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中地理 .4 全球气候变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444.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7课全球气候变化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变化及全球变暖的原因。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重点1、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难点1、全球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辨析。
2、建立从全球气候变化到地理环境变化再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分析思路。
教学过程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一)气候变化:虽然气候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当气候因子发生改变时,气候也会有变化。
1、气候:某个地区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2、概念: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3、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4、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1)地质时期: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温呈趋势,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趋势。
(2)历史时期: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有温暖和寒冷期之分。
(3)近代(19世纪以来):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世界气温变化特点。
(二)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三)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看图2、26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气温升高,平均升高了0.6℃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一)气候变暖的机制:CO2浓度增加 CO2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气温(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的②、特别是的破坏。
③氟氯烃化合物等其他温室气体2、自然原因: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三)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全球变暖引起威胁海平面上升的原因①②2、影响农业生产案例:(1)中纬度温带地区(2)高纬度地区3、影响水循环①蒸发增强②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③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一)对策:1、2、3、(二)手段:1、2、3、(三)技术:1、2、3、能力·思维·方法【例1】读“地球温室效应影响图”回答:(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有和。
第二课时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热点链接】2020年4月21日,内蒙古赤峰市出现沙尘暴,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米。
赤峰市气象台于21日8时50分发布大风黄色预警,未来12小时,赤峰市大部分地区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并可能继续伴有扬沙天气。
沙尘暴形成的地貌和气象条件是什么?提示地貌:地形起伏小,地表多沙漠。
气象条件:多大风,空气干燥。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明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含义和分布。
水平2:根据图表资料,归纳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景观特点。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分析风沙地貌的形成条件。
水平4:根据地理资料,评价风沙地貌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阐述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综合思维:分析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形成条件。
区域认知:说明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分布。
地理实践力:观察、模拟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形成。
一风沙地貌地貌类型分布形成条件常见地貌风蚀地貌干旱地区,在我国主要是01西北地区多02沙漠和戈壁,风03大而频繁风蚀蘑菇、04风蚀柱、雅丹地貌等风积地貌05沙漠地区、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风沙06堆积作用形成07新月形沙丘等1.判断正误。
(1)风沙地貌都分布在干旱地区。
(×)(2)风蚀蘑菇下部受到风的侵蚀力可能大于上部。
(√) 2.有关我国西北地区风沙地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风蚀柱属于风力侵蚀地貌B.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C.雅丹地貌走向与主风向一致D.沙丘陡坡是风来的方向答案 D解析沙丘缓坡是风的来向。
3.风蚀地貌形成的条件有哪些?提示地表多沙漠和戈壁;风大而且频繁。
二海岸地貌地貌类型常见地貌类型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01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海岸堆积地貌海滩(砾滩、02沙滩、泥滩)、沙坝1.判断正误。
(1)海岸地貌都是海浪作用形成的。
《高中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安徽全椒中学郑军【课标要求】: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气候和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一样,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而气候变化是我们现在社会和世界普遍关注、不容忽视的问题,已经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其实际应用性和地理的专业性以及社会普及性,都将是高考重点考核内容之一。
也是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地理知识。
教材首先从不同时间尺度对气候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然后比较具体地介绍了近代气候变化及与二氧化碳的变化关系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说明气候变暖找出原因所在。
教材第二部分通过孟加拉国和图瓦卢的实际案例来说明全球变暖的影响,并通过活动的形式探讨气候变化其他的影响。
第三部分利用图片和活动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候变化的不同时间尺度划分和近代气候变化的特点。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地理事物中来,把握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综合分析问题、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1.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气候的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视频)全球变暖公益宣传片师:我们看到了动物们无奈地选择了自杀,其原因完全不是它们造成的,也许我们人类才是戗戮生命的凶手。
