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 格式:ppt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119
五脏六腑的生理一、五脏的生理(一)心:心位于胸中,有心包络包裹,卫护于外,它主要的功能是主血脉,是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
1、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营养全身的功能。
2、心主神明。
神明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意识状态;中医认为这些机能都有心来主管;古人把心看作是五脏六腑之大主。
3、心主汗液。
汗为津液所化,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出汗过多容易伤津耗血。
故有“汗血同源”、“汗为心液”之说。
4、心开窍于舌。
心经别络上行于舌,因而心血上通于舌,故心有病变,容易在舌体上反映出来。
(二)肝:肝位于肋部1、肝藏血,是指肝能储藏血液,并对周身血量的分布起调节作用。
2、主疏泄。
疏泄,即舒展、通畅、条达之意。
是指肝气具有舒展、生发、条达柔和的生理功能;肝气的疏泄,直接关系到人体气的机枢的升降与调畅。
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1)情志方面:人的神志活动除心所主之外,与肝关系密切;(2)消化吸疏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不仅可以调畅气机、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且还与胆汁的分泌有关;3、主筋,其华在爪。
4、开窍于目。
(三)脾:脾位于中焦,1、运化、升清。
脾主运化的作用,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
运化水谷精微是指:消化饮食和吸疏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运化水湿主要是指: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
2、主统血。
脾统血指脾气能统摄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溢于血管之外。
3、主肌肉、四肢。
脾脏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肌肉,以起营养作用,脾的运化功能健旺与否,关系到肌肉的壮实或衰萎。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人体的饮食、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脾气健旺,则食欲、口味正常;若脾失健运,则食欲减退,口淡无味。
脾的功能好坏,也可从口唇反映出来;如脾气健运,肌肉营养充足,则口唇红润而有光泽;脾气不健,则口唇淡白或萎黄无光泽。
(四)肺:肺位于胸中,上连喉咙,开窍于鼻。
1、主气、司呼吸:肺所主的气包括:元气和充斥于全身的气。
肺有司呼吸的功能,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的清气,吐出体内浊气,体内外的气体不断得到交换。
第七单元五脏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心的生理机能及特性(1)主血脉(2)藏神(3)生理特性: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②心气下降。
(4)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1)主血脉指运行在脉中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循环于周身,发挥其濡养的作用。
功能正常的三条件:心气充沛、脉道通利、血液充盈。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
心主血的内涵: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心主脉的内涵: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心主身之血脉”。
(2)心藏神①神的概念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
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映于外,又称为“神气”,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神志指狭义的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②心主血脉与心藏神的关系(3)心的生理特性①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阳脏②心气下降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4)心血、心气、心阴、心阳的生理作用①心血:濡养心脏及其形体官窍,化生心神。
②心气:推动调控心脏搏动、脉管舒缩及精神活动。
③心阴:制约心阳,抑制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④心阳:制约心阴,激发心脏搏动和精神活动。
2.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1)主气司呼吸(2)主行水(3)朝百脉,主治节(4)肺的生理特性:①肺为华盖②肺为娇脏③肺气宣降(5)肺津、肺气、肺阴、肺阳的生理作用①肺津:濡养滋润肺、大肠、皮毛等的作用。
②肺气:推动和调控呼吸、行水等作用。
③肺阴:凉润肺脏,使肺气下行。
④肺阳:温暖肺脏,使肺气上行。
(1)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主呼吸之气①主一身之气②主呼吸之气(2)主行水含义: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人体水液代谢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3)朝百脉,主治节所谓“朝百脉”,其本质是肺的宣降运动在血液循环中的体现。
北京华夏博爱中医药科技研究院中医基础知识——脏腑得分(一)填空题(77分,每空1分)1、心主要生理功能是,。
(主血脉,藏神。
)2、心气旺盛,血脉,则脉搏,面色,心气不足,心血,而面色。
(充盈,和缓有力,显得红润而有光泽,亏少,白而无华)3、心主神志,广义的神,是指;狭义的神,是指,即人的、。
(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心所主是神志,精神、思维活动)4、心开窍于,心血不足则,心火上炎则或,心血瘀阻则或出现。
(舌,舌质淡白,舌尖红,舌体糜烂,舌质紫暗,瘀点、瘀斑)5、心其华为,在志为,在液为,在体为,五味为,五行中属,五声表现为,五季中对应,五色对应为。
(面,喜,汗,脉,苦,火,笑,夏,赤)6、肺主要生理功能是、,、,。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7、肺主气,包括两个方面,即和。
(主呼吸之气,一身之气)8、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气道,呼吸。
(通畅,均匀和缓)9、肺其华为,在志为,开窍为,在液为,在体为,五味为,五行中属,五声表现为,五季中对应,五色对应为。
(毛,悲,鼻,涕,皮毛,辛,金,哭,秋,白)10、脾主要生理功能是主,。
