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规定
- 格式:doc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28
信息科技相关风险管理制度和策略1. 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科技(IT)扮演着组织中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也伴随着各种潜在的风险。
为了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数据的完整性和机密性,以及业务的持续运营,制定一套全面有效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和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2. 制度建设2.1 风险识别与评估定期风险评估:制定定期的风险评估计划,对关键信息系统、数据和业务流程进行全面评估,发现潜在风险。
实时监测系统:建立实时监测系统,通过日志记录、入侵检测系统等手段及时察觉异常情况。
2.2 风险防范网络安全措施: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反病毒软件等,确保网络的安全。
访问控制:制定合理的访问权限策略,确保只有授权人员可以访问敏感信息。
2.3 信息保密性和完整性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备份策略:制定定期备份策略,确保在系统故障或数据丢失时能够快速恢复。
2.4 应急响应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包括紧急修复、恢复数据、通知相关方等流程。
模拟演练:定期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团队在紧急情况下的协同应对能力。
3. 策略实施3.1 员工培训安全意识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信息安全意识培训,使其了解最新的威胁和防范措施。
技能培训:确保员工具备足够的技术知识,提高其对安全事务的敏感性。
3.2 合规与法规遵循定期审查法规:定期审查国家和行业相关的法规,确保公司的信息科技策略与之保持一致。
合规性检查:进行定期的合规性检查,确保信息系统符合法规和政策的要求。
3.3 合作伙伴风险管理供应商评估:对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进行风险评估,确保其符合信息安全标准。
合同条款:在合同中明确安全责任,并约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4. 持续改进建立一个持续改进的机制,包括定期的风险审查、漏洞修复、技术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威胁环境。
通过以上制度和策略的建设,公司可以更有效地应对信息科技风险,确保业务的安全运行和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
公司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识别、评估、监控和缓解企业面临的各种信息科技风险。
这套制度应当涵盖从策略制定到执行监督的全过程,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制度应明确风险管理的责任体系。
通常,公司会设立一个由高层管理人员组成的风险管理
委员会,负责制定整体的风险策略和政策。
同时,各业务部门和IT部门也应有明确的责
任分工,确保风险管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企业需要定期进行风险评估,识别出潜在的技术缺陷、安全
漏洞、合规问题等风险点。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外部咨询或专业工具来完成。
对于识别出的风险,企业需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造成的
影响。
基于这些评估,企业可以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风险避免、减轻、转移或
接受。
在风险应对策略制定后,企业需要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
这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加
强安全防护措施、进行员工培训等。
所有这些措施都应详细记录在风险管理计划中,并定
期更新以反映最新的风险状况。
监控和报告机制也是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企业应建立实时监控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
同时,定期的风险报告可以帮助管理层了解风险管理
的效果,并作出必要的调整。
为了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企业还应建立一个持续改进的机制。
这包括定期回顾和评估风
险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以及在必要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规定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编制部门:信息科技部版次号:A/0生效日期:目录修改记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防范银行运用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促进我行各项业务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营口沿海银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所称信息科技是指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和软件工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我行业务交易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并包括进行信息科技治理,建立完整的管理组织架构,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第三条本管理办法所称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我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第四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我行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促进我行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推动业务创新,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章机构职责第五条根据我行信息科技治理的要求,法定代表人是本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本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 董事会应履行以下信息科技管理职责:(一)遵守并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信息科技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落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相关监管要求。
(二)审查批准信息科技战略,确保其与银行的总体业务战略和重大策略相一致。
评估信息科技及其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效果和效率。
(三)掌握主要的信息科技风险,确定可接受的风险级别,确保相关风险能够被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规范职业道德行为和廉洁标准,增强内部文化建设,提高全体人员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保障公司信息资产安全,提高公司信息科技业务水平,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信息科技项目、系统、设备以及相关业务流程。
第三条公司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三)全面覆盖,重点突出;(四)持续改进,动态调整。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第四条公司设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公司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决策、监督和协调工作。