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和四季的更替[基础练]1.北半球夏至日,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规律是( )A.北半球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B.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C.北回来线及其以北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D.北回来线及其以南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解析:选C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来线,故北回来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南半球达最小值。
2.如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甲、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自转线速度小于乙地B.一年中甲地比乙地昼夜长短的改变幅度大C.甲、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在同一天达到最小值D.从夏至到秋分乙地比甲地正午太阳高度改变幅度大解析:选C 甲地夏至日和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甲位于赤道上,乙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说明乙位于南回来线上,故夏至日时,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都达一年中最小,C正确;赤道上自转线速度最大,甲地自转线速度大于乙地,A错误;赤道上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幅最小,甲地比乙地昼夜长短的改变幅度小,B错误;从夏至日到秋分日乙地与甲地正午太阳高度改变幅度相等,都为23.5°,D错误。
读某地(纬度为40°)二分二至日正午房屋窗户阳光入射示意图(①②③为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完成3~4题。
3.该地一年中( )A.昼夜长短的改变幅度大于极点B.正午太阳高度差值为47°C.正午影长的改变幅度为0D.日落方位都是西北方向4.当正午太阳高度角为③时,其所处的季节( )A.东南亚正处于高温少雨期B.中国北方地区冰封雪飘C.澳大利亚北部盛行东南风D.地中海沿岸地区温柔多雨解析:3.B 4.C 第3题,依据纬度越高,昼夜长短改变幅度越大,推断该地(40°)的昼夜长短改变幅度小于极点的改变幅度,A错误;依据图示太阳光的方向推断,该地位于南半球,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73.5°,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为26.5°,相差47°,B 正确。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热点链接】2020年3月11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9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全年共完成造林706.7万公顷、森林抚育773.3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14.7万公顷。
截至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2.96%,森林面积2.2亿公顷。
2019年新增的森林类型主要是什么?提示新增的森林为人工林,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主要植被类型。
水平2:根据景观和影像图,归纳主要植被类型的景观特点。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说明植被与气候的关系。
水平4: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说明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布局植被。
综合思维: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明植被的分布规律及主要分布地区。
地理实践力:观察校园植被,总结其特征,探讨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植被与环境1.01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1)02荒漠等。
(2)03人工草场等。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改造环境:植被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04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植被的垂直结构形成: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05阳光的生存竞争。
影响因素:气温越06高、降水越07多的地区,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08多,垂直结构越09丰富。
4.植物的适应性:天然植被具有10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1.判断正误。
(1)荒漠不属于植被类型。
(×)(2)植被只能适应环境,不能改造环境。
(×)2.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为()A.地形B.气候C.土壤D.水源答案 B解析气候是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
3.仙人掌适应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提示干旱的自然环境。
二森林1.分布: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类型、分布及特点类型主要分布区特点热带雨林01热带雨林气候区和02热带季风气候区种类丰富、垂直结构03复杂;有数量丰富的04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常见茎花、05板根等现象常绿阔叶林06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07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森林常绿,乔木多08革质叶片;垂直结构较09简单;少板根和10茎花现象落叶阔叶林11温带季风气候区和12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乔木叶片13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14落叶亚寒带针叶林15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16亚寒带地区以17松、杉类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18抗寒抗旱1.判断正误。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热点链接】天宫二号运行在近地点约190千米、远地点约370千米的椭圆轨道,在轨状态正常、运行平稳。
2019年7月19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天宫二号受控再入大气层,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全部任务圆满完成。
航天领域的大气层上界与地理上的大气层上界有何关系?提示航天领域的大气上界高度低于地理上的大气层上界高度。
国际航空联合会给出的太空和内层大气空间的高度约为100千米,这也就是著名的卡门线。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水平1:根据图表资料,说出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水平2:根据地理资料,说明大气成分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依据及高度。
水平3:根据地理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水平4:通过图表资料,探讨大气成分的时空分布,对流层高度的时空分布。
