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冰娃娃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中班科学教案冰娃娃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2.培养学生对物体的形状、颜色、状态、触感等方面的感知能力;3.学会使用简单材料制作冰娃娃。
教学准备材料:1.冰块2.红绿蓝三种食用色素3.盆子4.图片和视频素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准备一张描绘雪人的图片或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雪人的形状、颜色、状态等各个方面的特点,并提问:“你们知道冰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吗?跟大家交流一下。
”二、展示和讲解(10分钟)1.展示冰块,引导学生触摸和感受。
2.介绍冰块是用水冻成的,是一种常见的固态物质。
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我们把冰块变成雪人,该怎么做呢?”3.展示红、绿、蓝三种食用色素并解释它们的作用,告诉学生可以用这些色素给冰块上色。
三、实践操作(20分钟)1.引导学生将冰块放入盆子中,保持冰块形状的同时为冰块上色。
2.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颜色,将食用色素滴入冰块上,观察冰块的变化。
3.学生可以用手指和工具画纹路、眼睛、鼻子等形状在冰块上。
四、观察和总结(1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冰块的变化,以及颜色的融合情况。
2.请学生描述冰块的形状、颜色和状态,并总结他们对冰娃娃制作的体会和感受。
五、展示和分享(10分钟)1.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冰娃娃。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六、课堂反思(5分钟)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2.学生表达对本节课的感受和意见。
拓展活动:1.提供更多不同形状的冰块,引导学生探索不同形状冰块的制作方法;2.调节食用色素的浓度,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浓度颜色的变化;3.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块石膏,引导学生尝试在石膏上制作冰娃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冰块的特点和食用色素的作用,以及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与此同时,学生也培养了对物体形状、颜色、状态、触感等方面的感知能力,丰富了他们的科学知识和审美情趣。
中班科学《冰娃娃》教案(附反思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冰的形成过程,理解冰的性质,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环节,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冰的形成过程、冰的性质。
教学重点:观察冰的变化,理解冰与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水、盆子、毛巾、放大镜、温度计、图片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冰块,让幼儿观察冰的外观,触摸冰块,感受冰的温度。
2. 讲解冰的形成过程:教师引导幼儿将冰块放入盆子,观察冰块逐渐融化成水的过程,讲解冰的形成过程。
3. 探讨冰的性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冰的性质,如透明、冷、硬等。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冰袋、冰雕等。
5. 随堂练习:幼儿分组进行观察,记录冰块融化的过程,并在记录本上画出来。
六、板书设计1. 冰的形成过程:水→ 冷冻→ 冰2. 冰的性质:透明、冷、硬3. 冰的应用:冰袋、冰雕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中冰块融化的过程,画出冰块变化图。
2. 答案:根据观察结果,画出冰块由大到小,最终融化为水的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观察、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幼儿了解了冰的形成、性质和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界中的冰现象,如河面的冰、雪花等,进一步了解冰的特点和变化。
同时,鼓励幼儿在家中尝试制作简单的冰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时冰块的准备和操作。
2. 冰的形成过程和性质的讲解。
3. 例题讲解中冰在生活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中观察记录和交流分享的引导。
5. 作业设计中观察记录的连续性和家庭拓展活动的实施。
2024年中班科学《冰娃娃》教案附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自然界》中的第3节《冰娃娃》。
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冰的基本特性,探究冰的形成过程,以及冰与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幼儿掌握冰的基本特性,了解冰的形成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冰的基本特性,冰的形成过程。
难点:冰与水的相互转化,以及如何引导幼儿进行合作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冰娃娃模具、热水、盆、毛巾、放大镜、温度计。
2. 学具:记录表、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1)展示冰娃娃模具,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由什么变成的?”(2)请幼儿摸一摸冰块,感受冰的温度,激发他们对冰的兴趣。
2. 探究活动:(1)小组合作,观察冰块,记录冰的特性。
(3)演示冰与水的相互转化,让幼儿观察并记录变化。
3. 例题讲解:讲解冰的特性、形成过程和冰水转化现象,结合实践操作,让幼儿更好地理解。
4.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彩泥制作冰娃娃,观察冰融化过程。
