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15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就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与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就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就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与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不就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与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就是就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与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就是物质的,还就是精神的,都就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就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与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就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就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就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就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就是地理阻隔,而就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就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就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与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就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就是在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与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与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与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与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
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这就就是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中国农耕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成分就是多元化的,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就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就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与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就是一种主张与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它决定了中国的海洋贸易不可能就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就是一种内敛型经济。海洋贸易仅仅就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而已。
二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
1 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
2 中国早熟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该体系即就是中央集权政体的运转工具,又就是剥削下层民众与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
3 经济剥削,特别就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
4 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与开拓精神;
5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与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
6 就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简记:官僚体系的剥削对工商业经济剥削保守不前平均主义商者依附)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就是什么?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就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就是封国制度不断;三就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就是家国同构。(简记:家族国构)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就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就是经济基础稳固,土地国有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就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就是对人身控制严密。(简记:武控长经基固专极端人控严)
三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1 就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就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就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与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就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就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与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就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与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3 就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与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
百家争鸣就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与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百家争鸣就是中国教育思想史与学术史上空前繁荣与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