人地协调观:通过探讨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综合思维:说明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分析地理环境对大气成分和对流层高度的影响。
区域认知:分析大气成分的地区差异,分析对流层高度的地区差异。
地理实践力:观察天气现象,体验大气组成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2.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
1.判断正误。
(1)干洁空气以氧气为主。
(×)(2)臭氧因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而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的大气成分是()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杂质答案A解析二氧化碳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举例说明人类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提示燃烧煤炭等矿物燃料、破坏森林使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使用空调等制冷设备使臭氧减少。
第四章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西藏山南地区图,完成第1~2题。
1.西藏山南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 )A.半山腰B.狭窄的河漫滩平原C.三角洲平原D.高山顶部2.西藏山南地区聚落分布的成因是( )A.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B.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C.半山腰降水丰富D.便捷的内河航运及海上运输1题,高原地区聚落大多分布在深切河谷的河漫滩平原上,其原因是地势较低,气候较温暖,且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第2题,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只有河谷地带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
2.A塔里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地带,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
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城镇与交通线分布图和甲地段公路线路照片。
据此完成第3~5题。
3.从整体上看,塔里木盆地内的交通线分布特点是( )A.网状分布B.“之”字形分布C.线状分布D.环状分布4.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水源D.土壤5.甲地段公路线分布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湿润,降水多B.地势较高,坡度大C.水源短缺,近水源D.土壤肥沃,梯田多3题,塔里木盆地深居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盆地内部沙漠广布,周围高山环绕,冰川连绵,盆地周围的山前多冲积扇,冲积扇可成为典型的绿洲农业区,这里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形成村镇和城市,因而交通线呈环状分布。
第4题,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水源是影响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
第5题,图中甲地段地处天山深处,地势较高,坡度较大,在山区陡坡上公路一般沿等高线修筑,呈“之”字形弯曲,降低坡度。
4.C5.B下图为清代台湾岛西北部地区聚落分布图。
读图,完成第6~7题。
6.就清代初期而言,聚落主要分布在( )A.山地区和丘陵区B.平原区和台地区C.丘陵区和平原区D.台地区和山地区7.到清代中期,开拓聚落的重点是( )A.由河流下游河谷平原区进入丘陵区B.由河流下游河谷平原区进入台地区C.河流上游河谷平原及台地区,并沿着河谷上游进入山地区D.河流下游河谷平原及丘陵区,并沿着河谷上游进入山地区6题,沿海地区和河流中下游河谷平原区和台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水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适宜居住,有利于形成聚落。
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第一课时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热点链接】2020年4月10日2时,中国铁建所属铁四院设计的中国喀斯特地貌第一座跨高铁转体斜拉桥福建龙岩大桥首次转体——桥塔转体顺利完成。
龙岩地质地貌独特,溶洞较多,部分中下层溶洞已贯通为一个超大型溶洞,地下水非常丰富。
喀斯特地貌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是什么?提示地表崎岖,地下多溶洞,地下水丰富,桥梁建设难度大,工程量大。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水平1:了解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的含义和分布。
水平2:通过景观图、示意图等资料,总结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的特征。
水平3:能够对比分析不同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异同,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差异。
水平4:能够评价不同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综合思维:能够根据地貌的相关资料,分析地貌的特点及成因;不同地貌的演化过程。
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地貌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地理实践力:实地考察地貌,分析典型地貌的形成和变化。
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01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分布我国的02广西、贵州、03云南等地分布最为广泛。
3.表现形式(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丛、04峰林、孤峰、残丘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是溶洞,溶洞内有05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06石柱等。
1.判断正误。
(1)石灰岩分布地区都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地貌降水丰富的地区也常会发生干旱现象。
(√)2.下列属于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地区的是()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C.内蒙古高原D.青藏高原答案B解析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气候湿热,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
3.想一想,喀斯特地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主要有哪些?提示地表崎岖,交通不便;土层贫瘠浅薄等。
二河流地貌1.河流上游:河流流经山区,水流不断01侵蚀河谷岩石,形成深而陡的02V形谷。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分析:(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渗透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尤其是四大循环及地理过程。