第五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公司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具体职责如下:(一)制定、修订和完善公司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二)组织开展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三)制定和实施信息科技风险控制措施;(四)组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培训;(五)监督、检查和评估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
第三章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第六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公司应定期对信息科技项目、系统、设备以及相关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
第七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应遵循以下程序:(一)确定评估对象和范围;(二)收集相关资料;(三)分析风险因素;(四)评估风险等级;(五)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第八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结果应作为公司信息科技项目、系统、设备以及相关业务流程的决策依据。
第四章信息科技风险控制第九条公司应根据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和实施信息科技风险控制措施,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第十条信息科技风险控制措施包括:(一)技术控制措施: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加密等;(二)管理控制措施:如用户权限管理、访问控制、安全意识培训等;(三)物理控制措施:如机房环境、设备管理、数据备份等;(四)应急响应措施:如事故报告、应急处理、恢复重建等。
第五章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培训第十一条公司应定期组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信息科技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识别与评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提高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 促进我行业务安全、持续、稳健发展,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银行业信息科技监管要求及《某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 ,结合我行风险管理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属于信息科技风险类“管理办法”,合用于某银行信息科技工作全过程的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对象包括信息科技组织、管理过程和信息资产。
第三条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合规管理、支持业务创新和业务运营过程中, 由于管理流程及资源缺失或者不足、人为因素和技术漏洞产生的操作、法律、声誉等风险。
第四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指在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者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信息系统的研发、生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
第五条本办法所指的信息科技风险类型及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 信息科技总体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策略、制度、物理环境、软件、硬件、网络、数据、文档等方面影响全局或者共有的风险。
(二) 信息系统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及下线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管理缺陷产生的风险。
(三) 研发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研发过程中组织、规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和投产等环节产生的风险。
(四) 运行维护风险是指信息系统在运行与维护过程中访问管理、操作管理、变更管理、机房管理和事件管理等环节产生的风险。
(五) 外包风险是指本行将信息系统的规划、研发、建设、运行、维护、监控等委托给业务合作火伴或者外部技术供应商时形成的风险。
第六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识别、计量、评价信息科技风险的活动,旨在客观反映信息科技对我行发展战略的支撑程度。
第七条风险评估应遵循“全面覆盖、突出重点、持续跟进”的原则。
第八条总行、一级分行的信息科技风险评估 (含自评估)工作应遵照本办法执行.第二章角色分工第九条风险评估可由总行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或者一级分行发起,承担机构是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负责组建风险评估实施团队。
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正式版)1. 引言本指引旨在为银行业提供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指导,以确保银行业能够有效管理和控制信息科技风险,保障金融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2. 信息科技风险概述信息科技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系统的使用和依赖,银行面临的各种可能影响信息系统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的威胁。
3.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原则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风险识别与评估:银行应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评估,确定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造成的影响。
- 风险治理与控制:银行应制定相应的风险治理措施,并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机制。
- 持续监测与改进:银行应定期监测信息科技风险,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
- 信息共享与合作:银行应与相关机构和其他银行共享风险信息,进行合作,共同应对信息科技风险。
4.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框架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风险治理结构:银行应建立明确的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结构,明确责任和职责。
- 风险识别与评估:银行应建立科学的信息科技风险识别和评估方法,及时识别并评估风险。
- 风险控制与防范:银行应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和防范措施,减少和防止信息科技风险的发生。
- 事件响应与恢复: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事件响应和恢复机制,及时响应和恢复信息科技风险事件。
- 管理与监测:银行应建立健全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和监测体系,确保信息科技风险的有效管理。
5.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实施银行应制定详细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实施。
方案应包括风险识别、评估、控制、防范、监测和响应等内容。
6.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监督与评估相关监管机构应对银行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进行定期监督和评估,提供指导和支持,确保信息科技风险得到有效管理。
7. 附则本指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并适用于银行业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
