨科手术采用了神经阻滞性疼痛管理。
这种方法通过在手术前或手术中进行神经阻滞性荷尔蒙注射,可以有效减轻手术后疼痛,并减少对镇静剂和镇静剂类荷尔蒙等荷尔蒙类荷尔蒙类用量。
三、神经阻滚在骨科手朮中应用范围1. 骨折手术神经阻滚技术在骨折手术中应用广泛。
骨折手术通常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而神经阻滚技术可以有效地使手朮部位失去感觉,减轻手朮疼痛,并减少对镇静剂和镇静剂类荷尔蒙等荷尔蒙类荷尔蒙类用量。
此外,神经阻滚技术还可以减少手朮中的出血量和创伤面积。
2. 关节置换手朮关节置换是一种常见的骨科手数。
在关节置换中,神经阻滚技術通常被用于疼痛管理和肌肉松弛。
通过对关节周围的神经进行阻滚,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并使患者在手数过程中保持舒适。
3. 脊柱外科脊柱外科是一种复杂的骨科数。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研究进展摘要:在超声引导下对手术区域进行麻醉,能够清晰辨认出神经靶点,提高神经阻滞精准性。
为研究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本文结合各学者的研究结果,阐述了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研究进展。
文章首先分析了外周神经阻滞原理,强调了超声引导优势。
最后详细分析了在超声引导下,行外周神经阻滞的方法以及常见阻滞神经。
关键词:超声引导;外周神经;神经阻滞前言:和全身麻醉相比,局部麻醉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经济效益更高。
在熟练专业的麻醉师协助下,能够实现对神经的精准麻醉。
如今超声介入治疗凭借其操作简单,创伤性高,治疗操作准确性高,逐渐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中。
借助于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准确性进一步提高。
1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的原理在超声设备辅助下,人体不同组织中穿透声波的能力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衰减程度,形成不同亮度等级的图像[1]。
如实体脏器,呈现出低回声,血液和血管反射程度较低,呈现出黑色图像,无回声。
胆结石和横膈膜反射程度较高,呈现出高回声。
目前常使用药物有:0.3~0.5%罗哌卡因、0.3~0.5%罗哌卡因和2%利多卡因混合[2]。
2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的优势程加文[3]对比超声引导和盲探法行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通过查看神经组织清晰的影像,可规避重复操作对患者的创伤性,规避血管神经,麻醉组织更加安全。
超声影像下可清楚地观察到血管结构、肌肉组织和神经位置,随时调整穿刺针路径,保证局部麻醉药物能够均匀分布,快速扩散,提高麻醉药效。
传统盲探方法无法准确避开血管和神经,容易导致神经损伤,诱发气胸、血肿等并发症,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在超声引导下神经组织,操作便捷,时间短,可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3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的应用3.1 操作方法根据患者穿刺位置采取对应的体位,体位较为灵活。
在超声引导下,对目标神经进行观察,彩超可呈现出周围组织的血流变化,显示出周围神经病变,必要时可使用彩超观察血供情况,对其综合判断,确定穿刺路径后,要避开重要器官和血管等结构,避免对外周神经束干进行直接穿刺,合理选择穿刺点,在体表做好标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李水清写在课前的话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技术不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全身麻醉联合应用,都是全身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腔阻滞之外一种十分有用的阻滞方法,许多时候,下肢神经阻滞的具体操作,并不像想象当中的那样困难,尤其是在外轴神经刺激器的协助下,或者B超的引导下来进行操作,更可以提高阻滞的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下肢外周神经阻滞在麻醉和镇痛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
一、神经刺激器的介绍解析:左边的这幅图就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外周神经刺激器,他们的体积有大有小,有采用脚踏的,也有采用手控的,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工艺的改进,许多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变得体积精巧,功能齐全,便于使用。
解析:国内应用的外周神经刺激器,都是进口的品牌,有德国的贝朗和德国的宝雅。
这两个牌子的外周神经刺激器,功能齐全,都能够满足临床上下肢外周神经阻滞的需要。
外周神经刺激器有三个重要的参数,输出电流,脉冲宽度和刺激频率。
输出电流强度要求恒流输出,调节方便。
不同的组织结构,电阻是不同的,因此电流在通过不同的层次的阻滞结构时,有可能会出现衰竭或者变化。
而外周神经刺激器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避免这种衰竭和变化。
即设定的是1毫安的电流,通过不同层次的阻滞结构时,发放的电流始终是1毫安。