(2)分组讨论并分享观察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冰的特性2. 冰的形成过程3. 冰与水的相互转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和家人一起观察家里的冰,记录下冰的特性。
(2)画一幅冰娃娃的画,并注明冰融化后的变化。
2. 答案:(1)冰的特性:透明、冷、硬、滑。
(2)冰融化后的变化:冰变成水,体积变小,温度升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和合作探究,让幼儿掌握了冰的基本特性、形成过程和冰水转化现象。
但在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方面,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1)开展“寻找生活中的冰”活动,让幼儿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冰现象。
(2)组织“冰娃娃制作大赛”,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冰娃娃》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冰娃娃”一节。
通过让幼儿观察、体验冰的特性,了解冰的形成过程,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冰的来源,知道冰是由水变成的,并了解冰的基本特性。
2. 通过观察和体验,培养幼儿对冰的感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冰的形成过程及其特性。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体验,了解冰的形成过程,掌握冰的基本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冰袋、盐、热水、毛巾、杯子、勺子等。
2. 学具:画纸、画笔、调色盘、水、盆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提前将冰块放在盆子里,让幼儿观察并触摸冰块,引导幼儿讨论冰的特点。
2. 例题讲解:(1)教师提问:“冰是从哪里来的?”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
(2)教师讲解冰的形成过程,并让幼儿亲身感受冰的冷。
(3)教师展示冰块在热水、盐等条件下的变化,让幼儿观察并理解冰的特性。
3. 随堂练习:(1)用冰块在纸上摩擦,观察冰融化后留下的痕迹。
(2)在冰块上撒盐,观察冰融化的速度。
(3)将冰块放入热水中,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1. 冰的形成过程:水变成冰:水→冰冰融化:冰→水2. 冰的特性:冷、硬、透明、易融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你心中的冰娃娃,并描述冰娃娃的特点。
2. 答案:冰娃娃是透明的,冷的,硬的,融化后变成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体验和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了冰的形成过程和特性。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作业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冰的理解程度。
拓展延伸:1. 带领幼儿去户外寻找冰,观察冰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
2. 讲解有关冰的成语(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和故事,增加幼儿的知识储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中班科学《冰娃娃》教案附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的是《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第二节《冰娃娃》。
本节课主要让幼儿认识冰的特性,通过观察、体验、操作等活动,了解冰的形状、颜色、温度等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冰的特性,知道冰是透明、硬邦邦的,放在水里会融化。
2. 通过观察、体验、操作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认识冰的特性,知道冰是透明、硬邦邦的,放在水里会融化。
难点:通过观察、体验、操作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容器、彩笔、画纸、放大镜、温度计等。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容器,一把彩笔,一张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拿出一个装有冰块的容器,引导幼儿观察冰的形状、颜色,让幼儿初步认识冰的特点。
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教师讲解冰的特性,示范如何用彩笔在画纸上画出冰娃娃,并告诉幼儿冰放在水里会融化。
3. 幼儿动手操作(10分钟)幼儿按照教师的示范,用彩笔在画纸上画出冰娃娃,同时将自己的冰块放在容器里,观察冰在水里的变化。
4. 观察与讨论(10分钟)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拿出放大镜和温度计,让幼儿观察冰的形状、颜色,并用温度计测量冰的温度。
六、板书设计冰娃娃透明硬邦邦放在水里会融化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找找生活中的冰,观察冰的特点,并和家长分享。
答案:生活中的冰,如冰箱里的冰块、冰雪糕等。
2. 请幼儿用彩笔在画纸上画出冰娃娃,并写上冰的特点。
