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7.01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
本课主要内容有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医学、文学、史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水平,认识科技和文化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和文化成就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水平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加深。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多以故事性为主,对科技和文化成就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和文化方面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医学、文学、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认识科技和文化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文化、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难点:科技和文化成就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讲解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上册》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等3.学具:笔记本、笔4.教室环境:座位分组,便于合作学习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医学、文学、史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1.(四川眉山中考改编)至迟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题,以及谷仓、米囤、粮密的容量问题。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B )
A.数学家多出身于农民家庭
B.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
C.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
D.数学成就领先于其他国家
2.(河北唐山乐亭期末)司马迁著的《史记》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历史史实的重要参考资料。
下列历史史实在《史记》中能查到的是( A )
A.武王伐纣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设置西域都护府
D.华佗发明“麻沸散”
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造纸术的改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教学的重点,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教师讲述等形式,突破了本课重点。
为了突破难点,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分析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领域取得新成就的原因,认识秦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整节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课标内容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了解道教产生的背景。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传播历史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2.时空观念:知道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及其发展状况,理解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史料实证:识读《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简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汉朝造纸工艺流程想象图》,了解这些史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4.历史解释:了解张仲景、华佗和司马迁的生平及著作,分析他们各自的成就及其著作的影响。
5.家国情怀: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直面挫折、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史记》。
【教学难点】道教和佛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边这幅画描绘的是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的情景。
图上两个人抬着的一捆捆竹简,就是东方朔的奏本。
这个奏本用了三千片竹简,需两个人才能抬动。
为了轻便,后来人们又用帛写字,但帛价钱很贵,不能大量使用。
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书写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经过反复试验,人们终于造出纸张。
纸张出现最早在什么朝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二)新课探究探究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教师提问:根据上图,思考: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做书写材料?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缺点?学生回答:纸发明前,人们把文字写在甲骨、竹简、丝帛和青铜器等上。
缺点是这些材料分量重、成本高、不易携带和推广。
教师提问: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书写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怎么办呢?学生回答:我们的祖先最终发明了纸。
教师提问:有人说是蔡伦发明了纸,你认为对吗?学生回答:不对。
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蔡伦的主要贡献是改进了造纸工艺。
七上历史第十五课教学设计引言: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旨在设计一堂七年级上学期历史课,以“七上历史第十五课教学设计”为标题,内容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系统的阐述。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统一战争,包括秦国统一六国和汉朝统一了中原地区。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秦国统一六国和汉朝统一中原地区的过程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1. 引入部分: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的分裂与统一现象。
2. 知识讲解:教师简要介绍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重点讲解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3. 案例分析: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汉朝统一中原地区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此次统一战争的重要性,并分析影响。
4. 总结归纳:教师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
2. 归纳总结法: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点,提升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应的作业,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记分汇总:将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相结合,进行记分汇总,按照学生的等级进行评定和反馈。
六、教学设计亮点:1. 引入部分的设计:通过提问和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内容。
2. 合作探究的设计: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
3. 归纳总结的设计: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升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程标准: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
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在秦汉时期,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国家的大一统,推动了科技、文学、宗教的发展,反过来文化、科技的发展又促进了国家的进步。
学情分析:学生们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对许多历史人物贡献等常识性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属于时代性总结,对一个时期的史学、医学、宗教、科技的系统性总结。
学生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老师的设计,去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领会司马迁著史的宗旨。
通过改进造纸术、发明麻沸散,著有《伤寒杂病论》,了解蔡伦、华佗、张仲景的历史贡献。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教学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预习1、在纸问世之前,人们甲骨、简帛作为书写材料,或者将文字铸造在青铜器上形成金文。
西汉时期,人们发明了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人们广泛书写的材料,便利文化传播。
2、东汉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张仲景被后世成为医圣。
东汉末年华佗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并发明麻沸散,实施外科手术。
华佗模仿熊、虎、猿、鸟、鹿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课标要求】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参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学习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2.概括造纸术的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习重难点】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难点:1、造纸术的改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2、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基础解读】一、造纸术的发明1、纸出现以前的书写载体。
2、造纸术的发明(视频展示)蔡伦改进造纸术历史人物档案卡3、论从史出‚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的《后汉书》①从记载中,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②蔡伦制造的纸被称为什么?蔡侯纸③这种纸有什么优点?轻薄柔韧,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广应用。
4、蔡侯纸的制作流程汉代造纸工艺流程5、造纸术的传播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二、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①人物基本信息②人物贡献《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坐堂医生‛的来源与张仲景有关。
2、华佗①人物基本信息②五禽戏华佗提倡养生之道。
他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俗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户枢不朽也‛。
华佗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的预防理论,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鸟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西域;X骞;X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作用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正确识读“X骞通西域路线图”、“汉朝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正确认识X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设计丝绸之路导游词的设置,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语言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X骞等人为报效祖国,百折不挠、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刚毅坚强、开拓进取的意识。
(2)通过对丝绸之路意义及启示的探讨,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认识到交流的重要,开放改革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兴衰。
二、教学重点本课重点:一是X骞通西域,二是丝绸之路。
三、教学难点本课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五、板书设计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X骞通西域1、西域:2、目的3、意义二、丝绸之路1、概念:2、起始点:六、教学过程处的?汉武帝时期,经济军事势力的增强,统治者就希望从军事上打垮匈奴。
汉武帝之前:和亲更加了解。
为了稳操胜券,汉朝也希望找到一位盟友与其协同作战。
因此,汉武帝想到了哪一个国家?生:大月氏。
学生查彩图18页地点:大月氏,并在填图册上填出。
使学生脑中有直观印象对。
汉武帝从匈奴投降者口中了解到,匈奴打败大月氏时,曾以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做成饮酒器。
大月氏逃向西方后,深恨匈奴而图报复,但苦于找不到盟友。
