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3册教案咕咚来了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5
咕咚来了活动教案咕咚来了活动教案很多令孩子害怕的事物,孩子们都表现出害怕的心理,可以通过《咕咚来了》的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减少或避免孩子们有这种害怕怕的情绪。
接下来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咕咚来了活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希望帮助到大家!篇一:咕咚来了活动教案活动目标1. 欣赏《咕咚来了》。
2. 理解故事,激发孩子们积极思考问题的兴趣。
3. 懂得遇到事情不惊慌,要问清楚、弄明白再行动。
教学重点、难点鼓励孩子们大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遇到事情要冷静思考。
活动准备故事《咕咚来了》光碟一张小白兔、狐狸、猴子、狮子等动物的图片活动流程兴趣导入——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就故事内容提问)——观看故事视频(加深故事理解)——角色表演活动过程:一、兴趣引入1.教师:今天老师不仅请来了园长老师们和我们一起上课,还请来了一个小客人,大家看看他是谁呀?(小白兔)2.教师:大家看看这只小白兔它在做什么?你们知道它为什么跑呀?3.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咕咚来了》就会明白小白兔为什么跑了。
(提供给孩子们思考的机会,并将小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
)二、听讲故事《咕咚来了》1.讲完故事后,我并不是在等待幼儿的正确答案,而是鼓励幼儿讲述听到的故事内容。
当有些内容幼儿无法讲出时,我及时给予了丰富的知识的机会。
2.提问:小白兔为什么跑呀?“咕咚”原来是什么声音?3.提问:小白兔听到“咕咚”的声音时,心里有什么感觉?它是怎么样做的'?4.小白兔一路上碰见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5.提问:长毛狮子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呢?(在开放式提问的基础上,老师和幼儿一起对故事进行了适时的概括、提炼和总结,使幼儿对故事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同时认识也得到了提高和升华。
)三、讨论1. 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我们要向谁学习?为什么啊?2.教师总结:小白兔它们不知道咕咚是什么,没弄清楚,就吓得慌慌张张的逃跑,后来在狮子的帮助下,知道咕咚原是熟透的木瓜掉入水中发出的声音,所以他们就不害怕了。
《咕咚来了》语言活动教案第一章:活动目标1.1 了解《咕咚来了》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主题。
1.2 培养幼儿对语言的倾听和表达能力,提高词汇量和句式结构。
1.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1.4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第二章:活动准备2.1 教具准备:故事课件、挂图、角色头饰、咕咚玩具等。
2.2 环境布置: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
2.3 人员准备:教师、助教及参与活动的幼儿。
第三章:活动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咕咚玩具,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咕咚的特征。
3.2 故事讲述:教师使用课件和挂图,讲述《咕咚来了》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角色和事件。
3.3 角色扮演: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体验故事中的角色,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3.4 情景对话:教师根据故事情节,设计情景对话,让幼儿进行表演,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5 总结讨论: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故事的主题,让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第四章:活动拓展4.1 咕咚手工:教师指导幼儿制作咕咚手工作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2 咕咚歌曲:教师教唱咕咚歌曲,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感受音乐的乐趣。
4.3 咕咚环境: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咕咚环境布置,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
第五章:活动评价5.1 教师观察记录:记录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倾听、表达、合作等方面。
5.2 幼儿自我评价:让幼儿在活动结束后,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5.3 家长反馈: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以便更好地指导幼儿。
第六章:活动准备(续)6.1 教具准备(续):除了之前的教具,还需准备故事相关的问题卡片,用于引导幼儿思考和回答。
6.2 环境布置(续):在活动区域设置一个小舞台,供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
6.3 人员准备(续):确保所有参与活动的幼儿都已了解活动流程,并准备好参与其中。
第七章:活动过程(续)7.1 导入(续):教师通过讲述一个与咕咚相关的趣味小故事,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咕咚来了》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中的《咕咚来了》。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咕咚”这个神秘的声音展开,通过描述动物们对“咕咚”声的猜测和寻找,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生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神奇。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咕咚”声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出“咕咚”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3. 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4. 解析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咕咚”声的来源,以及动物们寻找“咕咚”声的过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并描述它是如何寻找“咕咚”声的。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咕咚来了》2. 生字词:咕咚、猜测、寻找、奥秘、神奇等。