(2)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从地理要素整体性的角度,解释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二、教材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选择性必修 1 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部分内容是地理必修第一册的拓展与延伸,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同时为后面区域地理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是在学习了前几章大气、水、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础上,讲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从整体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并从宏观角度探讨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这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学习第二节差异性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本节授课对象为安徽省马鞍ft市高二学生,对安徽省本土自然环境较为熟悉,之前已经学习“大气、水、地貌”以及生物学的相关内容,为理解自然环境要素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奠定基础。
同时,在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时已经初步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但之前的学习内容相对宏观抽象,对具体的区域地理案例分析较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欠佳,加之本节内容的综合性、理论性较强。
因此,需要使用案例及相关熟悉的资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同化与整合。
四、教学目标1.人地协调观: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综合思维:掌握和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与区域综合的视角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产生的整体功能。
3.区域认知: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规律,解释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4.地理实践力:通过处理材料信息,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全球气候变化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原因,掌握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
2.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全球观念,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
三、教学难点:1.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
2.解释气候变化的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机制。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课前预习1.请学生观看有关气候变化的视频或PPT,了解有关气候变化的概念和背景。
2.请学生阅读相关地理书籍或网上文章,了解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3.请学生做一些有关气候变化的调查和研究,在小组或班级中展开讨论。
第二节课堂探究1.教师对气候变化的概念和背景作简要介绍,讲述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因和机制。
2.教师通过讲解PPT或实地考察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掌握气候变化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3.教师通过图表和数据的展示,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如水资源的短缺、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等。
4.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后果和解决之道,如全球减排和环保、能源转型和科技创新等。
5.教师和学生共同展开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气候变化的想法和看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观念。
第三节课后拓展1.请学生收集有关气候变化的信息和新闻,在班级或学校内成立环保小组,开展有关气候变化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2.请学生写一篇有关气候变化的文章或演讲稿,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请学生进行气候变化的实地调查或科研项目,研究气候变化的机制和未来趋势,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挑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作为地理教育的一部分,气候变化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全球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素养。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要求学习目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1)分类:图中S 表示________,P 表示________。
(2)特性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分界面——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________。
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________界面和________界面。
界面深度波速变化分界意义C______地面下平均______千米处P 波和S 波的速度都明显________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D______地面下________千米处P 波的传播速度突然______,S 波完全______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3)圈层:由内向外E +F 为________,G 为________,H 为地壳。
①地壳:由固体________组成,位于莫霍界面以外;________地壳薄,________地壳厚。
②地幔:从莫霍界面到________界面之间,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________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岩石圈的结构如图:岩石圈位于________以上,包括M________、N________顶部,主要由________组成。
③地核:由________和________等金属组成。
外核呈________态,其运动形成了地球的________;内核是密度极大的________金属球,压力极大。
【判断】1.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厚度相同。
(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3.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地面上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
( ) 4.从地幔到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热点链接】2020年3月10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无线联试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圆满完成。
这次试验充分验证了探测器与地面系统的接口匹配性和一致性,为中国飞船登陆火星打下了坚实基础。
按照科学家的测算,每隔约26个月,会有一段时间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最佳窗口期。