银行应根据本指引的要求,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
以上内容仅为简要介绍,详细内容请参阅《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正式版)》全文。
信息科技相关风险管理制度和策略一、引言信息科技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企业和组织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安全也受到了日益严峻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给企业和组织带来了便利和高效,同时也存在着各种信息安全风险。
建立健全的信息科技相关风险管理制度和策略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信息科技相关风险管理制度和策略展开讨论,以帮助企业和组织更好地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风险。
二、信息科技相关风险概述信息科技相关风险主要包括信息安全风险、数据泄露风险、网络攻击风险、技术故障风险等多种形式。
这些风险可能导致信息泄露、系统瘫痪、业务中断等严重后果,对企业和组织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建立信息科技相关风险管理制度和策略显得至关重要。
三、信息科技相关风险管理制度建立1. 领导支持和承诺建立健全的信息科技相关风险管理制度首先需要企业和组织的领导层给予充分的支持和承诺。
领导层应认识到信息安全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确立相关政策和目标,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2. 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风险管理的责任和权限。
可以设立专门的信息安全团队来负责信息安全工作,同时各部门也应设立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岗位,并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以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制定信息科技相关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包括风险管理目标、风险评估方法、风险监控和应对措施等。
这些政策和流程应与企业的整体战略和目标相结合,确保信息科技相关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 风险评估和识别对企业和组织的信息科技相关风险进行评估和识别,分析可能的风险来源和后果,并对不同风险进行优先级评定。
通过风险评估,企业和组织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面临的风险,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
5. 风险监控和控制建立风险监控和控制机制,及时发现风险事件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应对。
对关键信息系统和数据进行监控,并建立相应的日志记录和审计制度,以确保信息安全和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正式版)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正式版目录:第一章 \t引言\t\t1.1 背景\t\t1.2 目的和范围\t\t1.3 定义和缩写\t\t第二章 \t风险管理框架\t\t2.1 整体风险管理框架\t\t2.2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流程\t\t2.3 风险识别和评估\t\t\t2.3.1 内部控制要点\t\t\t2.3.2 外部环境因素\t\t\t2.3.3 风险识别和分级评估\t\t2.4 风险应对\t\t\t2.4.1 风险治理\t\t\t2.4.2 风险管理策略\t\t\t2.4.3 风险防范和控制\t\t\t2.4.4 风险监测和评价\t\t\t2.4.5 应急响应和恢复\t\t2.5 风险监管和报告\t\t第三章 \t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要素\t\t3.1 组织结构和职责\t\t\t3.1.1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委员会\t \t\t3.1.2 风险管理部门\t\t\t3.1.3 内部稽核部门\t\t\t3.1.4 各业务部门\t\t3.2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框架\t\t\t3.2.1 风险管理政策和指导原则\t \t\t3.2.2 风险管理流程\t\t\t3.2.3 风险分类和评估\t\t\t3.2.4 风险应对和控制\t\t\t3.2.5 风险监测和报告\t\t3.3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具\t \t\t3.3.1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t \t\t3.3.2 风险评估和监测工具\t \t\t3.3.3 应急响应和恢复工具\t \t第四章 \t信息科技风险领域\t\t4.1 系统安全风险\t\t\t4.1.1 网络安全\t\t\t4.1.2 数据安全\t\t\t4.1.3 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t \t4.2 业务连续性风险\t\t\t4.2.1 业务连续性规划\t\t\t4.2.2 冗余和备份机制\t\t\t4.2.3 业务恢复测试\t\t4.3 第三方风险\t\t\t4.3.1 第三方评估和监测\t \t\t4.3.2 合同和协议管理\t \t\t4.3.3 第三方准入控制\t \t4.4 IT项目风险管理\t\t\t4.4.1 项目风险评估\t\t\t4.4.2 项目管理流程\t\t\t4.4.3 项目监控和评估\t \t第五章 \t信息科技风险监管\t \t5.1 监管要求\t\t\t5.1.1 法律法规\t\t\t5.1.2 监管机构要求\t\t5.2 监管报告\t\t\t5.2.1 内部监测报告\t\t\t5.2.2 监管部门报告\t\t\t5.2.3 外部披露\t\t附件:附件1、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具附件3、第三方评估表格附件4、IT项目风险评估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法是指中国国家法律对商业银行的规范和管理的法律文件。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方法,旨在对信息科技系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
在如今数字化时代,信息科技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然而,信息科技本身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如网络安全威胁、数据泄露、系统故障等。
因此,有效地管理信息科技风险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这包括制定风险管理政策与流程,定义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职责,并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或委员会,负责整体的风险管理工作。
同时,企业应确保风险管理工作与组织中其他的管理活动有机衔接,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体系。
其次,企业应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与评估。
在信息科技环境中,风险的形式多样,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
因此,企业需要对其信息科技系统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包括对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系统运行稳定性等方面的风险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可基于概率与影响的分析,对不同风险进行分类和排序,以便确定应对措施的优先级,从而更加有效地分配资源。
第三,企业应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在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这包括建立起相应的保护措施,如网络安全防护系统、数据备份系统、应急预案等,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
同时,还需要建立起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监控与反馈机制,及时对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与反馈,对不符合预期的风险进行调整和改进。
最后,企业应建立起持续改进的机制。