3. 课文结构:动物们猜测“咕咚”声的来源——动物们寻找“咕咚”声——揭示“咕咚”声的奥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课文中的小动物,你会怎么寻找“咕咚”声?2. 答案要求:语言流畅,描述生动,想象力丰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咕咚来了》语言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通过故事《咕咚来了》,培养幼儿对语言的兴趣和倾听能力。
2.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提高想象力。
3. 引导幼儿学习动物叫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1. 故事课件:《咕咚来了》2. 动物头饰:小兔子、小猴子、小狐狸等3. 动物叫声道具:小兔子、小猴子、小狐狸等动物的叫声玩具4. 教学材料:画纸、彩笔、贴纸等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咕咚来了》故事课件,引导幼儿观看并倾听故事情节。
2. 讲述故事:教师讲述故事《咕咚来了》,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动物的叫声和形象特点。
3. 角色扮演: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故事情节,学说动物叫声。
4. 互动游戏: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动物叫声连连看”游戏,引导幼儿找出相同动物叫声的道具。
5. 创意绘画: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用画笔和贴纸创作自己的动物故事。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创意绘画活动,共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2. 环境创设:教师将幼儿的绘画作品布置在班级环境中,供全体幼儿欣赏。
3. 动物科普: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动物科普活动,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叫声特点。
五、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想象力发展。
2. 家长反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语言表达和创作情况。
3. 作品展示:评价幼儿在创意绘画中的表现,鼓励优秀作品和进步明显的幼儿。
六、活动步骤1. 故事回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幼儿回顾已学过的《咕咚来了》故事情节,巩固记忆。
2. 情景再现: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再现故事情节,鼓励幼儿大胆表现。
3. 动物叫声接龙:教师邀请幼儿模仿不同动物的叫声,进行叫声接龙游戏,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 故事改编: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讨论,对《咕咚来了》故事进行改编,增加创意元素。
5. 分享与展示:每组幼儿代表分享改编后的故事,其他幼儿倾听并给予评价。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咕咚来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咕咚来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29至31页的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小兔子听到“咕咚”声,误以为是怪物而引发的一系列趣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了解课文中的拟声词和象声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合作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要勇敢、独立思考,克服恐惧心理,学会与同伴分享快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拟声词和象声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勇敢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引入课题《咕咚来了》。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通过查字典、问同学等方法解决问题。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 实践活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课文中的拟声词和象声词,感受课文的趣味性。
5.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勇敢面对未知事物。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咕咚来了》2. 生字词:咕咚、兔子、害怕、勇敢、怪物等。
3. 拟声词和象声词:咕咚、咚咚、沙沙等。
4.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朗读课文,用彩色笔标注出生字词。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注意使用拟声词和象声词。
(3)思考: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害怕的事情吗?你是如何克服恐惧的?2. 答案:(1)见板书设计。
(2)见板书设计。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趣味故事,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咕咚来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具体章节为《咕咚来了》。
本节课详细内容为:通过讲述“咕咚”这一自然现象,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奥秘,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学会运用新学的词汇造句。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态环境,培养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自然现象“咕咚”的成因。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自然界中的声音,引导学生猜一猜这些声音的来源,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咕咚来了》。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教师进行指导。
