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1)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班别:姓名:学号:组号: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词作的内容及情感。

2.学习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品味意蕴丰富的语言。

3.体会“豪放”词的特点,背诵两首词。

【学习重点】把握词作的内容及情感。

【学习难点】品味意蕴丰富的语言。

【知识链接】

一、解题

念奴娇,著名词牌之一,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妓“念奴”,传说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奴常暗中随行,因取念奴为词牌名。相传《念奴娇》词调就由她而兴,意在赞美她的演技,共有一百字,宜于抒写豪迈感情。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使用这一词牌填写的名篇,因句中有“大江东去”,“一尊还酹江月”等句,该词牌又得名《大江东去》、《酹江月》等。在这里,苏轼所游的赤壁,指黄冈城外的赤壁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古代文人学士,登临山川胜地,凭吊前人遗迹,发为吟咏,叫做怀古。这类作品往往联系历史往事来抒发个人的感慨。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本义应为平定变乱之意,始见于五代后蜀欧阳炯词。

二、衬托手法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正衬是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主要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正面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反衬是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主要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三、双关手法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它分为:

(1)意义双关

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有句云:“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实际上还暗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2)谐音双关

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例】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实际上暗含感情的“情”。

四、作者与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天资极高,学识渊博,诗文书画样样皆精。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他从政约四十年,历经坎坷,几番沉浮。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官员从他的诗文中搜索材料,牵强附会,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廷,把他逮捕,制造了一起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次年遭受贬谪,安置黄州(今湖北黄冈)。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苏轼在黄州没有颓废,积极探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表现得潇洒而成熟。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赤壁,写下了一词二赋,堪称千古名篇,其中就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在黄州第三年写的。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后死于常州。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 )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第一课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

【自主学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qiáng lǔ)还酹.江月(lèi)公瑾.(jǐn)强虏.纶.巾(guān)樯橹

..

(huáfà)故垒.(lěi )

(lǔ)华发

..

(二)整体感知:

请简要概括整首词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描写赤壁景物。

下阕:借助周瑜形象,抒发人生感慨。

【合作探究】

1、上阕描写了怎样的赤壁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上阕描写了大江向东奔流,浪涛汹涌,拍打着堤岸,卷起层层白浪,山石嶙峋高峻的景象,意境开阔雄壮,还囊括了与此地有关的英雄豪杰,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之情。

2、下阕刻画周瑜形象时,词人使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下阕刻画了周瑜春风得意,英姿勃发,从容领军,大破曹兵,少年得志的英雄

形象。周瑜这种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使词人满怀崇敬。作者运用衬托手法,用大江的磅礴气势来为周郎壮威,以千古英雄豪杰作陪衬。多少豪杰都被无情历史长河荡涤干净,只有英姿勃发、干练儒雅的周郎立于词人心中。与此同时,以周瑜的“雄姿英发”对比映衬作者的“早生华发”,以周瑜的少年得志对比映衬作者的壮志未酬的暮年之叹。 3、品读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韵味,加以赏析。 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穿”是洞穿之意,“拍”是拍打、拍击之意,“卷”是翻卷之意,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写出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的情景,画面壮阔,气势恢宏。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谈笑间”写其神态,突出他大敌当前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从容潇洒;“樯橹灰飞烟灭”与前面的“谈笑间”又构成了时间短而战绩丰的鲜明对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丰功伟绩。 第二课时 定风波 【自主学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同行.( xíng ) 吟啸..(yín xiào ) 一蓑. ( suō ) 料峭.(qiào) 萧瑟.

(sè) (二)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谈谈这首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2、上阕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风雨什么样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答:上阕表达了作者面对自然的风雨,无所畏惧、淡定从容、旷达乐观的情怀。从“莫听”、“何妨”、“吟啸”、“徐行”、“轻”、“谁怕”、“任”等词语可以看出。 【合作探究】 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包含了丰富的意蕴,体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请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 答:一语双关。“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风雨”,既指自然风雨,又指人生风雨;晴既指自然的晴天,又指人生的顺利。“无风雨”和“无晴”表面上是说对天气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此句强调了作者坦然地面对人生的荣辱、得失、顺逆的人生态度及豪放洒脱的情怀。

【延伸训练】 东 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