信息科技风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使已经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仍然难以完全消除风险。
因此,企业应建立起持续改进的机制,定期审查和更新风险管理政策与流程,加强对风险的监控与预警,并及时修订和改进风险应对措施,以应对新的风险挑战。
通过以上的风险管理办法,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信息科技风险,保护企业信息资产的安全,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商业价值。
同时,这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企业能够在信息化浪潮中稳步前进。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1000字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是指对信息科技领域内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与控制,以确保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稳定、可靠地运营,减少因风险导致的损失和影响。
下面就是一份1000字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一、风险管理的概念和目的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和协调各种因素,以实现企业目标,并避免和控制可能带来损失的过程。
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系统在运行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威胁或障碍,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就是在全面的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来识别、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减少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影响。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目的是:1. 提高信息科技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护企业机密信息和业务数据。
2. 防范信息技术问题或威胁的出现,保障信息技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持续性发展。
3. 增强企业竞争能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盈利能力。
4. 及时识别、分析、评估和控制信息科技风险,减少企业风险,防范经济损失。
5. 建立信息安全意识,将信息安全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中,真正实现信息安全。
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1.制定安全策略:制定企业的信息安全策略,建立信息安全框架,对整个信息技术环境进行评估,并有一套应对安全威胁的预案。
2.风险识别:通过维护漏洞管理、安全评估和评估,审计日志分析、媒体公告和黑客攻击来识别和分析安全威胁。
3.风险评估:针对以上识别出的风险和威胁进行规定的风险评估后确定优先处理顺序、决策措施和预算。
4.风险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合力措施来防止或降低风险的出现;例如:升级漏洞、防火墙策略、加密技术和考核人员的素质等。
5.风险控制:的不确定权利,利用风险管理工具或技术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来寻找风险控制的措施、监督、跟踪等,来保证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三、风险管理的流程1. 风险识别:对整个信息技术环境进行评估,通过分析网络结构、目标、配置和使用模式等手段,确定可能面临的威胁的类型、来源,了解风险的产生过程,制订风险识别指南,提供领导决策的支持与参考。
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的运维和风险管理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引导商业银行有效管理信息科技风险,保障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中国银监会于xxxx年发布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本文将对该指引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一、引言《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是为了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推动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确保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完整性,保障金融业务的稳定运行。
二、风险管理框架本指引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建立了适用于商业银行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框架。
框架包括风险管理目标、组织结构和角色职责、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措施、信息科技事件响应等方面的内容。
商业银行可根据该框架,制定和完善自身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
三、风险管理目标指引明确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完整性。
商业银行应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通过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控等手段,确保信息系统在关键架构、系统运维、业务运行等方面的风险得到有效管理。
四、组织结构和角色职责为了有效管理信息科技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和明确的角色职责。
指引对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和各级岗位的职责进行了详细规定,明确了风险管理部门、信息科技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
五、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识别与评估是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
指引要求商业银行通过制定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步骤,全面识别信息系统风险,包括技术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风险等。
同时,指引明确风险评估结果的报告要求,确保风险评估工作的透明和可追溯性。
六、控制措施为了降低信息科技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管理层面等多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防范风险。
同时,指引还规定了对外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商业银行应考虑信息科技风险对外部客户带来的潜在影响。
信息科技风险事件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企业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各种风险和安全威胁。
信息系统遭遇黑客攻击、病毒感染、数据泄露等事件已经成为企业的常见问题。
因此,建立健全的信息科技风险事件管理制度对于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二、信息科技风险事件管理制度的意义1. 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信息系统作为企业重要的生产工具,一旦遭遇安全事件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风险事件,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2. 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通过建立信息科技风险事件管理制度,企业可以对各类风险和威胁进行有效的识别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提高企业对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良好的信息科技风险事件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保护企业的财产权益和企业声誉,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信息科技风险事件管理制度的内容1. 风险事件的识别和评估a. 设立专门的风险事件管理团队,负责对风险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建立完善的风险事件识别和评估体系。