3. 讲解生字词: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咕咚”现象的成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类似现象。
5. 随堂练习:学生运用新学的词汇造句,进行课堂互动。
6.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然界中其他有趣的现象,分享观察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咕咚来了》2. 内容:(1)生字词:咕咚、奇怪、惊讶、仔细、观察、发现、研究、自然、现象。
(2)课文大意:讲述“咕咚”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
(3)自然现象:咕咚、回声、彩虹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新学的词汇造句。
(2)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写一篇观察日记。
作业答案:1. 造句示例:(1)我听到了一声咕咚,原来是妈妈在倒水。
(2)他仔细观察了树叶上的露水,发现了自然的奇妙。
2. 观察日记示例:2021年10月20日星期三晴今天放学后,我在小区里发现了一只蝴蝶。
咕咚来了教案咕咚来了教案咕咚来了教案1【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懂得遇到事情不惊慌,要问清楚、弄明白再行动。
3.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4.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教学重点】鼓励孩子们大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遇到事情要冷静思考。
【活动准备】故事《咕咚来了》动画视频,小白兔、狐狸、猴子、狮子等动物的图片。
活动过程(兴趣导入--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就故事内容提问)--观看故事视频(加深故事理解)--角色表演)【活动过程】一、兴趣引入1.教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客人,大家看看他是谁呀?(小白兔)2.教师:大家看看这只小白兔它在做什么?你们知道它为什么跑呀?3.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咕咚来了》就会明白小白兔为什么跑了。
(提供给孩子们思考的机会,并将小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
)二、听讲故事《咕咚来了》1.讲完故事后,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故事内容。
2.提问:小白兔为什么跑呀?"咕咚"原来是什么声音?3.提问:小白兔听到"咕咚"的声音时,心里有什么感觉?它是怎么样做的?三、幼儿观看故事视频1.教师播放故事《咕咚来了》的视频,幼儿欣赏,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2.提问:(1)小白兔一路上碰见了哪些小动物?它们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2)长毛狮子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呢?小结:遇到事情不惊慌,要问清楚、弄明白再行动。
三、讨论1.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心里有什么感受?有趣吗?这个故事里,你最喜欢哪个动物,为什么?我们要向谁学习?2.教师总结:小白兔它们不知道咕咚是什么,没弄清楚,就吓得慌慌张张的逃跑,后来在狮子的帮助下,知道咕咚原是熟透的木瓜掉入水中发出的声音,所以他们就不害怕了。
很多疑问只要我们弄清楚了,就会变得更勇敢,也能想出办法来。
四、角色表演1.教师:我们看完了《咕咚来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当小动物表演故事情节好不好呀?(激发幼儿想象与学习的兴趣)2.请幼儿扮演故事里的动物,表演故事。
小班二年级咕咚来了教案《咕咚来了》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所以在课上,我将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体悟蕴含在汉字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接受文化熏陶,对识字感兴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学习内容分析:《咕咚来了》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写的是一个木瓜熟了,掉进湖里。
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边跑边叫,许多小动物跟着跑,最后大象拦住他们,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这是一篇童话,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第一单元教学主要是为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家乡的美,而本单元的参考提示中则强调以识字、写字为主,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本课识字方法的学习和渗透,将为下一识字单元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奠定良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比较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而且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笔画和常见的偏旁部首,能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
再有我班从一年级就开始了课外阅读,学生的识字量较大,这对他们独立认字、理解字义都有很大帮助。
也有如下不利因素:通过前几课学习,我发现由于课文较长,识字量增大,在第一课时进行集中识字,学生对生字掌握的不牢固。
脱离了文本这个载体孤立地识字,学习效果不好,于是我决定采用分散识字,提高实效性。
(三)教学方式:识字教学必须注意“音、形、义”的结合,教给多种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其独立识字能力。
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利用字理识字,挖掘汉字本身的趣味,会让学生感觉学起来有趣。
教学“热”“闹”时,我采用儿歌方式帮学生识字。
这样,会让学生很快记住,同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咕咚来了》教案(通用8篇)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咕咚来了》篇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懂得“遇到事情要想一想,只听别人说是不行的。