应用神经刺激器,许多时候是要观察刺激神经以后,所引发的目标区域肌群的运动,来反推我们的针尖是否到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
而刺激肌肉运动,所需要引发的运动纤维,只需要有短的脉冲电流就可以刺激发生。
在做下肢的外周神经阻滞时一般设定的预设参数是:电流强度1个毫安,脉冲宽度0.1毫秒,刺激频率2个赫兹。
注意事项1 神经刺激器不是神经探测器,刺激电流强度与针尖距离的关系遵循库仑定律.2电极片的摆放,电极片的摆放可以和刺激针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流回路。
而且,不能够影响我们的具体操作。
在做下肢外周神经阻滞时,经常可以把电极片放在下腹部,或者下腰部。
论文题目:基于超声引导的周围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研究一、摘要随着临床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周围神经阻滞技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
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周围神经阻滞技术是临床麻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阻断特定区域的神经传导,以达到镇痛和肌肉松弛的效果。
传统的周围神经阻滞技术主要依靠解剖标志定位,存在操作难度大、并发症风险高等问题。
近年来,超声引导技术在周围神经阻滞中的应用逐渐普及,为提高阻滞成功率、降低并发症风险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行择期手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和传统组,每组50例。
2. 干预措施:超声引导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技术,传统组采用传统周围神经阻滞技术。
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阻滞成功率、阻滞时间、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等。
四、研究结果1. 阻滞成功率:超声引导组阻滞成功率为96%,传统组阻滞成功率为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阻滞时间:超声引导组阻滞时间为(15.2±3.5)分钟,传统组阻滞时间为(20.1±4.2)分钟,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术后镇痛效果:超声引导组术后镇痛效果评分为(2.3±0.5)分,传统组术后镇痛效果评分为(3.1±0.6)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并发症发生率:超声引导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传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五、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势:1. 提高阻滞成功率:超声引导技术能够直观地显示神经走向和周围组织结构,提高阻滞成功率。
区域神经阻滞技术在创伤胫腓骨骨折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创伤胫腓骨骨折患者应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的效果。
方法:2020年6月到2021年5月,选取94例创伤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经随机法分组,有对照组、研究组两组,分别应用传统椎管内麻醉技术、区域神经阻滞技术。
结果:麻醉后观察组镇静、镇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显示(P>0.05)。
结论:创伤胫腓骨骨折患者手术期间应用区域神经阻滞技术,镇静镇痛效果理想,麻醉安全性较高,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创伤胫腓骨骨折;区域神经阻滞技术;传统椎管内麻醉技术;镇静镇痛效果;不良反应胫腓骨骨折属于创伤性疾病,暴力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是诱发骨折的主要原因[1]。
骨折发生后患者的小腿部位会有明显肿胀疼痛以及活动受限等症状,甚至会有关节畸形症状存在。
手术是该病主要治疗方法,但需做好麻醉,获取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才能保证手术效果和术后康复效果。
本文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20年6月到2021年5月,选取94例创伤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经随机法分组。
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20-67岁(43.68±10.23)岁,交通意外31例、压砸伤16例。
研究组:男28例、女19例,年龄20-66岁(43.37±10.21)岁,交通意外33例、压砸伤14例。
两组资料比较显示(P>0.05)。
1.2方法患者入院后即刻给予抗休克等基础治疗,明确骨折类型与严重程度后,制定手术方案并辅助患者进行术前准备。
入室后,常规核查患者的身份信息,并给予输血、吸氧、抗休克、心电图动态监测等干预,麻醉医师需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明确患者是否满足麻醉要求。
对照组应用传统椎管内麻醉技术:辅助患者维持侧卧位,实施蛛网膜下隙阻滞,在硬膜外完成置管操作,辅助术中持续麻醉。
蛛网膜下隙阻滞所用药物如下:1.5-1.8ml等比重布比卡因,药物浓度是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