于是下令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
X骞挺身而出,自愿前往。
(出示X骞简介)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学生自由讨论,踊跃发言。
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程标准】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重点难点】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
2.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
3.历史巨著《史记》。
难点:道教和佛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东汉时期南阳有一位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无子女,后继无人,没法将医术传给子孙,慢慢愁出病来。
他的病谁也看不好,且越来越严重。
张仲景知道后,给他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各一斤,搓成团,外用朱砂涂上,叫他一顿吃完。
沈槐看了药方,觉得很好笑,叫家人按方做好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药丸取笑张仲景,天天如此,不知不觉间病就好了。
沈槐这才恍然大悟,对张仲景感到又佩服又惭愧。
张仲景去拜望他时说:“我们做郎中的就是为百姓造福,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轻人不都是先生的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沈槐听了,感到很有道理,便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郎中。
张仲景谦虚好学,成为东汉末年的名医,两汉时期还有哪些科技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起来领略这段历史的风采。
新课探究一、造纸术的发明1.造纸术的发明【史料链接】材料一书写材料的变化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材料二蔡伦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旧渔网造成纸。
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人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问题探究一】在纸发明以前,用做书写的材料有何缺点?答案提示:陶器不易保存;甲骨数量少,不易找到;青铜器贵重;竹木简笨重;帛价格昂贵,都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问题探究二】结合材料一、二,我国书写材料是怎样演变的? 这种变化有何意义?答案提示:意义:随着技术的改进,书写材料的成本逐渐降低,文化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2.造纸术的传播及意义(1)造纸术向外传播(2)意义【史料链接】材料美国人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
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
从课标要求来看,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掌握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基本史实,理解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地位。
【教材分析】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始。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
教学重点是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理解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地位是本课难点。
因此让学生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要以古论今,联系现实生活,联系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方针政策,中国梦来理解。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整合与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贯通课堂。
二、学情分析我校初一学生历史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比较模糊,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历史地图,明确地里位置方向。
由于学生学习的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课前要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导学案做好预习,督促完成预习任务。
让导学案为课堂教学服务,方便学生更好的学,为课堂交流展示有备而来,也方便教师更好地教,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初一学生年龄小,接触的历史不多,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足,应注意培养他们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生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强,利用视频和史料,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图片、地图、图表进行导学,组织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2.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西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们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教学难点: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教学过程:问题激趣。
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仔细阅读教材,做圈点批注。
方法指导二:注重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可以用百家讲坛、颁奖典礼等形式从科技领域、时期、人物、成就方面列表展示。
方法指导四:歌谣记忆历史: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又改进。
质优价廉宜推广,文明传播世界行,东汉末年张仲景,出书《伤寒杂病论》。
外科祖师是华佗,“麻沸散”五禽戏立根基。
司马迁著《史记》,记录黄帝到武帝。
编撰使用纪传体,文笔简洁是范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本、所用的练习本、阅读的各种报刊、杂志等都离不开“纸”。
“纸”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造纸术的发明自主阅读课本P67~68内容,完成第1~2题。
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纸?谁在什么时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有什么特点?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西汉早期的麻纸。
东汉,蔡伦,特点: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和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书写材料: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等。
第15课两汉的科技与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
⑵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⑴辩证分析: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⑵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本课采用常规课与生本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活动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⑵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⑶培养求真求实学风: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实求真的学风,注重学习和实践的结合。
【教学重难点】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㈠、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教师展示材料两汉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名称的由来,汉族的传统服饰汉服以及今天的版图等等。
除此以外,两汉在科技和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㈡、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科技篇——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1、自主学习、建构知识①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②东汉时,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
2、合作探究、释疑解惑教师质疑:你知道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世界各地各有哪些书写材料吗?它们各有哪些不足?学生小组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播放视频《中国早期书写材料》。
师生共同归纳造纸术的发明: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体会我国历史上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基本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简要内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师以学生的讨论与自主探究为基础。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对《史记》的内容和历史地位一目,可以通过简要介绍其内容和其中所体现的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使学生体会《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对佛教传入一目,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对佛教传入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两汉时期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教学,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的繁荣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
【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二者的有机结合。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这也反映出书写工具的落后。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不用学习五大车的竹简也可达到“学富五车”的程度,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朝代,你知道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新课学习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造纸术的发明二、张仲景和华佗三、历史巨著《史记》四、道教和佛教一、造纸术的发明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67第一段思考:在纸发明以前,中国古人用什么作书写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学生:甲骨、青铜器、竹简、帛。
七年级上册历史15课教案七班级上册历史15课教案1一.自学目标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以他们为例说出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状况,认识到他们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通过对河姆渡、半坡远古居民的了解,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激发喜爱祖国的感情,加强民族意识。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变及其缘由。
二.自学重点、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新石器”的含义。
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变及其缘由三.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学与谈话学法:观测与比较、争论与探究四.自学指导:【导入新课】:同学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改变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
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转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涌现的?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
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的遗址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详细位置(4分钟)。
【出示目标】:同学阅读或老师提示。
导学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同学阅读第一目后回答。
争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引导同学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索。
河姆渡人运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约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
(5分钟)导学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是这样的。
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状况如何呢?请大家仿照第一目学习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