”道理。
★学习生字“吓、腿、啦、热、闹”,掌握字形,理解“拔腿就跑、热闹”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用“热闹”一词练习说话。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小动物们“惊慌失措”和狮子“沉着、冷静”的语气。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热闹”一词的意思,能够用“热闹”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在生活中我们“遇到事情要想一想,只听别人说是不行的。
”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2、复习字词咕咚成熟拦住大伙儿小猴小鹿说明:采用“摘木瓜”的形式复习字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习中抓住难点字词的音、形、义,帮助学生巩固。
二、学习课文2—4节1、听2—4节录音,练习说话课件出示:一个木瓜“咕咚”一声掉进湖里,兔子;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
(根据回答在黑板上逐幅出示动物图)说明:通过说话练习,培养学生边听边记的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把话说得连贯,说得流利,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2—4节,能够读正确。
(2)播放“小动物逃窜”的录像,学生根据内容说说看到了什么。
(3)出示句子“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快跑啊!”,指导朗读。
(4)给录像配音说明:句子的朗读指导层层递进,先请学生观看录像,创设情境,感受当时小动物紧张、害怕的心情,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后再进行朗读,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让学生为这段录像配音,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理解课文,指导朗读(1)学生再读2—4节,找找还能体现小动物紧张、害怕的词语,进行圈划。
(2)交流①理解“拔腿就跑”并板书,指导朗读这句话。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③学习3个生字:吓腿啦说明:采用“分散中的小集中”识字教学,既能突出本堂课生字教学的重点,又能使生字反复出现,强化学生识记。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咕咚来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咕咚来了》。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课文《咕咚来了》的故事情节,学习生字词,掌握句子结构和语法,培养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咕咚来了》的故事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2.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如“咕咚、紧张、高兴”等。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语法,如拟声词和动词的运用。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体会故事寓意,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声音,引出课题《咕咚来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如“咕咚是什么声音?”、“故事中发生了什么趣事?”3. 课堂讲解:a.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读写,理解词义。
b. 句子解析:分析句子结构,讲解语法知识。
c. 课文解析:分段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体会故事寓意。
4. 课堂实践:a.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表情。
b.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故事角色及原因。
5.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填空、连线等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咕咚来了》2. 生字词:咕咚、紧张、高兴等3. 句子解析:拟声词、动词的运用4.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1)咕咚是什么声音?2)故事中,小动物们为什么紧张又高兴?3)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为什么?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和句子解析,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但在课堂实践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关于大自然声音的素材,与同学分享。
学校二班级语文《咕咚来了》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4、指导同学背诵第四自然段。
5、通过读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告知了我们什么?6、《咕咚来了》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你能够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吗?(1)同学自己预备,同桌互讲。
(2)指名当中讲故事,全班评议,老师指导。
(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3)同学在此预备,同桌互讲。
(4)抽时间开展讲故事竞赛。
四、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背诵课文。
用“热闹”写一句话。
【篇三】学校二班级语文《咕咚来了》教学反思最初在选择课文的时候,实则也是纠结了一番,由于课文所剩无几,考虑到自己的驾驭技能,也是选了又选,最终选定这个故事性及趣味性比较强的《咕咚来了》。
备课时,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觉得由板画入手,既新颖又代替了板书,故事情节一目了然,孩子们也很简约进入文本当中去。
作为一堂低班级语文课,本课兼容识字、写字、课文分析、朗读、表演等多方面,仅仅40分钟面面俱到有点牵强,有很多值得回味、思考、改正的方面,还请各位老师指引一二。
一、识字与写字。
在进入课文之前以复习会认字导入,小老师领读。
这里遗漏了拿生字可以说一个句子来回忆课文内容,应当具体复习到该字的音、形、意。
比如说“着”、“看”可作为形近字涌现,以组词区分;“喊叫”说个句子,其实都能达到最终目的。
写字方面记忆法、组词这方面考虑周全。