答案:冰是透明、硬邦邦的,放在水里会融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体验、操作等活动,让幼儿认识了冰的特性,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但在随堂练习环节,部分幼儿对冰的温度测量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冰娃娃》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冰娃娃》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冰的基本特性、冰的形成过程、冰与水的相互转化、冰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冰的基本特性,知道冰是由水冷却而成的。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教育幼儿珍惜水资源,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冰与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教学重点:冰的基本特性、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冰雕图片、水、杯子、冰箱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调色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冰块,让幼儿观察冰的外观,触摸冰的感觉,引导幼儿讨论冰的特性。
2. 例题讲解:(1)冰的基本特性:透明、硬、冷、易融化等。
(2)冰的形成过程:水在低温下冷却成冰。
(3)冰与水的相互转化:冰在室温下会融化成水,水在低温下会结成冰。
(4)冰在生活中的应用:冰雕、冰镇饮料、保鲜等。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画笔在画纸上描绘冰块。
(2)讨论冰块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4. 巩固环节:教师提出问题,检验幼儿对冰的了解,如:“冰是由什么变成的?”“冰有什么用途?”等。
六、板书设计1. 《冰娃娃》2. 内容:(1)冰的基本特性(2)冰的形成过程(3)冰与水的相互转化(4)冰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关于冰的画。
2. 答案要求:画出冰的基本特性,如透明、冷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幼儿观察、触摸冰块,使他们对冰的特性有了直观的认识。
在讨论冰的用途时,幼儿表现出很高的兴趣,但部分幼儿对冰与水的相互转化过程理解不够深入。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参观冰雕展览,了解冰雕艺术。
(2)开展节约用水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意识。
(3)让幼儿观察冰箱里的冰块,了解冰块融化的过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冰与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2024年中班科学《冰娃娃》教案(附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水》中的第三节《冰娃娃》。
详细内容包括:冰的基本特性、冰的形成过程、冰与水的相互转化、冰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冰的基本特性,了解冰的形成过程。
2.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冰与水的相互转化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冰的基本特性,冰的形成过程,冰与水的相互转化。
难点:冰与水的相互转化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水、杯子、盐、色素、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冰块,让学生观察冰的外观,引导学生讨论冰的特性。
2. 例题讲解:(1)冰的基本特性:无色、无味、透明、冷、硬。
(2)冰的形成过程:水遇冷凝结成冰。
(3)冰与水的相互转化:冰融化成水,水结冰。
3. 随堂练习:(1)观察冰融化过程,记录冰融化成水的时间。
(2)在冰块上撒盐,观察冰融化的速度。
(3)将色素滴入冰块,观察色素在冰块中的扩散情况。
4. 学生汇报:六、板书设计1. 冰的基本特性:无色、无味、透明、冷、硬。
2. 冰的形成过程:水遇冷凝结成冰。
3. 冰与水的相互转化:冰融化成水,水结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用画笔描绘出冰融化成水的过程。
(2)请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冰的应用。
2. 答案:(1)冰融化成水的过程:冰块逐渐变小,水逐渐增多,直至冰完全融化。
(2)生活中常见的冰的应用:冰袋、冰块、冰雕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冰的基本特性、形成过程以及冰与水的相互转化。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1)开展“冰娃娃”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冰雕艺术,培养审美情趣。
(2)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观察自然界中的冰现象,了解冰对环境的影响。
中班科学《冰娃娃》教案(附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详细内容为“冰娃娃”的制作与观察。
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冰的形成过程,探索冰的特性,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冰的形成过程,知道冰是水在低温下凝固而成的。
2.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和记录科学现象的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冰的形成过程,以及冰的特性。
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和记录科学现象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冰袋、实验器材、投影仪。
学具:记录本、画笔、冰模具、水、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冰块,引发幼儿兴趣,询问幼儿对冰的了解。
2. 例题讲解(1)冰的形成过程:水在低温下凝固成冰。
(2)冰的特性:冷、硬、滑。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观察冰块,描述冰的特性。
(2)让幼儿动手操作,将水倒入冰模具,加入适量的盐,观察冰的形成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观察和记录的结果,讨论冰的特性。
六、板书设计1. 冰的形成过程水→ 低温→ 冰2. 冰的特性冷、硬、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冰现象,记录下来。
2. 答案:(1)冰棒:将果汁倒入冰模具,放入冰箱冷冻,观察果汁变成冰棒的过程。