(运化升清,统摄血液)11、脾主运化,是指脾有主管和运输的功能。
(消化饮食,水谷精微)12、“脾主运化”实际上就是指对营养物质的、、的功能。
(消化、吸收、运输)13、脾为之本,之源。
(后天,气血生化)14、脾其华为,在志为,开窍为,在液为,在体为,五味为,五行中属,五声表现为,五季中对应,五色对应为。
(唇,思,口,涎,肌肉,甘,土,歌,长夏,黄)15、肝主要生理功能是主,。
(疏泄,藏血)16、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的功能。
(疏散宣泄)17、肝主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和两个方面。
(情志,消化)18、肝气疏泄功能正常,气机机调畅的情况下,人才能,。
肝气抑郁,则见等症。
(气血平和,心情舒畅,胸胁胀满、易怒、失眠多梦、头胀头痛、目眩头晕)20、肝主藏血,是指肝脏具有和的功能(贮藏血液,调节血量)21、肝其华为,在志为,开窍为,在液为,在体为,五味为,五行中属,五声表现为,五季中对应,五色对应为。
一、脏腑(脏象)学说脏腑学说是研究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前人称脏腑为“脏象”。
主要内容: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同时包括起物质基础气、血、精、津液等。
五脏:心、肝、脾、肺、肾;“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传化物质”。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胞宫、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二、脏腑功能及关系心与小肠:(实证用药:清瘟败毒散、整肠安;虚证用药:倍利乐、脾胃健)心,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主血脉,藏神,主汗,开窍于舌;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联系构成的表里关系。
例:心火亢盛,机体不但有心病,还有小肠病变,这是心移热于小肠的缘故,可以用诺达清瘟败毒散加整肠安,清热泻火,调理肠道湿热病。
肺与大肠:(实证用药:感克康、整肠安;虚证用药:心肺健、脾胃健)肺,主气、司呼吸、主宣降、通调水道、主一身之表,外主皮毛,开窍与鼻;与大肠相表里,传送糟粕,排泄粪便。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联系构成的表里关系。
脾与胃:(实证用药:毒特威、整肠安;虚证用药:脾胃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统摄血液、主肌肉、四肢、开窍与口,外应于唇;胃,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异常”,食欲减退,肚腹胀满、呕吐。
两者的关系: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胃气主降,喜润恶燥。
两者相反相成,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消化,吸收营养和输布津液的全部过程。
肝与胆:(实证用药:木梳清、整肠安;虚证用药:肝肾健、脾胃健)肝,藏血、主疏泄,主筋、其精华在爪、开窍于目;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消化食物。
两者的关系:通过经脉构成表里关系。
胆属表,肝属于里,内藏精汁来源于肝,只有肝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化生及排泄畅通。
肾与膀胱:(实证用药:肾畅通;虚证用药:肝肾健)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骨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司二阴;膀胱,贮留和排泄尿液。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心,被称为“君主之官”,在五脏中居于首要地位。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同时,心主神志,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如果心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可能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
比如说,心血不足时,会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多梦、易惊等;心阳不足时,则可能出现畏寒肢冷、心胸憋闷等。
肝,被喻为“将军之官”。
肝主疏泄,能够调畅人体的气机,使气血运行通畅,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节情志。
此外,肝还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部分血液就会贮藏于肝;而在活动时,肝又会将所藏之血输送到全身各处,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如果肝气郁结,就容易出现情绪抑郁、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肝血不足时,则可能会出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
脾,被誉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就是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吸收和输送到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
脾还主统血,能控制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
脾气虚时,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脾不统血时,则会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
肺主气,司呼吸,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肺还主宣发肃降,宣发是指将肺气向上向外布散,肃降是指将肺气向下向内清肃和下降。
肺通调水道,能够调节水液的代谢。
若肺失宣降,就可能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肺气不足时,容易出现气短、自汗、易感冒等情况。
肾,被视作“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
(⼀)脏腑的名称与分类 脏,古作臟,⼜作藏。
其义有⼆:⼀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是指五脏主贮藏精⽓。
腑,古作府,有府库之意。
腑多为中空器官,类府,⼜多与饮⾷物的贮藏、消化有关。
脏腑,主要指⼈体的内脏。
根据其各⾃不同的⽣理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三⼤类器官。
藏象学说,即是以脏腑为物质基础,运⽤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的系统联系及与⾃然界相互通应的关系,构成⾃⼰的理论系统。
考试⼤站收集通过脏腑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来把握⼈体⽣理、病理的活动规律。
