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医学教育现状与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台湾地区医学教育现状与思考
摘要:台湾地区的高等医学教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摸索,注重通识教育,教学方法和招生制度的不断创新,使之取得了诸多成就。文章通过回顾台湾医学教育的历史及现状,为国内高等医学教育建设和改革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018-01
笔者于2011年的5月在台湾的慈济医学院和长庚大学医学院进行了为期15天的有关台湾医学现状的调研和学习,调研和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向学校和医院的管理人员了解相关的情况和参加学生的听课及临床见习生并与学生交流,下面就台湾医学教育的现状做简单的介绍。
1 台湾地区医学教育历史
台湾现代的医学教育开始于日据时期,1985年台湾总督府在台北设立了台北医院,是台湾的第一所公立医院。1987年日本人山口秀高在台北医院内设立医学讲习所,教授医学。1899年台湾总督府医学校正式成立。经历了多次的更名和规模扩大,1936年改为“台北帝国大学”设立医学部。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光复,国民政府派员接收,将“台北帝国大学”更名为”国立台湾大学”,原医学部改组为“台大医学院”。50年代后,台湾的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其他院校相继成立。
台湾地区共有163所大专院校,其中11所设有医学系,医学系是台湾医学教育史上历史最悠久的学系,这些医学系80%都集中在中东部和东北部,台湾地区推崇长学制的医学教育形式,为七年制,即6年+1年实习。5~6年为见习,7年为实习,台湾每年医学生招生为1000名左右。
2 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1 注重通识教育
所谓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90年代,指非专业的,人性化的,提高全面、促进思考方法的活动及课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在逐渐的提高,与此同时医疗纠纷也越来越频繁,回顾台湾地区医学教育,我们逐渐意识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每一名医生都要学会和病人沟通、交流、学会治疗“病人”而非“疾病”,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都给予最好的抚慰,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医患关系,让病人没有任何的压力,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到“先做人,再做医生”。
2.2 教学方法的创新
1998年美国的ncfmea(国外医学教育与认可委员会)将台湾的医学教育评定为与美国“无法相比”,给台湾的医学教育敲响了警钟,随后“教育部”即委托国家卫生研究院拟定医学院的评鉴制度,2000年台湾医学院评鉴委员会成立,定期对医学教育评鉴,检讨得失,给予改正。
由于医学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医学生愉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台湾地区部分院校的有些课程推行了“pbl”式教学。
2.3 二阶段临床课程
为了加强临床医学教育,台湾地区“教育部”及“卫生署”增加了基层医疗人才培养政策,规划了实施临床医学领域的进一步改革,涵盖毕业前和毕业后训练的“二阶段临床学课程”该课程需要有两个实施的阶段,第一阶段为毕业前的训练,在医学系第5年和第6年实施,课程规划由原来的3年压缩为两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之前必须通过“基本临床技术考试”。第二阶段为毕业后的训练(pgyi),学生需要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修完学分,在第6年即可毕业,毕业后第1年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医院负责病人,获得医院所有科室诊疗经验。
2.4 招生制度的创新
多元化的入学考试制度,招生途径是:考试分发入学,甄选入学,甄选入学的方法是学校推荐、个人自由申请相结合。面试是本着:能力、怜悯心、终身学习的精神以及社会责任等人格特质。
目前,台湾地区挑选医学生,除了理论成绩合格外还要通过面试,根据各个医学院统计的结果,通过面试挑选的学生与直接考试录取的学生相比普遍较为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或者担任班级干部,而在学习成绩上却没有明显的差异。
3 借鉴与启示
3.1 改革教学方法及评价模式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仍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授课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们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创新意识,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学有所用,充分利用pbl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法、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相互结合,教学方法的不断改变,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中合理分配课时、注重语言表达的技巧、语言的速度、提问方式、课件的选择、情景案例穿插及小结内容等外,在课堂中还应做到态度亲切、语言自然流畅,突出重点和难点,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们自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地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大多采用以闭卷考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于技能考核只注重形式,并不强调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解决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为了市场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台湾地区对医学生的考核方式值得我们借鉴,用此来改革我们目前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
3.2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学科与其他生命类学科具有同一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为与医学科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医学学科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社会科学的属性,传统的医学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患者沟通交流能力差,依据人文发展的道理,应将医学生的素质教育
贯穿始终。然而医务工作者往往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加强医学院校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把各种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培养复合型人才。对医学生而言,不仅要懂得医学知识,也必须具备医学人文精神、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时刻清醒的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努力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将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将人文精神融入于整个医学教育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人文熏陶和价值引导,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冼利青,余学清.台湾医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学位与研究教育杂志[j].2008(6).
[2] 高田,哈鸿替.近代台湾医学教育的现状[j].中华医学史杂志,2003(3).
[3] 王丹花,黄子杰.台湾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评价与借鉴[j].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07(6).
[4] 李灿委.浅谈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现状[j].医学信息杂志,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