决定最佳窗口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提示火星与地球的位置关系。
地球和火星绕日公转,每隔约26个月,地球会运行到与火星最近的位置,此时是发射火星探测器的最佳窗口期。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水平1:通过观察影像资料,辨认主要天体类型;通过地理资料,归纳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水平2:通过图表资料,归纳主要天体的特征,说明天体系统的层级关系,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指出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判断天体类型,描述天体特征,绘制天体系统层次图,分析说明宇宙探索的意义。
水平4:通过图表资料,探讨存在生命的地理条件,探讨行星运动特征的形成机制。
人地协调观:通过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宇宙垃圾的危害,指出合理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途径,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
综合思维:分析行星运动特征,探讨存在生命的条件。
区域认知:运用地理位置的理论,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理实践力:观察星空,辨认主要天体,说明其所属的天体系统。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1)主要类型:01恒星、星云、02行星、流星体、03彗星等。
04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05云雾状外表的天体恒星由06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07发光的天体行星绕08恒星运行的天体,靠09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卫星围绕10行星运转的天体(2)概念:11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
2.天体系统(1)形成: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12相互绕转。
(2)级别:由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13地月系、太阳系、14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第二课时台风灾害和寒潮灾害【热点链接】气象数据显示,每年的1号台风,出现在1月的概率为40%,出现在4月或4月之前的概率高达84%。
毫无疑问,2020年的台风已经严重迟到。
2020年4月,倒春寒一波接一波入海,西北太平洋“不育”现象越发严重。
与倒春寒有关的气象灾害是什么?“不育”是指没有产生什么灾害?提示寒潮。
台风。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水平1:根据资料,说明寒潮灾害和台风灾害的含义。
水平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寒潮灾害和台风灾害的分布状况。
水平3:运用图表资料,解释寒潮灾害和台风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危害。
水平4:综合运用资料,分析典型地区寒潮灾害和台风灾害。
人地协调观:通过探讨台风和寒潮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对比分析台风和寒潮灾害。
区域认知:分析台风和寒潮灾害的分布规律与主要地区。
地理实践力:调查本地台风和寒潮灾害发生频率,并分析其原因。
一台风灾害101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0212级以上。
203台风眼、04旋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构成。
305高的海域。
影响我国的台06西北太平洋,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07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08夏秋季节。
4.危害09狂风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10交通、通信设施暴雨引发洪水、滑坡、11泥石流等灾害,危害近海养殖12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13海堤,造成14海水倒灌1.判断正误。
(1)台风是旋转的。
(√)(2)台风中心降水强度最大。
(×)2.下列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A.强烈发展的温带旋涡B.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危害大D.西北大西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答案 C解析台风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旋涡;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危害大;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3.台风是否百害而无一利?试举例说明。
提示不是。
台风也会带来一定的好处,如缓解旱情、降温消暑等。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第一课时海水的性质【热点链接】从2019年9月下旬开始,北极海冰开始进入增长期,其冰缘沿北冰洋西部扩展。
9月份,北极海冰面积平均为432万平方千米,是41年连续卫星记录中的第三低,仅次于2012年和2007年。
9月中下旬之后,北美洲西北部的波弗特海北部、西伯利亚东部、格陵兰岛东部、加拿大北极群岛等地的海冰边缘迅速增长。
指出北冰洋结冰的特点及主要原因,这对航海活动有什么影响?提示结冰开始早,融冰结束晚,结冰期长。
纬度高,气候寒冷。
结冰期长,通航时间短。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平1:能够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水的盐度、密度的含义,列举影响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因素。
水平2:能够根据图表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
水平3:能够根据图表资料,分析影响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因素。
水平4:运用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海洋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时,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的原则。
综合思维:分析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地理实践力:调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意义。
一海水的温度1. 01冷热程度。
2.热源:02太阳辐射是海水最主要的热源。
3.主要影响因素(1)太阳辐射:受03太阳辐射的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高低,随04时间和05空间而变化。
(2)寒暖流:06暖流水温高于所流经海区的水温,07寒流水温低于所流经海区的水温。
4.水温的分布规律(1)水平分布:不同海区的水温,08低纬度高些,09高纬度低些;同一海区的水温,10夏季高些,11冬季低些。
(2)垂直分布:由于海水12热导率低,水温表现出由表层向深层呈不均匀13递减的趋势。
①表层区,水温基本上趋向于14均匀分布。
②温跃层,水温随15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③深水区,水温变化缓慢,温度偏16低。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2.4 全球气候变化学案导学一、课标解析课标:分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的影响。
指导全球气候变化已经给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带来了重要影响,应提高环境危机意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气候变化的概念:不断变化中 按时间尺度分为 、 、 。