(2)冰花:在玻璃杯内壁涂上水,放入冰箱冷藏,观察水在杯壁上形成冰花的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冰的形成过程和特性。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描述和记录科学现象,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2. 拓展延伸:(1)让幼儿思考:还有哪些物体在低温下会发生变化?(2)开展家庭实践活动: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冰现象,记录下来,分享给老师和同学。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清晰度。
4.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5. 小组讨论的组织与引导。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冰娃娃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冰的特性,知道冰是水的固态形式。
2. 培养幼儿观察和探索的能力,通过实验活动理解冰的融化过程。
3. 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通过制作“冰娃娃”锻炼其精细动作技能。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冰的特性和融化过程进行教学,包括以下内容:1. 冰的定义和特性2. 冰的制作过程3. 冰的融化现象及影响因素4. 制作并观察“冰娃娃”教学准备:1. 每个幼儿一个透明塑料杯和一个小勺子2. 清水、食用色素、小玩具(用于制作“冰娃娃”)3. 大碗或盆(装冰块)4. 保温箱或冰箱(用于冷冻冰块)5. 计时器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展示一块冰,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引发幼儿对冰的好奇心。
2. 讲解:教师介绍冰是水在低温下形成的固态,讲解冰的特性,并演示冰的制作过程。
3. 实验活动:每个幼儿用塑料杯装水,加入食用色素和一个小玩具,放入冰箱冷冻。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冰的形成过程,并记录时间。
4. 制作“冰娃娃”:冰冻完成后,幼儿取出自己的“冰娃娃”,观察并描述其形状和颜色。
5. 观察融化:将“冰娃娃”放在大碗或盆中,让幼儿观察冰的融化过程,讨论影响冰融化的因素(如温度、阳光等)。
教学延伸:1. 讨论: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冰,冰有什么用途。
2. 创作:让幼儿画出自己观察到的冰的形状和颜色,或者用彩泥制作一个“冰娃娃”。
教学总结:教师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冰的特性和融化过程,表扬幼儿在实验活动中的观察和探索精神。
教学评估:1. 观察记录: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幼儿的操作和反应,评估其对冰的理解程度和动手能力。
2. 问答反馈: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幼儿对冰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验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兴趣。
3. 作品评价:通过幼儿的绘画或彩泥作品,评估他们对冰的形状和颜色的认知程度,以及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中班科学《冰娃娃》教案附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为“冰娃娃”一节。
通过观察冰的形态、颜色、触感等特征,让幼儿了解冰的形成原因及其与水的密切关系,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冰的形态、颜色、触感等基本特征,知道冰是由水变成的。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描述、交流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界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冰的形成原因及冰与水的关系。
教学重点:冰的形态、颜色、触感等基本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冰娃娃玩具、投影仪、图片。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小勺、水、彩笔、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展示冰娃娃玩具,引发幼儿兴趣。
(2)让幼儿观察冰娃娃,描述冰娃娃的特征。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实物展示,引导幼儿观察冰的形态、颜色、触感等特征。
(2)讲解冰的形成原因,让幼儿了解冰与水的密切关系。
3. 例题讲解(10分钟)(1)出示冰块,让幼儿观察冰块的特征。
(2)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冰块,进一步了解冰的细微特征。
(3)讨论冰块与水的联系,让幼儿理解冰的形成过程。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分发观察盒、冰块、小勺等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观察冰的融化过程。
(2)引导幼儿用彩笔记录冰的融化过程。
(2)引导幼儿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冰有关?六、板书设计1. 冰的形态、颜色、触感等特征。
2. 冰的形成原因:水在低温下结冰。
3. 冰与水的关系:冰是水变成的,冰融化后变成水。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冰的融化过程,记录下来。
答案:冰融化过程记录表。
2. 作业要求:用彩笔、画纸记录冰融化过程,描述冰融化后的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讨论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冰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