b. 制定风险事件识别和评估的标准和流程,确保对所有可能的风险事件都能够进行准确的识别和评估。
2. 风险事件的防范措施a. 根据风险事件的识别和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风险事件。
b. 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加固和漏洞修复,确保系统的稳定和安全运行。
3. 风险事件的处理和应对a. 设立专门的风险事件处理机制,对各类风险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应对。
b. 组织员工进行风险事件处理和应对的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事件处理和应对能力。
4. 风险事件的监测和分析a. 建立完善的风险事件监测和分析体系,对风险事件的发生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b. 根据风险事件的监测和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提高应对风险事件的能力。
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1. 引言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适用于商业银行的信息技术风险管理工作。
本指引旨在明确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规范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组织、制度、流程、工具、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 指引内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应当遵循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监测和风险应对等方面。
2.2 风险管理的组织商业银行应当设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或者具有风险管理职责的部门,负责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和执行。
风险管理的组织应当包括内部风险管理、外部风险管理和协同风险管理等方面。
2.3 风险管理的制度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包括风险管理政策、规程、流程、制度和标准等方面。
制度的建立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银行监管要求,并对具体业务进行细化。
2.4 风险管理的流程商业银行应当建立风险管理的流程,包括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流程、风险控制和应对的流程、风险监测和反馈的流程等方面。
风险管理的流程应当合理、有效,并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
2.5 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商业银行应当建立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包括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风险控制技术和手段等方面。
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应当能够满足风险管理的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靠性。
2.6 风险管理的评估商业银行应当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包括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控制和应对、风险监测和反馈等方面。
评估应当定期进行,评估结果应当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产生实际作用和改进效果。
3.《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是银监会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规范性文件。
商业银行应当认真研究和遵守指引中的各项要求,强化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提高风险管理和防范能力,在经济金融风险日趋复杂的下,确保银行业健康发展和公众资金安全。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范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一、引言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风险。
为了保护企业的信息资产以及维护业务的连续性和可用性,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
二、定义1. 信息科技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系统或技术的缺陷、故障、意外事件、恶意行为等因素引起的可能事态发展或损失的风险。
2.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指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分析、评估、控制和监控,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以保障信息资产的安全和业务的连续性。
三、风险管理流程1. 风险识别和分类在风险识别阶段,组织应该对其信息及相关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审查,以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
识别到的风险应该按照其性质、来源和影响程度进行分类,以便后续的分析和评估。
2. 风险分析和评估风险分析和评估是指根据已识别的风险,对其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其发生概率、影响程度和可接受程度。
分析和评估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如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风险矩阵等,以便确定优先级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风险控制和缓解根据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结果,组织应该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和措施,以减少、消除或缓解风险的影响。
风险控制方案可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政策和流程等,以保障信息系统和技术的安全和可用性。
4. 风险监控和评估风险监控和评估是指定期对已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定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监控过程中应该及时收集和分析有关风险的信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风险。
5. 风险溢出和复审风险溢出和复审是指对已实施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总结和复审,以及时发现和改进不足之处,并对整个风险管理流程进行溢出。
组织应该及时向相关人员和部门汇报风险管理的效果和进展,并根据需要调整和更新整个风险管理制度。
四、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1. 建立风险管理框架组织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流程。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及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法人商业银行。