(⼆)脏腑的⽣理特点 1. 五脏的⽣理功能特点 五脏主贮藏精⽓,藏⽽不泻。
中医学认为,⼈体的各种精微物质,均贮藏于五脏。
贮藏于五脏的精⽓,越充满越好,⽽不能过度耗散,故称藏⽽不泻。
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不泻也,故满⽽不能实”。
五脏除贮藏精⽓外,还藏神,如《灵枢·本藏篇》说:“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故⼜有“五神脏”之称。
2. 六腑的⽣理功能特点 六腑主传化⽔⾕,泻⽽不藏。
中医学认为,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消化饮⾷物及传导排泄糟粕。
因其摄⼊饮⾷物,在吸收⽔⾕精微后,要及时把糟粕排泄到⼈体外,称为泻⽽不藏。
故《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不藏,故实⽽不能满也。
” 3. 奇恒之腑的⽣理特点也是“藏⽽不泻”与五脏类似。
4. 掌握脏与腑的区别,有⼀定意义。
如中医认为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以泻其腑,腑虚者可以补其脏等。
(三)⼩结 通过本章“脏腑”概说的学习,应当指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理、病理学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
中医学藏象学说中⼀个脏腑的⽣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理学中⼏个脏器的⽣理功能;⽽现代解剖⽣理学中的⼀个脏器的⽣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个脏腑的⽣理功能之中。
这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体某⼀系统的⽣理和病理学概念。
⼀、⼼(附:⼼包络)⼼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包卫护。
⼼与⼩肠、脉、⾯、⾆等构成⼼系统。
⼼,在五⾏属⽕,为阳中之阳脏,主⾎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主、⽣命之主宰。
⼼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的解剖形态1.⼼的解剖位置:关于⼼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之后的⼀个重要的脏器。
⼼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的形态结构:⼼脏呈尖圆形,⾊红,中有孔窍,外有⼼包络围护,⼼居其中。
中医学对⼈体⼼脏的重量、颜⾊、结构,以及⼼腔的⾎容量等均有⼀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已。
“⼼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黄裹脂,⼀是为⼼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在中医⽂献中有⾎⾁之⼼和神明之⼼之别。
⾎⾁之⼼,即指实质性的⼼脏;神明之⼼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故有神明之⼼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之⼼,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门·脏腑》)。
(⼆)⼼的⽣理功能1.⼼主⾎脉:⼼主⾎脉,指⼼有主管⾎脉和推动⾎液循⾏于脉中的作⽤,包括主⾎和主脉两个⽅⾯。
⾎就是⾎液。
脉,即是脉管,⼜称经脉,为⾎之府,是⾎液运⾏的通道。
⼼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个密闭的系统,成为⾎液循环的枢纽。
⼼脏不停地搏动,推动⾎液在全⾝脉管中循环⽆端,周流不息,成为⾎液循环的动⼒。
所以说:“⼈⼼动,则⾎⾏于诸经,……是⼼主⾎也”(《医学⼊门·脏腑》)。
由此可见,⼼脏、脉和⾎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系统的⽣理功能,·都属于⼼所主,都有赖于⼼脏的正常搏动。
⼼脏有规律的跳动,与⼼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xx年xx月xx日contents •中医脏腑基本理论•脏腑的生理特性•脏腑病理与疾病•中医脏腑理论的临床应用•中医脏腑理论的现代研究目录01中医脏腑基本理论•心:主血脉、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包络为心之辅佐,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肝:主疏泄,主藏血,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胆相表里,相互协调。
•脾:主运化,主统血,其华在唇四白,开窍于口,与胃相表里。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
•肾:藏精气,主水、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开窍于耳及二阴,与膀胱相表里。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与脾相表里。
•小肠:主受盛化物,主液,与心相表里。
•大肠:主传化糟粕,与肺相表里。
•三焦:主持诸气,为水道出焉。
•心:心火亢盛则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等;心血不足则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
•肝:肝火上炎则出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肝血不足则出现眩晕、耳鸣、爪甲薄弱等。
•脾:脾阳虚则出现腹胀纳呆、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等;脾阴虚则出现纳呆、消瘦、大便干结等。
•肺:肺火炽盛则出现咳嗽、咳痰、咽喉肿痛等;肺气虚则出现咳喘无力、气短懒言等。
•肾:肾阴虚则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盗汗遗精等;肾阳虚则出现畏寒肢冷、阳痿早泄等。
•胃:胃火炽盛则出现口渴喜饮、消谷善饥等;胃气虚则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
•小肠:小肠实热则出现小便短赤、尿频尿急等;小肠虚寒则出现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等。
•大肠:大肠湿热则出现腹泻、腹痛、粪便黏腻等症状;大肠虚寒则出现五更泄泻、粪便清稀等。
•三焦:三焦湿热则出现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三焦气滞则出现胁肋胀满、脘腹疼痛等。
经络是脏腑之间的联系桥梁和通道,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到相应的穴位上。
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脏腑与经络的关系02脏腑的生理特性脏腑的阴阳五行属性阴阳属性脏腑被分为阴、阳两类,每一类都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