中班科学《冰娃娃》教案附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幼儿科学探索》第三单元“奇妙的自然界”中的第5节“冰娃娃”。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冰的性质、特点以及冰的形成过程,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冰与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冰是水在低温下凝固而成的,了解冰的性质和特点。
2. 学会观察冰与水的相互转化,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冰与水的相互转化过程及其原理。
教学重点:冰的性质、特点以及冰的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冰袋、水、杯子、毛巾、实验器材等。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提前将冰块放入杯子,带到课堂上。
(2)让幼儿观察冰块,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2. 讲解冰的性质和特点(1)教师通过PPT展示冰的图片,讲解冰的形成过程。
(2)让幼儿了解冰是水在低温下凝固而成的,具有透明、冷、硬等性质。
3. 实验演示(1)教师演示冰融化成水的过程,让幼儿观察并记录。
(2)让幼儿动手操作,将冰块放在手心,观察冰融化成水的过程。
4.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冬天,小河里的水结成了冰,小鸭子怎么喝水呢?”引导幼儿思考,讨论解决方法。
5. 随堂练习(1)教师发放观察记录表,让幼儿记录冰融化成水的过程。
(2)幼儿用彩纸、剪刀等学具制作冰块,加深对冰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冰的性质、特点2. 冰的形成过程3. 冰与水的相互转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冰块融化过程,记录下来。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冰娃娃。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对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课后反思如下:1.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和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冰娃娃(四篇)
目录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冰娃娃一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制造漩涡二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动物之最三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动物怎样出生四
- 1 -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冰娃娃一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冰的名称,感受冰是冷的。
2、引导幼儿懂得冰受热后会融化的特点。
3、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冰块、冰球若干;冰水、温水、热水每组各一杯。
2、结冰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自由玩冰块,并说出玩冰块的感受。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很好玩的东西,请小朋友来摸一摸,猜猜是什么。
2、请幼儿摸一摸,猜一猜“摸到了什么”。
3、幼儿自由玩冰块,并说说“玩了冰块后手里感觉怎么样?”
4、小结:冰握在手里的感觉是又冷又滑。
二、引导幼儿知道0摄式度以下水才结冰。
1、你们看小树苗怎么了?你们见过小树苗结冰吗?(出示图片)
2、是不是冬天到了就会结冰?
3、小结:只有在0摄式度以下水才会结冰,我们温州冬天比较暖和,没有那么冷,所以会不结冰。
三、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冰块变化。
1、师:刚才玩的冰块是老师把水放在冰箱里结成的,看(出示冰球),这里面藏了个东西,谁能想个办法把取出来?
2、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办法。
2 / 2。
中班科学《冰娃娃》教案(附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冰娃娃》。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冰的性质、冰的形状变化、冰的融化过程以及冰与水的转化。
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幼儿了解冰的特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认识冰的特性,了解冰的形状变化和融化过程。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认识冰的特性,了解冰的形状变化和融化过程。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容器、放大镜、温度计、视频播放设备。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容器、一双筷子、一张白纸、一支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每个幼儿拿一个容器,放入一块冰块,观察冰块的状态。
2. 观察与讨论:让幼儿观察冰块的形状,讨论冰块的特性,如冰凉、硬等。
3. 实验操作:让幼儿用筷子尝试敲碎冰块,观察冰块的形状变化。
4. 视频播放:播放冰块融化的视频,让幼儿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
5. 画图练习:让幼儿用画笔和白纸记录冰块的形状变化和融化过程。
6. 小组交流:让幼儿分组,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画图结果,讨论冰块的特性。
六、板书设计冰的性质:冰凉、硬、透明冰的形状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冰的融化过程:吸热、融化、水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冰箱里的冰块,记录冰块的状态变化。
2. 请幼儿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冰的性质,家长帮忙记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幼儿了解了冰的性质,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