但是该有的近反义词点的不够透,还有一个重要的耳*旁在指导时发生口误,都误以为了三笔,实则我是提的是两笔,写时不该顿笔,很缺憾,不过课后我又重新指导了一遍。
二、内容简析。
在图文对比方面做的很好,孩子们能够像看绘本一样深入理解文本及小兔子的表情、语气、语言乃至心理。
因而孩子们可以一段一段的连贯的看图讲解并描述下来,方便记忆课文环节部分。
图文对比能够更径直的理解故事情节,就是在练习小兔、小猴、狐狸、老虎的语言时,同学也可以轻而易举的说出他们的话,说明孩子们对于图画的理解还很简约。
还有一点做的很不够,那就是评价语言的匮乏,这也是我一贯在学习和争辩的。
【导语】这是⼀篇有趣的童话故事。
讲的是书上⼀个⽊⽠熟了,掉进湖⾥。
兔⼦听见咕咚⼀声响,吓得边跑边叫,许多动物都跟着跑起来。
多亏⼤象拦住了⼤伙,问明情况,⼤家⼀起来到湖边,亲眼看到了真相,原来咕咚是⽊⽠掉进湖⾥发出的声⾳,⼤家都哈哈地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偏听偏信,要尊重、了解事实。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标 学会1个⽣字(热),认识“四点底”。
能⼒⽬标 1、朗读课⽂,背诵第四⾃然段。
2、会读指定的词语,能⽤“热闹”说⼀句话。
3、能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复述下来。
情感⽬标 理解课⽂内容,知道听别⼈说的话也要动动⾃⼰的脑⼦,想⼀想别⼈说的是对还是错。
教学重点: 理解课⽂内容,知道听别⼈说的话也要动动⾃⼰的脑⼦,想⼀想别⼈说的是对还是错。
教学难点: 1、能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复述下来。
2、理解课⽂内容,知道听别⼈说的话也要动动⾃⼰的脑⼦,想⼀想别⼈说的是对还是错。
教具准备: 课件、图⽚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情引趣:(2’) 1、(出⽰图⽚)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吗?在这座美丽的森林王国⾥,⽣活着很多可爱的⼩动物。
在这⾥,每天都会发⽣很多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起⾛进这座森林王国,看看⼜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了。
2、板书课题,⽣齐读。
⼆、初读课⽂,扫清障碍:(12’) 1、⾃⼰看⾳节读课⽂,要读准字⾳,不丢字、不加字。
2、你能叫出下⾯词语朋友的名字吗? ⽊⽠:谁知道⽊⽠是什么?指名说。
看图介绍:⽊⽠是⼀种植物的果实,它⽣长在温度较⾼的地区,⽊⽠可以吃,也可以⽤来⼊药。
⽔花:你见过⽔花吗?在哪⼉见到的?(⽯头扔进⽔⾥;⼿拍打⽔⾯……) 咕咚:当⽯头扔进⽔⾥的时候,我们不仅能看到⽔花,还能听见声⾳呢。
出⽰词。
逃跑:这个词表⽰的是⼀种动作,谁愿意给⼤家做⼀做? 跑的时候要⽤到脚,所以跑这个词就是⾜字旁。
跟着:像这样的词还有“跟着”,跟着别⼈⾛也要⽤到脚,所以它也是⾜字旁。
2023咕咚来了教案2023咕咚来了教案1活动目标:1、通过猜测、观察、动作模仿等方式,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2、感受故事中动物的情绪并学说对话:“快逃!快逃!咕咚来啦!”。
3、对周围的声音产生兴趣,能积极地参与想象、猜测活动。
活动准备:人手一本绘本、录有“咕咚”音效的磁带、绘本PPT、动物角色图片活动过程:一、通过“咕咚”声导入活动。
师:(播放“咕咚”音效),你们听这是什么生硬?小老鼠也听到了这个声音害怕极了,它很害怕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快逃!咕咚来了!”二、幼儿自主阅读,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认识书的封面、封底,引导幼儿自主阅读师:请小朋友们拿出书,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本书,这是书的封面,封面上有这本书的名字,咕咚,请小朋友们跟着我一起读。
反过来这是书的封底,现在请你们将书封面向上,一页一页的看到有别针的那一页就为止。
2、幼儿自己翻阅绘本,教师走进幼儿观察它们的阅读情况并指导。
三、讨论并理解绘本内容1、引发讨论,鼓励幼儿讲述自己在阅读中的发现。
师:好,现在将书合上,封面向上放在桌子中间。
小老鼠吓坏了,往前跑的路上遇到了谁?你觉得他们会说什么?鼓励幼儿模仿绘本中动物的表情和语言:“快逃!快逃!咕咚来了!”。
2、引发幼儿对后半部分的兴趣,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后面的内容。
师:有谁发现了这群小动物?他会怎么做?师:我们看,大熊他是什么表情?为什么会有这种表情呢?大熊要去找“咕咚”,其他小动物怎么样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那“咕咚”到底是谁呢?原来是小青蛙跳水的声音啊~那它可怕么?可是为什么一开始小动物们那么害怕呢?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小结:生活中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会让我们害怕,但是当我们真正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就不会害怕了。
四、回顾故事内容,幼儿选择相应的角色按顺序表演故事师:现在我们一起再把这个故事从头看一看,请小朋友们打开书的第一页。
(教师一边讲一边将动物的出场顺序列出来)接下来我请小朋友们,选择你喜欢的动物,按照顺序去表演这个故事好不好?五、活动结束今天我们认识了一群有趣的新朋友,你们喜欢它们么?这些朋友啊今天有点累了,要休息了,我们跟它们说再见吧!下次再跟它们一起玩!2023咕咚来了教案2活动目标:1、通过猜测、观察、动作模仿等方式,初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咕咚来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具体章节为《咕咚来了》。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咕咚”的小动物在森林里的奇遇。
教学内容包括: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描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
2.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小动物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森林里小动物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词义,对不理解的生字词进行讲解。
3. 精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描绘。
4. 实践活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彩色笔在生字词卡片上标注,提高学生的字词认读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咕咚来了》2. 生字词:咕咚、森林、小动物、奇遇3.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答案示例:从前,有一个叫咕咚的小动物,他在森林里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一天,他遇到了一只会说话的鸟,还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小兔子。