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信息科技是指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和软件工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业务交易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并包括进行信息科技治理,建立完整的管理组织架构,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第四条本指引所称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第五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促进商业银行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推动业务创新,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章信息科技治理第六条商业银行法定代表人是本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本指引的贯彻落实。
第七条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应履行以下信息科技管理职责:(一)遵守并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信息科技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落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相关监管要求。
(二)审查批准信息科技战略,确保其与银行的总体业务战略和重大策略相一致。
评估信息科技及其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效果和效率。
(三)掌握主要的信息科技风险,确定可接受的风险级别,确保相关风险能够被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规范职业道德行为和廉洁标准,增强内部文化建设,提高全体人员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银行是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银行业务也在逐渐数字化,但与此同时,信息化也为银行带来了风险,如网络安全风险、信息泄漏风险等。
为了有效管理银行信息科技风险,保障银行业信息安全,银行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
一、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1. 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银行应设立专门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工作。
2. 识别和评估信息科技风险银行应通过各种手段识别和评估信息科技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信息系统的漏洞扫描、渗透测试、漏洞库订阅等技术手段,还应定期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3. 制定信息安全策略和安全管理规程银行应根据信息科技风险的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信息安全策略和安全管理规程,保障信息安全,杜绝各种风险的发生。
4. 加强信息安全培训银行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员工识别、防范和应对风险的能力,确保信息安全。
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1.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确保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有序推进。
制度应包括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安全管理目标、安全管理职责和安全管理流程等内容。
2. 实施信息安全防护银行应通过加密技术、密码学技术、防病毒技术等手段对信息进行保护,确保信息安全。
3. 加强对网络设备的管理银行应对网络设备进行严密的管理,采用安全可靠的网络设备,定期对网络设备进行全面检测和监控,避免网络设备漏洞的出现。
4. 落实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对项目组成员、管理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背景调查、资格审查和管理培训,确保团队的成员是符合资格和持有有效授权的。
5. 强化多层次的安全防范和监测机制银行应采用多种安全防范和监测工具和方式,对银行信息系统进行巡检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事件。
三、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估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评估机制,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及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法人商业银行。
政策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信息科技是指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和软件工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业务交易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并包括进行信息科技治理,建立完整的管理组织架构,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第四条本指引所称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第五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促进商业银行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推动业务创新,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章信息科技治理第六条商业银行法定代表人是本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本指引的贯彻落实。
第七条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应履行以下信息科技管理职责:(一)遵守并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信息科技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落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相关监管要求。
(二)审查批准信息科技战略,确保其与银行的总体业务战略和重大策略相一致。
评估信息科技及其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效果和效率。
(三)掌握主要的信息科技风险,确定可接受的风险级别,确保相关风险能够被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规范职业道德行为和廉洁标准,增强内部文化建设,提高全体人员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五)设立一个由来自高级管理层、信息科技部门和主要业务部门的代表组成的专门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各项职责的落实,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汇报信息科技战略规划的执行、信息科技预算和实际支出、信息科技的整体状况。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编制部门:信息科技部版次号:A/0生效日期:目录修改记录 (3)第一章总则 (4)第二章机构职责 (5)第三章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11)第四章信息安全 (14)第五章信息系统开发、测试和维护 (20)第六章信息科技运行 (23)第七章业务连续性管理 (26)第八章外包与审计 (27)第一节外包 (27)第二节审计 (31)第九章附则 (34)附件: (34)修改记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防范银行运用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促进我行各项业务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营口沿海银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所称信息科技是指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和软件工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我行业务交易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并包括进行信息科技治理,建立完整的管理组织架构,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第三条本管理办法所称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我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第四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机制,实现对我行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促进我行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推动业务创新,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章机构职责第五条根据我行信息科技治理的要求,法定代表人是本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本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 董事会应履行以下信息科技管理职责:(一)遵守并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信息科技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落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相关监管要求。