在课后,可以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冰的用途,如冰敷、冰雕等,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冰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冰的性质,包括冰凉、硬、透明等特性。
中班科学《冰娃娃》精品教案(附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冰娃娃”一节。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冰的基本特性,探索冰的融化过程,以及冰与水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冰的形成过程,掌握冰的基本特性,如冷、滑、硬等。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幼儿的探究兴趣。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珍惜资源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冰的形成过程和冰的特性。
重点:观察冰的融化过程,了解冰与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盆、毛巾、观察盒等。
2. 学具:画笔、画纸、调色盘、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幼儿观察教室内的冰块,触摸冰块,感受冰的特性。
提问:“你们知道冰是怎么来的吗?冰和水有什么关系?”2. 例题讲解(10分钟)介绍冰的形成过程,讲解冰的基本特性。
示范冰融化的过程,引导幼儿观察冰融化后的变化。
3.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动手操作,将冰块放入热水中,观察冰融化的过程。
邀请幼儿用画笔记录下冰融化的过程。
4. 小结与讨论(5分钟)鼓励幼儿分享观察到的现象,讨论冰融化后的变化。
5. 拓展活动(5分钟)邀请幼儿用冰块进行创意拼图,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冰娃娃2. 内容:冰的形成过程冰的特性冰融化过程冰与水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冰融化的过程,并用文字描述。
2. 答案示例:冰块放入热水中,慢慢融化成水。
描述:冰块在热水中变得越来越大,变成了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冰的基本特性和冰融化的过程。
但在课堂组织方面,要注意引导幼儿有序进行活动,避免混乱。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让幼儿在家尝试制作冰块,观察冰的形成过程。
带领幼儿参观冰雕展览,深入了解冰的文化内涵。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优质教案《冰娃娃》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自然界》,详细内容为“冰娃娃”一节。
通过学习,让孩子们解冰形成、性质以及融化过程,激发他们对自然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解冰基本性质,知道冰形成和融化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界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冰形成和融化过程理解。
2. 教学重点:冰基本性质,以及如何观察和记录冰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盐、调色盘、放大镜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在课堂上,我拿出一个神秘“冰娃娃”,让孩子们观察、触摸,引导他们说出冰特点。
2.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冰形成、性质和融化过程,让孩子们解冰奥秘。
3. 随堂练习:(1)观察冰融化:将冰块放入调色盘,观察冰融化过程,记录下来。
(2)冰块加速融化实验:在冰块上撒上盐,观察融化速度变化,记录下来。
4. 讨论与分享: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冰娃娃》2. 内容:(1)冰性质:透明、硬、冷、滑等。
(2)冰形成:水遇冷结冰。
(3)冰融化:冰遇热融化成水。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冰现象,记录下来。
2. 答案示例:晚上,冰箱里水杯里水结成冰块;冬天,河里水结冰,人们在上面滑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孩子们解冰性质和融化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在生活中,引导孩子们继续关注冰现象,解其他自然现象,培养他们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需要我特别关注。
是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是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互动性,以及作业设计针对性和课后反思深度。
1. 实践情景引入: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拿出“冰娃娃”让孩子们观察和触摸,这个环节至关重要。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冰的特性,知道冰可以融化成水。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冰的特性,知道冰可以融化成水。
难点:培养幼儿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冰块、温水、容器、毛巾、放大镜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冰块,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觉得它会是什么味道的呢?”2. 探索冰的特性:教师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感受冰的特性,如用手指摸、用放大镜观察等。
并记录下来。
3. 冰融化实验:教师将冰块放入容器中,加入温水,引导幼儿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4. 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让幼儿了解到冰是可以融化的。