近代气候变化 特点: 。
原因: 。
海平面 。
危害: 。
可能影响 影响 生产。
具体: 。
影响 过程。
导致 。
适应对策: 、 、 等。
三、典题解析1、读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 ,是 。
(2)二氧化碳对 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因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对 有很大影响。
(3)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将发生什么影响?解析:本题对全球变暖问题进行了考查,可涉及三方面的知识,一是近年来二氧化碳增加全球气候变化及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造成的。
二是二氧化碳增多与全球变暖的内在联系,是由二氧化碳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的性质所决定的。
三是全球变暖的危害。
答案:(1)升高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毁林(2)地面长波辐射气温(3)一方面全球变暖会引起部分极冰融化,使海平面升高,威胁沿海低地国家;另一方面,全球变暖会使世界各纬度地区的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2、读图,分析回答:(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这种现象称之为二氧化碳的。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日益俱增的原因:一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二是。
(3)把图中预测海面上升情况的序号,填入下表空格中,并与能源利用状况相适应。
(4)按图中①状况发展下去,未来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是()A、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C、宁夏平原地区将更加干旱D、天山山脉的雪线将会明显下降E、台湾海峡将变宽解析:前两问较基础,后两问难度较大。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 全球气候变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①______________。
按时间尺度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②________________。
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小尺度的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③________。
2.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④____________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升高。
我国⑤________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⑥__________)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
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及其应对措施1.全球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是⑦_________,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⑧____________和海水热膨胀,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
可以增加积温和延长⑨____________,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是也会伴随着⑩________灾害的加重。
就地区而言,位于⑪____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⑫____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
2.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⑬________,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⑭____________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
3.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有⑮____________与甲烷等。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主要是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提高利用率,采用新能源等。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培养新的农作物,调整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基础达标练知识点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气候变化与异常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原因不可能是( )A.太阳黑子增多B.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C.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D.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2.下列各项人类活动中,会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是( )A.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库B.减少化石燃料和增加新能源使用量C.森林大量砍伐覆盖率不断降低D.退耕还林还草还湿3.读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图中A处为末次温暖期B.图中C处为现代温暖期C.图中B处为末次寒冷期D.图中D处表示未来新的温暖期知识点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及其应对措施4.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5.下列人类的做法中,对缓解全球变暖问题最有效的是( )A.积极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B.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C.沿海国家修建沿海大堤,防止沿海地区被淹D.采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读“挪威雪线海拔和中国气温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变化图”,完成6~7题。
6.中国从16世纪到21世纪期间,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是( )A.1470年~1520年 B.1620年~1720年C.1840年~1890年 D.1910年~1950年7.图示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水稻种植范围向北扩展B.野象栖息地的最北界北迁C.热带范围扩大D.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方法技巧练图示法掌握全球变暖的原因与未来变化幅度2011年3月26日“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得到全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响应,该活动旨在呼吁更多人关注全球气候变暖,下列属于造成全球变暖原因的是( )①SO2的排放②CO2的排放③水土流失④酸雨⑤化石燃料大量燃烧⑥森林遭破坏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④⑤⑥ D.①②④方法技巧一、选择题读图,回答1~3题。