(二)审查批准信息科技战略,确保其与银行的总体业务战略和重大策略相一致。
评估信息科技及其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效果和效率。
XX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建立健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防范信息科技风险,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监管指引》、《商业银行数据中心监管指引》、《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术语释义(一)信息科技。
系指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和软件工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业务交易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包括进行信息科技治理,建立完整的管理组织架构,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等。
(二)信息科技风险。
系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等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三)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系指通过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监测和持续改进的方法和流程,实施具体的风险管控措施,将信息科技风险降低或控制在适当水平,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条管理原则(一)协调统一原则。
本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充分考虑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协调统一确定全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
(二)全面覆盖原则。
信息科技风险覆盖到全行各条线、部门、岗位、人员和业务环节,本行全体人员均是信息安全和风险防范工作的参与者和责任人。
(三)预防优先原则。
本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秉承事前预防重于事后控制、日常防控重于应急处理的原则,注重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与前瞻性,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动态管理原则。
根据外部监管要求,本行业务及信息科技发展情况,在发展过程中动态调整、持续优化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和工作机制。
第四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行各级机构、部门、岗位人员及业务环节。
第二章职责分工第五条本行董事会是本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
其中,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落实董事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职责,稽核部负责落实董事会审计监督职责。
欢迎阅读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编制部门:科技信息部版次号:A/0生效日期:20160509目录修改记录 (3)第一章总则 (3)第二章机构职责 (4)第三章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10)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附件.修改记录第一条为有效防范公司运用信息系统进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促进我司各项业务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金融信息监督管理办法》、《互联网金融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国家信息安全相关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管理办法所称信息科技是指计算机、通信、微电子和软件工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司业务交易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并包括进行信息科技治理,建立完整的管理组织架构,制订完善第二章机构职责第五条根据我司信息科技治理的要求,法定代表人是本机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本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 董事会应履行以下信息科技管理职责:(一)遵守并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信息科技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落实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以下简称互金协会)相关监管要求。
(二)审查批准信息科技战略,确保其与公司的总体业务战略和重大策略相一致。
评估信息科技及其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效果和效率。
(三)掌握主要的信息科技风险,确定可接受的风险级别,确保相关风对审(八)每年审阅并向互金协会及其派出机构报送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年度报告。
(九)确保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所需资金。
(十)确保公司所有员工充分理解和遵守经其批准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并安排相关培训。
(十一)确保本法人机构涉及客户信息、账务信息以及产品信息等的核心系统在中国境内独立运行,并保持最高的管理权限,符合互金协会监管和实施现场检查的要求,防范跨境风险。
(十二)及时向互金协会及其派出机构报告本机构发生的重大信息科技事故或突发事件,按相关预案快速响应。
(十三)配合互金协会及其派出机构做好信息科技风险监督检查工作,并按照监管意见进行整改。
(十四)履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其他相关工作。
第六条我司应设立分管信息科技的副总级领导,直接向总经理汇报,并参与决策。
副总级领导的职责包括:(一)直接参与本公司与信息科技运用有关的业务发展决策。
(二)确保信息科技战略,尤其是信息系统开发战略,符合本公司的总体业务战略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
(三)负责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信息科技部门,承担本公司的信息科技职责。
确保其履行:信息科技预算和支出、信息科技策略、标准和流程、信息科技内部控制、专业化研发、信息科技项目发起和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科技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和升级、信息安全管理、灾难恢复计划、信息科技外包和信息系统退出等职责。
(四)确保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使有关管理措施落实到相关的每一个内设机构和分支机构。