五、作业与延伸:1.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和父母一起找一个容器,放入冰块,加入温水,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2. 延伸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找一个水池,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
或者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创作一个关于冰的故事。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冰融化的条件,如温度、时间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冰块,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觉得它会是什么味道的呢?”2. 探索冰的特性:教师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感受冰的特性,如用手指摸、用放大镜观察等。
并记录下来。
3. 冰融化实验:教师将冰块放入容器中,加入温水,引导幼儿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4. 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让幼儿了解到冰是可以融化的。
八、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冰的用途,如制冷、保暖等。
2.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班科学《冰娃娃》优质教案附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的第二册第十章——《冰娃娃》。
详细内容包括:冰的基本特性、冰的形成与融化过程、冰与水的相互转化等。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冰的基本特性,了解冰的形成与融化过程。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冰的形成与融化过程的理解。
教学重点:冰的基本特性及其与水的相互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冰块、热水、盐、色素、杯子、勺子、毛巾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手电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冰块,让幼儿观察冰的外观,触摸冰的质感,引发幼儿对冰的好奇心。
2. 讲解冰的基本特性:教师通过讲解和提问,引导幼儿了解冰的颜色、形状、硬度等特性。
3. 探索冰的形成与融化: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观察冰在热水、盐、色素等不同条件下的融化过程。
4. 例题讲解:讲解冰的形成与融化过程,引导幼儿理解冰与水的相互转化。
5. 随堂练习: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冰的融化过程,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冰的基本特性:颜色、形状、硬度等。
2. 冰的形成与融化过程:冰→水,水→冰。
3. 冰与水的相互转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冰的融化过程,记录下来,并与家长分享。
答案:冰在热水、盐、色素等不同条件下会融化,变成水。
2.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探讨生活中其他自然现象,如雪、雾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讲解、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冰的基本特性、形成与融化过程。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参与程度、实验效果等方面,以便调整教学方法。
在拓展延伸方面,教师可引导幼儿关注其他自然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冰娃娃》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冰的制作原理和特点。
2.知道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3.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冰娃娃”。
1. 热身环节首先,老师向孩子们问道:“谁喜欢吃雪糕?”孩子们纷纷举手,老师接着问:“雪糕最主要的成分是什么?”引导幼儿想到“水”。
接下来,老师让孩子们用手摸摸袋子里的两个小球,其中一个球非常冷,另一个则非常温暖,让孩子们猜测它们的原因。
2. 实践环节活动1:制作冰娃娃步骤:1.将水倒入手套中。
2.将打好的结上口,放入冰箱冰冻。
3.待凝固后,将手套撕掉,即可制作出冰娃娃。
在制作的过程中,老师让孩子感受冰冷和温暖的不同感觉,引导孩子们思考冰的制作原理和特点。
活动2:玩水泥浆步骤:1.将水和玩具泥混合,搅拌均匀。
2.让孩子们试着用手造形。
在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尝试各种形状,并引导幼儿探究不同温度下的水变化。
3. 总结环节最后,老师引导孩子们总结当天的学习内容,并鼓励他们思考之后还可以做出哪些有趣的实验。
三、教学反思这节课的主题是“冰娃娃”,我们通过孩子们喜欢的雪糕以及让他们亲身制作冰娃娃的方式,引导幼儿通过感觉来认知水的不同形态。
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小朋友会不慎将水或泥浆溅出来,为此我让他们反思自己在下一次进行类似实验时,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同时,在课程的设计中,我也尽可能的让孩子们参与到实际操作当中,并引导他们思考现象背后的原理和特点。
在后续教学中,我希望能够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亲身操作中更好地理解科学的知识。
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冰娃娃》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冰娃娃》精选2篇(一)教案课题: 冰娃娃教学目的:1. 理解冰的特性和变化。
2. 观察和描绘冰的变化过程。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才能。