咕咚和小兔子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2. 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画一幅关于咕咚的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班级姓名
咕咚来了第二课时
1、我会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我会读本课的词语有:
木瓜水花吓坏逃跑热闹
正巧咕咚成熟大伙儿哈哈笑跟着
3、我给下面的生字做笔记:
吓()跑()热()哈()下()包()点()合()夏()
4、我提醒大家注意的字:
逃跟热
5、我记住的字:
6、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内说
班内交流
班级姓名
咕咚来了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探究学习:
1、什么事让大森林里变得热闹了?
生读课文,思考后交流。
2、小组内分角色读一读书上的句子,边读边想想当时的场景。
3、在这么热闹的场景里,大象最为冷静,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大象()。
4、我应该向()学习,他()。
5、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再展示。
6、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大家()来到湖边,()一个木瓜又落到了湖里,(),溅起了白色的()。
(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
三、练习用“热闹”写一句话。
1、找出原句读一读。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热闹的场景。
自由市场、商场、车站、会场、赛场……
3、说句子,再动笔写。
2024年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咕咚来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北京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大自然的语言》,具体章节为《咕咚来了》。
内容讲述了一个关于小熊和咕咚的有趣故事,通过小熊对咕咚的寻找,让学生了解自然中各种声音的来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如“咕咚、小熊、树洞、寻找”等。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课文的正确朗读。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拟声词和动词,如“咕咚、寻找、翻找”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咕咚道具。
学生准备: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让学生猜测声音的来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正确认读。
(2)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拟声词和动词的使用。
(3)通过例句和情景,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生字词造句。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验角色的情感。
4. 实践活动:学生分成小组,用咕咚道具进行寻找咕咚的游戏,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咕咚来了》2. 生字词:咕咚、小熊、树洞、寻找3. 课文大意:讲述小熊寻找咕咚的故事,认识大自然中的声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2)用生字词造句。
(3)熟读课文,思考:小熊为什么能找到咕咚?2. 答案:(1)略(2)例句:小熊在树洞里寻找咕咚。
(3)因为小熊认真倾听大自然的声音,用心去寻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朗读、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生字词,理解了课文内容。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应学生的需求,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小班语言教案咕咚来了【篇一:《咕咚来了》教学设计】《咕咚来了》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所以在课上,我将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体悟蕴含在汉字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接受文化熏陶,对识字感兴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学习内容分析:《咕咚来了》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写的是一个木瓜熟了,掉进湖里。
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边跑边叫,许多小动物跟着跑,最后大象拦住他们,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这是一篇童话,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第一单元教学主要是为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家乡的美,而本单元的参考提示中则强调以识字、写字为主,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本课识字方法的学习和渗透,将为下一识字单元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奠定良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比较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而且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笔画和常见的偏旁部首,能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
再有我班从一年级就开始了课外阅读,学生的识字量较大,这对他们独立认字、理解字义都有很大帮助。
也有如下不利因素:通过前几课学习,我发现由于课文较长,识字量增大,在第一课时进行集中识字,学生对生字掌握的不牢固。
脱离了文本这个载体孤立地识字,学习效果不好,于是我决定采用分散识字,提高实效性。
(三)教学方式:识字教学必须注意“音、形、义”的结合,教给多种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其独立识字能力。
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利用字理识字,挖掘汉字本身的趣味,会让学生感觉学起来有趣。
教学“热”“闹”时,我采用儿歌方式帮学生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