(五)组织专业培训,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技能。
(六)履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其他相关工作。
第七条科技部负责我司信息安全、信息系统开发、测试和维护、信息科技运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应对内部管理职责进行明确的界定,各岗位的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重要岗位应制定详细完整的工作((((括:(一)运行与维护应实行职责分离,运行人员应实行专职,不得由其他人员兼任。
运行人员应按操作规程巡检和操作。
维护人员应按授权和维护规程要求对生产状态的软硬件、数据进行维护,除应急外,其他维护应在非工作时间进行。
(二)制定详细的运行值班操作表,包括规定巡检时间,操作范围、内容、办法、命令以及负责人员等信息。
(三)提供机房环境、设备使用、网络运行、系统运行职能交叉,主要部门协调等监控信息。
(四)记录运行值班过程中所有现象、操作过程等信息日志。
((((12操作;3、根据变更需求、变更方案、变更内容核实清单等相关文档审核变更的正确性、安全性和合法性。
职能交叉,要部门协调(九)应对机房环境设施实行日常巡检,明确信息系统及机房环境设施出现故障时的应急处理流程和预案,有实时交易服务的数据中心应实行24小时值班。
(十)实行事件报告制度,发生信息系统造成重大经济、声誉损失和重大影响事件,应即时上报并处理,必要时启动应急处理预案。
(((三)审核信息系统风险状况。
对总公司相关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状况及维护、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并进行实时报告。
(四)组织新投产后信息系统的后评价,并识别、评估新信息系统中所包含的风险,审核相应的操作和风险管理程序。
第十条稽核审计部应在部门设立专门的信息科技风险审计岗位,负责信息科技审计制度和流程的实施,制订和执行信息科技审计计划,对信息科技整个生命周期和重大事件等进行审计。
稽核审计部负责我司信息系统审计任务,也可聘请经国家相应监管部门认定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信息系统外部审计。
第三章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第十一条我司应制定全面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包括但不限于下述领域:(一)信息分级与保护。
(二)信息系统开发、测试和维护。
(三)信息科技运行和维护。
(四)访问控制。
(五)物理安全。
(六)人员安全。
(七)业务连续性计划与应急处置。
第十二条我司应制定持续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流程,确定信息科技中存在隐患的区域,评价风险对其业务的潜在影响,对风险进行排序,并确定风险防范措施及所需资源的优先级别(包括外包供应商、产品供应商和服务商)。
第十三条我司应依据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和风险评估结果,实施全面的风险防范措施。
防范措施应包括:((12345包括:(一)建立信息科技项目实施前及实施后的评价机制。
(二)建立定期检查系统性能的程序和标准。
(三)建立信息科技服务投诉和事故处理的报告机制。
(四)建立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监管发现问题的整改处理机制。
(五)安排供应商和业务部门对服务水平协议的完成情况进行定期审查。
(六)定期评估新技术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已使用软件面临的新威胁。
(七)定期进行运行环境下操作风险和管理控制的检查。
(持续维护计划。
信息安全策略应涉及以下领域:(一)安全制度管理。
(二)信息安全组织管理。
(三)资产管理。
(四)人员安全管理。
(五)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
(六)通信与运营管理。
(七)访问控制管理。
((((心、存储机密信息或放置网络设备等重要信息科技设备的区域,明确相应的职责,采取必要的预防、检测和恢复控制措施。
第十九条应根据信息安全级别,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逻辑安全域(以下简称为域)。
应该对下列安全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安全级别定义和评估结果实施有效的安全控制,如对每个域和整个网络进行物理或逻辑分区、实现网络内容过滤、逻辑访问控制、传输加密、网络监控、记录活动日志等。
((((((((一)制定每种类型操作系统的基本安全要求,确保所有系统满足基本安全要求。
(二)明确定义包括终端用户、系统开发人员、系统测试人员、计算机操作人员、系统管理员和用户管理员等不同用户组的访问权限。
(三)制定最高权限系统账户的审批、验证和监控流程,并确保最高权限用户的操作日志被记录和监察。
(四)要求技术人员定期检查可用的安全补丁,并报告补丁管理状态。
(五)在系统日志中记录不成功的登录、重要系统文件的访问、对用户账户的修改等有关重要事项,手动或自动监控系统出现的任何异常事件,定期((((((户提供必要信息。
(七)以书面或电子格式保存审计痕迹。
(八)要求用户管理员监控和审查未成功的登录和用户账户的修改。
第二十二条应制定相关策略和流程,管理所有生产系统的活动日志,以支持有效的审核、安全取证分析和预防欺诈。
日志可以在软件的不同层次、不同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上完成,日志划分为两大类:(一)交易日志。
交易日志由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产生,内容包括用户登录尝试、数据修改、错误信息等。
交易日志应按照国家会计准则要求予以保存。
((一)使用符合国家要求的加密技术和加密设备。
(二)管理、使用密码设备的员工经过专业培训和严格审查。
(三)加密强度满足信息机密性的要求。
(四)制定并落实有效的管理流程,尤其是密钥和证书生命周期管理。
第二十五条配备切实有效的系统,确保所有系统设备的安全,并定期对所有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包括台式个人计算机(PC)、便携式计算机、云端服务器、防火墙、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电话,网络线缆等。
第二十六条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严格管理客户信息的采集、处理、计划的重大变更、关键人员或供应商的变更以及主要费用支出情况。
应在信息系统投产后一定时期内,组织对系统的后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对系统功能进行调整和优化。
第二十九条应认识到信息科技项目相关的风险,包括潜在的各种操作风险、财务损失风险和因无效项目规划或不适当的项目管理控制产生的机会成本,并采取适当的项目管理方法,控制信息科技项目相关的风险。
第三十条采取适当的系统开发方法,控制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典((((四)将完成开发和测试环境的程序或系统配置变更应用到生产系统时,应得到信息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的联合批准,并对变更进行及时记录和定期复查。
(五)制定并落实相关制度、标准和流程,确保信息系统开发、测试、维护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第三十二条建立并完善有效的问题管理流程,以确保全面地追踪、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记录、分类和索引;如需供应商提供支持服务或技术援助,应向相关人员提供所需的合同和相关信息,并将过程记录在案;对完成紧急恢复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任务和指令集,应有(如严格的审查程序,包括身份验证和背景调查。
第三十五条应将信息科技运行与系统开发和维护分离,确保信息科技部门内部的岗位制约;对数据中心的岗位和职责做出明确规定。
第三十六条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保存交易记录,采取必要的程序和技术,确保存档数据的完整性,满足安全保存和可恢复要求。
第三十七条制定详尽的信息科技运行操作说明。
如在信息科技运行手册中说明计算机操作人员的任务、工作日程、执行步骤,以及生产与开第四十条建立连续监控信息系统性能的相关程序,及时、完整地报告例外情况;该程序应提供预警功能,在例外情况对系统性能造成影响前对其进行识别和修正。
第四十一条制定容量规划,以适应由于外部环境变化产生的业务发展和交易量增长。
容量规划应涵盖生产系统、备份系统及相关设备。
第四十二条及时进行维护和适当的系统升级,以确保与技术相关服务的连续可用性,并完整保存记录(包括疑似和实际的故障、预防性和补救性维护记录),以确保有效维护设备和设施。
,第四十五条评估因意外事件导致其业务运行中断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包括评估可能由下述原因导致的破坏:(一)内外部资源的故障或缺失(如人员、系统或其他资产)。
(二)信息丢失或受损。
(三)外部事件(如战争、地震或台风等)。
第四十六条应采取系统恢复和双机热备处理等措施降低业务中断的可能性,并通过应急安排和保险等方式降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