4. 进步学生合作和沟通的才能。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冰块3. 盐4. 温水5. 纸巾6. 温度计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 老师使用PPT课件,呈现冰块的图片,问学生冰会不会变化。
2. 引导学生考虑:假如把冰放到温水中会发生什么?Step 2: 探究1. 将一个冰块放到一个透明容器中,并记录初始温度。
2. 在等量的温水中参加适量的盐,搅拌均匀。
3. 将温水中参加盐的容器放到冰块容器旁边。
4. 让学生观察冰块和温水的变化。
记录下冰块的温度和观察到的变化现象。
5. 询问学生:为什么冰块会融化?为什么加盐后冰块融化得更快?6. 引导学生总结:盐水的密度比纯水大,所以盐水比纯水更容易沉淀,导致冰块的融化速度加快。
Step 3: 理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拿到一个冰块。
2. 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如吹风机、用手摩擦等,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3. 让学生记录不同方法下冰块的融化速度,并讨论原因。
Step 4: 小结1.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讨论。
2. 引导学生总结:冰的融化速度受到温度、材料和力等因素的影响。
3. 老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考虑: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到了哪些与冰的融化相关的知识?教学反思:这节课的设计通过观察和理论,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冰的融化过程以及盐对冰融化速度的影响。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可以培养合作和沟通才能。
在后续的小结环节中,学生还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他们的实际运用才能。
假如有更多时间,可以参加更多不同材料和条件下冰融化速度的比照实验,让学生深化理解冰的特性和变化。
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冰娃娃》精选2篇(二)教学目的:1. 知识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面粉的种类、用处及制作过程等根底知识,理解面粉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班:冰娃娃
温五幼韩色正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冰的名称,感受冰是冷的。
2、引导幼儿懂得冰受热后会融化的特点。
3、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冰块、冰球若干;冰水、温水、热水每组各一杯。
2、结冰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自由玩冰块,并说出玩冰块的感受。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很好玩的东西,请小朋友来摸一摸,猜猜是什么。
2、请幼儿摸一摸,猜一猜“摸到了什么”。
3、幼儿自由玩冰块,并说说“玩了冰块后手里感觉怎么样”
4、小结:冰握在手里的感觉是又冷又滑。
二、引导幼儿知道0摄式度以下水才结冰。
1、你们看小树苗怎么了你们见过小树苗结冰吗(出示图片)
2、是不是冬天到了就会结冰
3、小结:只有在0摄式度以下水才会结冰,我们温州冬天比较暖和,没有那么冷,所以会不结冰。
三、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冰块变化。
1、师:刚才玩的冰块是老师把水放在冰箱里结成的,看(出示冰球),这里面藏了个东西,谁能想个办法把取出来
2、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办法。
3、教师请大家想办法,做实验。
①摸摸三杯水,说说不同的感受。
②将三块冰放在三杯水里,引导幼儿观察冰块变化。
(丰富词汇:融化)
③观察讨论:为什么热水里冰块化得快,冷水里化得慢取出可爱的指偶:冰娃娃。
④小结:冰块吸收热量后会融化,吸收热量越多化得越快,吸收热量少化得慢。
四、幼儿操作
1、你们想要可爱的冰娃娃吗那就快点把冰娃娃取出来吧!幼儿自由操作玩冰,直到冰融取出冰娃娃为止。
2、幼儿带着指偶冰娃娃,模仿滑冰动作出活动室。
中班科学《磨豆浆》
活动准备:
(1)了解磨豆浆的过程,感受制作豆浆工具的改进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对磨豆浆活动有兴趣,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有初步的使用石磨的经验。
(2)石磨.电磨若干,豆浆.茶杯.泡好的黄豆。
活动过程:
1.品尝豆浆,了解豆浆的作用。
提问:你们喝的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喝豆浆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
2.幼儿操作石磨,学习磨豆浆。
(1)教师示范磨豆浆的方法,强调石磨的旋转方向和加豆加水交替进行的操作方法。
(2)幼儿两人一组用石磨磨豆浆。
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并会两人合作。
(3)请幼儿表述磨豆浆的过程。
提问;磨出豆浆来了吗你们是怎样磨的
小结:一个小朋友推磨,一个小朋友一边加黄豆.一边不断加水,相互配合,才能磨出豆浆。
3.操作比较石磨与电磨,感受新制浆工具的优点。
(1)出示电动磨豆浆机,请幼儿比一比它与石磨有什么不同(着重从外形上区分。
)
(2)幼儿观察两位教师分别用石磨与电磨磨豆浆的过程。
并表述观察结果。
(3)请幼儿分别操作石磨与电磨(在教师的帮助下按开关),并相互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石磨在没有电的时候可以磨出豆浆,但它速度慢,费力,很不方便。
电磨更快捷.更卫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用电磨做豆浆又快又省力。
4.教师挤豆渣,幼儿进一步了解做豆浆的过程。
总结:我们可以用石磨磨豆浆,也可以用电磨磨豆浆,磨的时候先要把黄豆泡好,在磨的过程中,要不断加水,磨好后还要滤渣,豆浆经过煮沸就可以食用了。
活动延伸:
(1)在科学室(或区角)里,提供石磨.电磨供幼儿操作。
(2)请幼儿带一些小的新产品到幼儿园,开辟“我们身边的新产品”展览角,激发幼儿对科技新产品关注的兴趣。
活动建议:
(1)受石磨.电磨数量的限制,本活动易采用分组教学。
(2)品尝豆浆的环节,可结合幼儿园的早点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