1.20世纪60年代后( )①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持续增加②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③我国气温低于历史最高水平④我国气温超越了历史最高水平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与两幅图示信息相吻合的结论是( )①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②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③近五千年来,我国气温波动值在2℃以内④近三十年,大气“温室效应”不断增强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3.近年来,与a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①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②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读图(图中直线为总趋势线),回答4~6题。
4.图示资料,表示北京气候的是(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5.分析图示资料可知( )A.两地近50年来气温均呈逐年上升趋势B.两地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均呈负相关C.我国越向西北内陆降水的变率越小D.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6.图示资料显示的特点,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北方地区的情况。
气温和降水的这种变化给北方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A.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 B.植被的覆盖率提高C.作物的生长期缩短 D.气温的年较差减小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完成第7题。
7.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调整能源结构,受此冲击最大的产业是( )A.钢铁 B.机电 C.纺织 D.电子题号1234567答案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可怕的全球变暖”材料二根据最新卫星观测图像显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极“西北航道”已经解冻。
所谓西北航道是指由格陵兰岛经加拿大北部北极群岛到阿拉斯加北岸的航道,这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最短的航道。
一旦能够进行商业通航,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数百年来,征服西北航道一直是西方航海家的梦想。
(1)据材料一分析全球变暖产生的严峻后果有哪些?(2)北冰洋的海冰覆盖面积随季节而变化,一般是________面积最小。
一般情况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的北冰洋海域分布的海冰较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北航道为什么被许多国家称为“黄金航道”?(4)结合材料,我们应如何应对全球变暖?9.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之际,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选择地球”环保公益活动,呼吁人们选择“低碳生活”。
而我国首次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未来百年我国将继续变暖。
为此,我国计划到本世纪中叶争取实现碳排放量的零增长乃至负增长。
材料二我国北方15个省(市、区)xx年1月气温距平及采暖耗能变化图(1)从图中看,北方大部分省区1月平均气温________(偏高或偏低);其中1月平均气温偏高明显且采暖耗能减少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
(2)近年来,我国北方许多城市逐步把由单位和住户的分散取暖改为市政集中统一供暖,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答案知识清单①冷暖和干湿变化②近现代气候变化③升高④平均状况⑤北方⑥我国长江流域一带⑦海平面上升⑧冰川融化⑨生长期⑩干旱⑪低⑫高⑬加大⑭旱涝灾害⑮二氧化碳基础达标练1.B [影响气候的因子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等,而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与此无关。
]2.C [大量砍伐森林会使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减少,从而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 3.A [从曲线波状变化可以看出,A处为温暖时期,C处气温较低为寒冷期,B处为现代温暖时期,而D处为下一次寒冷时期。
]4.D [全球变暖是现代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但并不是全球每一个地方都在变暖,而降水量也是有增有减,河湖水位也是有升有降。
我国西部山地,由于不断升温,高山上的冰雪大量融化,从而使得冰雪总量减少,故应选D。
]5.D [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主要与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大量排放有关,由此可知D项措施最有效。
]6.D [中国从16世纪到21世纪期间,大部分时间中国气温距平为负值,1910年后为正值,说明气候处于温暖期。
]7.D [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中国气候相对变冷,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
]方法技巧练B [全球变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过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的“温室效应”。
CO2浓度增加的途径:一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大量的CO2,二是由于过度砍伐森林,使光合作用消耗CO2的量减少。
]综合提升1.C [通过读图a,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是持续增加的,但增加值远没有达到原数的5倍。
由图b可知我国目前气温尚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D [由图b可知,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且近五千年来气温的波动值超过了3℃。
由图a可知近三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不断增加,保温作用增强。
]3.C [由图a可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
由于气温升高,高纬度区域内冰雪融化,中纬度地区干旱加剧,而大气层频发强磁暴同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皆与之无关。
]4.A [读图可知,就多年平均气温而言,①比③高;就多年平均降水量而言,②的降水量大于④。
比较北京和张家口可知,北京的纬度比张家口低,所以多年平均气温高;北京比张家口靠近海洋,所以多年平均降水量比张家口大。
故表示北京气候的是①和②。
] 5.D [分析资料可知,北京与张家口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是波动上升的,降水的变化是波动减少,所以两地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降水的变化也基本一致。
] 6.A [气温波动上升,会使蒸发量增多,而降水波动减少,使降水量减少,地表就会变得更干燥与疏松,风力也会增强,所以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
]7.A [履行《京都议定书》,调整能源结构,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改善大气环境,遏制全球气候变暖。
在选项给出的四个产业中钢铁企业属于耗能大的产业,比其他三产业对能源依赖程度要高得多。
]8.(1)①山地冰川融化加快;②陆地上径流量减少,水源短缺;③世界粮食产量减少,出现“粮荒”;④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⑤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